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调研心得

2024-05-07

检察院调研心得(精选8篇)

篇1:检察院调研心得

检察院调研心得

随着汽笛鸣响,为期一周的“根在基层.中国梦“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基层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了。我有幸成为XX省调研团的一员,并同刘XX、航XX、进XX、申XX组成了XX县调研组。回望过去的一周,我们一行五人深入XX县人民检察院,观庭审、看业务、访干警、助贫困,身体力行地去感受基层院的工作与生活,体会他们的快乐与艰辛。现我把自己在XX县的所见所想归纳如下:

一.立足本职,锐意创新,“网上检委会”形式新颖。

在XX县院的一周里,我们一行五人深入基层科室,学习观摩科室工作情况。干警们不厌其详地为我们介绍各个科室的工作。其中感触最深的便是XX县院首创的“网上检委会”制度,顾名思义“网上检委会”即是把常规的检委会“搬家”到网上,通过自己院研究开发的独立系统,每个检委会委员针对案情在网上各自发表意见。此举不仅提高了检委会的工作效率,灵活了工作时间,还大大节约了纸、墨等办公耗材,可谓是一项成功而实用的创新。“对于案情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还是会召开检委会当面讨论”干警蔺海补充到。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案件质量与大要案的办案安全。在“网上检委会”的创新中,我看到了靖宇县院干警们身上散发的朝气,他们在踏实工作的同时,锐意创新,展现了XX县院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踏实勤干的工作作风。

二.不离不弃,母爱无疆,人性光辉感人至深。

6月25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县院困难干警鲍XX的家中,一见这么多人,儿子赶紧躲进了妈妈的怀里。如若不说,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可爱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在刚满63天的时候就进行了手术。孩子患有这样的顽疾,基本上已经没有希望,所有人都劝夫妻二人放弃治疗,可夫妻二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负债累累的为孩子治病,现在孩子情况稳定,但还是需要经常入院检查、治疗。在这对夫妻面前,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面前这位普通的女干警,将母爱的伟大发挥到极致,在座的调研团成员无不为之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见面时间虽短,但我希望她的宝宝能战胜疾病,健康的成长,为了自己伟大的母亲创造生命奇迹。

三.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基层干警生活幸福。

6月27日下午,我们按照行程分别来到了李XX、井XX的家中。看着XX客厅窗外翠绿的群山,他开心的讲到,房子装修是自己设计的,走的是温馨路线,妻子是教师,两个人都爱干净。看着窗外如画的风景和室内温馨淡雅的环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XX的快乐与满足。电视机旁边摆放着一对布娃娃,XX说他们夫妻二人都盼着早些有孩子,最好是龙凤胎。真心地祝福在不久的将来,这温馨的小屋能从二人世界变成四口之家。转而来到XX的家中,这位刚当妈妈九个月的年轻干警难掩幸福的笑容,140平米的房子并没有因为添了小孩儿而有丝毫的杂乱。“我婆婆几乎给我们承包了所有的家务,虽然我孩子小,平时家里事情也挺多,可就是有了这么一个好婆婆,我从没有为此耽误过任何的工作。”从XX的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对婆婆的感激。“我还很年轻,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只有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检察工作尽自己更大的力量。”XX也和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如此和谐的家庭生活,真的让我们心生羡慕。家和万事兴,家庭生活和睦,工作才能顺利,事业才能进步。整个走访是在幸福的氛围中进行的,不仅是被走访的干部的言谈中流露出那种真挚的幸福感,还有我们,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为民惠民的社会而感到幸福。我们真切体会到的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的发展为最基层人民带来的最切实的福利。

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这次XX之行收获颇丰,不仅结交了很多年轻的朋友,还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回到北京,我要把这次珍贵的记忆小心珍藏,时常以此自勉,争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做的更好!

XX调研团XX县调研组

许XX

篇2:检察院调研心得

XX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XX

社会矛盾化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部门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肩负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立足于法律监督职能,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做到到位而不缺位,到位而不越位,真正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认清法律监督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把握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从而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

一、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特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显,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因而要了解和掌握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分析社会矛盾背后集中反映的各种利益冲突,探求产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当前社会矛盾其主要成因有:

(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增多。当前的社会矛盾触点很多,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保维权、劳资纠纷等都是热点领域,各种矛盾冲突有所增加,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个别单位和部门对这类矛盾纠纷化解不力,不认真对待,随之产生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导致非正常上访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利益诉求增多,群众交叉攀比态势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法治意识滞后。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访者往往交叉攀比,使各类群体性利益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安置等群体利益矛盾引发的纠纷和集体上访,往往是多种矛盾和多种意图的集合体,相互交叉感染,相互攀比联动,化解难度不断增大。

(三)经济利益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矛盾主体和形式多样化。由于经济转型和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利益个体自发组织起来,一些人抱着“法不治众”、“众怒难犯”的心态,希望通过集体行动,唤起政府的关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从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出表现为群体性越级上访、闹事,这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

二、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角色和定位

面对新时期新的社会矛盾,要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必须首先明确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定位。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往往具有历史性和政策性,是全局问题的综合反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各部 门、各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检察机关的专政性质、法定职能和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都说明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二)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转变检察工作价值观念。任何犯罪在侵害公民个人权益的同时必然是对国家法律秩序利益的侵害,检察机关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必须处理好惩罚犯罪和维护公平正义以及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改变原有的以国家本位身份下单纯追求打击和惩罚犯罪的价值观念,树立维护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利益及个人合法利益的价值观念。因而在办案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果。

(三)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作风文明。特别在现实社会中,上访申诉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来上访、申诉的群众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的上访,体现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始终把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动力源泉,排除外界干扰,依法办事,力求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执法的形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检察机关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检察机关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 始终。要注重发挥执法办案的基础作用,依法打击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监督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要把执法办案工作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认真开展释法说理等工作,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诉求。要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努力减少信访存量,控制信访增量。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主动了解有无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敏感、热点问题,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注重以调解、和解的方式处理民事申诉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避免矛盾的积累激化。

(一)突出反腐重点,严查职务犯罪。近年来,各地高位运行的信访总量、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最为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大量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职务犯罪行为,如久访不息的背后隐藏着司法不公的行为,拆迁纠纷背后隐藏着官商勾结,企业改制**背后隐藏着中饱私囊,重大安全事故背后隐藏着渎职失职。检察机关来要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必须要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通过严厉查办职务犯罪,以此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群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优先查办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发生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司法腐败案件,更好地保障民生、维护民利,有效地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要贯彻中央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有效运用检察建议等预防手段,及时消除社会矛盾隐患,最 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围绕监督重点,强化诉讼监督。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所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点,重点是维护好法律的公正和对当事人的公平。

1、要切实加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大多是合法权益受到刑事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提供,这类案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矛盾很容易激化,检察机关应当高度重视这类立案监督案件,依照法定程序监督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及时向控告人反馈信息,并且要全程跟踪监督案件进展情况。对于不符合立案侦查条件的,要作好控告人的思想工作,使控告人真心接受处理结果,不留矛盾隐患。

2、要切实加强审判监督。要注重监督纠正涉及民生、严重违反法定审判程序以及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导致的错误裁判,并要切实加大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力度。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探索刑事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以及过失犯,尽量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特别是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要坚持从宽处理。对裁判正确的案件,协同法院做好当事人服判息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

3、要切实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监管场所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和劳教人员,可以说是不安定因素的火山口。监所部门要积极配合看守所共建依法、文明、人性化的监管环境,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要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不廉的问题。要针对监外执行罪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将监外执行罪犯管严管好,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三)注重自身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检察机关要深层次地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必须要自身公正廉洁执法。要突出抓好检察职业道德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检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变成执法、司法工作的规则和机制,使检察干警真正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不因检察机关自身的徇私枉法、贪赃枉法而不敢大胆监督别人公正执法而导致产生诸多的社会矛盾。要抓好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将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之下,自觉地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使检察机关永葆公正廉洁执法,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得公信,坚决防止执法不公、不廉问题的发生。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对检察权运行实行监督的有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一线人员的监督制约,加大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力度,努力形成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要坚决把那些违法违规办案,利用职务索贿受贿、徇私舞弊、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害群之马坚决依法依纪从严查处,清除出检察机关,使之从检察机关各个环节上杜绝社会矛盾的产生。

篇3:检察院调研心得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之一, 作为检察机关业务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的合议制, 最大的优点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在重大疑难问题的决策和重大案件的处理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通过加强集体的监督, 防止处理案件中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规行为, 保障正确行使检察权, 树立司法权威, 维护法律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检察业务建设的规范, 案件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本院检委会现状入手, 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分析问题, 寻找改革突破口和创新途径, 促进基层检委会充分发挥职能。

一、目前我院检委会的基本状况

(一) 检委会成员和机构设置情况

我院现有检察委员会委员7人, 未设立专职委员, 平均年龄45岁, 全部为法律本科以上学历, 具有丰富的检察工作经验和精湛的业务技能。因我院检察干警较少, 故未设立专门的检委会办公室和专职检委会委员, 同时也未设检委会兼职秘书, 检委会办公室设在公诉科, 公诉科承担检委会办公室的全部具体业务工作, 由公诉科科长兼任检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负责承办检察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二) 检委会会议召开和议案议程情况

今年以来, 我院检察委员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议事议案方面取得了扎实的工作效果。到目前为止, 共召开会议3次, 讨论案件6件8人, 组织专题学习3次。所议案件中, 委员们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在法律和事实面前当仁不让, 各抒己见, 而且决议结果全部达到正确、公平。

二、检察委员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检委会委员难以充实

实践当中, 由于基层检察院人少案多的矛盾一直存在, 因此也很少有基层检察院能把检察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检察机关的独立科室, 配备专门的人员, 大部分都是挂靠在其他部门。这样就造成了检察委员会办公室成了别的科室的附属机构, 没有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业务, 只是需要的时候从其他科室的人员抽调过来进行必要的事务处理, 处理完毕后, 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就无人问津了。

(二) 议事规程不够规范, 难以保证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

严格科学的议事议案规程是提高决策结果质量的重要保障。该规程就是从议事议案内容提请审核开始, 直至决策结果督促落实执行结束, 各环节完整统一, 衔接有序的过程。只有严格规范和恪守既定的操作规程, 才能提高决策质量, 彰显决策效果, 然而目前, 多数基层检察委员会由于人员限制, 办事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 只能对议事规程进行了简化, 难以保证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 检委会责任追究制不健全

检委会决议结果执行后存在一定程度责任不清的问题, 缺乏应有的责任追究制。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提请检委会讨论的议案, 首先由承办人拿出意见, 经科室集体讨论, 然后由分管检察长签字, 提请检委会办公室审议, 检委会办公室经过程序审查并提出法律适用意见, 报检察长决定是否提交检委会。委员们根据提交部门提交的汇报提纲在检委会上讨论, 最后形成检委会决议并对此负责的责任形式。检委会决策过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就使部分检委会委员容易产生不够重视的心理,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委会委员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检委会决议一旦出现错误, 其责任归咎于检察委员会, 但检察委员会实行集体负责制, 从而造成“人人负责, 人人无责”的局面, 出现错案, 就无法追究个人的责任。另外, 由于检委会办事机构的人员比较少, 还是兼职, 造成对案件缺乏细致的审查。

上述问题最终导致检委会议事质量和议事效率难以提高, 基层检委会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检委会工作的改革建议

(一) 充实检委会委员

建立专门的检察委员会议事机构即检察委员会办公室, 设为检察机构的独立部门, 抽调政治立场坚定, 素质较高, 办案经验丰富, 业务水平较高, 责任心强, 法律和政治素养较高, 品德较好, 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检察干警进入到检察委员会队伍中来, 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充实检察委员会队伍的中坚力量, 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会议的参谋辅助职能, 保障检察委员会的有效运转, 提高检委会议事效率, 努力为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改善检委会委员年龄偏大的不合理局面, 改善检委会的委员队伍, 提升检委会委员整体的素质, 提高检委会议事的效率和决议的质量, 一是建立检委会委员学习制度。要用严格制度、灵活的形式来督促检委会委员加强学习, 及时为检委会委员购买有关新法律法规书籍, 切实将学习作为检委会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组织, 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个人自学与集中研讨相结合, 专项讲座与外出培训相结合, 使检委会成员能够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储备, 准确把握法律发展动态, 适应新形势, 为正确决策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二是鼓励和要求检委会委员积极参与案件的承办, 加强对检察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调查研究, 从而切实提高检委会委员的决策能力和充实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检委会的作用, 正确行使检察权, 更好履行检察职能。

(二) 进一步规范检委会的议事规程, 保证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

篇4:检察院调研心得

关键词:刑事和解;检察机关;域外考察;配套机制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赋予了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全新方式。刑事和解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它所体现的是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本文以某地检察院2013年刑事和解案件的实践为样本,通过对刑事和解程序适用的现状及成效的实证调研,分析该程序在基层检察机关办案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透视妨碍该程序运行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推进该程序实施的具体举措,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和解程序的功效。

一、实证调研:刑事和解适用的现状及效果

1.适用数量

2013年、2014年1~7月,某检察院适用刑事和解程序共办理了62件案件,占同期全院办理的案件总数的(580件)的10.06%。共为被害人挽回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经济损失130与万元。从各个月适用的情况看,1月和2月份适用的高峰期,而10月份比较低。

2.适用的案件类型

从适用62件刑事和解案件的犯罪主观看,故意犯罪为53件,主要是故意伤害罪,占85.48%,过失犯罪为9件,主要是交通肇事、失火罪,占14.52%从犯罪的所侵害的法益分析,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案件占了绝大多数,为58件,占93.55%,仅有4件为财产法益受到侵害的案件,这62件可以调解,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范围。故意伤害案件一直是基层刑事和解的主要类型。轻伤害案件多是由民事纠纷引起的初发、偶发型犯罪,且多发生在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熟人之间,还有不少属于双方均有过错。同时,伤害类案件的被害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物质赔偿;加害人往往对自己一时的冲动行为后悔不已,当事人双方和解的愿望通常也比较强烈。基于这些因素,伤害类成为最需要也最有可能实施恢复性司法的重点案件。

3.适用刑事和解的方式

在62件案件中,加害人自己(取保候审)或通过亲友向被害人支付了经济损失,从而达成了谅解,双方均签署了谅解书。即“犯罪后与被害人家属达成了赔偿谅解协议。”其中有45例进行口头或者登门致歉,当没有仅仅因为赔礼道歉而达到刑事和解的,所赔偿的经济损失57例中均以金钱为主,其中有1例因为失火为被害人补种了树苗,3例还通过置换等价物方式调换承包林地的方式进行了赔偿。经济损失大致有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抚养费、精神抚慰金等,这些一般以当事人协商为主,检察机关未予干预。“不能只强调罪犯的人权,更要充分肯定和坚决保护被害人的人权。”对加害人的具体处置和被害人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有助于社会关系的弥补。

4.强制措施及处理情况

在强制措施方面,羁押的有55例,占88.7%,羁押比例比较高,取保候审的7件,占11.3%。在检察环节中,批准逮捕阶段刑事和解为18例,占29.3%,公诉阶段刑事和解的为44例,占70.7%;刑事和解后以无逮捕必要未予逮捕的12例,占本环节和解总数的66.7%;公诉和解后不起诉1例,占3.7%,但起诉到法院的均作出了从轻或减轻的量刑建议。(见表一)以检察机关酌定不起诉或者建议法院从宽处理方式结案,法院“直接根据本条判决有罪并免除刑罚的案件比例并不低。”这其实是一种“司法惯例”,“这种惯例的形成是因立法疏漏而存在的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处理的规则。”。但也有一个特例,在公诉阶段刑事和解后,到法院反悔,提出异议,法院进行了审查后,认为已经履行完毕,没有证据证明刑事和解违法,于是予以驳回。

5.适用成效

数据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在批捕、起诉阶段的刑事适用情况比公安法院适用的频率略高,“突出了‘宽严相济、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树立了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也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与公安、法院相比,检察机关实施刑事和解的优越性和成效也很明显:

(1)因诉讼环节靠前,更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刑事和解通过审查起诉环节非刑罚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减少了法院的审判环节和监禁刑的适用,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尤其是缩短双方当事人参与诉讼的周期,减轻诉累的效果成为当事人双方希望在检察环节达成和解的重要动因。

(2)更有利于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审判机关拥有判决的权力,实际上,其介入和解本身即会对当事人造成压力,当事人害怕稍有不慎即会导致对己不利的判决。而有些审判人员急于求成,往往会直接告诉当事人不接受和解的判决结果以逼其就范。而检察机关组织和解,因其无对民事部分的最后决定权而不具强制性,纯粹是析案释法、讲情说理,因而更利于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可以对案件作出多种处理,更利于促成和解。对于达成和解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可以提出从轻、减轻或适用缓刑等量刑建议。

二、问题分析:刑事和解适用程序存在的问题

1.宏观而言:刑事和解运用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规模偏少

从统计数据来看,刑事和解案件2013年与2012年同比有所上升,2014年比213年同比也有所上升,案数总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但对于基层检察院的案件总数来分析,侵害人身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案件数量占绝大多数,而适用刑事和解的还比较少,有一部分案件到了法院双方才和解。

目前的刑事和解的案件,多数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别人调停,当事人自行和解,检察机关只是做个见证,或者是收取一份和解材料而已,检察机关主动介入调解的情况并不是非常多。同时适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交通肇事案件中。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承受度和改革的渐进性,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应限于邻里、朋友之间的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适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突破。对重伤害案件原则上不适用刑事和解,事前无预谋、激愤伤人和被害人有过错的重伤害案件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的,可以提出从轻、减轻的量刑建议,但不参与和解。

在上述起刑事和解案件中,大部分的刑事和解是通过人民调解、亲友、司法机关等第三方的居间调解促成的,第三方中间人的参与对刑事和解工作的高效完成起到很大作用。在调解过程中,有的加害人的赔偿数额不能弥补被害人的损失,而有的被害人可能提出过高的赔偿请求而使得加害人望而生畏乃至心生抵触。由于缺乏赔偿数额的明确标准,相似的案件中最终的赔偿数额出入较大。但是,部分调解人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调查者和决定者的角色,难以保证调查和判断的客观性,未能很好地保持中立性,为促成当事人达成谅解协议,往往忽略中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所以,“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平等原则,尤其是为白领犯罪的犯罪人提供了逃避刑罚的漏洞。”

2.微观而言:双方过多关注赔偿数额,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双方当事人更关注经济赔偿,忽略赔礼道歉等其他方式,甚至不关注案件最终处理结果。公正与效率的兼顾平衡于是构成了刑事和解制度之正当性的价值基础。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事人家庭条件的不同,容易出现案件情况相同,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刑事和解赔偿(补偿)金额却差别很大的现象。在刑事和解过程中,遭受损失的被害方往往希望在经济方面得到赔偿或补偿,被告人也更习惯于用经济的手段来获得对方的谅解,赔礼道歉等精神抚慰往往退居次要地位。部分被告人认为赔钱即为赔礼道歉,有些被害方收到和解赔偿金后,便不再关注案件进展和最终处理结果。

三、解决对策:多种方式推进刑事和解程序实施

(一)建立案件分流机制

从刑事和解所具有的程序分流功能来看,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越早越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刑事司法的效率;从刑事和解所指的彻底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功能的角度来看,刑事和解应被允许适用于诉讼的各个阶段。但不同的诉讼阶段适用和解应有不同的案件范围要求和相应的救济程序。侦查阶段,为防止侦丧机关滥用和解撤案权,对其适用和解的案件同时将情况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并接受审查。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不起诉大约2%~3%比例左右,其中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比较少,大约1%~2%左右,但检察机关直接受理职务犯罪案件却比较高,大约占不起诉率在10%一20%左右。普通刑事案件不起诉率波动幅度不是非常大,但直接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的不起诉率上升速度却相对较快,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大。”可见,检察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显得“格外小心”。对于检察院作出的和解不起诉决定,应赋予公安机关、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提出异议或者申诉的权利,同时应启动人民监督员程序予以监督。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人民检察院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认为可以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或者可以免于刑事处罚的,只能通过不起诉的方式终止案件,不应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撤销案件。

(二)赋予救济权利

“刑事和解是对刑事公诉权的行使方式和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变通。”也是一种合作解决刑事案件的方式,从而在程序上有别于以对抗为基础的传统刑事司法方式,但刑事和解同样也存在程序的正当性问题,因为刑事和解中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同样会影响和限制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犯罪者不会因为其犯行就随意地与社会脱离”,加害人在接受刑事处罚后,最终还是要返归社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无论刑事和解是否能够达成,检察机关或和解主持人均应尊重加害人与被害人双方的意愿。”

据当事人的实际利益需要,在维护法律正义和实现个案公正之间寻求协调和平衡。同时,在利益衡量时候,检察机关通常在具体操作中时会采用克制主义的态度,从而使利益衡量避免出现滑过司法权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刑事和解中在利益衡量方面应当具有合法性,当事人对处理结果来说应当具有可按受性,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应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司法监控必须防止当事人投机取巧、违心表态,防止加害人以钱买法和被害人违心弃权,确保悔过、赔偿、谅解都是真实意愿的表达。

在刑事和解的程序公正层面,检察机关主要面临使和解程序的民主性、公正性及公开性的推行,“从而防范合意向同意或恣意变质,甚至向强制转变。”“对于有钱人而言,刑事和解有可能成为其逃避法律追究的避风港湾。”因此,办案机关应当为贫困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为律师与当事人特别是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提供会见的便利和条件。

(三)建立配套机制

大力推行社区矫正。“实现刑事责任的方法除刑罚以外,还有非刑罚处置方法”。为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到正确贯彻,社区矫正的制度化、法律化十分重要。刑事和解是否能够达成以加害人是否真诚悔改为前提,但是不可避免有些加害人为了争取被害人的谅解而违背个人意愿而进行虚假承诺,这就要求对加害人的表现设定一定期限的考察期。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加害人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使其真正端正思想。同时在社区矫正中要充分发挥社区或者是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加害人的监督和帮教。

努力创建多元化的刑事和解方式和处理方式。和解方式应该因案制宜、因人制宜,不断地探索一次性经济补偿以外的其他模式。除了犯罪行为人必须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给予物质补偿外,还可以增加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适用缓刑的替代性措施,如: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对社区公众以身说法教育更多的人、为被害人家庭提供无偿劳动、赡养受害人家庭中的老人和小孩等等。也可以借鉴民法领域恢复原状的补偿方式,如对失火罪或盗伐、滥伐林木的,可按毁绿还绿、毁林还林的原则,责令当事人进行补栽。

篇5:检察院实习调研报告

关于审查批捕犯罪嫌疑人程序的实践调研报告 法学院法学09101班姓名:彭芙学号:200902010139 引言

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出台,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批捕的规定比以前更为详细具体,程序上变得更加严格。所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办案人员去注意,而且新的刑事诉讼法更加注重尊重与保障保护人权,当然也强调惩罚犯罪,所以是对我们的办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法学理论知识的增强,一种想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就着这次到常德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实习的机会,也展开了对于司法实务中审查批捕犯罪嫌疑人的调研。以下我将详细的阐述审查批捕的整个办案流程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看一下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关于这一规定的法律条文是怎样的。第七十九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害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第九十一条第二款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一、案件办理流程

(一)收到侦查部门送来的提请逮捕书或者报请逮捕书,然后案件的承办人审查他们送来的案卷进行办理。提请逮捕书是指公安部门作为侦查部门侦查案件需要逮捕的文书,而报请则是检察院自侦的案件需要使用的文书名称。他们送过来的案卷包括一份逮捕书、证据卷、笔录卷等。

(二)办案人员审查证据材料以及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要求办案人员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因为只有办理过很多的案件之后,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证据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才能辨别出哪些证据能够相互印证从而确定下来,哪些又是存疑证据,需要侦查部门继续去补充侦查。比如刘开国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像这类案件,物证存在的可能性会比较少,他们一般很少会在自己得销售过程中记下台账的,所以较多的是证人证言,而面对如此多的证人证言要怎么去判断谁讲的是真的,谁讲的又是假的呢?由于刘开国是吴长松案里吴长松的下线,所以可以结合吴长松案里的一些证据去审查这里的这些证据,但只能是辅助资料,因为那些证据并不是属于这里的。

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般是要到看守所里去讯问。一般去讯问的目的主要是看侦查部门的人员在办案的过程有无违法犯罪的行为、有无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以及我们自己在审查案卷证据时关于定性上的一些疑问之处进行讯问。然后再从这些讯问笔录里整理出对于我们写审查意见的有用的东西。当然提审是需要签发提押证,这样程序上会更加合法公正。

(三)办案人员制作审查逮捕意见书。制作出来的审查逮捕意见书是需要有文号的,这样是为了保证程序上的合法性。审查逮捕意见书上面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①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②发案、立案、破案经过。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证据。④需要说明的问题。⑤处理意见。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发案、立案、破案经过即用简单的文字叙述一下该案是如何发生、是如何立案的以及是如何破案的,也比较简单,容易写。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证据就是我们审查完了各项证据之后所认定的事实,这里还需要我们把认定该事实的证据也写在里面,证据也是需要分类排好的,顺序为①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及辩解。②证人证言。③书证。④物证。⑤鉴定结论。定性准确,则案件发生冤假错案的风险就会降低,而定性准确又要求办案人员必须熟悉刑罚关于某个罪的规定,所以需要理解好每个刑罚条文,所以说实体法律关系是第一性的法律关系,而程序法律关系是第二性的法律关系。

需要说明的问题在这里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是我们办案的时候关于犯罪嫌

疑人犯罪事实的疑问之处,需要继续补充侦查才能使事实清楚明了。在司法系统里面,一件案子的下一办案部门是上一办案部门的监督机关,不管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提出来并解决的。

处理意见是承办人的意见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这里的意见确定下来了之后就相当于该案已经基本上办完了。

(四)案件讨论。案件的讨论一般由主管侦查监督部门的主管检察长来召开,然后还有部门负责人的参与、办案人员及科室里的其他人员。大家在会议室里参与讨论这个案件,然后再集体做出决定。

(五)填写审查决定并送达。决定逮捕的则填写逮捕决定书,附条件逮捕的则也填写逮捕决定书,不予决定逮捕的则填写不逮捕的决定书。填写好了则是送达至提请逮捕部门或者报请逮捕部门,并拿回执行回执。

一个案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完成的,我们在法律条文上就是看到审查决定,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还是不太知道。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审查逮捕的期限在侦查过程中是七日,在诉讼阶段是十四日。需要指出的是在侦查阶段申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是为了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提出的,在诉讼阶段申请是为了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申请的,所以二者的审查期限就有所不同。

当这一个案件圆满办完之后就是整理好该案件的案卷材料,以备后查。在整卷的过程中也可以再次审查看有无办错案子。

二、我的思考

检察机关行使的事法律监督的职责,所以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强调的是谨慎,因为一不谨慎就可能冤枉他人而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

作为一个比普通人更熟悉法律,更懂法律的法律人,不管以后是否会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在自己的内心培养公平正义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崇尚法律,但不是法律的奴仆,也不是金钱、权利、荣誉等其他利益的奴仆,是内心里充满着对法律的热情与期盼。

篇6:检察院网站情况调研报告

网免费公文网

检察院网站情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5:2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检察院网站情况调研报告检察院网站情况调研报告(2)

这次被称为“网络法律人峰会”的研讨会主要探讨了4个问题:正义网的发展方向、如何办好《检察日报》、检察网站的现状与对策、网络法学体系建设以及网友合作。与会代表就上述4个主题开展了充分的讨论。检察日报报正义网还以开放性的姿态,对这次会议进行了网上图文现场直播,吸引了诸多法律网络人参与讨论。《检察院网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99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在检察机关中开展“检务公开”的活

动。为探索检务公开的不同方式,检察机关的检察宣传开始涉及互联网领域。1999年政府上网年的确定,检察院网站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检务公开及科技强检的深化,检察院网站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发挥作用上也日益明显与完善。本文试对检察网站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检察院网站的发展。

一、检察院网站的现状

1998年以前,全国只有几家检察院在互联网建立网站,发展到今天已有上百家检察院上网。地域分布从最初的北京、上海、江苏扩展到其它区域的检察机关。目前,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已经建立网站外,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检察院建立了互联网站。上网检察院分布的地区包括浙江、云南、天津、四川、上海、山东、辽宁、江西、江苏、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河北、海南、贵州、广西、广东、甘肃、福建、北京、安徽等22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目前,检察网站正以每年20-30家左右的数量增加。在此发展过程中,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上网检察院明显多与其它省市,其中,广东有22个检察院、江苏有11个检察院、浙江有9个检察院建立了检察网站。

各地检察院网站的建立,出现了检察宣传的崭新模式,检察院网站以检务公开为主线,辅之于为办案服务,在互联网上纷纷开出了检务公开、举报知识、动态信息、法律咨询、在线举报、创五好及青少年维权岗等专栏,通过internet向世界展示了司法公正,树立了中国检察官的良好形象。可以这么说,检察机关互联网站的建立,为检察宣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纵观各检察网站,网站实现的功能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检察宣传:二是接受人民监督:三是服务于办案:四是交流检察工作经验。目前大部分上网检察院都能完成网站的这一任务。检察院网站将有关应当公布于众的法规信息量

公布于众,让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实现自己的知情权。同时,也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上网,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网站通过设立专门举报电子信箱,在互联网上接受举报,则是利用现代化手段办案的又一举措,在网站运作中,许多检察院网站找到了很好的形式,出现了不少具有特色的网站。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在正义网上开通举报中心主页,收到了近百封举报的emai,显示出了互联网举报的作用。全国模范检察院大庆让胡路区检察院网站则以其更新快,内容新在众多检察院网站中引人注目,今年2月份在正义网的支持下,该院网管唐万辉以正义网特约记者的身份赴京参加了全国基层检察院表彰大会,并在本院网站开通了北京快讯,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程报道,在报道的高峰时,几乎每几分钟就有最新消息出现在大庆让胡路区检察院网站上。深圳盐田区检察院网站的中文站名是阳光网,从其名称中足见该网站设立的目的,阳光网表现出

了强大的技术优势,独立制作了bbs及网上聊天室。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网站设立了网上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网民对检察院文明办案的满意程度。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检察院网站设立的《网苑说法》论坛,由中国著名法律网虫担任版主,曾云集了包括高等院校教师、学生、海内外法官、国内的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一大批网上法律资源,网络法律人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相互之间进行学术探讨,《网苑说法》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网友的浏览,在开办的一年时间内,创下了7万多人次的点击。《网苑说法》论坛,沟通了海内外法律人的联系,回答了不计其数的法律咨询,它所进行的讨论不少被正义网收录,《检察日报》也曾刊登,《苏州检察研究》以专辑的形式登出了讨论内容。法律论坛的设立,是互联网上检察宣传的的又一形式,在bbs的交流当中,检察官的良好形象走进了百姓的心中。此外,许多检察院网站还开通了调研栏目,使检察理论研究有了新的

阵地。

篇7:检察院扫黑除恶专题调研报告

篇一

中央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承“有黑必扫、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治邪、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标本兼治”原则,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警动手,向各类黑恶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大打一场扫除黑恶势力的人民战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20xx年以来,全县累计摧毁涉黑犯罪团伙xx个、涉恶犯罪集团x个,涉恶犯罪团伙x个,累计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xx余名,侦破各类涉黑涉恶案件xx余起,涉案金额数百万元;摸排掌控涉黑涉恶团伙线索xxx余条次;移交纪检、监察部门xx人。特别是今年元月中央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我县连续摧毁涉黑团伙xx个,涉恶犯罪集团x个、涉恶犯罪团伙xx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政治站位,凝聚全县共识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调研、亲自研判、亲自参与。县委书记xx、县长xxx、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xx、副县长xxx、县公安局局长xxx等同志,分别带队多次深入县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重点项目、扶贫

开发等重点领域及基层乡镇村组,围绕“我县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表现形式、扫黑除恶工作现状及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新期盼”开展专题调研,认真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资料。

1月23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视频会后,县委书记xxx主持召开全县扫黑除恶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听取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工作汇报,明确指示: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上升到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高度,举全县之力,全警之力,以铁的组织、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保障,迅速掀起新一轮“扫黑除恶”高潮。会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xx,县委副书记、县长xx,政法委书记xx任正副指挥长的xx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指挥部,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和县税务、工商、国土、交通等部门一把手任指挥部成员,研究出台了符合xx社会治安实际和黑恶犯罪特点的《xx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方案》和《xx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联席会议制度》,xxx家成员单位各明确一名业务副职担任“扫黑除恶”工作联络员,构建了“组织领导过硬、决策班子健全、日常运作高效”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运转机制和工作模式。

x月x日,我县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千人动员大会,县委书记xx、县长xx、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xx、副县长xxx及县公

安局局长xxxx分别围绕“提升政治站位、细化工作措施、严明工作纪律、形成打击合力、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做动员部署。县纪委监委、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就服从服务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申“两个一律”和“约法三章”:既扫除黑恶势力,又深挖严打“保护伞”和“保护势力”。大会明确了“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的扫黑除恶“四定”工作方式,构建起“思想包干、责任包干、任务包干、稳定包干、问责包干”的五大责任体系。号召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公安政法机关以雷霆万钧之势,以摧朽拉枯之力,大打一场围歼黑恶势力犯罪的人民战争。

x月x日,县委书记xx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公安局长xxxx代表公安机关所做的“扫黑除恶”工作汇报。与会常委一致认为,xx“扫黑除恶”部署早、上手快、声势大、攻势强、后劲足,社会反响强烈,扫黑除恶震慑力和触动效应空前”。会议研究决定:足额配置“扫黑除恶”所需机构及警力编制;全力保障“扫黑除恶”所需一切办公办案经费,建立不低于100万元的“扫黑除恶”准备金;优先解决“扫黑除恶”车辆、警用装备及技术侦查设备;适时召开大规模的阶段总结表彰大会,鼓舞士气、弘扬正气、激励斗志。

可以负责任地讲:当前,xx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呈现出“党政警民戮力同心、工农商学全心拥戴、社会各阶层好评如潮”的良性

发展态势!

二、坚持正面引导,放手发动群众

一是整合宣传资源。

二是做到全面覆盖。

三是狠抓线索排查。

三、突出多措并举,坚持精准打击

一是扩大范围抓深挖。

二是适时收网见成效。

三是固化成果办铁案。

四是优化环境促发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务求斗争实效

一是建立责任捆绑考核机制。

二是建立易涉黑涉恶场所(行业)定期联席机制。

三是建立定期联络沟通机制。

四是建立“双移交”制度。

要取得“扫黑除恶”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第一:县委政府必须“挺”起来。

第二:公安政法机关必须“硬”起来。

第三:职能部门成员单位必须“联”起来。

第四:人民群众必须“动”起来。

第五:长效机制必须“建”起来。

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存在的弱势、短板:

一是个别地方党政领导及局委负责同志对黑恶势力犯罪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不愿打、不敢打、不真打、不深打的问题。

二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腐败,给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做大成势提供土壤、空间。

三是涉黑涉恶线索排查不深不细不力。

四是职能部门对交通运输、建筑、物业管理、保安等行业领域,监管不力。

五是“保护伞”和保护势力问题依然突出。

六是发动群众不充分,舆论引导能力不强。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指示精神和有关要求,民政局党组思想高度重视,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现将前期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相关工作在民政局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和落地生根,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彭金强为组长,副局长刘铁林为第一副组长,副局长林海武、贺仁斌,社会救助局局长谢钧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政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民政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实施方案》。

二、大造声势,营造氛围

1、我局多次召开党组会,全体干部职工会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民政工作特点分析本单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形势,并制定出有针对性地工作措施,确保了每个干部职工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来。

2、为进一步营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氛围,我局在办公楼醒目位置悬挂了“扫黑除恶,净化环境,共建平安”的横幅,并利用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播出有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最新动态和宣传口号。

三、尽责履职,狠抓落实

1、建立健全涉黑涉恶线索管理台账,指定专人负责,严守保密纪律,严格按照《江西省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处置问题线索,确保线索件件有登记确保不出现泄露、私存、扣压、隐藏或遗失线索等现象。

2、受理发现的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问题线索,严格按照《江西省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及时移送本级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确保线索“快速移送、快速反馈”确保不发生拖延、推诿、敷衍等行为。

篇8:检察院调研心得

(一) 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地位决定了民行抗诉权的立

足点并非干预私法范畴的民事法律关系, 而是监督与制衡同属公法范畴的审判活动

民行抗诉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冲突与契合, 是我院民行部门探索和求证民行抗诉观过程中难以回避且首当其冲的争议焦点民事权利属于私权利, 私权是可以放弃的, 在诉讼中体现为当事人的处分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于我国民诉法的始终。也正是因为国家对民事纠纷实行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平衡与稳定, 当事人服从判决意味着被损害的私法秩序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平衡和恢复, 此时对当事人双方已经服判的民事纠纷又通过抗诉启动再审程序, 那么已经平衡的私法秩序将重新“洗牌”, 这似乎不是在解决纠纷, 而是制造新的纠纷。 (1) 由此, 实践中出现了误认为当事人申诉且申诉理由成立, 是检察机关启动抗诉程序必要前提的认识, 仍而, 从权力属性上看, 审判权具有“公权”解决“私权”纠纷的属性, 要受“不告不理”和当事人处分原则的约束, 当事人服判意味着“私权”已经不存在纠纷, 裁判者就没有必要“强人所难”; (2) 而民行抗诉权则旨在“公权”解决“公权”纠纷, 设置民行抗诉权的目的在于监督审判权依法运行。《民诉法》规定的再审程序启动方式有三:一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二为人民法院居中提起再审;三为检察院抗诉。其中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受裁判生效两年内的时间限制, 人民法院居中提起再审也仅限于裁判、调解损害国家或公共利益等确有错误情形, 而只有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没有这两方面的限制。由此也表明, 人民检察院民行抗诉追求的目标是司法公正,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 只要裁判未能体现公平正义, 民行抗诉监督就责无旁贷。

(二) “裁判确有错误”不等于裁判者存在过错, 民行检察依职权行使抗诉权并不以裁判者存在过错为前提

在传统观念上, 民行抗诉指向的对象是错误裁判, 有些同志因此得出裁判错误, 那么裁判者必然存在过错的结论, 《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将“有新的证据, 足以推翻原审判决、裁定”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改变”纳入了再审和抗诉的范围。出现“新证据”及“生效文书被撤销或改变”不能说裁判者就存在过错, 由此可见, “裁判确有错误”不能等同于“裁判者存在过错”, (3) 而仅指裁判的结果符合法定的再审和抗诉事由, 必须明确的是, 以错案来推定裁判者有过错必将混淆了是非观念而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潭, 抗诉监督实质上就是纠正有违法定情形的裁判。司法的终级目标是要保障公平正义, 只要裁判存在法定的抗诉事由, 无论怎么强调法官无过错, 都难以掩盖公平正义的光芒四射!民行检察依职权行使抗诉权并不以裁判者存在过错为前提。

(三) 更新民行抗诉的执法观念, 从“为当事人伸冤”走向“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 是民行检察监督立场的基本内涵

法律要求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但检察监督不能站在申诉人的立场上, 为一方当事人“伸冤”, 也不能拘泥于原审裁判者是否存在过错, 而只能站在国家法制的立场上监督法律的实施, 这就是民行检察监督立场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当事人申诉为前提和拘泥于原审法官有过错的“为当事人伸冤”式的抗诉观, 实际上均背离了法律的客观要求, 这必然制约民行检察职能的全面履行, 使国家立法期待检察机关专职的法律监督成为维护司法公正最坚强防线的初衷大打折扣。 (4) 人民检察院依职权监督“居中审判活动”也不意味着民行抗诉不当地削弱了裁判既判力, 一个完整的抗诉涉及两个相对独立的程序。检察机关抗诉引发再审后, 抗诉理由是否成立, 仍然由法院裁判, 民行抗诉虽然在事实上起到了削弱裁判既判力的结果, 但这一弊端并非源自抗诉制度本身而是再审制度的必然产物, 只要再审制度存在, 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再审, 都将导致生效裁判既判力的动摇, 这恰恰是为了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 国家立法对程序安定性所作的必要妥协。

二、树立与贯彻“居中监督审判”抗诉观是现实的理性选择

(一) “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 拓展了监督视野, 切实改变了监督规模不足的局面

从根本上看,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民行抗诉权并非为了解决纠纷, 民行抗诉权行使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而强化“居中监督审判”, 不拘泥于当事人意志和原审裁判者的过错行使抗诉权, 恰恰是民行抗诉权目的实现的有效方式及必要途径, (5) 此举有效化解了基层检察机关民行诉讼监督案源不足的瓶颈, 切实改变了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受制于案源, 对审判活动监督不力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 弥补了过于依赖当事人申诉和原审裁判者的过错致使民行抗诉权难以体现其专职性、权威性、排他性的不足。现实中, 不服一审裁判又未上诉, 径行向基层检察院申诉的情况屈指可数, 没有了民行诉讼监督案件作为依托, 基层民行检察监督权的行使存在虚置化的趋势, (6) 由此我院民行检察部门存在更新抗诉执法观念、强化依职权居中监督的内在动因。

(二) “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 促使我院民行诉讼监督案件的立案率、抗诉率大幅提高, 促进了监督实效

实务中, 有些案件, 当事人的申诉理由不成立, 此时案件无“冤”可伸, 但是否意味着裁判就体现了公平正义, 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这引起了我院民行部门的普遍关注。通过探讨和求证, 三年来, 我院民行检察部门转变执法理念, “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已成为我院民行检察队伍的共识, 这一理念体现在具体办案中, 就是强化了“居中监督审判”的意识, 不拘泥于“为当事人伸冤”的抗诉观, 将检察机关监督审判、保障公平正义的宪法使命落到实处, 于是干警们审查案件的视野, 不再局限于有无当事人申诉和当事人的申诉理由是否成立, 而是从案件的基本正义、从案件的处理是否体现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出发。

转变抗诉执法理念, 最明显的成效是案件的立案率和提抗率大幅提高, 案件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 2007年我院民行部门受理抗诉监督案件34件, 立案16件, 立案率为47%, 提请抗诉2件, 提抗率为5%;2008年我院民行部门受理抗诉监督案件35件, 立案24件, 立案率为68.5%, 提请抗诉5件, 提抗率为14.2%;2009年受理抗诉监督案件46件, 立案42件, 立案率增长为91.3%, 其中抗诉 (市院“一体化”交办案件) 或提请抗诉13件, 以检察建议启动再审获改判3件, 提抗率 (包括检察建议启动再审) 大幅提高为34.7%。而2010年受理抗诉监督案件102件, 立案97件, 立案率增长为95%, 其中抗诉 (市院“一体化”交办案件) 或提请抗诉、以检察建议启动再审19件, 发送检察建议51份。

(三) 更新民行抗诉观, 极大地推动了我院民行检察队伍业务素质和办案质量的提高

树立和贯彻“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 势必要求民行干警拓展案件审查的视野,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捕捉“抗点”的能力, 促使民行检察人员潜心对民商和行政法理论与实务之探究, 强化对民行抗诉技能之解读, 进一步提升和把握抗诉之素养, 这对我院民行检察人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三年来, 我院民行干警更新执法观念, 焕发了刻苦钻研的激情, 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案件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2008至2010年, 我院民行部门共提请 (提出) 抗诉和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3件, 占全市六区院总数的35%, 发出检察建议91件, 占全市六区院的61%, 在全市民行部门业务考核中被确认的精品案件共27件, 占全市六区院总数的38%, 抗诉监督工作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均在全市六区院中位列前茅。由此可见, 我院民行抗诉监督的整体工作水平在全市六区院中居于领先地位。2008至2010年, 我院民行检察部门在全市检察机关民行业务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在2010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基层院民行业务考核中也荣登榜首, 我院民行检察部门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市六区院民行系统的排头兵。

三、“依法纠错”不能等同于“有错必抗”

人民检察院应在什么情形下启动抗诉程序始终是实务争论的焦点问题。《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了十三项外加一款应当启动抗诉的条件, 这表明并非生效裁判的任何错误, 都要依据抗诉程序予以纠正, 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不等于“有错必抗”。我们认为, 行使民行抗诉权需坚持三个原则:1.有限抗诉原则。并非裁判的所有错误都会对实质正义产生影响, 有必要加以区分, 依裁判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分别采用抗诉、发送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的方式予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民行抗诉的盲动性, 也才能更好地兼顾裁判的确定性与稳定性。2.抗诉效率原则。追求公正不等于完全不顾及成本, 公平正义本身就包含了对效率的追求。在这种理念下, 民行抗诉的过程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法律效果的活动。在民行抗诉理念中, 以尽可能小的不平等去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 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去换取尽可能大的平等, 这是民行检察工作所能作出的最佳选择。3.调解息诉原则。通过非诉的手段来解决诉争的纠纷, 乃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之一, 裁判存在错误, 但不符合抗诉条件, 那么如何维护公平正义、如何防止矛盾激化?调解息诉、通过当事人的民事自治权利, 对裁判的实际后果作出修正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 为我院民行检察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提供了深化改革和创新民行工作的契机;为全面、规范、高效开展检察监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行“居中监督审判”抗诉观的现实意义绝不仅限于维护抗诉公正, 它还将为我院民行检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它各项民行改革提供契机。

摘要:“]为当事人伸冤”式的抗诉观影响民行检察监督的效果, 使国家立法期待检察机关专职的法律监督成为维护司法公正的愿望受损, 而在民行检察实务中树立和贯彻“居中监督审判”的抗诉观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地位和宪法使命的必然要求, 符合民行抗诉权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 保障司法公正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民行检察,居中监督,抗诉观

参考文献

①参见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 载《法学研究》第5期。

②参见冯晓青, 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载《中国法学》, 2004年第1期。

③参见方如初:《民事抗诉权质疑和民事检察工作的基本思路》, 载《法治论丛》, 1992年第2期。

④参见曹呈宏:《分权制衡中的检察权定位》, 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1期。

⑤参见庄建南、黄生林、糜方强、曹呈宏、邓楚开、胡勇:《检察机关公正执法观念的理论与实证考察》, 载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

上一篇:高中生家长期末评价评语下一篇:义工心得(义工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