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

2024-05-22

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精选6篇)

篇1: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

走进舞蹈世界 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小学音乐民族舞蹈教学的探索

韩山中小

王铸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科技和教育为主导的世纪。各国的教育在注重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都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族舞蹈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起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避免简单、机械的程式化教学,让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兴趣 民族舞蹈 民族音乐文化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1、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2、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3、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4、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5、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的理论依据

1、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音乐课中的舞蹈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主动地、即兴地歌唱、舞蹈、演奏,在娱乐中学习音乐”.在当前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教育事业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单一的唱歌教学模式。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歌唱联系着动作和活动,更符合儿童的天性,比单纯的歌唱可以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儿童天性好动,在这样的歌唱中,边歌边舞,积极参与,和小朋友、老师一起分享愉快,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在音乐中舞蹈,儿童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感受、表现音乐,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培养儿童的集体感,锻炼社交能力,增长自信心才干。

2、加强小学音乐课堂的民族教育,是21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21世纪是科技和教育为主导的世纪。各国的教育在注重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都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族舞蹈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起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避免简单、机械的程式化教学,让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3、舞蹈进音乐课堂与“体态律动”、“音乐节奏法”相吻合。

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进音乐课堂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礼仪的艺术媒介,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视野的途径。舞蹈中的一些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练、易于掌握,它具有即兴性的特点,可变性强,在大体的步伐、动作、节奏下跳舞可以做各种即兴性的发挥;表演形式自由,可以载歌载舞,形象生动鲜明,这些特点都和体态律动的形式是一致的。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因素,节奏、身体、舞蹈动作三者结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而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典型节奏,这些对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的启示

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总结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如歌曲《那达慕之歌》的学习中结合蒙古舞蹈的特点、学习吸腿跑马舞步;《哇哈哈》的学习中结合新疆维吾尔族的绕腕等。动作有趣,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唱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歌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的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如在进行《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动作,然后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孩子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最后再合着老师的琴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好习惯。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面向全体学生,边歌边舞,自我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中提倡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同学不同的锅庄舞动作,让男同学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能充分表现自己,让女同学和男同学一起配合的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边歌边舞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种气氛中上课,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反应敏捷,老师会情绪饱满,童趣倍增地授课,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合作学习,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如在学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待歌曲学会以后,教师再教学生手腕灵活的新疆舞组合,学生掌握后,再分小组相互配合地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最后再分组上来表演。通过把民族舞蹈融入歌曲的表现中,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五)、学习民族舞蹈,促进儿童智力提高。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而通过舞蹈的学习,这几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下面就从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具体分析学习舞蹈,促进儿童智力提高。

1、舞蹈教学与注意力。

“意识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就叫注意。注意有二个特征:一是它的指向性,一是它的集中性”。例如:在教《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时,教师示范三拍子的舞蹈动作时,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手和脚的运动路线、节拍,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些客观上要求学生们高度注意,常期训练使学生养成高度注意的习惯。由于舞蹈具有对儿童注意力培养的功能,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舞蹈,收获甚大的还在于高度注意力的培养。

2、舞蹈教学与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们在学习舞蹈时不仅要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与舞蹈律动,记住每一舞句所表现的情感。人的能力大部分来自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而积累来自大脑的记忆。如在第三册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我也骑马巡逻去》掌握了蒙族舞的吸腿跑马步,在第六册的《我是草原小骑手》的学习中能够回想起来并加以运用。

3、舞蹈教学与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高低、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如在音乐欣赏课《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通过欣赏乐曲第三乐段,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回答:人们在载歌载舞的欢庆丰收。教师接着问:他们是怎样欢庆的?有的学生立即扭起秧歌,有的学生还模仿舞狮的动作。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民族舞蹈动作(秧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思维的过程。

注重思维,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主流理念。音乐教学绝不仅仅是靠一张嘴和一台录音机,它更需要用心、用身体去感受、去捕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在小学音乐民族舞蹈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到音乐的民族特色。然而,无论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这一生我愿与教育相伴,与音乐同行!

参考文献:

[1]潘志涛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

[2]龚倩 《中小学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纪兰慰、邱久荣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篇2: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

——浅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展开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推理、操作等探索过程,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之魅力。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 空间观念 发展途径

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空间与图形的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不断积累,我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探索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空间与图形所包涵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每一次新知识的渐变过程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都是学生空间思维的提升过程,都是学生思维的飞跃过程。在教学《三角形》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既唤起了旧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中,我通过让学生复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后导入新课,并通过乌鸦终于喝到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如图: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学得生动、形象,把远离学生的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多媒体为媒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在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迪思考。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3cm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绿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如图:

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引导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提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学生在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

3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都非常注重设计需要学生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以想象促思考,以想象促发展,每一次的想象过程,都是学生对空间的又一次认识过程;每一次的想象过程,都是学生开阔空间视野的过程;每一次的想象过程,都是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过程。让我们多为学生营造想象的氛围,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3: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篇4: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

关键词:决策;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35-01

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活动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还沉浸在从选材——备课——制作课件——赛课的过程中,本次赛课我感受良多在此将我的得失与大家分享。

一、徘徊中的决策

自从学校开会安排了青年教师大奖赛以来,我明知无法“逃脱”所以还是一直在心里挂牵着这件事儿,只是一直在选材的边沿不断徘徊着下不了决定。好不容易选择了《桥》这篇课文作为赛课内容却在周末下午才听好友说赛课要求上的是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我一下子就懵了,这可如何是好!明天就是星期一了,周一开会抽签周二赛课就将拉开帷幕,我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晚上吃过晚饭陪儿子做作业无意中看到了书架上的四大名著,头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何不上名著方面的内容呢?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对于四大名著虽有所了解却不熟悉要想用作上课内容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项莫大的挑战。我犹豫了,是选择书上的选学课文还是上名著?我拿不定主意,整晚我辗转反侧却没有结果……

二、逼上梁山

转眼间就到了周一开会的时间,当领导们安排好工作之后教导处李主任就喊我们抽签了。我可真“幸运”竟然抽到了第二号也就是说明天上午第二节课就是我赛课了,这可真是把我给“逼上梁山”了。回到家思考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向高难度发起挑战——上名著内容。我思索着《西游记》孩子们太过于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太过于复杂深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而《水浒传》故事精彩人物形象鲜明又极具趣味性,孩子们学习起来应该更有兴趣吧,最终我确定上《水浒传》,希望这一逼也能把我逼成一条“好汉”!

三、备课遇拦路虎

确定好上课内容和课题之后,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坐在电脑前备课。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经过不断地修改教案也已基本敲定。该制作课件了,可我的电脑却给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想尽办法却总是不能在PPT中插入文字,此时已经是晚上11:40这可如何是好?窗外虽是寒风中夹着凉凉的雨滴而我却急的冒汗……紧急关头好友向我伸出了援手为我解决了难题,真是雪中送炭啊!深夜2点过,我终于初步完成了课件制作。

四、最后的准备

星期二早晨刚7点半我就到学校了,因为我的教案还需再次修改,评委用的教案还没有打印,学生学习的题单也还需要最后的修改和打印,课件有些地方要进行最后的处理……太多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眼看着就要到我上课了……,我沉住气一连做了几个深呼吸然后投入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中。

在距第一节课下课还有10分钟时间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拿着为孩子们准备的题单我来到教室打断了数学老师的讲课将题单发给了孩子们,并让他们上好厕所带好文具及题单集合到四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刚讲完要求下课铃就拉响了……

五、反思得失

孩子们刚到多媒体教室坐定上课铃就拉响了,我深呼吸后定了定神神便按照教案开始了我的“名著之旅”。

40分钟的课看似很长却在转眼间结束了。上完课,我只觉得浑身轻松可心中却是百感交集。回顾本节课,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注重对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2、明确了书—故事—人物—细节之间的关系。3、对气氛的渲染,对孩子们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孩子们学习的反馈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存在的最大的不足有三点:1、徘徊犹豫下不了决定,所以迟迟未决定上课内容;2、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不熟悉教学设计,上课不够流畅。3、在对孩子们进行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指导和对故事、人物形象及细节描写方面的学习指导犹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彻底。

篇5: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他们学起来自然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低年级数学生活化实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如何让这种理念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引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数学知识就来源于这个大大的活知识宝库,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学生也肯定能学的积极,学的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小明的一天》一课,课前一天先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起床、上学、放学、1休息等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再汇报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知识已是水到渠成。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立足生活,感受数学乐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之源呢?那么我想这又需要我们去贴近孩子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平时喜欢什么呢?什么事物会引起他们大大的求知欲望呢?我想对于任教低年级数学的我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学生一定能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淀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例如《数墙》这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 “20以内加减法”后,根据规律进行计算的一堂课,如果单纯的根据规律计算,就会变得十分的枯燥乏味。所以我以“你们看到工人叔叔砌墙吗”这一问题展开本节课,让学生体验砌墙的过程,是一层一层由下往上搭建的。在此基础上用“小刺猬”砌墙的动画,让学生体验砌墙过程,并发现这些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不一样,墙上有数,从中引出“数墙”。学生在观察刺猬砌墙的时候,显得特别认真,其实这也是从学生喜欢的方式着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三、走近生活,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如在《认识线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比较》将毛线拉直,说方法,强

调一端对其,看另一端,将这一段描下来,那么这一段的长度就是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2、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想象线段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线段进行辨认,加深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到图形中,寻找多边形中的线段。

在这几个环节中,从学生平时常见的线引入,认识线段,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去找生活中的线段,更加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运用生活,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通过学生自已积极的思考,自由地选择解题方法,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思维的训练,为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用于生活中。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例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米”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体验一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三版。

篇6: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

反观我朝,长沙千年古城墙,挡不住小小万达的挖掘机;苏州几任书记都不敢动一根手指头的桃花坞,顶不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利益诉求;梁林故居在天子脚下、人大代表的王军等学者几年的强烈抗议中,全国人民的眼皮底英勇就义;假古董遍地开花…这是什么样的国度,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文化引倒?居然可以不认祖宗、不要记忆、割裂文化、随意复制、任凭商业利益践踏。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问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师到哪去了?显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规划师所能左右。面对开发项目、开发商潮水般的涌入,大多数城市规划师都只是个绘图匠,撑死做个高级跟班,又谈何参与决策。我朝LD还试图抹杀文化,愚弄百姓,又谈何保护、传承? 部分政府同志也曾想阻止这场悲剧到来,挽救了残片的城市记忆,极少数城市中沧桑的“老者”有幸暂时活了下来,像打碎的.玻璃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结果并不乐观。

显然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不仅依靠那部分政府官员和几个有良知城市规划师,更需要公民对历史、文化、自然的的认同、深爱与尊重,只有公民的自我觉醒,共同追求个人的权力、公共城市记忆,才可能改变当下的社会氛围,破眼下之困局。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百姓,其他的就更不好说了,官没官样,商没商德,哪有那么容易觉醒。

想起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个人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喊多了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规则,完善制度,才可能变百姓为公民,找到破局的真正抓手,找回核心价值观。这也让我想起最近掀起的来至《太平洋的风》,风是爽意我们感受到了,但是为何会舒服,貌似并不像某人笔下描绘的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更多的是合理规则下公民的觉醒,不知您是否认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小说世界——感受名著魅力】相关文章: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05-30

走进盲人世界05-22

走进“数码”世界04-23

走进信息世界05-17

走进纸世界范文05-22

走进微型小说范文06-05

走进电脑世界范文06-05

走进平凡世界范文06-05

走进彩色世界教案07-28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07-28

上一篇:公司车辆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下一篇:《向海深处》读后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