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4-05-04

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12篇)

篇1: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公主岭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公主岭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在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基础上,结合公主岭市地质环境,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段作为防治重点,针对地质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防治。

一、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对地质灾害严重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开展详细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特征、规模、诱发因素、危害程度,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的项目有:公主岭市二十家子煤矿、刘房子煤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

二、重要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程

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适时监测,关注其发生、发展状况。对危害城镇、居民点、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隐患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实施防治工程。

近期对8处崩塌地质灾害、1处泥石流地质灾害、2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远期对7处崩塌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监测措施。

对崩塌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监测措施。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措施。

根据本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方案。为了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现有各类建筑物、拟建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1)必须沿高陡斜坡规划建设的各类工程,应尽可能少破坏原始斜坡,并应同时要求建设单位做好坡体防护措施。

(2)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应尽可能避开现有地质灾害点危险区。(3)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内,不宜规划各类重大建设工程,确需建设的,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增加的建设成本。

(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内,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应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公主岭市总体工程建设规划,原则上不得与公主岭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抵触。

三、重要地质灾害点的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对公路、铁路、河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和水利、电力、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基础建设工程构成威胁,对集镇、村庄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稳定性差、危险性大、成灾概率高、灾害严重并形成严重损失的灾害点进行监测。

2、监测内容和范围

(1)崩塌监测:对崩塌的监测,除对坡体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要把灾害威胁对象和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2)泥石流监测: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危害、威胁特点,除对雨量、物源区稳定性进行监测外,还要对泥石流堆积区成灾范围进行监测。

(3)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主要包括形态要素和土地破坏情况监测,其中形态要素包括塌陷面积、深度、积水情况;地裂缝长度、宽度、变化情况;土地破坏情况监测包括土地变形情况监测。

3、监测方法和要求

(1)崩塌监测:采用设桩点进行相对位移测量,对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进行定期巡视。监测周期为每月一次,汛期或变形加剧时增加监测频次。

(2)泥石流监测:设立监测断面,对泥石流流量进行监测。在雨季,尤其是汛期,进行连续监测。

(3)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采用专业监测,首先在重点区内设立水准基点,对岩土体变化进行监测,利用精准GPS或水准仪对监测点的形态、面积、深度及相关要素(高程、坐标)进行定期测量。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1、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系统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乡(镇)、村三级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当地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结论进行认定,并指派当地群众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长期监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由乡(镇)政府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防灾预案。组成一个有明确防灾监测负责人和覆盖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2、专业监测站网建设

针对公主岭市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主要地质灾害现状,选择重要地区的代表地段布设监测点,由专业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

3、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气象有关,尤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关系密切。

通过对已发生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研究,确定不同易发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临界降水量和一定发生地质灾害的临界降水量。结合公主岭市气象特征,选定1日、2日、3日、5日过程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不同易发区气象预报预警依据图,作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依据。公主岭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在公主岭市政府的协调下,与公主岭市气象台共同完成,并在公主岭市电视台、公主岭市电台与气象预报同时发布。

4、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建立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理队伍,每年汛期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要快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救援和应急处理。

2014年6月18日

篇2: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4年5月份地测工作总结

技术科

2014年5月28日

2014年5月份在道清煤矿统一领导下,在全矿地测人员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道清煤矿全体地测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5月份地测工作任务。

一、地质部分

2014年5月份北斜井在主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人员少、任务重,面对矿井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北斜井西翼区采区收尾产,生产接续紧张等困难局面,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采掘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为采掘技术人员正确指挥生产当好参谋和助手。

一、地质部分:

1、完成的重大地质工作

北斜井编制了道清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北斜井编制了道清煤矿-600/-770深部区勘探设计。

2、日常工作完成情况

①、地质:“三书”

②、采区地质原图(幅)

北斜井:绘制+165/-55西翼复采区地质原图1幅。③、巷道素描(米)

北斜井:岩巷实描285米,煤巷实描410米。

④、构造卡片(个)

北斜井:构造点实描5个,煤层点实描21个。

⑤、地质预报(份)

北斜井:地质月报、临时预报1份

⑥、勘探工作

北斜井5月份施工探煤地质钻孔8个,工程总进尺620米。

二、测 量 部 分

道清煤矿北斜井测量组2014年5份的测量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全体测量人员积极努力,顺利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共实测经纬仪导线点27个,导线长375米,罗盘点102

个。

2、进行了电子版图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测量矿图制作有所提 高,图面基本达到图面清洁,线条均匀,色泽准确适度。

3、无大型贯通。中、小型贯通多处,其贯通精度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要。

4、日常测量工作,及时标定中腰线,及时填写联系单,为生

产提供了可靠的测量资料,及时上报各类测量图表。

三、水 文 部 分

1、北斜井各类观测站观测了4次,2、北斜井井下防水设施检查2次,无隐患。

3、地面“三防”隐患排查2次。

4、北斜井5月份+165/-55西翼复区施工探水地质钻孔7个,工程总进尺280米。

5、5月12日道清煤矿北斜井进行了水灾事故应急演练,北斜井技术员李建芳记录了演练全部过程,并做了水灾事故应急演练总结。

2014年6月份地测的重点工作安排

一、地质、水文地质2014年6月份地质的重点工作安排

北斜井:

1、做好雨季防汛、防排水、防雷电的各项工作。

2、加强地质素描工作,认真仔细收集现场控制资料,充实完善地质图件,为采掘生产提供详细可靠的地质资料。

3、加强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工作,防止水害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测量2014年6月份测量的重点工作安排

北斜井:

1、六道江三区-200/-400溜煤上山贯通测量工作,保证贯通质量。

2、-600东大巷基本控制导线测量工作。

篇3: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攀枝花市1950—2014年疟疾防治及病媒生物监测资料,包括工作总结、考核报告及传染病报表、《攀枝花卫生志》等,人口资料来源于相关历史文献及攀枝花市公安局年人口统计数。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不同年代疟疾发病率与自然灾害及社会事件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地理历史概况攀枝花市是位于西南川滇交界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北纬26°05′~27°21′,东经101° 18′~102°15′。面积7 440 km2。辖3区(东区、西区、仁和区)2县(米易、盐边);2014年常住人口123.43万;气候为沿金沙江的南亚干热河谷立体气候。1965年建市,当时叫渡口市,1986年更名为攀枝花市。建市前辖区分属云南省丽江及楚雄州、四川省(西康省)西昌地区,在1965—1978年间分多次划入攀枝花市。

2.2疫情特征建市前及建市初期(1950—1969年), 该地区分属两个省管辖,无完整的疫情统计资料。 1970—2014年各年的发病率见图1。从有资料记载的1952年开始,全市疟疾发病率最高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8年米易县普查66 239人,有疟疾史者7 409人,检出率12%。1959年四川医学院师生50人到米易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2种疾病的顺位,疟疾居第1位。随着防治工作开展,发病率逐步降低。到1965年盐边县疟疾发病率为841.2/10万, 米易县为655.9/10万; 郊区(后更名仁和区)675.9/10万。1970年全市开始有完整疟疾发病率记录,全年报告发病18例,发病率为6.00/10万。1973年出现1个高峰,发病率为18.71/10万, 1977年降至1.53/10万。1979年又出现1个高峰,发病率8.6/10万。1981—1990年发病率从4.20/10万逐步降到2.45/10万。1991—1999年发病率一直处于1/10万以下。2000—2008年疫情回升,发病率2000年为2.47/10万,2008年为1.22/10万。2009—2014年一直处在1/10万以下水平。2005年8月出现最后1例本地内源性病例,之后都是外来输入病例。

2.3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005年8月西区报告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患者(男,1945生)为退休职工,家住西区摩梭河街办大江村。8月24日出现发热、寒颤、出汗等症状,热型为间歇热,每天发热1次, 伴有头痛、胸闷、咳嗽等。8月29日到攀煤总医院就诊, 血检未发现疟原虫,经抗疟药试治有效,确诊为疟疾 (未分型)临床诊断病例。自诉其儿子2004年3月在缅甸诊断为疟疾,患者在发病前与其有接触。

2.4蚊媒监测1981年在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指导下开展传疟媒介调查。全市发现蚊虫5属35种,其中中华按蚊属10种,库蚊属12种,阿蚊属1种,伊蚊属11种,兰带蚊属1种,仅中华按蚊带虫。成蚊密度人房平均为39.2只/(人工·h);牛圈为80.0只/(人工·h)。密度消长5—10月分别79、95、56、23、18、12只/(人工·h); 牛圈分别为94、72、37、63、81、57只/(人工·h)。

2009年以来,攀枝花市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加强了病媒生物监测及环境整治。2009—2014年3个区蚊媒监测结果,蚊密度为0.40只 /h,按蚊密度为0.02只 /h;捕获的按蚊数占总蚊类捕获数的4.36%,按蚊不是当地优势蚊种。捕获的按蚊中,中华按蚊所占比例为89.63%;2010年后没有监测到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见表1。由于上述数据不包括2个主要农村县的蚊媒监测数据,因此代表性存在一定偏差。

2.5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疟疾防治规划目标,将攀枝花市疟疾防治进程分为3个阶段:建国至建市初期防治阶段(1950—1979年),基本消灭疟疾阶段 (1980—1989年);消除疟疾阶段(1990—2014年)。

2.5.1建国至建市初期防治阶段 (1950—1979年) 历史上这一地区为疟疾高流行区。1952年原西康省卫生厅宁区医疗队到米易县防治疟疾,发现疟疾1 110例, 全年治疗3 193例。1953年西昌妇幼医疗队在麻陇彝族区治疗疟疾1 000余例,镜检血片100例,阳性67例。1958年米易县防疫站和四川医学院实习生医疗队开展疟疾普查,实检66 239人,有疟疾史者7 409年,检出率11.9%。1960年米易县上报1 123例,盐边县上报1 945例;1961年米易县报1 777例。1962年米易、 盐边两县疟疾暴发流行,共报告4 990例(米易2 338, 盐边2 652例)。1964年各公社成立疟防组,培训不脱产疟防员,带上户口册、药品和开水,逐队逐户边查边发药,看服下肚;当年米易县预防服药23 232人,抗复发治疗6 231人;盐边县预防服药5 826人, 抗复发治疗7 070人,现症治疗972人。1965年提出灭蚊防疟措施,任务下达到联合诊所。米易县进行休止期 “八日根治”2 413人,预防服药8 688人;盐边县抗复发治疗和预防服药16 840人。

1965年渡口特区和成昆铁路建设开始后,外来人口猛增。全市加大疟防力度,实行定人、定时、定任务的工作责任制,开展防蚊灭蚊宣传。通过群防群治,发病率继续下降:1965—1979年,盐边县由841.2/10万降至17.45/10万;米易县由655.9/10万降至7.6/10万;郊区 (现仁和区)由675.9/10万降至19.7/10万。

2.5.2基本消灭疟疾阶段 (1980—1989年) 1980年后按国家基本消灭疟疾规划目标。全市加强防疟机构建设,设立市、县(区)中心血检站13个,基层血检站21个,专兼职疟防人员165人,其中血检人员99人,配备血检专用显微镜。1984年制定《渡口市疟疾防治实施办法》。医院把“四热”患者血检列入检验常规。1987—1989年累计血检30 022人,发现内源性患者18人,阳性率为0.06%,休根治疗45人,预防性服药3 147人,疫点灭蚊面积136 272 m2。对5—9月出入疟区人员登记管理,共登记43 019人,出入疫区7 111人,血检319人,疟原虫阳性29人,根治35人,预防性服药5 853人。全市定期室内外消杀灭蚊,1989年达282万m2。1981—1989年疟疾发病率在1~5/10万间波动,共报告258例。到1989年连续10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1989年12月省级考核确认,全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2.5.3消除疟疾阶段 (1990—2013年) 1990年开始基本消灭达标后的监测和巩固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往返于云南、缅甸疟区从事木材运输等工作;十九冶工程公司等企业在非洲疟疾疫情严重国家承包工程,2000—2010年,全市发生输入性疟疾138例。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达标工作,2014年1月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成为四川省首个消除疟疾达标的地市。

3讨论

经过防治,全市疟疾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高发病率逐年下降,2005年起无本地内源性病例,2014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还将长期面临来自东南亚、非洲疟疾高流行疫区输入性疫情风险[3,4,5,6,7];加之当地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因素变迁,疟疾防治需长期持续开展。

2006年来全市疟疾都为输入性,与丽江等周边地区相似。疟疾传媒按蚊的种类与周边丽江地区相似[8,9,10]。 自2006年以来,所有病例都有疟区外出史,“三热”患者血检中,无疟区外出史的本地“三热”患者都没有检出疟疾,与其他无内源性病例的地区情况相似[11,12,13];因此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员是防控重点,对有疟疾疫区外出史的“三热”患者应加强血检监测。

疟防机构及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全市有39个乡镇 (社区)医疗机构血检点。由于疟疾病例少,检验人员不足且变动频繁,要把血检人员技术水平维持在高水平, 难度及成本较大。因此,在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后, 如何使疟防队伍建设和疟防任务相适应;如何改进监测、转诊机制,发挥县以上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的核心作用,值得探索思考,应大力推广。远程检测及诊断支持、快速检测等新技术为疟疾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目前,攀枝花市已在辖区金沙江流域建成二滩、观音岩水电站,还有4座大型电站正在建设,库区面积将巨增,对蚊媒生态的影响需加强调查研究[14,15]。需长期持续开展对病媒生物的监测防治,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监测防治。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对四川省攀枝花市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对不同年代发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攀枝花市疟疾疫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1965年盐边县疟疾发病率为841.2/10万;米易县655.9/10万。经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989年该市已连续10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05年出现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000—2010年由到疟区务工人员引发138例输入性病例,2007年发病率达1.86/10万。2014年初通过省级验收,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攀枝花市2014年初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发生外来疟疾疫情的风险将持续存在。流动人口疟疾防控是工作重点,应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防治工作。

篇4: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关键词:公主岭;种子市场;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94-1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

为巩固种子执法年成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针对公主岭市种子市场点多、面广、战线长、情况复杂等特点,全市的种子管理工作一定要打破常规,出奇招、出奇兵打赢种子市场监管这一仗。一是成立种子市场监管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牵头,成员为市农业局相关科(室)、市种子管理站人员;二是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将辖区乡(镇)30个市场分成3片监管,具体由3位站长每人负责1片带队检查;三是加大执法投入力度。由原来的1辆执法检查车增加到3台,市场执法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0人,由以往每周普遍检查1次市场,提高到3天普遍检查完一次。保证每天都有执法工作人员在监管市场,做到死看死守,不落一家,不留死角。

2坚持种子市场管理各项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是警钟要早敲。全市种子管理工作会议在市场启动前召开;二是温馨提示要早进行。市场监管的10个方面内容和办理备案登记证通知一并下发,在种子加工包装前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温馨提示;三是市场要早进入。摸清市场底数,掌握市场动向;四是质量抽检早进行。防止不合格劣质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到农民手中;五是备案登记证早办理。登记备案在市场启动前登记完;六是上级种子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早传达、早落实;七是主推品种早出台。2014年主推品种:农华101、吉单50、先玉335、郑单958等12个品种继续推行。

3继续落实好“五统一”和“六项制度”

“五统一”即统一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统一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统一标签;统一登记备案条件和程序;统一佩带胸卡。“六项制度”即售前会议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广告审查制度;品种退出制度;缺陷种子召回制度;抽样检测制度。这是种子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认真落实好。

4对非正常渠道销售对种子,制定好管理对策

近年来,通过经纪人、订单、合作社、车接车送等渠道销售种子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未审品种和假、劣种子多数也以这些形式销售到农民手中,这部分种子在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最容易出问题。对于这部分种子的管理,一是要和园区农业局联合,加大对铁北园区种子经销商的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种子仓库的检查力度,以便及时发现违法品种,把问题种子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采取调查的方式,就是走村入户调查登记,排查出销售种子的经营者及销售的非法种子,;三是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群众举报非正常渠道销售非法种子的行为。

5对非法包装种子的,要加大打击力度

对没有取得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资质不够的批发商、受委托的经营者和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经营者,私自包装种子的,要重点打击。这些种子不但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种子经营秩序。一是要查资质,看包装上的生产企业是否具备种子生产包装权;二是如果该企业具有生产包装权,跟该企业联系,看是否是该企业生产包装的产品;三是向该企业发放品种确认书,盖上该企業的公章后将品种确认书发回来,才能证明该品种合法,否则按非法包装处理。

6搞好品种普查登记

要对任何一家商店、任何一个品种都要逐一普查登记。摸清市场品种的底数,不放过任何一个未审品种及侵权套牌品种。同时要对所有品种逐一进行抽样检验,不放过任何劣质种子。

7把质量检验报告备案纳入种子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

生产企业要对自己生产的品种和外调品种逐一全部按批次做好四项指标检验,并将其品种、数量、批次检验报告一并报市种子管理站备案,不做四项指标检验的品种不允许上市;对外省调入的品种,必须按批次做好四项指标及真实性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连同公司的相关证明材料一并上报市种子管理站备案,在市种子管理站的监督下调入,否则不准调入。

8清理整顿不合格企业,做好企业整改收尾工作

经过清理整顿工作,多数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生产加工上、检验室改造上及人员培训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个别企业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市种子管理站对问题企业已发出整改意见,今年年末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将依法撤消其资质。

9积极做好群众举报、投诉及种子纠纷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对于群众投诉的各类种子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种子企业和经销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确属违法及种子质量问题的,一定进行查处,给农民造成损失的,一定要进行赔偿,而且要依法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

10搞好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要及早与新闻媒体、工商、公安等部门协调,加大对侵权套牌等假劣种子及未审先推品种的曝光力度和打击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篇5: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

篇6: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4度突发性地质灾害

编制日期: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日

2014xx煤矿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201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损失,保障煤矿企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市地质灾害预防条例》规定,结合我矿地质灾害种类和规模,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重点

(一)防地面矸石上滑坡。

(二)防地面泄洪沟堵塞、穿孔等。

(三)防地表水突然涌入井下。

(四)防采空区塌陷影响民房及群众安全。

二、防治目标

以减少开采对地质环境扰动忽然破坏强烈地区为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和迎接救援,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体系,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三、防治工作机构

矿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领导小组设在矿办室室,具体工作由xxx负责,制定煤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计划,定期进行巡查,做好检查记录,协调相关灾害预防处理。

四、防治工作措施

1、完善责任制。成立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完善相关责任制度,将灾害地点监测监控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明确责任人,确保防灾救灾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2、防治方案及应急处置措施:根据我矿的特点,我矿历年来地质灾害较少,遇山洪、暴雨、滑坡影响几乎为零,但对周边的农田灌概有一定影响,但均不会导致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预防较大事故发生,必须落实专人负责对有采动影响的农户进行重点监控,加大地质灾害对矿影响的监测力度,进一步保证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3、加强日常检查,加大巡查力度和地质灾害监测,对隐患地点实现重点监控,及时解决塌陷地点的居民安置和补偿,确保一方平安。

4、加强汛期防治

一是做好汛期监测工作,坚持汛前检查,汛中复查,汛后审查,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严格灾情会商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和临灾预报工作。二是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 保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灾害情况,确保上传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灾情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雨后灾情报告制度、三是做好汛期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矿要密切注意收看区气象局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节目和区煤管局雷雨天气预警短信,根据预报的等级。切实做好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防灾救灾意识

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地质灾害条例》《xx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增强干部、职工防灾意识、教会职工如何判定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象征和灾情速保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同时,要向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进行相关防灾意识和自救知识宣传,健全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立应急抢险机制,及时开展防灾工作。

Xx煤矿

篇7: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做好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我校在今年汛期中师生和学校财产的安全,根据市、区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201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清醒认识,积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工作关系到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由于我校侧靠山坡,虽然采取了部分山体水泥封盖、修建了泄洪水沟、安装了防护网等防范措施,但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坚持“主动避让”和“预防避让”的原则,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防灾责任落实到位,认真履职

1、责任划分: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责任人为学校行政校长,具体职责为:全面抓好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统一指挥下属组织;主要责任人为党支部书记、分管副校长、总务主任、德育主任,具体做好隐患排查、监测、警示、人员疏导、教育、演练、治理等工作的牵头、组织;直接责任人为地质灾害各项具体工作的相关负责人。

2、相关责任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做到点点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任何责任空白。

三、落实措施,确保防灾工作取得实效

1、加强宣传培训、应急演练,提高师生防灾意识和能力

师生的地质灾害风险意识和防灾能力是地质灾害防范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校总务处、德育处要通过班会、升旗仪式、教职工大会、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以应急演练、主题演讲、标语、传单、简报等形式,积极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学校应急机构及成员、应急方案等内容,提高师生防范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争取以极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防治避险效果。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取得防灾主动权

总务处牵头负责排查工作,做到平时一周一查,汛期到时,每日一查,大

暴雨时随时排查。

3、落实警示措施。总务处牵头负责设立警示标志,及时提醒师生过往地质灾害区域时要加强警觉,时时防范。发放避险工作明白卡,让师生明白避险路线,当发生灾害时能及时避险。

4、总务处负责落实监测工作,合理布局监测点。

5、总务处牵头负责落实必要的简易处置措施,如添堵裂缝、疏通排水沟,确保灾害隐患的危险不进一步扩大。

6、总务处牵头负责加强汛期巡查、检查工作,做好重点防范。一是要制定巡查计划,认真按巡查计划要求开展巡查工作,及时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趋势,对于变化趋势明显且可能成灾的,要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并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师生撤离实施紧急避险,根据情况采取可行的处置措施。强降雨天气要加强检查,要通过对灾害发生前各种特征的检查,及时预测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时采取避让措施。根据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及检查结查,确定主要防范点和重要防范区,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并进行重点监控。

7、认真建立和实施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总务处要安排好汛期值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同时,成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抢险救灾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判断险情和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的能力;准备一定的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抢险救灾经费;坚持群专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教职工监测员预防监测的主体作用。

8、关注工程建设,确保施工安全。我校正在进行校舍加固维修,总务处一定要检查要求施工方做好防汛防洪工作,随时保持信息畅通,并监督施工方规范管理建筑工地,确保建筑工地安全施工。

附件:学校2016年防汛值班安排表另附

篇8: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 资料来源

该文雷灾资料取自青岛市各区市气象部门上报的雷电灾害情况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青岛地区收集的雷电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这些资料由于灾害上报有遗漏, 存在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因此, 该文得到结果只能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所用闪电资料为山东省气象部门LD-Ⅱ型闪电定位系统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 , 该次选取的是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2006-2014年间青岛地区的地闪资料。

2 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图1列出了2006-2014年青岛市逐年统计的雷灾次数。

雷击大地密度Ng是指每年每平方公里所发生的雷击大地次数[次/ (km2.a) ]。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将年落雷次数除以青岛市的总面积 (含各区市) 10 654平方公里, 得到2006-2014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平均值1.83次/ (km2.a) , 略低于青岛市城市平均雷暴日2.08次/ (km2.a) [2]。雷电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2007和2011年为最多, 分别为27例和40例。

图2给出了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月份分布情况, 全年都有雷电灾害发生。雷电活动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 雷电灾害随着雷电活动的增多而增加。每年3月份开始出现闪电;4、5月份逐渐增多;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夏季, 6~8月份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93.14%, 其中7月份雷电活动最为频繁, 80%以上的雷电灾害都发生在6, 7, 8月。进入9月份, 雷电活动迅速减弱, 9、10月份仍有少量雷电活动, 11月、12月、1月雷电活动较少。

2.2 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是雷暴多发地区。雷电灾害损失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 地势分布东高西低, 南北两侧隆起, 这些区域存在的海陆风与山谷风互相作用, 加强了地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 形成了更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一系列条件, 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闪电相对高密度中心而增加了受灾概率。

3 灾害损失特征统计分析

青岛市属于雷电灾害多发区。据不完全统计, 2006-2014年间共上报雷电灾害139例, 其中有9例是人员伤亡事故, 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 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因雷灾事件上报没有给出具体的经济损失数额, 因此灾害损失的数额要远大于此。发生1人身亡并有4人受伤和损失超过100万元的重大雷电灾害各1例。表2为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统计表。值得一提的是, 统计的年均雷击伤亡人数为1.56人。最多的是2006年, 即即墨市职业技术中专的一棵大树下, 雷击倒了5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伤势过重死亡。其他统计的几起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均发生在农村地区。雷击主要发生在室外, 主要是原因是农民群众雷电防护知识相对贫乏和农村地区普遍的雷电防护装置不够完善, 户外劳作遇到雷雨天气缺少避护场所。

表3将遭受雷击的物体种类分为建构筑物、微电子设备、电力设备、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农林牧、公共设施共7类。遭受雷电灾害最多的是微电子设备, 占总雷灾次数的60%。其中微电子设备损坏主要为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监控系统的弱电设备。这些设备耐压水平低, 雷电防护措施也相对复杂。其次为家用电器设备, 占总雷灾次数的13%, 与家庭防雷意识薄弱以及现代智能化家电普及有关。电力设备因为输配电线路分布宽广, 遭受雷击概率较大有关。

4 结语

该文利用2006-2014年青岛市气象部门收集雷电灾害情况, 结合雷电活动时空特征以及受损物体种类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到了如下结论。

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与青岛市的闪电活动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最近几年, 雷电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青岛市雷电灾害多发期为4~9月, 94.7%的雷电灾害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雷电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 闪电多发生在即墨、黄岛和平度地区。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人员密集的学校和农村地区。多种类型物体受损种类中, 微电子类型的设备损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受损单位连年遭受雷电灾害。

根据雷电灾害的特征统计分析, 提出以下雷电防御对策。

(1) 建立雷电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防范事故于未然。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建设阶段。

(2) 加强雷电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 特别是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 提高易受灾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 正确和普及防雷装置的使用。很多雷电灾害是因为防雷装置的错误使用和防雷装置的不完善。

(4) 当有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时, 事故所在单位应上报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雷电灾害情况调查, 分析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进一步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义军, 陶善昌, 马明.雷电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篇9: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全面落实2020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按照省、市防汛减灾工作统一部署,根据**市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和安排,结合我镇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

我镇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山体裂缝、滑坡、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位于:**村**组沿山路。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镇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关系极为密切,强降雨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将加剧。镇内汛期在5-10月,因此,5-10月为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重点防范期。

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各村(社区)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高管理水平。

(一)全面排查,摸清底数。

各村(社区)对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要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隐患点底数、受威胁人员及财产情况。要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制和群测群防体系,镇和村要签订责任书,将监测、预警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要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确保将明白卡发放至每一户受威胁的村民手中;要在地质灾害点设置并竖立避险路线标志、临时安置点标志,张贴防灾减灾宣传画,使群众一看就明白。

(二)提高防灾能力。

各村(社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尤其是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组建并训练民兵、干部和志愿者一体的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全面提高防灾能力。

(三)实行“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村(社区)主要领导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加强领导带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并公布值班人员名单和值班电话,将防灾工作落实到位。

(四)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

各村(社区)在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按照《**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根据救灾、抢险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准确上报,并立即组织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划定危险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篇10: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改善我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西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赣移扶字[2011]33号)精神,结全我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2)》,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及中共玉山县委十二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主动避灾。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阳光操作原则,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通过避灾搬迁,提高灾区人民的抗灾水平和能力,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原则

1、自愿搬迁原则。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需要搬迁的移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申请搬迁。乡、村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搬迁。

2、政府主导原则。避灾搬迁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

3、整体搬迁原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避灾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整体搬迁移民,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4、中心村集中安置原则。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要引导搬迁的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条件好乡镇集镇或中心村点集中,其山、水、田自行调剂解决。

三、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根据省扶贫和移民办、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1年地质灾害避灾灾移民搬迁计划的通知》(赣扶移字[2011]32号)下达给我县的计划人数,2011年我县应安排完成避灾移民212人。

2011年,我县拟定在紫湖镇、双明镇进行试点,全年共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51户,涉及3个村8个自然村212人,共分三个安置点,全部为集中安置。其中,双明镇毛家山地质灾害13户55人集中于洞口安置区,紫湖村安乐坑自然村6户25人,集中于该村凉亭安置区;建设村拓坑头自然村7户29人、大片坞自然村8户25人、纸厂自然村6户26人、源头自然村6户23人、新屋自然村4户18人、毛干山自然村2户11人,集中于该村大弄安置区。

四、工作步骤

根据赣扶移字[2011]32号文件精神,要求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的目标,按照统一部署、依法推进、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7月20日前)。项目乡镇组织召开村组干部和项目规划农户会议,向群众做好项目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规划核实阶段(2011年7月31日前)。根据项目前期规划,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项目乡镇进一步核实需搬迁安置的农户。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确定的搬迁安置农户逐一确定搬迁形式,落实搬迁方案。

(三)搬迁准备阶段(2011年8月31日前)。落实和审批今年的搬迁对象、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点。积极开展安置点用地的报批、征地、建设规划,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报批和建设。

(四)搬迁实施阶段(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移民新建房屋的建设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移民户有序搬迁,完成补助资金的拨付,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报送工作。

(五)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1月31日前)。避灾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对搬迁农户逐户进行验收,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五、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避灾移民搬迁资金来源,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财政补助资金为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精神,政府财政直接补助到搬迁户的资金人均应不少于3500元,500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移民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据资金来源,实行项目管理和报账管理。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县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县政府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发改委、财政、审计、监察、国土、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电力、新村办和紫湖镇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避灾搬迁移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扶贫和移民办下设办公室。全县避灾搬迁移民工作由领导小组领导,日常组织和实施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所在地的乡镇(村)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有关乡镇(村)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搬迁方案,狠抓落实,要确保在2012年底前全部实施搬迁。

2、部门密切配合。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扶贫和移民办负责日常的组织与协调、计划和资金的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以及安置用地的保障;财政局负责移搬迁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新村办争取将避灾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交通局负责安置点的公路建设;水利局负责规划内安置点的饮用水工程建设;电力部门负责安置点的用电建设;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3、严格规范操作。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阳光操作”,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严格按照《江西省搬迁移民工作操作规程》执行,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移民安居乐业。对没有纳入首批受威胁的农户,乡镇人民政府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加大政策扶持。避灾搬迁移民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关于完善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32号)中关于扶贫搬迁移民的所有优惠政策。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由移民扶贫、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资金整合筹措。县扶贫和移民办要将避灾搬迁移民作为扶贫搬迁移的特殊对象,优先予以搬迁。国土资源局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将集中安置点的用土予以重点保障。

篇11:全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xxxx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xxx号令)、《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xx—xxxx年)和xx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xxx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灾害形势

xx市境内山高、沟深、坡陡,断裂构造、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脆弱,在降雨、地震等因素触发下,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一些老滑坡经降雨、地震、风化、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其发育的节理裂隙逐年变形加剧,可能复活,产生新的滑坡。强降雨、冻融作用以及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根据《xx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xxxx.xxKm?,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xxxxx.xxKm?,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x%;高、中易发区面积之和为xxxxx.xxKm?,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xx.xx%。受持续强降雨和自然因素影响,xxxx年,全市共发生xx起地质灾害,其中滑坡xx起,泥石流xx起,崩塌x起。根据xxxx年底动态更新数据库统计,全市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隐患点共有xxxx处,共威胁xxxxx户、xxxxx人、xxxxx间房屋的生命财产安全。

xxxx年,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xxxx场x.xx万余人、宣传培训xxx场xx.xx万余人。成功预报地质灾害xx起,避免伤亡xxx人,避免经济损失xxxx万元。

据xx市气象台气候预报资料:预计我市xxxx年汛期(x~xx月)降水量较常年平均值略偏多,xx,xxx~xxx毫米,xx,xxx~xxxx毫米。x月、x月、x月、xx月降水量偏多,x月、x月降水量偏少。结合全市地质灾害特点、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台对xxxx年全市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预计局部地区暴雨可能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二、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的区域

主要分布在县城、集镇、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交通沿线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浅层堆积层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较少,多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产生,灾害严重,应重点防治。主要分布地段为:xx

(二)重点防范的城镇

根据隐患点数量、威胁人数及地质环境综合分析,重点防治城镇包括:xx。这些城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口集中,在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三)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交通干线

(四)重点防范的矿山及集中开采区

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及集中开采区有:xx

此外,还应重点加强对所有露天开采矿山的监测和预防。其它矿区若有大量不合理堆放的弃渣,极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五)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根据我市目前已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及危险性,选择x处作为xxxx年度省、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应急防治措施,明确负责人、责任人、监测人等。

(六)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xxxx年预计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发生的时间段为x月、x月、x月、xx月,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在这段时期需加以重点防范。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年度防治方案,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治任务

(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汛前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以及降雨、洪水等趋势预报,结合本辖区x:xxxxx地质灾害详查成果,及时编制并发布以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及重点防范期、人员避险转移路线、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措施及监测预防责任人为主要内容的《xx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以xxxx年底全省动态更新数据库的数据为准。

(二)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前将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方案”制定完成,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逐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要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受威胁对象进入危险区,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市自然资源局和市气象局,要在汛期继续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

(三)加强巡查、应急调查及隐患点监测

汛前,各县区要认真开展辖区内隐患点、危险区域的巡查、排查,夯实防治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更新群测群防信息;汛中,要实地查看隐患点的变化情况、警示标牌设置情况、并检查监测记录,检查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宣传培训到位、防灾措施部署、“两卡”发放、监测人员上岗等情况;汛后,成立核查组,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核查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捕捉灾害发生前的特征信息,为正确分析和预报灾情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各县区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区域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升级、排危除险等工作。同时,做好xx县等x个县区的地质灾害专项排查(比例尺不小于x:xxxxx)。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配套资金,完善防治制度,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点)重大工程、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对地质灾害隐患做出预测、预警、预报;切实做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城镇规划、x南移民安置点、矿产开发、水电站等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地质灾害防御第一关。加强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督促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采取预防治理措施;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通报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实现资料共享。

(三)普及宣传教育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持续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贯彻落实《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省政府令第xxx号),增强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级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培训。

(四)强化值班责任

篇12: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公主岭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区政府关于编制《2009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玉兴路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2009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08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红塔区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11月,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切坡建房的民房、铁矿采矿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及部分乡村公路。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雨季内,崩塌、滑坡和岩溶塌陷大多发生于雨季内(6~10月)。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新建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从灾害类型的分布看,崩塌主要发生在采矿、公路建设形成的人工边坡上,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区,均为表部松散残坡积物滑动和切坡建房,以岩、土接触面及土体岩性差异界面滑动为主。

玉兴路辖区原确定的两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即玉兴路辖区内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红砖厂”、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五脑山”片,已于2005年年底因城市建设分别被征用,现已进行建设、治理。

一、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致灾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

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红塔区气象台发布的2009年全区降水趋势,降水量预计为正常至稍偏多,年雨量900~950毫米左右,其中1~4月偏少,5月偏多,6~8月正常稍偏多,9~10月正常。预计2009年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将于5月上、中旬相继进入雨季,雨季开始前有中等偏弱强度的初夏干旱发生;5月雨量正常至偏多,雨量90~130毫米,5月气温正常至稍偏高;6月气温与常年接近,降水稍偏多,雨量140~170毫米左右。降水高峰期将出现在6~8月,降水趋势为正常稍偏多,总雨量为500~55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有局部洪涝灾害和轻度插花性干旱发生。9~10月降水量与常年接近,气温为正常至偏高,雨量为180毫米左右,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的连阴雨天气。预计雨季在10月上旬前后结束。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

玉兴路近年城区建设、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二)2009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2008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程度,对照红塔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预测2009年玉兴路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

1、地质灾害类型

玉兴路中心城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2009年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主要有本辖区内未拆旧建新的民房、建筑场地整平时开挖的陡峭边坡、公路边陡峭地段。右所未被征用的山地、棋阳、荷花池、新兴社区的大红坡山地属地质灾害中等易发亚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人类活动如采石场后坡容易引发崩塌。

2、地质灾害发生时间

地质灾害诱发的主导因素为气象,矿山地质灾害除气象因素外,采矿采石活动也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2009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仍为雨季,矿山地质灾害防范期应为整个采矿活动期。根据红塔区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和红塔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预测2009年玉兴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仍为雨季,降水高峰期为6~8月,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为6~10月。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09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并加强地灾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建立和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小组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普手册、标语、传单等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及防灾减灾措施,增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的认识,强化减灾意识,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灾害群测及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业务素质。

3、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新建、新搬居民点及公路等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上一篇:对母爱的作文下一篇:我是幼儿园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