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另行选举

2024-05-01

村民委员会另行选举(精选7篇)

篇1:村民委员会另行选举

村委会另行选举办法

(一)另行选举日的确定

另行选举日由村民选举委员会确定,另行选举应当在第一次投票选举后的七天内进行。参加另行选举的选民,不再进行重新登记。

(二)候选人的确定

另行选举所缺职位时,根据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差额原则确定候选人。

另行选举所缺职位时,已经当选者不能作为其他职位的候选人。本人书面声明辞去已当选职务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则不受此限制。

(三)当选票数的计算

另行选举时,候选人或另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赞成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数总数的三分之一。

(四)投票程序

另行选举的投票程序按第一次投票选举的程序进行。另行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宣布,并在当日或次日书面公布,同时填报另行选举结果报告单。

(五)缺额的处理

1、当选人已满三人的,不足的名额是否可以暂缺,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委会主任暂缺的,由当选的副主任临时主持村委会工作;当选的副主任多于一人的,或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都暂缺的,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一名副主任或委员临时主持村委会工作。2.当选人不满三人,不足的名额应当另行选举。经过两次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仍未选足三人的,已选出的有效,所缺名额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三个月内按照本规程的规定,重新进行提名,再次组织选举,使村委会组成人员不少于三人。

篇2: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几点思考

一、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对基层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中国的民主土壤仍旧十分缺乏。广大农民群众对于该部法律还不了解、不熟悉, 农民群众不支持不重视该项重大的政治工作, 认为这种政治生活离他们的生活还很远, 只会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目前的村委选举民主竞争已经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利益之争、家族之争、金钱之争、个人恩怨之争。有的村的选举之所以闹的沸沸扬扬, 都是因为有经济利益的争夺, 要么是在城中村, 要么是城郊村, 要么是有修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需要征地拆迁的村, 基本上都是有钱的村。竞选者之所以不惜血本竞选村主任都是看中了村上巨大的经济利益。除了贿选行为已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外, 竞选对手之间相互攻击、侮辱、诽谤、污蔑的现象亦不得不引起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竞选者仍旧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精神境界不高。改变这样的状况恐尚需相当长时间的进步和转变, 大力地对村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使他们懂得民主选举的重大意义并珍惜这一神圣权利。同时, 基层政府干部也没有认识到搞好换届选举、选好村支委班子对政府工作和本乡镇发展的重大意义, 没有从整个国家的高度认识基层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 只是将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不管过程的合法公正与否;不考虑各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利益, 只要选过了就行。村民参与民主建设的热情不高则主要反映在亲自参加投票的村民不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到外地务工经商, 无法及时回家投票, 因此, 大多是委托投票, 基本上是全家的票由一个人全投了, 而按《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的有关规定, 委托投票只能接受一名近亲属的, 但是如果严格按法律来执行又很难达到半数选民参加投票的要求, 但如果不允许全家人的票由一个家人代投, 选举也无法进行。当前农村青年大部分离家甚远, 除非是自己家人或者是相当好的朋友参加竞选才可能回家投票。还有的妇女虽已出嫁到外村但户口仍留在本村仍有选举权, 一般也只能委托娘家人投票。笔者建议修改相关法律, 将委托投票的条件放宽, 实际生活中难以达到的就应该尽量适用实际情况, 不能一味苛求达不到的高标准。

二、村委选举法制建设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最突出的问题是要求双过半的条件过于苛刻

在基础好的村, 如村干部队伍工作扎实、班子稳定、群众认可度高、竞争不激烈的村要争取双过半是非常容易的, 现在我省试行的无候选人直接选举就是针对这样一些村来设计的优化程序。这样的创新可以为村上的选举节约很大的开支, 省时省力, 大有好处。但是有的村基础很差, 村干部工作不力, 群众支持度低, 或者有的村竞争很激烈, 这样的要求就太过于严格了, 不仅会耗时耗力, 还会引起恶性竞争, 破坏团结, 越搞越乱, 不利于本村的长远发展。而且万一出现直选失败如何进行下一步选举也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虽有另行选举的规定, 但究竟是重新进行海选搞两轮选举还是如何呢?笔者根据实际经验, 建议将第一轮选举都定为无候选人直接选举, 能够一次就选出选满双过半的就是直选成功。如果第一轮未选出或选满应选人员, 则将未过半的得票最多的前几位得票人作为第二轮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正式选举, 第二轮选举不要求过半, 以相应职位候选人中得票最多的人当选, 免得再进行下一轮, 浪费人力物力。这样也可以使直选与海选进行无缝的衔接。其它程序如选民登记、选民资格审查申诉、投票统票方式等基本都由选举委员会负责决定, 难得保证公正、合法、准确, 加之村民选出的选举委员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被多数的不怀好意的人控制则会导致很危险的结果。这方面应该加强乡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帮助力度, 最好是要发挥好监督作用, 起到把关的作用。直接选举的另一个弊端是会给一些不适宜当村干部的人可趁之机, 而且把握不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 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形同虚设

绝大部分的村根本无法组织起一次真正的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大会也是基本上由组长和党员参加, 其他村民根本没有享有这方面的权利。这样的会议可以改变村委少数人说了算的局面, 但也可能导致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比如说对于低保户的评议会来说, 评出来的结果就不一定公平公正。有许多村干部会利用评低保的职务便利和影响拉选票, 将按理够不上低保条件的村民评上低保以笼络人心。而有的村可能选出来的村干部是公道正派的, 但他驾御不了会议的局势, 被少数强势的党员组长牵着鼻子走, 会上议的事情可能由他们一小部分人说了算, 有的是村上的大姓人家说了算, 当选了以后就算有各方面的问题可以启动罢免程序, 由于家族势力强大也无法在村民会议上获得通过。另外有的村则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就有了宗派、帮派的冲突、斗争, 会尽力争取制定出对本利益团体有利的方案、办法。笔者认为应该:1、对村代表进行专门的培训, 以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以及参政议政的能力, 确保村民代表会议的正当性。2、切实通过民主推荐选举选出公道正派的代表来, 以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性。3、实行村民代表会议的任期制, 与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 以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

(三) 村委会任期太短, 选举太频繁不利于村上班子的团结稳定

村委每届任期三年, 三年的时间本来就很短, 可能村上有的事情四、五年都难得搞好, 村干部也难得出点成绩, 难以避免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加之, 干上一两年又要面对艰难的选举工作, 使当选者无法安心工作, 束缚了手脚, 无法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建议延长任期到五年, 与上级政府的任期可以叉开, 不与县、乡级政府换届同步。但另一方面要又把罢免程序简易化, 降低门槛, 以防止庸官贪官占着重要职位损害村民的利益。建议罢免程序只要过半选民参加投票, 参加投票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意罢免就可获得通过, 罢免的事由也要详细规定防止有人借罢免搞恶性斗争。

三、法律规定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不明晰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法律赋予村民自治的权利, 那村民在多大的范围内可以行使自治的权利呢?法律未作详细规定。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 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仅是宪法这一规定中“各种守则、公约”的一种。其它方面的一些具体事务也应该要有村民自治的空间。笔者认为, 既然法律未对哪些是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未作出具体规定, 只要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不违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当地群众有权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历史状况、风俗习惯等决定本村村民行使权利的方式、方法, 有些法律方面的小节问题可以变通执行, 以取得最佳效果。选举办法的制定就应该给予各村较大的自由决定权。另外, 只要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有利于村民的团结和幸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村民自治来规定或规范。

四、财务清理问题是选举不能公平公正进行的最大障碍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成员经济责任和离任财务审计工作作了规定, 这是对村民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选举工作很难或者根本无法进行的普遍原因就是财务混乱, 不能还广大村民一个清白账本, 有的村根本就没有账本。财务清理基本都是流于形式, 有的村干脆就不搞, 或者从来未搞过。有的地方在试行将村上的财务印章分成几块, 由村理财小组成员各执一块, 只有理财小组的成员全部到场同意盖上完整的章印的财务开支才能有效, 这不失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作法, 值得大力推广。乡镇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现在实行的是村账乡代管, 具体由乡镇政府的经管统计部门来管村上的账, 既有这一职能和职责, 就应该充分的履行好职责, 把各村的账管好监督好, 不能让财务不清的村进行选举, 最主要是在非选举期间就要把每年每季的各事项账目算清楚。另外一大不足之处是该法未规定审计中发现的侵占、截留、贪污、浪费集体资产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理办法, 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建议处理办法为:1、可以返还的, 追回资产;2、不能返回的赔偿损失;3、党员的给予纪律处分;4、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情节不严重事的在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作出检查, 写出悔过书, 接受村民的批评。

五、违法乱纪行为难以查处

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对基层换届选举的纪律问题非常关注, 但真正在选举中查处的违法违纪行为寥寥无几, 因此取消候选人资格的也没有。贿选行为盛行的最大原因就是贿选行为难以查处, 没有人愿意出来作证, 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如某地许多村近几届的选举都有黑恶势力的干扰破坏, 有贿选嫌疑, 但当地村民有的怕出声, 忍气吞声, 有的对其无可奈何, 敢怒不敢言,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能任由其胡作非为。今后仍需加大力度, 重点打击此领域内所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

六、乡级政府在村委选举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难以摆正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乡级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 一方面要保证村民的自治权利, 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政令畅通, 确保法律的尊严、党委的领导权威, 开展好各项工作, 是最难开展工作的一级政府。按法律村委会的选举是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乡级政府也只能是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 没有强制、发指令的权力, 更不可能去干预、左右村上的选民投票。但是如何才能发挥好乡级政府的作用呢?必须要求乡政府的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有很高的法律政策素养、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大多数的干部甚至一部分领导干部是无法胜任的, 有的还是搞老一套的办法, 希望自己认为有能力的村民选上来, 因而搞一些违规操作。但另一方面, 如果任由村上的群众选出一些不配合政府工作的强人、恶人、甚至造反派来, 乡级政府的工作也很开展, 很多法律政策都难以执行, 造成工作被动, 也破坏了社会风气, 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矛盾。另外,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 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应当说, 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是各级人大的重要职责之一, 像这样, 作为一条单独列出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地方人大在贯彻该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 对于选举中的违法乱纪行为有接受群众举报和进行调查处理的职责。其实人大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别是乡级人大本来就没有几个人做实事, 也没有充足的工作经费保障, 如何才能确保其履行该项职能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未对选举经费作出规定, 一般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中予以规定, 但各地的规定一般都制定得比较模糊简单。如《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中规定的内容如下:“各级人民政府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经费, 由财政拔付;村委会的选举经费由县和乡级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有关经费的内容就是以上仅有的几十个字, 到底是由哪一级政府财政拔付呢?“适当补助”又是如何进行呢?县级和乡级各负担多少比例呢?实际工作中, 有的县级政府根本就没有提出经费问题, 完全是由乡级财政自己负担, 乡级政府财政一般都很紧张, 大部分还靠举债度日, 这无疑加重了乡级政府的负担, 有的迫于无奈只得要村上承担这部分的费用。因此, 修改这些法律, 明确财政支付来源, 迫在眉睫。

摘要: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史不长, 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主的历史实践还处在初创和摸索阶段, 加之我国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仍旧较低, 视野较窄, 民主政治建设的土壤还不够深厚, 民主法制建设有超前的倾向,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或完善。

关键词:基层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选举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篇3:民政部发布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

规程明确,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人数应当根据村民居住状况、参加选举村民的多少决定,不少于三人,以奇数为宜。除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外,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也可参加选举。

规程对选举竞争作了详细规定。按照规程,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职设想,回答村民提问。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选举竞争活动,包括在指定地点公布候选人的选举竞争材料、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并回答村民问题,有闭路电视的村,可以组织候选人在电视上陈述。选举竞争材料和选举竞职陈述主要包括候选人的基本情况、竞争职位及理由、治村设想、对待当选与落选的态度等。

根据规程,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中应当有适当的妇女名额,没有产生妇女候选人的,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当选人中没有妇女,但委员的候选人中有妇女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应当首先确定得票最多的妇女当选委员,其他当选人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方面,规程规定,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启动罢免程序。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本刊编辑部根据人民日报资料整理)

篇4:村民自治选举权利探讨

选举权是选举的资格与前提,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选举权仅指选民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而广义的选举权则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有资格的成员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 选择某人担任自己的代表或某一职务的权利。广义的选举权不但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中, 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组织中, 如政党、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业主委员会等其他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我国农村居民行使的选举权包括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村民委员会委员, 而选举村民委员会委员更是关系到每一个辖区村民的切身利益, 并且作为我国涉及人口最多、最广泛意义上的选举——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虽然不是对国家代议机关或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却承载着建设我国民主政治, 推进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功能。

2 村民自治选举权现状

近年来, 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培育, 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村民参与基层选举的热情被激发, 随之而来, 我国村民选举纠纷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体现, 这反映了我国村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升及村民委员会对农民生存资源支配力的增强, 同样也反映出我国村民选举权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些是我国当前村委会直选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其解决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村民自治事业的发展前景。目前, 我国现行法律有关村民选举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直接法律依据只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实践中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大多是地方性立法, 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立法都能与法律保持一致, 这就造成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给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留下了可趁之机。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关系着我国九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 但并没有引起像代议机关的选举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那样的重视, 更为甚者, 是对这一重要权利的轻视和侵犯

实践中, 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有很多种, 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候选人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 二是选举的组织指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一般说来,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享有的权利总与一定的利益相联系, 没有一定的利益, 权利本身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一样, 如果脱离利益, 他本身就会失去生命力。村民委员会的候选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者说全体村民的整体利益, 便会想尽办法力求当选, 甚至作出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 如贿赂选民, 雇人拉票, 威胁利诱等, 但这种行为一般都在选举组织指导者的监督之下, 而且是个人行为, 容易查处纠正。对村民自治选举的最大侵害往往来自选举组织指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组织指导机构主要是指乡镇人民政府或乡镇成立的选举指导委员会或指导小组等类似机构。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支持与帮助, 对村民委员会无直接的领导权。但在实践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乡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可以说是全盘插手。在许多乡政府的现有工作模式中, 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某个村的全部事务, 俗称驻村干部, 所以在村委会的选举中, 这些乡镇成立的选举指导委员会形同虚设, 选举的全部工作均由驻村干部负责。乡镇领导给这些工作人员的唯一指示就是确保选举成功, 而此所谓选举成功就是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选出预定的人员, 顾名思义, 选出的不是预定人员便是选举不成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便随时都有发生, 既可以发生在选举前的宣传准备工作中, 也可以发生在选举过程中和选举结果的确认中, 而优以选举过程中的侵害最为普遍危害最大。

3 原因及对策

在某种意义上, 乡政府其实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他们既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使各项惠农政策确能惠及农民, 又要完成省、市、县各级尤其是县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更要引导农民转换产业结构, 致富奔小康, 有时候看似空泛的口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项需要具体完成的任务。而农村工作又是相当复杂, 所以在村委会的选举中, 他们既要选出能代表村民利益, 更要选出能驾驭全村局势, 便于开展工作的村委。这样, 一些法制观念不强的干部便内定候选人, 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选委会成员、计票员、唱票员等选举工作人员, 指使亲信监督村民填票投票, 在计票时不公开进行而搞暗箱操作, 伪造选票, 不按时公开选举结果。

在一些地区, 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 村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强, 参选热情不高, 难以召集选举大会, 村委会选举通常采用流动票箱, 而负责流动票箱的人都是“精心”挑选的, 他们会控制整个选举局面, 比如暗示选民或代一些不认字或不愿填选票的人填票。

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行为, 不仅侵害了村民的选举权, 而且亵渎了选举的神圣性, 对国家的村民自治制度造成了损害, 究其原因, 不外乎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已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但相对于在九亿农民中进行的复杂的村委会选举来说, 仍然显得过于抽象和笼统, 地方性的规定又极不统一, 村委会的选举在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上无章可循。二是部分党政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实践表明, 不少乡镇干部, 没有充分认识村委会的性质, 认为村委会就是在乡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机构, 单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干涉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把村民自治当成了一句空话, 而有的乡镇干部甚至自己都不熟悉选举的程序规则, 更何谈体现法律精神, 维护村民的权利。三是村民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强。我国村民整体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还不高, 有的村民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村委会选举应该怎样进行, 对选举漠不关心, 觉得选谁都一样;有的甚至觉得选举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让别人代为投票或填票;有的就算觉得自己的选举权利被侵害了也不过问。这些现象都滋长了侵害村民选举权的风气。

通过以上对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要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权, 使村民的选举权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要健全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出台《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同时各省要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规则和选举程序做统一详细的规定, 使村委会选举有章可循, 达到村委会选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对村民进行法制宣传, 让村民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 什么是合法的, 什么是违法的, 应该做什么, 怎么做, 不应该做什么, 当自己的选举权受到侵犯时到哪里、怎么样去寻找救济。对乡镇干部进行普法教育, 使他们熟悉村委会选举的程序规则, 了解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的违法性和村民实行自治的重要性。健全权利救济机制, 在现有的救济渠道的基础上开拓司法救济途径, 使村民选举权的实现有最终的保障。

摘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 通过选举组织政府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是每一个共同体成员行使国家主权的最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的颁布实施加快了我国村民自治事业的进程, 规范了农村村民自治选举活动, 也为我国村民选举权的保障做出了纲领性规定, 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余年来, 结合我国基层缺乏民主传统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实际情况, 我国村民的选举权的实现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村民选举权对许多村民来说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远未得到落实, 这将对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乃至民主制度造成极大的危害, 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村民选举权,村民委员会,民主

参考文献

[1]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 198.

篇5:村民委员会另行选举

规程明确,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人数应当根据村民居住状况、参加选举村民的多少决定,不少于三人,以奇数为宜。除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外,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也可参加选举。

规程对选举竞争作了详细规定。按照规程,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职设想,回答村民提问。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选举竞争活动,包括在指定地点公布候选人的选举竞争材料、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并回答村民问题,有闭路电视的村,可以组织候选人在电视上陈述。选举竞争材料和选举竞职陈述主要包括:候选人的基本情况、竞争职位及理由、治村设想、对待当选与落选的态度等。

根据规程,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中应当有适当的妇女名额,没有产生妇女候选人的,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当选人中没有妇女,但委员的候选人中有妇女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应当首先确定得票最多的妇女当选委员,其他当选人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方面,规程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启动罢免程序。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新华社记者 崔静)

篇6:村民自治背景下民主选举问题初探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困境,意义

一、村民选举的发展过程和现实困境

(一) 村民选举的发展过程

1980年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在各地农村村民自治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确定了村委会的法律地位。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之前, 除西藏等个别省外,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1998年11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 对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2010年10月28日, 修改后的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着眼于规范程序、完善制度, 主要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 突出了完善村委会选举程序和对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至此, 我国村民选举制度以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事实上, 这正是说明了民主化是一个由民主外壳形式到实体内容的渐进转换过程。

(二) 村民选举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说, 选举就是由集体共同决定担任特定的领导职务的人选。担任领导职务就会拥有相应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作为极其重要的稀缺资源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行使公共权力, 因此选出合适的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至关重要。作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选举就是在实现公平最大化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 通过特定的程序安排, 选出最多数人认可的领导;选举制度就是按照既定的规则, 选出人们认为最合适的领导者。选举要达到的一般效果, 是选民在遵守既定的规则投票后, 能够对选举的结果基本达成一致。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把票投给了某个候选人, 而是大家根据自己的意愿向不同的候选人投了票, 根据既定规则, 票数符合一定标准的人胜出, 同时大部分选民对投票结果无异议。追求对选举结果的态度基本一致, 允许选民对胜出者有不同的态度, 重视对少数人的保护, 尊重舆论倾向, 这是成熟的选举制度的表现。若投票结束后, 选民对最后结果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或对到底谁当选不置可否, 那么这场选举就未能实现或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 从而形成选举困境, 这是应该避免的。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 历经30年改革实践, 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健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存在着许多冲突与矛盾, 其中主要问题如下。

1. 选举缺乏合法性

我国的基层村委会选举长期以来法制建设薄弱, 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和顺应民意的法律法规作指导。目前村委会唯一的法律依据是1998年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 但是该法律并没有充分表达民意, 实用性不强。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选举办法、规程立法层次很低, 包括一些无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 甚至某些乡级政权机关、各个村都有各自实行的规范村委会选举的有关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法规不但层次低, 而且太过笼统, 充斥着自相矛盾或空白漏洞, 与宪法精神相违背, 不符合民主法治要求, 使选举结果不顺应民意。

2. 选举违反程序性

选举程序涉及到选举制度的实施, 即使是有相对完善、顺应民意和操作性强的法律, 但如果不遵循正当程序, 就会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违反选举程序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 其中, 主要表现有:实际操作过程中乡镇领导经常直接指定选举委员会委员, 而不是由村民全体大会或者村民小组推选产生;党支部书记直接提名初步候选人, 而并非由村民民主提名;预选方式没有运用到正式候选人的确定过程中;实际投票过程中委托投票手续没有被严格实行;正式投票时到场的选民无法达到有效法定人数;整个选举过程无法做到充分的公开透明, 群众参与性不强。

3. 选举困局

选举困局是指大多数投票者对经过选举程序选出的结果不认可的状态, 虽然遵循严格的选举章程进行投票, 但是选民对结果不满意。针对选举困局的类型, 有的学者列举了鹬蚌困局与中人困局。鹬蚌困局, 这种困局经常发生在一选制 (无复选制) 下, 其特点是:只组织一次投票, 不管第一次投票的结果如何, 不再进行第二次投票;只设有相对标准而不设绝对准, 即只规定当选者必须比其他参选者得票多, 但不规定其得票必须超过一个固定的比例线。这样, 在总统选举中, 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候选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时候, 在一次投票中获得相对最多选票者当选, 即使该候选人并未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 也无需举行复选。于是,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立场、背景接近的候选人“鹬蚌相争”, 相互争夺选票, 拥有较少选民支持的其他候选人就可能“渔翁得利”, 赢得选举。1987年韩国的总统大选, 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都出现过鹬蚌困局现象。中人困局, 一般只发生在间接选举制度下, 选民直接投票的对象并不是候选人, 而是一些“中间人”, 如“代表”或“议员”等, 再由这些中间人 (直接或间接地) 全体代表选民行使投票权, 从候选人中选举领导人。如果有些中间人违背选民意愿投票, 就可能选出不为选民支持的领导人。这种困局在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国家可说是司空见惯, 并往往与对中间人的贿赂、暴力、威胁与其他丑恶行为结合在一起。民国早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选举就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

二、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选举制度的意义

要探讨我国村民选举制度的意义离不开我国村民自治的大背景。所谓村民自治, 是指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式, 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 对本区域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依法进行参与和管理的群众性自治活动。村民自治是群众自治而不是地方自治, 群众自治也就是群众办自己的事情, 但是自治不能与民主简单地划等号, 比如依靠传统道德权威或者宗教权威实行的自治就不是民主, 但是当前我国的村民自治显然不再是依靠血缘亲缘关系来进行自治。虽说民主可以分为国家形态的民主与非国家形态的民主, 但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国家形态的民主, 其他形态的民主无从谈起。村民自治制度属于典型的非国家形态的民主形式, 虽然说具备民主性质, 但是总体来说民主层次比较低。村民自治主要是用于解决农民个体之间, 农民个人与村集体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着力于改善农民个体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使农民能够更好地遵从国家对全体社会所做出的安排, 并且可以使农民个体改善在基层和社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处境, 这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功能。因此, 我们在探讨村民自治问题时, 应该更关注村民自治在解决社会内部矛盾中的作用, 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要求国家对社会公共管理和治理模式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 村民自治也促进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农民自治管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我们必须承认村民自治的历史意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村民自治历经30年探索实践, 在这30年里, 中国基层社会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逐步引入了一些组织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民主因素, 使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焕发勃勃生机。

由此看来, 把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看作开启中国民主政治的万能钥匙, 或者面对当前村民选举现实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其过分悲观都不是明智之见, 当前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使农民积极起来, 遏制基层选举腐败, 缓和基层干群紧张关系, 缓解农民与国家的利益矛盾, 维护中国农村的和谐稳定, 而最根本的价值定位还是主要承担着对中国基层群众进行中国式基层民主的政治训练的作用。

三、完善村民选举的思路探讨

如上所述, 现行的村委会选举制度存在着诸如合法性的缺失、选举程序的正当性缺失、以及由于选举制度的本身不完善所造成的选举困局等弊端。另外, 诸如具体选举过程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选举程序民主程度化不高、缺乏相应的监督、救急机制, 从而造成了许多基层民主选举贿选、指选、派选和宗族势力操纵选举等现象。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了无法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依法解决, 而是大多依靠行政机构自由裁量来解决, 这不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基层村委会选举的成功将会促进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稳定与发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民主道路健康、快速地发展。一般来说, 村民选举制度的建设是主要由政府来推动的, 但在现实中, 一些有民主要求的群体也自发地参与到村民自治的完善过程中。

因此, 笔者认为完善路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完善自身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 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和语言艺术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对村民选举制度的相关教育, 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 制定独立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为完善村民选举制度提供法律和指导活动前提;另一方面, 从村民选举作为中国是基层民主的政治训练的前提出发, 我国的村民选举的发展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特色, 依托历史惯性的路径依赖和现实的政治文化氛围, 严格规范和研究选举的程序, 也就是完善农民进行政治训练的"游戏规则", 完善民主选举的各个环节, 包括候选人的提名方式, 具体的竞选机制, 科学的投票办法, 罢免、补选、辞职程序的设定等。有学者提出"民主与文化程度没有正比关系, 民主的关键在于利益关系。"在利益关系驱动下, 农民会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 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加有效的掌握权力、限制权力、参与权力的制度和办法。

“选举”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民逐渐体会出村民选举制度的意义, 在现实中逐渐学会争取民主权力, 增强自身的政治力量。这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农民的政治地位, 不断调整与农民个体之间的关系, 重视选举的合法性、程序和实践, 不断地提升其民主权利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的政治体制才能获得快速、长足的发展。尽管目前村民选举制度中面临着民主权利有限, 质量较低以及下一步发展面临着发展限度等问题, 但是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民选举制度作为中国基层民主的政治训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 中国的民主选举机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完善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民主选举, 我们应该总结近些年来各地的民主实践经验, 不断探索创新, 稳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村民自治发展, 使民主选举在中国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 1996.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王旭.乡村中国的基层民主: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强[J].二十一世纪, 1997年 (40) .

[4]白钢.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7]刘志鹏.论村委会选举中的村民选举权[J].中国农村观察, 2002 (03) .

篇7:村民委员会另行选举

我国有九亿农民,村民委员会的稳定,政治民主在农村的实现,是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农业发展、民心稳定的大问题。而村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好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问题。它不仅是农民的政治生活问题,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乡级政权在村委会选举中所起作用这一乡村政治问题的研究,引发社会对广大农村民主政治问题的更广泛关注,使人们从民主政治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状况,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存在的各种政治关系,让农村政治更好地为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

一、乡级政权的概念

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它是相对于中央政权而言的,是指这一级政权设在最低一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政权,我国基层政权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和城市基层政权两部分,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在农村,是指乡,民族乡,镇一级,在城市,是指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一级。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我国城市基层政权一般设有自己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从组织机构上说,我国的基层政权是指乡镇,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以及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所以乡级政权是指国家基层政权中的乡镇,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本文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并重点选取安徽省两个下辖村为研究案例,分析了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选举贿选现象严重、乡镇政府干预、村民政治冷漠等,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基层选举中乡级政权所起到的作用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并提出采取: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提名物色候选人,宣传动员、组织选举,选举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基层选举的法律法规,杜绝乡级政权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以及从制度上改变原有限制,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等措施,期望乡级政权能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村委会选举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实现村情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

二、乡级政权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结合调查资料分析评估发现,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对换届工作越来越重视。县委和各乡镇党委都把村级组织换届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超前谋划,特别对一些问题较突出的村,下大力破解难题,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了相应预案。二是历届选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县村级组织换届历经数次,获取了许多成功经验,有助于换届的有序进行。三是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近两年问题村的综合治理,使一批干群矛盾突出、班子软弱涣散村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为村级组织顺利换届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还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

(一)村委会选举在规范性上仍有不足,贿选现象较为严重

两村在乡镇政府的监督下,选举过程较为规范,如秘密写票处的设立和委托投票的实施等方面都有严格按规定操作:但由于村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贿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调查中有78.5%(A村)和82.1(B村)的村民认为选举中存在请客贿赂、出钱买票等,这将严重阻碍选举活动公平公正的实现,也将严重破坏基层民主建设,最终危及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二)涉矿征地拆迁政策不到位、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前几年,由于政府征地政策不到位,征地项目不同,造成一些涉矿村地价不统一,群众意见很大,矛盾十分突出。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村土地被征用后,群众生活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二是同一地块,不同的时期征地价格不一样,并且不同的建设项目,征地价格相差很大。对此群众意见很多,经常上访要求落实政策。三是部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集体资产流失,群众意见很大。

(三)农村大量的人员外出会影响选举和选民资格的界定

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给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人口流动使一部分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对村情、村务了解较少,因而会出现参与热情不高的情况。其次是人口流动可能会影响村民对选举的有效参与。外出村民通过委托投票行使选举权,往往受接受委托方的意愿所左右,降低了他们对选举的有效参与。再次是人口流动给村干部的配备增加难度。部分村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会出现班子后继乏人的现象。

(四)宗族宗派势力和违法违纪活动影响换届选举。

尽管与过去相比,现在农村中的宗族因素对村民的影响逐渐在减弱,但这种影响并未消失。据调查,目前全县有个别村“两宗”问题比较严重,在换届中,可能出现竞选人利用宗族观念、宗派势力上门游说,不正当拉票、“协议竞选”、恶意承诺的现象。同时部分大款、老板为谋求政治地位,采取一些非法活动,干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五)操作程序不规范影响换届选举

由于部分村干部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省、市、县有关文件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估计不足,盲目乐观,存有麻痹、松懈思想。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程序不规范,指导失误的现象,造成选举失败,引发部分党员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多级上访。

(六)村民自治意识、选举意识薄弱,对待政治持一种冷漠态度

民主选举是村民最直接的政治参与形式,但调查统计表明:村民对选举活动缺乏主动,对选举的政治效能感低。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将深入探究科学可行的培养村民选举意识的对策。

(七)乡镇政府和村干部在与村民委员会选举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不到位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6.4%的村民不知道或仅仅听说过《村组法》,知道安徽省相关地方性法规的人还不到两成。作为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主体不知道相关法律法规,是难以保障他们在选举过程中的合法权利的。这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将探讨务实有效的宣传对策。

三、乡级政权在村民直选中应起作用分析

村委会选举是国家对农民自发民主要求的积极回应。从以上对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作用和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村委会选举的过去和今后,都离不开乡级政权的指引和保障。

(一)乡级政权在选举组织机构上的保证。

成立村民选举的指导机构,这既是乡镇领导指导村民选举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村民选举有效有序进行的组织保证。其职责在于制定出选举规则与工作进程,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协助各村选举领导机构组织投票与计票工作,负责处理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非常事件。确定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施方案与工作日程。这一方面保证了全乡镇换届选举的统一性,另一方面能够使选举有效进行而不至于各行其是,以保证选举的规范性。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对选举的认同和适应。

(二)乡级政权的宣传动员工作。

美国传播学家罗伯特·福特纳说过:不论是哪个国家,自由表达和自由获取信息是基本人权。在宣传、动员方面,乡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其他组织机构不可替代的,因为乡镇干部置身于广大农民之中,他们对每个村的情况最为了解、最为熟悉。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目的要求、程序方法、法律法规、选人标准和典型经验,让广大村民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要引导党员群众顾大体,识大局,不感情用事,不随波逐流,不违法违规,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自己的当家人。县、乡两级一定要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业务骨干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保证所有直接参与选举工作和直接指导选举工作的人员在选举之前全面受训一次,使他们熟悉和掌握选举工作政策法规、操作规程,切实提高他们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

(三)乡级政权应给予选举制度法律的保证。

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需要在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下进行,这是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乡镇政府应该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依据全国人大所颁布的《村组法》和本省、本县市的有关法规、文件,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与规则,作为各村制定选举方法的蓝本。进一步解决民主的法制化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用选举程序的公正来实现选举原则的公正,防止村民民主选举权利虚化;发展农村民主,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本文认为有必要制定关于村委会选举的专门性法律,从国家层面对民主选举进行法律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参照有关法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条例;各村根据相应法律法规精神,制定各具特色的选举方法,规范选举程序,尤其要具有确定性,一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就不得随意变更。保护农村不陷入混乱和动荡。

(四)乡级政权应在经济上支持选举。

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在经济上的支持,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经费上的支持,包括选票的印刷费、各种宣传资料和公告的纸张费、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或者给投票选民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刺激选民参与,保证一定的参选率等;二是给村干部一定的经济补贴,承担村委会干部培训费用,给其他村民一些实惠,以鼓励村民竞选,鼓励村干部履行职责。三是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使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只有具有一定物质基础,他们才有能力和时间进行政治参与,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一定的经济水平是实行以直接选举为前提的村民自治的条件和基础。尽管我们不能说经济落后的地方,贿选就一定发生,但经济发展状况不好是贿选的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了,村民家庭富裕了,农民手中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们才可能有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精力参加政治生活,村民对政治活动的热情才会相对上升,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不会因一包烟、一袋洗衣粉或一餐饭而出卖自己的选票。

(五)乡级政权在选举中应加强推动和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尤其乡镇政权组织是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推动者,它深深地影响着农村民主,村委会选举的进程和速度。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加深对村委会民主选举相关精神和原则的认识,以提高其指导水平;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相应的选举知识和操作方式,促进选举工作在最终落实时的有序开展;三是加强监督,及时纠正不符合规划和程序的错误行为。唐兴霖、马骏认为,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知识主要是一种可交流的知识,一个村民可能并不能了解国家层面的制度形式,但他完全可以理解基层民主制度的有关知识,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村民完全可以逐步地学习和掌握关于乡村民主制度的知识。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自由精神和平等观念等,使他们逐步增强对“政治人”的定位,提高参与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加强对民主选举的认识,逐步熟悉民主的原则、规范和程序,通过民主选举的实践,积累民主经验,提高参与技能。

[1]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陈冬生.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上一篇:埠头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解说词下一篇:“文明星级班级”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