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2024-04-27

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精选12篇)

篇1: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Mn Salophen/A12O3高压催化环己烯合成环己烯酮

介绍了催化荆MnSalophen/A12O3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以自制的MnSalophen/A12O3为催化剂,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反应压力对环己烯转化率和环己烯酮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50 mg,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100℃,反应压力:1.5 MPa的条件下,环己烯酮的收率可达50.3%.

作 者:刘美琪 袁超 杨国玉 王彩霞 苏惠 LIU Mei-qi YUAN Chao YANG Guo-yu WANG Cai-xia SU Hui 作者单位:刘美琪,LIU Mei-qi(安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安阳,455000)

袁超,杨国玉,王彩霞,苏惠,YUAN Chao,YANG Guo-yu,WANG Cai-xia,SU Hui(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化学世界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WORLD年,卷(期):50(2)分类号:O621.36 O643.32关键词:MnSalophen/A12O3 分子氧 环己烯 环已烯酮

篇2: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作 者:王保军 姚文惠 作者单位:王保军(郑铁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52)

姚文惠(新乡学院建筑工程系,河南,新乡,453003)

篇3: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循环水泵的功能是通过2条独立的进水渠向每台机组的冷凝器和辅助冷却水系统提供冷却海水[1,2]。红沿河核电站每台机组有2台循环水泵,正常运行时2台泵同时运行。

循环水泵具有轴向吸入口和混凝土蜗壳,由电机经减速齿轮箱驱动[3]。红沿河核电站海水循环水泵推力轴承采用滚柱轴承,轴承型号为NKE-29484-E-MB,润滑方式为闭式油浴润滑,润滑油加注在轴承室,牌号Sell 68。在轴承室底部设计有冷却水室对轴承室润滑油进行冷却(见图1),冷却水由常规岛闭试冷却水系统提供,循环冷却。

在红沿河核电站调试过程中海水循环水泵首次运转1.5 h左右,推力轴承温度上升至87℃且仍有缓慢上升趋势,无法稳定,(跳泵温度为90℃),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循环水泵无法安全持续运行。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轴承室设计缺陷及润滑油选择错误是导致轴承温度持续升高的根本原因。通过增加外置冷却器和更换润滑油解决了轴承温度高的缺陷[4]。

2 原因分析

2.1 轴承发热量计算错误

在设计初期基于SKF(轴承品牌)轴承数据进行发热量设计计算,实际更换轴承牌号后没有更新设计计算过程是导致发热量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经新轴承厂家核实,发热量的计算模型并不精确,有30%的误差,根据最新计算结果,最大发热量可能达到9 kW,平均值约6 kW。轴承发热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为验证发热量计算问题,本文根据DittusBoelter强制对流换热关系式对轴承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进行了核算,最终得出实际发热量约为7 kW,远大于循泵厂家最初的设计值。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发热量;h为对流换热系数;A为截面积;ΔT为温差;κw为水的导热系数;Nu为努塞尔数;Dh为水力直径;Re为雷诺数;Pr为普朗特数。

由于实际发热量大于设计值,虽然冷却设计仍然可以包络修正后计算的发热量,但考虑计算误差、设备制造等因素,当前的冷却装置已经没有设计余量。不同厂家轴承的摩擦系数不同,发热量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泵厂家基于SKF轴承参数进行设计是不合理的。

2.2 润滑油粘度选择错误

润滑油的粘度大小是形成润滑油膜好坏的前提,为使滚道与滚动体接触表面间形成足够厚的润滑油膜,润滑油粘度应保证在工作温度下不丧失其最低粘度,一般轴承承受较重负荷时,应使用较高粘度的润滑油。

红沿河项目中设计采用的润滑油型号为Shell Tellus 68,由于轴承发热量计算错误,实际发热量大于设计值,过多的发热量导致润滑油温度升高、粘度降低,进而无法确保足够的润滑油膜,极有可能导致油膜失效,发生金属接触的现象。一旦发生金属接触,即会产生更大的热量,最终导致监测到的轴承温度持续升高,无法稳定。

2.3 轴承室设计

泵运行中通过红外测温装置测得轴承室润滑油温度分部不均匀,有明显的温度阶梯,在靠近轴承位置润滑油温度较高,靠近下部冷却水室位置温度较低,如图1所示,表明润滑油在轴承室内没有形成循环,出现了分层现象。而轴承室设计空间较小,阻碍了润滑油循环,使得润滑油无法充分混合,进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加剧这一分层现象。

这种润滑油分层现象使得冷却水只与底层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推力轴承附近的热量无法被带走,破坏了热平衡,进一步加剧了轴承温度无法稳定的问题。

3 解决方案

3.1 增加外置冷却器

增加外置冷却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冷却能力,通过油泵进行润滑油强制循环,可以改善并重建轴承室内油循环,使轴承室内润滑油得到充分混合,进而了解决了润滑油分层现象。

红沿河项目首先采用了风扇冷却的外置油冷器进行试验,图3为增加外置冷却器的试验结果,图3中可以看出,增加外置冷却器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推力轴承温度无法稳定的问题,最终轴承温度稳定在50℃~60℃左右。

3.2 选择较高粘度的润滑油

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对轴承的润滑和工作寿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更换高粘度的润滑油可以确保润滑油膜的建立和轴承的使用寿命。核电站更换Omala 150HD新油后再次启动循环水泵进行试验,试验表明采用润滑油Omala 150HD使稳定后的轴承温度降低了10℃,从而减小了单位时间换热量,图4、图5分别为采用68号、150号粘度润滑油冷却器单位时间换热量的曲线图以及轴承和冷却水温差变化曲线。从图4、图5中可以看出采用高粘度的润滑油,单位时间换热量更接近轴承厂家评估的轴承发热量(6~6.5 kW)。因此,采用较高粘度的润滑油使轴承室内热交换达到了平衡,从而有效改善了轴承发热过大的问题。

3.3 最终方案

最终方案采取1用1备的冷却器设置方式,外置冷却器采用冷却水循环换热器,以避免环境温度变化对轴承冷却造成影响。外置冷却器配备了专用控制箱,采用PLC就地自动控制,实现2台冷却器定期自动切换功能。外置冷却器的设计方案如图6所示。

4 结论

文章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发热量计算错误和润滑油粘度选择不当是导致循环水泵轴承温度高且无法稳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外置冷却器的改进方案,通过试验得出增加外置冷却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冷却能力,改善并重建轴承室内的润滑油循环,使轴承室内润滑油得到充分混合,进而解决了润滑油分层现象。同时更换高粘度的润滑油可以有效解决轴承发热量过大的问题,使轴承室内热交换达到了平衡。最终方案的选择考虑了系统设计的安全、冗余因素,使得泵运行更加稳定。

摘要:红沿河核电站海水循环水泵在调试过程中出现泵推力轴承温度高、无法稳定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了轴承温度高无法稳定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增加外置冷却器和更换润滑油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计算和试验验证了处理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海水循环水泵,推力轴承,温度高

参考文献

[1]何川,郭立君.泵与风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李勇德.300 MW机组立式循环水泵组上导轴承温度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陕西电力,2015,43(2):76-79.

[3]武清波,何金玲,梁宇哲,等.核电站用混凝土蜗壳式循环水泵的系统及结构[J].水泵技术,2012,(2):17-19.

篇4:新形势下水工环地质工作的讨论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

1前言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也是隶属于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的核心理论都是通过对原来的局部工程领域和分散型理论基础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的,然后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优化,使得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同时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还具备着一定的全局性、普遍性。其对于集中型科学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更是具备着明显的应用优势,使得其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工程学科。

2 水工环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未曾停止过对地质找矿事业的研究与探索,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理念、新技術的提出,地质找矿事业的研究与探索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更是在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较为成熟的新时代,各行业在发展中迎来了发展的新课题与新难题,当然找矿事业也不例外,在工作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譬如在发展中各种矿产资源都出现了明显的枯竭,造成重大的找矿工作成果不多,找矿工作技术、机制和管理手段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遏制了人们的勘察与开矿研究力度等等。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结合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来对水工环地质勘察进行总结与研究,从而保障其工作效率。

3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大调查队伍不健全

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型转变,中国地调局机关成立了水工环部,极大加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能力。

3.2国家层次的地调项目不够

目前水工环大调查项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像“4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某市周缘地下水”,“某水域中下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强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项目不多。

3.3 成果转化亟待加强

“某水域中下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黄河中下游地质环境调查”、“首都圈地区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等许多项目已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应该尽快将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推向社会,力争参与到这些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计划中去。

4 新形势下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4.1改革与发展的灵魂是解放思想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突破点就在于解放思想,在2001年至2010年之间.我国地质行业曾掀起了一场属地化管理改革之风,在当时,这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可是十年之后的今天,正是由于这一股浪潮的兴起.我们才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通过大范围讨论来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通过地质行业内或行业外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的交融、碰撞,在共同的信念下,转变固有观念,最终实现地质找矿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4.2解放思想是继续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

平台建设有利于完善野外调查装备体系.收集研究第一手资料.能够更好的指导找矿工作。例如,重点地区地下水的观测、大气降水同位素等基础平台的建设、地下水有机污染等。用信息化等作为找矿工作的有力支撑.推进业务工作流程的细化和精确化.形成水工环领域信息系统架构.打通给予网络信息的社会服务主渠道

4.3 注重城市的地质研究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愈加突出。城市化对人和环境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城市向脆弱生态区的迅速扩展.对重点城市及外围地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阶段、动态地提交成果,及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

5水工环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5.1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是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地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2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新近形成的环境地质学科中近30年的应用,走过一个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大型工程选线址)、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预测及地质环境评价预测等领域。更可喜的是现阶段我国各省都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中心,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每天天气预报中。

5.3物、化探技术

由于物探技术能提供多种描述地质材料的物理参数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和不破坏地质环境的优点,在水工环勘查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在时空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技术勘查地质目标的成功,同时,化探技术方法利用浅地表采样的便利条件,很容易的采样本,通过先进仪器的分析利用室内外检测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更理想的勘查成果,例如,地热勘查中氡气及放射性同位素测试技术,使水工环物探勘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5.4水质测试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f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同位素测试。

6 结束语

篇5: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理解等厚干涉的原理和特点 2 学习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正确使用读数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入射光调节架

3.实验原理

图1 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 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

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2,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

(1)

当满足条件

(2)

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

(3)

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4),则

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 ek,ek2相对于2Rek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5)

如果r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

(6)

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

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

(7)

(8)

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

代入式(5),可以算出

(9)

(10)

由式(8)和(10)可见,只要测出暗纹半径(或明纹半径),数出对应的级数k,即可算出R。

在实验中,暗纹位置更容易确定,所以我们选用式(8)来进行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玻璃的弹性形变及接触处不干净等因素,透镜和玻璃板之间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点接触。这样一来,干涉环的圆心就很难确定,rk就很难测准,而且在接触处,到底包含了几级条纹也难以知道,这样级数k也无法确定,所以公式(8)不能直接用于实验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两个离中心较远的暗环,假定他们的级数为m和n,测出它们的直径dm = 2rm,dn = 2rn,则由式(8)有

由此得出

(11)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准确地测出某两条暗纹的直径,准确地数出级数m和n之差(m-n)(不必确定圆心也不必确定具体级数m和n),即可求得曲率半径R。

4.实验内容

1. 观察牛顿环

将牛顿环放置在读数显微镜镜筒和入射光调节架下方,调节玻璃片的角度,使通过显微镜目镜观察时视场最亮。

调节目镜,看清目镜视场的十字叉丝后,使显微镜镜筒下降到接近牛顿环仪然后缓慢上升,直到观察到干涉条纹,再微调玻璃片角度和显微镜,使条纹清晰。

2. 测牛顿环半径

使显微镜十字叉丝交点和牛顿环中心重合,并使水平方向的叉丝和标尺平行(与显微镜移动方向平行)。记录标尺读数。

转动显微镜微调鼓轮,使显微镜沿一个方向移动,同时数出十字叉丝竖丝移过的暗环数,直到竖丝与第N环相切为止(N根据实验要求决定)。记录标尺读数。

3. 重复步骤2测得一组牛顿环半径值,利用逐差法处理得到的数据,得到牛顿环半径R和R的标准差 5.数据处理及结果:

6.实验小结

结论:所用牛顿环半径为1.605m,标准差为94.59mm。误差分析:主要来源于读数时产生的误差。

在仿真实验中,鼠标点击旋钮时,每次的转动幅度较大,叉丝无法准确地与条纹相切,所以记录数据不准确。

建议:对该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完善,使得调节旋钮能连续进行,更接近实际,使仿真实验更有实际意义。

7.思考题

1.牛顿环产生的干涉属于薄膜干涉,在牛顿环中薄膜在什么位置?

答:牛顿环的薄膜是介于牛顿环下表面(凸面)与下面的平面玻璃之间的一层空气薄膜。2.为什么牛顿环产生的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环?

答:干涉时薄膜等厚处光程差相等,产生的干涉现象也相同。而牛顿环的薄膜等厚处相连在空间上是一个圆形,其圆心在凸面与平面的接触点上,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3.牛顿环产生的干涉条纹在什么位置上?相干的两束光线是哪两束?

答:条纹产生在凸面的表面上。相干的两束光线分别是入射光射到凸透镜的下表面时产生的反射光和被平面镜反射回来照射到凸透镜下表面的光。

4.在牛顿环实验中,如果直接用暗纹公式测平凸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有什么问题? 答:直接用暗纹公式计算曲率半径需要确定某条纹对应的级数。而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玻璃的弹性形变及接触处不干净等因素,透镜和玻璃板之间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点接触。这样一来,干涉环的圆心就很难确定,而且在接触处,到底包含了几级条纹也难以知道,这样级数k也无法确定,所以该公式无法运用。

5.在使用读数显微镜时,怎样判断是否消除了视差?使用时最主要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从目镜观测时,前后左右调整眼与目镜的位置,若看到的叉丝与图像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则视察消除。使用时需避免损坏目镜,先让物镜靠近牛顿装置的上表面,然后用眼睛看着显微镜,同时由下向上调节筒身。

6.在光学中有一种利用牛顿环产生的原理来判断被测透镜凹凸的简单方法:用手轻压牛顿环装置中被测透镜的边缘,同时观察干涉条纹中心移动的方向,中心趋向加力点者为凸透镜,中心背离加力点者为凹透镜。请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篇6: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铝   屑

                         (    )

Al(OH)3

                                ①                                                             ③

铝   屑

Al2(SO4)3

(    )                                               过滤、洗涤

NaAlO2溶液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

篇7:《氧气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氧气与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2.初步学会本实验的演示教学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过氧化氢法:

2H2O2

MnO2

2H2O+O2↑

2.高锰酸钾法:

2KMnO4

K2MnO4+MnO2+O2↑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O2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1.429g/L)比空气的平均密度(1.293g/L)大。不易溶于水(每升水溶解O2约30mL),所以,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不仅可以助燃,而且在点燃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本次实验主要通过观察金属Fe、非金属C、S、以及石蜡在O2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来验证O2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三、仪器、材料与药品

硬质大试管、抽滤瓶、分液漏斗、玻璃弯管、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毛玻璃片、橡皮软管、铁架台、玻璃棒、药匙、脱脂棉、托盘天平、燃烧匙、大烧杯、坩埚钳、细砂、试管及试管架;

MnO2、KMnO4、30%H2O2、硫黄、木炭、铁丝、蜡烛、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步骤

1.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1)过氧化氢分解制备法

①安装实验装置如图:

②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气性;

b、在蒸馏烧瓶中加入

0.5-1.5gMnO2,用带有分液漏斗的塞子塞住烧

瓶,分液漏斗中加入

H2O2(与水各

20mL

稀释为质量分数

15%);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溶于水)。反应开始后,待气泡快速、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此时管中空气已排尽,当集气瓶冒出第一个大气泡时,表示已集满,这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移除水面,如此连续收集四瓶。

③实验现象描述:

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可以观察到有气泡迅速冒出;

b、同时观察到蒸馏烧瓶中出现烟雾。

④现象分析:

a、过氧化氢与滴入蒸馏烧瓶中与二氧化锰(催化剂)接触,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和水蒸气形成了雾,从而看到水槽中气泡迅速冒出;

b、蒸馏烧瓶中产生了大量气体,二氧化锰固体颗粒被气流冲起形成烟。

⑤关键技术:

a、控制好滴加过氧化氢的速率;

b、过氧化氢用前要用蒸馏水稀释至

15%左右。

c、漏斗口一定要保持在液面以下,以免气体从漏斗排出,影响实验的进行。

⑥安全性分析:

a、溶液中过氧化氢过少,反应太慢,过多则因反应剧烈而引起喷发事故;b、过氧化氢制氧气不用加热,常温下即可反应;

c、反应后的产物是氧气和水,不会污染环境,是一种比较绿色的制备氧气的化学方法;d、30%的H2O2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操作时应戴上防护手套。

(2)KMnO4加热分解制备法

①安装实验装置如图:

②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取

KMnO4加入硬质试管中,管口放脱脂棉,塞进单孔塞;

c、点燃酒精灯后,先预热试管,然后集中在试管的中下部加热;

d、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比空气密度大);

e、排空法需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氧气是否已经集满,若木条复燃,则集满,否则需要继续收集。

③实验现象描述:

a、观察到

KMnO4颗粒在加热时有强烈的迸裂;

b、伴随有少量烟产生。

④关键技术:

a、在加热时,颗粒容易迸裂而从导气管冲进水槽,或致导气管堵塞,因此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脱脂棉;b、加热

KMnO4时,缓缓向后移动酒精灯,保证高锰酸钾能够充分反应,增加氧气产量;c、将导气管伸至集气瓶底部,尽量排尽空气。

⑤安全性分析:

a、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优点是不用催化剂,热分解的温度要比氯酸钾法低;

b、加热时应将试管向下倾斜。

以上步骤可以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装药品

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

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

熄----熄灭酒精灯

2.O2的性质

(1)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S+O2

点燃

SO2

①实验步骤:取一洁净的燃烧匙,放入少量硫磺粉,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燃着的硫匙缓缓伸进有

O2的集气瓶中。

②实验现象:

a、硫磺粉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时,在黑色背景下看到: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硫匙缓缓伸进有

O2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这时火焰颜色为明亮的蓝紫色,并伴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③注意事项:

a、为避免污染空气,将燃烧匙取出后及时淬入盛有冷水的大烧杯中。

b、燃烧物定要放于集气瓶中央,切勿靠近瓶壁,以防集气瓶炸裂。

(2)炭在O2中的燃烧:

C+O2

点燃

CO2

①实验步骤:

a、用坩埚钳夹取一小段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

b、缓慢将木炭伸进

O2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c、给此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CO2+Ca(OH)2==CaCO3↓+H2O

②实验现象:

a、木炭伸进

O2瓶中实验现象为:木炭燃烧的更剧烈,并发出白光,并伴有少量烟产生。

b

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实验现象为:石灰水变混浊。

③注意事项:燃烧物定要放于集气瓶中央,切勿靠近瓶壁,以防集气瓶炸裂。

(3)铁在02中的燃烧:3Fe+2O2

点燃

Fe3O4

装置同上

①实验步骤:

a、取一条细铁丝,砂纸擦亮后将铁丝缠绕于火柴棍上,充分利用火柴燃烧的热量将铁烧至红热;

b、点燃火柴,用坩埚钳夹住火柴一端,烧至火焰将尽时,竖直将其伸入到铺有一层细沙的O2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a、空气中只能看到铁丝被烧红,火柴燃尽;

b、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伴有少许烟产生,瓶壁可观察到有黑色的熔融物。

③注意事项:

a、燃烧物定要放于集气瓶中央,切勿靠近瓶壁,以防集气瓶炸裂;

b、集气瓶底一定要铺细砂,而不能用水代替。因熔铁落入水中,导热不良,高温的熔融物会使集气瓶底炸裂。铁在空气中不能剧烈反应,在氧气中能够反应强烈。

(4)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CO2+Ca(OH)2==CaCO3↓+H2O

①实验步骤:a、用小刀截取

4cm

左右长蜡烛一段,放入燃烧匙,点燃后伸入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瓶中,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b、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更加亮白;b、瓶壁上有水珠出现;

c、振荡后集气瓶中出现混浊。蜡烛是有机物,含有

C、H

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CO2和

H2O,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

③注意事项:a、为了鉴定水的生成,此瓶氧气必须是用排空气法收集;

b、燃烧物定要放于集气瓶中央,切勿靠近瓶壁,以防集气瓶炸裂。

五、讨论与研究

1、过氧化氢是液态,只需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就可以反应,不需要加热,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开随停,并可以通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度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和通过烧瓶内气体的冒出速度来判断反应速度,产物是水没有污染。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优点:能产生较为稳定的气流,反应速率适中,危险小。KMnO4加热的温度高于

200℃,便有

O2产生。缺点:原料价格高,氧元素利用率低,反应装置复杂,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试管炸裂,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3、在演示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搭装置的方向要为学生服务,并且药品标签要面朝学生。(2).在实验过程中,药品的放置可离操作者更近,灯具放置较远。

(3).做实验时老师离反应中心应有一段距离,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老师不应该太靠近集气瓶。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装置和样品的摆放有有序美观,教师的操作要尽量简洁大方。(5).在氧气的性质验证实验中,尽可能不要动收集好的集气瓶,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六、参考文献

[1]

柴文锋.氧气的制法相关知识问答[J].《中学理科:初中数理化》,2003年,7

期:4

[2]

任晶晶.实验室制氧气解疑[J].化学教学,2009,(9)

[2]

李明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Z1)

[3]

徐良水.氧气性质考查新视点[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06,(Z1)

篇8: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篇9:环己烯的制备实验讨论

实验一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

2.练习无机制备的一些基本操作:水浴加热,蒸发,浓缩,结晶,减压过滤等; 3.了解用目测比色发检验产品的质量等级。

二. 实验原理

硫酸亚铁铵俗称莫尔盐,浅绿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空气中比一般的亚铁铵盐稳定,不易被氧化。由于硫酸亚铁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在0~60℃内℃比组成它的简单盐硫酸铵和硫酸亚铁要小,因此,只要将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水中溶解,混合,即 可制得硫酸亚铁铵的晶体,其方法为: 1.将金属铁溶于稀硫酸,制备硫酸亚铁。

Fe + H2SO4 = FeSO4 + H2

2.将制得的硫酸亚铁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NH4)2SO4在溶液中混合,经加热浓缩,冷却后得到溶解度较小的硫酸亚铁晶体。

FeSO4 +(NH4)2SO4+6H2O = FeSO4(NH4)2SO4•6H2O 产品中主要的杂质是Fe3+,产品质量的等级也常以Fe3+含量多少来评定,本实验采用目测比色法。

三. 教学内容

1.硫酸亚铁的制备

称取2g铁屑放在250ml锥形瓶中,加入15ml 3mol/L 的H2SO4(计下液面),在电炉上加热(在通风橱)中,并不停摇动(不能蒸干,可适当添水),当溶液呈灰绿色不冒气泡时(瓶底无黑渣),趁热过滤,将滤液转移到蒸发皿中(残渣可用少量水洗2~3次)。2.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称硫酸铵4.3g,放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蒸发皿中,溶解后,在蒸发皿中放入一洁净铁钉,水浴上加热蒸发浓缩,到晶膜出现,静置冷却结晶,抽滤,晶体放在两张干滤纸间压干,称重。3.计算产率

称取2g铁屑,理论产率为14.0g。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反应式 1mol铁屑——得到1mol硫酸亚铁铵

MFe = 55.85, MFeSO4.(NH4)2SO4.6H2O = 392 M理论 = 2/55.85×392 = 14.0g 产率 = m实际/m理论*100% 而在反应中实际用(NH4)2SO4为4.3 g

大学化学实验

理论产量取 4.3/132.2×392 = 12.8 g 合适 4.质量检测

称1.0 g产品,放在250 ml比色管中,加15ml 不含氧的蒸馏水溶解,再加入1ml 3mol/L的硫酸,加入1ml 25% KSCN,稀释至刻度摇匀,与标准色阶对比,判断等级。

四. 注意事项

1.硫酸亚铁的制备:因实验条件有限,此步可将锥形瓶直接置于电热板上加热,但加热时要适当补水(保持15ml左右),水太少FeSO4容易析出,太多,下步缓慢。2.过滤FeSO4时,注意向学生讲解漏斗的使用。

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加入硫酸铵后,应搅拌使其溶解后再往下进行。加热在水浴上,防止失去结晶水。4.布什漏斗中放滤纸时,应先将滤纸湿润再过滤。5.抽率时应先去布什漏斗,再关电源。

篇10: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的改进

摘要:乙酸乙酯是化工业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溶剂和香料,有广泛的工业用途。乙酸乙酯的制备还是中学化学的经典有机合成实验,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2中实验3—4中,制备它采用的酒精灯直接加热,浓硫酸作催化剂,虽然整套装置设计简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改进。

关键词: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实验改进

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比较多,关于该反应所用催化剂以及加热方法,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很多资料或教科书均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就关于乙酸乙酯制备课堂演示实验进行了小的改进。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2中实验3—4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后,发现以下几点不足:①加热过程中乙醇、乙酸、浓硫酸的混合液易变黑;②试管中收集的产物经振荡后久久不出现分层,或分层不明显。

图1

图2 如果按照图2进行实验,有效地避免了图1的不足。图2的优点是:①增加了温度计,有利于控制发生装置中反应液温度; ②增加了分液漏斗,有利于及时补充反应混合液以提高乙酸乙酯产量;③增加了水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

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是为了演示酯的生成原理和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能有目的地引导我们观察实验中酯的生成状态,认识酸、醇、酯的性质,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安全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出的改进措施使乙酸乙酯课堂演示制备实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装置的改进,更激发了我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9]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0。

篇11:己烯雌酚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建立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己烯雌酚残留检测分析方法. 用人工合成的己烯雌酚免疫原多次免疫家兔,获取高效价抗体.纯化抗体经生物素标记,可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亲和素特异结合.采用纯化的抗体包被96孔板,形成固相抗体.加入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标准品后,再加入生物素标记抗体,以酶标记亲和素作为探针,经酶底物显色反应可获得良好的ELISA标准曲线. 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为0.125 ng/mL,可定量检测范围为0.25~15.60 ng/mL. 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满足实践中一般样品的残留检测.

作 者:邴爱英 成连贵 褚新星 牛钟相 BING Ai-ying CHENG Lian-gui CHU Xin-xing NIU Zhong-xiang 作者单位:邴爱英,BING Ai-ying(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山东,泰安,271000)

成连贵,CHENG Lian-gui(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山东,滨州,256624)

褚新星,牛钟相,CHU Xin-xing,NIU Zhong-xiang(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篇12: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设计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5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氢氧化亚铁极易被氧气氧化,用一般的方法制备很难观察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所以改进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一直是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热点[1~4],但参考文献上报道的改进方法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吴名胜老师的制备方法[5]耗时较长,制备低氧水需30分钟、配置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溶液并除去其中的溶解氧需要约20分钟;所用油脂对实验后仪器的清洗带来不便,油脂一般不回收而直接倒入下水道,与环境不友好;还要用到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的离心机。梁峻峰老师的方法[6]仅制备低氧水及低氧水中溶解氯化钠和氢氧化钠需要约35分钟,也用到油脂等有机物。周红杰等[7]的方案一,观察到白色沉淀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且不能确保实验每次都能成功,不适合作为课堂实验;方案二和三用煤油存在清洗不便和造成环境污染等不足,也不能确保每次实验都能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可能在加煤油和投入钠时会有少量空气进入)。唐悦[8]的电解法在烧杯中进行实验,需要的油脂量更大;所需仪器多、反应原理复杂,不适合新授课教学。因此对该实验作进一步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经认真思考、讨论与反复实践,设计了以下的制备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2 设计方案

将铁粉和稀硫酸在配有特制双孔塞的试管中反应,产生的氢气排尽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及试管中空气;用注射器抽取硫酸亚铁溶液后,再抽取新配制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在注射器中进行;注射器针头插入橡胶塞中,确保注射器中的物质与空气隔绝。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一次性注射器(10mL)1支、玻璃注射器(10mL)1支、注射器针头一个、100mL锥形瓶2个、小试管2个、静脉输液器导管1支、橡胶塞2个、1把剪刀

1 mol/L的稀硫酸溶液、少量铁粉、20%氢氧化钠浓溶液

2.2 制备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制备硫酸亚铁溶液的装置是本实验的创新点和关键,如图1和图2所示。

制备硫酸亚铁溶液的装置由试管和带导管的双孔塞组成(如图1所示),双孔塞中的长导管是从输液器导管上剪下来(保留注射器能注入液体的部件,图中的A部分)的塑料管,这一部件能方便地用注射器抽取和注射液体。用注射器注射液体时,可将导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注射器抽取液体时,可做到注射器中无气体;短导管可以用玻璃管也可用从输液器导管上剪下的塑料管,短导管用于保持试管内压强与外界一致。

操作步骤:准备好如图2所示的带导管的双孔塞;在小试管中放入小半药匙的铁粉,塞紧塞子,用一次性注射器从A处加入约占试管3/4左右(该用量可完成3个班级的演示实验)的稀硫酸(用注射器加硫酸,导管里的空气可被硫酸排出),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锥形瓶中(注射器始终与A处相连,使导管内液体不与空气接触,热水浴是为了加快铁与稀硫酸反应的速度,若环境温度较高,也可不用热水浴);制备硫酸亚铁溶液的操作如图3所示,配制过程约需10~12分钟。

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热蒸馏水中,配制成20%的浓溶液,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热蒸馏水中时,放出大量的热且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使水中氧气的含量降低[9],此过程约需3分钟。将配好的溶液放在热水浴中,减少氧气溶解,同时热的溶液中易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絮状沉淀。

2.3 制备氢氧化亚铁

当试管中氢气的生成量减少后,用一个玻璃注射器替换原先的塑料注射器(玻璃注射器透明,比塑料注射器更便于观察颜色),从A处先抽约1 mL硫酸亚铁溶液,快速润洗注射器,再用该注射器从A处抽约3 mL左右的硫酸亚铁溶液,安上针头,推注射器活塞使溶液充满针头,再用该注射器抽约3 mL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看到白色絮状沉淀生成。迅速将针头插入橡胶塞中封住,十分钟后,依然还保持其白色。

2.4 氢氧化亚铁转变为氢氧化铁

将针筒里的氢氧化亚铁溶液滴到滤纸上。约一分钟后,氢氧化亚铁沉淀变为较明显的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在另一个班级做实验时,只需换一只干净的玻璃注射器,从2.3开始操作即可。

3 本实验的优点

(1)实验装置简易、操作简单、耗时短,适合课堂实验。第一个班级上课前配制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上课实验时,看到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只需2~3分钟;

(2)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能较长时间保持氢氧化亚铁的白色,可全班学生传阅注射器观察氢氧化亚铁;

(3)能够让学生感受到Fe(OH)2易于被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3;

(4)一次配制的溶液可以在较多班级做平行实验,非常方便。

(5)本实验所用器材廉价、易得,并可反复使用;

(6)实验后仪器清洗简单,只需用注射器抽取稀盐酸即可除去其中的沉淀,洗涤液主要是氯化铁溶液,可回收、不浪费,对环境友好。

参考文献:

[1][5]吴名胜.探究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方法[J].化学教育,2010,(9):79~80.

[2][6][9]梁峻峰.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再改进[J].化学教育,2010,(9):82.

[3][7]周红杰,李立芬.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3,(6):9~10.

上一篇:门窗加工制作合同下一篇:云南大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