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抓党建促安全生产

2024-04-16

浅谈抓党建促安全生产(通用4篇)

篇1:浅谈抓党建促安全生产

围绕安全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安全生产

春节已过,我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围绕安全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安全”的工作思路,强化理论武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在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管理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的互动和双赢。

一、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建设这一中心,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理论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是面对2011年新的任务、新的形式下,更需要我们严抓党建工作,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切入点,做到在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努力建设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讲原则、重感情,团结和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集体。

二、抓党建工作,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抓好了党建工作,其它工作的开展将事半功倍。严抓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上,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提高队伍党性认识,提升队伍思想觉悟,通过抓党建工作的实质成效提升我队安全工作,切实把党建设工作由“无形”变为“有形”,由“虚”变为“实”,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

三、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安全生产这一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我队党支部在共产党员中开展了“党员安全标准岗”创建活动。

在开展“党员安全标准岗”创建活动中,根据目前全矿资源枯竭,盘区逐渐收缩,地质条件变化复杂,技措工程多的实际,我队在党员中围绕“党员安全标准岗”创建活动,着重开展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创精品工程”的党员创建活动。为了使每一名党员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使每一名党员所在岗位成为安全放心岗,每一名党员身边员工成为安全放心人,每一名党员所在班组成为安全放心班组。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党员安全标准岗分岗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党员安全标准岗工作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为了接受群众监督,给党员安全监督员上岗时佩戴了具有“共产党员安全监督员”标识的胸卡,亮明党员安全监督员身份,同时,还在党员的工作岗位设置了“党员安全标准岗”、“党员安全标准区”标识牌,明确了责任人、责任范围、责任内容,以便接受群众监督。此外,党支部通过摸底,对安全不放心人和党员进行了安全包保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与义务,尽可能削灭不安全因素,共同促进安全生产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久性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将继续坚持一手抓党建工作,一手抓安全生产的方针,继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扎实工作,继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开创我队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综采二队:陈杰

2011.2.22

篇2:浅谈抓党建促安全生产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个月是我国第十七个安全月,我们在这里召开抓党建促安全交流座谈会,就是要坚持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齐头并进,抓党建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公司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面我就抓党建促安全工作谈一下我的感受和想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提高思想认识。不管我们在什么工作岗位,要始终牢记党员才是我们第一身份。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思想认识,砥砺道德操守,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安全,讲安全,用安全操作,感召职工群众,为公司安全生产凝聚职工力量。我认为每名共产党员胸前戴上党徽,井下党员职工佩戴党徽安全帽这个活动非常好,党徽是党员身份的标志,更是责任和使命的体现。带上党徽就是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主动提醒自己,保持安全工作行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使职工群众对每名党员的行为看在眼里,亮在心里,充分发挥了党员安全行为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二、强化责任担当。安全靠大家,联系你我他,公司安全管理不仅仅只是生产部门、区队的事,更是我们各个党支部,各个党员干部的事。安全管理中,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要积极开展党员个人无“三违”活动,划分党员安全责任区,依据划分区域,严格遵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落实的原则,责任到人。每个党员要做到我是党员我带头,加强责任区的管理,履行责任义务,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同时充分利用班前会、部门会、支部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对党员身边无“三违”活动进行深入学习动员和广泛宣传,使每名共产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促进大家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工作。

三、丰富支部活动。支部是我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支部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动员所有基层党员广泛加入,也可以吸收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同时,我们各个党支部开展的活动也需要更接地气,更切主题。因为公司各支部的划分与部门区队相关,涉及到的具体安全生产工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各支部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与各自业务工作特征相吻合的安全活动,真正把支部活动搞起来,用特色鲜明的安全活动,为公司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同志们,抓党建促安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到良好实效的,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为范,多担当,多作为,才能成为公司员工的主心骨,才能获得大家信赖,才能感染和带领员工,才能把我们的安全生产推向前进,才能推动公司党建事业的顺利发展。

篇3:浅谈抓党建促安全生产

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基层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结合帮扶经历,笔者就如何发挥“第一书记”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找准定位,融入角色,以优良的作风增强基层组织影响力

一要身心上投入。首先,要让村班子明白上级选派“第一书记”的政策和目的,让老百姓知道“第一书记”是干什么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要讲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而是要用简单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说明白,把群众最想知道的告诉群众,让群众打心眼里感到自己的利益就在党的政策中。帮扶的经历证明,只有真正住在村里,与群众多交流、多接触,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只有扑下身子、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实事,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凝聚发展的正能量。

二要调研上切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透村情民意,是“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重点走访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致富能手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经常走访“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落实“五通十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真情关怀、真心帮助,并将群众的所思所盼和集中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帮扶工作。

三要感情上融入。既然担任“第一书记”,就必须融入村子,了解民意,和村民心交心、如亲人。就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讲的那样,“只要你带着责任,用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融入到老百姓中去,和他们交朋友,群众就一定会理解你、支持你。”因此,“第一书记”要和党员干部一起吃、一起住,工作上及时交流,生活上打成一片,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村里,带着真感情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及时体察他们的冷暖,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老百姓才会从感情上接纳你,从行动上配合你。

二、建章立制,固本强基,着眼长远增强基层组织内动力

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因此,“第一书记”要在建机制、提素质、激活力上狠下功夫,让党员成为推动村级发展的骨干力量,以党员带群众,这样村内一切工作才会顺利开展、事半功倍。

干好农村工作,要有一套务实管用、长期有效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事实表明,现在的村子并不缺制度,而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到实处。因此,“第一书记”首要任务是立足村情、实实在在抓好民主集中制、“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次,要在工作中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在学中干、干中学的同时,把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固定下来,留下一些能长期起作用的制度成果,对村级党建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第三,要帮助党员干部养成决策讲民主、办事重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习惯。

通过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农村要发展,党员是骨干。只有把党员队伍建设好,模范带动作用发挥好,其他工作才会有条不紊。一是抓班子、带队伍,确保组织良性运转。一个村发展好坏,关键要看村“两委”班子有没有战斗力,支部书记能否团结班子,能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团结合作的作风,把握好“引领、帮助、支持”这个要领,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责,干事不添乱;生活中,多关心党员干部,多体谅他们的家庭困难,多为他们排忧解难。领着干部干,做给干部看,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起村干部干事创业、富民强村的积极性。二是提素质、强观念,永葆组织活力。保障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激发广大党员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源泉和基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三、帮扶不包办,扶贫先扶志,用先进理念引领脱贫致富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输血”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增强帮包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一书记”如何确保成为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关键要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帮扶村脱贫致富。

一是善于用党的理论政策来引领。对农民群众来讲,党的理论就是指南针,政策就是富民经。当前宣传引领群众的,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这次省委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有关政策和精神。要让大家明白,省派 “第一书记”目的不是包办代替村班子,而是通过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引导村班子成员提升素质能力,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村级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与村党支部书记之间,我们要搞好配合,做好村党支部书记的“政委”,既要从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支持,也要从形象上塑造,树立维护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威信和形象;与村班子成员之间,我们要做好沟通协调,做村班子成员之间的“润滑剂”、“指导员”,抓好村班子的团结,凝聚起工作的合力。

篇4:谈抓落实

一、落实的现实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在竞争的时代,企业在竞争中如何取胜?员工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部门在竞争中怎样处于领先地位?落实。不折不扣的落实。我们说,落实出竞争力、落实出生产力、落实出创造力。

(一)落实出竞争力

两个人去效外旅游,在森林中遇到了老虎。这时甲弯腰换上了旅游鞋。乙说你换上旅游鞋也没老虎跑的快。甲说我并没想跑过老虎,只想跑过你。乙没惊慌,脱掉鞋子,爬上了树。老虎不会爬树,最后老虎把换上旅游鞋的甲给吃了。故事中乙这所以没被吃掉,是因为它有上树的绝招。

在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组织成员要想的竞争中不被老虎吃掉,都要有绝招,这个绝招就是有效的落实。为什么沃尔玛能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为什么海尔能挤身世界500强,答案是落实。因为落实,他们有了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竞争力。

(二)落实出生产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耶稣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把它吃掉。耶稣边走边“掉”樱桃,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地弯了18次腰。彼得因为没有按照耶稣的要求去做,所以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得不弯腰18次。如果他一开始就能“落实”耶稣的指示,他只要弯下一次腰就行了。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实,就不可能顺利地吃上“樱桃”,甚至吃不上“樱桃”。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科学决策变成实践,才能把任务变成行动,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否则,再好地“樱桃”也只能“望梅止渴”。

(三)落实出创造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过程。这是因为: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 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是有时间距离的。不仅如此,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讲,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落实也是如此。必须要探寻落实不力的根源,这样,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真正抓好落实。

二、落实不力的原因(一)缺乏落实意识

如果说你让一个日本人把这个碗刷六遍,他一定会不折不扣的去这样做.但是中国人会怎么做呢?他可能刷2遍5 遍。甚至一遍不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实际上折射出日本人具有落实意识,而中国人缺乏落实意识。这种说法并不是菲薄我们中国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他说他在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给一个干部布置过一项工作,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问这个干部说那项工作你做得怎么样了?但是这位干部怎么回答的呢?他瞪大了惊奇的眼睛说:这么旧你怎么还没忘呢? 过去给我布置工作的干部,我没完成,他早就忘了.那么很显然这位干部和那位给他布置工作的人都缺乏落实意识。那么一个没有落实意识的人怎么去落实呢?事实上在我们许多部门,都缺乏这种落实意识。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将就就将就,有风险的工作不愿意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可以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缺乏落实意识。所以纸上谈兵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结果如是有制度而不执行,有规则而不遵守。这是第一点。

(二)上下不能同欲。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现在许多部门或单位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能有效的落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落实者对组织决策和战略目标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这个决策和战略目标。上下无法同欲。那么如果说落实者对你的战略目标不清楚不理解那么又怎么让他去落实呢?北京曾经有一家机构对一个纺织厂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员工中有70%的人对企业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清楚.那么中层干部怎么样呢?42%的人不了解企业的决策和战略目标。不了解怎么去落实?

(三)工作责任不明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三个老鼠要去倫油吃。然后它们找到了一个油瓶,怎么样才能喝到油呢?三个老鼠经过协商,决定轮流上去偷油.然后一只踩着一只像叠罗汉似的,当最后一只老鼠上去就要喝到油的时候,忽然底下动了一下油瓶倒了,它们都摔了下来.于是它们都逃回了鼠窝.然后它们就在这鼠窝里想今天为什么没喝道油呢?想来想去,上面老鼠说了:我为什么没喝到油呢?是因为第二只老鼠动了一下,所以我就把油瓶推倒了.。第二只老鼠说:我是动了一下,但是是因为底下这只老鼠动了一下,我才动了一下.第三只老鼠说:我是动了一下,但是我是听到门外有猫的叫声我才动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呀.它们紧张 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了下来..最后它们得出一个结论说我们没有责任,责任在猫.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中的老鼠心态是有生活基础的刻画.我们可以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很多干部和职工都有这样的心态.习惯于找藉口,归因于外,推卸责任.下面这个例子是很多管理学者经常用到的:

在某个企业的季度考评会上,营销部门的经理说:最近的销售做得很不好,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责任不在我们,而是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比我们的好,所以我们不好做。研究部门应该总结一下.研发部门的经理说:营销部门的经理说得没错,最近的新产品是少了,但我们也有困难呀,我们没钱呀,研发的经费太少了,财务部门应该研究研究了.财务部的人也说了:是,给你们的钱很少,但是公司的采购成本在不断上升, 我们也没钱了。

采购部的人忍不住跳起来说:不错,我们的采购成本是上升了10%,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的价格上升.所有的经理说,哦.原来是这样呀,这么说,我们都没责任了,责任在俄罗斯..为什么会现这种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内部分工不明细,工作责任不明确。分工明确的话,哪一位想推卸责任是很难的.海尔有过这样的事情,电冰箱厂有个材料库,楼高5层.整个大楼有2945块玻璃.怎么才能保证玻璃日清日洁呢?每天都保持得非常干净呢?主管在每块玻璃上的小角上贴了小条,小条上写了擦玻璃的人和监督的人,发现哪块玻璃不干净,他就可以马上找到这两个人.这就是责任划分的非常清楚.因此在海尔材料库想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是不可能的.(四)工作不讲技巧

落实也要讲一定的工作技巧.善于区分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但是在工作当中许多人是缺乏这种抓落实的工作技巧.有的人在工作中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思路不多,方法不对头,措拖不到位,那么结果是力气没少下,效果不明显.落实也到不了位.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如果说这个组织成功的话,那么它的领导者一定是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比如说德国的罗兰.贝格公司.它的创使人罗兰.贝格就是一个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罗兰.贝格每天都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别人做的事情制成内部备忘录.发放相关人员.每一分备忘录上都有具体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备忘录重新放到罗兰贝格的桌子上,罗兰贝格说没人能侥幸让他忘记一件他关心过的事.也就是说如果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者,都懂得掌握抓落实工作的技巧,那么落实也就不再是难事了.海尔的产品质量为什么会过得硬?我们买海尔的产品很少有质量问题,即使出现了质量问题也会马上得到修理.质量为什么会过硬?这与张瑞敏抓落实质量的工作技巧有很大关系.为了抓落实质量,他当着所有员工的面砸了冰箱,他为什么砸冰箱,实际上砸冰箱是演给员工看的,正是砸冰箱让员工们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而提高了海尔的产品质量..(五)奖惩不分明

这是导致落实不力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是制度问题或制度不够完善.现在有许多部门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对不干事的干不成事的不追究.不惩处。对能干事的不表扬、也不奖励。结果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任务落实好的人你不表扬,会挫伤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落实不好的人你不惩处,不追究会助长他们工作的消极性。所以我们说这是导致落实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领导干部抓落实的思路

不同的工作任务有不同的落实方法,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抓落实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树立强烈的落实念

要改变行为 ,先转变观念.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两个农民外出打工,一个准备去上海,一个准备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的时候,他们改变的主意.因为他们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钱.北京人厚道,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给旧衣服穿.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没上车.不然就麻烦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就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于是两人就换了车票.几年以后,去了上海的人座火车去北京,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卧车箱,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当递瓶时,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几年前他们在这换过一次车票.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观念对结果的作用.观念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素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相同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人的观念的差异,会有着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落实观念的话.即使面临的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呢他也会想方设法的去完成,一个人如果没有落实观念的话,即使它面临的工作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它也不会行动的.他可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落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我们缺少落实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么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严格的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到最后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可能成为现实.正如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讲的:“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效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有效的完成上级领导机关布置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有强烈的落实观念.抓好落实工作至少要转变3个观念.1转变“仁”的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很深的“仁”的观念的这么一个传统的国家,而且这种观念影响非常深远。一个人的脑子里如果全是“仁”字观念,就很可能会蔑视制度,遇到规则制度根本无所谓,不按规则制度来办事,制度规则自然遵守不了,落实不了,所以转变观念就要由“仁”字观念向法治观念转变。2转变面子观念

中国人好面子,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好面子有它正向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如果说一个人好面子,他怕工作做不好,怕大家说他,他努力工作,这是正向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顾及面子很可能不坚持原则, 比如说工作任务布置下去了,下面的人不做的话,你又好面子,就不好意思说他,这就会影响工作的落实.所以好面子观念向求实观念转变.3转变“差不多”观念

中国人做事习惯于满足差不多,胡适先生专门写过《差不多先生传》,他认为这个差不多先生是中国人的代表。文章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是很分明,有嘴和鼻子,但对气味和味道都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记性却不很精明.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他妈妈骂他,他却摇摇脑袋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上学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他说:山西、陕西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病了,叫家人赶快去找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忙的去了,一时找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王大夫给找来了。王大夫是个兽医。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找错人了,但一想汪大夫与王大夫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结果这兽医哪会给人看病呀,最后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胡适小说当中的“差不多”先生,还依然有着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海南省省长卫留城说,他就任海南省的第一个月,他亲自做出的57个批件,只落实了2件,其他的要么不知下落,要么正在处理。有关部门2002年4月份提出的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竟然过了2年的时间,才旅行到手里。实际上这种现现象并不罕见,“差不多”先生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而且并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因此要由“差不多”观念向“一丝不苟”观念转变。

(二)创新的落实思维

一个的在成功不在于经验和知识,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是哈佛校训.那么落实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培养创新的落实思维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有个美国人到俄罗斯去旅游,有一天,他在一条马路边上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俄罗斯人拿着铲子在路边挖坑,每三公尺挖一个,而且坑挖得非常规整,他干得也非常认真,但是另一个工人却跟在他的后面,把他刚挖好的坑立刻就填回去。美国人觉得奇怪,问为什么一个挖坑,一个人就往回填呢?挖坑的工人说,我们这是在绿化道路,因为根据规定,我负责挖坑,第二个负责种树,第三个人负责填土,不过,今天第二个人没来,所以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还干什么。

这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这个幽默的故事说明什么?说明机械的落实其后果不亚于不落实。换句话说,落实贵在创新,我们要永远引领市场,永远领先于对手,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没有路的地方能够找到一条出路。

那怎样培养落实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存在人的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这个思维定势制约着我们的创新思维,而且也影响到工作的落实。落实要上下结合,根据上级的战略部署,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发展的目标。你不能有效创新的话,就不会想出来有效的路径来把任务落实到位,所以说我们要落实,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在领导活动的实践当中,我们都存在着哪些思维定势呢?我认为,第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权威型思维定势。所谓权威型思维定势,就是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是非的判定上缺乏独立自我思考的意识,而盲目地依附于权威。权威虽然使我们节省很多探索的时间和经历,但如果我们过分迷信权威,就会墨守成规,并最终失去自我,使组织上失去活力,从而影响我们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我记得在北京大学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蔡元培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他给研究生上课,问研究生二加二等于几?结果没有一个研究生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大家当时都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权威型思维定势的结果,他们想,这么一个有学问的人不可能提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了。

第二种思维定势是习惯型思维定势。所谓习惯型思维定势,就是思维沿着前一种思考路径,以线性的方式向前延伸,并暂时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著名的“马屁股规则”,就为上述的观点做了非常形象的注解:

在美国犹他州的航天飞机推进器生产厂里,员工们都知道,每个推进器的直径宽度不得大于4.85英尺(米)。为什么推进器的直径宽度不得大于4.85英尺呢?这是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马屁股的宽度怎么能决定高、精、端的航天飞机推进器的直径宽度呢?

原来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而在运送推进器时,火车可能要经过许多的隧道,但那些隧道的宽度仅比路轨宽一点点,超过4.85英尺,火车就可能无法运送推进器。为什么美国铁轨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呢?因为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那么,英国设计师为什么选用4.85英尺作为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呢?因为这是英国电车轨道的标准距离;但电车车轨的标准距离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答案是依据马车的轮距来确定的,因为最早设计轨道的设计师是造马车的。

那么英国马车的轮距为什么是4.85英尺?因为超过4.85英尺,马车将无法在英国的老路上行驶,老路上的辙迹宽度是罗马人定的,因为罗马人战车的宽度是4.85英尺。

但罗马人为什么将战车的宽度定为4.85英尺呢?答案让人哑然失笑,因为这是拉战车的两匹并排战马合起来的马屁股宽度。

从航天飞机推进器,到两匹马的马屁股,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路径依赖,却一步一步使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航天飞机推进器的直径的宽度。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如果这种习惯性的思维一旦形成,我们的前进轨道可能就只有4.85英尺“,最终使自己画地为牢。

一个人的思维如果进入到这种定势当中,实际上智力会大打折扣,结果就会让你陷入到这个圈子里头出不来。所以说习惯型思维定势常常误人、误事,容易把非常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化,甚至还能闹出笑话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抗美援朝的时候,咱们志愿军空军某部在出征前举行誓师大会,大会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部队领导在讲完话之后,为了鼓舞士气,特意站起来,向台下喊了几句口号,他第一句口号喊的是“大家有决心没有?”底下官兵一起喊“有”。第二句话喊的是“大家有信心没有?”,大家说“有”。第三句口号喊的是“大家有孬种没有?”,结果怎么样?大家一起喊说“有”。这实际上就是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势,就是习惯型的思维定势。

第三种是经验型思维定势。经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是过分迷信经验,过分依赖经验,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的话,就会影响你的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工作任务的落实。为什么经验型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麻烦,影响工作任务的落实呢?下面的寓言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些启示。

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他卖草帽卖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担子放下,自己在大树下在休息。当他打了一个盹后醒来发现,担子上的草帽不见了,草帽哪去了?他抬头一看,树上有许多猴子,每一个猴子都带着他的草帽。他就吆喝猴子把草帽摘下来扔给他,但是猴子不理他,照样在玩耍。后来他就想,猴子善于模仿,所以他就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猴子们真的模仿他的动作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他非常高兴,捡起草帽就回家了。走在路上,他就想,我今天获得的这个经验太好了,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儿孙们记住这条经验,将来遇到问题可以用这个经验来解决它。回到家里之后,他就把所得到的经验,向儿子讲了,又向孙子讲。若干年之后,孙子继承了祖业,也在卖草帽。这一天,他遇到了爷爷同样的事情,想起爷爷的经验,他就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一个猴子把草帽摘下来扔到地上。他觉得奇怪,说爷爷的经验怎么到我这儿就失灵了呢?正在奇怪的时候,有一个猴子慢慢爬下树,捡起地上的草帽,然后走到他的面前,递给他,对他讲,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我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的是,要珍惜经验,经验可以给我们启迪,但不要盲从于经验,也不能抱着老经验不放。领导者要能与时俱进,要能超时谋划。只有与时俱进、超时谋划,我们才能真正把任务落实到位。

其次,要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要树立起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哲学的观念。遇到问题不要说问题比办法多,实际上你要想到,办法总比问题多。你想出了办法,承担的任务才能落实好,你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现在我给大家也做一道算术题,咱们看一下,怎么样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果。这道题我们看,1+1=1,2+1=1,3+4=1,4+9=1,5+7=1,6+18=1。咱们看看,怎么样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你们不要告诉我说,这是算错的情况下得出这样的结果。实际上这道题一句话就可以道破天机。我们看,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这个结果就成立。我们看是不是这样?1(里)+1(里)=1(公里);2(个月)+1(个月)=3(个月)=1(季度);3(天)+4(天)=7(天)=1(周);4(点)+9(点)=13(点),是下午一点;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24(小时)=1(天)。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最早提出者是熊彼特,他就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我们看重新一组合结果就不一样,这种思维让我们看到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意识。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意识,对我们工作的创新,对我们工作任务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给大家看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例子。197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跟旅游局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们制定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新加坡的旅游。新加坡旅游局接到这个要求之后,向李光耀总理打了一个报告,报告讲,新加坡根本不可能发展旅游。为什么不能发展旅游?报告举出一系列的理由,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也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更不像夏威夷有海浪,我们有的只是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所以说要想发展旅游,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言外之意,这个任务我们没有办法落实。李光耀看了这个报告之后,就在报告上批了这样几行字,你想说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啊?有阳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旅游局根据李光耀总理的思维,最后利用这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花园城市,结果他们的旅游收入连续多年排在亚洲第三位。

事实上,有些地区、有些单位的工作上不去,也就是说,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有效的落实,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缺乏创新的思维。但是有的领导者却不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而是在强调我的自然条件不好,或者说我这个地方没有人才。我觉得这都是强调客观理由,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者缺乏创新的落实意识。你有了创新的落实意识,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就变得可能。

去年我们在讲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去了万良镇的黄家葳子村,我很受启发,同样的党的富民政策,同样的抚松人,同样的抚松的这块土地,为什么黄家葳子村能够发展得那么好,能够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实得这么好?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村的书记有创新的落实意识。

在领导活动当中,怎样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创新的思维方式,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跳出常规,逆事物的常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的简单点就是倒过来想,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你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为什么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有从众性。怎么看出人的思维有从众性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你不妨做一个实验,比如说咱们要是到王府井买东西的话,你就站在王府井的大街上,什么也别干,就抬着头望着天,不到两分钟,就会有第二个人来跟着你望,然后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恐怕很多人都来了跟着你望。这时候,警察来了,就会问,你们这么多人在那儿看什么呢?然后大家肯定讲,不知道看什么,反正大家都看,我也看。这实际上就是思维的从众性。

这种思维的从众性影响着我们创新的思路,影响创新的思路就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比如说人家想问题都从这个角度想,你也从这个角度想,那你要想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方法那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跟别人不一样去想。比如说我们可以方位逆向,别人从左到右想,你可以从右到左想,别人从上到下想,你从下到上想。咱们也可以因果逆向,比如别人从因到果想,你从果到因想,那你想的办法可能就跟别人不一样。

法国推广优良土豆的“怪招”

当年,一种高产量的土豆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

为了提倡种植这种优质土豆,法国政府花了大气力搞宣传,但效果甚微。优良土豆被冷落。后来,有人出了一个“怪招”。不多久,人们突然发现,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都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有哨兵把守呢? 周围的农民觉得奇怪,他们判断道:这里种植的东西一定非常金贵。于是,他们经常趁着士兵“疏忽”时溜进试验田,去偷土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拿回去种在自家的地里,用心侍弄。一个季节下来,这种土豆的优点广为人知。新土豆就这样被推广到法国各地,成为最受法国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扩散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咱们常玩的脑筋急转弯实际上就是扩散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扩散思维就是要求我们遇到问题想办法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要做平面扫描,还要做立体思考。怎样立体思考?实际说你要画一个图形的话,就是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来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传在古希腊的弗里吉亚国,有一个国王叫米第阿斯。有一年,他用一个非常奇妙的方法,用绳子在战车上打了一个结。当时他打这个结的时候就预言,说将来谁要能打开这个结的话,他就能征服整个亚洲。结果这个绳结从一打上之后,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都没有人能打开。大家一到战车旁,都用手解这个结,但是怎么也解不开。这时候,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侵入了小亚细亚,他来到弗里吉亚之后,不假思索地拔出剑来,砍断了绳结。后来他一举占领了比他的国家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为什么能打开这个结?除了他有一种果敢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抛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别人都在解字上做文章,一听说解就用手在解,但是他挥刀断之,这也是一种打开。这表明什么?这表明他的思维异于常人。他为什么能够率领大军征服比他的国家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实际上是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转向思维。转向思维是指出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在一个方向上受阻,要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这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或者说换一个地方打井。著名的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提出来的概念非常明确,就是我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走到黑,目标是明确的,应该是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说我们要落实工作任务,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落实目标的途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撞了南墙还不回头,该回头的时候也需要回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转换思路。你思路一变,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温州的错时上下班制度,就给温州财政节省了20多亿人民币。温州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快,因为经济发展了,老百姓买车的就比较多。车多了以后,大城市的病就出现了,比如说堵塞的问题,像北京市也是一样,堵车比较严重。他们开始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修路,这也有点像咱们北京市,修了五环修六环。温州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断地修路,结果修来修去,车照样堵,花费了财政不少钱。最后他们决定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解决交通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始转向思维,最后采取的措施是错时上下班制度。比如说企业跟机关和学校稍微错开一点时间,结果一错时,就等于延长了10%的道路,最后给财政节省了20多亿元。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向思维,没有在一条路上一直走,需要落实就是解决交通问题,但是一转向,最后解决了问题。

下面我给大家出几道思考题,思考一下。这实际上就是解决咱们创新思维问题的几道思考题。

第一道题。有这样三组数字,请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第一组是1、3、7、8。第二组是2、4、6,第三组是5、9。大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个测试我在不同的地方测试过,一般讲,他们告诉我区别是这样两种。有的学员讲,第一组是四个数字,第二组是三个数字,第三组是两个数字,这不错。有的人讲,说第一组有单数有偶数,第二组都是偶数,第三组都是单数,我说都不错。这个回答从勇气上讲我可以给你打五分,但是答案上给你得四分,为什么?因为你不能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事实上,在这三组数字有非常重要的区别,他们的声调有区别,我们看一下,第一组阴平声,第二组读去声,第三组读上声。我想用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遇到问题,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左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

我记得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在日记当中记载过他所做的一件事。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达尔文去周游世界,有一次,他来到一个非洲的原始部落,看到那里的人住的是山洞,吃的是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之后,他还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震惊的现象,每当气候恶劣找不到食物的时候,这些人就把老幼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给杀掉吃了。达尔文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给吃掉?他们告诉达尔文的答案是,这些人没有用。达尔文就非常痛心,说世界已经进入到文明时代了,但是这里的人怎么还这么野蛮残忍呢?我一定要想办法来改造他们。于是他作出一个决定,用高价购买了一个男婴,带回英国去,要把这个男婴培养成文明的青年,让他回去改造这个原始部落。

等到这个男婴16岁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少年了,确实变成一个很文明的青年了。达尔文就让他的朋友把这个小伙子带回原始部落。等到又过了一年,达尔文也来到这个原始部落,他是想看看这个原始部落有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发现,面貌依旧,没有变化。这个时候,他就去找这个青年,这个小伙子哪里去了?当地人告诉他,我们已经把他给吃掉了。达尔文当时说,这么好的小伙子,你们为什么要把他吃掉?当地人说,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把他吃掉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这就像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所讲的,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支援、经济支援、机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所以说,要落实,必须构建良好的落实文化。一个没有落实文化氛围的组织,要想搞好落实,那无疑于天方夜谭。

什么是落实文化?我认为所谓落实文化,是指贯穿于整个组织系统,大多数组织成员形成的对落实的看法习惯和理念的总称。良好的落实文化对组织成员会起到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不良的落实文化则制约着组织成员落实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落实。

一般说来,在一个组织当中,这种落实文化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文化:求实文化,责任文化,和细节文化。

1求实文化

求实: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吸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化,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说: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抓好落实工作也必须实事求是.换句话说,我们要建立落实文化,必须在组织内部形成实事求是的氛围和风气.但是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现在的很多部门和单位缺乏这种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相反形势主义到是很盛行.不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不下去了解实情,只作表面文章,空喊口号,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去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对实事求是的反动.抓落实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要在组织内部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的做好各项工作.2责任文化

说到责任,我想到这样的一件事.2002年的一天,武汉市中心的景明大楼的业主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挂号信,信中说:景明大楼是本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年限是80年,现在已经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这封遥远在来信使我们掂量出“责任”这两个字的份量。岁月流逝,景明大楼的设计者也许早已退休或离岗,有的或许已不在人世了,然而他们离岗了,或者不在人世了,但其组织的责任却没有丢.公司的工作人员传承了这种责任感,依然在履行他们神圣的使命.与英国的这家公司相比,我们现在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就缺乏这种责任文化.以至一些办事人员,遇事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承担责任。因此要抓落实,必须构建责任文化。每个人都养成了责任的习惯,落实才能真正到位.3细节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细节对成败确实着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乔慧(工作计划)下一篇:英语写作必背2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