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 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 (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 (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 (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 3.三条线索:

a. 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 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 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 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

1 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 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 (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 (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 (5)征夫思妇题材。 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 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2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

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

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3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 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 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 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

4 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 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 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 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 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

5 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 (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 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 (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 《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 (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 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 (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 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

6 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 (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 ”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 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

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 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

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

7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5分) 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 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8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

(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 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2)楚辞:六言为主

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

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

(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

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 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

(四)联

(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

(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字至90字)、“长调”( 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 (3)曲有曲牌。(4) 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

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划分:

1、叙事诗;

2、抒情诗。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中国古代诗学论

1、《春秋战国》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发轫时期。

2、《尚书·尧典》在论乐时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论断。

3、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4、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针对诗歌功能做出的全面的概括。

5、孟子对解读诗歌的方法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6、汉代的诗歌理论著作以《诗大序》为代表。

7、因为郑玄给毛诗作笺,毛诗独传于后。

8、《乐记》中认为诗歌情感产生的根源是政治。

9、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诗论专文。

10、评论五言诗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是《诗品》。

11、唐代的诗歌理论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12、初唐的诗歌理论家以陈子昂为代表。

13、盛唐的诗歌理论家以杜甫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发表在《与元九书》一文中。

15、南宋的诗歌理论家代表是严羽。

16、元代前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方回。

18、杨维桢是元代后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

19、晚明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袁宏道。

20、王士祯的诗论著作是《带经堂诗话》。

21、沈德潜是乾隆时期的诗坛领袖。

22、叶燮认为诗人最重要的是具备才识胆力四要素。

23、龚自珍大力倡扬浪漫主义的风格。

24、叶燮认为诗歌内容应具备理事情三要素。

25、李贽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著作是造成假文,假人之渊薮。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论

26、《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中夹有杂言。

27、《诗经》是四言诗的典范。

28、从诗经开始的二字一顿,二顿一句的句式成为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言结构形式。

29、四言体比二言体增加了语言容量,可使大量的重叠词、双声词、叠韵词得以入诗,因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0、“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所用的句式是感叹式。

31、“起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所用的句式是问答式。

3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用的句式是主谓分列式。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用的句式是并列式。

3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臻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用的句式是排比式。

35、“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用的句式是设问式。

36、《诗经》中杂言句的运用,使诗歌形式复杂多样,节奏错综变化,表达灵活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四言诗形式的变化。

37、《诗经》的重章复沓有单纯复沓式和递进复沓式两种。

38、单纯复沓式几章的内容基本上是重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层层深入的。

39、有人从民歌角度把《诗经》每章重复的几句叫做副歌,不重复的部分叫做正歌。

40、隔句用韵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也是自古以来诗歌用韵的基本方式,直到后世的近体诗依然如此。

41、隔句用韵又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首句入韵,第三句以后的奇句都不入韵。

42、交叉用韵即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两韵交叉。

43、诗歌一般总把韵押在诗歌的末一个字上,所以叫做“韵脚”。

44、《诗经》里有很多诗句以语气词结尾,韵一般用在语气词前面有实意的字上。

45、《诗经》是我国古代四言体诗的代表,它标志着四言体诗形式的完善和成熟。、

46、“楚辞体”诗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故又称作“骚体”诗。

47、和《诗经》大体整齐的四言体相比,《楚辞》在句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参差变化,灵活多样。

48、《楚辞》出现的大量七言句及其随之出现的三字节奏,这是诗歌句式的一个大变化。

49、楚辞体诗的句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多用“兮”字。

50、楚辞中的“兮”字的使用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用在单句末尾,一种是用在双句末尾,一种是用在句子中间。

51、楚辞中的对偶不仅有言对,而且有事对。

52、宋玉《九辩》体现了楚辞语言散文化的倾向的特点。

53、《楚辞》的章法不像《诗经》那样分章,而是分节,每节一般都是四句。

54、楚辞中某些作品末尾有乱辞,如《离骚》是由小节和乱辞部分组成。

55、从音乐节奏来说,“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56、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从汉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57、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部收集最全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58、《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词除已亡佚的,现尚存相和曲、平调曲、瑟调曲等七类,这是汉代乐府的精华。

59、新乐府辞都是唐人作的不入乐的乐府诗,其中包括沿用新题的乐府诗和旧题的乐府诗。

60、汉乐府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中以五言和杂言最为有特色。

61、五言是汉乐府的创新,如《饮马长城窟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都是完美的五言诗。

62、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自由灵活,充分体现了杂言的特长和优越性。

63、乐府诗在配乐歌唱时要受到乐章和曲调的限制,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64、按照乐章的要求,乐府诗每首要分若干“解”,它如同《诗经》的章,就是诗的段落。

65、乐府曲调有的除了正曲之外,还有所谓的“艳”、“趋”、“乱”等部分。“艳”一般放在正曲之前,,有乐有舞,可能没有歌词。“趋”一般放在正曲之后,音乐节奏突然加快,达到高潮,结束全曲。“乱”是由楚辞体流传下来的,是音乐的结尾部分。

66、所谓“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就是说乐府诗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多少不限。

67、有人把乐府中的五七杂言诗称作歌行,于是便有乐府歌行一体,后世颇为盛行。

68、汉乐府诗的叙事性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善于铺叙,二是善用对话,还有用第一人称向读者直接倾诉的独白形式。 6

9、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词》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今存近500首。

70、北朝乐府民歌体制方面与南朝乐府民歌基本相同,大都是五言四句的小诗,不同的是有七言四句和长短句的长篇。

71、南朝乐府民歌形式短小,多为五言四句,亦有五言三句,五言五句,五言六句和杂言体。

72、《月节折杨柳歌》包括《正月歌》、《二月歌》……和《闰月歌》共十三首,蝉联一体,可算是我国组诗之首。

7

3、文人拟作五言诗从东汉初开始,如班固的《咏史》。到汉末建安时期出现了一个《五言腾涌》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

74、北朝的《隔谷歌》、《捉搦歌》等创造了七言四句的形式,这对七言绝句的产生不无影响。

75、鲍照的《拟行路难》,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歌行都是集杂言体之奇观,莫不导源于汉乐府。

76、近体诗也叫“词”,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所谓“近”、“今”“古”的时间观念,是从唐代人的眼光看的。

77、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产生的时代不同,而主要在于他们题材特点的不同。 7

8、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

79、律诗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80、律诗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

81、长律又叫排律,是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82、近体诗一般限定押平声韵。

83、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能邻韵通押。

84、符合近体诗规则的句型,无论七言还是五言,都只有四种基本句型。

85、律诗中的粘对,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平仄相对;所谓“粘”是指后联的出句和后联的对句平仄一致。

86、律诗中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违反了“粘”规则的叫“失粘”。

87、一句诗的末尾出现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

88、符合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句子叫律句,凡平仄不按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89、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都用“救”的办法,这叫做“拗救”。拗救的办法有本句自救和对句自救两种。

90、律诗对账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

91、律诗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的人称“偷春格”。 9

2、绝句首联用对仗的叫前对,尾联用对仗的叫做后对,全首用对仗的叫做全对。

93、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94、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它奠定了七言诗的基础。

95、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96、押韵方面古体诗有大量押仄声韵的诗,这是和近体诗不同的。

97、“七古”变化很多,最近于古的是“柏梁体”,句句都用韵,且用平声韵,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98、古体诗平仄比较随便,多用拗句,不拘粘对是其特点。

99、古体诗常用隔句对仗,即“扇面对”。

100、白居易、元稹等人提倡的“元和体”实际是律化的七古。

10

1、词大约是初盛唐产生的,中唐后流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10

2、词调是词的乐调,它是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的;词牌是表示词的固定格式,它是从文字的角度来讲的。

10

3、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10

4、大多数的词与词牌都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有的词又在词牌下又加词题和词序。 10

5、词题多表明词的中心和主旨,词序多介绍词的背景和写作缘由。

10

6、《念奴娇》词牌取苏轼词中几字,又名《大江东去》和《酹江月》。

10

7、《凤栖梧》是《蝶恋花》的别名,《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10

8、词按段落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109双调词有的上下两阙字数、格式完全相同,这是标准双调;两阙字数,格式不完全相同的叫变式双调。

110、双调词上下阙开头字数和平仄的不同”换头“或“过变”。

1

11、三叠的词有两种:一种是前两段字句、格式相同,叫“双拽头”或“叠头曲”;另一种是“非双拽头”,两段字句、格式不同。

1

12、四叠的词只有《莺啼序》和《胜州令》两个词调。

1

13、清代毛先舒认为58字以内的词叫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叫长调。

1

14、“摊破”“转调”“促拍”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增加字句;“偷声”“减字”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减少字句。

1

15、词在句式上的基本特点是长短句,整首词都是齐言的很少。

1

16、三字句多用在词的首句或换头处,有时一句独用,有时几句连用。

1

17、词中有些五言句规定用拗句,如《菩萨蛮》上下两阙的结句。 1

18、某些词在习惯上用入声韵,如《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

1

19、《西江月》、《曲玉管》、《戚氏》在押韵上是平仄通押,《清平乐》、《菩萨蛮》在押韵上是中间换韵。

120、律诗的平仄对仗必须相对,词的对仗却有同声相对。

1

21、每一个词调都有固定的格式,把这种格式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就是词谱。

1

22、人们按照词谱所标的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1

23、明代张燕《诗馀图谱》把各种词调汇集在一起,标明格式,成为一种供词调格式和填词规则的工具书。

1

24、著名的词谱书有清代万树的《词律》和王奕清等编的《钦定词谱》。

1

25、散曲是一种继词而起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体。

1

26、我们呢通常所说的元曲,实际上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作品。

1

27、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

1

28、散曲的小令分为一般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

1

29、带过曲是以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曲,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130、重头就是用同一曲调,重复作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曲词。 1

31、集曲就是把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曲调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个新的曲调,另取一个新的调名。

1

32、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小令连缀组成的一个有头有尾的整套曲子。

1

33、每一个曲牌在音乐上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因此,散曲无论是小令还是散套,除了表明它的曲牌名称,还要表明它属于那一个宫调。

1

34、【正宫·端正好】中的“正宫”是曲子的宫调,“端正好”是曲牌。

1

35、元末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一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曲韵韵书。

1

36、散曲的平仄规则与唐诗宋词中的平声阴阳、仄声不分上去、平上不可通押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

1

37、“泣丹枫,泪滴在香腮上;拔金钗,划娟在雕栏上”属于对仗中的隔句对(或扇面对)。

1

38、“半世疏狂,一笔龙蛇,千古文章“属于对仗中的鼎足对。

1

39、”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属于对仗中的连璧对。

140、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添的字。

中国古代诗歌题材论 1

41、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将”比体诗“分为咏史、游仙、艳情、咏物四类。

1

42、一般而言,中国古代诗歌题材主要包括爱情诗、山水田园诗、游仙诗、咏物诗和咏史诗。

1

43、骑士文学是欧洲文学出现的”第一性爱“,我国爱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

1

44、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爱情诗、弃妇诗、闺怨诗、宫怨诗和悼亡诗。

1

45、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

4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

47、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

1

48、别无相赠言,沉吟背灯立。半晌不抬头,罗衣泪沾湿。

1

49、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50、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

5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

52、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

53、剪刀未动心先碎,针线才缝泪已多。长短只依原式样,不知肥瘦近如何?

1

54、郎心为纸鸢,断线随风去。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 1

55、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1

56、自君上河梁,蓬首卧兰房。安得一尊酒,慰妾九回肠。

1

57、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

58、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1

5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60、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6

1、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6

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6

3、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16

4、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独吊遗踪一泫然。

16

5、盛唐时期两位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

16

6、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山水田园诗、唐宋田园诗和元明清田园诗三个阶段。

16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6

8、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6

9、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70、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17

1、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17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7

3、苏轼评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17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7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

6、苏轼评王维的艺术风格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17

7、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7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8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8

3、唐代以前是边塞诗兴起和发展阶段,唐代是边塞诗的繁荣阶段,自宋代开始边塞诗的创作则逐渐减少。

18

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8

5、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18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

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

8、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8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0、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或 “汉魏风骨”) 浪漫主

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永明体)、萧纲(宫体诗)、庾信(徐陵、.

庾信体代表作家) ......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柳宗元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刘禹锡(怀古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

南唐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璟、李煜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姜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

- 1 -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张养浩

清代——清诗(龚自珍 、黄遵宪)、清词(纳兰性德)

散 文

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一、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说理)

卜辞—————《尚书》————

(殷商、巫师)(商周、史官)历史散文(记事)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

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文风方面

《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

历史散文

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二、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西)、晁错(西)王充(东)

史传文 :司马迁(西)、班固(东)汉赋 :司马相如(西)、扬雄(西)、枚乘(西)、班固(东)、张衡(东)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赋的产生

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汉赋的发展

赋体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大赋 ———— 京都赋 ———— 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 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蔡邕的《述行赋》 ,祢衡的《鹦鹉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归去》)

南朝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 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繫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

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四、唐宋散文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王勃《滕王阁序》),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师说》)

柳宗元

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王安石

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游褒禅山记》)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墨池记》)

苏洵;文章纵横驰骤(《六国论》)

苏辙:文章汪洋醇厚(《黄州快哉亭记》)

古文运动

背景:

一 文学因素: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内容空洞,远离实际。

二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五、元明清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

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 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

小品文

具体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抒写性灵,情趣盎然的散文。

袁宏道(中郎)《满井游记》,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时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唐宋派”(归有

光《项脊轩志》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

(主张与“公安派”接近)

清:

“桐城派” 方苞讲“义法”(《狱中杂记》)、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 讲“义理”“考据”“文章”(《登泰山记》)等。

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

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整理于2011-5-19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 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上一篇:中国计量实习报告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