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2024-05-22

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精选5篇)

篇1: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2008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翻译题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试题答案】

为下列各文段加标点。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篇2: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一、(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 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顺昌民以刚为命 B.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篇3: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训练目标]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考生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考生只要科学复习,在平常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预测]

1.分值:2007年2套全国卷、山东卷、海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7分、8分、9分不等。预计2008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毕竟还有其他考点。

2.题量:2007年有7套卷考了2句,其余3句。2008年也还在2句和3句之间,不会有大变化。

3.字数:30-50字。

4.命题方式:2007、2006年只有福建卷一家的翻译句子是出自另选的一小段文言文,其余试卷仍然是从文言文大阅读中选句子,2008年这个主流趋势不会改变,因为没有必要再选一段去挤占考生的阅读时间。

5.可能出现的创新:将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的断句题与翻译题合在一起考查。

6.句子选择:侧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7.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是不易。

8.得分点所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笔者这里结合2007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例如:

①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江苏卷)

[译文]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遭遇祸患。

②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2007年江苏卷)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③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年安徽卷)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①句须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②句中,“是非”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分别翻译,“是”是指示代词,应翻译成“这”;“非”是动词,应翻译成“不是”。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是非”去翻译。③句中,“设备”也是两个单音词,“设”是动词,应翻译成“设置”;“备”是名词,应翻译成“防备”。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设备”去翻译。

二、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例如: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2007年广东卷)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知其入而已己疾也。(2007年湖南卷)

[译文]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③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解析]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上述三句中的“异”、“已”、“死”都是词类活用,分别属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使动、为动的词语,即“感到(奇异)”、“使……(停止、治好)”、“为……而死”。

三、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①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辽宁卷)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②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①句中的“不之杀”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之”调到动词“杀”之后,译为“不杀它”。②句中的“槐一株”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定语“一株”调到中心语“槐”之前,译为“一棵槐树”。“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介宾短语“于其下”调到谓语“作糜哺饿者”之前,译为“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赋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三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做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的。

[活学活用]

将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四、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五、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六、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七、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八、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答案]

一、1.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2.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3.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二、1.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甚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2.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三、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五、1.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2.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六、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七、1.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2.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八、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注意点:罄,完全显现;类,像)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注意点:判断句式)

篇4:文言文翻译教学案[范文模版]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学习把文言文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的一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及原则

“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调、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求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随堂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我)不也是君子吗?(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省略成分补出。)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庐陵文天祥自己给自己的诗集作序。(该保留的词语要保留)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音乐。(“为”字的翻译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译出)7.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人们)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它鸣叫(人们)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省略内容要补充)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认为鲁地小了,登上泰山认为天下小了。(注意活用)

1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巩固练习

(一)臧孙行猛政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刘向《新序》 1.给

断句: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二)齐人说靖郭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注] 靖郭君,即田婴,是齐威王之子,封于薛地。1.给 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稍微疏通,使河水疏导;不如我听到(这些意见),把它们当作药物啊。”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2.翻译第二处划线的句子: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四)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提示:本题重点考查不定指代词“或”和兼词“诸”的翻译。)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宝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宝玉献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以„„为”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五)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2.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联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臣心,改旧态也。”以元揩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选自《贞观政要》)1. 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赵元楷)又暗地里养了一百多只羊、几千条鱼,准备赠送给皇帝的亲属。

篇5: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考试说明]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目标]了解并运用“意译”这种翻译方式。[回顾] 文言文直译(字字落实)的技巧:对、留、删、换、补、调

1、对: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众

顾,迄

者。

(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2、留: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不用翻译。如: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

3、删:只有语法意义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应去删去。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等。如: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4、换:古今异义的地方须替换。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5、补:省略的地方应该补出来。

6、调:翻译特殊句式一定要调整。如: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关于意译]

一、1、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上谷郡君家传》3月周考 ..

2、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武阳县君程式墓志铭》百校考 ..

3、(岁大旱)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济南知府庄君传》1月苏州 ..

二、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6.(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8.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9.廉者不受嗟来之食。....10.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1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腾王阁序》)....1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4.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蔺》 ....15.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6.秦时明月汉时关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主人下马 客在船。《琵琶行》

三、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注:[1]亢:过甚。[2] 裒:póu,聚集、收集。

四、课后自主学习,以下词语分别有怎样的指代意义?该如何意译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创新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