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工作心得体会

2024-05-13

检察官工作心得体会(共9篇)

篇1:检察官工作心得体会

习惯了大学时候寝室—教室—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简单而安静的生活方式,刚出大学校园的我一直都十分留恋单纯而简单的校园文化氛围。

刚开始到检察院参加工作,分在侦查监督科,对于工作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面对一个完全不同于校园生活的环境,难免有些畏惧和不适应。

但在院领导和科长的关心下,在同事的帮助下,对于新的环境也就不那么的恐慌,慢慢也进入了适应的状态。

一年来,对自己的工作从模糊地认识到现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工作也进入了状态。

在指导老师与众多同事的帮助下,无论是业务上还是为人处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现在基本上能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勤奋努力、虚心好学很重要 在学校所学的法律知识,对现在的工作固然有一定帮助,但是具体的实践是复杂的,并且学校没有对侦查监督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有关侦查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细致地教学,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并不十分了解,这对我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篇2:检察官工作心得体会

一是坚持思想领先,铸好安身立命之魂。“思”者,心之田;“想”者,“心之相”。拿破仑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思想领先,步步领先。检察系统党员干警坚持思想领先,就是要持之以恒,学而习之,学而不厌,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锤炼刚强党性,奠定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具体检察工作中,要不断强化“五过硬”队伍建设,突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握检察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理想不滑坡、信念不动摇、精神不“缺钙”,确保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

二是坚持练兵应战,擎好尽责履职之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面对依法治国的新常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主业和反腐惩贪治渎问罪的使命任重道远。磨刀不误砍柴工,边学边用长本领。要坚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能,努力成为本系统本岗位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握紧法律监督利剑,编织维护法律尊严的天网,面对违反法律规定、亵渎法律尊严、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一切行径,都要召之即来过得硬,来之能战拉得出,战之能胜打得赢。

三是坚持严字当头,固好正风肃纪之本。“两学一做”,学是手段,做是目的。通过“学”,检察干警要强化法治思维,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统领检察工作。一方面,要严肃纪律。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始终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坚定,戴好用权履职的“紧箍圈”,铺好成长路上的“安全带”,守住做人底线、不逾办事红线、远离执法办案高压线;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要敢于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工作抢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尊严塑好检察公信。尤其是在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中,克服“小节无害”思想,抓好小节,抓好细节,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坚决打赢专项整治这场硬仗。

篇3:基层检察院检察技术工作的思考

一、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的现状

检察技术部门是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的重要部门。担负着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实施勘验、检查, 进行司法会计检验鉴定、文件检验鉴定以及对技术性证据进行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专门审查, 对自侦部门讯问活动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实现远程侦查指导等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的重任。但是现在基层检察院技术工作有以下几点现状:

(一) 基层检察院技术部门人才匮乏

目前的检察技术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法律监督职能, 主要由法医、司法会计、文字痕迹等传统技术领域组成。二是技术保障职能, 主要由信息技术和现代侦查技术等现代技术作为支撑。

但是基层院技术门类各异, 大部分基层院从事检察技术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由懂一些计算机知识的人员组成, 大多数没有除计算机以外的专业技能和任职资格, 与检察技术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基层院, 除了同步录音录像和照相、摄像等视听技术外, 其它门类的技术工作根本就无从做起。比如, 文检, 技术部门受案后, 只能收集资料, 然后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作出科学有效的鉴定。有的基层院有法医, 却没有文检。有的基层院有文检, 却没有司法会计。专业的检察技术人员相当匮乏。

(二) 基层院技术业务举步维艰

现阶段, 在相当多的基层院中, 检察技术业务的发展举步维艰。

检察技术部门是检察机关开展业务的技术保障部门, 检察技术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单位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基层院,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检察技术业务的发展举步维艰。有的基层院将与法律监督有关的部门如反贪、公诉等部门视为检察机关的重点部门, 由于这些部门是具体办理案件业务的, 也称之为业务部门。而作为技术保障的检察技术部门, 则被视为非业务科室;有些基层院对于科技强检和运用技术手段办案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这是大城市、上级院的事, 基层院在小地方, 科技手段一是用不上, 二是靠传统的办案方法也能办案, 所以不积极、主动去开展;有些认为科技设施、设备投入大, 买不起, 也养不起, 平时办案少, 技术检案也很少, 会造成设施、设备的闲置;有些则认为现在检察机关的办公、办案条件已经不错了, 有办公技术用房、有车子, 目前财政还比较困难, 不必花这么多的钱去搞过多的技术投入, 致使依靠科技手段办案和检察技术业务的开展、提升受到束缚。

(三) 基层院技术人员水平有限

现在高科技犯罪手段不断出现, 但是部分基层院现有的技术人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 业务水平不高, 实战经验较少, 安于现状, 其素质和水平很难担当和胜任现在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且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基层院也没有能力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 整体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高度重视检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人才队伍是科技强检的重要力量。对技术人才的引进、选拔和培养应纳入院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 把它作为检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 从全局的角度加以谋划。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 合理使用,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基层检察院的技术部门基于自身的条件和业务开展的限制, 司法会计、文检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可能不能齐头并进, 而且作为基层院来说, 也没有条件把这些业务都做强做大, 不可能小而全, 而且小而全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力、财力的资源浪费。可以考虑市级检察院统一协调, 将各级基层院的技术人才统一整合, 形成全面的“技术鉴定人才中心”。

(二) 着力加大检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如何能让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在认识上始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在业务水平上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步伐, 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检察事业, 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既然基层检察院在引进人才上毫无优势, 不如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 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把热爱检察技术工作的年轻干警调到技术岗位来工作, 并在培训时间、培训费用、培训后职级待遇等方面加以倾斜, 把教育培训与考核、任用挂钩。将教育培训成绩作为干警上岗、任职、晋升的必要程序, 形成培训与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将现有技术人员培训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技术人才作用。

(三) 优化结构, 为检察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检察技术工作是以检察业务工作为基础来开展的, 检察业务工作有的是以检察技术工作为平台来支持的, 因此, 检察业务工作 (尤其是自侦一线的工作) 与检察技术工作是否紧密结合、智能办案和技术办案是否紧密结合, 直接影响侦查破案的水平和发展。结合基层院的工作实际, 可以把技术力量与业务力量进行优化组合, 将不需要作出技术鉴定的检察技术其它门类调整到反贪、渎检办案一线去, 如照相、摄像、录音等, 由自侦部门自己掌握这些技术力量和手段的使用。司法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类似格局, 应鼓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方面可以让技术手段更方便、更快捷地为侦查办案服务, 另一方面也为技术部门减轻一些工作压力, 使他们专心做好其它专项技术鉴定工作, 将基层院技术部门的小而全变为少而精。

篇4: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初探

检察工作的宗旨是要为人民服务,基层社区就是人民群众生活之处。检察工作要深入群众,就必须要走进基层、走进社区。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最前沿阵地,承担着最基础同时又是最具体的各项检察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大背景之下,基层检察院利用自身的司法资源,在基层社区的建设发展中,派出检察官进社区,建立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是基层检察工作的一种创新式的探索,更是检察机关为人民服务方式的一种有益的创新。

社区的工作同样以为社区群众服务为宗旨,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发挥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创新、完善着社区的管理,因此,社区检察官这一形式的出现,正是为社区工作的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内容,把社区工作的服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自2011年起,创立了社区检察官工作制度,一方面把检察工作的触角深入社区,服务群众,挖掘了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内涵;另一方面,在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在社区顺利开展后,同时也丰富了社区的服务工作,为社区工作的管理创新添加了法律服务的元素。

一、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符合社区工作管理创新要求,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基层社区的人民群众需要检察官能走进社区,基层社区工作管理创新的特点也要求引进社区检察官,这是检察官进社区这项工作的立足点。

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村)里的群众也已经逐步告别传统的农业耕作,正在完成着他们职业的蜕变,由传统意义上种地的农民转变为城镇社区的居民。他们的职业开始分散,有的成了私营业主,有的成了企业的员工,有的成了社区的管理者等等。这种职业的转变,使得他们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社交内容不断丰富,从而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各种法律关系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的基层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通常不能像提供社保、失业救济等必要社会服务一样,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从而就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矛盾: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不能在基层社区组织那里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解决的矛盾。

因此,社区基层组织需要引进社区检察官解决上述矛盾,它有利于维护社区基层的平安与稳定,能够丰富、完善社区基层机构管理服务的体系,解决诸多社区群众的真实需要。

以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的社区检察官工作为例,检察院的16名检察官,被辖区内各个基层社区居委会聘为社区检察官,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走进社区,直面群众,接受社区群众的咨询、建议、提问。在2011年期间,共接受群众的法律相关咨询300多人次,化解社区居民矛盾26例,其中通过做工作平和地解决通安镇老上访户的拆迁上访问题3例,为创建“平安高新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丰富社区基层管理服务内容的同时,也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好评。

二、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紧扣基层社区工作实际,立足法律职能依法开展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自身的工作自然更应当依法而行。检察官进社区工作,不是要在现有法律之外去增加基层检察机关的职能,而是将基层检察院现有的工作职能充分地和社区机构的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在法治原则的指导之下,走出一条检察创新、社区管理创新之路。

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积极搜集反贪污、渎职案件线索

近年来,反贪污、渎职案件的线索少,一直是困扰基层检察机关的一个难题,为此不少地方的检察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开展举报日活动、增加网络举报等等。这些措施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被动,而与之相反,检察官深入基层,走进社区,走到群众中去,则更加主动。

在很多情况下,有些群众掌握了一些贪污、腐败案件的线索,却没有什么主动的意愿去举报,但会在平时的闲谈之中和别人讲,以发发心中的不平。这些情况很多容易被社区居委会掌握,但是通常社区在掌握情况后,没有合适渠道、也没有积极性向司法机关反映。检察官进社区,就是要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这个平台,挖掘社区工作者的能动性,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及时转交反贪污、渎职部门处理。这既是检察工作的延伸,同时也是社区基层管理创新的探索。

2.最先受理人民群众的控告申诉

事实证明,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群众与管理者的矛盾在产生一开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对待和耐心的化解。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的存在,就是将检察机关的力量,和社区基层组织的窗口联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去了解群众的困难,去直面群众的诉求。将其中涉及检察院管理职权范围内的控告申诉,第一时间受理,化解矛盾;对自己不能立即处理的,也要将情况及时反馈给院控告申诉部门处理,坚决不让矛盾扩大化。对于遇到的非涉检控告、申诉,也要及时将情况转交给有关政府部门处理。

这样的做法,既是把检察院的控申工作推到了第一线,同时也是让社区机构的管理、调解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了深处。

3.充分发挥法律优势,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社区检察官走进社区,就要为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此,社区检察官可以走进校园,以案释法,让青少年学生更加懂得保护自己,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比如,学校周围针对一些学生的寻衅滋事、强拿硬要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青少年学生限于自己的年龄、认知,在受到这样的不法侵害时,有人选择沉默、委曲求全,结果导致不法侵害一次又一次在其身上发生,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社区检察官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在基层社区举办讲座,指导青少年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遇到不法侵害避免直接对抗遭到伤害,鼓励青少年及时向家长、学校、社区机构、社区检察官反映情况。同时,虎丘区人民检察院还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公安机关严厉打击该类违法犯罪情况。除此之外,社区检察官在基层社区组织的协助下,还能组织广大师生去法院旁听类似案件的开庭,做好警示教育活动。

nlc202309022112

4.加强宣传,做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做得好,能有效减少职务犯罪,大大节约司法的成本。社区检察官进基层,基层社区机构也正好利用这样的契机,向广大社区群众做好有关职务犯罪预防的宣传工作,减少了职务犯罪的发案率。

社区群众尽管他们本人不是职务犯罪预防的直接对象,但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可能就是职务犯罪的潜在对象。比起召集那些职务犯罪潜在对象,面对面地做一次宣传,显然,亲人和朋友的劝导更加会有效果。

针对这样的状况,苏州市虎丘区社区检察官精心创作了“职务犯罪预防三字经”,并且申报了著作权专利,然后做成了鼠标垫等群众生活中易于接触的物品,免费发放给社区群众,这样既给群众生活带来方便,也起到了宣传职务犯罪预防的效果。

当然,社区检察官在社区进行的职务犯罪预防的宣传,不会看到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缓解、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这项工作在检察官和社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工作成效将日益显现。

5.为社区群众提供无偿法律咨询以及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

基层社区机构自身的力量通常有限,面对社区内很多需要保护的困难家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引进社区检察官,对他们来说也是解决了困扰,提升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化解社区疑难问题的能力。

社区机构,通过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把检察官引进到社区里,等于是在社区机构里派驻了专业的法律顾问,极大程度解决了群众知法难的问题。现在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很广泛,涉及刑法、民法、婚姻法、行政法、合同法等各个领域,社区检察官每个人都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苏州市虎丘区社区检察官们,不仅妥善完成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任务,还通过检察院同志自身的捐款,并且联系法律援助机构,在一年中为社区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家庭、生活特困家庭十余户送去了法律援助和物资援助。

三、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采取的具体形式

1.构建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机制。向社区派驻检察官,是检察工作触角的延伸,是真正为群众提供法律监督等服务,为此必须深入基层。具体可以每周固定时间,派出社区检察官在社区居委会,直接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答复、解决的,一定要当场答复、解决;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求,也一定要细心、耐心地说明情况,确保每件咨询都有回复,每个问题都有处理的结果。

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检察官、基层组织、群众三者的联系。具体可以在社区居委会,设立专门的电脑,在社区检察官不在社区时,社区群众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和社区检察官及时通话、及时视频交流。让社区群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检察官。

3.与其他部门,特别是基层社区机构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所侧重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同志下社区接访,开展工作,多方位地把社区检察官的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社区检察官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可以利用居委会对社区群众熟悉的优势,主动熟悉社区群众的情况,把自身的工作和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四、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的展望

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只是处在探索阶段,全国很多家基层检察院在这方面都有着自己经验积累,但离形成一套法治、统一、成熟、高效的制度还有所差距。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要成为一个长期的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必须要拥有三个核心的要素:

1.司法服务为民的理念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必须抛弃自己高高在上,仅仅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认知。国家强调以人为本,司法最终服务的对象就是以人为本,检察机关的工作、服务对象最终也是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这样的理念只有真正落实到每个检察官的心中,社区检察官的工作机制才会拥有永不停歇的动力。

2.立法层面的支持

我国现阶段,基层检察院设立在县、区这一层面,相比较公安机关的派出所、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所、法院的派出法庭,都设在乡、镇、街道这一层面。这样的机构设置,天然地让检察机关的工作与基层社区群众有距离,不利于检察工作的开展。假设在乡、镇、街道这一层面设立检察所,把社区检察官各项工作的内涵都赋予检察所这个固定的载体上,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服务机构,相信一定能让检察院对社区群众的工作服务提升上一个新的水平。

3.检察官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就有了成为一名检察官的资格,但这并不必然地就拥有了成为一名合格社区检察官的素质。一个社区检察官,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有一颗服务之心,热忱待人、主动沟通、善于协调。基层社区群众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对社区检察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这样的较高要求,也成为检察官锻炼自己法律水平、综合素质的场所。

五、结语

我们国家基层社区的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性、长久性的工程。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是检察院在社区探索的一种新的工作、服务机制,同时也是社区工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检察工作与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两者之间探索、积累,寻找契合之处,目的是要在使用最小司法、行政资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把这两项工作都做好。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法制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 瞿琨.社区调解法律制度:一个南方城市的社区纠纷、社区调解人人信任机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 廖斌.社区法治建设浅谈[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5.

篇5:检察院检察长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职责就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不仅表现在国家政治体制中,还表现在司法体制和各种诉讼程序中,检察机关通过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实施对国家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法律监督;通过行使批捕权、公诉权,实施对公民守法情况的监督;通过行使诉讼监督权,实施对刑事、行政诉讼活动和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也就是说,在我国宪政体制下,检察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理应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批捕权、公诉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要派生权,检察机关通过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批捕、起诉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服务。一是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二是严厉打击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绑架、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依法惩治各类扰乱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重点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和走私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认真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未成年犯、初犯、偶犯、过失犯,有自首、立功表现的,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的,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在打击严重犯罪的同时,挽救失足者,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廉洁高效。腐败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检察机关要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维护社会利益分配和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公正,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一是集中力量查办贪污贿赂大案要案,尤其是群众反应强烈、阻碍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二是严肃查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案件,重点查办发生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金融土地管理、房屋拆迁、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国有企业重组改造、破产和经营活动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职务犯罪案件。同时,正确处理打击犯罪与服务发展的关系,从有利于惩治腐败、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教育干部出发,正确运用政策法律,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保护创业者,教育失误者,打击诬告者。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开展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加强诉讼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检察机关要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职能,纠正司法不公现象,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正。要加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和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以及不依法交付执行、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问题,切实防止和纠正打击不力的现象。要把打击犯罪与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违反法定程序,不该立案而立案、错捕、错诉、轻罪重判、无罪判有罪,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依法保障人权;坚持诉讼监督和查办职务犯罪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发现和查处司法不公、执法不严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

正确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支持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协调平和。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平和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群众的诉求,满腔热忱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心实意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拓宽、畅通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渠道,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限期办结,防止出现拖延耽搁;对办结的案件,加强回访和跟踪检查,确保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积极拓宽、畅通群众对公正诉求的通道,建立健全以预防控制、信息传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对涉及检察工作的来信来访案件,要逐案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妥善处理群众涉法上访问题,化解矛盾、排除纠纷,把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维护好发展稳定大局。

迅速应对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的应紧应变能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检察机关执法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矛盾更加凸显,棘手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检察机关直接面对社会和群众,承办大量案件,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检察机关办案过程就是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特别是当前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土地承包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广大检察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化解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断,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作出判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化解。要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弄清事件的性质和原因,果断处理解决,防止惊慌失措,处置不当,留下隐患和引发新的矛盾。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敢于突破旧的落后的思维和习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矛盾得到化解,使问题得到解决。

篇6:检察院检察长工作心得体会

对于刚进入全新工作环境的我来说,刚来到检察院驻村扶贫队工作,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对这行没有什么工作经验,难免还是有点压力。可是转眼一想,现在工作的地方不就是我自己的家乡,服务自己的父老乡亲,帮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为了能让自己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和适应工作环境,我积极学习工作需要的各项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问题就及时请教同事。渐渐的,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慢慢的有所提高,日子也过得非常充实,累也是值得的!我要特别感谢在这段时间帮助过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殷伦锋以及每位领导和同事,正因为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厌其烦的帮助,才使得我尽早从紧张情绪中解放出来,使我尽快地适应了环境,全情地投入了工作!

但是对于我来说,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仍然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新事务,作为一名职场“菜鸟”,我应该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学习激情,不断地补充知识。在工作中我可能会有迷惑和压力,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端正心态,有十足的信心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社会在发展、信息在增长、挑战也在加剧。我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更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篇7: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

一、半年来控告检察工作基本情况

半年来,--县人民检察院接待来信来访26件108人次。受理各类来信3件,经审查分流本院侦查监督科办理1件,分流本院反贪污贿赂局办理2件;接待群众来访23件108人次,分别由检察长、分管领导、业务部门作了解释和答复工作;检察长带案下访9件26人次;

主要特点是:

1.举报信件少;

2.来访群众以法律咨询为主。

二、认真做好涉检信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信访责任。院党组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并注重抓好“三个结合”:即排查问题与稳控工作相结合,排查矛盾与化解矛盾相结合,排查情况与风险预警相结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求相关部门和个人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涉检信访工作。

(二)涉检信访工作的基本形势。上半年来,--县人民检察院以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来访人员的解释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县人民检察院着眼于防患,从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着手,以从源头上化解涉检信访案件为目标,把排查、评估、预警工作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矛盾的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立足检察职能,做好涉检信访工作。一是院领导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二是以办理案件为根本,注重化解涉检信访矛盾隐患,健全办案质量监督机制;三是全面疏导,建立涉检信访问题排查的长效机制,坚持不间断排查的工作机制,全面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做到反复排查、动态排查,办案部门层层排查,层层负责;四是切实履行控申职能,全力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五是健全涉检信访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和涉检信访信息收集机制、信息互通交流机制,严格执行信访接待工作细则要求,落实信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采取多种措施,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为有效推动群众信访工作的开展,--县人民院控申部门从多方面入手,整合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搭建便民服务平台。针对近年来群众来检察院咨询法律等逐步增多情况,院领导高度重视,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便民接访制度,积极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

一是认真落实检察长、党组成员接待日。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了检察长、党组成员接待日,并将检察长接访日程工作安排表上挂在接待室墙上最显眼处,让来访者一目了然,为群众来访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二是印制《党组成员便民联系卡》。为了使检察工作在阳光下工作,使检察工作亲近于民,特将我院的地址、邮编、举报电话以及所有党组成员的姓名、职务、电话印制成便民联系卡,通过接待室、案管办、办案干警、领导下访、领导到联系乡、领导到灾后重建工作现场等形式进行宣传、发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半年来的控告检察工作小结,--县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走出去的时间少、联系基层不够;

二是发动群众举报的能力不足;

三是控告、举报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有待丰富。

篇8:检察官工作心得体会

明确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检察文化建设涵盖了检察思想建设、执法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 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检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加强检察文化建设, 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检察机关开展检察文化建设, 可以让检察文化内化为检察人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 不断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全面提升检察队伍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法律素养, 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 全面推进检察事业的发展。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保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方针的实现、提高检察机关的整体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检察文化一经形成, 便会在检察机关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并成为促进检察机关发展的精神力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自觉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要求检察干警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 自觉坚持服务大局观念, 把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 努力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检察工作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上, 把工作标准定位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 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 有利于促进检察干警树立新的执法理念

在发展检察文化的过程中, 能够通过一系列价值取向的培育而在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操中培养检察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执法观, 形成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观念, 坚守“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检察精神, 牢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这一检察工作宗旨, 体现新时期检察工作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 有利于促进检察人员整体素养的提高

检察文化是立足于检察工作实际而提炼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的总和。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 检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去学习交流、展示自我,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不断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 准确奠定科学使用人才的检察文化基调

首先, 依托民主管理监督, 视职位选用人才, 把建立和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议事、谋事空间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现、发挥每个中层干部和普通干警的优势, 挖掘每个人的潜力, 工作中坚持层次领导, 重业绩考核, 轻过程干预,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建立科学的制约机制与合理的考核办法, 给予中层干部和普通干警足够的信任与支持, 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并可以尽其所长的舞台。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 发挥广大检察人员的智慧和特长, 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和工作局面。其次,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激励与竞争并存的用人机制。要在全院范围内坚持倡导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念,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 摈弃论资排辈的观念, 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差者退”的用人机制。再次, 走出人情化管理误区, 管好人才, 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管理。通过建立岗位目标管理动态考核责任制, 紧紧围绕检察工作重点, 明确每个科室的工作目标。在任务分配上, 做到指标量化、任务细化, 操作性强。坚持权责分明、赏罚分明, 通过这些做法, 有效激发干警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二)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检察文化方向,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毫不松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每个干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改变以往读报纸、听报告等陈旧的学习方式, 采取分组学习、日常交流等方式开展, 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空洞说教的窠臼, 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使具备检察特色的政治工作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深化检察文化内涵

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体现着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可度。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 唯有大力加强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使每位干警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 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遵纪守法的模范。

注重提升检察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

(一) 注重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 发挥检察文化的规范力

完善管理体系, 靠创新的机制规范人, 构成了检察文化的重要内容。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高位对接, 其内容贯穿廉洁从检精神、规范和机制, 更好地体现了“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目标要求。制度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将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检察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有必要围绕检察干警队伍建设、业务管理等重点工作, 健全完善包括岗位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激励与竞争用人制度在内的多项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机制, 进而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注重与检察业务工作有机结合, 发挥检察文化的推动力

围绕检察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检察文化建设, 努力提升司法境界。促使干警在文化建设推动下焕发工作热情, 增强进取意识, 创新思维理念, 走出“重打击、轻保护”、“有罪推定、疑罪从有、疑罪从挂”、“重配合、轻监督”和“重刑事、轻民事行政”等四大误区, 业务工作更加扎实深入, 力争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激励功能, 通过举办“人人争先进, 科科创品牌”等活动, 努力营造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 注重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 发挥检察文化的辐射力

重视发挥文化辐射作用, 增强检察人员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热情。要通过延伸触角, 服务社会, 构建创新社会管理、关注民生、保障民利、维护民权、预防职务犯罪、服务发展的工作平台, 使检察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派驻检察室等有效载体, 深入开展走进机关、镇街、社区、学校、企业等“五走进”活动, 广泛传播廉检文化、法治文化和检察精神。通过举办“检察开放日”, 修建社区检察廉政宣传文化墙, 以检察官法制宣传队、检察官志愿者服务队为抓手, 不断提升检察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积极展示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形象。

篇9:检察官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检察官 考核评价 工作机制

当前,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公务员管理考核模式的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在改进原有机制、构建新机制的过程中,检察机关既应当充分考虑检察职业特点和检察工作的未来发展,也必须兼顾各项检察体制和机制改革措施的统筹推进。以下笔者将聚焦司法体制改革现实,以检察官考核评价的五个方面要素为基本点,分析阐述建立完善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这一机制基本框架的现实构建和未来发展提供助益。

一、检察官考核评价主体体系:构建专门的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制度

考核评价主体设定是否合理,对于制度的权威性、执行力度、落实程度、执行的公正性和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的检察官考核都由专门机构或组织来承担。[1]我国《检察官法》中,早有“建立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制度”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曾下发《检察官考评委员会章程(试行)》。但实践中,大多数检察院并未落实上述规定,主要原因在于有以地方组织部门或本单位政工部门为考核主体的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度,如果再由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开展考核,既占用人力、物力,也有重复考核之嫌。当前,面对新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深化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2015年修订版)中,重新提出要“建立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检察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

由专门的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负责检察官考核、评议等工作,与地方组织部门或本单位政工部门组织的行政考核相比,优势在于更专业、更独立、更权威。在职责设定上,考评委员会应当负责汇总日常考核材料、对考核指标执行情况开展阶段性检查、分析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对策、对检察官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对相同类型岗位检察官的横向对比分析和对检察官本人历年考核结果的纵向对比分析)、确定考核等级、约谈被考核的检察官等等。专业化的职责设置,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增强检察官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认同感,也可以作为预测检察官未来工作发展潜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考核反馈和科学管理的目的。

当前,构建考评委员会制度,着重应当完善以下环节:一是考评委员会的组成。组成成员必须多元化,具体可吸收本单位政工、纪检监察、案件管理部门人员和资深检察官代表以及社会有关人员组成,保证考核结果的专业性、公开性。确定社会有关人员时,可以结合考核目的、内容和不同岗位职责情况,设置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组成人员。如对侦查监督、公诉岗位检察官的考核评价可吸纳公安机关侦查人员、法院审判人员、律师等参与,以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外部监督。二是制定统一的工作条例。建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统一的《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工作条例》,取代《考评委员会章程》,以规范性规定保证考评委员会依照程序行使考核评价权,避免权力滥用,保障检察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上下级指导。从上级与下级检察机关法定的领导关系出发,上级人民检察院的考评委员会应当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考评委员会的工作,对下级人民检察院考评委员会的考核评价工作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等职责,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检察官考核评价对象体系:构建检察官专门序列考核制度

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针对的对象是检察官。按照我国现行《检察官法》的规定,检察官包括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多年以来,由于检察机关有书记员到助理检察员,再到检察员的自然晋升制度,检察机关普遍存在着检察官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等情况。在工作开展中,承担司法办案任务的检察官与从事检察辅助事务、行政管理的检察官界线模糊,一些有丰富办案经验的检察官不得不因忙于大量的检察事务性工作而分心,无法专注于司法办案工作,影响了司法公正和办案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权的充分、有效行使。

为打造精英化、职业化的检察官队伍,当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分批开展检察官员额制、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试点工作,构建检察官单独序列管理等制度。入额检察官,从具有检察官身份的检察人员中择优选任,其中资深检察官还可以担任主任检察官,不能进入员额的其他检察人员将成为检察辅助人员或者司法行政人员。从这一改革要求和目标来看,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的考核评价对象,将从过去所有具有检察员、助理检察员身份的人员转变为员额内的检察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主任检察官、独任检察官和检察官。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实践中,试点检察机关大都设置了5年改革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首批未进入检察官员额的原有检察员、助理检察员,法律职务仍保持不变,这样他们是否应当纳入检察官考核评价体系?对此,笔者认为,他们虽然暂时保留法律职务,但实际上已纳入检察官助理或者司法行政人员管理序列,因此不应再是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所针对的对象。若过渡期内进入员额的,纳入检察官考核评价体系,未进入员额的,不再保留法律职务,当然也不作为检察官进行考核评价了。对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中,直接归类为检察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的检察人员,一律另行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相应的考核评价。

三、检察官考核评价内容体系:构建业务实绩与司法行为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检察官考核评价依托的公务员考核体系,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因考核指标未结合检察职业要求、检察权运行规律和不同岗位检察官特点设置,难以对检察官履职情况、司法行为等形成客观评价。实践中,一些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业特点,也建立了专门的检察官考核评价机制。但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往往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考核暂行规定》,[2]偏重对检察官办案结果、工作实绩的考核,忽视对检察官司法行为的考核,实际工作中的运行效果一般。

实际上,就考核内容来说,业务实绩固然重要,但“许多工作不仅体现在具体结果上,还包括具体行为性和过程性指标”。[3]从现代绩效管理制度发展趋势看,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的有效性往往比结果的实现更为重要,只有行为规范、合法、有效,才能实现预期的实绩上的结果。因此,从管理学角度,当前个人绩效考核在评估内容上,更加强调建立以行为及结果为基础的评估体系。[4]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有专门化的司法官考评制度,他们都十分注重对检察官、法官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等方面的考核。随着司法体制改革、检察队伍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域外经验,摒弃单纯以办案结果、工作实绩为考核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业务实绩与司法行为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检察业务实绩主要包括业务工作质量(主要是办案质量)、司法工作效率(主要是办案效率)、司法工作效果(主要是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等)三个方面,而司法行为从检察业务分类角度,包括审查逮捕行为、公诉行为、侦查行为、诉讼监督行为等等。不同的检察业务岗位,对业务实绩和司法行为的考核内容应当有所区别,充分体现普遍性考核与个性化考核相结合的特点。

四、检察官考核评价方式体系: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公务员年度考核方式,在程序上一般体现为“自我评价→群众民主测评→单位领导研究确定考核等次”。这种考核方式既缺乏日常考核材料的积累,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又不强,导致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都不高。

当前,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要求,检察官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考评评价的效果如何以及能否实现预期的考核目标。为此,笔者认为,考核评价方式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日常考核方式和年终考核方式相结合。日常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有利于阶段性考核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从而对年度工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日常考核结果可以每季度公布一次,年度考核结果应当每年公布一次,并可以考虑与单位年终总结一并进行。二是以岗位职责为依据,采取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但需要明确的是,哪些项目适合定性考核,哪些项目适合定量考核。业务实绩基本上都可以定量考核,只是定量时,须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指标,这是保证考核结果公正客观的基础。就司法行为来说,大多可以采取定性考核方式,只设定为减分项或者以一票否决形式体现。三是内部考核方式与社会评价方式相结合。由于考评委员会既有检察机关内部人员参加,又有社会有关人员参加,因此既有内部考核,又有社会评价。此外,社会评价还可以通过将考核结果视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等方式来进行。

五、检察官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体系:奖惩、培训、调整检察官等级、薪酬等

绩效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人们所获得的回报挂钩,才能真正使绩效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5]为此,世界各国的检察官考核评价制度普遍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检察官考核结果一定程度上也是岗位调整、评先评优等的参考依据,但在重视程度、具体执行上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检察官员额制、办案责任制等逐步实施,检察官考核结果的合理、准确运用尤显重要。为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一些检察机关做法,构建完善有利于实现绩效考核目的的结果运用机制。

在构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体系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晋升检察官等级、评先评优或者退出员额、降低检察官等级的主要参考依据,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绩效考评目的。二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提拔担任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或者主任检察官的参考依据,更大限度地调动检察官的职业效能。三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开展培训学习、岗位调整和交流的主要依据。分析考核结果,能够了解检察官岗位专长,准确评判职业发展潜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检察官分类教育培训,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四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方案、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领导班子依据考核结果,了解检察官整体工作业绩、司法行为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决策,运用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如调整工作岗位等。考评委员会依据考核结果,改进考核方式,调整考核指标,完善考核程序,保证年度考核更加科学合理。被考核的检察官依据考核结果,明确自身司法办案薄弱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五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检察官薪酬的主要参考依据。在国外法治国家,考核结果往往都与检察官个人的薪酬严格挂钩。[6]在我国,改革后检察官将实行与公务员不同的薪酬制度,这一薪酬制度应当与检察官考核评价结果、与奖优罚劣挂钩,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除薪酬之外,也可以参考国外有些国家做法,设置“浮动奖金”制度,[7]该部分奖金多少取决于检察官每次的考核结果,与其考核结果级别相对应,按照从优到差对应不同比例予以奖励,体现出“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绩效考核目的。当然,在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环节,需注意的是,受考核评价机制本身局限性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唯考核结果论,将其作为评价检察官业务工作优劣的全部依据,而只能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正不足,提高检察官整体素质能力,进而实现检察官队伍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优化管理的目标。

注释:

[1]卞宜良:《激活“沉睡”的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载《检察日报》2015年4月13日。

[2]其中规定了“考核内容包括:检察工作实绩、思想品德、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其中检察工作实绩是考核重点。”

[3]刘妍、潘丽:《关于如何完善检察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2期。

[4]张志刚:《公共管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7页。

[5]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6]万毅、师清正:《检察院绩效考核实证研究》,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

上一篇:演讲五大注意事项下一篇:实用的药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