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2024-04-25

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精选6篇)

篇1: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齐鲁石化[2004]35号

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现将《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 ○ ○ 四 年 八 月 十 九 日

主题词:工伤 保险 管理 办法 通知

发:公司领导、副总师,机关各部门,存档。齐鲁石化公司经理办公室

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制发

民医院。

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与定点医院签订工伤治疗服务协议。第六条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定点医院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待病情稳定后,转定点医院治疗。

第七条 公司各单位必须按时足额缴纳职工工伤保险费,保障公司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民职工。

第二章 分工与职责

第九条 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统一管理公司工伤保险事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负责征收工伤保险费;

(二)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三)负责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四)负责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五)负责根据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适当调整费率;

(六)负责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工作;

留有一定的风险储备金”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职工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工伤保险费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提取。今后根据淄博市规定,结合公司各单位的职工工伤发生率和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十九条 公司各单位于每季度的第三个月向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从企业管理费中列支,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二十条 职工工伤保险基金由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负责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工伤保险基金按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同期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第二十一条 职工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生活护理费;

(四)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九)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费;

第二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本条第(一)、(二)项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第六章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本条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第六章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二)醉酒导致伤亡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二十七条 职工工伤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先按照《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002)》中 “事故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填写公司《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表》,并经单位安全部门和主管负责人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20天内,(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六)因公因战致残的复员转业军人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医院出具的旧伤复发诊断证明。

(七)外单位调入的工伤职工,提交原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决定。

(八)其它所需的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 公司安全环保部根据以上相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意见,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十二条 经公司安全环保部签署工伤认定意见后,必须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被确诊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天内由事故单位报送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机构作出认定工伤的决定。

第三十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安全部门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淄博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淄博

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一)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二)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第三十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业病)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向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淄博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申报表》,携带《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表》(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或职业病诊断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和身份证(原件和一份复印件),上报到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在淄博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对淄博市劳动鉴定委员会下达的劳动能力鉴定结果无异议的,应于15日内向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延长至30日。工伤职工本人或者亲属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能力提出申请的,可以由本单位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向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第四十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淄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时,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

1第四十三条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实行停工留薪。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第四十五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由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经淄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12个月。

第四十六条 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止享受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四十七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经淄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必须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臵轮椅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

第四十八条 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护理等级需要生活护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3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所在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停发工资,由所在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所在单位和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所在单位补足差额;

(三)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所在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淄博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为:五级伤残为20个月,六级伤残为18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为:五级伤残为35个月,六级伤残为30个月。

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发50%。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每减少一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

5法定退休年龄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五十二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需治疗的,由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向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淄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按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五十三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淄博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

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执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淄博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其具体标准为:无供养亲属的48个月;有供养亲属的,供养一人的52个月、供养二人的56个月、供养三人及以上的60个月。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第五十九条 工伤职工无故拒绝检查、治疗,夸大或者隐瞒重要情节,影响工伤保险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可立即停止其享受的待遇。对虚报冒领的,一律予以追回冒领的全部费用。

第六十条 因工伤残职工经复查,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自复查鉴定次月起,按照复查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其中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

第六十一条 工伤职工经过治疗可以工作而拒不上班的,按旷工处理。

第六十二条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离退休(职)人员、内部退养人员被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聘用单位承担其工伤保险待遇。

第七章 工伤待遇审批程序

第六十三条 工伤职工医疗费的报销,履行以下审批程序:

(一)职工发生工伤时,单位应立即组织送定点医院救治(紧急情况下可就近抢救),所需的医疗费、住院费暂由单位垫付。单位安全部门负责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单据进行汇总,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表》、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

9被鉴定为1-10级的,由工伤职工所在单位负责填写《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审批表》(见附表一)一式五份,上报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经审批后,工伤职工享受本办法中规定的相关待遇。

第六十五条 享受工亡职工保险待遇的,应履行以下审批程序:

(一)职工因工死亡,由所在单位负责填报《企业职工因工死亡保险待遇审批表》(见附表三)一式五份,并同时携带《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表》、淄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上报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审核批准后,由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支付因工死亡职工的有关费用。

(二)符合工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和条件的,由工亡职工所在单位持工亡职工的档案、户口本、供养亲属的身份证和乡级以上政府机关出具的无固定收入的证明,并填报《企业职工因工死亡保险待遇审批表》,上报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审核批准后,由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

(三)供养亲属必须每半年提供一次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生存证明。

第六十六条 凡不按时出具供养亲属生存证明的,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停止支付抚恤金。发现供养的直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停止支付抚恤金。已多发的抚恤金,一律予以退还。

1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和所附的《职业病名单》,职业病的诊断执行《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第七十条 本办法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职工本人工资低于淄博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淄博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职工本人工资高于淄博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淄博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计算。

职工伤前缴费工资不满12个月,以实际缴费月数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为本人工资。

工伤发生时间或职业病确诊时间在1996年9月30日前的工伤(职业病)职工,以鉴定时上年度公司职工平均工资为计发待遇基数。

工伤发生时间或职业病确诊时间在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的工伤(职业病)职工,以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计发待遇基数。

本办法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执行本办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由公司劳动保险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原《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2: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吉医保字[2007]87号

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管理,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结合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实际,特制定《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居住就医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居住就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规范异地居住人员就医管理,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和《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规定参加省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并经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医保局)确认已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在职、退休人员。

第三条 申办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办理异地居住就医手续:

(一)退休后异地居住,社会保险关系仍在吉林省省直单位的参保人员;

(二)省政府、省直各厅局等参保单位的异地派驻机构在职职工。第四条 申办程序

(一)退休人员提供能够证明申请人异地居住情况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公安机关出具的临时居住证明;

(二)派驻异地的在职职工要提供成立驻外机构的批准文件和本人任职、调转的相关文件。

(三)填写《吉林省省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异地居住就医申请表》,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和所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证明情况,并签章;

(四)由单位经办人员持证明材料和《吉林省省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异地居住就医申请表》统一到省医保局办理审批手续。

第五条 医疗待遇

(一)首次办理异地居住就医手续的,自办理完毕的次月起,3个月内为待遇审核期,异地居住人员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常规门诊用药、治疗,享受异地就医待遇,突发疾病按照急诊有关规定执行,待遇审核期满后,异地居住就医待遇正式生效。

(二)异地居住人员的医疗待遇、支付范围,按照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三)符合享受门诊特殊疾病待遇的人员可以提出申请,按照门诊特殊疾病待遇有关规定认定合格的可以享受门诊特殊疾病医疗待遇。

(四)工伤人员的医疗待遇由省医保局报销时,根据工伤部位和病历诊断、费用清单等审定。

第六条 就医管理

(一)异地居住就医人员可在居住地选择四所医疗机构作为选定医疗机构,要求其中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各一所,专科医疗机构一所,各级别、类型医疗机构不得重复选定,可以放弃。

(二)享受门诊特殊疾病待遇的异地居住人员,可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一所作为门诊特殊疾病定点医疗机构。

(三)异地居住人员异地居住就医待遇自进入待遇审核期时起,封锁本地医疗保险待遇。

(四)首次办理异地居住就医手续的参保人员,半年内不得变更,半年后,享受待遇的地点一个自然内可以在参保地和居住地之间自由变更两次。

(五)变更异地居住地的,视同首次办理。

第七条 异地就医手续有效期为2年,仍需异地居住的参保人员可重新申请。

第八条 本办法下发前,与本办法规定相抵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医保局负责解释。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特殊疾病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医保字[2007]88号

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管理,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结合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实际,特制定《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特殊疾病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特殊疾病管理办法

第一条 方便特殊疾病患者就医,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和《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规定参加省直职工医疗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并经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医保局)确认已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在职、退休人员。

第三条 申办范围。

以下需要门诊治疗的特殊疾病:恶性肿瘤放疗、恶性肿瘤化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精神分裂症治疗、结核病抗结核治疗、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

第四条 申办程序

(一)须提供申请人近期明确诊断所患疾病的卫生行政部门允许复印的完整病历复印件(恶性肿瘤需提供病理报告)和诊断书原件(需要明确写明诊疗方案);

(二)填写《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特殊疾病申请表》,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和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证明情况,并签章;

(三)将医疗保险证、社会保障卡、诊断证明材料和《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特殊疾病申请表》统一报送省医保局办理审批手续。

第五条 医疗待遇。

(一)特殊疾病人员办理审批手续批准后即时生效,定点医院选定后当年不得更改,变更日期为次年1月;

(二)特殊疾病支付范围:特殊疾病基本治疗费用;

(三)一个内累计发生的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按一次住院结算(不参加与本住院次数累计,其住院起付标准按首次住院计算)。

第六条 就医管理

本地居住参保人员就医时须持医疗保险证、社会保障卡、门诊病历本及省医保局核发的《医疗保险特殊病门诊处方本》在其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享受特殊疾病门诊医疗待遇;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可以在其异地就医所选择的定点医院中选择一家作为其特殊疾病门诊的定点医院,经省医保局批准后,在该院发生的治疗该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可享受特殊疾病门诊待遇。

第七条 特殊疾病审批手续有效期为2年,到期经复审通过办理延期手续;到期未及时办理复审手续的,或复审未通过的终止待遇。

第八条 本办法由省医保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医保字[2007]89号

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管理,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结合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实际,特制定《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吉林省省直职工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吉林省省直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暂行办法》(吉医保管字[2006]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规定参加省直职工医疗保险,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并经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医保局)确认已享受保险待遇的在职、退休人员。

第三条 报销范围。

(一)经省医保局批准的在本地或异地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急诊医疗费用;

(二)经省医保局批准的转诊转院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经省医保局批准的异地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其他符合规定但无法使用社会保障卡结算的医疗费用。第四条 参保人员办理医疗费用报销时,须提供以下资料:

(一)报销人医疗保险证、社会保障卡,报销人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或报销人身份证复印件及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二)有效票据;

(三)报销门诊医疗费用需提供处方,或带有用药及检查明细的票据副联,报销住院医疗费用需提供加盖有效印章的费用明细清单;

(四)门诊病历(手册)或卫生行政部门允许复印的加盖有效印章的完整住院病历;

(五)转诊转院审批表、异地居住就医申请表或急诊备案表。

第五条 办理时间:每月1日至10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医疗费结算的最终截止日期为次年1月10日。

第六条 本办法同时适用于省直生育保险。第七条 本办法由省医保局负责解释。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关于印发《省直职工医疗保险费收支业务管理规程》的通知

吉医保字[2007]93号

各参保单位:

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吉政办发[2001]53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及《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规定,为了保障参保人员医疗保险权益、规范医疗保险费缴纳和基金报销申领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省直职工医疗保险费收支管理规程》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

省直医疗保险费收支业务管理规程

第一条 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发[2001]53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9号)、《关于省直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补充规定》(吉政办发[2003]10号),结合参保单位实际,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更好的为广大参保职工服务,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按规定参加省直医疗、生育保险的所有参保单位及参保人员。

第三条 参保单位及职工按照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对应当缴纳而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参保单位,从次月起暂停其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在足额补缴医疗保险费和滞纳金后,方可恢复享受待遇资格,补记个人帐户。参保单位中断缴费超过1个月以上,又重新开始缴费的,须将中断缴费期间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及滞纳金一并补齐,其职工及退休人员从重新缴费后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医疗待遇。参保单位中断缴费期间职工及退休人员发生的医疗费,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由单位负责支付。

第四条 省直医疗保险费收款业务规程。

(一)参保单位每月按规定时间到征缴部领取征缴通知单,根据征缴通知单核准缴费的金额、帐号、单位全称,于每月25日前(年末12月20日前)足额将次月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费存入到省医保局指定的基金收入帐户,同时将本单位的医疗保险编号填写在银行进帐单的第3联上。缴款4个工作日后及时到省医保局财务部核对并领取收据。

(二)以现金形式缴存医疗保险费时,参保单位需持现金到省医保局指定的开户银行缴纳后,凭银行加盖现金收讫印章的现金存款凭证,到省医保局做到帐处理、领取收据,对未到省医保局办理到帐录入手续的视同欠费,系统将自动封锁医保待遇。

(三)对不按时打印征缴通知单,直接按上月应缴数额缴费的参保单位,数据库里无应缴信息,无法到帐处理、打印收据;参保单位缴费不足时,将导致封锁医保待遇、参保患者无法正常就医。

(四)缴纳IC卡、病历本、处方本、医疗证工本费时,需凭业务部门开具的通知单到财务部足额缴纳现金。如金额较大,可通过银行划转,并在进帐单第3联上标明工本费款项。

第五条 省直医疗保险费各项支出业务规程。领取各种款项需提供的资料:

(一)携带的基本资料:

对领取终止个人帐户款属调转、出国留学等,需提供相关手续的原件、复印件;如死亡的,需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的原件、复印件;

领取生育保险费时如男职工配偶没有工作或失业的女方,需提供单位证明、街道证明或失业证、结婚证的原件、复印件,并提供男方的医保卡、本;

对领取独生子女政策奖励(生育津贴)的,需提供退休审批表、生育保险独生子女父母政策奖励申领表原件、复印件。

(二)取款人需要提供的资料:

1、本人领取的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亲属代领的需提供代领人、报销人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和报销人或终止个人帐户人员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3、单位经办人代领的需提供单位介绍信或授权委托书,经办人、报销人或终止个人帐户人员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4、其他人代领的需提供代领人、报销人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和报销人或终止个人帐户人员的授权委托书。

以上在办理领取款业务签字的同时,需填写联系电话。

(三)对报销人姓名(指医保数据库中的姓名)与身份证不符的,要及时更改信息,否则不予支付。

篇3: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个人账户存在空账问题。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个人账户应全部积累, 除个人退休时支取本人的缴费额外, 社保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应侵占。但在制度实行初期, 大量的“老人”、“中人”以前年度工龄均视同缴费年限, 相应的转轨成本财政并未全部承担, 造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基金积累不足。为保障基本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发放, 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基金, 造成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虽然2005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在13个省开始做实个人账户, 但部分地区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依然存在, 对我国个人账户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审计调查某市个人账户记账金额200亿元, 截止2011年末仅做实49亿元, 占24.5%, 其余75.5%的个人账户处于空账状态。由于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时, 社保部门要依据个人账户记账金额支付, 因此这种空账状态并不影响参保人权益, 但政府需假以时日逐步完成做实账户, 进一步提高资金积累和支付能力。

二是做实个人账户管理模式不统一。对目前已试点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的省、市来说, 部分省、市将个人缴费部分全额划入统筹基金, 仅依靠中央、地方财政补贴和一定比例 (如1.5%) 的个人缴费做实个人账户, 造成在以前个人账户空账的基础上, 又新增了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缺口问题;而部分省、市将个人缴费部分按做实比例直接划入做实基金, 其余纳入统筹基金管理, 中央和地方对统筹基金进行财政补助, 可避免出现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缺口问题。

三是个人账户计息不准确, 部分地区存在少计利息的问题, 损害参保职工基本权益。按照国家规定, 个人账户按照1年期定期存款计息, 但由于个人账户计息不及时和信息系统不完善等原因, 个别经办机构发生未按规定对个人账户计息的情况。

四是个人账户便携性不足, 个别省市无法及时转移个人账户。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正在努力做到省级统筹, 尚未实现全国统筹;由于不同省 (自治区、直辖市) 信息系统不统一, 增加了个人账户转移接续的难度。部分偏远县 (市) 不能为流动人口转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此外,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 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之间也存在转移接续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建议

相比较而言, 部分地区个人账户空账为制度层面导致的历史问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加以解决。而个人账户计息为经办机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 相对较易规范。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工作, 对于保证统账结合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 维护参保职工权益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是扩大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的实施范围, 统一明确做实个人账户管理模式。应逐步扩大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的实施范围, 由目前的13个省逐步扩大至全国所有省市, 做实比例可从一定的比例起步 (如3%) , 逐步提高到8%。国家有关部门在各地做实个人账户工作中, 应出台办法统一明确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模式。将个人缴费部分按做实比例直接划入做实基金, 其余纳入统筹基金管理, 中央和地方对统筹基金进行财政补助确保养老金发放, 既明确个人权益, 又有效避免出现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的做实个人账户财政补贴资金投入模式。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 抚养比逐年下降,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较大。为缓解上述压力, 财政应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 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并与保费征缴收入增长相匹配的财政补贴资金投入模式。目前可延续在13个试点省采取的中央、地方按3:1比例补贴的财政投入模式, 并随着每年社平工资和缴费基数的增长而相应提高财政补贴水平。

三是探索建立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 提高基金收益率, 缓解个人账户空账压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在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基础上,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 把定期存款作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投资运营的首选模式, 把定期存款收益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底收益, 切实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水平。同时拓宽资金投资渠道, 将部分社会保障资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运营, 提高基金收益率。

四是加强对个人账户计息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按时准确地为个人账户计息。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定期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社保经办机构将个人账户计息工作落实到位, 及时准确地为个人账户计息, 保障参保个人的权益。

五是提高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 做好个人账户转移接续工作。各地应按照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版) 的要求建立信息系统, 对于信息系统版本不一的情况, 应建立数据接口, 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为实现个人账户无障碍转移打下基础。同时, 研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 做好个人账户转移接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M], 人民出版社, 2008。

[2]谢根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广彬.社会保障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4]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篇4: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关键词:退休;职工管理;调研报告

按照天津石化重组改制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天津石化离退休职工管理业务、资产及离退休职工管理人员,于2005年由原二级单位划归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实现专业化重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公司离退休人员(含内部退养及协解后退休)总计14067人,其中已鉴定工伤人员143名,未鉴定工伤人员原单位内部视同工伤待遇327名。另外,管理对象中还有公司不参加改制人员。天津石化公司对离退休职工一直关怀备至、关爱有加,早在1984年成立了老干部管理部门,各二级单位相应设立了工作机构,积极落实两项待遇,公司领导视老同志为宝贵财富,经常要求我们要学习老同志,尊敬老同志,关心老同志,帮助老同志,特别是离退休工作集中管理以来,离退中心千方百计为离退休人员办实事,解难事,千辛万苦、不分昼夜为离退休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在公司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争取资金费用,逐年提高离退休职工重要节日慰问标准,逐年改善离退休职工活动阵地。离退中心全体职工不计个人做了什么,只计老同志得到什么,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一颗孝心温暖了每一位离退休人员,中心获得各级组织授予的几十项荣誉,达到了让老同志满意,领导和组织放心。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工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愈来愈强,公司历史上遗留的工伤问题愈加显化,同时工伤退休人员本人更多争取享有合理的政策,更要求政策范围外的不合理待遇。因此而形成到各级上访的群体越来越多,诉求内容也呈上升趋势,这部分人员已成为不稳定因素的重点,工伤退休人员管理也成为离退中心重点工作之一。

1 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截至2014年底离退中心管理的人员中有已鉴定工伤143名,未鉴定人员327名,已鉴定工伤人员大部分发生工伤时间是在国家实行工伤保险条例即2004年1月1日以前,工伤性质不一,有的是工作中操作不当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当造成身体某一部分或多部位伤残,有的是由于职业病引起身体疾病,伤残部位不一,伤残程度不一,有的卧床不起不能自理,有的某部位失去功能,甚至依靠辅助器械维持生活或工作,工伤鉴定等级不一,因此享有工伤待遇不一。

未鉴定工伤人员是指本人在工作中受到身体伤害,但由于当时供职单位原因没有及时上报和组织认定和鉴定,而是按已鉴定工伤人员享受有关待遇。尽管实行工伤保险条例以后,国家曾组织未鉴定人员进行认定和鉴定,但是由于供职单位或本人原因没有参加国家认定、鉴定,目前这部分人员医药费用都由企业支付。

1.2 诉求内容。已鉴定工伤退休人员和退休未鉴定工伤人员诉求内容归纳如下:

1.2.1 要求企业解决住院垫付医疗费用。

1.2.2 要求企业解决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用。

1.2.3 要求企业解决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拒付的医疗费用。

1.2.4 要求企业解决去医院住院和看门诊交通费,包括“打的”费用。

1.2.5 要求企业解决辅助治疗器械购买费。

1.2.6 要求企业解决住院陪护的床位费。

1.2.7 要求企业解决住院的陪护人员或陪护费用。

1.2.8 要求企业解决辅助器械更换费用(因其时限不足,应在免费维修范围)。

1.2.9 要求企业解决房屋维修费。

1.2.10 要求企业解决其所谓为了缓解病情辅助治疗的其他费用等。

1.2.11 要求企业解决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1.3 上访诉求的形式:

1.3.1 越级上访(到公司及其以上机关)。

1.3.2 缠访(经常到中心并且滞留时间很长甚至有的半夜凌晨)。

1.3.3 多头上访(多部门上访)。

1.3.4 电话上访。

1.3.5 书信上访。

2 工伤退休职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伤退休职工的工伤是历史上形成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2.1 历史上退休职工分散管理时,各单位对退休职工管理慰问的标准不统一,使退休职工的待遇包括工伤退休职工的待遇不一致,形成差距。

2.2 工伤保险条例实行前各单位对工伤人员的待遇也不一致。

2.3 工伤职工本人争取政策范围外的待遇普遍存在。

2.4 工伤职工本人其他疾病误认为是由于工伤部位失去功能造成的,要求解决全部医疗费用。

2.5 集中统一管理以来,公司对改革后配套的退休职工工伤管理原则还不完善。

2.6 突出的问题就是个别退休工伤职工认为个人甚至家人的赡养费用都应由企业担负。

2.7 未鉴定工伤人员医药费企业负担过重。

3 对工伤人员管理对策的探讨

篇5: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计划单列市分公司,总公司营业部:

根据《保险法》、《会计法》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系统的实际,总公司对原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向总公司反馈。2001年8月13日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提高资金运用收益,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增强公司偿付能力,根据《保险法》、《会计法》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公司。

第三条 采取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实行周转金限额管理,除必要的周转金外,资金全部集中到总公司。

第四条 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分别开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

第五条 资金运用坚持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原则,按照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进行运用。

第六条 各级公司负责人对本单位资金的安全负责。

第七条 资金管理职责。

(一)总公司资金管理职责:

1.根据《保险法》、《会计法》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制定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并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办法的执行。

2.根据《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进行资金运用,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

3.负责系统资金管理,编制资金管理报表,进行资金运营情况分析。

4.负责系统资金调度,保证资金运用和现金支付需要。

5.负责组织建立系统资金清算中心,进行系统资金清算。

6.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和预测,制定中长期资金计划和年度资金运用计划。

7.负责系统资金管理情况的考核。

(二)分公司资金管理职责:

1.根据总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对其所辖分支机构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2.根据总公司下达的周转金限额指标,及时将超过周转金限额资金归集上划总公司。

3.负责辖内资金调度,对其所辖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4.负责建立辖内资金清算中心,保证资金清算安全、高效。

5.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和预测,编制年度资金计划。

6.根据总公司要求,定期传送有关资金数据和报送有关资金管理报表。

第二章 周转金管理

第八条 周转金是指用于备付各项业务给付和费用开支的流动资金。周转金的存在形式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现金。

第九条 周转金实行限额管理,由上级公司核定下级公司的周转金限额,超限额资金全部集中到总公司。上缴资金按年计息,计息标准由总公司决定。

第十条 周转金限额实行定期考核,纳入公司预算制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公司财会部门是周转金的主管部门,负责周转金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十二条 现金管理按照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各级公司必须在《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第十四条 各级公司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保证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不得白条抵库和挪用现金。

第十五条 各级公司应对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经常性的复查和核对,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银行存款、现金的收支情况要做到日清月结。对账过程中发现的未达账项,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三章 资金清算管理

第十六条 资金清算以安全、高效为目标,各级公司要不断改进资金清算方式,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在途资金,降低管理成本,防范资金风险。

第十七条 建立内部银行模式的系统资金清算中心,负责系统内所有资金清算的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分公司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分别开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

1.收入账户仅用于归集和上划收取的保费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除按照约定向上级公司收入账户上划资金外,不得发生其他任何支付行为。

2.支出账户仅用于费用支出、业务给付支出等各类支出的结算,除上级公司拨人资金外,不得有其他资金来源。

第 十 九 条 账户设置:

1.各省级分公司全辖只能在总公司指定银行之中选择1—2家银行,按照总公司规定开立支出账户。

2.在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银行范围内,或经总公司批准的其他金融机构,各省级分公司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开立收入账户。收入账户资金要按照总公司要求及时集中上划。

3.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和总公司规定开立的其他账户。

第二十条 账户开立要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严禁在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社、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邮政局、商会等单位开立账户。

当地没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地区,经省级分公司批准,并在资信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所有账户应报总公司备案。

第二十二条 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结算技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资金管理及汇划成本。

第二十三条 根据成本核算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一银行间资金调拨一般应采取实时汇划的方式。

第二十四条 建立账户查询系统,及时查询本级及下级公司所有账户的余额、交易明细等情况,加强资金监控,防范资金风险。

第四章 现金流量管理

第二十五条 总、省两级公司应定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重点是未来业务发展及寿险、长期健康险业务给付的预测,编制现金流量表及现金流量预测表。

第二十六条 总、省两级公司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情况,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资金计划,保证公司具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努力降低再投资成本和筹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运用收益。

第二十七条 分公司周转金不足,可以向总公司申请临时调剂资金。申请可以是发文、函、传真等形式,说明申请的主要原因,并加盖公司公章。涉及有关经济合同的,应同时提供合同复印件。

周转金申请时间:3000万元以下(不含3000万元),2个工作日;3000万~10000万元,3个工作日;1亿元以上,5个工作日。

第二十八条 各级公司计财部门应建立大额支出审批制度,制定资金支出计划,增强资金支出的计划性。

第五章 资金运用管理

第二十九条 资金运用仅限于总公司资金运用部门。其他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进行资金运用。

第三十条 资金运用范围严格执行《保险法》及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以及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

第三十一条 总公司资金运用部门采取内部单独核算和考核,费用实行预算制管理,投资人员实行绩效挂钩的收入分配体制。

第三十二条 建立投资评估、决策、监督机制,加强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和控制,降低资金运用风险。

第三十三条 成立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

第三十四条 按照资产负债配比原则,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制定资金运用计划。

第三十五条 各分公司应加强有价证券的管理,有价证券统一在省级分公司和财务中心保管。大额协议存款存单在总公司保管。

第三十六条 各分公司应加强对资金运用存量的管理,资金运用到期要及时收回资金并集中上划总公司。

第三十七条 各级公司应加快消化不良资产,组织专业人员负责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制定考核奖惩措施,奖励清收有功人员。

第三十八条 对于可能收回的不良资产,要借助法律诉讼、以物抵债等手段,加快清收,减少损失;对于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要尽快核销,减少不良资产余额,将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降到1.5%以下。

第六章 独立账户资金管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中的独立账户资金是指除普通账套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要求单独建立保费收入账户并独立进行运用和管理的资金。

第四十 条 独立账户资金实行垂直管理,专款专用,净保费资金全部集中到总公司相应的独立账户进行运用。

第四十一条 独立账户业务占用其他业务资金,按照独立账户业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利率标准收取占用费。其他业务不得占用独立账户业务资金。

第四十二条 各分公司独立账户资金运用收益,按照独立账产业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由总公司根据独立账户资金运用的净收益进行拨付。

第七章 资金业务管理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中的资金业务是指发生货币资金流动的收入和支付业务。

第四十四条 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资金业务,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办理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第四十五条 加强办理资金业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加强对资金收付的稽核,确保资金安全。

第四十六条 严格执行会计、出纳分离制度,严禁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第四十七条 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必须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可以支付款项的所有印章。

第四十八条 使用计算机查询资金余额和使用电子凭证办理资金业务的单位,应建立严格的IC卡保管和使用制度。

第四十九条 建立严格的有价票证保管制度。定期存款证实书等重要票证必须存入保险柜(箱),其钥匙和密码应由二人分别保管。

第五十条 建立严格的资金业务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相应责任,明确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规范。

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办理资金业务。

第五十一条 除系统内部上划和下拨资金外,对于重大的资金支付业务,必须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具体办理时还应实行会计负责人、公司领导双签制度,除加盖个人印鉴外,应予以手签。

第五十二条 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支付申请。公司有关部门和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二)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审批人应拒绝批准。

(三)支付复核。会计人员应对批准后的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主要是复核审批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合适等。复核无误后交出纳人员办理。

(四)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根据复核无误的资金支付申请,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并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五十三条 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严禁收款不入账,严禁公款私存,严禁设立“小金库”。

第五十四条 计财部门及经办人员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资金业务指令,有权拒绝办理并根据职责予以纠正。

第八章 资金检查

第五十五条 建立资金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第五十六条 资金管理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照总公司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二)周转金管理情况。重点检查周转金限额的控制办法和完成情况,是否存在为完成考核而人为调整报表的现象。

(三)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情况。重点检查现金管理是否符合《现金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否存在白条抵库和挪用现金的情况。检查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账情况,是否存在长期未达账项的情况。

(四)账户管理情况。重点检查账户设置是否符合总公司有关规定,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有在总公司禁止开户单位开户以及在同一银行多头开户等现象。

(五)资金运用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规定范围以外的新的任何形式的资金运用,以前年度有价证券管理是否符合总公司有关规定,有价证券到期是否及时支取等。

(六)独立账户资金管理情况。重点检查独立账户资金调拨是否符合总公司有关规定。

(七)资金业务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重点检查资金业务岗位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监督情况,是否存在不兼容岗位混岗情况以及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情况。

(八)资金业务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情况,以及重大资金支付业务的授权审批手续是否齐备。

(九)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印鉴由一人管理的现象。

第五十七条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尽快纠正完善。

第九章 处罚规定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检查单位作出处罚决定并责令限期改正,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1.未按规定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

2.未对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经常性核对并做到日清月结的;

3.挪用现金或者白条抵库的;

4.保费收入资金未及时入账或者收入现金未及时存入银行的;

5.未按规定对有价证券进行集中存放管理的;

6.未按规定开立、设置账户的;

7.有价证券逾期未支取10天(含10天)以上的(无法支取的除外);

8.未按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的;

9.其他适合本条规定的违规行为。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检查单位作出处罚决定并责令限期改正,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1.违反国家及总公司有关规定违规进行资金运用的;

2.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以公司名义为企业或他人提供担保的;

3.收人资金不入账或者私自设立“小金库”的;

4.利用职权挪用公款或者公款私存的;

5.有价证券逾期未支取1个月(含1个月)以上的(无法支取的除外);

6.其他适合本条规定的违规行为。

第六十条 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公司制度对上述两条所列行为的罚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同一人的同一违规行为不得重复罚款。

第六十一条 有上述两条所列行为之一的,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公司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发生重大资金案件,资金遭受重大损失的,除追究本级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监督和检查不力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公司领导的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按照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总公司负责修订和解释。

篇6:关于印发《公司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保监发〔2014〕15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为进一步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提升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水平,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监会 2014年2月19日

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维护保险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第三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四条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声誉风险,导致出现对保险公司不利舆情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五条 保险公司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防范和识别声誉风险,应对和处置声誉事件。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常态长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注重事前评估和日常防范。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通过声誉风险管理,发现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影响公司声誉和形象的隐患。

第八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声誉风险归口管理机制,注重职能部门的响应与协作,提高防范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章 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

第九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其职责包括:

(一)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政策;

(二)配备与本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三)培育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四)根据公司治理原则其他应由董事会履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职责。

第十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秘书应发挥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提高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工作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报告、决策、响应和执行效率。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和实施机制,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

(二)明确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三)决定重大决策、重要业务流程、重大外部事件的声誉风险评估及其应对预案,以及重大声誉事件的处置方案;

(四)确保公司制定并实施相应培训计划,使员工和营销人员接受声誉风险教育;

(五)决定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结果,对声誉风险管理问题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追究;

(六)按照声誉风险监管的要求,落实有关监管措施。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指定专门工作部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专门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实施公司声誉风险评估,提出防范声誉风险的综合建议;

(二)负责公司日常舆情监测,及时识别并报告声誉风险;

(三)负责公司有关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提出处置声誉事件的综合建议;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控制声誉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

(五)指导、协调、监督其他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决策;

(六)存储、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包括:

(一)向声誉风险管理部门通报日常经营、投诉处理、合规审查、审计稽核过程中发现的声誉风险情况;

(二)参与公司声誉风险排查和评估,对防范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声誉风险提出专业建议;

(三)参与公司声誉事件核查与处置方案制定,对声誉事件核查和处置方案提出专业建议;

(四)落实声誉风险防范和声誉事件处置中与本部门或分支机构有关的决策;

(五)其他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响应、配合、执行等职责。

第三章 声誉风险防范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在公司治理、市场行为和信息披露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声誉风险,防范影响公司和行业声誉的风险发生。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声誉风险事前评估机制,主动发现和化解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推广、理赔服务、资金运用、薪酬规划和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声誉风险。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进行声誉风险事前评估,并视评估结果制定相应预案的情形包括:

(一)拟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进行并购重组,参与重大项目;

(二)拟进行产品、服务及销售模式等重大商业创新,实施重大商业营销和媒体推广方案;

(三)拟发布年报或披露有关公司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主要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四)拟提起或涉及重大法律诉讼;

(五)涉及重大违法违规经营,已进入行政调查或处罚程序;

(六)出现较大规模的集中退保事件,或较大规模的有关投保人、营销人员的群体性事件;

(七)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可能面临大范围的理赔;

(八)其他明显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情形。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统一管理的采访接待和信息披露机制,做好媒体服务和公共关系工作,避免造成公众误解和媒体误读,引发声誉风险。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与投诉处理联动的声誉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客户合理诉求,防止客户投诉处理不当引发声誉风险。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或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日常舆情监测制度,确保及时发现有关公司的声誉事件,持续识别和关注声誉风险;

(二)对监测到的声誉事件依据性质和传播情况进行分级分类评价,确保重大声誉事件及时上报并进入应对程序;

(三)分析舆情动态,提出声誉事件处置中有关信息披露和舆情应对的策略建议。

第四章 声誉事件处置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应及时应对和控制声誉事件,防止个体声誉事件影响行业整体声誉,维护保险市场稳定。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职责明确的声誉事件处置机制和有效的报告、决策和执行流程,在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快速响应和协同应对。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对声誉事件分级分类,明确处置权限和具体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主要包括:

(一)核查引发声誉事件的基本事实、具体原因,分析公司的责任范围,预判声誉事件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二)检查公司其他经营区域、其他业务、正在实施的宣传策略等与声誉事件的关联性,防止声誉事件升级或诱发新的声誉事件;

(三)对可能的补救措施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形采取合理补救措施控制利益相关方损失程度和范围;

(四)根据声誉事件动态,统一准备新闻口径,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外披露相关信息,澄清片面和不实报道;

(五)对引发声誉事件的产品设计缺陷、服务质量弊病、虚假夸大宣传、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六)加大正面宣传和品牌建设力度,介绍公司针对声誉事件的改进措施以及其他改善经营服务水平的举措,消除声誉事件的不利影响;

(七)声誉事件处置中其他被认为必要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在声誉事件处置中发现恶意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的,应依法采取措施维护公司利益。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对引发声誉事件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对相关经营管理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将声誉事件的处置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对处置声誉事件不当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 行业协作

第二十六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应重点关注行业规则、经营模式、自律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性声誉风险,提示有关声誉风险,引导和协调会员应对和处置行业性声誉事件。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保险行业协会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及关于行业声誉的自律和维权行动,统筹资源,维护行业良好声誉,加强行业形象建设。

第六章 声誉风险监管

第二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监管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在分类监管中设置指标和依据,评价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状况。

第二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情况、实施和执行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重大声誉事件,可要求保险公司及时报告处置情况,披露相关信息;对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声誉事件处置不力,影响到行业整体声誉和形象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三十二条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照适用本指引。

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始于谎言的我作文600字下一篇:初中英语听说能力教学难点及提升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