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山居秋暝

2024-04-15

王维 山居秋暝(精选11篇)

篇1: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诗词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2: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莲 石 诗中画

篇3:从《山居秋暝》解读王维晚年生活

“空”字由来已久, 佛教中讲空, 道教中讲无, 两者虽所指不同, 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 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 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 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想的文人学者在历代中国比比皆是, 如李白, 如苏轼。所以, 我们不能单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王维诗中的“空”字。

那么, 王维诗中的“空”字传达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呢?王维在诗的首句写道:空山新雨后。其实, 从整首诗来看, 这座山并不空, 有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塘、渔舟等。但为何还叫“空”呢?那是因为作者并不固求, 不会因为春天的美景的消失而伤感, 也不会因为秋天的美景而想强留。作者仅仅是感受着它们的存在状态:明月隔着松叶照在山间, 清泉从石头上缓缓流过, 大自然物与物之间相处是那样的和谐;少女们洗完衣服聊着天快乐地回家, 渔夫们撑着小船从莲叶中穿过, 山村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的和谐!难怪作者发出感叹: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随意”二字便是“空”字的注解, 所有的这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存在着。这就是王维眼中的空。

一个隐士, 他追求的决不是山野荒凉与孤独寂寞, 而是宁静和谐与喜悦活力。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时亦在感受与南山相遇之喜悦。王维的“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展现的也是成熟的喜悦与生命之活力。作者从超然的角度, 俯瞰群山, 因而感受到群山的空, 感受到秋意的凉爽, 感受到大自然的寂静祥和;从参与的角度, 作者置身于“明月、松间、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之间, 感受到世界的生命与活力。

是否王维真的这么逍遥自得呢?答曰:非也。王维出身名门,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早期受张九龄赏识, 对政治有积极有报负,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 王维亦受到李林甫一党的排挤和打击。王维才华横溢, 难免有“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的郁闷。面对这个尴尬的的处境, 王维一方面身心疲倦, 需要喘口气;一方面, 通过信佛, 也可以转移政敌视线。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王维从此就走上了“半官半隐”的道路:仕是为了维系一家的生计与安全, 隐是为了维系自我本性, 寄存天才的情怀。他的做法其实是很典型的儒家“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思想。《山居秋暝》正是写于40岁以后, 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人生之艰难, 他并没有真正地遁入空门。试想, 如果王维真的万念俱灰, 超离人世, 那么他还会写出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历代追求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 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厌恶官场而放心于山水田园, 非是厌世, 实在是不得已。故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当一个人面临信仰上的危机时, 他必经历一个焦虑的阶段, 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口, 他必自我毁灭, 如李贺、秦观等都是郁郁而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 就能够从容地存在下去, 如杜甫在贫病之际咏出“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苏轼在迷茫之际想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当他告诉自己人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他的执着与追求与天地的永恒与瞬变相比, 实在不值一提时, 于是他内心一片坦然。同样, 王维把自己的眼光转向山水, 转向无忧无虑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时, 他可以感受到“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的宁谧, 他的人生信仰再一次重建。虽然有时这些焦虑还沉渣泛起, 但王维借着“安禅制毒龙”的修炼, 最终还是功德圆满。苏轼和王维同为天才, 苏轼晚期作品频繁出现“梦”字, 王维晚期作品频繁出现“空”字, 这不是一种巧合, 两位天才都是要找到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精神理由去逃离人生的黑暗。

篇4: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篇5:《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首联便直入主题,用“空山”两字表达了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新雨而来,山间青青,似乎一切都已经被重新洗刷过,没有了旧的浊气,只有最清新的。加之这又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山林与晚照相辉映,空气的清新,景色的美妙,一幅绝美的`花卷便呈现了出来。

颔联则注重写景,以明月、松林、清泉、底石为对象,与首联中秋的呼应,勾勒了天色已暝下,月光中潺潺泉水的流动所带来的动态美。同时这两句诗,以天色已暝下的只剩下雪的皎洁,群芳已凋却还有青松矗立,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照射下依然可以看见那光亮的底石,表达了诗人对清廉之风的向往和自身的那种高洁心态。

颈联同样是在写景,但是则侧重于对人物的描写。在首联中诗人写到是空山,但是在此联中却写到有浣女归来、渔舟莲动,这样反差的描写,不仅凸显了这里人迹罕至而显得山林如此寂静,以至于在树林的掩盖下像空山一样。也表现了这里人们淳朴的民风,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是诗人理想中的地方,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末联诗人更是隐喻空山的幽静、明月的松间、初秋的新雨、清澈的泉水、归来的浣女、莲动的渔舟所组成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实在是比那污浊的官场好很多,自己也劝子孙大可以在这里生活,不用去管世事,不用去为那凡尘所打扰。

山水诗篇,山水诗情,智者自是乐山,悦者自是乐水。山水之间,一动一静,寻万里,世外桃源;天地之情,一高一低,走千年,人间天堂。

篇6: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他从不艳羡世间繁华,他只愿留住眼前美景。在王维的眼中,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同时也构成了他美好的心情。用哲学的思辨来看,这正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感观和自然对内心的反观。王维由眼前之景表达洒脱之情,由洒脱之情而入飘逸之境,无需豪言壮语,一首五言律诗足矣。

查阅王维的背景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与佛结缘的居士,有”诗佛“之称。这让我想起”清晨入古寺,红日照高林“的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后禅院》)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诗人苏轼。他们都是经常进出寺庙并与高僧大德为友的.居士。自从唐宋文学与佛结缘,文坛风气为之骤变,主张清新灵动、超凡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功名利禄,让人感到与此前大不一样,清冷幽邃、远离尘世、充满禅意,似乎是换了另外一副肚肠。

篇7: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 ——动景

篇8: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有很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 当他创作诗歌时, 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 并将之表现出来, 更会用辞设色, 更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这样, 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诗中有画, 有音乐”的诗歌艺术风格。

王维诗风的形成, 与其思想有关。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限。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 二十一岁举进士, 作大东丞, 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 意志逐渐消沉下来, 吃斋奉佛。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别墅, 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 与友人泛舟往来, 弹琴赋诗, 啸咏终日。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王维诗歌中“诗画结合”的一首典范之作。

诗歌的题目是“山居秋瞑”, “瞑”是傍晚之意, 交代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地点是山中的处所。这是整幅画面的一个大致勾勒。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照应诗题, 交代环境。十个字, 再次点明季节是“秋”, 时间是“傍晚”, 地点是“空山”, 天气是“新雨后”。写足诗题, 描画背景, 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环境气氛。以“空”状“山”, 意在表明山的寂静。“空”字并非空寂无人, 而是空寂之中含有幽静之意, 这是诗人以“空静”的心境观照客观事物的体现, 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诗人不得志后开始吃斋奉佛, 这个“空”字, 可以说是诗人诗歌中禅味的一种体现, 是“心空欲灭, 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这种幽深静谧之美是心灵快乐、自由的表达。在这空旷寂静的山林里, 一切刚刚经过一场大雨清洗, 秋光明净。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自由, 毫无羁绊, 随心所欲, 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独处在这静谧的空山, 尽情体味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傍晚时分, 小鸟回巢, “鸟鸣山更幽”,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深呼吸, 似乎可以闻到山中花草树木的味道。这样一幅充满禅宗味道的画面, 我想是任何丹青妙笔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因为诗人是在用心灵在作画。

颈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紧承上联, 写秋山晚景。“明月”属“秋暝”, “松”、“泉”、“石”则属“山”。把秋夜山中的特征性景色, 融入工整流畅的对句里, 并通过“照”、“流”两个动词, 勾勒画面, 酿造意境。仰观俯察, 错落有致, 有形有色有声, 情景如画。以“清”字状“泉”, 本属平常, 而此处却可耐寻味。山泉本来就“清”, “新雨后”的山泉更“清”, 又处在明月照临之下, 则此泉尤为“清”了。两句诗语言平易自然, 毫无雕琢, 看似信手拈来, 随意挥洒, 其实是精心提炼的结果, 显示了很深的功力。这是一幅声色俱全的画面:天色渐渐暗下, 一弯秋月从树梢慢慢爬上天空, 一片银灰, 洒遍了苍翠的松林, 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 如烟似梦。山涧涨溢, 小路石阶淌过清澈的山泉, 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 叮叮咚咚, 敲打着寂寞的心门。掬一捧入口, 当沁人心脾。

颔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变换了角度, 由山中之景写到山中之人。句法奇特, 应该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因“浣女归”, 故而“竹喧”, 因“渔舟下”故而“莲动”。句式倒置后, 适应了声律、对账的要求, 且使行为主导因素“浣女”、“渔舟”移到了画面中心, 增强了形象性。上句为山路所闻:竹林里喧闹起来, 原来是浣衣女子回来了。下句为水面所见:溪水中莲花摇动, 原来是渔舟沿流而下。一个“喧”字, 刻画浣衣少女的声音笑貌活灵活现;一个“动”字, 使莲花与渔舟的形象呼之欲出。两句诗由景及人, 人藏景中, 动静交错,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声形并出, 写出了恬静之中所发生的一片活泼的生机。这幅画一定要浓墨重彩, 浣女身上的衣服一定要有大红色的牡丹花, 头上是粗黑的辫子, 竹叶是翠绿色的, 欲滴的那种, 远处的莲花莲叶是娇羞的粉色与深沉的绿色相间。翠绿的竹林深处, 传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 原来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 她们应该是打着赤脚的, 在她们纤细白皙的脚腕上加上串叮当作响的铃铛, 那就太完美了。叽叽喳喳, 说着那遥远的青春梦想。两腮绯红, 是不是被同伴猜中了那小小心房里藏着的那些酸酸甜甜的秘密。远处的莲叶不停地颤动着, 哦!原来是渔人荡舟水上。

尾联:“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抒写情志, 揭示题旨。随意, 任凭。歇是凋零, 王孙, 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 说的是春天的花草凋零, 而山中的秋色也很好, 自可留居山中, 可以不回来了。抒发了安居山林的情怀。以“自可留”三字收束全篇, 主旨全出。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 于是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 就随它去吧, 眼前这秋天的山野, 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山居秋暝》, 诗人用传神的笔, 把秋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塘、渔舟、以及晚归的浣女、摇船的渔夫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构成情景浑融无间, 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好像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又似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尽显王维诗画结合得特点。

摘要:王维是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由于他精通音乐, 书画, 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音律讲究, 画面感较强, 他把诗歌与绘画完美的结合起来, 这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通过对他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的解读, 来突出他诗画结合的诗歌特点。

关键词:王维,《山居秋暝》,诗画结合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9:浅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艺术美

《山居秋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王维的著名山水诗,它成功地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現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诗人笔下的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现摘录全诗并作以简要分析。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月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山水诗,它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以简约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图画。诗人笔下的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清新秀丽的画面美。《山居秋暝》的显著特点是诗中有画。一场秋雨过后,那湿润、宁静的青山,那松林间柔和、静谧的月光,那山涧里澄澈见底的清泉,那山坡下亭亭玉立的翠竹,那随波摇晃的绿荷,那嬉戏喧闹的姑娘,那打鱼归来的轻舟……在诗人笔下都历历在目,清新可见,如同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王维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也长于绘画。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此诗就深受其画风的影响,描写景物不捕异猎奇,不用重彩繁笔作工细刻划,也不用瑰丽的词藻进行涂饰,而只以简约疏淡的笔触粗粗勾勒,以形写意。即使有绘饰,也只是以“空”饰“山”,以“明”饰“月”,以“清”饰“泉”等,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同是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轻描淡写,但着笔成绘,画意盎然,清新秀美。

其次是安谧恬静的意境美。作者笔下的山间秋色,虽无春日之花卉烂漫、鸟舌啼啭,然而它的安谧气氛,却使作者感到心平气和、神宁思清。身居其中,可以洗涤乃至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扰,求得心灵的安宁。他不仅在尾联明确表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且还把自己由山间秋景得到的心理感受,把自己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含蓄在笔下的景物描绘之中,使诗呈现出一种安谧恬静的意境。诗的首联,写秋雨过后的山景,不写山形之奇异秀美,也不描绘山色之青碧苍翠,而是以貌取神,突出它的静——万籁俱寂,如同无物,因为静而显得“空”。作者正是以“空”的感觉来突出山的宁静,表现自己的欣喜,表现自己清悠静默的情怀。中间两联所描绘的默默屹立在山坡的松林,静静投射在林间的月光,缓缓流淌的清澈山泉,安然偃卧泉底的山石鹅卵,无不安闲静谧、悄然恬然。写竹林中浣纱姑娘的喧笑和塘湖中荷叶的晃动,也是为了衬托山间宁静。因为静,山坡河畔的喧笑才能透过竹林的包裹、山峦的遮挡悠悠飘来,入人耳膜;因为静,远在塘湖中央的荷叶轻微晃动才那么显眼,引人入目。五、六两句,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不仅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谧,而且还使画面显得生机活泼,表现出作者侧耳倾听、凝目注视,陶醉其中的乐趣,从而形成安谧恬静而又不落沉寂冷清的美的意境。

第三是错落有致的笔法美。诗的中间四句,两句写所见,两句写所闻。颔联上句“明月松间照”写所见,下句“清泉石上流”写所闻;颈联上句“竹喧归浣女”写所闻,下句“莲动下渔舟”写所见。颔联上句写无声静态,下句写无声动态;颈联上句写有声动态,下句写无声动态。颔联上句写月光,目光由远而近;下句写清泉,目光由近而远。颈联上句写岸上,由喧笑而寻竹林,也是由远而近,且由隐而显;下句写水中,因莲动而见渔舟,又是由近而远,因显而隐。作者用二十字却交叉转换,穷极变化,而且声、色、光、态,无所不容;天、地、远、近,互为交叉;动、静、显、隐,不时变化,使整个画面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真可谓变化灵活,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当然,《山居秋暝》在艺术上还有不少美质,此文不再论及。

篇10: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篇11:王维 山居秋暝

【教学创意】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一个别样的王维,并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主线来品味其独到的诗画艺术。

【教学目标】

1.一人: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王维诗画的能力。

2.一诗、一画:认识山水田园诗、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与画作“画中有诗”的特点。

3.一种境界: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画的空灵之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王维

师示一副对联:“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让同学们猜一猜这位有个性的诗人是谁,这位诗人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明确:王维,个性特征是“亦诗亦佛,半隐半仕”。大隐隐于市。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王维”。学生一般了解的是教学资料中概念性的王维。

教师按“陈铁民的《王维年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完整的与以往认识不一样的个性王维。(屏显陈铁民《王维年谱》节选)

701 周 则天帝 王维生。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於武后长安元年,卒於肃宗上元二年(701-761 61),有“诗佛”之称。

715 玄宗 开元三王维十五岁。离家赴长安。

717 王维十七岁。在长安,间至洛阳。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20 王维二十岁,在长安。春,就试吏部,落第。是年,每从岐王范等游宴。

721王维二十一岁。是春,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寻坐累,谪济州司仓参军,是秋离京之任。到济州。

726王维二十六岁。是夏之前,离济州司仓参军任。后官、隐淇上

729王维二十九岁,在长安。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是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赠维,维亦有诗送之。

731王维三十一岁。妻亡约在是年。

734王维三十四岁。仍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玄隐於嵩山。

735册寿王妃杨氏。 王维三十五岁。春,仍隐於嵩山。寻拜右拾遗,遂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740张九龄卒。 王维四十岁。迁殿中侍御史

741王维四十一岁。春,自岭南北归,尝过瓦官寺谒璇禅师。隐居终南山约始於是年归长安後。

745 王维四十五岁。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疑在是年。又尝至南阳郡,遇神会和尚。

750王维五十岁。是春,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

756 肃宗 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 七月改元王维五十六岁。仍为给事中。上

年十一月,安禄山反。是年六月,入长安;玄宗奔蜀,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服药取痢,伪称瘖疾。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八月,禄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维於菩提寺中闻之,悲甚,潜赋凝碧诗。九月之後,被迫为禄山给事中。

757 王维五十七岁。九月,唐军收西京。十月,收东京。唐军入东京後,维及诸陷贼官皆被收系,寻勒赴西京。维在西京,与郑虔、张通等并囚於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十二月,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维以凝碧诗尝闻於行在,又是时其弟缙官位已显,请削己职以赎兄罪,肃宗遂宥之。

758 王维五十八岁。是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760 王维六十岁。是春,严武为河南尹,赴任前至维宅访别,人赋十韵。夏,转尚书右丞。

761 王维六十一岁。仍官尚书右丞。是年春,弟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上〈责躬荐弟表〉,乞尽削己官,放归田里,使缙得还京师。五月四日,缙新除左散骑常侍,维进上谢恩状。七月,卒,葬於辋川。

(斜体黑字是王维故事中当重点讲述的人生转折点或可圈可说处,也以便学生认识王维由一位才艺双馨的有为青年转变为亦隐亦仕的山水诗人的思想历程。)

(王维生平资料: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关于王维的生年,至今尚是一个谜。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也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右丞年谱》即断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据卒年61岁推算,则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与大诗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缙为王维胞弟,官至宰相,两《唐书•王缙传》皆载王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年82岁,推之则生于武后久视元年(7),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暂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也将应举,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荐。但歧王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不能与公主争,于是只好以王维的才华去争取公主,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过了几日,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鲜华奇异,带着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说是带酒乐来为公主奉宴。王维为皙白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公主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公主甚感惊奇,非常高兴。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长于音律,若说词学,更佳,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感惊异,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说;“这都是我所诵习过的,从前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让王维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维风流蕴籍,而且说话风趣,大为座中各位贵人所钦重。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的荣光。”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解头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道:“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荐你。”就这样,又改荐王维,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传构,但从中可知王维少年时代便成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维中状元,却是事实,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使王维甚感惋惜。在裴耀卿离开济州不久,王维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据陈铁民《王维年谱》,王维离开济州后,在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年)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

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二、诗中有画——品《山居秋暝》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同学们自行研读《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性的文字,内容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这首诗描绘了哪些画面,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设计旨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研读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在展示过3-5名学生的诗歌赏析后,可从以下四方面阐述诗歌的诗画美:

1、“诗中有画”的景物描摹。王维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2、清新自然的优美音韵。《山居秋暝》不仅画意盎然,而且诗中时时流动着清新自然的音乐旋律。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洋溢着迷人的韵律,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不仅如此,王维对音、韵、调的把握也十分精确。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每一个字音读其声想见其形,形神皆备。全诗意脉一贯、呼应联络,确实有行云流水之妙。

3、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这首诗中还带有诗人超然物外、洒脱高雅的阪依情趣。这种情趣的表现与王维所拥有的禅宗心性有很大的关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在诗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而且还能领略到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

4、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在诗中,诗人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个安静淳朴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的营造,表达了他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在“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他对自己远离污浊官场的选择感到由衷的庆幸。毫无疑问, 在《山居秋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诗人不单只是喜欢这里的山水景物,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已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已经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境界。其中的景物描绘,也不仅表现了清幽淡雅的绘画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清远淳朴的人格美。

(屏显前人对此诗的评价)清.郭濬:色韵清绝。

明.周珽: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

三、画中有诗——赏《雪溪图》

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对自己的绘画更情有独钟。让学生欣赏王维的《雪溪图》(屏显该图),并说说画面上有哪些内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雪溪图》资料:传世的《雪溪图》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

《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此《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

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皆中规矩。

此画无款。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故长期以来认为是王维唯一的山水作品流传至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学生欣赏完《雪溪图》后,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王维山水画的特点:

1、“画中有诗”的诗化审美。王维开水墨文人画的先河,将画的构思、布局、形象、赋彩进行诗化审美,讲求画面的朴实无华和意境淡远。《雪溪图》正体现这样的特色,画面玉带小桥,几间草庐、几株寒树错落在山峦雪谷间,山坡溪水静谧幽深,林木稀疏蟠蜒,更显画面雪味醇厚。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幅山峦素裹,疏木多姿,溪水纯净的可望不可及的梦境图景;而透过这绘画的表面又可见作者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入,即画境中的诗意。《雪溪图》,墨笔山水画,写雪景寒舍,确有“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意境。

2、与众不同的“破墨山水”技法。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但是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雪溪图》 可以称得上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以水墨为“渲淡之法”的表现手段,是王维的创造,对后世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3、《山水论》《山水诀》是王维的两篇有关绘画的论著,包含作者对文人山水画的许多技法和要求的思量。“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 ……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这表明王维注重的是笔下山水的神韵。

4、山水画“南宗”之祖。明代董其昌评王维画曰:“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画眼》)又将王维与李思训比较,认为“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水墨画在唐代因文人画家之倡导而兴起,一千三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王维也因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近代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亦称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四、诗画合一,形神兼备。

为什么苏轼单单高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原来苏轼是王维的追随者,他亦将诗画结合在一起,在宋代把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屏显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局部)苏轼评价说:“吴生(吴道子)虽妙绝,犹似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宠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东坡认为绘画逼真并不是第一要义,王维的诗画讲求像外之意、画外之情,是文人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里的景和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王维在诗画中或是借景生情,或是寓情于景,景情息息相通,合而为一,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地。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那么“情景交融”亦即“形神兼备”。无论是写诗,还是绘画,单是“形似”尚嫌不足,务须达到“神似”,即做到“形神兼备”,才称得上佳作。

上一篇:以优质服务创优秀品牌下一篇:4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