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2024-05-12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精选8篇)

篇1: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读后感的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如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呢?这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

第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读后感以及写读后感的作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常会产生一些体会或感想,把这些体会或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必须让学生明白”读“是”感“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感之间的联系点在哪?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这个点,才能有感而发。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呢?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让学生明白写读后感的一些方法。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写读后感可以采取四步走――引、概、联、点。

1、引――紧扣感点,引用重点句段。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而成,”引“是”感“的支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重点句段。在引导学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时,部分学生引用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也有学生更进一层,直接引出读后的整体感受――读完这篇课文,我不禁潸然泪下…

2、概――紧扣感点,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并不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3、联――紧扣感点,联系生活实际。读后感重在感想,最忌大段大段引用原文,或者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文章流于肤浅,缺乏深度。泛泛而谈,文章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呢?联系实际,可以抓住中心,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语言,一边读一边感。比如写《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时,我引导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出现什么幻象?为什么有这样的幻象?抓住这几个情节去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小女孩多么渴望温饱、渴望关爱、渴望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你们有谁在大年夜跑到大街上去卖火柴呀?你们还幻想吃烤鹅吗?卖火柴的小女孩能上学读书吗?通过启发,同学们感悟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与我们的幸福生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通过引导,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写读后感可以抓住重要情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从生长的社会环境、生活上、学习上对比…)。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着笔;既可以横向比,也可以纵向比。试想想,如果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形成一个面,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深入挖掘,何愁写不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真情实感呢?

4、点――紧扣感点,点明读后感受。一篇好的读后感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时代气息。点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做到首尾呼应;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呼吁,引起读者的深思。一位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倘若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在,我会把妈妈给我的一个苹果,爸爸给我的一双新鞋,姐姐送我的.一些童话书都送给她,让她也跟我们一样,每天生活在幸福、快乐、美好的世界里…不得不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从他们的读后感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另一位学生则写道: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不禁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扼腕叹息。而我们90后生活在新社会,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可以得到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吗?寥寥数语,作者的感点得到升华,读者的思想得到净化…第三.引导学生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还要恰当升华”读"的感点。在表达方式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要叙述,又要议论,同时适时的抒情又能为读后感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读后如饮香茗,让人回味无穷。综上所述,如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小学生写作文更多的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活动,他们有纯真的童心,有美好的心灵,有丰富的想象力,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掌握读后感的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写出既有真情实感而又令人回味的读后感来。

篇2: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第一段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当然不一定就三段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但是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2.小学读后感怎么写?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3.小学生读后感示范

轻轻的合上书已经很久了,《鲁滨逊漂流记》中曲折连环的故事情节与鲁滨逊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却深深地在震撼着我。

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但睿智的他不甘平庸,对父亲的忠告-----不要去航海全然不顾。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丧生了,只有鲁滨逊坚强的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在这里独立生活了24年,一次偶然,他解救了一个俘虏-------“星期五”。过了四年,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了祖国。鲁滨逊不屑守成,不甘平庸,有实干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更令我佩服得是鲁滨逊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造出了桌子、陶器等物品。当面对食物危机时,他种植出了大麦和水稻,并靠这些仅有的农作物制造出了粗糙的面包。这一点就是我们不能相比的。现代的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个个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记得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日本的孩子和一个中国的孩子分别放在同一座有野兽出没的山中。中国的孩子很害怕,没有坚持下来。而日本的孩子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顽强的坚持下来。简简单单的实验说明一个不简单的道理:中国孩子在自立自强和意志力上需要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父母和社会的溺爱之中,要报效我们的祖国要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不能再这样逍遥自在,碌碌无为,难道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吗?鲁滨逊机智勇敢,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同学们,为了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快快从我们自身做起,坚强刚毅、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父母、社会、国家。

鲁滨逊聪明机智而又坚强,我喜欢这个人物,更敬佩他身上的精神。

4.小学生读后感示范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

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篇3:第六讲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1. 研读原文。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认真研读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 确立感想点。感想点既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一出戏剧,内容有繁有简,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想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其中我们受启发最大、感触最深的那一点( 或几点 ),就可以被确立为“感想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感想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或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等。

3. 写好读文概述与发感想。读文概述是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主要内容的交代;发感想的目的是明确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想。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感”由何而发。认清读文概述与发感想的关系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紧密结合。读,是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和“读”互相作用,不可脱节。读后感要把“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自然巧妙地组织起来,防止读后感变成原文摘录或原文缩写 ( 节选 ),也不要把读后感一分为二,前半篇写内容摘要,后半篇写毫不相关的感想、议论。

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读”为辅“,感”为主,“感”是重点。读后感的重点不是对原文的介绍,而是写出读后的感想。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篇4: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读后感

下面我想就这两方面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论文写作的方法问题

(一)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写好论文的关键之一。万事开头难,就是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这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二)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老师多加沟通,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判断资料的价值。

(三)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

在论文写作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1、研究思路要清晰。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做到形散神聚。

2、观点要鲜明。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

3、论据要充分。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论文不需要像教课书一样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我们可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古今中外,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可以用来论证,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4、找准自己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或进步点,就是你论文的闪光点,也是你论文中最核心的地方。这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

5、合理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要遵循一个原则,引用了人家的论点,就不能引证人家的论据,引用了论据,就不能引用论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6、详略要恰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篇幅不在长短,有新意就行。在论文写作中,不要以字数论英雄,字数只是个门面,关键是内容,在论文创新的地方,应该重点论述,论文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详略恰当。我认为真正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你见到的一个美女一样,添之一分太肥,减之一分太瘦,恰到好处。

7、文中脚注和参考文献要全面。在论文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论文写作中标注出来了,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但一定要有下注,要标明文献的出处,具体到页码,不然很容易有抄袭的嫌疑。一般在引用中,不能出现大段的引用,最好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

二、治学方法的态度问题

(一) 治学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我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当我们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时,却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因为学术研究是多么神圣的事,怎容得随意亵渎?我记得有一个名人说过,学术本身是有尊严的,学术研究者要有良心。这话说得在理。治学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精神,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研究生,对论文写作抱有畏难情绪,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无从下手。其实,我个人觉得还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一个扎根下去,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纵然衣带渐宽也无悔的人,不可能找不到写论文的突破口。务实的态度是可敬的,不仅做学问,做人亦然。

(二)亲近学术

依然是个态度问题。如饥似渴地涉猎大量的书籍,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享受着补充精神食粮的快感。

有了研究的兴趣,学术研究便不再是“苦差事”。十年冷板凳苦不苦,但想到终有一日会有新发现就觉得浑身是劲,劲头十足。抱着这样的想头,踏实做功课,功夫到家了,突然有一天从某一传统见解中解读出新意,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实,我认为,学术也不是什么深奥莫测的东西,揭开学术神秘的面纱,发现原来结论是如此的清晰和明了。过去,我一直认为学术就是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科学家才会懂。现在才明白过去的想法之幼稚。人总要鼓足勇气去做一些事,做了之后才会发现其实有些事并没有原先想的那么难。

总之,《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这本书给了我不少的帮助。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篇5: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题目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你要弄清文章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三、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初学者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四、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 最简单、基础的格式

1、我在什么时候读了《„„》。它主要写了„„

2、文中的„„令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概括该内容。它让你想起了什么(结合实际谈)。

[或:当读到“„„”的时候,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概括该内容。它让你想起了什么(结合实际谈)。]

3、回应开头,说说应怎样做。

例文:

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有感

今天,我读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文章,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精神对我的教育意义很大。

这篇文章讲了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6.2级地震,中国政府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去救援,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斗,救援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阿尔及利亚群众赞誉的故事,赞颂了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无私帮助的高尚品质。

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川汶川刚刚发生过的8级地震。震后,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救援队来到中国参加救援。俄罗斯救援队救出了一个生还者,中国人民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送给了俄罗斯救援队一面锦旗;中国台湾救援队尽管没有没有救出生还者,但是他们救出了2条小狗,这2条小狗同样反映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这些人来中国救援,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

我体会到了他们有颗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心,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要向他们一样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做新时期下最棒的少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老师叫我们先读一遍课文,我读了后很是生气。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很久以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很美丽的山村,这儿的空气很清新,人们过着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可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儿的人们都有了斧头,他们也用斧头到山上砍树木,建房子、做家具。他们都利用斧头砍树木建了漂亮的房子。可是过了很久以后,有一次这儿下起了暴雨,由于 没有树木的抵挡,暴雨摧毁了他们的房子和所有的一切。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很多,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在搞环保,要爱护花草树木,也是为我们以后的子子孙孙造福,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为以后的人着想。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一定要做到自己要爱抚自然环境,还要呼吁家人和周边的人们 一起来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能给予生存。

《长征精神代代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长征精神代代传》这本书,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给了我深刻印象。他们的武器只有普通的步枪,甚至是大刀,而敌人却拥有飞机、大炮„„但他们却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红军们虽然武器装备简陋,但却懂得智取。在占领遵义城的过程中,他们乔装成败退的敌军,巧妙地喊开遵义城门,解放了遵义城。

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深厚的感情。红军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帮助穷苦人民翻身解放。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帮助红军战士解决了许多

困难。强渡大渡河时,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每到一个地方,红军战士们就受到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红军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

最使我惊奇的是,在红军队伍里活跃着一批十多岁的少年,他们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他们却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投身于激烈的战争,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想一想他们,我们的学习条件该是多么好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些英勇的革命前辈,为了中华民族的危亡,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篇6: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概念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今一天要讲的是第一种。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像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范文一

勇敢面对,收获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本周,我看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文章讲述了“我”和五个小男孩一起去爬悬崖,可是,胆小的“我”却蹲在石架上不敢下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终于从石架上下来的事情。

当“我”感到头晕目眩,而且十分恐惧的时候,父亲终于找到了“我”,并告诉“我”怎样脱险,而“我”却总是不敢去尝试。父亲安慰恐慌的“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就这样,莫顿·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终于爬下了悬崖!

莫顿·亨特父亲的话使我受益匪浅。是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看做一小步,想着自己已经距离目标不远了,这样便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信心。走了这一步,再去走下一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这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次经历,那一次,我忘了带红笔,刚好,我的同桌有2支,我又想问他借,但是我又有一点胆怯。我心里面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耳边似乎有两种声音:“不要向别人借东西,如果人家不借给你,你一定会很丢脸”,“如果你不问别人借,你就没有红笔用了。”我鼓起勇气,去向同桌借。“你可以借我一支红笔吗?”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人生的道路中,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毅力,足够的努力,不论有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够闯过去的!只要学会面对困难,不逃避,不退缩,就一定会收获成功!

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精简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令人受益终生的道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由俄国着名诗人普希金所作,当时作者被流放,过着凄离悲凉的生活,现实令他倍感愁苦,此时此刻,一个小女孩的玩耍中流露出的童真与善良,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作者紧锁的心门。普希金的心中顷刻间升起一盏明灯,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更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此后,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也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他在他那伟大的一生中,每一刻都在创造价值,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流芳百世,被后人所赞颂。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告诉我们要乐观向上。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他便冲你哭;你冲它笑,他便冲你笑。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入人生的困境;乐观的人,把挫折时为梯子,一步步攀上人生的高峰!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坎坷,磨难与失败。再平的路,也会有石子,同样,再顺利的人生,怎会没风雨雷电呢?

诗的第二部分则告诉我们要怀恋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过去总是会有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但过去已成为历史,不能失而复得,所以,我们更应珍惜美好的现在,万万不能虚度光阴,“今日事,今日毕”,万不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正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珍惜现在的同时,我们还要未来充满希望,“一颗充满希望的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更因憧憬未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四条生活准则:乐观生活,怀恋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乐观生活使我们快乐;怀恋过去是我们幸福;珍惜现在是我们充实;憧憬未来使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谨遵这四条生活准则,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轻松,生命将更加充实,并缔造出辉煌的人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说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就是告诉人们要坚持。这句话便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告诉了人们要坚持,坚持,胜利的彼岸就在前方。

本书生动地讲述了主人公,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男孩,他生活在乌克兰的舍佩托卡城。他的家中十分贫穷,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保尔便参加了红军,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侦察兵。但上天总对他不公平,让他再一次战争受伤,康复后,被派去修筑铁路。保尔在严寒中修筑铁路时,旧病复发,差点死去,经历了九死一生,但结果却是让人失望的————他失明了!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在这种情况下,靠自己那顽强的意志力,坚持写作,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震惊,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让我试想一下,假如哪天我也和保尔一样失明了,残疾了。我还会和他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自卑,勇敢地继续生活下去吗?不,不会!因为我和保尔不同,我一定会活不下去的,因为我的信念不够顽强,因为我没有保尔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他的勇气。他持之以恒,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自己双目失明而感到自卑,而感到气馁,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完了保尔的故事,便让我想到了我国着名的女作家张海迪,她和保尔一样,残疾,她甚至比保尔的命运还要悲惨——全身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知觉。但她依然乐观面对,她笑对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这是她说过的话,这就是她的精神,也因此,这句话被选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她有这种精神,所以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等书,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轮椅上的梦》便是她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坚持了,所以她获得了成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光辉的一笔,让所有人而为她喝彩,让我们而为她感到骄傲,与自豪。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说过的话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坎坷,而我们则要勇敢面对困难,笑对人生,不被困难所束缚。我们要在逆境中生长,向夏洛蒂。勃朗特一样,做逆境中的坚石,沙漠中的仙人掌;像海伦。凯勒一样,用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困难,敢于和命运抗争。让我们用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不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自卑,不要因为自己的不满而半途而废,我们要像保尔。柯察金与张海迪一样,笑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苦,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功。

篇7: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推荐

这事儿的关键在于:我觉得学校里所教、或者所要求的“读后感”是无效的。它的格式基本上就是:

◆书里面告诉我一个道理

◆举1个书里面的例子

◆联系1次“实际生活”

◆这个道理真有道理啊

孩子们每次遇到“读后感”都头疼真是太正常了!我有个学生,其实挺爱看书的,但他们学校图书馆有个规定:每借一本书,还的时候都要配1篇“读后感”。于是他就干脆不去借书。

很多家长、包括学生都来问我:怎么写“读后感”呢?我们要不先简单说一说,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的话,可以留言告诉我,未来我专门开发一套课再详细讲。

首先我们得说,“读后感”并不是一种文体,我猜想这是不是语文老师的发明创造?看字面意思的话,就是读完一本书以后、有所感悟或者有某种感受、感想,写篇文章表达出来。

感悟,是通过阅读明白了某个、或某些道理,略接近于大家最经常在写的“读后感”吧。但是感受、感想就宽泛多了。

感受可以是:啊,我好同情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赞,这本书在所有***类型的书里,我觉得是写得最好的!还可以是:哎呦,这本书太神奇了,我怎么从来没想过还能这样写书?!

老师好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就有最后这种感受。感受,是非常主观的,并且带有情绪性的。

感想呢,类型就更多了,可以是从这本书出发所想到的任何内容。可以是思考一些现象,也可以是讨论一个问题,还可以是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一番评论,乃至联系到这本书之外的其他内容。

感想,是先有某种触动(感),但重点在于被触动之后的思考(想)。比如猫老师在很多年前给《小熊维尼》写书评的时候,就从它出发,谈到了“为孩子而写的童话”和“实际上是为大人自己所写的童话”之间的差异。

总之,可写的角度、内容很多。甚至你要批评这本书写得不好也可以,比如你觉得某些地方不够真实,这也是你的“感受”和“感想”啊!不必非得局限于“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写、写什么,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先把这本书读通了。先读清楚:作者在书里究竟写了点什么。

你可以先列一张导图,把书中的内容整理出来。

◆对于故事类的书(包括非虚构类的人物传记、历史书),可以用流程图,列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当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时候,整理清楚前因后果、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尤其重要。如果你对书中的人物感兴趣,还可以用树结构图,把人物管理也理清楚。

◆对于论述类的书,可以用一张中心导图,列清楚内容结构:整本书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分了几个部分讲的,每个部分各自讲了什么,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这样列清楚以后,你就能有的放矢:我究竟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些部分有感触、要发感想(也可以是对书的整体);书中又有哪些部分的内容跟我想讨论的问题、想表达的观点是有关联的。

那么写的时候,这些都是你的可用素材。

此外,有些孩子写的“读后感”,我拿来一看,咦,好像只谈了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后面章节完全没有涉及。那我怎么知道你是读完了整本书,还是只读了一点点,为了完成任务就提笔来写了呢?

我当然相信孩子们是读完了整本书的。之所以拎出来说,意思就是:这种写法不太好。

用上述画导图、理清全书内容与结构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你的思考将覆盖整本书,不会再局限于其中小小的一个角落。

第一步:“五步写作法”:先收集素材、选择素材,然后搭建结构、深化细节,最后再写作成文。那么整理书本内容,就是收集素材。

第二步,标注感兴趣的内容 。在列好的导图上,我们可以去圈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并且简单地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好换种颜色的笔,把书本中的“事实”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然后在所有标注中,选择自己最想谈论的1个话题。如果你有好几个话题都想要谈,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拆分开来,每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读后感m.simayi.net而不是把它们混在一起,都塞进同一篇作文里。可能在你的标注中,有好几条都是跟同一个话题有关的,那很好的,可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此外再看看:在书本内容里,跟这个话题有关的有哪些,也圈出来,作为素材备用。

第三步,搭建结构。 “读后感”基本上是属于论述类的文章,不用谈得很花哨,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就可以了。结构也不复杂:

读了什么书,介绍作者、书名,以及关于它的一些你觉得值得读者去了解的基本事实。

比如,《小熊维尼》是一个作家爸爸以他的儿子和儿子的玩具熊(名字就叫维尼)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一系列童话故事。了解这一点,对理解、欣赏这本书是有帮助的。

你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讨论的话题,以及你对此的观点。

对于你的观点,给出至少3条支撑它的内容。

最简单的比如: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想推荐给大家。这也是一个观点啊,对不对?而且还说清楚了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那么接下来,你就要写出至少3条理由,说明为什么你觉得这本书好、值得阅读。要能够让读者看完你的文章以后觉得:哎,我也想找这本书来读一读!——这就是你的成功。

如果要写得更细一点,还可以具体说说,这本书最适合怎样的读者。比如我有个学生写:如果你喜欢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添加有意思的幻想写成的小说,那么我强烈推荐《哈利·波特》。

再比如: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对此,我的思考是……这也很好。相当于是跟作者对话、也邀请你的读者参与思考。熟悉猫老师的学生都知道,“问题引导思考”是我特别喜欢的方式。

那么接下来,首先你要把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写到过哪些内容,先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然后再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可以是你赞同、或者不赞同、或者部分赞同这本书的观点,并且给出你的理由。也可以是你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所以你要来说一说,随后给出你的思考成果。

还可以是:我特别喜欢/特别不喜欢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然后陈述你的理由,包括原文、也就是书中是怎么写他/她的,包括你的感受、分析和思考。

或者是:我觉得这本书如果能……写的话,可能会更好。然后给出你认为书中的缺憾、更好的写法,以及同样的,给出你的理由。

都可以,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话题和观点,你也可以自由地去提出。总之,“读后感”不是喊口号,不是讲道理,而是针对你所阅读的这本书,去提出值得讨论的话题,并展开你的讨论。

第四步,扩展内容。 其实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可用的内容、素材主要有几类:

◆书本中的内容,可以摘引原文,也可以加以概述,但不论哪一种,都要在原文中找到切实的对应。我通常会建议,在阅读的时候就给值得注意的内容做好标记,方便查找。

◆你的感受和思考。也要紧扣着原文进行分析、展开思考,而不是自顾自地去说——很多“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类的“读后感”,基本上那个“道理”跟书的内容没什么关联,就是生搬硬套。

◆其他外部素材,可以是跟这本书相似的,互相印证;也可以是不同的,彼此对照;还可以是对这本书所讨论的话题、领域有所补充的。

不一定非得是自己“实际生活”啊!“我想起了自己七岁那年”……我们完全可以把视野放宽,其他的书、电影、音乐、美术、建筑……但凡跟这本书、跟你想讨论的话题有关联的,都可以放进来。

比如,猜猜猫老师在谈《小熊维尼》、谈“2种童话类型”的时候,都拉进来其他哪些经典作品?

篇8:描景文的写作方法

从本期开始,我们又增加了“名师大讲堂”栏目。大脸猫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走近名师,提高自己!

描景文比状物文范围更广,往往许多景物组成一个景点,因而写起来更复杂一些,但也有规律可循。写描景文时需要注意六个结合:

1.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所描写的任何景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如果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那么景物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描写景物时,要做到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2. 先写与后写的结合:写景物要有先后顺序,按照一定的条理描写。景物不同,其描写顺序也会各异,可按照先总后分、先远后近、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等顺序进行描述。

3. 外表与内在的结合:每个景物都有外在表现,如形状、颜色、亮度、气味等;每个景物也都有内在表现,如质地、结构、习性等。将外表与内在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文章就会生动具体。

4. 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自然界中的景物大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容易描写,但是受时间、地点、光线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景物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能把动态写出来,景物就“活”了。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把景物写丰满。

5. 实写与虚写的结合:实写是指描写景物的真实、现实状况,虚写是指加入了作者的联想、想象。写景时可以先实后虚、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做到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但应以实写为主。

6. 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写景时不能单纯写景,应在字里行间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实现情景交融。

以下是一篇描景的例文:

日落

太阳落山时的景象是多么壮丽!我爱看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太阳已经靠近西山,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正在改变颜色,给大地穿上了鲜艳的衣裙。东边天上,升起了一个月牙儿,它踮起脚跟,羡慕地望着太阳。这时候,夕阳的余晖斜洒在原野上,大地好像披上了金色的地毯。麦苗似乎在向太阳频频点头,恋恋不舍地高喊:“太阳公公再见了 !”余晖透过树叶,斜射在流动的小河上,河面波光粼粼。

院子里,鸡、鸭、鹅全身好像都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大公鸡跳上了墙头,好像“金皇帝”一样,面对夕阳,昂首挺胸地唱起了欢送的歌:“喔喔喔,我是一只大公鸡,站在墙头上,送太阳公公回家去!”

这时,太阳把半边脸藏在山后,像一位怕羞的大姑娘似的,含羞地望着无边的大地,不忍离去。可是,好像有一个无情的东西使劲地拉着它往下溜。太阳终于无可奈何地移到山背后,慢慢地沉下地平线。不多时,那多彩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了余晖。

啊,日落的景象壮美得无以言表,让人感觉好像进入了仙境般的世界。

大脸猫感慨:

上一篇:同济大学医学院2014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安排下一篇: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