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2024-05-0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通用9篇)

篇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近年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力保证了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由于全乡境内属古滑坡体,地质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加之***煤电和水盘高速公路等大项目的施工建设,地质滑坡现象的时有发生。经排查,现全乡境内有地质灾害一般隐患点16个,总涉及14个村、938户、6878人;特别危险点2个,分别为大寨村街上组隐患点和先进村尖山营隐患点,涉及512户,2304人。

二、主要工作

(一)建全组织机构,落实防治责任。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以乡长任组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二是落实防灾责任。乡党委、政府与各涉及村、相关单位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三是完善防治制度。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点排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和预警、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报告、灾害性天气和汛期24小时值班等多项制度,使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规可依。四是及时制定有关方案。制定了《***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为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早作准备;为了快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地质灾害,制定下发了《***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质灾害点也相应制定了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防治认识。一是加大依法防灾宣传。充分利用乡调频广播、召开会议,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依法监测和依法防灾。二是努力提高群众防灾意识。采用召开地质灾害点群众召开群众会议,发放防灾明白卡等方式,将灾害涉及范围、前期迹象表现、应急防范技巧、危险预警信号、安全撤离的路线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告知群众,力求做到人人知晓,户户明白。目前全乡共发放群众明白卡1144份,紧急通知1144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37条,设立永久安全警示标志22块。三是加强培训及演练。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乡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各地质灾害点村干部、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全乡学校开展应急演练2次。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强化巡查排查、突出责任落实。一是切实抓好灾害排查巡查。根据上级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下发了《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提前安排,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汛前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做到防灾工作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工作落实督查。成立的9个工作组,分别对全乡各隐患点、各涉及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重点检查了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和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履职情况。三是落实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进入汛期后,严格执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要求各点监测员每天下午4:00前必须将监测情况报乡防灾办,相关人员必须保持通讯联系畅通,随时做好救灾备勤。做到信息发布有记录,各监测点有记录,检查督促工作有记录。通过抓落实,使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逐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六)防治结合、防中有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诱发、谁

治理”原则和“宁愿听到群众骂声,不愿听到群众哭声”的要求,对***煤业采煤引发的先进村地质灾害,积极协调***煤业实施整村搬迁,共需搬迁206户,年初安置点完成征地和“三通一平”工作,共征地120亩,目前第一期安置60户农户正在建房中。对其他灾害点,积极向上级申请有关资金,力争尽快治理。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投入不足,“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略难以施行,防灾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二是技术力量薄弱。乡无地质灾害防治专业资质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判定地质灾害的类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制定科学处置措施等。三是少数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工作开展不够深入,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巡查记录、日报制度不落不到位。四是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认识不够,缺乏防治、避险知识和技能,警惕性不高。

四、下步工作

针对现有的灾害情况,结合近期气象形式分析,我乡的地质防治工作形式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地质防治工作:

(一)精心组织,继续抓好排查巡查。按照县会议安排部署,继续加强对各地质灾害点及靠山靠崖的农民房屋、居住点进行全面排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随时

监测变化情况,把群测群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切实搞好分类治理。积极协调相关资金,实施地灾隐患治理,加强人力、物力投入,动员必须避让搬迁的农户实施搬迁。

(三)加强值守,建立地灾快速应急机制。继续抓好地灾防治值班工作机制的落实,坚持24小时值班和“一盯一”监测巡查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建立快速反应保障机制,实施反复演练,确保出现异常情况,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尽量减少地灾损失。

(四)强化责任,确保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扎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落到实处。确保2010年不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

篇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我县按照“以人为本、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服务于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我们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概述

**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县域东接铜陵,西邻安庆,南望池州,北通合肥,是皖江城市带的腹心地带。辖22个乡镇,一个省级开发区,人口近100万,面积1808平方公里。全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山体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北部低山丘陵区,呈北东向展布,西南东零星分布。其次,部分地区存在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区和中西部的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到目前为止,全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6处,其中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分别为钱铺乡将军中学、白梅乡董冲小学、浮山镇浮山中学以及**镇下**小学,另22处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人口1335人,受威胁资产2407万元以上。截止目前,我县未出现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健全机构,责任到位。我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历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损失,巩固已有经济建设成果。现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从原来单部门防治转变为政府重视、分级负责、多部门协作的防灾新局面。一是县政府成立了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协调、指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1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22个乡(镇)相应建立起防灾领导机构,组建了应急小分队。上述组织体系的建立,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每年县政府都与各防治责任单位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的责任。建立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防治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千方百计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力争“零死亡”的防灾工作目标的实现。5月10日,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会上姜奎堂副县长与各防治责任单位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落实,强调全县上下必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汛期以来,省厅和市局先后召开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会后县国土资源局紧急布置、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实行局领导分片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乡镇及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每年都根据不同情况,科学编制《**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县2012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方案》,以县政府名义下发各乡(镇),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指导。

2.提高认识,宣传到位。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县国土资源局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并在“土地日”、“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期间,在县国土局门口、湖滨广场等地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4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二是今年以来,在县国土局大门口电子屏幕连续滚动播放地质灾害防治和科普知识、地质灾害防治新闻报道,增强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向受地灾威胁的单位和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1000多份,制作地质灾害警示牌100余块。四是在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下,我县国土局及时召集2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各国土所负责人、矿管股、地矿事务服务中心等同志参加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培训,学员普遍反应较好,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防灾避险能力,更为进一步做好科学预防和监测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落实责任,制度到位。为了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县、乡政府和基层组织都建立并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情险情速报、应急调查、险情巡查等六项制度。县国土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点联系,并从3月26日至今,每天都安排领导带班和人员值班,在主汛期和极端天气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小分队就地住宿随时待命。

4.加强防范,措施到位。为了加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源头上减轻和避免因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不定期到各个灾害点上去检查,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提出整改措施,做好巡查记录,严重危险的,向乡(镇)下达督办单。二是与县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在 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手中,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三是与气象部门联动,在浮山镇、白湖乡、金社乡、会宫镇、官埠桥镇建立了五个气象观测站,及时掌握最新天气动态,准确预报。四是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牌,在隐患点附近选择临时避让场地,指定一条或几条撤离的安全线路,并让有关群众熟悉场地和线路。五是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力度。2月21日~25日,县国土资源局和安徽省地勘局326地质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范围内的现有2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尤其是对居民切坡建房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调查涉及9个乡(镇)、开发区,21个村(居委会)。之后又邀请了市地环站专家对我县重点区域进行了的排查,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近日,结合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我县立即发文各乡(镇)和基层国土资源所,要求对居民切坡建房安全隐患再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治理。

5.加大投入,治理到位。针对我县现有的26个地质灾害点,尤其是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争取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对将军中学和下**小学实施整体搬迁,降低威胁等级。同时对将军中学地质灾害点实行了台阶式护坡治理,目前该处安全隐患已基本消除。二是对会宫镇建设村原拔茅山铜矿塌陷地质灾害点进行回填治理及危房拆除工作,以及时消除隐患。三是对浮山中学地质灾害隐患点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要求其必须尽快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目前该处正在治理之中。四是对我县一部分重点的小型地质灾害点,如开发区鲍庄组安置点、**县香肠厂、下**居委会安置点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邀请了市地环站专家现场勘查,编制治理设计方案,目前各处恢复治理工作也在积极落实之中。

三、存在的问题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防灾技能有待加强;全县缺少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水平偏低。

(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1998年水灾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直观认识,防灾减灾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近几年相对平稳,没有出现特大灾害,部分群众对灾害的创伤已开始淡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发一次大灾要管几十年,灾害不可能年年有,防灾减灾意识降低。

(三)农民切坡建房现象非常严重,不少房屋没有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断发生,给国土部门防灾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四、下步工作计划 1.提高警惕,高度重视地灾工作。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绷紧防灾这根弦,因为我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各地,加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危害严重等特点。汛期到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利益无小事,所以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2.加强监测巡查,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进一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山区农村傍山切坡建房点、城镇规划区切坡段、露天采矿(石)场、新建和改扩建公路边坡、水利工程边坡和旅游景点高陡岩体等重点地段的排查,尤期是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重点排查中、小学校区,医院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巡查,并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档案卡,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通知当地群众和乡镇、村委会或建设单位,逐点制定监测、报警、人员疏散路线、应急抢险等防灾措施,树立地灾危险警示牌。

3.加大力度,严防乱挖乱建行为。针对群众防灾意识降低,农民切坡建房现象非常严重,不少房屋没有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断发生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民非法乱挖乱建,切坡建房查处力度,有关部门要对挖机进行登记,对乱挖乱建的挖机进行暂扣,依法进行处理,遏制非法占地建房行为。4.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地质灾预报预警、险情巡查、应急调查、灾情速报和月报、汛期值班和日报,防灾联系等各项制度,认真执行汛期值班制度,确定专人专门负责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公布名单、联系电话和值班电话。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要保证汛期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防灾信息畅通。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全县现有的26处及新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要落实职责,层层签订防灾责任状,规定地质灾害防治主要责任人在主汛期一律不得外出,实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责任追究制。对10处列为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有关乡镇在近期,要实施必要的阻、排水工程和削坡、减载、压脚工程,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篇3:代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浅析

1 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及造成的危害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可知, 全县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01处, 其中, 崩塌10处、滑坡21处、泥石流17处、地面塌陷4处、地裂缝3处和不稳定斜坡46处, 它们分布在各个乡镇。地质灾害多以小型灾害为主, 且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 多发生于汛期, 主要由强降水引发。发生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除了特定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外, 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 其次是人类工程与自然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资料统计, 近几年来发现的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县16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约970万元, 主要受灾体为房屋、土地、道路和电力、水利设施。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 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切实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 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加强监测预警,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代县地形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隐患点多, 分布面广, 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 危害严重, 因此, 做好监测预警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此项工作, 首先应全面查清全县的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灾害类型和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对地质灾害易发区、丘陵山区居民点、重要的交通干线、旅游区、重要工程所在地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区) 进行调查,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最新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圈定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和防范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相关建议。当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 要及时进行现场调查,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点来说, 要按照灾害规模和不同的危害程度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重要的隐患点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监测, 安装简易的监测设备,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当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险情或遇到突发强降水天气时, 有关单位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情况紧急时, 还应立即组织受灾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 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国土、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要通力协作, 加强信息共享,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实现预警信息的畅通发布。对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重点工程、重点保护对象等要尽可能实现专项预测、预报。在汛期, 国土等相关部门要实行24 h值班制度, 保持通讯畅通, 做好记录, 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有关情况。要建立由国土、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人员和地勘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 并做好车辆、物资等相关准备工作, 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 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 必要时实施紧急抢险, 有效控制灾情和险情。

2.2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对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和完善县、乡 (镇) 、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当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灾害隐患时,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安排专人对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进行调查和监测, 及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 并向社会大众公布。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责任制度、监测制度, 宣传培训制度和汛期值班等工作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国土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辖区汛前、汛期和汛后地质灾害排查, 同时, 要加强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掌握地质灾害监测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 提高监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质量和水平。

2.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较广, 各级政府应在制订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同时,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手册等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 通过“世界地球日”广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和咨询活动, 尤其是要加强向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防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使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 如何鉴别并及时发现地质灾害, 怎样预防、预报地质灾害, 如何避让、治理地质灾害, 以增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 减少因灾害而造成的损失。

2.4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篇4: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裸露,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 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 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傳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 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 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 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4] 孙建华,王建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1998,(03).

篇5: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2-01-07 点击:26 次

作者:feiyu9

信息来源: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

工作进展

地质

5.要求各乡镇在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和完善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要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度,并积极开展预案演练。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管,防患未然。加强汛期矿山和山区道路、水库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同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监测,群测群防。建立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并将监测预警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三)加强治理,消除隐患。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治理力度。

(四)加强保障,抓住重点。完善预警预报平台,做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五)加强制度建设,严明汛期纪律。继续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核查制度、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重大隐患点预案编制制度、速报和月报制度,严肃防汛纪律、确保信息、政令畅通。

附件:高台县重点预防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篇6: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正值我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某某促全省”扶贫工作部署、加快推动“5+1”项目实施的关键时刻,省厅领导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深入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省厅对某某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县局对晏厅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省厅长期以来给予某某老区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将我县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某某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辖23个乡镇、1个现代产业园区,226个行政村,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座落境内,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某某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是全国红军第一县、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烈士第一县;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大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地处大别山古老地质群,地形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表岩体风化破碎严重,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突发、多发区域。

二、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域,我县历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配合,狠抓落实,有效预防和治理灾害,努力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较为平稳,自2005年“泰利”台风以来,我县已连续9年无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县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年初,县政府制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制订防治方案,落实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责任人。

(二)全面排查,及时完善应急预案。为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每年汛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并根据隐患变化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方式、避灾路线和自救方法,并按群测群防要求,落实到单位、村组、具体责任人,确保临灾时受威胁群众能够有序科学应对。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防范工作。一是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对104处隐患点逐一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二是及时准确做好预报预警。与气象局合作,实行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制度;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了国土资源短信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向县四大班子、县直各

单位、各乡镇领导以及各中小学校长、村干部、监测员等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巡逻排查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实行24小时值班,主要领导亲自带班。四是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三年来,组织500人以上参与的大型演练6次,100人以上参与的演练9次,基本上做到全县每个隐患点受威胁群众都参与过应急演练。

(四)源头控制,严防农村建房引发新隐患。为严防因切坡建房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县制定了《某某县农民建设管理规定(试行)》和《某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居民建房管理严防切坡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民建房选址等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对不适宜建设的,一律不得批准建设,从源头上管控切坡建房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五)广辟渠道,确保地灾防治经费投入。县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入年度财政预算,近年每年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烈士陵园等6处省级、沙河裴家湾等5处市级、梅山水井巷等30多处县级隐患点工程治理,消除了3800多人的地质灾害威胁。同时,为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经考核合格的监测员,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优秀监测员另奖励200元的误工补助。

(六)精心组织,积极创建高标准“十有县”。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

源厅的安排部署,我县在2011年创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创建工作。目前,申报验收资料已上报到市局待上级验收。

三、关庙乡强有感地震应急防范工作情况

近期,我县关庙等部分乡镇连续发生强有感地震后,为全面做好当前强有感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工作,我县立即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加强应急防范工作。我县制定了《某某县人民政府关于关庙等有关乡镇一般及以上破坏性地质的应急预案》、《关于关庙乡强有感地震应急防范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关于做好强有感地震后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部署做好应急防范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局也下发紧急通知,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人,要求群防群测责任人及时对隐患进行监测巡查。

(二)加强排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强有感地震发生后,市局安排地环站对重点隐患点进行排查,并发文要求加密进行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监测员每天除必须对隐患点进行一次巡查排查外,如遇有地震,还要求在震后第一时间对隐患点进行监测排查,发现异常,立即撤离受威胁群众,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应急处理。

(三)专项督查,落实责任。县督查办、国土局,于11月4日至8日,对全县各乡镇近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

督查,重点督查了学校等人口集中区域的隐患点,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对前期排查出的高切坡建房户和D类危房进行除险加固或拆除,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下步工作目标

(一)扎实做好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验收。

(二)实施吴家店中学、金塘希望小学、沙河中学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31户107人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

(三)切实做好关庙等乡镇有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7: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黄槐煤炭和叶塘石膏矿采空区的地面裂缝、塌陷,岗背石灰石岩溶地区和石灰石采空区的地面裂缝、塌陷,削坡建房的山体滑坡。全市有市(县)级地质灾害点15个,镇级地质灾害点15个,威胁百人以上的地质灾害点15个,削坡建房户19750户。

近年来,我市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编制《兴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和每一年度的《兴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层层落实责任,根据本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对地灾防治做出规划安排,把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制订了《兴宁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各项应急抢险措施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联防联动机制和群防群测网络。我市从2007年开始,就建立了地质灾害联防联动机制和群防群测网络,并在每年度都认真做好健全完善工作。把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信息、巡查监测责任人信息等造册登记存档并全部录入电脑管理,及时通报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反馈灾害发生情况,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落实监测责任人,建立驻村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的群测群防网络,达到群防群测群治的目的。

三、加强汛期巡查监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我市建立对市、镇

级灾害点由市镇有关领导负责监测,其他灾害点由驻村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监测。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排查,有效地控制地质灾害的造成人员伤亡。

四、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我市利用电视台、广播、宣传车,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近几年来,全市发放《山体滑坡与崩塌防治知识》宣传读本5万本,VCD光盘1.2万张《削坡建房指引》6万本,举办培训班五十多场次,电视台、广播、宣传车播放地灾防治宣传知识二百多场次。此外,我市对所有地质灾害点在2007年登记造册和发放明白卡的基础上,2009年6~8月份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对以前遗漏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实行重新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录入电脑,对所有地质灾害点全面、重新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五、积极投入资金,做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2009年我市投入资金二百多万元,完成了福兴墨池移民新村灾害点滑坡减压打桩挡土工程、罗岗宁清小学灾害点砌挡土墙及护坡工程、罗岗德丰村灾害点部分村民搬迁工程。经过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基本上解决了部分灾害点的安全隐患。

篇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

2003 年11 月24 日国务院令第394 号公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自2004 年3 月1 日起条例开始施行。2011 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是指受业主单位委托,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文件规定对工程实施进行的质量、进度 ( 工期) 、费用和合同事宜的监督与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同于普通的土木工程, 对其进行监理也有特殊的要求。笔者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作多年, 本文谈一下在监理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内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对地质灾害的法律界定表达了以下内涵: 1) 地质灾害强调了地质作用生产的自然灾害。也就是说与地质作用无关的火灾、冰冻、瘟疫、洪水等都不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2)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害, 即地质作用或人为作用, 或是两者共同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灾害。地质灾害必须是有地质作用参与其中, 有些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由纯粹的人为原因造成的生产事故不属于地质灾害。3) 地质灾害与其他灾害一样, 是对影响范围内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现象, 是一种灾害或潜在威胁。

地质灾害的内涵区分了其他土木工程中的事故或事件, 地质灾害根本上是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 其致灾主因是地质作用, 主要类型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点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典型的地质工程, 是对不稳定地质体的致灾地质作用进行调整或对不稳定地质体进行改造的岩土工程, 具有区别一般土木工程的特殊性。

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大。一般的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利用稳定地质体的各类基础地质工程, 如建筑工程、大坝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采矿工程等。这些工程都构筑在稳定地质体之上或其中, 地质体本身不存在失稳可能性。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对土木工程周围、或者人类生活环境周围不稳定地质体进行改造的防灾工程, 属于典型的防护工程, 除了自身稳定安全外还必须保证其他土木工程的稳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治理对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后, 都存在失稳可能。而且周围土木工程的扰动会直接、间接地增大地质体失稳的可能性和加剧其破坏程度, 不确定因素很多, 工程风险大于一般的土木工程。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受力条件比较复杂。一般的土木工程受力以建筑物上部荷载和工程与地质体的接触荷载为主, 如基础与地质体的摩擦力、基地压力等。然而,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 活动地质体的荷载是这类工程的主要荷载, 其大小、分布特征非常复杂, 而且荷载的大小、分布与活动地质体特点如灾害类型、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发育阶段都密切相关。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结构和类型复杂。对于一个灾害体, 通常至少有多个治理工程联合作用、综合配置, 才能起到从不同角度控制和减轻灾害的目的, 如滑坡治理中, 抗滑桩与锚索组合、抗滑桩与挡墙组合、抗滑工程与排水系统组合等。而且, 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或同一灾害类型不同的发育阶段, 与其所对应治理工程的最优工程配置是不一样的, 是动态变化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工艺和工序较普通的岩土工程复杂得多, 并且对施工工艺和工序要求也严格, 如治理滑坡的抗滑桩施工时必须跳桩施工, 抗滑挡墙施工必须从两侧向中间逐步分段开挖施工等。不合理的治理工程和工序会进一步恶化不稳定地质体的状况, 向不利于治理的方向发展。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 无论不稳定地质体还是失稳地质体, 一般都处于地形陡峭、空间受限制的山区, 电力、交通等条件均不便利, 施工环境、监理条件都差于普通的土木工程。

5) 地质灾害治理中, 致灾地质体的工程特性决定治理工程的工程类型和施工工艺。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决定了采取工程措施的类型、规模、组合模式和施工工艺。比如, 浅层牵引式土质滑坡工程措施可考虑压脚、抗滑挡墙和排水设施, 深层推移式的岩质滑坡则要采取以削方、锚固和排水为主的治理措施。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监理人员的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以地质为基础, 涉及岩土、水文、结构、监测等多个学科综合性的工程, 其勘查与施工都具有特殊性, 对其进行监理的人员也需要有相应的素质。

1) 具有一定的地质工程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属于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是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交叉形成的学科, 地质学是基础。作为监理人员需要掌握致灾地质体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勘查设计资料, 洞悉治理理念和设计思路, 以便明确治理工程的技术要点和重点工序。这就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地质工程基础。

2) 具有丰富的岩土勘察和施工经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场地环境恶劣, 很难具备良好的施工操作条件, 而施工工艺与工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勘查和治理工程的质量。监理人员要根据经验判断勘查、施工的工艺和工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是否有利于工程治理, 并且要为勘查、施工提出建议和意见, 因此监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岩土勘察和施工经验。

3) 懂得工程检测与监测的常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环境较差, 一般在偏远山区, 交通条件不便, 材料进场和检测都不便利。治理工程对材料质量要求高, 监理人员必须懂得材料检测知识, 保证所用材料检测取样程序合规、质量合格。监测工作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施工以及保修期的全过程, 为防治工程提供信息化指导, 作用至关重要。监理人员要掌握不稳定地质体在不同阶段的动态特征, 必须参与或监督其监测工作, 具有监测的常识, 对监测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结果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进行全面了解。

4 监理工作的程序和内容

为保证监理工作顺利完成, 监理机构要严格按照程序实施, 尽到监理的职责, 发挥监理的作用。

1) 根据监理合同所约定的监理工作范围、内容、目标、服务期限及职责和权限, 确定监理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并依据合同组建现场监理机构。

2) 熟悉工程设计文件、预算书及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和监理合同文件, 了解与本工程有关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与标准, 确定监理工作中遵循的原则和依据。

3) 由项目总监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主持编制项目监理规划, 明确监理目标、范围、程序、工作内容和主要监控部位、工序、工作要领。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适合监理工作操作的监理实施细则, 明确现场监理监控、检查、巡视、抽查和旁站的具体内容。

4) 由项目总监组织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施工图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与答疑, 统一工程检验程序和质量验收标准。

5) 审批项目开工报审资料, 由项目总监组织召开第一次工地例会, 进行监理工作交底并明确各项管理制度。

6) 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和环保全面实施监督管理工作, 监控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 审批各项报审资料, 验收中间工程质量、隐蔽工程质量, 签批工程质量验收资料。

7) 参与工程验收, 提出工程质量等级, 对治理工程后期维护和维修提出意见和建议。

5 监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 全面分析治理工程。要监理好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思路, 确定治理工程的关键点和技术要点。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全面了解不稳定地质体所处的地质环境, 洞悉环境中各个要素对治理工程的影响作用, 从而把握治理工程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 制定全面、合理、科学的监理工作指导思想。

2) 正确处理施工中的工程变更。鉴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殊性, 其勘查设计不像土建、水利等行业的勘查设计那样准确、具体、详细, 更多的是概念性设计, 而且施工还会遇到异常地质情况, 工程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作为监理人员一定要吸收勘查、设计及施工等各方的意见, 从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正确看待、审查和处理施工中必要的工程变更。

3) 高度重视工程的治理效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消除和减小地质灾害, 保证工程的治理效果是第一。工程勘查不要求计算如何精确, 但要求对问题的定义和判断必须准确。所设计的格构、挡墙、预应力锚索、排水系统等各种分项工程都是为治理效果服务的, 各分项工程要满足设计要求, 达到设计的参数指标和功能参数, 均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达到总体治理效果。监理对工程监控过程中也应该着眼于工程治理效果, 把握尺度以发挥工程作用为出发点。比如: 挡墙尺寸大于设计尺寸, 排水沟过水断面大于设计断面, 在其他行业也许是不合格工程, 但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可以作为合格处理。

4) 重视施工中的监测。地质灾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同的发育时期和发展阶段其稳定状况和地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 治理措施也不同。监测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结果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致灾地质体和治理工程的稳定状态, 另一方面也是对治理工程效果的检验过程, 以便于信息化管理, 及时调整设计, 保证工程效果。

5) 重视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控制。所有地质灾害均不同程度受到水的影响, 场地地表水或地下水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展进程和稳定状态, 甚至恶化地质体所处的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施工的监理工作中也要高度重视地下或地表水, 了解其对工程的影响情况, 对非正常情况水的出现要及时查明水源和径流条件, 保证治理工程安全、可靠。

6 应用效果

将文中所述工程监理的认识和工作要求应用于河南豫西地区多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例, 均有效控制了工程勘查和施工的质量、进度、费用和安全, 治理效果良好, 发挥了监理应有的作用, 对同类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Z/T 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S].

[2]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S].

篇9: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探讨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条件甚为复杂,发生地质灾害的次数不在少数,每一次地质灾害都是巨大的灾难,给人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众多问题,对其进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防治地质灾害必须要避免用惯性思维进行思考,因为地质灾害不仅是一种地质环境现象,它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内涵方面来看,还要将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来理解,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要求全员参与,上至各地政府、企业下至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防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加强对整体防治过程的管理。

一、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可分为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种,每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是由其中一种因素造成,还可能是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分析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责任承担者,最终可归纳为四种:

一是纯粹地由自然因素所造成,俗称“天灾”,由于地质环境恶化导致地质灾害。通常由国家政府来治理此种灾害。

二是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天灾”相对应,属于“人祸”,这种灾害自然由行为方即进行活动的人承担责任。

三是地质灾害的引发原因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有人为活动的因素,技术上无法辨别何种因素居多,但在实际情况中,会把这一类情况作为单纯的自然因素来处理。

四是这种情况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一般是人为活动所形成的隐患。这类情况也是由政府负责对灾害进行治理。

二、我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的现状

我国致灾地质作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0%。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区。岩溶塌陷分布广泛,自1949年以来,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近千起,塌陷坑总数3万多个,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矿区(以采煤为主)采空塌陷十分严重,仅华北、华东地区的煤矿区采空塌陷每年就达10.5万亩。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地面沉降虽不致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地裂缝已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县(市、区)发现400多处,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付诸多方面努力不断改革与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广与普及,局部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与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首先,地质灾害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居民缺少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与能力。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薄弱,相应地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储备不足,违规作业的事件屡禁不止,在山区开发煤矿、建立房屋,在没有科学计算的情况下修建铁路与隧道,一旦爆发地质灾害,居民群众完全没有能力开展与组织后续的治理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

其次,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及时启动紧急治理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重,管理项目多,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额较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并没有建立系统化、整体化的工作体系,导致破坏地质环境、过度消费地质资源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隐藏着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危机,再加上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大氛围的居民搬迁、农业用地避让等等复杂工作,需要的资金缺口庞大,导致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方案无法及时启动。

最后,地质灾害预测体系与预警机制有待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本质上来讲,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与防治,对相关的预警机制以及检测系统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完善与加强:一是突发性灾害诸如地震、山体滑坡等等紧急管理指挥中心亟待完善,预测与监管的工作能力亟待提高;二是紧急预警中心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需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三是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较低,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导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三、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十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使我国为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加强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先后完成了长江、黄河等11条大江大河和成昆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环境工程地质普查;特别是完成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3.组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

4.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监测网络初具规模,预报工作卓有成效。

初步建立起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对一些危害较大的滑坡、危岩、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开展了专门的监测预报。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应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6.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从1993年开始,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目前已有铁道、建设、煤炭、水利、电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矿等11个行业所属的400多个单位获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证书。此外,举办了多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班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四、今后如何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现阶段,国家灾害防治工作正处于全面构建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必须正视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诸多现实问题,并设计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与调整方案,既保障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减少防治工作的失误与漏洞,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1.做好宣传,掌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为始终掌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开展群防群治、预测预警、防治治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举办地质灾害方式知识普及讲座,深入地质灾害频发与治理意识较低的区域,增强群众紧急处理与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全面、科学部署地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为构建系统化、完整化、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为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必须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全国应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300万平方公里)详查工作应加快进度,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应做到普查,排查工作应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员集中区附近2,000米范围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3.统合资源,构建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长城。

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与分析推进与改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方式与对策,提高防治工作的高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协调区域灾害防治与城乡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等重要工作的关系,既有效规避地质灾害,同时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全面进步。

4.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灾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前应该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90%属于地质灾害。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我部作为办公室单位,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要加强市、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中央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接,群测群防员使用,发现灾情险情报告市县、乡政府应急处置的防灾体系。

5.建立市、县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建立市、县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都需要监测,各地的监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有所侧重。监测机构承接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成果,可以根据成果、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使地调成果发挥作用。

6.增加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有效使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与支持,为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落实相关防治措施与对策,就必须增加防治经费,为做好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特大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现在用于面上的治理资金中央每年出资仅9个亿,与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个亿治理进度会大大加快。除了依靠国家的专项拨款之外,还要广泛征集企业、个人、海外的捐款,既鼓励全国、全民族投入到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来,同时加快防治工程建设、灾后重建工作进程,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与建设。

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分析与调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与诸多现实问题,坚决做到认识到位、部署到位、检查到位、应急到位,严密实施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灾情险情,确保地灾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尽最大努力避免地灾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进步、民族团结与国家富强昌盛贡献力量。

[1]贾颖超.科技论文英译的交际翻译策略——工程地质类论文英译及研究报告[R].

[2]徐绍史.关于做好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几点要求[J].国土资源通讯.2012,(17).

[3]陈燕.孟凡熙.浅谈我国地质灾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

[4]林泉贞.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若干措施的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6).

上一篇:留些笑容在心中作文下一篇:放射科行风建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