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

2024-04-16

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共6篇)

篇1: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

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是人大代表对其法定职责、职权和义务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人大代表对待依法履职的态度,是人大代表认真依法履职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是现阶段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是新形势新时期对代表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强调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给代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水平,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次,这是广大选民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目前还有少部分人大代表不太乐意履职、不能较好地履职、不懂怎样履职、不敢认真地履职。广大选民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人大代表能增强依法履职意识,真正反映他们的意愿,表达他们的呼声,并通过人大代表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信息,努力为他们服好务,让他们满意。第三,这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必然要求。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可以使人大代表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就要不辜负人民的委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行使好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我认为应重点搞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高素质,为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夯实主观基础 人大代表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代表角色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等。人大代表的素质决定着依法履职意识的形成并得以强化,直接影响着依法履职的能力、水平和效果。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首先要着力提高其素质。

1、强化代表学习培训。组织学习培训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质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人大常委会要把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列为代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代表学习培训工作,拓宽人大代表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其对依法履职的认识,增强依法履职的意识。组织代表学习培训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理论联系实际,切忌走过场、形式化。要制定并实施届内培训规划和计划。在内容上,要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学习培训工作的主线贯穿全过程,把法律法规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业务知识的学习作为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的辅导和培训。在形式上,要把集中培训、小组辅导和自学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大代表的学习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努力培养学习型的新型人大代表。

2、增加代表活动力度。依法履职能力与依法履职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帮助人大代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依法履职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其依法履职意识的能力基础,要结合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不断创新和丰富代表活动内容。要组织代表着眼全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决策上多出好主意,多提好建议;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结合上级人大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结合本地区实际,抓住改革和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视察和调查。要通过让人大代表参与视察、调查、询问、质询、约见、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提出建议批评意见、参与执法检查和列席人大常委会等多种活动,让人大代表真正认识到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增强依法履职的光荣感、使命感、成就感,提高依法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切实了解政情民意。为了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就要努力倡导人大代表想大事、议大事。为了让人大代表想大事、议大事,就要让人大代表切实了解政情民意。一是要疏通人大代表知政渠道。要组织“一府两院”定期向人大代表通报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及有关情况,要通报由人大选举、任命的干部的履职情况,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读书看报阅文件。二是要让人大代表全面了解社情民意。要组织代表积极联系选民和选举单位,并根据同级党委的工作中心,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有理论、有观点、有例证、有深度的调研材料,全面把握社情民意,真正传递群众呼声。

二、狠抓代表宣传,为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营造舆论氛围

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需要有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通过抓好对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的宣传,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代表看代表,代表学代表,形成比学赶帮的新风尚、新气象,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围绕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及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开展宣传,努力做到“三化”。

1、宣传对象要典型化。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反面宣传为辅,找准正面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加以宣传报道,发挥榜样作用,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对那些为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而“求实、敢言、创新、进取”的人大代表,对其依法履职业绩要给予张扬,支持他们大胆履职。而对那些违法乱纪、情迹恶劣并被罢免人大代表职务的人也要给予一定曝光,起到警示作用。既要宣传人大代表学法用法依法履职的事迹,也要宣传人大代表为民排忧解难、协助党委、政府推行工作,及时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以及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典型事迹。既让全社会都了解人大代表工作全貌,又让人大代表明白怎样去依法履职,也让人大代表从内心深处得到启发和促动,身为人大代表不依法履职就是失职,依法履职就会得到社会、群众、舆论认同和鼓励,从而产生一种主动履职的强烈愿望。

2、宣传手段要多样化。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实际上就是做人大代表的思想工作,让人大代表头脑里时刻绷紧依法履职这根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为使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宣传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在宣传手段的运用上要采取多样组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闻体裁、报道形式和传媒工具,向全社会宣传和报道人大代表和代表工作。力求使整个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代表。让依法履职概念进入人大代表的潜意识,在言行上自自然然地与依法履职的要求合拍。

3、宣传效果要立体化。从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目的出发,不能只就宣传抓宣传,搞虚对虚,不能只追求平面单一的一时效应,而要做到虚实结合,力求多方面立体效果。要让人大代表摆正“三个关系”:一是摆正行使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关系。既要行使权利,也要承担义务。二是摆正代表工作与本职工作的关系。要使代表认识到,本职工作固然要做好,但决不能因强调本职工作而忽略代表工作,既要做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工作,也要开展好闭会期间的活动。三是摆正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从全局出发,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做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好本职工作的模范、讲大局的模范、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三、密切联系代表,为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架设桥梁纽带

人大代表分散在各行各业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代表工作,思想、时间、精力容易分散。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扁担无扎,两头失塌。人大常委会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及时指导他们的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依法履职的信心,增强依法履职的活力。

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网络,加强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也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网络。代表小组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代表工作组织网络。要科学组建代表小组,不断加强代表小组建设。要引导人大代表推选代表意识较强、法律政策水平较高、知识层面较宽、组织工作能力较强、有责任感和全局观念且热心代表工作的人大代表为小组长;还要加强对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好活动规划和计划、丰富代表小组活动内容、并为代表小组活动解决实际困难。要使代表小组成为学习的课堂、培训的基地、联谊的中心,履职的平台。要使每一个人大代表在代表小组中满怀激情地工作,认认真真地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2、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密切与人大代表联系,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会议及常委会活动的制度。常委会召开会议和开展调查、视察、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应坚持邀请有关的人大代表参加。二是完善走访代表制度。要研究制定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和部分委员分片走访人大代表的制度。三是坚持代表接待日制度。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和有关工作机构对人大代表的来访来信,要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四是健全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对口联系人大代表制度。五是不断完善代表述职制度、选民评议代表制度、代表公示制度和代表奖惩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这些工作制度,形成对人大代表的联系、监督与激励机制,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3、努力搞好三个结合。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决定着人们头脑中的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作为一种具体意识,也必然随具体履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针对这个特点,为了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不褪化、不弱化,人大常委会在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时,要注意搞好以下三个结合:一是阶段性联系与经常性联系相结合。既要在一段时间内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专门安排联系代表的活动,又要利用开会、视察等各种机会,随时与人大代表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二是普遍联系与联系重点对象相结合。既要尽可能多地联系人大代表,又要找人大代表中有关内行、专家、知情者、德高望重者联系,提高他们对依法履职的重视程度。三是双向联系相结合。既要发挥人大常委会成员主动联系人大代表的主导作用,也要鼓励人大代表主动联系人大常委会成员,反映重大问题和自身存在的困难,以求得到解决。

四、优化服务保障,为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意识改善工作条件

只有从依法履职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才不必为切身利益担忧,不必为履职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发愁,才能够保持依法履职、主动履职的旺盛精力,才能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地行使肩负的使命。

1、努力建设人大代表之家。为了让广大代表有一种归宿感,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要求,认真搞好人大常委会机关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把人大常委会机关建成人大代表之家,为代表执行职务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搞好代表接待为突破口,在机关上下树立为代表服务、当好代表公仆的思想,培育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的新风气。代表来到人大常委会机关反映问题,无论是事关人民群众的还是代表个人的,都认真对待,抓紧处理,为代表鼓劲,为代表撑腰,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2、支持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人大代表应该享有的职权得到有力支持,依法履职的意识就会增强。人大代表就会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反之,如果应该享有的职权得不到有效支持,人大代表承担依法履职义务的意识就会淡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就会得不到充分表达。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法定程序让每位人大代表都行使好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要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时认真地予以交办、转办、督办。凡人大代表提出的问题应该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要抓住不放,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有些问题因各方面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要求有关部门解释清楚,取得人大代表的体谅。

3、确保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到位。为了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要让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司法保障、时间保障、物质保障和组织保障真正到位。司法保障到位,人大代表才敢于监督、敢讲真话;时间保障到位,人大代表才有充足的时间依法履职;物质保障到位,人大代表的合法权益才不受影响;组织保障到位,才能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周到的服务。各级人大组织要加强对《代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要为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通过保障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提高代表依法履职的热情,更好地发挥代表的作用。

篇2: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

摆在各级人大常委会面前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当前代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履职意识不到位。一些代表对代表职务的性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大代表”作为一种职务来看待。有的代表仅仅把“人大代表”当作一种政治荣誉,视作是对自己所做出成绩的奖励,激动有余,责任感不强,以致对代表身份认识错位,对履行代表职责抱无所谓态度;有的代表缺乏为人民群众说话的愿望和热情,占着位置不履职,宁当“充数代表”;有的人一旦当选为人大代表,就感到和选民无关了,认为过后参加人大会议,纯粹是个人和组织的事,因而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会议等等。

(二)代表履职能力不强。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的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不够,是造成当前代表整体履职情况难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代表调查分析能力有所欠缺,只会从现象上看现象,从问题上看问题,不能很好地综合分析问题和作出理性的判断,难以把握住问题的本源;二是一些代表了解掌握的基层情况不少,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审议发言时表达含糊不清,说不到点子上,使民意得不到有效的反映;三是一些代表能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也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难以促成有关部门落实解决。

(三)闭会期间代表履职主动性差。闭会期间的代表履职情况则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目前,闭会期间代表履职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多数代表是在有组织的情形下,按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进行的,代表个人很少主动履行职责。其实,就是有组织的代表活动也往往难以得到保证,有的代表只在“两会”期间“启用”代表身份,平时把代表工作视为额外负担,长时间不参加小组活动,从而导致有些代表小组因代表参与率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活动。而有的代表在视察过程中,对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往往使视察流于形式,走过场。

(四)代表与选民联系脱节。目前在代表和选民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日常联系方式、联系规则。相当部分选民不知道代表自己的人大代表是谁,遇到问题不知道、不习惯于找代表。而代表平时也很少主动到选区联系选民,一些代表只是在选民要求反映问题的情况下,才安排时间进行联系;有一些代表,与选民关系比较疏远,被群众戏称为“挂名代表”。这些在客观上限制了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的延展,制约了代表议政能力的提高。

二、人大代表履职情况欠佳的原因

(一)选举过程中没有把好“入口关”。目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存,层次过多的间接选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选民的选举权和罢免权,使当选者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权力是来自基层的广大选民,履职懈怠的情况由此出现。

(二)代表结构不尽合理。现阶段代表构成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给代表履行职责和人大开展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是按现行的推荐候选人办法,人大代表这一职务已经呈现出向“实权资源”、“资本资源”、“精英资源”集中的趋势,相对弱势阶层正渐渐淡出,失去了代表队伍应有的广泛性、代表性。二是兼职代表偏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实行的是兼职代表制,代表多数由各级领导干部、各界知名人士以及行业先进人物兼职。主观上,他们履行代表职责与个人利益无关,故而造成代表履职的利益驱动机能严重缺陷,代表无法也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履行代表职责。客观上,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其本职工作,往往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代表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执行代表职务。

(三)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不健全。根据现有的对人大代表履职的监督机制,无法对人大代表候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即无法从源头上进行监督。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原因,首先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制度和程序。选举法虽然规定了直接选举的代表要受原选区选民的监督,但是没有规定由谁来组织监督。若把这个规定理解为选民自发组织监督,那么在实践中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法律规定不明确也造成一个基本事实,即各选区或选举单位即使想监督由其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也往往会出现各自标准不一的情况,这就使得选民或选举单位难以全面掌握自己选举的代表的履职情况,除个别代表履职严重不力的情况外,对大部分代表称职与否难以界定。由于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选民对

代表的履职情况不能够做到全面的了解,对代表的评议工作也就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机制存在缺失。在代表履职方面,缺乏保障机制,也没有专业机构为代表履职提供日常性服务。我国现有的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机制之所以存在以上缺失之处,一是现阶段政府财政支出对于满足人大代表履职的财政需求来说仍不能完全到位,还不能以充足的财政支持来保障代表履职;二是兼职代表的双重身份特征造成了代表的言论免责权得不到切实保障;三是没有形成保障代表履职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对策

(一)严格筛选,优化结构。人大代表职责意识薄弱、个人素质不高,是限制代表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人大代表有较高的素质。把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关,在推荐代表候选人时,更多地注重其社会活动能力和履职能力,看其是否有强烈的宪法意识和民主意识,切忌依成绩和贡献大小来衡量代表候选人的资格,变相地将人大代表的选举变成评先进、选劳模或搞平衡照顾。二是注意让部分忠于代表职责,热心代表工作,代表素质较高,议政能力较强的老代表继续留任。三是适当引入和完善竞争机制,给那些有政治热情并乐于维护公众利益的公民参选人大代表的渠道。通过组织提名、选民联合提名、个人自荐等,创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平台,让代表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讲,当场回答选民的询问,充分展示代表候选人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应把加强代表学习培训,提高代表素质作为搞好人大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当选的人大代表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代表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人大工作环境,发挥好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学习履职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人大工作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全面提高代表的理论素养。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多安排人大代表在履职中需要经常使用的具有操作性、技术性的培训内容,使人大代表更多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听取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和提出议案、建议、批评、意见的方法,提高代表履职的专业技能。

(三)标明身份,互动认知。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即使是直选代表也缺乏大量与选民面对面接触沟通的机会,而不同代表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熟悉的领域就不同,就某些领域的问题发言的力度自然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标明代表身份,建立起选民与代表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扩大代表收集民意的半径。如可以通过利用媒体开设代表专栏、公布代表网上邮箱、为代表建立个人网页,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平台如人大网站主页上分门别类公布代表联系方式,在社区设立代表接待室,印发代表联系卡等形式,拓宽代表与选民沟通的渠道,从而避免选民反映问题时的茫然性与盲目性,降低靠代言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这也可在某种意义上形成由代表履职公开化带来的对代表的社会化监督,有助于代表增强履职责任感,树立代表品牌。

篇3: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我国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决定了人民必须委托代表来行使手中的权力, 决定了人大代表应当具备代表民意的广泛性和代表工作的有效性, 即代表工作应当是代表内容之“点”与代表形式之“面”的结合。然理论界在人大代表的代表广泛性方面多有论述, 而在代表有效性方面鲜有涉及, 为此, 笔者不揣浅陋, 就人大代表如何提高履职能力, 增强代表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分析

(一) 履职能力的提出

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是选举人大代表。按照宪法和选举法规定, 当选人大代表应当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实质条件, 应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二是程序条件, 即应当通过选举程序产生。虽然“两法”没有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条款, 但其中部分章节对人大代表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 其实质就是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要求, 各级人大代表只有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才能符合法律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要求, 才能全面落实宪法、代表法等法律规定。从宪政角度讲, 人大代表是国家立法权的直接行使者, 是将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的桥梁。从社会角度讲, 人大代表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社会活动家, 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①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各级人大机关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而由于部分人大代表素质低或不作为等原因, 无法满足宪法法律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要求, 因而选民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中的“哑巴代表”、“会议代表 (工作就是开会) ”等指责之声高涨。面对这种情况, 各级人大机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多措并举, 不断加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 使人大机关的能力与其宪法定位相适应, 也与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相适应。

(二) 人大代表应具备的履职能力

很显然,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全体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必须要求其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具备一定的履职能力, 而认清并提升这种能力, 则是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基础。笔者认为, 人大代表要充分履行其职务行为, 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即代表选民能力、政治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1.代表选民能力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本条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宪政角度来看, 全体人民享有主权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逻辑起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主权”这一宪政原则的体制模式, 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政治舞台。同时《宪法》第三条中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与此相适应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简称《代表法》) 第二条第3款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 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明确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基本关系, 即人大代表与人民—被代表人之间的关系是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从而建立起了代表人与被代表人之间的第一层宪法法律关系, 也是最基础的宪法法律关系。

而根据《代表法》第四条规定, 人大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样一来, 假定人大代表代表原选区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那么与第二条第3款岂不成了语义反复?②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并不存在。首先, 第二条的规定是《代表法》原则性规定, 具有指导性意义, 而第四条则是对代表职责的细化和明确, 是人大代表必须履行的职责;其次, 人民将其意志和利益表达给人大代表, 通过人大代表传达和主张其意志和利益, 是广大人民提出政治诉求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是人大代表听取和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是一项具体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要求人大代表具有服务选民的意识和能力, 这也是非第二条第3款规定能够说明的;再次, 人大代表听取和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的过程, 遵循人大代表听取意见、要求——分析、梳理——形成议案等程序, 将意见、要求转换为议案, 这就要求人大代表具有调研、分析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等;另外, 立法角度讲, 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工具, 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结果。

2.政治活动能力

《宪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五条规定, 代表依照本法的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都是执行代表职务。从行宪层面考虑, 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听取人民意见, 并在会议期间予以表达, 都属于政治活动, 而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是代表活动政治性的集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 其审议并通过法律草案的过程, 是为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制定行为规范的过程, 也是宏观层面分配利益的过程。而人大代表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出代表选区选民利益和意志的议案并在会议上得到通过, 将人民意志和利益由议案形式转化为法律或规范性文件,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要求较高, 人大代表不仅应当提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议案, 而且应对议案进行解释说明、可行性评估, 以及在代表选区与社会大局之间的统筹平衡等。为了议案获得通过, 人大代表必须具有沟通说理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 以及与追求自由主义、部门和行业利益主义者的博弈能力等, 并非仅将议案提交到人大机关有关部门这么简单。

而现实中, 部分人大代表很少提出议案, 既使提出议案也是呈交有关部门了事, 并不关心议案的命运, 同时很少对他人的议案提出意见或修改建议等;也有部分人大代表在两会及闭会期间, 积极提建议、呈提案, 但提案内容质量不高, 重复化、空想化严重;有些议案针对性差, 不切实际;部分人大代表并不认真听取他人的议案, 而且听不懂他人议案者也大有人在。在西方各国, 各级议会开会时, 参会议员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议案获得通过, 往往开展激烈的辩论, 这一点也是我国人大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应当深思的。

3.社会活动能力

对人大代表的社会活动能力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人大代表当选前的能力表现, 要被选民所认可, 没有一定的能力是不能当选为代表的;二是人大代表当选后, 提出议案、审议问题都需要对社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必须在深入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 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实质也是为了提案、审议问题积累信息、奠定基础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只有在开会时, 在举手投票时, 人大代表才是拥有权力的。③这种说法是不妥且的, 是因为论者既没有领会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精神, 同时也不切合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实际情况。

《代表法》对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权利做出了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是视察权、批评建议权和参与执法检查权等。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在制度层面却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之间授权的宪法法律关系。人大代表行使上述权利, 必须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 人大代表社会活动能力是其政治活动能力的延伸, 也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 人大制度建设时间较短, 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欠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成立以来, 在全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下, 各项规范逐步健全, 职能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 使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成效显著。在人民代表开会期间, 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提案、讨论、表决、选举等权力;在闭会期间, 实行代表联系制度、代表接待制度等, 以及调查特定问题, 举行专题座谈等。开会闭会期间诸多活动实践, 让人大代表有效地履行了职责, 扩大了影响, 提高了声望, 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一个年轻的机构, 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需要我们努力加以改进。一是我国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 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残余是当前民主和法治最大的敌人, 个人崇拜根深蒂固, 反权威精神远远不够, 这一切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从六十年来选举人大代表的趋势看, 重视人大代表身份, 而不重视人大代表的能力。如人大代表中干部居多, 群众偏少;管理者 (有职有权者) 居多, 被管理者 (弱势群体) 偏少等问题, 这一现状制约了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三是人大代表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规范不健全, 法律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内容、程序、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 使人大代表在履行职务行为时不知所措、裹足不前。同时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时由于没有行为规范, 经验不足, 在行使代表职权时受到的干扰多、抵制多, 取得的效果比较差, 影响了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积极性。

(二) 人大代表工作规范缺失, 代表内容倾向议事为主

人民代表能否认真地履行好自身职务, 从微观上讲, 关系到代表职责能否得到全面体现;从宏观上讲, 关系到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能否充分行使职权, 发挥好权力机关的作用。当前, 人大代表进行职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出席本级人大会议, 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闭会期间持证走访、视察、接待选民, 提出意见建议等, 由于法律规范和制度没有对人大代表的各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致使各级人大代表不能充分履行代表职责, 也存在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 制约了人大代表能力的发挥。如议政时各说各话, 少有质询抗辩, 议案提出后较少参与其中, 按照大多数代表的说法,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举一下手, 动一下口”, 偏重于开会听报告。这种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大代表的职务工作缺少制度化规定。

(三) 人大代表多身兼数职, 代表职能变相虚化

当选为人大代表意味着应当履行代表职责。而实际工作中, 人大代表的职能存在严重虚化现象。一是代表兼职制度。由于实行代表兼职制, 很多人大代表对人大代表身份认识不足, 平时忙于自己的正当职业而无暇顾及代表人民, 人大代表身份仅是其众多社会职务中的一项, 只当作光环, 或是一种肯定, 甚至成为抬高其他身份的台阶;二是代表构成强调广泛性, 代表素质参差不齐。在目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的人大代表中, 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大代表依然不少, 真正懂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知识的代表也并不多, 由于人大代表忙于自身工作, 不注重学习, 不注重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代表部门、地区利益的局限性, 大局意识不强, 即部门主义、行业利益主义严重, 影响了人大代表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途径

(一) 树立以人为本、忠实履职的指导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应当在其工作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才能够全面代表和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 才能够运用手中职权为人民服务。因此, 人大代表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三种意识, 即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强化代表意识, 提升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自觉性, 达到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深化五种认识, 夯实人大代表参与法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任期紧迫感、信任危机感、履职成就感。

以人为本、忠实履职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理念。人大机关要在“以人为本, 忠实履职”的理念指导下, 不断增强人大代表三种意识, 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履行代表职务的工作方式, 推动人大代表在深入选区、联系群众的同时,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行使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各项职权, 确保实现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 创新方式, 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1.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

我国选举法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规定并不明确。如关于候选人介绍程序, 在实践中候选人介绍情况一般围绕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经历等, 选民除了比较候选人的官职、年龄等情况外, 很少了解候选人的政治抱负、价值取向和综合能力等信息;由于代表与选民见面时间较短, 选民对候选人了解不充分, 使候选人与选民之间存在“速配”的嫌疑。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采用竞选方式和适当延长见面时间的途径加以解决。虽然我国选举法未明确竞选这一方式, 但在实践中可以积极探索, 通过完善选举程序, 选民可以在竞选活动中, 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政治活动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 选出富有社会责任、忠于代表事业和维护群众利益, 能力突出、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

事实上,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近年来, 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完善了人大代表选举程序, 规定代表候选人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须经过选民见面会, 接受选民现场“面试”, 有部分候选人将其看作是“竞选”。新修订的选举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 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 回答选民的问题。”也就是说代表候选人接受选民面试已经成为了强制性要求。面试的过程, 也是一场生动具体的民主体验。在广大选民和代表候选人的积极互动过程中, 让选民直接体会到了选举的庄重, 而代表候选人收获了责任和担当。代表候选人能否通过“面试”关, 理应成为衡量其是否成为代表的重要标准, 无疑将推动其履职能力的稳步提升。

2.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一是总结工作经验, 推进成功经验规范化。对我市采取的“人民代表联系热线”、“人大代表进万家”等成功经验进行梳理, 形成制度, 规范运行, 确保汇集民智民意渠道畅通, 切实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反映的热点问题, 推动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规范化建设;二是建立人大代表学习和培训机制。可以学习其他地方人大工作先进经验, 也可以通过专家培训方式, 或通过认真学习《代表法》和其他政策规定等, 拓宽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 扩大代表履行职务的视野, 创新工作的方式, 达到提升履职能力的目的;三是深入基层, 加强问题调研工作。调查研究一方面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提高, 既联系了群众, 密切了代表与选民关系, 又查明了事实, 掌握了参政议政发表意见的主动权;既促进解决了实际问题, 提升了履职能力, 又履行了代表职能, 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真正作用。

(三) 着力提升人大代表联系选民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机构。目前各级人大代表在履行职责、联系选民的实践中, 由于既无工作场所、工作条件, 也无履职行为规范, 造成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存在诸多不便。虽然我市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了“街道人大工作联络处”, 但却采取兼职联络员制, 且联络员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聘任, 并非代表联系选民。设立选民联系工作机构, 健全工作制度, 采取人大代表轮值制, 接受群众诉求和建议,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有利于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同时可以让人大代表在群众中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二是进一步规范联系选民方式。对实践中易操作、效果好的选民联系方式, 应当制定规范加以认可, 保障人大代表履职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定人大代表可以个别或以代表小组为单位, 采取进村入户、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 走访联系原选举单位人民群众;也可以集中时间, 在原选举单位所在乡镇 (街道) 、社区 (农村) 设立接待点, 邀请选民群众代表上门反映问题, 或组织部分选民集中座谈, 听取民声, 了解民意。三是人大常委会应建立人大代表培养机制。通过支持人大代表督办解决一批关系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方面让人民群众看到人大代表的真正职能, 从而相信人大代表、依靠人大代表;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人大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积极性, 增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

(四) 试行设立有限专职人大代表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数十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 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度, 与工作与生产相结合, 符合我国国情与现状, 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要认识到, 人大代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更需要人大代表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大代表兼职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大代表职能的正常发挥, 探索设立专职人大代表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实践。专职人大代表将真正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能作用, 突出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行使代表职权能力, 而且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设立数量有限的专职人大代表, 不但对人大代表自身提出了能力要求, 也对相关的现行制度提出了挑战。作为一项渐进的改革过程, 设立专职人大代表不但涉及到法律规定, 还涉及到国家财力、办公设施、辅助人员等诸多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建议先从代表规模较小、直接选举的区 (县) 级人大常委会做起, 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 建设成专职人大代表与兼职人大代表相结合的宪政体制。

(五) 探索选民评议人大代表工作制

为了改善当前部分人大代表在人大开会时一言不发或议案一件未提, 以及闭会期间不参加代表小组活动或不联系选区选民群众的现状, 推动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务, 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人大机关应建立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制度, 准确反映人大代表一定时期内履行代表职务的实际情况, 对没有登记事项的人大代表应当予以提醒和督促。近两年来, 河北、河南和安徽等地方人大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制度, 促进代表积极履行职责, 收到了明显成效;二是实行定期 (或一年) 向选区选民或选举单位述职制度。2009年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其门户网站公布了20名在衡的省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在全国开创了人大代表述职的先例。2010年6月,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在游仙区开展了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行人大代表定期向选民或选举单位报告工作, 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加以评议, 有利于监督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 同时可以增强代表意识, 激发其履职热情;三是实行专项问题汇报制度, 对于选民、选区群众反映的困难和关心的问题, 实行人大代表先行处理程序, 并就其督办的具体结果向选民或选区群众加以汇报。通过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促进人大代表依法作为, 积极作为, 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真正代表。

注释

1封丽霞.《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人大建设》, 2006年第7期.

2杨小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篇4: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

2014年以来,广东省增城市检察院检委办在实务中追求实效,围绕着检察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主题,以不断强化检察委员会委员履职能力为抓手,力促案件质量上台阶。

一是“学”,通过着力提高委员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促使委员有针对性地学习。根据学习、外出考察和专题调研制度,2014年以来学习文件12份,外出学习7批次,调研文章15篇。二是“观”,通过落实旁听庭审、列席法院审委会制度,借力观摩推动提高出庭支持公诉水平,保证公诉案件质量,积极防范公诉案件风险。三是“聽”,贯彻检委会专家咨询制度和“案件质量年”方案,通过听法学专家和办案能手辅导课,提高析疑案、处疑案的能力。四是“做”,通过建立委员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制度,着力在办案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每名委员每年承办1件疑难复杂案件,并在结案后写出自己的办案心得体会。五是“评”,依托“案件质量年”活动方案,结合业务部门的数据,分析撰写《从刑事赔偿视角检视执法办案中的存在问题》、《2013年公诉案件被法院改变定性的专题评查报告》、《关于我院2013年检察业务运行分析及2014年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报告》等质量评查报告,发布《检察委员会通报》32期,并研究、撰写、审议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实施办法》等7项制度。(文/郝辽鲁)

篇5:精准培训强化干部履职能力

四川省广元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倒逼,构建以“精准培训”为主要特点的专题培训新模式,切实使干部做到熟悉本职业务、精通本职工作,着力帮助干部不断提高深化改革、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实施滴灌式培训,让干部精准化“蓄能”。根据不同培训专题实际,以受训干部为主体制定专题“一对一”的精准培训计划,从“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一是“滴灌”选配优质师资。采取组织部门、职能部门“定向点单”“差额推荐”等方式选聘师资,30余名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优秀基层干部进入兼职教师师资库,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教授应邀授课,确保师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滴灌”开展问诊教学。改变以往外聘教师授课“即讲即走”方式,在邀请教师来广元授课的同时,围绕培训领域的相关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关基础数据给授课教师,并在授课前邀请授课教师作2—4天的专题调研和悉心指导,授课教师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整改办法,增强培训实效。广元市以“问诊教学”为载体,着力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组织“干部蜀道大讲堂”高端培训,举办县区和市级部门“一把手”读书班,深化学习“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市委“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等,累计举办各类重大决策部署研修班、研讨班、读书班28期次,高端专题培训4期,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互联网+’首先要做的是‘互联网-’,当务之急是运用大数据对广元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系统化清理„„”“广元得天独厚、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宜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来自国家发改委、电子科技大学等领导干部、专家教授为广元发展支招,为干部提能增力。三是“滴灌”实施以考促学。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干部、乡科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把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干部蜀道大讲堂”授课内容纳入考试范围,测度不合格者暂缓提拔或延迟试用期,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约束力。

实施递进式培训,使干部梯次化“强能”。针对干部队伍结构不优问题,突出以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为统揽,探索优秀干部广选、统训、严管、重用培养选拔模式,分阶段递进式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保持干部队伍“一池活水”。一是打破“层级”递进。打破体制、地域、身份限制,遴选优秀年轻干部、选调生、国有企事业单位、驻广单位和村(社区)、市内“两新”组织以及市外非公企业广元籍优秀人才等集中30天到党校加强理论武装培训,分专业分类别到高等学校开展45天的专业知识培训和15天左右的基层挂职锻炼,参加前一阶段培训未合格者将不能参加下一阶段学习,计划5年内全市集中培养培训3000余人。二是强化“一线”课堂。实施助推重大项目、精准扶贫、招商引资、信访维稳、“两新”组织和基层任职、上级机关挂职、跨条块部门交流“八个一批”工程,两批次选派1050余人,通过多岗位多层次历练提升能力。第三批递进培养期间,组织384名学员开展精准扶贫实地调研,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和群众议发展以及调研汇报等活动,在扶贫攻坚一线主战场上锤炼“行家里手”,让学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有效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加深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三是聚力“梯次”培养。将优秀年轻干部分为工业经济、项目投资、规划建设等十大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经过三个月集中培训,按照50%确定优秀学员纳入干部人才库,制定后续培养使用计划,实行半年综合分析研判、年度专项考察。

篇6:强化党员意识 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强化党员意识 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薛江武

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细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基础。只有在各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才能无愧于中国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称号。新的时期,检察机关党员干警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加强党性锤炼,在提高政治素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检察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党员干警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才能确保检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政法工作和检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永远做党的忠实拥护者、跟随者,永远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不断砥砺政治品格、强化党员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不忘入党誓词,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处处发挥表率作用,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为党分忧,为民奉献,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始终把个人置于组织之中,遵守党章党纪,服从组织安排,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不做与党员和检察官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把党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对党员干警的要求落到实处。

致力追求卓越,在争创一流业绩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是一个艰巨任务和历史过程,要求党员干警不断创先争优,努力塑造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品格。

一要始终保持进取状态。立足当地实际,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各项工作,通过找缺补差、扶弱固强,积极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

二要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坚持把学习作为工作需要、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少应酬、多充电,通过学习克服本领恐慌、建立本领自信。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敢于吃苦、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积极适应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执法办案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不仅要做法律专业知识的行家里手,还要争取成为具备金融、财经、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多面手,朝着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的奋斗目标迈进。

三要积极创造卓越业绩。以争创一流的态度对待工作,品位要高,眼界要宽,措施要细,落实要严,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最好。要以紧抓快办的效率完成任务,坚持雷厉风行、争分夺秒,不拖泥带水、不推诿扯皮,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高效运行。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创局面,善于用创造性思维谋划工作,学会用现代化手段推进工作,努力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力争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鲜经验和亮点工作。通过比业绩、作贡献、当表率,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展示新时期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推动各项检察工作蓬勃发展。

强化作风建设,在推动作风转变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干警要按照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在改进作风上向着更深入、更持久、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一要强化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也体现着能力、素质。检察干警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就是肩上的责任,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真正做到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旗帜鲜明、挺身而出;在各种诱惑干扰面前,善于拒绝、敢于抵制;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二要强化实干精神。能不能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能否对事业尽心尽力的重要标准。检察工作是一项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劲头,就不可能实现检察工作新跨越、开创检察事业新局面。弘扬实干精神,就是要始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干工作,以心无旁骛、一抓到底的执著抓落实,顽强拼搏、敢闯敢干,不怕矛盾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三要强化奉献精神。奉献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是对事业不求回报的付出。奉献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不记名利得失,竭尽全力拼搏。奉献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当前,在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检察干警面临的诱惑多、肩上的担子重,只有不断增强奉献意识,才能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心、对检察事业的进取心、对个人名利地位的平常心,不懈怠、不浮躁、不折腾,把全部智慧和力量都倾注到为民执法、干事创业当中。

永葆党员本色,在坚持廉洁自律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本,也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是反腐败的拳头部门,更要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守住党纪国法这条线,事事慎始慎初,时时慎独慎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检察官的清廉本色和浩然正气。要坚决筑牢思想防线,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真正做到在各种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把得住操守,廉洁执法、规范用权。要严格落实各项纪律,自觉把各项制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尺子和镜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把最高检和本地各项条规禁令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坚决防止和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切实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以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

上一篇:给丈夫的道歉信英文版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