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2024-04-24

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共9篇)

篇1: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4-5岁幼儿年龄特点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2、 爱模仿

4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4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4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4-5岁幼儿年龄应注意些什么

因为宝宝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宝宝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让孩子乐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的爸爸妈妈要开始赏识教育了,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里状态,在这时,我们爸爸妈妈的引导方法就非常的重要,给孩子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东西,鼓励孩子积极的去尝试。

篇2: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1、感知觉具有系统性、概括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5-6岁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感知觉开始有系统性和概括性。

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5-6岁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观察的延续时间也有所增加。他们会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观察,开始了解所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他们能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即系统的印象,因此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本质特征。

2、记忆策略显优势

5-6岁幼儿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能够根据成人的要求有意识地复述故事、回想问题。在记忆中能主动运用初级的复述、组织、匹配联想等策略。例如:幼儿在记忆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把他们按类别记住。让他们记住一些物体,幼儿在回忆起来时,会打乱原来的秩序,按类别说出来。

5-6岁幼儿能用他比较熟悉的词去代替他不熟悉的词,表现出一种幼稚的但具有概括性的特点。他们在复述故事时,能删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细节,还会在不破坏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对故事的细节程序做更改。

3、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概括能力有所发展,他们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象就不再完全按照成人的描述或指示,而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这种创造成分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和建造、造型活动中表现得最充分,不仅内容日益丰富,想象的距离也日益扩大,不仅能重复反映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还会想象发生在公园、公共汽车、医院等公共场所发生过的事情。

5-6岁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使他们能预见到活动的进程,如在游戏之前能想象出游戏的情节,商定游戏的规则,分配游戏的角色。在画图时,能先构思在动笔,在内容上能反映范围广阔的周围事物,甚至反映他们熟悉的文艺作品等。

4、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开始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即出现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的思维。幼儿能够初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联系;能够掌握最初的词的概念、实物概念、社会概念及数的概念。他们已能按照一定的类别为物体分类,但是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还是具体的,与直接可以感知的对象相联系的,他们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例如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包括手指头的帮助。

5-6岁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明显的不自觉性,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验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二、教育要点

1、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一切发明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基础,是评价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标志之一。5-6岁幼儿的想象力十分活跃,几乎贯穿他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早期培养。

(1)、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玩过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的场景,把半个乒乒球当作―小碗‖盛饭,拿两根棍子作―筷子‖,把沙子想象成―饭‖,他们可以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续编故事。让幼儿续编故事,可以激发他的思维,发展他的想象力。但指导师或家长应当注意,不要要求幼儿编得一定跟故事的其余部分一样,只要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就行了。

(3)、添画。家长可以给幼儿画好一个几何图形,让他根据想象进行添画,如幼儿再添画几个三角形就形成了―松树‖,加一横成了―翘翘板‖。此外,鼓励幼儿根据意愿画画,也可以发挥他的想象力。

(4)、看图讲述。让幼儿根据画面上的人物、情景,联想画面上描述的是什么情节,它的经过是什么,这样既能考察幼儿的观察力,又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培养幼儿思维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和发散性特点。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成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幼儿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父母可以给幼儿多买一些动画书、卡片等,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与幼儿一起讨论。

(2)、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能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

(3)、让幼儿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会使大脑就会积极活动。幼儿提出问题,父母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解释。父母也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4)、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面对幼儿的问题,不要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帮助幼儿寻找解答的方法,启发幼儿分析问题、查找资料的方法。

(5)、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篇3: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培养绘画能力

一、不同时期幼儿绘画的特点

幼儿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能力、肌肉组织和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迅速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在绘画方面的表现特点, 通常把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一) 涂鸦期绘画特点

由于一岁半之前的幼儿几乎不能区分主体和客观环境的区别, 大脑与肌肉运动的协调能力还未建立, 幼儿还不具备持笔绘画的能力。一岁半到三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也被称为“错画期”或“无意识的线画”。这一时期的幼儿的大脑和肌肉的协调能力初步得到了发展。幼儿已能够感知到自身运动对环境的变化的作用。这一时期其动作、视听、语言、思维等活动变化较大, 幼儿在纸上乱画, 是由于幼儿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的不足产生的一种弱控制的动作, 是幼儿自身运动的要求和下意识模仿成人动作的结果, 所以被称为“涂鸦”。但是, 这种乱画的图像使幼儿感受到自身运动对外界的影响, 使自己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 产生愉悦心理。这一时期的幼儿的绘画以各种线条为其表现形式。心理学家伯特认为涂鸦期的绘画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 无目的线画。通常由左至右或由上而下划线, 是肩部以下的纯粹筋肉运动; 第二, 有目的线画。幼儿能注意到线的焦点, 并说出所画线的名称; 第三, 模仿的线画。是兴趣和肌肉的联合运动, 由手臂、手腕和手指结合完成; 第四, 局限的线画。试图画出对象的特征, 是线画的高级阶段。

( 二) 象征期的绘画特点

四至五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阶段, 这时幼儿的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有所提高, 语言、思想认识能力初步发展, 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这一时期是幼儿形象知觉的敏感期, 他们开始初步具备将外在人、物通过自己的大脑反映, 用画笔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这个阶段幼儿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还存在不足, 手腕和手的运动还不够灵活, 绘制的图画与真实物象相差较大, 是直觉象征化的符号语言。这个时期幼儿有了将外在事物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创作意图。从他们图画表现的相似度来说又分为虚拟表现及图式表现。简单物绘画时用图式表现的形式, 复杂物绘画则用虚拟表现的形式。图画所表象的客观事物通过幼儿的主观直觉进行概括的高度抽象。这种抽象往往以物的轮廓为幼儿的表现方式。此时幼儿的感知能力还不完善, 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图画线条简单、规则性差、轮廓不完整、对象单一。同时, 这种表现不只体现在线条上, 他们开始尝试用颜色去表现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孩子喜欢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人和物。

( 三) 意象表现期绘画特点

五岁至六岁的幼儿处于意象表现期阶段, 这个时期正是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 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手脑协调能力大大加强, 幼儿感觉敏锐、反应强烈, 是幼儿绘画创作的黄金阶段。具备了初步的通过抓住外在人、物的特点去通过绘画描绘的能力。在掌握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多事物整体表现和布局的能力。他们依靠直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头脑中 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 凭记忆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心绪和意象。他们用线条描绘物体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具备了用线条描绘物体、人物的细部特点的初步技能, 能够画出较为完整的线造型作品。在颜色应用上, 他们一方面能够结合表达对象使用恰当的颜色; 同时也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颜色的不同含义的表象大胆的、创造性的使用颜色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造型的模式化、强调与夸张是这一阶段幼儿绘画的主要特点。

二、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绘画技能培养的方法

( 一) 涂鸦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较多的是由父母或亲属照看, 幼儿的家长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第一位老师。他们虽然通常不具备专业的绘画技能和知识, 但是, 只要方法得当, 他们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成人对绘画的朴素认识便已足够。这一阶段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 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自由的绘画条件。这不仅包括铅笔、彩笔、纸张, 而且包括地面和墙面。家长不宜因为幼儿在墙面、地面上胡乱涂画而限制幼儿的绘画自由。家长可以通过在幼儿方便涂画的墙面、地面铺设纸张, 引导幼儿在这一区域绘画保证幼儿绘画的自由。这些涂画行为会对幼儿的智力、手脑协调和肌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 对幼儿的涂画行为表达赞赏, 强化幼儿的绘画兴趣。幼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是他最早能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外在环境的状况的活动。他们因为对自己的行动产生的外在效果而欣喜异常, 充满了乐趣。这种行为如果得到家长的赞许就会大大强化他们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再次,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涂画形象与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建立联系。如使幼儿建立将竖向线条与雨丝、涂抹的色块与彩云之间的相似性的意识。为今后将自己的观察对象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奠定思维基础。

( 二) 象征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大多已经进入幼儿园小班。对幼儿进行绘画技能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绘画技能和知识的教师。但是, 这一阶段对幼儿的培养并不能侧重于专业化技能。而是要结合幼儿发展的心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初步的构图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 培养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基本图形描绘人和物的能力。使幼儿懂得用直线和曲线、方形和圆形描绘不同的物; 其次, 培养幼儿初步的运用颜色的能力。使幼儿有意识地用颜色表现客观物的特点; 再次, 培养幼儿全面观察、表现人和物的能力。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主要是单一物体, 他们总是根据主观关注点来描绘所见到的物。引导幼儿从简单、熟悉、构成要素少的物的全面表现入手, 逐步提高复杂性。如当幼儿用长方形表现汽车时引导幼儿认识到汽车应当有车轱辘。

( 三) 意象表现期的幼儿绘画技能培养方法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手脑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领会语言的能力、记忆力大大提高。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创作表达自己思想和更丰富表现力的绘画作品的欲望。这一阶段教师要在不束缚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能力的培养。首先, 传授给幼儿通过一些简单的人、物的特征描写方法使幼儿的绘画作品的表现力更丰富。使幼儿的绘画能够初步表现出鸡、鸭、鸟的不同; 人物的高兴和不高兴的情绪; 其次, 培养幼儿比较准确的颜色使用能力。这一时期幼儿已经能够识别主要的典型颜色, 引导幼儿结合现实物的实际颜色特点, 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丰富其图画表现力的重要方面; 再次, 引导幼儿逐步具备一定的多人、物的整体表现和布局能力。这时的幼儿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已经了解到一些熟悉场景的不同人、物的相互联系。引导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关性的人、物场景, 对于完善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绘画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 注意对幼儿夸张的表现方式不要加以限制, 以保护幼儿的绘画积极性。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贫乏, 他们只能通过夸张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对这种表现方式的阻止会损害幼儿对绘画的愉悦的情绪, 不利于创作积极性的培养。

摘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维能力、肌肉组织和大脑与肌肉的协调能力迅速提高。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绘画方面特点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绘画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幼儿的绘画兴趣的保持和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年龄特点,绘画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弘.浅谈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123-125.

[2]宁国华.浅谈学前幼儿线造型绘画课程设置[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9) :48-51.

篇4: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角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区角环境是幼儿园环境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同时也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角环境呢?

一、做好区角活动中班级空间的规划是基础

区角活动把活动室的空间划分成几个活动区角,各种空间是促进幼儿交往、促进探索型主题开展的催化剂,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情绪。设置科学、合理的区域分隔,建构丰富的区角布局,是区角活动设置中一定要考虑的。

区角数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如果区角数量过少则会造成活动拥挤的现象,如娃娃家人数过多则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争吵;区角数量过多则会出现区角的人数太少,幼儿之间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区角活动空间太小,使得各区角间易互相干扰。

结合区角活动,首先,我们把教室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个区角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如利用一些矮柜,图书架等作为区域之间的隔墙,使每个区角有家的感觉,各区域既保持通畅又互不干扰。再次,围绕一种主题内容设置多个活动区角,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在秋天的季节背景下,设置了“有趣的虫子”“秋天的树林”“秋天的果园”“秋天水果店”等活动区域。

二、抓住区角环境布置的注意点是关键

首先,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造型,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无意注意是占主要地位的。所以,那些鲜艳、饱和的色彩能够抓住孩子的目光。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考虑区角环境的色彩搭配方面尽量选择红、黄、蓝、绿这些为幼儿所认识所接受的大色块,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有种童话城堡般的视觉感受。

可爱夸张的卡通动物造型,更为孩子们所爱不释手。结合这一特点,我在选择区角环境内操作材料的造型方面多以小年龄幼儿所熟悉的小兔、小鸡、小狗等动物为主要造型,其中还会掺插一些电视中比较热门的卡通动物,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惹人喜爱的动物时,情不自禁的就去投入区角游戏的活动中去。

其次,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游戏化情景强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老师选择的游戏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班“轱辘轱辘”的主题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小小汽车城”的游戏情景。汽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所以孩子们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车展台”“保姆城”“停车场”等多种游戏场景,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对此活动的兴趣热点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紧扣区角环境材料的投放是重点

幼儿园区角玩具材料的投放必须要达到“创设自然情景,引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效果。

一是可以利用材料去吸引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如果提供的玩具材料是生动有新意的,能激起幼儿兴趣的,能引导推进幼儿自己探索的,那么这时就让材料来说话,让材料来影响幼儿,教师无须多言,这不失为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一个有效方式。

二是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操作方法、举一反三、学会探索。伴随着新的材料出现,为防止幼儿不会玩,师生共同游戏,帮助幼儿学会玩,进而喜欢玩,创造性地玩,这种材料的投放方式有利于教育要求与幼儿主体的积极性相结合,受到幼儿的喜爱,也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教师可以进行明确提示,引导幼儿学会选择。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形式,虽然它并不是让活动中的幼儿被动地服从教师,接受影响,而是能主动活动,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开展操作和探索。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取消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活动前的提示和指导,有时在活动前对全体幼儿实施影响,包括提出行为要求,介绍某些活动材料建议活动形式和玩法,启发知识经验,这对引导幼儿主动选择自主活动,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篇5:4至6岁幼儿发展特点

4-6岁幼儿的注意力是能通过培养而加强的,在幼儿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 实践证明,幼儿对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注意力越容易持久。

2.培养兴趣 幼儿对某项内容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且持久,故幼儿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形象生动。

3.劳逸结合 经5-10分钟的学习后要让小儿有几分钟的自由活动,切忌连续作战。

4.创造良好环境 学习时尽量保持室内外安静,成人不要在屋内多走动,不要与孩子讲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成人看电视、录象应有所节制,在小儿学习时最好不要看,或应调低音量,以免幼儿分心。

4-6岁小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学龄前期小儿与婴幼儿期的小儿一样,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小儿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比较容易记住。如单纯以记忆(如背唐诗)作为一个专门的有目的活动,对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到了学龄前期的后阶段,小儿的有意记忆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记忆是有目的的、自觉的记忆,这是与小儿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跟成人经常向小儿提出而又为小儿所能理解的词的指示或要求分不开的。如要求小儿复述故事,回想昨天发生的事等,就能锻炼小儿的有意识记的能力。游戏活动对小儿识记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机械识记和意义逻辑识记 识记是通过把新东西与过去获得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方法,使新东西得到巩固的记忆过程。4-6岁小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能力还很差。这些小儿常常只能机械地记住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例如小儿背唐诗,只是将字一个个背下来,但并不理解诗的意义。在教育影响下,意义逻辑识记能力也在逐步发展。如复述故事时,可以抓住故事的中心或多或少的进行逻辑加工,或省略某些情节,或加进某些情节等 3.识记的持久性和精确性 4-6岁小儿识记的持久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再认方面(即某一事物在重复感知条件下的再现),4岁小儿可以再认一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如以前住过的房子),而4岁以后再认的保持时间可以更长些。在重现方面(即从记忆中提取已巩固了的事物,使该事物得以恢复),4岁小儿可以重现几个月以前的事情(如在游戏时,小儿会突然想起与其玩耍过的哥哥),而4岁以后重现保持的时间可以更长些。记忆的精确性也是记忆发展的标志之一。4-6岁小儿记忆的精确性还是较差的。对简单熟悉的东西记得精确些,而对复杂的东西就有遗漏或歪曲。由于小儿记忆的精确性不足,故常被成人误解为故意说谎。

4-6岁的孩子,其想象力总的来说是贫乏的、简单的,缺乏明确的目的,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正在逐步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1.无意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想象的主题多变 不能按一定目的下去,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一会儿想当一名医生,一会儿又想当警察。

(2)想象与现实分不开 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常被人家误认为说谎。例如他喜欢汽车玩具,就把其他小孩子的汽车想象成自己的,说这辆汽车是我的。

(3)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例如问小儿您希望长得多高,他会回答“长得像天空一样高”。

(4)以想象为满足 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故富有幼想的性质。例如讲在大海上乘船探险的故事,讲完后,他会说明天我也要去乘船探险,以此表示满足。

有意想象是小儿有意唤起的,但与把他们付诸实现的意志毫无联系的想象。例如小儿想象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宇航员,但他不会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只是一种空想。

2.4-6岁小儿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 以创造符合于描绘的形象为基础的想象叫做再造想象。4-6岁的小儿常借助于画报想象动物在森林中生活、嬉戏。例如画报上有一幅“乌龟与小兔赛跑”的故事,他就想象在大森林里许多动物在看着这场比赛,好象自己也置身于其中。

创造想象的前提是独立创造出来的,具有积极地、有目的地运用直观表象探索满足需要途径的形式。随着小儿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想象的创造性。5-6岁的小儿已能对大人提出的游戏主题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如大人说“开轮船”游戏,小儿能主动提出游戏的情节、角色的分配以及玩法等。

想象能活跃孩子的思维,诱发创造的情趣,有利于智力发展。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无意想象进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注意培养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如通过续讲故事,补画面和听音乐,提出问题让孩子来解决等形式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4-6岁的孩子其语言和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充分感知到了周围的事物,从而增进了感性知识和经验。

4-6岁小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即小儿既不能理解他人的作用,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相信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所想的东西和自己想的都是一样的。而且小儿的思维又是泛灵的,即小儿常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如把玩偶看成是小伙伴,而跟它讲话,玩游戏。另外小儿的思维又是不可逆的,如果问小儿有没有哥哥,他会说有,但反问说,哥哥有没有弟弟,他则会回答没有。总之,小儿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与小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其思维的特点又总是不断发展着。如在4岁的小儿,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5-6岁的小儿,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儿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的成分逐渐增加。学龄前期的小儿,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还不能象学龄儿童一样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4-6岁小儿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语言和行动的关系。如4岁的小儿其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面调节 的,语言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5岁的小儿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但言语的具体作用还很差。6岁的小儿就能在行动以前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这时小儿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婴幼儿在言语发展、词的调节下,在有意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的时候,就出现了意志的最初萌芽。4-6岁的小儿,意志行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但4岁小儿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都还很差。无论掌握自己的行动或完成别人的委托和要求,都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游戏中,4岁的小儿还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去服从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是由于小儿的言语、思维还不很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而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引诱而转移。

5-6岁的小儿,由于言语和思维的不断发展,意志上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5-6岁的小儿开始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别人或自己提出的目的,不受周围情境的影响。他们逐渐学会了按游戏规则活动,一般按老师要求进行游戏,而且能自始至终地将游戏做到底。上一节15分钟的课,能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这时他们开始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同时也能逐渐控制自己内部的心理过程,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有意想象等。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小儿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还是很差的,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都仅是一些初步的表现。如果要求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儿按一定姿势站着不动,那么过不了一会儿,小儿就动起来了,不容易控制自己。

小儿的意志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和鼓励小儿勇于克服困难,消除依赖性,从小养成贯彻始终、坚持到底的坚毅精神。.4-6岁小儿语言的发展表现在:

(1)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词汇可达1600-3000个。词汇的内容也有了丰富的发展,不但掌握了一些低级的词,而且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高级的词,即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较大的词。如玩具、衣服、水果、动物等。词类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学龄前期的小儿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以外,对于各种关系词也能逐步掌握和应用。

(2)逐步掌握了语法结构,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时,小儿只掌握一些简单句,如“我要吃,我不要”及一些基本类型的复合句,如“我以为你睡着了”等等。6岁的小儿不仅能够掌握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而且还掌握因果等关系,掌握了语法的基本范畴。其表达能力也从情境性语言向连贯性语言发展。

(3)从有声语言向无声语言过渡。4岁的小儿,一般自言自语,一面做游戏,一面嘀咕,如在游戏时遇到困难,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到了6岁时,有些小儿能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语言。能把字分出音节,从音节中又能分出字母;反过来,能把字母组成音节,把音节组成字。如ba(爸),可把它分成b和a两个字母,反过来,把b-a又组成ba(爸)。这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一般要在学龄前期的后阶段才具有这种能力。

2.4-6岁小儿的行为表现为游戏、学习和劳动。4-6岁的小儿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4-6岁的小儿其游戏内容、形式以及时间的长短、参加的成员等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幼儿期的孩子一般玩得简单,但学龄前期4-6岁小儿的游戏有了飞跃的发展,可经常看到以反映社会事件为主题的游戏。

(2)4-6岁小儿的学习已能与游戏分开了。他们能够学会根据学习的目的来支配自己的活动,有意识地注意老师的讲解,如绘画、计算等。

(3)4-6岁小儿已明确劳动的目的性,已能掌握某些简单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如做些手工作业,饭前饭后帮助老师整理饭桌椅,自己洗手、穿衣等。

总之,4-6岁小儿的行为是游戏为主导,只有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和劳动,也只能在劳动和学习中进行游戏,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父母望子成龙,总希望孩子尽早开始学习,以便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只是早过人、快过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学得其法。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发展规律,有与大人迥异的学习方式方法,因而家长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幼儿不适合规则学习

不少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孩子总是不长记性,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其结果是,他们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而明天又忘了。所以,此时直接、机械地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学拼音、做运算,都须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而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

既然幼儿难以掌握外界强加的理性的规则,只能通过感性的方式来学习,因此——

幼儿适合在游戏中学习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最有效率的学习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但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或思维活动,他们的特点决定他们只能藉着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来学习。

以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做饭为例。老师通常会一边示范,一边教他们自己动手剥豌豆、削胡萝卜和土豆皮。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就懂得了怎样做炒菜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观察他们还会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煮熟,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他们也会知道,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会发生变化,等等。模拟做饭这一感性活动既能令孩子们兴趣盎然,又为他们提供了形成概念、丰富语言和实践数学的机会。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幼儿从事各种轻松活泼的实践活动,并将这些实践慢慢地内化为思维活动,这一过程中的幼儿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而只有让幼儿通过积极应付环境所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相反,静静地坐着学习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并无益处。

幼儿适合横向的学习

孩子学数数时,有些父母恨不得他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后,就盼着他一下子能够读文字很多的大部头。这种强迫孩子进行纵向的加速学习方式是以剥夺孩子学习的乐趣、甚至伤害孩子的情感为代价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终其一生都厌恶学习。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横向的融会贯通,即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贯通起来。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填鸭式地试图让他学习更多的形状,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做足准备。

篇6: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每当看到邻居小孩(4-5岁)在数数时,就觉得特开心。这意味着他开始了数学思维,记得我小的时候跟爷爷学数数,虽然数得有点儿费劲,但还是蛮有趣的。

本研究目的是考察4-5岁儿童行为的规则性和策略化应用特点。选取了104名幼儿园中班儿童,采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逐一查测任务和数字复制任务。结果发现,4-5岁儿童的数数行为已经遵循一些数数规则,如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基数原则。但该年龄段的儿童还不会自发地把数数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于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问题上。

篇7:4至5岁儿童家庭教育方法

一、继续保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更应继续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4~5岁孩子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承受力比以前有所加大,饮食营养的供给量应相应增加。建议家长进幼儿家长学校,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千万不可无中生有,人云亦云,更不可谈虎色变,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施加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正确对待幼儿提问,保护幼儿好奇心

1、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家长应明白爱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认真倾听,做到有问必答,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受到了重视和支持,切不可加以斥责,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儿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抑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注意回答孩子问题的艺术。4~5岁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回答的难易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简单易于作答的问题。对此父母应立即回答,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直接为孩子提供明确的答案。一类是由于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3、注意提问少的孩子。好奇好问是4~5岁孩子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思考、善探究、勤提问,敢于异想天开,勇于标新立异。如果有的孩子提问极少,应当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看孩子的脑器官有无缺损?家庭环境中的气氛是否过于沉闷,刺激是否过于单调?父母是否过于严厉,极少与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上的交流?孩子是否外出少,接触新异刺激少?是否性格孤僻,不合群?以上这些都可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导致少问。总之,作为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迎合二十一世纪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三、抓住有利时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孩子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学习到语言。因此,父母应给孩子提供悦耳的音乐,和气的谈话,朗朗的儿歌,有趣的语言教育游戏,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等良好的语言示范,让他模仿和练习。要让孩子从小就听惯那些发音准确、语言清晰、用词精确、句子完整、语法规范、声调自然而适中的.人说话。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摹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要耐心、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克服的是:打断孩子的讲话,不加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地应付。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刚一开口讲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用“,去敷啊”“哦”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断孩子的话,似乎孩子的话不值得认真对待。

3、要鼓励、引导孩子说话。我们知道,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学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缺乏认识,因此,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准确;又由于其语言与思维的不同步,心理想说的话,通过言语表达时,往往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

4、教给孩子规范的语言,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刺激。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而发音是语言的基础,要学会说话,必须先掌握发音。孩子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但由于孩子的发音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有些音发得不够清楚,不易听清他所说的话,特别是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以及q、n、l等,发音时会感到困难。当孩子不会发这些音或发错这些音时,父母千万不要嘲笑他,更不要以孩子发错语音、说错句子为乐。这样不仅孩子无法发现自己的语音毛病,久而久之,形成不良习惯,而且如果孩子意识到父母在取笑他,还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不敢大胆说话。因此,作为父母应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刺激,给孩子做发音示范,让孩子反复模仿练习。

5、让孩子在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父母一般不可能像小学教师训练学生一样,集中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况且集中训练那么小的孩子学习语言,其效果也未必好。因此,父母应在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中,边玩边让孩子学习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发音、学说话,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

6、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们学习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摹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篇8: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幼儿们在活动中体现的交往性。小班的幼儿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自己一个人操作和活动, 很少与别的小朋友交流, 在区域活动中, 对别的小朋友的活动不关心不交流, 只关注自己, 所以这时候的幼儿模仿别人比较多。中班的小朋友就开始有自己的小伙伴和团体活动, 他们三五成群的玩, 会一起交流和分享自己在玩的玩具和活动, 在玩的过程中虽然会有摩擦和冲突, 甚至有些幼儿会去跟老师告状。中班的幼儿喜欢成群结队, 队中有一个头儿, 那个领头的带着一班小伙伴去玩。大班的幼儿们思想也渐渐比较成熟了, 大家在交往中也比较融洽会礼让了, 合作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 遇到问题会大家一起讨论并得出解决的办法, 一起实践, 这样就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此外还体现在创造性。小班的小朋友比较爱模仿, 对区域中的材料都是乱摆放, 时而还是有创造性的, 只是还不到高水平的而已, 模仿是他们学习得动机和成长的过程之一。中班的幼儿们就渐渐开始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对于同样的材料, 能弄出不同的玩法, 大胆尝试, 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变换和探索, 当然还有投放一些特别一点的材料, 这样幼儿们就能够更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去摆放出他们喜欢的样子, 或者弄成他们喜欢的新游戏。大班的幼儿们的创造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了, 他们会互相交流、补充和完善他们要做的操作, 使活动更加有变化性和创造性, 给多一点素材他们, 他们就能标新立异, 同样的材料能做出好几种玩法, 根据他们的需要, 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班的幼儿们喜欢模仿, 作为教师的要理解, 也要挖掘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 让幼儿们的创造力比同年龄的更加突出。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们要边玩边教幼儿们要怎么做, 使幼儿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模仿, 然后得出自己的经验, 让他们经过多次游戏后, 厌倦了旧的玩法, 进而发掘出新的玩法来改变现在厌倦的状态。此外, 要在原材料上要添枝加叶, 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透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启发他们学会多种玩法, 这也是另外一种激发他们创造力的指导方法。

中班的幼儿们则要把重点放在材料上, 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的条件了, 在此基础上, 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材料, 就能调动更多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和探索, 大大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投放的材料更加要多种多样, 不只是投放成品而已, 也可以适当的投放一些半成品, 这样更利于他们去变通, 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索新的玩法。教师们也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 引领他们不断的去深入探索和创造,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 给予适当的指导, 引导他们顺利通过难关顺利活动下去。例如之前是给幼儿们夹食物材料的, 现在可以增加难度, 升级为暗箱夹物品, 管道夹物品等等, 让他们不断的去挑战, 不断的去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不仅限于以前的玩法。

大班的小朋友就已经拥有一定水平的创造力了, 这时候的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创造力随处可见。此时, 教师们要捉住大班的小朋友们的特点, 要投放一些更加能刺激创造性的材料, 进而鼓励大班的小朋友们更加大胆的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让他们同样的材料, 能够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功能等方面来进行探索, 能让幼儿们够做到举一反三, 这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是很好的启发他们思考的事。同时, 教师们可以适当的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他们发散思维, 勤于思考。就如接水管游戏中, 教师问幼儿们要怎样才能让每家每户都能通到水呢?这样一提问, 幼儿们就开始思考不同的办法来连接到每家每户。有的幼儿说要用布, 有的幼儿说要用铁丝, 有的幼儿说要用胶水的, 幼儿们纷纷思考并行动起来。

总结

不同年龄的幼儿, 应该根据幼儿们的自身特点和区域活动的特点来规划好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充分利用那些一些启发的问题来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幼儿们来说至关重要, 适时、适当的指导, 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们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性。通过观察和指导, 在幼儿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们, 并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 不仅能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 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 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帮助他们顺利的将活动进行下去。毕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区域活动的要求也不一样, 所以要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才能让幼儿们发展得更好更出色。

摘要: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们的特点, 要如何进行有效地进区域活动的指导, 这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们对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个研究, 研究的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深入研究, 继而总结归纳出各种年龄班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和一些指导策略。

关键词:不同年龄,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霞.《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J].海峡科学, 2009, 09.

[2]叶蔚青.《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篇9:4至5岁幼儿年龄特点

[关键词]小班;角色游戏;特点;指导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直接影响,随意性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过程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并且受同伴的影响较大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例如,见到剪刀、理发器便要当理发师;见到娃娃便要当爸爸妈妈;看见一组的同伴在玩某样玩具或正在扮演某个角色便也想参加。所以说,玩具和同伴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概括性和灵活性差,在使用物品时会用想象的方法代替物品,因此,往往会出现争夺同一玩具的现象,这便要求教师在准备时应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引发幼儿展开游戏的愿望,为避免挣抢,同种物品的数量应该增多。

(二)重复个别角色的典型动作

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下,小班幼儿往往喜欢重复同一个动作,如当医生的孩子会不停的给病人打针;理发师则是重复地给顾客洗头;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总体特点便是角色的情景少,内容简单。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为幼儿认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感知和认识成人活动的全过程,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景产生注意并加以模仿,即使到了小班的后期,内容虽有所增加,但从活动形式上看都不连贯,是分散的。

(三)幼儿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出现“角色混淆”

小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不会以角色的要求进行活动,忽东忽西(包括被新事物吸引或被同伴吸引),在無压力的情况下,小班幼儿游戏中的这种角色转换时很容易的,也是较为平凡。有些幼儿在游戏中还没有和一个角色身份脱离,就去做属于另一个角色的事,说另一个角色的话,这就是游戏中的“角色混淆”。

(四)幼儿在游戏中缺乏合作性,多数进行的是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

小班幼儿在生活中或平时的学习中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在角色中大多只能反映单一角色的某些活动或是活动的某些环节,这种现象常表现为喜欢一个人单独活动,或者模仿同伴做出和同伴相同的平行游戏。虽然在小班后期出现一些联合的游戏,但也是你玩我的,我玩我的,没有角色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明确年龄范围,选定主题,制定细致周全的活动计划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会出现他们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因此,选择符合幼儿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主题时十分必要的。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在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时应考虑到幼儿平时能接触到的,幼儿较为熟悉的内容,使角色游戏进行时有丰富的内容。

制定活动步骤时,教师应考虑到能否对游戏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会造成游戏的放任自流;同时,由于游戏的多变性,备课笔记则需要较大的弹性,以备不实之需。

(二)玩具材料或玩具应数量充足,玩具形象生动、逼真

针对小班幼儿的生理、心里发展所处的阶段性,教师在安排准备游戏材料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看到同伴在玩什么,他也想玩什么,因此,常发生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的小矛盾。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准备数量充足的玩具时十分必要的。

因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为性强,所以,玩具应形象、生动、鲜明、逼真;游戏材料应便于幼儿使用;另外,玩具、游戏材料、场地的选择要有很高的安全系数,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

教师是角色游戏的指导者,应从支持者和参谋的角度来促进小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在实验和调查中表明,幼儿园角色游戏仍需要教师的指导,问题是怎样指导的,特别是小班幼儿还不会开展游戏,不知如何布置游戏场所,如何担任角色,这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参加游戏,布置场所,启发幼儿的思路。例如,引导幼儿玩“理发店”游戏时,启发性的问:“小朋友头发这么长的,怎么办?”或把准备好的道具(剪刀、梳子、镜子等)事先放在玩具架上。总之,要吸引儿童自己提出玩理发店的游戏,然后教师就积极地支持他们开展游戏。

再例如在“娃娃家”中,老师来到“娃娃家”做客,爸爸妈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客人。老师说:“我想吃馄饨,你们家有吗?”爸爸王文涛很为难的说:“我们家没有烧馄饨呀。”“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妈妈苏琪想到办法了:“点心店里有,我们可以去买呀。”于是爸爸和妈妈就跑到点心店去买馄饨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作为“客人”进入到游戏中,提出了问题,让幼儿自己去主动寻找答案,使幼儿能更好的进入到角色游戏中去。

(四)角色游戏中,教师应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幼儿组织和开展游戏

间接的指导方法在小班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出示玩具或玩具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或影响游戏。

在确定主题后,应启发幼儿先想好玩什么或什么游戏,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主题偏离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到主题上来。

nlc202309040255

在分配角色上,让幼儿自己选择担任什么角色,培养幼儿懂得担任角色;当角色出现空缺时,教师则需及时补充。

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陶黎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林琳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冯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林琳叫了涂宇哲、阮愉茜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梨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梨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随时补充或更换教具和内容,吸引幼儿更积极地参加游戏

“在幼儿所熟悉的环境中加入新的材料,往往会对幼儿熟悉的游戏情景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幼儿往往会对熟悉的玩具觉得“没劲”,此时,若变换一个小小的玩具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注意:例如,在“娃娃家”的图书架上放一本书,“妈妈”便会给娃娃讲故事。还有研究发现,若将有些材料在活动区重叠投放,也可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如在积木区内加入娃娃家的东西,或者在娃娃家内加入积木区的材料,這样,幼儿在两个活动区的游戏行为都会增加。教师也可以不要一次性的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也可定期在游戏区投入新材料。

(六)游戏进行适时的评价

1.对幼儿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幼儿加以表扬,对不时很突出的幼儿加以适当的鼓励。

2.指出游戏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例如对不遵守游戏规则,哄抢玩具的现象及时指出并加以批评,使幼儿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注意到纪律的约束力。

3.教师对整个游戏的实施情况、幼儿的表现、参与率进行自我评价。从游戏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出在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七)为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热爱生活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幼儿园在饭后、午休后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VCD,增强见识;上课使,创造幼儿多说话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语言逐渐丰富、生动,也有利于角色游戏中人物的扮演。

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蔡洲成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在娃娃家里担任着主导地位。“妈妈,宝宝的肚子饿了,你去烧饭给他吃吧。”“爷爷,洗衣机里的衣服洗好了,你拿出来晒一晒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带领全家到点心屋去买点心,去小舞台看表演,去糖果屋买糖果。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次,不一会儿,又大叫起来:“不好啦!我们家厨房着火啦,消防车快点来呀!”早晨的角色游戏被他玩的热热闹闹,如火如荼。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蔡洲成对于生活的经验比较丰富。他能够主动得和其他幼儿交流,建议或者命令“妈妈”和“爷爷”去做什么,而且做的事情也符合现实生活。特别是后面他带着全家外出去买东西,更是现实生活经验的充分反应。蔡洲成是一个比较具有领导能力的孩子,他可以带着其他生活经验比较缺乏的幼儿,使其他幼儿也体验到真是的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纲要》中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环境育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班幼儿年龄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因此,创设自由、安全、宽松、舒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最为贴近,能使幼儿在“家”的氛围中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扮演接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而如果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生活,使幼儿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就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容易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八)注意游戏主题的深化

幼儿对游戏主题的深化程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了解:首先看在某一主题中,幼儿发展出了多少情节。如“商店”主题可以发展的情节有:商品摆放、各种物品的买卖、收款、订货、送货等。其次看各情节的深入程度如何?如在“收款”这一情节中,幼儿有没有介绍商品的价格,不同面值的钱是用什么表示的,是否使用“计算机”来算帐;商店里的种类多不多,是如何摆放的,幼儿是否向顾客介绍过这些商品。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应随时注意幼儿的各个细小的动作,以便日后的随时总结。

总之,角色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有着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幼儿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霞.《角色游戏主题的深化与转换》.《幼儿教育》.2000年.第六期.

[2]《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学期教育研究》.1999年.第八期.

[3]黄人颂.《学期教育学》.

上一篇: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主持词下一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