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计划qcp

2024-04-17

质量控制计划qcp(共7篇)

篇1:质量控制计划qcp

(Q.C.P)质量控制计划

布基纳法索/加纳皮带机项目:

一、头部和尾部滚筒(总公司)

1、材料检查: 聚合物分析(CA),提供材质证书(CC)提供材质证明(CC)

2、热处理:(1)热处理(TT)

(2)机械测试(MT)硬度机械测试

(1)、(2)两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

3、焊接:尺寸检验DIM

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尺寸检查有业主给的模板

4、无损检验:(1)表面检查(VC)

(2)着色渗透测试(DP)着色渗透测试依据JB/T 4730.5-2005 水平II

(3)超声波测试(US)超声波测试依据GB 11345水平2b(1)、(2)、(3)三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如果带橡胶包胶,测试应安排在涂装前进行 停工待检:业主/代表(2)特别注意自检后要等待业主/代表检查

5、最终测试(仅适用于包胶的滚筒):(1)表面检查(VC)

(2)尺寸检验(DIM)尺寸检验依据图纸(3)机械测试(MT)硬度机械测试(1)、(2)、(3)三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尺寸检查有业主给的模板包括表面检查 停工待检: 业主/代表(2)特别注意自检后要等待业主/代表检查

6、涂装:(1)腐蚀保护测试/核实(CV)

(2)表面检查(VC)

(1)、(2)两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涂装检查有业主给的模板包括表面检查

停工待检: 业主/代表(2)特别注意自检后要等待业主/代表检查

二、头部和尾部轴(总公司)

1、材料检查: 包括聚合物分析(CA)、机械测试(MT),提供制造商证书CC有模板,证书要包含模板上内容

提供材质证明(CC)

2、粗加工:(1)尺寸检验(DIM)

(2)表面检查(VC)

3、热处理+无损测试:(1)热处理(TT)

(2)机械测试(MT)

(3)超声波测试(US)超声波测试依据标准JB/T5000.15 等级 II

(1)、(2)、(3)三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无损检查有业主给的模板

4、终加工:(1)尺寸检验(DIM)(2)表面检查(VC)

(3)超声波测试(US)超声波测试依据标准JB/T5000.15 等级 II(4)磁粉测试(MP)磁粉测试依据JB/T5000.15-1998质量等级II,不允许有裂纹

(5)机械测试(MT)硬度机械测试依据图纸

(1)(2)(3)(4)(5)五项提供中英文控制报告(CR)尺寸检查有业主给的模板包括表面检查,无损检查有模板

停工待检: 业主/代表(2)特别注意自检后要等待业主/代表检查

5、装配:尺寸检验(DIM)

6、涂装:(1)腐蚀保护测试/核实(CV)

(2)包装已完成,箱子打开待检核实(VC)

停工待检: 业主/代表(2)特别注意自检后要等待业主/代表检查

另附布基纳法索/加纳模板

篇2:质量控制计划qcp

关键词:“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过程控制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简称“硕师计划”) 。“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 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 (以下简称“硕师生”) , 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 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 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 (市、区) 先后实施, 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 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 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1]。 “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 (2004年至2005年) 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 服务范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 (2006年至2009年) 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 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 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 (2010年至今) 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 (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 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核心课程, 完成论文答辩) , 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 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 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 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 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 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 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 完善科学培养机制, 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 纷繁复杂, 可谓“点多、线长、面广”。 “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 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 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 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 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 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 (市、区) 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 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 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 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 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 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

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 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 (市、区) 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 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 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 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 准入门槛偏低。另外, “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 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 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 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 “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 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 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

“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 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 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 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 模式, 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 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 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 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 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

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 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3]。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 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 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 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 只能放宽遴选条件, 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 限于客观因素, 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 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 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 还缺乏指导实际, 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 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 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 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 社会兼职过多, 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

“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 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 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 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 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 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 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4]。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 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首先要严把“入口”关。“入口”决定“出口”, 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 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 “硕师计划”实施以来, 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 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 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 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 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 首先, 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 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 以政策吸引人, 用待遇留住人;再次, 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 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 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 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 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 积极探索培养模式。

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 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5]。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 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 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 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 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 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 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 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6];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 科学安排实践训练。

“硕师计划”的实施, 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 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 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入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教学能力不高, 教学经验不丰富,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 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 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 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 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 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 强化联合指导力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 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 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 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 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 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 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 课题研究,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 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 多年从事中学教学,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 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 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 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 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 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5.以学位论文质量为评价依据, 重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质量是检验“硕师生”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培养学校要健全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一是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制度。学位论文选题应突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原则, 应立足基础教育实践, 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中凝练选题, 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开题环节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 通过组建双导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和预审, 实施对论文开题质量的监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中期检查, 组织专家组检查学位论文进展和研究成果,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三是实行学位论文检测制度。为杜绝学术失范、防止学术不端,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对存在严重剽窃和抄袭现象的学位论文取消送审和答辩。四是实行盲审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评阅,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论文盲审制度, 对于盲审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五是实行答辩制度。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答辩工作, 规范答辩程序, 严格答辩标准, 确保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师[2009]5号.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6.

[3]杜占元.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及本次会议议程的说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4) :1-7.

[4]杨树果.三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5) :111-113.

[5]教指委.关于公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教育发[2011]5号.

篇3:质量控制计划qcp

关键词:核安全;质量计划;质量控制

核电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人员能力、设备状况、环境等均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目前在三门、海阳正在建设的AP1000核电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设计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采用了模块化建造技术、非能动冷却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给核电工程施工带来新的挑战。

1 质量计划与质量控制体系

结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GB/T 6583)、《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核电工程施工质量计划可定义为“针对核电工程各项施工过程规定专门的资源、工艺、程序、工作细则、检查和试验顺序的文件,是指导和控制施工活动过程和质量的文件”。

2 质量计划制定与质量控制点

2.1 质量计划制定

质量计划的制定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质量计划必须在施工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应该在对工作或活动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或活动的工序、要采用的工艺、试验或检查的流程等进行明确。②质量计划的编制应根据施工阶段、施工任务、核安全级别确定,选择施工最优路径为质量计划的主线。③一份质量计划应尽量具备如下相同条件:相同核安全级别、相同质保等级、相同系统、相同材质,必要时可以分开编制。④质量计划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a概况:电厂名称、部件名称、买方及文件号等。b顺序列出制造操作、检查和试验的工序;确定全部待加工和检查的物项并列入计划中。c每一制造操作、检查和试验所遵照的程序、工作细则及标准(或适用的特定部分)。d标明从事检查和试验的单位(制造厂、买方、独立检查机构或其他有关单位)。e必要时,标明所有停工待检点和见证点。f每一种检查或试验需编写的记录类型。

质量计划的格式可以有多种,HAD003/08从核电厂物项制造角度描述了三种典型的质量计划格式,目前核电工程施工主要采用的格式如下图(各项目不一致)。

2.2 质量控制点

设置控制点的目的是保证质量形成的过程处于受控状态,重点在于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进行控制,因此要合理的设置控制点。一般情况下,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对质量有严重影响的重要部位或关键工序;②对有特殊要求的工艺或后续工序有严重影响的关键部位;③对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或不合格品的工序或有关部位;④必须验证的先决条件。

《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监督管理规定》(HAF601)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质量控制点分记录确认点(R点)、现场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等三类。

①停工待检点(H点),对物项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重要工序进行专门的控制,要求停工待检行动未采取或停工待检行动相应的可接受的结果未产生之前,不得进行超越停工待检点的活动。因此,在这种检查未实施或未表示工作结果可以接受的判断产生之前,该停工待检点后续的工作就不能进行。②现场见证点(W点),对于质量产生取决于工艺过程且不便于形成记录的重要工序,需要在各方的见证下开展施工活动,该类控制点在各方放弃见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后续工作。③记录确认点(R点),通过对过程产生的文件记录与有关标准或验收准则进行核对的方式以验证工序质量。

3 质量计划在施工各阶段的应用

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建立在质量计划的高效运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审核、质量计划的设点以及对质量计划先决条件的检查,落实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准备工作充分有效。

施工先决条件的验证是对施工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包括人、机、料、法、环等确认性检查,只有各个方面的条件均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设点各方在质量计划上签字确认,方可开展施工,因此多数先决条件验证作为H点。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从事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质保、安全培训且合格,必须经过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且取得上岗资格;②特种作业人员如电焊工、起重工和电工等需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许可证,电焊工还应通过国家、项目规定的相应种类焊工考试,并取得合格证;③施工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已准备就绪且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其中测量工具和测量仪器需标定合格,有相关的检定、标定材料,并且在标定有效期内;④施工用的各种材料已准备就绪,材料已经物项验收合格并放行,具有材料质量的相应证明性资料;⑤施工的场所已满足各专业施工的要求,无影响安全的因素、无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等;⑥用于施工的图纸、技术文件齐全,且均为有效版本,施工方案及相关的记录表格齐全,已完成有效的安全、技术交底并有记录。

3.2 事中质量控制

各专业施工人员在每道工序自检合格、签字确认后,提前规定的时间通知质量计划中对应工序的设点各方进行该点的检查、验证、消点。只有设点各方均在质量计划上签字确认或同意放行该工序后,专业施工队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在质量计划各工序执行过程中,专业工程师、检查员还将采取巡检、旁站、平行检验等措施对各专业施工队的施工过程进行检查、监督、验证,控制施工过程质量,对发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或可能影响质量的行为、工序等进行及时的处理、修正。

3.3 事后质量控制

施工后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质量计划关闭时、关闭后的质量控制。

质量计划关闭时,设点各方应验证施工是否已有效完成、质量计划控制点消点是否已完成、施工记录是否齐全、质量文件是否关闭、质量计划关闭资料包是否满足要求等,只有确认上述活动全部完成后,才能最终签字确认关闭该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关闭后,检验人员仍需对施工完成物项的成品保护情况进行巡检检查,对成品保护有问题的各类物项要求各施工队予以修正、处理。

4 质量计划执行过程的思考

质量计划作为质量控制的很重要的手段,其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核电工程施工质量,在实施质量计划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疑问,本文提供一些看法可作为探讨的内容。

4.1 质量计划与工程交工的对应

由于国内核电站的堆型较多,对核电站建设的分布分项工程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因此在质量计划的设置时,不同的施工单位对质量计划的设置不一致,无法与竣工要求实现对应关系,不利于项目的中间交工。因此,需要在核电站开工之前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交工要求,并将此作为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之一。

4.2 对H点的实施的不同见解

作为质量控制点的目的,是确保该工序质量合格,签点是代表对工序完成情况的确认,并且HAF003亦描述“未经指定的单位批准,不得进行停工待检点以后的工作。如果进行规定的停工待检点以后的工作,则必须在开始该工作之前,以文件形式批准”,因此,H点应根据工序情况选择是否全程见证,但必须在H点完成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 结束语

质量是核电建设的根本和生命线,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保证核电站的建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质量计划的方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已经在核电建设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但是,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仅仅依靠质量计划这一手段实现质量的目标还不能满足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创新的施工工艺方法、利用先进的设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实现质量的上台阶。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GB/T6583).

[2]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

篇4:质量控制计划qcp

关键词:非计划拔管,ICU患者,UE

UE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 患者将导管拔除, 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据文献报道[1,2]UE的发生率2.8%~20.6%, 一旦发生UE, 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延长住院天数, 增加费用甚至导致死亡, 尤其是高危导管[3], 如气管插管、CVC等。加强患者导管管理控制UE的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为分析ICU患者置管后非计划拔管 (UE, unplaned extubation) 发生的原因,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 (CQI,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在控制UE中的效果, 从而降低UE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2011年5月以来该院应用CQI的方法, 在控制UE尤其高危导管UE的发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010年4月—2011年4月, 该院共行经口气管插管176例, 其中男123例, 女53例, 年龄14~85岁, 平均年龄 (56.65±10.12) ,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26例;共行CVC480例, 其中男340例, 女140例, 年龄16~90岁, 平均年龄 (54.75±9.32) ;实验组2011年5月—2012年5月, 共行经口气管插管220例, 其中男154例, 女66例, 年龄4~92岁, 平均年龄 (54.14±11.38) ,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29例;共行CVC531例次, 其中男366例, 女165例, 年龄14~93岁, 平均年龄 (49.95±8.98) 岁。见表1。

两组患者诊断主要为多发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重度有机磷中毒等。两组经口气管插管在性别方面的比较χ2=0.001, P=0.534, P>0.05, 在年龄方面的比较t=0.461, P=0.654, P>0.05;两组CVC在性别方面比较χ2=0.435, P=0.277, P>0.05, 在年龄方面的比较t=1.475, P=0.171, P>0.05。由以上数据可知两组具有可比性, 两年间科内护士人数及资历构成比无显著改变。

1.2 护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将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患者为实验组, 实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 实施CQI法;具体方法如下, 常规护理法: (1) 据病情采用口导管保护套或加压固定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 (2) 遵医嘱用镇静剂; (3) 烦躁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上肢; (4) 向清醒患者解释各类导管作用及注意事项; (5) 对每一例UE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月底统一分析, 上报护理部。CQI法: (1) 执行上述常规护理法; (2) 改进口导管固定方法; (3) 严密观察使用镇静剂效果, Q2H镇静评分, 主动护理, 维持合适的镇静效果; (4) 识别UE高危患者, 必要时加用自行设计的防拔管手套; (5) 对每一例UE, 除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同时填写脱管调查表 (内容包括:UE发生时患者神志、约束情况、有无镇静剂、Ramsy镇静评分、发生时间、班次等) , 3 d内组织当事人及科质控组成员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 并跟进落实与考核。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观察比较两组UE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U E导管类型及数量

采用CQI后, UE的发生率与未采用CQI之前有差异, UE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且经口气管插管UE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U E发生后的再置管情况

经CQI后, 发生UE后需要再次置管的比率较少, 即降低了再置管率。见表3。

2.3 U E发生时病情特征及原因

由于气管切开发生UE的频率为0, 所以在此仅统计经口气管插管和CVC的具体情况, 见表4。

2.4 U E发生时间分布

统计UE发生的具体时间。见表5。

2.5 U E评估表

具备两项最高分或评分≥10分的患者列为UE高危患者。见表6。

3 讨论

导管维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尤其是高危导管。控制UE一直是临床护理管理者的重点工作, 管道安全被列为ICU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一年来, 我们应用CQI法规范管道护理, 较好的控制了UE的发生。

3.1 查找问题

综合分析表2、表3、表4、表5可知: (1) 气管插管 (尤其经口气管插管) 较CVC置管更易成为患者自行拔管的目标, 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发生UE的频率为5.68%, CVC发生UE的频率为1.88%;实验组经口气管插管发生UE的频率为0.45%, CVC发生UE的频率为0.94%。 (2) 大部分自行拔管的患者表现为烦燥, 伴有ICU综合症时更易拔管, 对照组由于ICU综合征引起经口气管插管UE的发生率为50%, 由ICU综合征引起CVC之UE的发生率为55.55%。 (3) 清醒患者未予约束或烦燥患者约束不到位, 均可发生UE。 (4) UE通常发生在经口插管患者和没有充分镇静的患者[4], 镇静不充分或未使用镇静剂是发生UE的一个高危险因素。 (5) 各交接班时段及夜间, 是UE发生的又一高发时段。夜班发生率最高, 为44%, 夜班容易发生UE, 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 (6) Ramsy评分越低, 发生UE的可能性越大。朱红珍[5]等报道, 在镇静期间使患者处于3分或4分水平, 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因躁动不安、不能耐受插管所导致的意外拔管, 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力。 (7) 搬动患者可导致UE的发生。 (8) 患者剧烈恶心呕吐可导致口插管UE发生。

3.2 分析原因

质控小组据上述问题, 采用循征护理的方法, 查阅大量文献, 认为UE发生与下述原因相关。

3.2.1 患者舒适度的改变

经口气管插管不易固定, 长时间张口引起患者不适易导致患者自行拔管, 张雯[6]也报道舒适改变是发生气管插管UE的主要原因, 占自行拔管的38.1%。

3.2.2 患者意识状态发生改变

COPD患者置管时间较长, CO2潴留易致意识模糊、烦燥, 老年人在ICU环境中易发生ICU综合症导致烦燥、谵妄而发生UE。且由于患者夜间迷走神经兴奋, 心率、呼吸下降肺通气不足CO2潴留易出现头痛、烦躁, 而发生UE[7], 该组病例中, 夜间UE的发生率为44%。

3.2.3 镇静剂使用不恰当

ICU镇静剂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有研究表明, 长期使用镇静剂可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但是镇静不充分也是UE的重要原因;停镇静药物后脱机过程中患者不能耐受导致自行拔管, 这类患者重新置管率低。因此, 未及时撤机拔管也是UE的一个因素。

3.2.4 肢体约束不合理

未合理评估约束需要及约束效果, 导致患者自行拔管。方静等[8]报道因四肢未加约束或约束不当而自行拔管占意外拔管的16.8%~90.3%。

3.2.5 病情观察不够仔细

未及时处理患者不适如剧烈恶心呕吐, 使气道压力急剧改变, 气囊移位致口插管自行滑脱。

3.3 落实质量改进措施

质控小组针对上述情况制订相应护理措施。

3.3.1 病情观察

根据表6每天对患者进行评估。将UE高危患者, 每班评估并进行严密观察。

3.3.2 妥善固定各个管道

采用个性化固定, 合作无烦躁者应用口导管保护套, 避免牙垫对口腔的压迫, 方便口腔护理使之更为彻底;烦躁不合作者, 加牙垫以3M加压固定胶带 (管道固定胶带) 交叉固定于面颊。两种方法均外加寸带 (70~80 cm长) , 缠绕口导管与牙垫, 于一侧面颊部打结固定, 防止滑脱。搬运患者前务必充分评估导管情况, 先理顺各导管再搬动, 完成搬动后将导管迅速归位。

3.3.3 合理的肢体约束

该院在应用约束带约束上肢的基础上加用自主设计制作的防拔管手套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表2可知实验组U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3.3.4 合理使用镇静剂

床位护士每班与床位医生沟通, 了解镇静剂使用目的及要求的镇静深度。严格落实无脱机计划时要求Ramsy镇静评分为3~4分。停镇静剂脱机过程中向患者做好解释、沟通。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争取及时撤机。

3.3.5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当患者剧烈恶心、呕吐时一方面及时吸引防止误吸, 另外检查有无肠内营养返流或胃肠减压不畅现象, 保护口插管防止移位滑脱;q6 h口腔冲洗加口腔擦洗保持口腔湿润, 增加患者舒适。

3.3.6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鉴于中夜班及交接班时段是UE发生高峰期, 要求护士交接班时仔细检查各管道固定是否牢固、管道插入的深度、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各种管道衔接是否紧密[9]。我们调整了排班, 改变了护理流程, 加强了交接班时段的护理力量, 使实验组UE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3.7 知识培训

制订全体护士防UE培训计划, 包括: (1) 识别UE高危患者、高危诊断、高危时段、高危班次、高危操作; (2) 改进导管固定法及肢体约束法; (3) 合理使用镇静剂, 认真落实镇静评分; (4) 规范搬运患者操作法等。

4 结语

UE是ICU临床风险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隐患,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UE应引起广大护理同仁的重视。经分析UE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评估患者UE发生的危险度, 如意识状况、镇静剂的使用情况、Ramsy评分的评分情况等。因此, 我们应加强ICU护士的业务培训及工作责任心, 认识UE的先兆表现, 及时准确地分析造成UE的原因, 评估各种潜在危险因素, 积极地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预防, 合理使用镇静剂、采用妥善的固定方式、给予准确适当的肢体约束及合理安排各个班次的护理人力是避免UE的关键。该科采用CQI后, UE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特别是经口气管插管UE的发生率与采用CQI前的U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CQI后, 患者的再置管率降低, 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Welan j, Simpson SQ, Levy H.Unplanned extubation: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termin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J].Chest, 1994, 105 (6) ∶1808-18121.

[2]Listello D, Sesslor CW.Unplanned extubations:clinical predictors for reintubation[J].Chest, 1994, 105 (5) ∶1496-1503.

[3]徐林珍, 黄炯.提升留置导管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5) :448-449.

[4]沈犁.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68-71.

[5]朱红珍, 熊荣红.预见性护理在降低ICU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4) :998-999.

[6]张雯.6例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脱管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 2009 (7) :58-60.

[7]谢彩娟.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56-558.

[8]方静, 杨海燕, 刘汉, 等.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 :37-38.

篇5:质量控制计划qcp

一、教学质量评价要求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考察一段时间所完成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目标以及计划、组织、管理等工作,从而促使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态度、改进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控制环节的改善。

第一,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主观性、随意性,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教学质量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现状。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应及时公布,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坚持全面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的原则。全面评价不仅要对教学计划、组织管理、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还要对教材、教学组织、授课教师个人等进行评价,以使评价工作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要采用管理者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同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处位置不同,考虑角度不同,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也不相同。

第五,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是系统连续进行的,评价不能只凭听一两节课的印象便做出结论,而应当系统地听课,至少要听完一个课题的课,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评价材料。

二、完善教学质量的控制环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必须完善以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环节。

1.教学检查环节

教学检查重在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增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责任感,减少教学及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以检查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通过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等阶段的常规性教学检查和经常性的教学巡查等,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听评课环节

听评课是反映教育教学的窗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听评课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使教师的科研活动有一条通畅无阻的自由对话渠道,能够使教师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充分达到互助、互激、互补、互促的目的,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评课环节是在听课结束后,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教学诊断、沟通意见、融洽感情、评价考核的功能。评课一般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室负责人主评,再由听课者评议。评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

3.教研环节

教学工作应积极贯彻以教研促教改的思想,将教研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知识更新的速度,规范、创新教学工作。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植根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强化了教研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总体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及时与职业领域沟通,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加强与高职教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开展专题研究,注意高职教学成果的推广与使用,必然能够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服务。

4.教师评学环节

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充分掌握。教师评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并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作为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考核与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评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教师评学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形式。

5.教学督导环节

教学督导室是教学咨询和监督机构,不同于教学行政职能机构,它对院校的各种教学工作和活动行使检查、监督、指导、评价等职能。教学督导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通过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评价、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了解检查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了解教师授课质量以及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并进行汇总评价分析;审议有关教学检查和开展教学评价的有关文件;参与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及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受院校委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反馈给决策部门,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

6.系部检查环节

系部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系部教学工作决定了院校总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务处要不定期集中组织专家实地检查教学工作,以便及时掌握系部教学情况,推动系部教学工作质量监控的日常化。

7.业务培训环节

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有助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必须参加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的培训;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的新任教师要参加相关实践教学的培训和相关专业实操技能训练。对于实验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由于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传授知识技能比较困难,可选送到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师范学院或综合性大学进修,通过进修或自修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对专业教师进行行业再培训,让他们掌握本行业的信息,了解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与技术,使高职教育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篇6:质量控制计划qcp

1 艰辛探索与尝试,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海洋技术领域从“九五”成立以来,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前沿技术探索,设立青年基金;实施用户牵头,对重大装备系统研发推行业主制;结合国家重大任务,推动省部合作、部部合作;对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招投标;项目管理施行专家责任制;与科技兴海规划结合,对海洋装备研发实施成果标准化工程;采取激励措施,对进展好的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开展应用示范,设立863计划成果示范区;加强推广宣传,开展成果推介对接;设立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推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这些举措无疑对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海洋技术领域在催生技术成果、推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的探索,但海洋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制约海洋仪器装备走向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用需求的问题、企业融资的问题、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技术先进性的问题、成果性价比的问题、市场和产品定位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走向应用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之外,从研发本身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过程管理角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一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加强仪器装备研制与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

2 从研发各环节强化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控制

2.1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而言,质量就是生命

在“863”计划中,海洋是高技术研究领域,但同时它更是一个技术应用领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经受各种恶劣海况的检验,是对海洋仪器装备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深海仪器装备更要经受大深度压力、潮流波动、化学腐蚀、生物附着以及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困难等多重考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海洋技术研发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1],对海洋仪器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面向实际应用环境,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的全过程。

2.2 推行《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

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观念薄弱,一些研发机构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有些研发机构虽有,但多数研发人员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造成研发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研发转段没有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在检测环节和海试应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且问题、故障无法定位和溯源,甚至造成装备的损毁、丢失,技术状态无法进行客观评价。

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研制工程样机及定型样机的质量,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海洋技术领域参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前提下,组织编制了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3月发布试行,并于2013年9月重新修订,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组织开展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强化了法人责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海洋技术领域管理的目标和定位,增强了规范执行的操作性。

规范从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核、技术设计、加工制作(包括关键过程、采购外包等)、室内检测及海上试验等方面,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流程、重点环节和基本要求。研发中对各重点环节明确质量要求,实施质量管控和把关,保证了仪器装备研发全流程质量受控可控,使研发过程转段、质量问题分析和故障定位有章可循。

2.3 推行研发过程的质量跟踪和监理

实施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项目承担单位,研发过程中,突出强调发挥其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对研发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从海洋技术领域管理角度,设立项目责任专家,通过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研发内部节点,重点对项目执行过程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和记录文档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项目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改进。

为确保项目研发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海洋技术领域在组织责任专家实施质量跟踪外,积极鼓励项目引入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单位质量监管的不足和缺位。目前质量监理的实施重点主要针对海洋监测仪器与集成系统研发、深海系列潜水器研制、海洋装备研发与海试项目(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研发项目等)。截至2013年底,“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引入质量监理项目课题多达30余项。质量跟踪和监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项目研发过程,提升了项目研发质量水平,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4 鼓励企业参与,发挥企业的质量牵引作用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工程样机、定型样机研制的项目,海洋技术领域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从立项着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或牵头项目(如,指南明确申请团队由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参加或作为申报牵头单位)。此外在项目凝练环节,研发团队中有企业参与的课题,鼓励企业牵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经费配套,另一方面引导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海洋科技研发方面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企业参与研发能够将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项目研发过程,有效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加快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定型,同时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方面目标明确,能够依托自身资源为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立项阶段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选题立题重点向技术研发后端的转移,“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企业参与并牵头课题的比重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共启动课题145项,企业牵头76项,企业牵头课题比例达到52.4%,已成为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技术研发一个新的特点。

3 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构建特色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3.1 将海试纳入海洋仪器装备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海试开展过程管理

过去由于缺少海试平台,海试经费匮乏,加上海试难度风险大,造成大多科研人员对海试存在为难情绪,多数项目通过模拟试验、室内检测、水池或湖试来替代海上试验进行考核验收,造成真正下海的仪器装备较少,多数仪器装备缺乏实际海洋环境的检验。

多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从50 m、300 m、1 000 m、3 000 m、5 000 m到7 000 m反复下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发,通过对300项技术指标的严格考核、技术改进,最终形成7 000 m深潜观测和作业能力),用事实证明,海上试验是海洋技术由成果走向应用、实现转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因此进入“十二五”,为提高仪器装备研发的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状态,加快成果转化,海洋技术领域明确将海试作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项目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写入课题任务书协议条款。

此外,从技术研发规律来看,许多技术问题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环节很难显现,更容易在海试中得以充分暴露。为尽早发现存在问题,改进研发,提前释放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针对性,领域也采取了结合海试开展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如,针对AUV自主观测系统、深海滑翔机等,海试中暴露出在技术设计、结构、与海水比重配平、部件选型、算法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前改进,加快研发,确保预期目标的完成),并强化海试对研发管理的调控作用,实施边试验、边改进、边考核。

3.2 完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构建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在构建海洋仪器装备检验测试平台方面,一是将目前国内已有测试条件纳入海洋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如,室内计量认证条件平台、湖试平台、海上科考船试验平台等);二是针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测试和评价的急需,有重点地对室内检测试验平台进行研发部署(包括深海工程试验水池、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与检测装置等);三是积极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并将已支持研发的重大装备系统(如,系列潜水器、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内波深海试验网等)作为海试平台纳入技术评价体系。

在技术评价工作开展方面,针对室内检测和评价,委托有检测条件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行业已有的检测规范、标准开展测试和技术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在海试评价方面,外海试验是现场指标检验的一个必要环节,为规范海上试验工作的实施,“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编制下发了《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于2013年9月修订),办法的实施,突出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试大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同行评审把关,确保现场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验证;二是海试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包括试验组织、操作实施、海试记录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我国海洋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在技术指标的界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存在较大的探索性,在领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甚或争议,这给后续的技术评价、考核带来困难。“十二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实施方案论证人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方式;并在评价环节科学论证考核验收方案,制定技术评价规程,综合采取计量认证、与国际同类产品比测(如,ADCP等)、海试检验、用户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评价。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指标歧义、边界条件不清、同一指标多重评价方式等现象的同时,实现对技术状态客观准确的评价。

3.3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海洋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的环节,为确保技术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技术评价组织方面,海洋技术领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是指项目研发团队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经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认可的同行专家组、特定的海洋用户等。通过第三方对检测过程进行现场见证和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技术研发过程的透明度,强化了检测和评价环节的专家指导和把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真实性。

4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体上,强化仪器装备研发及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海洋技术领域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强化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促使研发团队更加关注实际海洋环境,提高海洋仪器装备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在规范研发过程、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不用、用者不研“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加快完善海洋技术室内检测平台、湖试基地、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构建我国海洋技术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海洋技术发展状态,明晰我国海洋技术研发阶段、存在问题和差距,指导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时,将海试纳入过程检验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通过海试发现问题改进研发,大大加快了成果实用化进程,实现了面向海洋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局面。通过集中规范化海上试验,共享开放航次,极大地调动了研发团队开展海试的积极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海洋真实状况的了解,大幅提高了海试效率,降低了海试成本。

5 结束语

我国深海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海洋技术领域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09-2020年)》,对于以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深海技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规划落实,加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质量跟踪和监管是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与技术评价,把质量控制融入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作为领域开展项目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摘要:本文结合海洋科技项目管理,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从强化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海洋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模式,并从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评价两个环节入手,阐述领域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海洋仪器装备,成果转化,质量控制,技术评价,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篇7:质量控制计划qcp

关键词: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逐渐增大,城市道路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完成大规模城市道路建设的基础上,保证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了施工企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类别、建设流程以及功能性角度分析,可以将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分为路基、路面以及配套管线工程,想要实现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做好上述三方面工程施工控制缺一不可,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对道路工程的全面质量控制。

1 城市道路工程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1 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问题

道路路基、土方作为道路工程当中最为基础的施工内容,其质量问题会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造成直接性影响。从当下的城市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和质量来看,其主要易出现路基压实程度不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道路凹陷、路床内有积水以及边坡滑塌等质量问题与道路病害。造成这些病害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道路建设区域土质不好、客观施工条件不好、施工设计存在缺陷以及施工人员施工失误等都可以造成道路路基、土方工程的质量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外,很多企业在进行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容易忽视管线沟槽的回填质量控制问题,具体表现形式为回填厚度不符合规定标准、倾斜碾压操作步骤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道路工程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

1.2 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

道路路面工程是城市道路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不仅会影响城市交通行车安全,还会影响行车舒适感觉。近年来,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城市道路路面进行反复的修补,这无论是对于道路施工企业的工程经济效益,还是百姓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素。在道路路面工程质量问题当中以路面裂缝和路面平整度问题最为严重,影响效果也最大。其中引起路面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原材料选择失误、没有做好路面碾压施工控制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欠缺三个方面。引起路面平整度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路基压实程度不够、振捣力度不够、混合材料密实度不足等。除了上述问题外,路面的路面表皮开裂、起砂、脱皮等问题也会造成路面工程质量降低。

1.3 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问题

目前,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环节当中,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对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对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功能性发挥带来影响,更会直接影响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水平。目前,在道路配套关系工程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雨水井、检查井路面接缝处塌陷。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回填压实程度不够而导致。为了实现对城市道路的最佳应用,很多雨水井、检查井都设置在道路当中,接缝处塌陷质量的出现为道路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产生了直接影响。(2)道路管道渗水、避水检验不达标,这种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管道基础质量不好、管道材料质量不达标,管道接口的质量不达标等。

2 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控制策略

2.1 提升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控制

在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环节当中,做好对道路路基、土方工程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基础。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全面的统筹管理来实现对道路路基、土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施工企业要做好道路路基土质分析,考察其是否符合道路建设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置换。其次,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行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保证道路路基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够在施工环节上有所保障。再次,要保证所置换的路基填土和土方填土的质量符合道路建设需求,做好不符合要求的土坚决不用,为道路工程路基环节的质量保证提供基础支持。在完成路基回填、土方工程填筑外,必须要将其充分的压实,避免路基没有得到充分的压实而为道路的整体建设质量带来威胁。

2.2 提升道路路面工程质量控制

对于路面工程质量方面,施工企业想要实现对路面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1)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作为道路路面铺设的直接材料,其质量水平对于道路路面质量能够产生直接影响。想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施工企业第一要保证水灰比配合的科学性,第二要做好搅拌的充分性,第三要做到即用即拌,让混凝土在最好的温度下得以摊铺,保证其基本施工质量。(2)充分的进行振捣和压实。在路面施工过程当中,充分的振捣和压实是不可或缺的施工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为了实现质量控制,需要施工企业做到“即铺即压,充分均匀”,进一步保证道路路面工程的质量。(3)定期进行道路维护与保养。有句俗话说的好“道路工程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如果道路工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养护,那么即使道路工程质量建设再高,其也会迅速出现质量问题。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必须要派专人对道路进行定期巡查,充分做好保养,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道路路面出现不安全质量问题。

2.3 提升道路配套管线工程质量控制

在城市道路功能中,与其配套的管线工程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城市道路管线工程质量出现故障,那么不仅会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更会对城市道路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必须要做好对城市道路工程配套管线工程质量问题的控制。在这一环节当中,施工企业一方面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管材的质量、施工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对管线工程进行维护,查看其是否存在渗漏等质量隐患,通过全面的养护来降低管线控制的质量出现隐患几率,为城市道路工程功能性的更好发挥提供支持。

3、结语

在城市道路施工过程中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象的发生难以避免,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存在避免公路路面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大话题。因此,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道路工程進行严格的控制。在进行道路质量控制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为提高道路质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避免道路出现早期的损坏情况。在对路面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而有效的提高道路的运输能力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陈龙.城市道路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122.

[2]周黎罗.关于加强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2,11:68+70.

[3]鲍百卉.浅析城市道路路面沉陷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4]徐庆江.基于车载传感器的路面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上一篇:蜡笔小新经典搞笑QQ签名下一篇:妲己之死的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