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

2024-05-18

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精选5篇)

篇1: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

邛崃市青少年科普体验及科创中心建设项目 设计方案

第一章 项目简介

一、项目由来

这么多年来,邛崃作为一个60多万人口的城市,却没有一个能够代表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活动的中心,这将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为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培养其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科学思想,提供更利于科学成长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全市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课外科创活动的需要,特提出该项目建设方案。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邛崃市青少年科普体验及科创中心

2、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总投资额:项目总投资约200万元。(其中房屋装修整治约120万元、科普设备购置费约80万元)

4、项目地点:玉带社区

5、资金筹措:政府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

6、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各类科技展示区与体验区、互动区以及设备用房等共2500平方米。整个青少年科普体验及科创中心主要设有培训科创区、展示区、公共服务区、体验活动区、辅助功能区和办公区等六个功能区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可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1楼设置儿童游乐园、婴幼儿早教、少儿文化教育培训、少儿艺术培训、少儿活动策划、少儿图书馆等。

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分析

一、项目建设背景

1、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创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青少年宫、少年宫、科创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6000多个,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服务方式,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技术普及、文艺体育培训、劳动技能锻炼等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邛崃市少年儿童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发展层次较低,多以游击队、民房式存在,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具备较高硬件条件的一站式青少年科创中心。

因此,项目的创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而提出。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一处更加现代化、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创活动场所。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创建是邛崃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青少年科创中心作为专业的科普场所,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场所相对偏少,从而导致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很少,不少科技创新教室设备因此“沦落”为高级玩具。

“科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战略国策,青少年是科学事业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科普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是青少年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科创中心建成,旨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娱玩之中,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技乐园。

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纲要》提出,要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

2、项目建设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该科创中心具有教育功能、体验功能、素质拓展功能、学习功能、娱乐功能,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青少年的活动平台,是促进全市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体验式教育的活动场所。可以说,这种体验式教育是传统教育无法触及的,其目的就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3、项目建设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党的教育方针是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校内教育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由于双休日工时制的实行而达到160多天,加之近两年来许多中小学实行“减负”教育,家庭作业减少,使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幅度增加,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使青少年学生的校外活动丰富、有益、多彩,成为广大青少年普遍关心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上一些网吧、电子游戏场所和歌舞厅等青少年禁入或限入的场所虽经多次整治,但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不少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和网吧无视青少年禁入或限入以及扫黄打非的有关规定,屡屡犯规,引诱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许多家长反映他们已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公害”。我国青少年学生现大多为家庭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少家庭对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溺爱型”、“高压型”、“放纵型”教育,一些青少年普遍存在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明辨是非能力软弱的现象,难以抵制某些文艺影视作品中渲染言情、武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十分重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创建该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教环境环境,使他们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对于培育青少年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拓宽邛崃市的旅游资源及其其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章项目定位与实施方案

一、项目定位与目标

1、总体思路

邛崃市青少年科普体验及科创中心以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要求培训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馆体验区的设施,让学生们在参观学习、动手动脑的玩科学中,极大的激发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热情,既从中巩固所学习的科学原理,又无束缚地开拓对科学领域的兴趣探究。

2、总体定位 项目总体定位:以创新性、广泛性、参与性、艺术性相结合,提供一流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基地。3、发展目标

目标:经过去3-5年的时间将项目打造成邛崃市青少年主要综合素质培训与活动的基地。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好的启发心智、激发潜能、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的校外阵地,必将成为全市开展青少年素质培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主要服务对象:学龄前儿童;6-18岁的青少年学生。

二、功能布局及主要建设分区

1、占用面积与功能布局

项目功能区设置:科创区、展示区、公共服务区、体验活动区、辅助功能区和办公区等六个功能区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积约为2500平方米。

功能细分:创意编程教室、多功能教室、创意美术室、陶艺制作室、动漫创意室、影视厅、科技室、电脑房等一应俱全;网络中心、监控、闭路电视、多媒体终端、学术报告厅等全方位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创培训基地。

表7-1: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类别

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设参数

备注

主要功能区

培训教育区

500

展示汇报区

500

公共活动区

500

辅助功能区

500

办公共服务区及其他配套

200

总用面积

2500

2、主建设内容介绍

⑴培训教育区

培训教育区主要开设机器人、青少年编程、创意数学、创意美术、棋类等的学习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活动室10个各80平方米。设音、视频及宽带网等多媒体线路接口。

⑵辅助功能区

电脑活动室: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学生实用编程教学和创作活动。

建筑要求:电脑美术活动室可安置电脑40台。设音、视频及宽带网等多媒体线路接口。

棋类活动室:开展学生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五子棋等项活动。

建筑要求:器材室设在活动室墙壁内。设音、视频及宽带网等多媒体线路接口。

⑶科普体验区

展示活动区:该区分为运动规律展区、光影之魅展区、电磁探秘展区、能源利用展区、机器人展区、VR设备系列,为学生们进行科技类作品展示和人机之间互动。

⑷科创活动区

主要功能:设置多项具有时代特征的娱乐项目,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包括小舞台、搭建展示区、编程拼装区、制作区(利用建筑、机械、车辆、航模、舰模、电子、通讯等多种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活动)、创意区(动画效果图、软件设计、玩具制作)和学生作品展示区。

⑸办公共服务区

主要是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及管理工作服务的。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活动中心办公管理区和服务中心等将青少年活动区的行政管理、人事财务总务管理、教科研、安全保卫部门集中设置。可根据部门人员的组成分配面积。

四、运营模式

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第三方机构或社会组织,负责运营青少年科普体验及科创活动中心项目。

附件一:科普产品清单

附件二:科普产品清单报价

附件三:科创中心布局图

篇2: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功能作用,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发展,现 提出如下行动方案。

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

总体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模式,坚持以开放引领创新,以改革激发创新,以人才支撑创新,以产业带动创新,加快建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创新创业活力最显著、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近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框架,具体标志:

基本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全市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提升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基本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聚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海洋装备、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商用飞机研发设计及制造试验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面向5G的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基本形成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创新创业的管理瓶颈和准入限制基本破除,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高效透明、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服务规则基本建立。

基本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创新人才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效释放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有效衔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量实现倍增,实现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比、创新创业人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创新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额和实现上市家数等指标达到国际创新地区水平。

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张江科技城

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争取和承接更多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张江,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上海科技大学等创新型大学建设,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之城。实施张江研发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工程,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民营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在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型应用研究平台及联盟,有效支撑创新需求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全面提升科技城形态规划和发展品质。规划建设张江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业创业服务机构入驻。推进张江中区国际商务区建设,建设若干集创业孵化、学术交流、科技展示、科技金融和中介服务等多元功能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和园中园,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国际会议、论坛和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展。实施张江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推进教育、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科技、产业、人才与空间有机耦合,成为科学家和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宜居宜业的理想地。

着力推进科技城改革创新试点。建立张江科技城建设市区联合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市区各类科技创新管理资源,统一规划张江科技城建设工作,完善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目标,在张江园区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先行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激励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新等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一流的制度配套、运行规则,着力提升张江科技城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与国际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优化功能联动互补的创新空间布局

打造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的中部创新走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向北依托金桥和外高桥,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等功能性机构的集聚优势,促进研发成果高效转化,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向南依托康桥、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临港地区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成果落地,成为产业转化的承载地,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创新链最完整、集聚和辐射能力最强的浦东百公里中部创新走廊。

张江核心园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聚焦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的集群优势,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装备的发展,推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依托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优势及高端医疗服务资源集聚优势,推动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推进国际医学园区高端医疗机构和医学研发教育机构等项目落地,打造国内领先的集临床研究、研发制造、医学教育、保健护理、交流展示等多元功能的大健康产业基地;依托张江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强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张江的文化氛围,提升张江文化底蕴。积极推进康桥工业园电子消费终端产品制造、高端汽车电子、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

北部重点依托金桥和外高桥地区,重点聚焦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视听、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与战略前瞻产业,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等制度创新,鼓励发展保税研发,重点发展创新医药研发服务。

南部重点推动临港地区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航空配套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承接燃气轮机、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南汇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重点聚焦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启动祝桥航空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民用航空总装及其配套产业领域的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结合陆家嘴、世博、高化等沿江地区和御桥等地区城市更新的功能拓展,重点发展互联网新兴金融产业,推进互联网与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以及孵化服务等跨界融合发展。以建设张江科技城为契机,全面提升改造周边镇级工业园区,根据扩容创业空间、承载产业溢出效应、发展配套服务业、建设特色细分产业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等需求,进一步创新开发管理模式,打造若干精品科技园区。

四、增强创新主体的集聚辐射效应

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制订有利于高端研发资源及研发环节集聚辐射的扶持政策,支持引进和设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研发机构,加大对全球性研发中心、独立核算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围绕浦东高科技产业需求与特点,对接国际顶尖高校,引进高等级教育资源,加强政府、名校与名企的合作,探索建设跨国型产业创新研究院。大力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在浦东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与浦东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集聚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加大对新引进或新设立的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及其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总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能级。对互联网+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总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承担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总部开展兼并重组、跨国并购、风险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战略技术研发合作等。

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创新创业基本载体、配套基础设施、研发中试及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环境,吸引、培育、壮大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聚焦“四新”经济、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发挥“双自联动”示范作用,出台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区级认定工作,比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支持。

五、加快营造汇聚全球智慧的人才发展环境

建设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在人才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打造全国人才工作先行区和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使浦东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争取试点完善人才引进户籍制度,探索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高端人才落户机制。争取试点放宽企业外籍人才申请外国专家证资格,增设外国人专家证、就业证、居留证“三证一口”受理点。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探索海外执业资格认定机制,试行对国外领先的特定专业领域执业资格便捷认定,推动境内外执业资格互认合作。试点建立人才引进“单一窗口”,建立人才引进协同服务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的对接,鼓励国家和市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浦东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制订自主创新人才股权激励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股权和期权奖励,企业科技人员取得股权、期权奖励以及股权分红的,对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补贴,建立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人才的梯度奖励。完善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加对创新创业企业及自主创新人才的奖励。

建设更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引进国际高端教育资源,探索多模式培养路径,满足外籍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子女的教育服务需求。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在新建商品房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人才公寓,建设一批科学家国际公寓、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外籍人才创业社区。鼓励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在浦东成立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等提供中介服务。

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投入体系

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以市场化选择机制为前提,探索建立“投贷保奖补”五位一体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优化整合各类区级科技专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投入力度, 聚焦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组织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加强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降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门槛,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通过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

完善以功能为导向的股权类基金支持体系。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更加聚焦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加大统筹力度,整合优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与市场机构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吸引国家和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浦东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整合国资相关产业资源,确立代表浦东新区政府的引导性投资基金运作载体,承担科技创新政府功能性任务,为初创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等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向科技创业投资方向转型发展,形成国资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建立促进股权与债权融资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一定规模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对社会天使投资的风险分担机制,对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创投机构给予规模奖励和风险补偿。设立一定规模的区级政策性科技信贷风险代偿基金,与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按照约定比例承担信贷风险,对科技信贷业务加大风险分担比例,提高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参与度。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做大规模,支持发展科技保险,共同分散、化解创新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落地,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完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制,为企业上市提供切实有效的协调、指导、规划等政策服务,支持和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战略。

图丨上海证券交易所

支持建立张江科技银行。突破现有的商业银行运营体制,探索投贷联动,实施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模式。

七、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众创空间及孵化器。出台支持孵化创业空间发展的综合政策,支持创投机构、著名天使投资人、跨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按市场化机制创办、运作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孵化创业空间。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新离岸企业注册、离岸业务税收和知识产权认定等方面的制度,支持海外人才设立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创业企业,探索双向离岸创业模式。鼓励张江、金桥、临港等地区根据各自产业优势设立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推进国有孵化器运营管理机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运营机制的孵化器。结合城市更新、园区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等契机,规划打造一批创业服务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的众创空间。

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争取上海市支持,发挥浦东现有产业优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海洋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制剂平台、太阳能光伏检测认证平台、临港软件园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出台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综合政策,支持对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平台使用费用补贴、绩效奖励等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在浦东新区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重点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提供分析检索、交易见证、鉴价评估、保险担保等服务支撑模块的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引导,打造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基于诚信基础的科技企业服务制度。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委托社会化机构实施企业信用星级评定计划,突出信用产品在银行信贷决策、风险管理及企业认定中的作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加大对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信用等级良好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发挥企业信用产品在企业认定中的作用,试行基于诚信基础的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项目备案管理制度等。

建立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金融创新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开设和使用自由贸易帐户、境外本外币融资、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金融创新服务。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团出境投资,跨境并购境外技术成果、研发机构、企业股权。探索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QFLP等方式引入境外创投基金直接投资境内科技企业。

建立多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协作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知识产权监管执法。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举报投诉“一门式”统一受理、集中处理平台,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响应及处理机制。建立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参与机制,建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与市场经济环境契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机制。

八、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优化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区政府层面统一高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管理协调机构,对重大科技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创新项目、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大张江范围内浦东各分园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和统一决策。探索成立科技企业服务机构,整合分散在相关部门的企业服务职能,逐步改变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项目的做法,引入若干个第三方专业机构,打造系统、高效、便捷的更贴近科技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和集成服务平台。建立科技计划绩效评估、监督检查机制,并根据评估和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建设全区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各类科技专项的管理集中到统一平台上,实现资金、项目、企业信息有效共享。进一步放宽准入、减少审批,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管理服务方式。争取涉及市属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机构的外事、奖励等事权下放,营造更为开放、便利的创新环境。

篇3: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

会议决定,采取新模式,用3年时间在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在鼓励创业创新的普惠税制、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简化外资创投管理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实施一批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卡脖子”瓶颈的重大战略项目,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从国家战略到上海行动

2015年5月,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第一步是到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是再用10年时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在4月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继2015年5月上海出台《意见》后,上海市研究起草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办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帮助。3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周波表示,这标志着在部分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周波副市长透露,上海将在国家授权下,在国家各个部委办的指导下,实施研究探索“鼓励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简化外商投资管理”等10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杜德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次会议的意义非常深远,意味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从国家战略成为国家行动。”

“三区叠加”迎改革新局

目前,上海已形成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改革发展新局面。

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上海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于全国先试先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战略聚焦上海、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更是实现‘三区叠加’顶层设计的重要保障。”

2016年2月16日,上海获批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实施重大科技设施组织管理新体制。

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要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同时,要为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全面创新试验的推进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引力波。”葛培健向记者具体解释道,一是有助于张江牵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加快科技经济的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落地为张江园区提升了创新服务新能级。以强大的原始创新力为支撑,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创新资源的互通,形成创新服务的品牌模式。三是外资创投管理的简化,将为科创中心加快离岸创新的探索打开新格局。通过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外资创投机构管理制度,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形成更加广泛的创新格局,积极响应“引进来、走出去”。四是完善普惠税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了新动能。通过普惠税制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氛围,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提振社会大众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五是探索股权托管交易市场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孵化器。积极发挥科创板的作用,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募投管退的便捷通道。

解决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

“卡脖子”瓶颈

业内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外资企业对我方的技术溢出,以及在合资企业中我方对技术的掌控程度,都非常薄弱,可以说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上海本土企业基本没有话语权。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全市高新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足30%,制造业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配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上海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卡脖子”问题。

3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一批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卡脖子”瓶颈的重大战略项目,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而对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卡脖子”瓶颈,杜德斌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主要解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前者在于体制问题,后者在于土壤问题。”

杜德斌进一步解释道:“在体制层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创新的市场主导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优先区域、政策支持、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研发与转化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尚待提高。”

“在土壤方面,上海虽然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但这种开放更多的是对国际市场开放,对国内的开放特别是对底层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略显不足。弄堂文化和白领文化、小资情调交织形成了一种相对保守、安于现状的文化形态,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缺乏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杜德斌说。

篇4:中学科创中心建设方案

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本报就“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主题,专访杨浦、嘉定、青浦、金山等四区区委书记、区长。各区具体举措各有特色,但他们都提到了一点:政府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

A0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重发挥“三区联动”优势,狠抓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青年报就此主题专访杨浦、青浦、嘉定、金山等四区区委书记、区长。各区具体举措各有特色,但他们都提到了共性的一点:政府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

为创业骨干提供2000套人才公寓

嘉定同样是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认为,不同区域应有差异化的定位和特色化的发展举措,嘉定的定位就是自主创新产业化的示范区。

嘉定是先进制造业的大区,做好承载区,就既要在物联网、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工程等重大项目上有一席之地,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马春雷说:“两者的结合,对创新氛围的活跃,创新人才的集聚,创新企业的培育,以及鼓励更多青年人结合自己的岗位和追求,去做创新创业,都是有益的。我们既需要草根性的百花齐放,也有重大项目上的制高点。”

马春雷说,目前嘉定明确了“一核三区”的功能定位:“新城核心区”完善优化产业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项目引进和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吸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围绕构建汽车产业服务创新生态圈及高品质国际化社区,促进产城融合深度发展;“北虹桥商务示范区”全面对接虹桥商务区,推进重点区域规划研究和功能性项目引进。嘉定区科委还牵头编制出台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重点通过要素集优、促进协同,助推创新链瓶颈突破,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管理体制、政策体制、服务模式、市场环境,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活跃起来。

在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方面,马春雷说,嘉定区还将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通过“嘉定创业321”住房保障计划,明年年底,至少有符合条件的300名创业核心团队成员可以享受到45-60万购房补贴,为创业骨干提供2000套人才公寓,同时探索“创客客栈”市场化运作模式,借助社会力量,三年内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不少于10000间的“创客客栈”,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可享受租房优惠。

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夏科家

把17号线变为“青年创业之线”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后劲。”市人大代表、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夏科家说,“当前,城市建设空间日趋紧张,要依靠城市更新来提升城市品质。而郊区的建设空间却相对宽裕,城市建设的中心要进一步向郊区转移,这既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 夏科家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把目光聚焦在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这毫无疑问是对的,在他个人在郊区工作后,已越发认识到进一步提升郊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夏科家说,产业和科创之间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高端先进制造业,郊区的地位和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从这一点说,科创中心建设也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反之,产业也会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郊区应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阵地和空间,进一步提升其作用。”夏科家建议,要重视郊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制定实施有利于郊区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更好发挥郊区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夯实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

具体到青浦,夏科家认为,要做众创空间,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还是应该围绕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形成独特的优势。“目前,我们做了一个众创空间地图,比如,上海全球青年创业中心暨大虹桥飞马新立方,就是围绕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来进行的,以此也为大虹桥地区增添了一个10万平方米的国际性的众创空间。” 作为上海市区通往大虹桥枢纽的轨道交通17号线,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地下盾构已推进4公里,9个站点实现结构封顶,站点周边开发也在同步推进实施。夏科家说,青浦辖区内有12个站,其中9个站点都在做“上盖”开发,大的“上盖”周边约有100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相当一部分是商业、办公用地,小的“上盖”周边也有10-20万平方米,完全用于商业并不现实。

夏科家透露,目前,青浦方面正在酝酿与有关众创空间的经营者合作,将这条地铁线变为“青年创业之线”,在地铁“上盖”周边,使得年轻人创业、居住、生活有一定的区位集中优势。

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

把枫泾建设成创业首选的科创小镇

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一直认为,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金山不能缺位,要站好位,同时也要有所作为,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

据介绍,金山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其中明确了重点以“四智”路径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体系建设,即发展“智造产业”,打造“智创平台”,培育“智能农业”,建设“智慧城市”。

篇5:科创中心土地政策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日修订了《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聚焦实体产业发展,创新多项规划土地政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创中心建设。

原有实施办法2015年7月发布生效,至今年6月底到期。上海市规土局广泛听取产业园区和相关部门意见,开展政策实施评估,进一步优化土地支持政策,从5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允许工业、研发总部用地提高开发强度。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总部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以突破。

二是坚持园区平台长期持有物业,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应产业用房。要求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由园区平台持有至少50%;鼓励采用先租后售方式,向高新技术和“四新”企业提供产业用房,并明确由租转售的条件;直接转让的比例不得超过物业总量的30%。

三是鼓励园区租赁住房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增加产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租赁住房供应,筹措供应市场化的社会租赁住房用地,鼓励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满足园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促进产城融合。

四是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促进地下空间开发。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进一步扩大配套服务设施比例,由不超过7%提高到不超过15%。鼓励存量工业、研发用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需补缴土地价款的,给予土地价款支持政策。

五是加强土地利用监管。通过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对园区引入产业、产业用房租售情况等的监管,对违规项目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确保园区平台支持政策落地,有效保障实体产业发展。(卢为民 张天风)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促进自主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发展,结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其他符合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保留工业用地参照执行。

本办法所指园区平台,为承担市级、区县级各类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的平台型公司。

第三条(工作原则)

(一)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创新经济发展。

(二)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运营和服务能力,促进园区整体转型发展。

(三)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城融合发展。

(四)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第四条(简化规划实施及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与园区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支持具备规划编制与建设审批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根据园区整体转型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及时对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按规定调整与完善。在园区交通、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等容量范围内,鼓励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一)涉及未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3.0)调整等内容的,可以在进行论证基础上,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二)涉及已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工业用地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3.0),建筑高度(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调整的,在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地区规划控制、环境保护要求、不影响相邻基地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三)涉及园区工业、仓储、研发用地拆分、合并的,未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建筑高度调整(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以及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退界线调整的,可以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专家或相关部门论证程序(规划执行乙类适用)进行审批。

(四)规划实施方案由具备规划编制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及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按照规定组织公示,并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报区县政府审批后,向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备案。

第五条(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并持有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等物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实验室、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孵化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一)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给园区平台的,可以按照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和研发总部产业项目类供地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70%,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基准地价的70%。

(二)园区平台持有的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不超过50%的部分,在明确土地利用绩效和退出机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转让给高新技术企业、“四新”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上述企业按照规定退出的,其物业由园区平台通过房地产转让方式、按照约定的价格标准优先回购,也可以经园区平台同意后转让给符合条件的企业。

(三)支持园区平台收购企业节余工业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收购企业节余土地纳入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收购价格可以在原出让价格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财务成本和管理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一区域内的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地价的平均价格。

第六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产业商务社区的目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合理确定配套服务设施的比例结构,适当增加公共租赁公寓、教育文化场所、商业商务设施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等配套服务功能。

第七条(鼓励土地节约集约混合利用)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在自贸区开展的混合用地试点基础上,探索规划编制的弹性控制与土地混合利用的引导,明确合理比例,由市场调节用途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

第八条(促进园区整体转型更新)

区县政府要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划定整体转型区域,组织编制或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可以直接编制计划,明确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项目和实施方案。

(二)按照区域整体转型开发的,根据区域统筹规划和公共配套优先原则,在落实开发主体的社会公益责任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整体转型的分期开发方案。

第九条(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

(一)各类园区中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的基准地价,为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150%。

(二)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价款,区县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类型和土地利用绩效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本。具体比例,由区县政府集体决策确定。

(三)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经集体决策后,可以按照分期方式缴纳地价款,或在项目竣工后房地产登记前缴纳,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两年。

第十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土地使用权人要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竣工时间进行建设,申请调整开竣工时间的,须经出让人同意并明确延期原因,开工或竣工时间调整每次可延长3个月,开工或竣工时间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二)以弹性年期出让的产业项目类工业用地,在出让合同中应明确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条件,可以明确采用协议出让、续期价格等土地使用权的续期方式。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可以按照原出让价款,或者结合原出让价款和续期时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等,综合评估确定续期价格。

第十一条(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一)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对存在违法用地和违章搭建、闲置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建设规划条件的,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中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有约定的,不得以改变土地使用权人的出资比例、股权结构等方式,变更土地使用权。

(二)加强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强化区县政府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的主体责任,按照合同约定,落实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和土地使用权退出机制;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及时开展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合理界定闲置原因,分类进行处置。通过暂停逾期未开工项目较多的街镇和园区新增用地出让、公开挂牌督办、定期通报等方式,促进闲置土地处置。对低效的产业用地,可以结合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监、信用等措施,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利用。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共同监管。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将各类用地的建设、功能、运营、环境等指标以及土地使用条件、利用绩效等履约情况纳入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工商、财税、产业和园区管理等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共享信息资源、协同管理。

第十二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上一篇:村党组织分类定级自查报告下一篇:教您如何管理业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