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优秀作文

2024-05-19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篇1: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优秀作文

三(2)张家胜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包粽子,撒白糖。”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我就会想到端午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妈妈带着我去菜市场买菜,街上到处都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他在包粽子,我觉得他包得真是好啊!我十分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老爷爷怎么包粽子,只见老爷爷迅速的拿了两片粽叶,把它卷成一个斗笠的形状,接着放了三勺糯米进去,再放了一颗红枣,然后又放了两勺糯米,直到糯米快要溺出来的时候再轻轻地一压,最后用五彩线把粽子包扎起来。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在老爷爷的手中出现了。

看到老爷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包好了三个粽子,我真是惊叹不已,我心想今天是端午佳节,我一定要送一个我亲手包的粽子给爸爸妈妈,于是我走上前问:“老爷爷,你能教我包粽子吗?”那位老爷爷和蔼可亲地说:“好呀!小朋友。”于是老爷爷手把手的教我怎样包粽子,可是我笨手笨脚的,包的粽子可奇怪了,就像一个小书包。和老爷爷一比我包得可真丑啊!最后,我做了很多各种奇形怪状的粽子,有的像一个冰山,有的像一个小刺猬,还有的像一个小猫。到了晚上,我把我包的粽子送给了爸爸和妈妈,他们看到后都开心不已,直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真期待下次的端午节呀!

篇2: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优秀作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我最爱的就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的,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一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欲绝,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人们怕水里约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丫净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屈原跳河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爰国。

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动手包粽子,可别小看包粽子,它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准备粽叶,将其洗干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准备粽馅,主要是以米为主,将一具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肉块或绿豆、红豆搅拌均习,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放入粽叶卷成的一漏斗星,再将粽叶包住粽馅,完全密封并包紧,然后用绳子捆紧,棕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环绕着肉香,直钻你的心里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诞三尺。

篇3:写出端午节的习俗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篇4:写出端午节的习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外缠彩丝,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篇5:传统习俗端午节作文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其实在屈原跳泪罗江之前,端午节早已存在了,粽子一开始也不是为了不让鱼虾侵蚀屈原的尸体,而在古代粽子是在清明节吃的。清明种是古时候,每家每户清明节时都要吃的一种粽子,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作踏青带的干粮。“清明粽子稳牢牢“其次就是“粽子”谐音“众子”寓意人丁兴旺。

赛龙舟,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必要习俗,而今年的端午节却与以往的不同。因为今年的端午节不仅是端午节,还是我妈妈的生日,妈妈每天都在外奔波,非常辛苦,也因为这个家操劳了许多,这个端午节妈妈带回来了很多粽子,妈妈不甚在意自己的生日,她总觉得只有小孩子才会过生日,可是妈妈在外婆的眼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子呀!以前我还都太小,只会做一张卡片以表心意,但是我逐渐长大,心中的形式感也越来越强,我向爸爸预支了下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个蛋糕,那个蛋糕不仅仅是我的心意,更是我对妈妈的爱,是我的自豪,是我的骄傲,是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这个端午节我吃的粽子也不少,端午节前一周家里就陆陆续续拎来了一箱又一箱的粽子,有些是爸爸、妈妈的同事、领导送的,有些是亲戚朋友们自己包的,每年端午节我们家里最不缺的就是粽子了,一到端午节,那肯定少不了吃个两三周的粽子:蛋黄粽、鲜肉粽、豆沙粽、蜜枣粽……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的粽子,而今年我却吃到了几款不一样的粽子,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那鲍鱼蛋黄肉粽,里面有三个小鲍鱼,一颗像小太阳似的蛋黄,两块鲜美的肉,鲍鱼筋道美味,蛋黄流出黄澄澄的油,鲜肉肥瘦相间,糯米香甜可口,一切都恰到好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一款新奇的粽子,那就是星巴克推出的果冻粽。外表倒是比其他粽子小个一两倍,粽子的糯米有一层果冻代替,而内馅儿则是美味的水果味,也是很好吃的。

时代在慢慢改变,人们吃的粽子也越来越好了,但是传统是不变的。祖祖辈辈想流传下的精神是不变的,更好不代表改变,为什么要有端午节?因为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因为他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爱国的精神。

篇6:端午节传统习俗英语作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英语作文》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范文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端午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范文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lunar(阴历)holiday,occurring(存正)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农历史五月第五天)The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significant(有意义的)holiday celebrated(庆祝)in China,and the one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历史最悠久)。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by boat races(龙舟赛)in the shape of dragons.Competing teams(竞争团队)row their boats forward to a drumbeat(击古)racing to reach the finish end first.The boat rac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re traditional customs(传统习俗)to attempts to(试图)rescue(搭救)the patriotic poet(爱国诗人)Chu Yuan.Chu Yuan drowned(溺死)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277 B.C.Chinese citizens now throw bamboo leaves(竹叶)filled with cooked rice into the water.Therefore the fish could eat the rice rather than the hero poet.This later on turned into the custom of eating tzungtzu and rice dumplings(棕子)。

The celebration is a time for protection(防护)from evil(邪恶)and disease(疾病)for the rest of the year.It is done so by different practices such as hanging healthy herbs on the front door,drinking nutritious concoctions(营养品),and displaying(展示)portraits(画像)of evils nemesis(邪恶报应),Chung Kuei.If one manages to(成功做......)stand(直立)an egg on its end at exactly 12:00 noon,the following year will be a lucky one.范文二

Ancient folk medicines(民间药物)such as realgar(雄黄酒)are added to the food eaten on the Festival day.This is believed to prevent disease and to promote a healthy digestive system(消化器官).The drinking of realgar in wine supposedly relieves(解除)the effects of poisons accumulated in human bodies.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范文三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also need to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草药),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s.The sachet will be hung around the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a garment as an ornament.They are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The sachets(Hsiang Pao in Chinese 香包)are very popular with children and they vie(竞争)with each other to collect as many as possible.Children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collect Hsiang Pao.Older people are often given them as a symbol of respect, and they are highly prized because of the intricate(复杂的)and beautiful embroidery(刺绣)that adorns(装饰)them.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饰物就是香包(sachet)。小孩佩戴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香包也可以预防疾病。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篇7: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优秀作文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离乡。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场景,想起朝廷腐败的场景,一边走,一边吟诗。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江边,他叹了一口气,气愤地跳入汨罗江。村民们看见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着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驶去。他们纷纷扔下糯米,为的是让鱼、虾、龟等动物吃饱之后,就不会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

屈原跳江的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节吃竹筒划小船,到后来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

去年的端午节,依然记忆犹新。早上一醒来,便闻见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厨房,妈妈正在做粽子,妈妈说:“文博,我们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们就看赛龙舟去。”我答应了一声就跟着妈妈包粽子了。包粽子有个技巧,一只手托起艾叶,另一只手夹起一块红枣,放在艾叶上。将艾叶放在桌上,放少许糯米,把艾叶两边卷起来,一个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远的地方,就已经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了。桥头挤满了人群,岸边人山人海,五艘龙舟一字排开早已准备就绪,就等那枪声发号施令。只听得“砰”地一声响,五艘龙舟争先恐后,两岸的呐喊声不绝于耳。“一二,加油”一艘龙舟已到达终点,人们大喊胜利。

篇8:秋分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

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

有专家称,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春分、秋分这两天,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竖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竖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篇9:端午节那些辟邪增运的习俗

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也是作为夏季来临前一个驱除瘟疫的重大节日。在民间,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很是隆重,形式各式各样,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喝雄黄酒等。

这些形式都因每年的流年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气场,

若能在端午节增运辟邪,便能大大增加自己的正能量,旺运一整年!

赛龙舟驱邪增运

不少地区每逢端午都会举行一次隆重的龙舟比赛。早期在民间认为是为了用龙船将“瘟病”赶快送走,也与驱瘟的目的分不开。面对龙舟来往穿梭,水上水下的动人情景,热气沸腾的的气场能使自己精神振奋,学习工作都倍增动力。

吃粽子驱邪增运

一、粽子的“角”是模仿动物角趋吉避凶的功效而来,有不顺或灾祸,吃有角的粽子可驱走霉运交好运。圆柱形的粽子因用苇叶(竹叶)包裹成圆筒后,像极一节竹子,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吃圆柱形粽子就可以帮自己增加贵人运,远离小人。

二、高考将至,正在做最后冲刺的莘莘学子吃枣粽最适合不过了。枣粽谐音为“早中”,意为早中状元。

三、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上几个鸡蛋或者鸭蛋、鹅蛋。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水煮出来的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煮熟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12点-1点)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夏天不容易头痛。

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辅料,既能防病健身,又可以驱邪。将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可以助你驱邪醒脑,增加运势。有青年男女用香囊来表达爱意,选择红色、粉色的香囊,握在手中来回搓动三次,更有助于爱情表白!

系五彩丝线驱邪增运

古代人认为流行疾病的产生不但是由于四时的恶气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鬼神作祟,而在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就是一种解祟的方法,《风俗通义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彩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它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确定的,古人认为青、黄、白、赤、黑就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五行齐全,一切毒物邪鬼都会对其避而远之,因此系戴上五彩丝就能够驱邪避役、长命百岁,道教中道士作法时所布的五色旗也是依此原理。在端午节被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今天,佩戴五彩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带五彩绳的习俗,将五彩绳戴在身上,可以积累未来一年里所有的晦气,然后,在端午节零点后的第一场雨时,将彩绳丢到下水道、十字路口、浅水滩等地,可以将晦气丢掉,表示未来一年能够风调雨顺。

挂艾枝、悬菖蒲驱邪增运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在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可以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辟邪增运。《荆楚岁时记》中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将其扎为人形或虎形,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又能借老虎的威势吓退邪鬼。人们除了将艾草编成虎的样子外,还会用彩绸剪成小老虎的样子,贴上艾草,佩戴于胸前,女儿家将其挂在头发上,或者将其作为钗头,因此艾虎在民间端午节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辟邪的重要饰物。除了艾虎之外,古代民间还又悬菖蒲的风俗,《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端午节有用菖蒲、艾子插在门旁,以禳解不吉之物的作法,有时人们也将菖蒲种植在花盆中,在端午前后摆放在门旁,另外,还有用菖蒲雕刻成天师驭虎像的作法,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说:“仲夏五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这些风俗在今天仍然存在,如浙江嘉兴几乎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到来时都将菖蒲、艾叶和大蒜合为一束挂在檐头和门楣上,以表驱邪之意。

篇10: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篇11:北京端午节的十一个传统习俗

北京端午节的习俗

北京端午节习俗1:吃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北京端午节习俗2:吃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远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

黄米小枣粽子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无枣的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北京端午节习俗3: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北京端午节习俗4: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北京一景。

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妇回娘家,要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5: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6:吃黑桑葚、樱桃

旧京端午节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时节,樱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为时鲜果品。

除了甜美喜人的樱桃,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音“刃儿”)。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据说吃了之后不招苍蝇,也有说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误食苍蝇。

北京端午节习俗7:贴葫芦花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北京端午节习俗8: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

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北京端午节习俗9: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北京端午节习俗10:“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北京端午节习俗11:游天坛

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篇12:对于端午节传统习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虽然我们每年都在过着端午节,可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以下便是我所带来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中国...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虽然我们每年都在过着端午节,可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以下便是我所带来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中国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缙鹁?枰?埔槐 a href=“//” target=“_blank”>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

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

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台湾省: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日本

鲤鱼幡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 5 月 5 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语中,“菖蒲”与“尚武”的发音相同,因此被视为男孩的节日,有男孩的家里会挂出鲤鱼幡。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 1948 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

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韩国这天会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车轮饼,荡秋千,穿韩国的传统服装,但不划龙舟,不吃粽子。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 13 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 年 11 月 25 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琉球

有划龙舟习俗,并会在家里张贴一种叫“矢数”(琉球语:ヤカジ的纸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儿的家庭会摆放纸雏箱,即一个载有纸人形的纸箱その他の人形,还会摆放龙舟模型和一些穿着琉装、弹三线、打鼓、跳琉球传统舞蹈的土人形。

篇13:越南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初探

一、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包含:

(一) 送灶君

越南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 即灶王节。灶君也称为“灶神” (灶王爷) 。越南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 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 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 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 这个时候, 就可以洒扫庭除, 改建家里一些平时不敢动的地方, 准备过年。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在腊月二十三, 人们除供奉灶君, 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 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奉完毕, 人们把鲤鱼放生到河里, 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二) 置办年货

入除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 幡旗爆竹绿粽子”。这句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 越南过春节置办年货的情况。然而, 随着越南经济与革新事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年货品种不断得到更新、丰富, 一般都有下面几样:

1. 绿年粽和糯米糕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方形的年粽和圆形的糯米糕, 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同时也是春节祭祖的供品。

年粽跟中国的粽子基本一样,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用猪肉、绿豆沙做成, 用一种叫苇叶的粽叶或芭蕉叶包捆。不同的是越南北方的年粽呈方形, 个头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 每个有两、三斤重, 而南方的年粽则呈圆柱形。放在锅里要煮上七、八个钟头, 打开后糯米呈青绿色, 吃起来清香可口, 别具风味。因此, 粽子不仅是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 也是人们春节互相馈赠的礼品。

糯米糕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糯米糍粑, 呈圆形, 但没有馅, 吃的时候一般中间常放上肉饼两个夹起来一起吃。

越南人认为, 方形的年粽象征着大地, 绿色显示生机勃勃, 猪肉和绿豆表示大地上有飞禽走兽, 草木繁生。圆形的糯米糕象征着天, 和年粽一起, 取天圆地方之意。

2. 红对联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一对大红春联。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勃勃生机, 与越南的绿粽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联最早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的文字实行拼音化以后, 现在用汉字写的春联已不多见了, 大部分春联逐渐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在书写时, 仍然按照方块字的格式, 从上往下逐字书写, 每个拼音字成一个方块, 自成风格。

此外, 越南人也喜欢在家门口张贴门神, 以此把守门户, 阻止大小恶鬼入门为害;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 还有各种传统年画, 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3. 爆竹

越南过春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人们认为, 放爆竹是为了驱邪, 把过去一年所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崩掉, 迎接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新年。

在越南民间流传着春节燃放爆竹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物, 名叫山臊, 身子长约30厘米, 只有一条腿。他喜欢找人的麻烦, 人一遇见它, 就会发寒热 (发烧) 。可是山臊有个弱点, 非常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响声。一听到这种声音, 山臊就会远远地躲起来。人们知道后, 每逢节日就在院子里烧竹子发出响声来吓唬它。后来人们发明了爆竹, 就用燃放爆竹代替烧竹子。这种习俗延续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项内容。

在河内, 除夕之夜, 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 带上鞭炮, 不约而同地到街上燃放, 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午夜的钟声响起, 所有鞭炮一齐燃放,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 连成一片, 震耳欲聋。以至两个人面对面讲话, 都很难听见。

4. 桃花和金橘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有辟邪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着幸运。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人过春节, 不管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 在北方都要插上一株桃花, 而在南方则是梅花, 以求新年吉祥如意。为此, 首都河内郊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种植桃树,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 可以确保桃枝在除夕前后开花。

在越南, 金橘寓意着大吉大利, 这跟中国是一样的, 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金橘基本都是盆栽, 每棵都结有橙黄色的累累果实, 大盆的有一人多高, 被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 象征着吉祥如意, 财源滚滚。

5. 五果盘

越南人过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摆设桃花、金橘和五果盘三样物品, 象征新年吉利, 欣欣向荣。

“五果盘”是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 越南人在春节用来供奉祖先。这五种水果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是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 南方则是西瓜、香蕉、橙子、柿子饼、桔子, 象征着年年有余。

(三) 除夕守岁

越南过春节最难忘的是除夕。这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里赶, 为了全家能围坐在一起,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然后一起守岁。

除夕既是新旧交替的时刻, 也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如猪头、鸡、粽子、果脯、糖果、槟榔、水果以及香和酒等祭品于零点整祭拜神灵、祖先, 以求来年兴旺、健康、幸福。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 还常常一起到寺庙去祭祀神佛, 以求神佛保佑。到寺庙祭祀人们有一个“求禄”的传统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香禄”, 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上一把或一支大香, 站在祭坛前祷拜, 然后把点燃的香带回家供奉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上。传说, 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若返回时, 遇上刮风, 香火燃烧加快, 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另一种则称为“采绿”, 因为在越南语中, “绿”和“禄”同音, “采绿”即“采禄”。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 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 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 插在家里的神龛前, 直到树叶枯残为止。“采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官运亨通、吉祥如意。这样, 每年除夕都会有许多树木遭到破坏。为此,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吁移风易俗, 将“采禄”改为植树。至今“采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 但除夕过后仍可看到不少树枝被折断。

(四) 新年拜年

在越南春节既是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全国放假四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越南民间有句俗语:“初一给婆家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向老师拜年”。从初一开始, 人们互相串门给亲朋好友拜年, 互致节日问候, 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越南大年初一头一个到家拜年的客人, 传说他将给主人家里带来好运, 人们非常看重, 称之为“冲家”、“冲地”、“冲年喜”。“冲年喜”是越南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夕夜全家到寺庙祭祀神佛时, 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分的人, 让其祭拜神佛之后手持“香禄”或“采禄”回到家第一个进门, 此时已是新年, 那么视其为给自家“冲年喜”之人, 他将给家庭带来好运。另一种是有的家庭年前会请一位忠厚善良、有福分的朋友, 作为家里新年的第一位客人来“冲年喜”, 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五) 娱乐活动

越南春节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 统称为“赏春”。如赏水仙花、闹花灯、演出民间传统戏剧、民歌对唱、荡秋千、水上木偶戏、祭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 北方人喜欢桃花, 南方人则喜欢梅花。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越南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 在庙会上, 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 金龙狂舞、雄狮相戏, 场面热闹非凡。

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中, 最具特色的要数下人棋。它是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 手执木牌 (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 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 由棋手调遣, 旁人以鼓声催行, 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 人棋下起来很有趣, 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六) 过年的禁忌

越南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 也不能干农活, 否则会惊动土地神, 庄稼会遭殃;正月头三天不能扫地, 即使扫了地也不能扒垃圾, 要等三天后能动土时再清理;过年忌穿白色衣服, 避免家里有丧事等。

二、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日子

同中国一样, 清明节也是越南的传统节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 扫墓时, 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 清除坟墓上的杂草,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焚香烧纸, 献上鲜花,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果品才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

越南人在大年初一和端午节的祭拜比较隆重, 而过清明节的气氛就没有那么浓厚。越南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气氛有所不同, 北部靠近中国广西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清明气氛较浓, 中部南部则较淡化。由于时代的发展, 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 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 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越南也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三、端午节———越南的驱虫节

端午节在越南受到重视, 是春节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民间传统节日。越南端午节的时间、意义与传说跟中国基本相似, 越南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开端, “午”为中午, “端午”意为从中午开始。它最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但如今越南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已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而逐渐演变成祭拜祖先, 此外还增加了如端午驱虫、端午采药等新内容, 因此, 在越南还把端午节称为驱虫节。

越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起源于中国。越南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跟春节的粽子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咸粽,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为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上半只咸蛋;另一种是碱粽, 用糯米加上椰丝、虾米、绿豆包成, 呈菱形, 吃时蘸糖;还有一种是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吃时需煮熟后剥壳切成片食用。

在越南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驱虫的习俗。一般采用水果和糯米酿酒等食物来驱虫。具体做法:清晨起来, 洗漱完毕立即进行驱虫。先食一碗糯米酿酒, 后吃水果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杀死。而对于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在他们的太阳穴和肚脐处涂上一些辰砂、朱砂或给他们喝冲有辰砂、朱砂的水。此外, 为了辟邪还给孩子们佩戴五色线绳以及装有雄黄的亮色小锦囊护身符;用指甲草涂染孩子们的手甲和足甲, 因人们认为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是神指 (趾) , 不能涂染, 所以在涂染时只涂这两个之外的手甲和足甲。

端午采药也是越南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从中午十二点整 (午时) 开始。按传统说法, 人们认为午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 此时采的药最为灵验, 可治百病, 尤其是治疗外感、阴虚等病症。人们在园子或山上采的药不管数量多少, 够一百种就行。以具有祛风益气功效的草药居多, 如益母、紫苏、竹叶、柚子叶、柠檬叶、芒果叶、葱、姜、蒜、蒲公英等。因此, 端午节越南许多集市上都有草药的专卖摊。

四、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也是越南的儿童节

跟中国一样, 越南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主要活动是赏月、吃月饼。但不同的是,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有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 主要以儿童为主, 因此, 又称为儿童节。

越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但又与中国的中秋节不完全相同, 有人曾做过研究, 认为主要是由两国中秋节所起源的派别不同决定的。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拜月活动, 后来赏月变成该活动的重点, 使得严肃认真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欢快的娱乐游戏, 加上随之而来文人骚客们的感情宣泄与发挥, 便成就了现代中国思乡团圆的中秋。而越南的中秋节则起源于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另一派, 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以表示对他们带来丰收的感谢, 中秋节可能就是这种秋报祭祀活动的遗俗。在丰收之前,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通常都忙于耕种, 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们玩耍, 于是就利用中秋节庆祝丰收的这一天多给孩子们一些补偿。这也正是现代越南中秋节的中心内容所在, 因此, 越南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 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的玩具礼物, 其中少不了各式传统的花灯。

越南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阿桂的人。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阿桂的人因上山打柴, 偶然看见一个山洞内有四只虎仔正在戏耍, 阿桂举起手中的斧头每只砍了一下。母虎回来看见虎仔被人砍死, 就找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把他们救活了。阿桂待母虎带着虎仔走后, 便寻找到那棵神树并将其连根挖出扛回家中。路上阿桂用树叶救活了一位老乞丐, 并向老人讲述了这棵神树的来历。老人听后告诉阿桂这是一棵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树, 他叮嘱阿桂要精心护理, 必须用清水浇灌, 不能用污水, 否则树会飞上天。回到家后, 阿桂把这棵神树种在自家菜园的东边, 并先后用树叶拯救了很多人和一条狗的生命。后来阿桂的妻子被人害死, 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 主动将自己的内脏捐出来救活了她的生命。但自从换了内脏, 阿桂的妻子性格大变, 说话说前忘后, 做事丢三落四, 十分健忘, 虽然阿桂曾反复叮嘱妻子不能把尿撒在那棵神树上, 否则它会飞上天。但是有一天在阿桂外出时, 其妻却把阿桂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尿急时便跑到东边那棵神树下撒了一泡尿, 于是神树慢慢地连根拔起, 向天上飞去。当阿桂回来时, 神树已经飞过了人头, 阿桂急忙跳起, 用手抱住树根往下拽, 想将其拽回地面, 可想不到树飞起的力量太强, 阿桂不仅没有将树拽回地面, 反而被树拖着一起飞上了月宫。后来人们将这棵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树称为榕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看到月宫里阿桂坐在榕树下的形象。

越南过中秋节主要是吃月饼和水果。中秋月饼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烤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广式月饼, 里面的馅料有很多种, 如椰蓉、蛋黄、莲蓉、豆沙、五仁、香肠、叉烧等;另一种为软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冰皮月饼, 用糯米做皮, 呈白色, 形状跟烤月饼差不多, 但口味却不一样。而水果主要是柚子、柿子、桔子等。

在越南中秋之夜还有点花灯的习俗。越南的花灯有鱼形、蝴蝶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多种形状。不过最传统的花灯是外部用竹子扎成圆形, 以各色彩带装饰, 里面则是五角星形状, 五角星上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纸。越南关于中秋点花灯有个传说, 它和我国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关。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 夜晚常出来害人, 致使家家闭户, 不敢出门, 后来黑脸包公想出一个办法: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的纸灯笼, 并在鲤鱼腹部插上一根棍子。夜晚人们挑灯出门, 妖精见后十分惧怕, 不敢再来危害百姓。从此, 每到中秋之夜孩子们都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笼, 在月光下尽情嬉闹。

每年中秋节期间, 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 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 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组织舞狮, 农村则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人们过节时有的全家围坐在阳台上、院子里, 有的举家外出到郊外, 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 边赏月、边享用。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中秋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 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参考文献

[1]. (越南) 阮友爱、阮梅芳.越南传统风俗[M].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2003.

[2]. (越南) 新越.越南风俗100例[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3.

[3]. (越南) 潘继炳.越南风俗[M].河内出版社, 1999.

[4]. (越南) 段映.了解越南风俗[M].越南青年出版社, 1992.

[5].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3.

[6].张加祥, 俞培玲.越南[M].重庆出版社, 2004.

[7]. (越南) 邓文珑, 阮松滔, 黄文柱.越南各民族风俗习惯[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1997.

[8]. (越南) 黄进就.越南民间故事评论[M].河内教育出版社, 1998.

篇14:国外端午节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是在水中健壮的游泳。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使江陵市这一民间节日成为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

上一篇:实习报告20110511061杨军杰下一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