传统节日端午优秀作文

2024-04-14

传统节日端午优秀作文(精选15篇)

篇1:传统节日端午优秀作文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为了纪念屈原自投汨罗江的节日。这个节日有很多习俗,譬如吃粽子、赛龙舟等。我还看过几次赛龙舟呢。

那一天,我起得很早,准备去看赛龙舟。来到赛场,我们站在一座小桥上,向远方望去,这时刚好下起了小雨,前面的景物变得一片朦胧,真像一片仙境。

比赛开始啦,五支队伍好像在拔河一样,一前一后,互不相让。在这你追我赶的时候,一只穿着红色衣服的队伍冲了出去。他们的鼓声越来越响,最终,他们第一个冲出了终点线。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不但可以纪念屈原,还可以锻炼身体呢。大家也来看看吧!

多么热闹的端午节呀!

篇2:传统节日端午优秀作文

每立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包粽子,听了奶奶的解释,我才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屈原的。

在家乡过端午节,最少不了的就是包粽子。虽然各家有各家的包法,但我最喜欢奶奶包的粽子。奶奶先把绿油油的粽叶冼得干干净净,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舀起糯米熟练地往粽叶里放,还会加蜜枣,萄葡干。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粽子来,心想:简单的包粽子肯定难不倒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了出来,总也包不上。一旁的奶奶看到了,说:“把糯米倒出一点,用线包扎严实才好吃。”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看起来很容易,但包起来非常不易。

篇3:传统节日端午优秀作文

“端午”课案中, 教学的设计以端午节为原点,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情境。 (见图1) 首先从端午

的历史情境入手, 明确了节日背后的民族精神体现;接着, 由节日的时令气候特征导入, 结合其历史起源, 提供了端午习俗的形成线索, 由此引发学生对端午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探索的兴趣, 学生可以选择从“包一包、挂一挂、闻一闻、看一看、玩一玩”这五个角度随机进入, 从不同侧面体验端午文化, 并使之与现代生活的需要相结合;最后, 在基本理解了端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教师又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情境———韩国申遗, 以激发学生自主建构对传统文化的忧患和保护意识。这个设计中所运用的素材大多数教师都会涉及, 但王达老师对端午的传统意义进行了重组, 并提供了多维的全球视角。其中最独到之处在于, 他结合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来开发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全球化背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 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议题, 主要聚焦于“文化全球化”部分。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 从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 其中不乏文化霸权与文化入侵的现象。受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强势作用, 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在传统文化领域也必然会面临文化全球化的冲击。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 主要可概括为: (1) 单一民族国家的完整性与权力不断下降, 文化的传统屏障无法存续。 (2) 全球性的大众主流文化日益崛起, 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3) 新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内在与外在传统的界限, 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 传统文化在新的格局中呈现空洞的状态。[1]正如“端午”课案中所提及的我国的端午文化影响了日韩等周边地区, 但是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 传统的节日在年轻一代中无人问津, 反而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 应有的人文生活呈现出西化趋势。那么, 如何借用节日———这一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 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时空, 更加符合课改的教学目标呢?“端午”课案为我们提供了可取的方案。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全球化是力求发展的不可抗力, 在这种趋势下, 必须营造适合全球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但同时, 与维护物种多元化具有相同意义, 维护文化的多元化也势在必行。然而,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 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一种口号式的宣扬, 其教育意义受到了局限, 教育效果不能得到保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辟其独有的空间, “端午”课案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一) 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意义

1. 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

(1) 传统文化对知识获得的意义。首先, 传统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远古文明的智慧虽然无法与现代高科技相匹敌, 但是, 在弘扬优秀民族文明的同时, 能够兼顾科学知识启蒙与日常科学普及, 可谓一举两得。在“端午”课案中, 讲到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喝雄黄酒, 这就涉及古代的历法、天文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一般的药理、化学知识, 学生能够了解农历五月初是什么节气, 此时的气候如何, 艾草和雄黄可以驱虫驱毒, 等等。其次, 传统文化中潜藏的人文知识博大精深。这些人文知识可以包括哲学、文学、史诗、传说, 等等。人文知识属于较为抽象层面的知识系统, 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潜能, 提供一种最基本的看问题的方法及世界观。“端午”课案中, 学习端午节的来源时, 学生首先就能接触到屈原所创造的不朽诗篇,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后, 蕴藏于这些文学著作之后的是先秦学者丰厚的哲学底蕴, 包含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不懈探索的精神, 等等。

(2) 传统文化对技能习得的意义。传统文化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大多具有一定的活动形式, 配备相应的技能, 可供后来者学习。同时它能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 使技能的学习更贴近生活, 更具情趣。这些技能主要包括: (1) 体育方面的技能, 如“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 (2) 手工艺术方面的技能。小到常见的特色日用品, 大到价值连城的工艺品, 在挖掘这些物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的同时, 更不能小觑其本身的工艺价值。“端午”课案中的“包一包”板块就展示了一项完整的民间食品的制作工艺。 (3) 生活劳动方面的技能掌握。比如课案中提到的, 在端午节, 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 将家中打扫干净, 以便躯毒避邪, 迎接美好的生活, “大扫除”就可以成为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的切入口。

(3) 传统文化对其他能力养成的意义。除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传统文化在一些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方面也具有其客观的教学意义。首先是观察力与鉴赏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在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视、听、味等感知器官的过程中形成的, 并伴有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端午”课案中, 学生通过视觉观察, 能够了解菖蒲与艾草的区别, 通过嗅觉观察, 可以发现这两种植物的气味, 以此明白它们驱虫驱毒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 包括器物的丰富造型和绚丽色彩, 各时节、地区食物的五味交杂, 艺术品的韵味、质感及丰厚的人文底蕴能在不同层面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发展, 培养品评鉴赏能力。其次, 传统文化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传统文化有别于数、理、化等学科的一般学习内容, 它不具有单一答案, 有足够空间容许学生的发挥。课改中一再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正是培养创新能力最佳沃土, 如在课上的包一包环节中, 教师在展示了许多传统粽子形态之后, 问道:你们还能包出什么样的粽子?学生千奇百怪的答案, 既出自现有的了解, 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创意?

2. 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1) 传统文化对兴趣与动机的激发。相对于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是与之相交但又区别甚大的领域, 有别于现代生活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 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促使其产生兴趣以进一步的探索。“端午”课案中, 花色繁多的粽子激起了学生学习包粽子的兴趣;各种从没玩过的传统游艺项目唤起学生们互动游戏的兴趣。在这种单纯的兴趣动机之下, 促使学生学习包粽子的技能和从事体育运动、互相交流感情的过程都充满了动力。

(2) 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情感的培养。传统文化包含其文明背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就属于道德与情感的培养,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具体的分析, 只是笼统地宣扬, 那么传统文化到底反映了什么民族精神?我们要继承发扬怎样的精神?这些文化只是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就要自豪吗?诚然, 撇去一切过程分析, 直接以民族精神与自豪感的终极目标来教化学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而且, 中华文明有别于新兴资本主义的文明体系, 很难单纯以类似“自由、民主”之类的纲要形式来概括, 我国的民族精神的范畴实在是博大精深的领域, 因此, 更加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端午”课案中, 这种民族精神的分析就恰到好处, 教师通过介绍端午的来历, 分析屈原、曹娥、伍子婿的人物精髓, 得出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不懈努力、忧国忧民、孝顺等特质的民族, 因此, 我们要以此为荣并向他们学习。

(二)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应对

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值得深入挖掘。然而,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它也有着许多现代化的替代品, 完全能够出于医学健康的角度来进行体育活动和饮食, 也完全可以为了生活、竞争的目的而去学习知识和技能。那么, 如何使传统文化打破与现代性的隔膜, 更加贴近生活需要, 开辟其新的意义呢?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开发其教育意义必须符合文化传承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文化的传承必须具有现实意义, 要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具有时代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和功能。然而, 传统文化的性质是双重的, 一方面, 有其时代性, 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 文化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 不同时代的发展中又贯穿着共同的基本精神, 那么, 就有必要挖掘其背后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内容精华。这也是“端午”课案的亮点之一, 教师将端午节所蕴含的内容全面地呈现了出来, 并将之归纳为:缅怀故人、民族精神、享受美味、传递真情、防疫驱病、强身健体、快乐游戏等多个方面, 其间大多数是繁忙的现代人所追求的, 人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最基本的就是健康快乐、人际和睦、衣食无忧, 甚而有精神层面上的深造, 这些在端午节的真谛中就全都包含了, 那么谁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既包含了深刻文化底蕴, 同时又能够服务于现代生活的传统节日呢?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所在:寻求积极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展的客观趋势, 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 这也使传统文化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有相悖的论调, 认为全球化并不能导致世界的单一化, 全球化和本土化将长期共存, 从而使世界保持多样性。美国学者罗西瑙教授就认为,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利益和习俗超越既定的边界范围, 而本土化的发展则限制或缩小利益和习俗的活动范围。当今世界事务的核心是由全球化动力和本土化动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的。本土化的分裂力量和全球化的整合力量之间的互动导致一个称之为“裂合”的过程。[2]可以说全球化本身充满深刻的内在悖论, 文化的一体化、同质化, 同时伴随着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地方性元素被点缀到主流文化的潮流中去, 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 在新的土壤中也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新文化。

“端午”课案中, 处理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问题时, 完全可以将它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 借题发挥以寻求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 不应完全诉诸捍卫民族情感的立场。首先, 我国的端午文化能够传播出去, 影响到日韩等地, 也是全球化过程的产物, 对于文化的交融与吸收需要抱以肯定的态度, 任何民族、国家都有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必要。就像王达老师最后说的:让美国人、英国人都过一过端午节。反之亦然, 我国也应该对其他文化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 不能因为想要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杜绝应有的文化交流。第二, 需要认真分析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原因。在这一点上, 需客观分析, 不带有民族情感的冲动。教学中, 让学生认识到对于端午祭, 韩国方面多方重视, 至今仍能广泛保留祭礼、歌舞、游戏等传统元素, 每年都能保持盛大的活动形式。而相较之下, 我国的端午节由于留存不完整无法申遗成功, 这正给我们敲响了反省的警钟。在此, 还应该鼓励学生向韩国学习, 学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同时, 在点出提高保护传统文化必要性之后, 要指出如何保护的方法。最后, 需要认清韩国的端午祭有别于我国传统的端午文化, 是端午文化在融合了韩国本土文明之后产生的具有其本民族特色的产物。它虽然可能与我国的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更包含着其民族的创造与发展, 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与我国的端午日期不同, 祭祀的对象也从屈原变为山神。因此, 如果以全球化作为背景, 传统文化就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是人类所共有的, 谁能在“趋同”的逆境之下将传统文化进行较为完整的继承、发展, 就有必要承认他的贡献。借鉴端午祭的案例, 更提示了我们, 不但要存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对于异己文化的吸纳与发展同样是应对全球化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篇4:传统节日文化谈——端午篇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的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的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的东汉孝女曹娥是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篇5: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作文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每年的端午节,因为每年端午节都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

外婆首先把糯米洗干净,浸泡在水里,这时外婆把粽叶洗干净,放在开水里煮一会儿,再拿出来晾凉接。接着准备好腌制的猪肉,无皮绿豆,咸蛋黄,红枣等。接下来开始包粽子了,外婆先用粽叶做一个三角体,在底部放一层糯米,然后把无皮绿豆。腌制好的猪肉,咸蛋黄放上去,再盖一层糯米,外婆小心翼翼地把两边粽叶合上,把两端折起来。最后她用一根长长的棉线把粽子捆起来,系好扎紧,放在旁边,等待入锅。不一会儿。粽子就堆成了一座小山似的。外婆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里,并放入水淹没粽子,煮粽子一般用大火,大约煮3-4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在客厅里等待时,我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每年的端午节都吃粽子呢?”爸爸回答说:“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当年屈原投江自杀之后,人们害怕它的尸首被鱼虾所食,就把粽子扔到了江里,把鱼虾喂饱了,屈原的尸体也就保住了。”我说:“是啊,屈原的确是值得人们敬仰,毛主席有一首诗高度赞扬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说着说着粽子的香气就飘满了整间屋子,闻到了香气就让人垂涎欲滴。

在外婆家过端午节,我不仅了解了知识又吃到香甜的粽子。

篇6: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大姨家准备包粽子,他先把糯米买回来,浸泡一会儿,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在锅里煮一下把准备工作先做好,待会儿就可以方便包粽子啦,不用忙这忙那的一会儿拿点糯米,一会儿拿点粽叶,这样太麻烦了。

大姨先拿了两片粽叶,窝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的底端把他堵的死死的,这样煮的过程中,糯米才不会漏下去,粽子也不会散开,然后再把糯米放进三角形当中,把它填满,没有空隙然后把粽叶留下来的部分盖到三角形空档的部分上面再把事先剪好的线绕着粽子缠一圈再打一个结,这样粽子就完成啦!

大姨又连续包了好多个粽子准备往锅里面下,这样粽子放在那边就不会很快的坏掉。

大姨把糯米和粽叶用完之后,看粽子包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把所有的粽子煮一遍把它煮熟。只见热气腾腾,烟直往天上冒,就像是一个牛发了火,在吐气一样。

篇7: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

屈原奸人所害,在流放,在途中,听到了楚怀玉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要包粽子,用糯米和红豆混合在一起,再撒上盐和白糖融合在一起。有两种口味,一种是咸口的,另一种是甜口的,先拿出粽叶,将混合好的糯米放在粽叶上,然后包起来,下锅煮。煮的时候,锅里的水热气腾腾的,锅中水不停地抽搐着,发了疯似地你拥我挤,当水开后,将粽子扔下锅里,粽子在锅中泡着热水澡,看着正在泡热水澡的粽子,我黏着妈妈,拉住她的围裙,迫切地问:“好了吗?好了吗?我都“饿”死了!”妈妈特别无奈,只好把手机给我还让我玩一会儿,做好了时会马上叫我。说着便将我赶走。

我拿起手机走进院子外,将手机放在独凳上,拿起一根树枝在泥土里画画,我画着画着扔下了树枝又去问妈妈好了吗?这次终于煮“干净”了。我拿起一捆来到厨房为它解衣。拨开了衣服,看着它鲜黄的脸蛋我一口咬下去。红豆立马脱下了防弹衣。软绵绵地在嘴巴里绽放出了棉花。

篇8:溯源传统,从端午说起

江 南:又是一年端午时,情浓粽飘香。今天我们邀请到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端午。

高长生: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现在我们大家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赛龙舟,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吃粽子、戴香包,其实端午节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先说说赛龙舟,我们高原地区比较陌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相传划船是救屈原的演变,表现了百姓对屈原的情感,逐渐演变成为了赛龙舟的纪念日,既有祭祀又有娱乐的目的。后来,苗族也有隆重的龙舟节,预祝五谷丰登,云南的傣族也有这样的活动,纪念一些古代的英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寓意,形式雷同,寓意不同。慢慢地,这些民俗文化也流传到了国外,湖南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现在已经举办了世界级的赛龙舟比赛,在交易会上有六十万群众参与,可谓盛况空前,端午节也成了我们的法定假日。除此之外,端午节要吃粽子,怎么吃,拿什么包,都是因为地区不同,口味不同。

江 南:南方人是咸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地域有差异,口味习惯都有差异。

高长生:对,江浙喜欢吃甜的,广东人爱吃咸粽。总之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除此之外,人们注重养生,慢慢地把一些养生的药材也放在粽子里,这些都有记载,比如把茭白放进去,一家人享用,也要分享给别人一起享用,慢慢演变有板栗的、肉的、枣的,人们追求口感,慢慢对粽子有了一些创造,不光注重口感,还有很好的寓意,甚至更加注重养生,中国人是很智慧的,发挥想象,包含寓意。除了自己吃,还有一个作用——礼品,我们现在在街上看到粽子有礼盒包装,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礼品了。在唐朝,粽子的形状也有了变化,锥形、菱形。后来,粽子开始用蜂蜜蘸着吃,里面开始放果品,又有了变化。到了宋代,吃粽子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有了一些广告宣传的意味。再后来,粽子就有了火腿、胡桃,品种丰富多彩。我们青海以前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但是过端午,也得吃粽子,这个民俗流传已久,这个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沉淀,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适应时代,这也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江 南:未来,我们的粽子也会有更多的花样啊!

高长生:没错,有的朋友可能边听边吃,有的也许垂涎三尺了。那我们接下来说说香囊啊!前两天,我看到红十字医院门口有一个老人把香囊挂在树上,卖香囊。过去科学不发达,大家最开始用香囊来做装饰,最开始装的是朱砂、雄黄等,我们青海用的是一种大山里采集来的香草,用它做香囊。从外形来讲,香囊要用五色丝线做一个锁扣,意思是辟邪、驱邪,形状不同,玲珑可爱。以前,用虎型的香囊比较多,因为大家都觉得虎是万寿之王,后来用蛙类的,寓意是子孙繁盛,现在有十二生肖,越来越有艺术感,有美感。另外,每家每户都要在屋檐上插上柳条,屋子里插上艾草,保佑家人安康,这些习俗就一直沿袭到现在了,尤其是农村的朋友们,更加注重这些习俗。

江 南: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成为我们中国的四大节日,端午节也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我们邀请了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我们一同追溯端午的溯源。其实咱们的老祖宗还是非常智慧的,香包也好、粽子也好,都是生存的智慧,除了美好的寓意,很有实用价值啊!

高长生:对,比如我们青海,那时候很难吃到大米,那时候不吃糯米,因为头刀韭菜刚长出来,我们就做韭菜盒子,拌凉面,炒点鸡蛋,再喝点小酒,很富有节日的气息。有些地方也相似,比如雄黄酒,我们也喝,给小孩子后背、手心点一点,辟邪的作用。所以和南方相比,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因为我们缺水,划龙舟就比较少,都是呆在家里,但是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和全国相似。

江 南:到了端午,咱们青海人都插沙枣花,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样,这是不是我们过节的特色?

高长生:对,农村比较多,味道也很香,耐寒、抗病毒,易于生长,所以这个季节沙枣花非常受欢迎。就比如说端午节,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称呼,光称呼就有二十多种。端午又称为端阳,湖北、湖南、四川这些地方还分为小端午、大端午,一般五月初十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是很重要的。端午这个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呢?端是开端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慢慢演变成了午这个字,变音变过来的,刚开始更多的体现的是时令,有它的渊源。端阳节的由来是初夏阳气逐渐旺盛,代表着万物复苏、阳气的开端,所以我们才在家里的摆设中体现出这个时节的防虫病的意义。还有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各有各的历史由来,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地域不同、认知不同、习俗不同,节日名称也不同,所以古人认为这个节日不是一个好日子,就有了种种求平安、解毒的习俗,冬夏转换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生病,这也是一种曲解,当今社会大家都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日。端午节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通过今天分享到这个节日的来历,我们能感觉到,古时候大家的健康意识就很强,有家庭平安、身体康健的意愿,所以这是一个医药卫生节,和疾病作斗争的节日。

江 南:这也是传统节日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不光是个节日,还有更多的寓意。

高长生:今天我们再来分享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文化如何继续传承,不被遗忘。

黎 晶: 又是一年端午节,空气中弥漫着香囊和艾草的气息,家家窗口飘出粽叶的清香。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伟大诗人屈原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穿越时空的思想和《离骚》等诗篇照亮了中华民族,赋予了我们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及精美散文。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大伟教授,刘老师,下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屈原和端午节的一些历史故事吧!

nlc202309081320

刘大伟:好的。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从而为我们揭示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诗歌的表达更加直接,容易理解,表达出了节日的思念啊。

黎 晶:请您为我们来说说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的诗歌风格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

刘大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第一位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能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在这不多的人里面,能凭自己的诗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节而无须依赖史家传述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离骚》就是屈原的精神自传,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开明政治的热切向往,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深刻绝望无不抒发在这首长诗中,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震撼,并景仰其峻洁的人格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离骚》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会过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支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激励无数有良知的人抬其头颅,挺其胸膛、不惜一死与黑暗势力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统。民间朴素的传说,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这就成就了我们端午习俗的一个重要载体——吃粽子。

黎 晶:既然说到了举世闻名的这篇著作——《离骚》,我们也应该再来回忆一下它啊。

刘大伟: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黎 晶: 从《离骚》中我们能体会到,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刘大伟:是的。他其实心目当中对国君的熏陶是非常美的,结果现实差距太大,这也是他非常失望的地方。所以后半段,他不停的抗争,犹豫,在这样的心境中完成了这样一篇巨作。当然,他一直没有离去,它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无数的人。

黎 晶:在唐宋诗词中歌咏端午的作品美不胜收,许多优秀的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节日里各种五彩缤纷的生活场面,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期珍贵的端午风俗民情画卷。其实我们现在更喜欢一些现代诗,很简单、直白,能从诗中体味到更多都市人的节日情愫。

刘大伟:是的。现代诗的起源最初与胡适有关系,那一代的诗人在1918年尝试用白话去写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写诗,写出了八首诗歌发表在《新青年》上,引起了大的震动。但是那时候,感觉诗歌少了一些古典的唯美和含蓄,感觉不美了,所以新诗开始探索,就出现了郭沫若,把诗歌写得雄浑大气,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后来,觉得诗歌每一句都那么长,那么抒情,觉得有点累。接着就提出了三美,创新出了更美的诗派。有了周作人等新月诗派,让诗歌更有规矩。一次又一次把现代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再后来就有了象征主义的。后来出现了大诗人艾青,把诗写得大气磅礴,具有民族精神。所以经过这么多的演变,现代诗也就更能打动我们的精神层面。

黎 晶: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诗歌最早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嗜好,以后逐渐有了“雅”“俗”之分。但千百年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

刘大伟: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黎 晶:每逢端午节,总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呼吁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38年,当时一些诗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可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就更完美了!

篇9: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其实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我国古代爱国大诗人。那时候的皇帝残暴,不爱护老百姓,屈原也受尽折磨,最终受不了抱着大石头跳进江里。人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做了一种饭团投进江里,然而,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饭团太硬鱼吃不下去又去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又想呀想,有个人终于想到了把饭团蒸的软,放上鱼喜欢的作料,有树枝包住,外缠彩线,这就是后来发展成的粽子。

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各民族各地方举行的仪式不一样,有的地方赛龙舟,我的家乡在端午节的`这天早清大门上要悬挂艾草,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栓五彩线,防止被蛇叮咬,还要吃不同口味的粽子,煮鸡蛋等。

篇10: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李如好

时间过的真快,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伴着炎热的夏季而来。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每逢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洗艾叶澡,小朋友们都要带上漂亮的五彩绳和香囊,寓意着祈福纳吉,平平安安。许多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甚是热闹。

每年端午节前夕,奶奶总是早早就忙活起来,买粽叶,洗粽叶,包粽子。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而粽子的制作过程也很复杂。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奶奶就会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开始包粽子。绿绿的粽叶里加上喜欢吃的馅料,而粽子的馅料也是多种多样:红枣馅,肉馅,板栗馅等等。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红枣馅的粽子。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锅里慢慢煮熟,而我总会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一番。细细地拨开粽叶,咬上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上白糖或者蜂蜜,软糯香甜,回味悠长。

篇11: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为了不让这次端午节成为悲剧,而且能让这个端午节顺顺利利地吃上粽子,我决定和表妹一起做粽子。

起初,她还不相信我,但是当她看了我从奶奶那儿记录下来的做粽子的步骤时,她立刻对我刮目相看。

我们采回了做粽子要用的苇叶,再从灶炉旁取来了一缸奶奶早已浸湿好的糯米。之后我们各自搬来一条凳子,坐在上面准备开工。我们先学着奶奶的样子将苇叶围成一个近似漏斗的形状,再小心翼翼地用勺子从缸中舀出足够这个“漏斗”装下的糯米。可是因为我们的疏忽,糯米从“漏斗”下面蹦了出来,全跌落在地上。我们急忙用扫把整理好“残局”,再把苇叶围得更加紧密,糯米也无从逃脱了。合好苇叶后,我们又找出几根细绳把它们捆得“死死的”。这样,做粽子的步骤已完成一半。最后,我们把生粽子缓缓地放入蒸盒中,再从山间找些柴来烧火。我和表妹规定:她负责扇火,我负责点火和加柴。结果粽子熟了,我却被扇得一脸灰。我和表妹各自取了一个粽子吃了去,味道极其难吃。而此时,奶奶仿佛被粽子的香味施了魔法,竟然敢托着虚弱的身子跑到厨房,拿了一个粽子品尝,但是她说她手里的粽子十分美味,我真是疑惑不解。或许这正是所谓的“奶孙情”(自创的,意思是奶奶和孙儿的感情)吧!

篇12:浅析端午传统节俗流变

关键词:端午节俗 流变 发展

一、端午古朴节俗探源

端午节俗的来由历来十分复杂,人们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在端午节历史流变和传承的过程中,民间百姓普遍参与其中、历代文人又对其吟诗作赋,这些都强化端午节的传说和解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端午节俗的起源占了上风,有些习俗产生的真正根源却被掩盖。

(一)端午节俗起源于季候变化所引起的原始信仰

分析一个节俗的重要因素是对节俗的时间给予充分的重视,时间因素是构成了节俗核心内容的出发点,尤其是农业文化中的节俗更加如此。《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在中国,农历的五月正值春末夏初季候转换,空气中湿度增加,蚊虫病菌大量繁殖。在古代,人们生活方式简单、缺乏医疗常识,面对流行传染的病菌疾病,难免产生恐惧的心里。所以形成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并形成一定禁忌。人们用巫术仪式和手段来进行预防和治疗,而节俗中的很多事项都与此相关,采艾蒿、菖蒲悬于门外,用其沐浴洁身。这些东西除辟邪除秽的功能也给予人们心里慰藉,所以五月季候变化引起的禁忌和信仰,才是端午节浓郁的驱瘟除疫的节日来源。

(二)端午起源于岁时节令夏至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夏至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的快,降水也开始频繁,也说明了夏至竞渡的可能性。直到近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在江南的许多地方仍是在夏至日举行,足以说明古代端午节俗源于夏至,也决定了夏至乃至整个夏至所在的五月的性质。把五月中旬的某一天定为夏至节,既是农业节令,也是生活节令,更是人们开始有能力认识自然天象以从事生产的一个标志。所以人们要给予重视,并形成一些独特的习俗。

(三)端午节俗起源于图腾信仰

百越民族崇拜龙图腾的信仰和新年仪式,也是端午节俗的一个重要来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描述了端午起源于龙图腾。他在充分的文献考辨与民俗生活印证中,提出: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腾的民俗节日,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即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从古越民族崇拜龙图腾,到古越民族将夏历五月作为自己的新年,表明了他们民族习俗与龙的内在联系。而如划龙舟、五色饭、五色彩囊和插柳庆贺新年都与端午相关节俗有关。古越民族的新年习俗是端午节俗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二、 端午习俗传承发展中的附会与流变

端午节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传承,节俗中插艾蒿、菖蒲、采药、斗百草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定型的节俗与规范。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那就是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

从最初远古时期强调了五月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节日性质,以巫术方式被人们记忆和实践,后来又加入了人神祭祀的内容,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等。一些地方还有瘟神祭祀与送瘟神的活动。这是端午神灵祭祀的早期形态孑遗。慢慢的竞技娱乐也成了端午节俗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节日娱乐是传统节日构成的要素之一。汉魏时期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加重人文活动的色彩。竞赛游戏是端午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具体民俗有龙舟竞渡与斗百草、斗蛋游戏等。这些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侧重于巫术与信仰意义。

三、 端午节俗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及存在意义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夏季的重大节日,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科学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使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主题自然降低。追悼先贤的主题也因与神灵祭祀融合与驱疫、凭吊相关的端午重要节俗和信仰在许多地方已受冷落。

端午节流传至今,其基本形态如食棕习俗和竞渡习俗变化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端午习俗没有发生变化。目前在很多的城市,端午也逐渐沦为吃粽子的节日。在端午节俗中,有时人们直称端午为“粽子节”。食棕习俗已经扩展为饮食文化的展演习俗,即使是粽子,在当代社会它也成为四季常有的商业食品,其节日的提示意义也不再明显。而人们也从竞渡的龙舟中体会的也多是包裹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和经济效益在其中。

结语

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加入了对高尚人物的崇敬,傳承爱国的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习俗是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俗不断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面对着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我们该反思和警醒,韩国的端午祭本是源于中国,我们是该保护我们的祖传的文化和民俗遗产,对于端午节及其传统节俗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正国.端午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2]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3]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

[4]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年.

[5]孙秉山.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年

篇13: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为什么喜欢过端午呢?因为端午节可以吃到我最爱吃的粽子了,外婆包的粽子最好吃了。外婆先准备好干净的粽叶,然后把糯米弄好,加一点点盐和酱油搅拌均匀,拿出提前腌制好的鲜肉就可以开始包了。先拿出两张大小不一的叶片重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形状,再舀一勺米放进去,放上一块鲜肉,然后再用米填满,接着折呀折,三两下就把它包裹的紧紧的,最后用绳子把它捆起来,就成了一个粽子。照这样反复的做着,一盆粽子就完成了。煮熟后的粽子又糯又香,美味极了!

端午节,我们村还有一个自己的习俗:小朋友们要穿新衣服。外婆说,这是她小时候就传承下来的,寓意着让小朋友们健康平安长大。

篇14: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泪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年的端午节人们还是像往年一样包粽子纪念屈原。早上起来我看见奶奶在准备包粽子的食材,我说:“奶奶,我们要包粽子了吗?”奶奶回答说:“是的,你想不想一起包呢?”我赶紧走了过去和奶奶一起做了起来。首先我们把糯米浸泡在水里,浸泡一到两个小时,接着把粽叶洗干净浸泡会儿,在放进热水锅里煮一煮,然后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形状,把浸泡好的糯米和枣放在里面,一定要塞满、包严实。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绑不让它散开,这样粽子就包好了。现在就要烧一锅热水,将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经过几个小时以后,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出炉了。看着这些粽子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奶奶给我们盛了一大盘子,我们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篇15: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屈原被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人陷害,被流放到了偏远地区,后来得知楚怀王被秦王扣留起来直到病死,他悲痛欲绝,感慨道:“国家沦陷了,陛下也病死了,我活着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往腿上绑了两块大石头,跳进汩罗江里自尽了。

渔夫想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惜没有打捞到。楚国的老百姓纷纷把平时积攒起来的粮食投入汨罗江,为的是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但是由于米粒容易被冲散,于是人们拿叶子包住了饭团投入汨罗江。后来饭团慢慢发展成了粽子,而屈原投江而死的这一天,也恰好就是五月初五。所以,后来人们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屈原,也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包粽子。她先把粽叶拿出来,卷成三角桶状,再往里面放入糯米和红枣,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也试着包了一个粽子,可糯米偏偏漏了出来,我没有放弃,又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了几次,终于做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粽子。妈妈把粽子煮好以后,我扒开粽叶,咬上一口,香甜软糯,我大声地喊道:“太好吃了!”

上一篇:武罐路面一标安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2020年终企业保安年终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