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心得体会

2024-05-03

四本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1:四本书心得体会

态度决定一切

读完《关键在于落实》要有落实的意识。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和目标任务的完成,都要抓落实的结果。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狠抓落实是确保一项决策实施、工作推进和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抓不好落实,工作安排部署得再怎么细致,也没有任何意义。要有落实的能力。抓好工作落实,不仅要有落实的意识,而且要有落实的能力。提高抓落实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工作实践当成锤炼自己、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过程。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高抓落实的能力。要有落实的方法。各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靠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作保证。要把握工作任务的科学性,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的工作步骤。

读完《黄金心态》让我感受卓越和幸福人生所必须具备的七大黄金心态:阳光心态、积极心态、执著心态、老板心态、共赢心态、感恩心态和空杯心态。书中运用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量案例,阐明了并且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心态修炼方法和途径。确实令我耳目一新!“心态决定一切”,在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工作岗位的自主性是有限的,然而你可以选择对待工作的心态,积极还是消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将决定着未来。做每一件事时不要去想“这是要我做的”,而是要告诉自己“这是我要做的”。一个人有了动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就会自发主动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你每天的心态,每天的心态取决于你每一片刻的心情,那些每天都快乐的人,并不是他很富有,而是他善于发现美好。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从根本上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甚至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心态!读完之后,掩卷长思,对照自己,内心不仅有一种沸腾和跃跃欲试的冲动。人们常说:“看问题,做事情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应该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去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考虑的更全面,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进步才能更快”。

读完《我在为谁工作》让我感受到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的深刻道理,帮我解除了困惑,调整了心态。为薪水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工作不能计较于眼前的得与失,要看到这份工作对自我经验的积累与自身素质的提高的帮助。然后再从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帮助我们调整心态,激发我内心的使命感,尊重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满怀热情地工作,乐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这样的人生也就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做混碗饭吃的一件差事,我们肯定不去重视、喜欢它。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将之视作深化、拓宽我们自身阅历的一种途径,工作在我们眼中就会成为最愉快的事情。

要把工作看成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去重视它,珍惜它。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对现有的工作,我们要拿出高度的热情和忠诚去完成。

读完《卓越员工的12项修炼》让我感受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的。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思想。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收获,在工作中要激发自己的激情,改掉自身的一些坏习惯,不断追求更高的自我定位,做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要主动去做需要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地去做。每位员工都要向卓越的员工看齐,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翁,不轻视企业也不轻视自己的工作,不管任何时候都把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到爱岗敬业、对企业忠诚。这样才能得到领导和企业的欢迎,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以及获得更大的发展。付出和收获一般情况下都是成正比的。关键在于我们本身是否努力过、奋斗过?“敬业是最卓越的工作态度”,我们应该用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把敬业成为一种习惯。作为一名员工,做自己的事情要很认真、很细心,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一定要将“敬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与工作的需要相适应,以无愧于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无愧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用快乐的心情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排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只能如此而已。其次:只有在热爱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员工。

四本书让我感受很深,四本激励人向上的书,震撼我的内心深处,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本书通过多个真实的社会写照、成功人士对待工作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要为何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去努力工作,让我明白了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是可以成功的。读完四本书后让我激动不已,我已经深刻体会到现在拥有的一切的重要性,从现在起认真工作,端正态度,积极向上开始每一天。

篇2:四本书心得体会

回民小学

张军怀

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特别是我读完《走在行知路上》、《不做教书匠》、《教育的力量》、《给教师的建议》后,我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的知识,获得了开心和快乐。

在拜读完管老师《不做教书匠》一书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在这部书中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及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读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这部书中,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的故事经典,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他总能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谈经论道。他对教育有限的忧患,对年轻教师给予的希望,让我越发觉得自己过去是多么地浅薄和无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方向。“浇树要浇根”“治病要治根”一切事物都有源头,只有抓住命脉才能把握一样事物、操纵一样事物。人的心就是根,心态决定一切,心是方向盘,把握好你的心,心中能常容纳别人,把心胸放宽,别只围着自己转,要有方向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的总的感受是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 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很多人,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我们,在踏入教师工作岗位后,要去喜欢它,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回顾这段时间的教书生活,此时我才顿悟:什么是真正的教师。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工作的目标,之后,责任感、约束感、积极感才会随之增强。只是,拿什么来实现目标呢?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多读书。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读完之后我的心灵接受了涤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从他的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 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篇3:一本书,四百年

用英语重新翻译《圣经》的动议,通常要追溯到一六○四年: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要搞出一部息争止讼的权威版本;由此,这个“钦定本”最终得以成就。其实,除了太早出现,并事实上在后来以通行语面目而成为权威的希腊语(septuagint, 2c bc)和拉丁语(vulgate, 4c)译本外,在这钦定本之前,欧陆的许多地方,也颇流行以当地土话来译经。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d 1546)的传奇德译就不用说了,法语、西班牙语等版本,也早就出笼,甚至后来都充当着钦定英译的重要参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普遍性的所谓“民族意识的觉醒”兼“国民教育”;确实,这些土话翻译,容易引发教士和精英阶层等的不满以至恐慌。同样,英语中此前当然也已经有了《圣经》的译本(有的不全),而且是好几个,有的还颇为成功(Tyndale Bible, 1520s; Geneva Bible, 1560)。

所以,尽管有的与事者对再出个英译《圣经》其实很抱着“糊弄”的心思,想着把过去的老译本大概翻翻新就成了,但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直接过问下,还是很搭了个“要大干一场”式的架子,非要搞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工程出来不可。西敏寺的经师,英格兰“唯二的”两所大学(the Universities)的学究,各出两组人马,分章承包,先理出初稿,最后再从每组各拉出两位头头儿,聚到伦敦定稿全书。

表演中有一段再现了翻译时推敲的流程:一堆学者围坐,轮流着由各位译经者读出打算译成的草稿,其余人听着,对照原文和已有的多种译本,有意见随时插话。这样一字一句、一节一章地翻下来,算得上是精雕细琢了。比如,就旧约开篇头一句写圣灵(Holy Spirit)在“水面”上的运行,剧中人以听者之一的口吻说道,“这里可以用一个新出现的法语词,‘表面’(surface)”,其他译者经询问该字的基本意思后,并不同意,于是定稿中写入的,仍然是一个更古老的、在此前的英译中就已经使用的字(face)。

按照剧中人的感慨,在第四福音书所载的精妙教义中,圣父的“言辞”,成了人子的肉身(flesh);但在这本可供人翻看的钦定本英语《圣经》中,“言辞”却化成了纸墨(paper and ink)。这沓字纸的流传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本英语《圣经》,真是极大的成功。可以不夸张地说,钦定本《圣经》在译成之后,虽然一开始难免一些攻击指摘,还是就立刻取代了其他译本,成为广泛印行于英格兰以至整个不列颠岛的最流通版本,贩夫走卒、闺阁弱质,都能有更方便的读经机会。细想起来,在这座岛上,这纸墨所成的书,经历四百年,曾经一直摆在那样多教堂的经坛上、那样多家庭的床柜上、那样多学者的书桌上;书中纸墨所载的言辞,又甚至直到今天或许还经常活在那样多人们日常说话的唇齿之间。甚至偶尔踱进苏格兰极西北一个小岛上的教堂,也可以发现桌上静静摊开着的,正是这钦定本的英语《圣经》。

有意思的是,就在半个多月前的五月一日,所谓的“五月节”(May Day)的清晨,就在离默顿学院两街之隔的另个学院,麦打伦学院的方形钟塔(Magdalen Tower)跟前,先后展现了两个都显示着传统,却又透露着迥然不同内涵的“庆祝”仪式。麦打伦学院得名自新约《圣经》中所记的另一个玛丽(María he Magdalení),或谓是耶稣之妻,即和合本中称作“抹大拉的马利亚”者,紧挨着过去牛津城的东门外。这头一个仪式,是在塔顶的歌咏。一群身着白衣的学院男生和学院附属男校的少年,就在日出的时候,一步步走上塔顶,在拉丁语的早祷词后,放声高歌(其实在塔根儿下听来声音微弱)“感谢颂”(Hymnus Eucharisticus),歌颂的内容无外乎圣父、圣子加圣灵。这个场景,曾经上演了几百年,从一百多年前起又在牛津复现。后一个仪式,是紧跟着歌咏已毕之后,从方塔东边的桥头(Magdalen Bridge),走过来一支队伍,一群姑娘高举两臂、摇动着绣花长裙紧裹的蛮腰舞蹈,后面跟着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痛击着有大有小的腰鼓,一路向西,经过方塔,沿着上街(High Street)直奔城里的西门而去。在这个队伍的最前头,是个小伙子,身披红氅,肩背木架,架子上支着个约摸轿车轱辘大小、一个半竖掌厚的纸糊轮子。白纸轮前面画着太阳的光焰,围着太阳光焰的,是牛津的天际线剪影;纸轮的背面,则是更画得炽烈的太阳光焰中大字写着的“跟随太阳”。要是远远地缀在这支围拢了很多人的队伍的后面,就只能看到一排排击鼓和舞蹈人的最前面高出一切人头顶的,是这轮缓缓移动的、写着“跟随俺”的既略嫌寒碜,又蛮具意象的纸太阳。

如果说头一个麦打伦塔顶的歌咏展示的,其实更多是雅的、庙堂的、基督教教化的(虽然塔顶的“日出而歌”同样也看着不那么基督),那后一个仪式,却更多是英格兰同样久有传统的、俗的、“草根”的、巫术神秘化的(pagan tradition),而且恐怕也更接近五月节的本义。这样明显不同传统的两种仪式,却奇妙地统一在五月节清晨牛津的同一处地方,而竟然没让人有什么违和感。何况五月节的庆祝本身,说来可真得算是牛津的年度盛事呢。

基督传统跟当地风俗并行不悖,在英格兰自有其他例证,而且可能是极其关键的例证。其中尤其重要者,要涉及一个社会如何组织和运转起来的根本方式:个体主义的,还是家长主义、集体主义的?恐怕可以这样说,近几百以至上千年来,在所谓的欧亚大陆上,把英格兰算成最西端,从英格兰开始,越往东,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以下这两个因素也就越显著:家长主义(patern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尤其是全局性的集体主义。与此同时,从英格兰开始,越往东,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因素越减弱。而英式个体主义不仅在程度上强于包括西欧大陆在内的其他地方,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不妨看作“蛮人传统”和新教伦理的一种奇妙融合。在西欧大陆,并非没有对个体的尊重(individual dignity)和对个体自由意志的认可,唯此种对个体的看重,更多是在天主教(通过罗马教廷)统摄之下;事实上,在欧洲,“人都有自由意志”这一理念,在十二、十三世纪的天主教教义学中是一个重要结论。不过,这样一种在宗教之下的、模仿着造物主形象、因守三德和崇教会而蒙救的人所具有的个体尊严,跟英格兰地方或许更多承自蛮人传统的“人皆自护其家室”型的朴素个体主义,实有不同。

这个朴素的蛮人传统,罗马名史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有过细致描述,尽管这种描述或有出于想象者;另外凑巧的是,前面提到的参与译经的默顿学院院长,同时也因翻译过塔氏的历史著作而知名。拿夫子的话来套(《论语·雍也》,6.18),这个“蛮”,大概就跟“质胜文则野”的“野”(理雅格译作rusticity)相通。毕竟,不列颠这边陲之岛,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相对更远离着难免“过分精巧复杂以至奢华”之讥的罗马式日常生活的全面浸润。当然,后来英格兰人发达了,搞了自己的“文”出来,但凡有点社会地位的,都敢自吹或互捧为“文质彬彬”的“君子”(gentleman);不过这种风气也总得等到这个钦定《圣经》英译的前后。这么来看,英格兰地方虽然一样沐浴神恩,致有钦定《圣经》译本之盛举,但神光中总有异响出没,二者并行,诚是一景。英式之蛮人个体主义,人皆视“自我关注”为天然。这个出自本性(constant nature)的自我关注,斯密和边沁都有过坦白的论述。跟西欧大陆比起来,不列颠的哲学传统,其出发点最是庸俗、土(down-to-earth)、局气(rustic):喻以利是常规的、不分对象的说服手段;但事情并不止于此。行动虽一出于人之自顾,唯每个人皆须于他人有所克制容忍(“義”也,美我也,克己也,自宜其所为也),并最终不得不导向不同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否则只会人相为敌而致一切人都不能自保其身;此等“自然之理”(naturall lawes),早经英人霍布斯氏阐发明白,后则续由苏格兰哲人如斯密者更以“情操伦理”细加分辨。但毕竟,这样作为不得不然的结果而存在着的、充满着有效合作(teamwork)的社会,到头是深深根植于“人皆自顾者”这一认知传统。在这样累积起来的传统中,对足够透明而确定的规则的强烈需求、对“愿斗服输”气度的普遍认同,必然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习惯和一般价值标准。这样的“人自护其利、自负其责”的个体主义传统,在传承而下的英美侵权、财产、合同等通例(Common law)中,都能清晰看见。但换个场景,比方,到了西欧大陆,宗教教义所仰慕并经由教廷的努力而得以广布的神眷之下,固仍可确保每个个体之尊严与平等,唯亦易强求并期待人之互爱(“仁”也,爱人也),以人皆神之子民,四海之内皆是兄弟,教廷教会势力所覆者,固宜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也。这样的“友爱”说教是如此的日常并绵延,以至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作为笑料来调剂生活;这在法国和比利时合拍的一部法语电影《无物申报》(Rien à Déclarer, 2010, par Dany Boon)中,有着相当生动而搞笑的表现。这部片子以欧盟成立前夜,两国边境检查站的取消为背景。双方各自的边检人员,相互看不上眼,在片中主人公跟神父忏悔的几处镜头里,很是拿“不待见国境那边同行”会不会让自己不能上天堂打了半天镲。

且慢,英格兰信奉的,不是同一个神么?他们不是也得神眷么?神虽然是同一个,接触神的途径,却有所不同。十六、十七世纪以来逐渐在英格兰得以伸张其势力并俘获人心的新教学说,尤其是稍后一些的加尔文(J Calvin, d 1564)派,大体去除了通过向教会的忏悔去开脱自身罪孽的方便之门,这削弱了教会的力量和由这种力量联络起来的“天下归心”感,同时给了每个人更多的对宗教的个体体验机会。注意,正是在这个地方,英格兰自身的译经努力有着其特别意义:一个便利人民日常诵读引用的英语钦定本《圣经》的出笼,既是在新教看来的个体接触神的不二途径,可能也正同时显示着英格兰尽量摆脱罗马教廷权威的志气。虽然出身于苏格兰,却坚信新教的詹姆斯一世,不仅是译此经的表面上的资助者(patron),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促成者(promoter)。能得到王室支持的译本,其在岛上的流传前景几乎是打了包票的。要推选什么物事最能表彰新教真的扎根在了英伦岛上的话,那肯定轮不到村村皆有的国教教堂,而应该是这些教堂里边摆着的这人人可诵的钦定经书。与此同时,更多吸引着新兴阶层,学说上也相对更激进的加尔文派又相对更强调,每个个体要通过其自主行为去光荣神,以显示自身的得蒙神宠。如上述,基于个体体验的个体自立,本来也是“蛮人”所习者。基督新教和蛮人旧俗,在英格兰这个地方,在“个体自立”这一点上,得以奇妙地共鸣交响:人,不能无缘无故地把“别人会像家人一样善待自己”当成指望。是以,英格兰的旧俗新教和欧洲大陆天主教这两种传统之下各自所最终形成的“社会”,虽然都有对个体意志的实质上的体认,但其运转逻辑,实在有着微妙但又要命的区别—典型的例子仍然是,在诸如合同、侵权等法律部门中有着清晰体现的思路差异。

总之,英式的这种或许融合了两种传统的个体主义,在对社会成员之间交往时的预期上,跟同是以新约为《圣经》的西欧大陆有鲜明的不同:在前者,更强调的是人的自顾其利、自担其责,个体的行为应以不无故伤害他人的“自制”(“義”)为基准,而后者则容易对“主动照顾他人”(“仁”)有更强指望。这后一种心思,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说跟家长主义、集体主义或其变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实,追究起来,至少在经典的罗马私法体系中,本来也曾有较深的家长主义传统。但在西欧大陆,一方面,随基督教的普及、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蛮族的定居,原先的家长主义式社会组织结构得以存续的土壤消失,另一方面,十二世纪来的所谓罗马法复兴过程,其主导者主要是以学者身份出现的天主教士阶层,这样,罗马私法中因为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家父”(paterfamilias)空缺,却很容易在上层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过程中,通过“我侪在天大父(Pater noster)”得以填补。同时,这个“在天大父”的神光普照基督教的王土,一来毕竟大都曾是罗马帝国的疆域,二来更重要的是罗马教廷卓有成效的统一制约,又很容易跟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对“社群”(polis)生活的关注相打通。这样,在天大父对家父的“替代”,一方面解放了个人于“家族身份”的束缚之外,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生活罩上了一层由神恩织就的温情面纱。“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句法律史上的名言,描述的本来是西欧地方,而以后见之明看来,这个“进步”无疑跟“在天大父”对“家父”的替换相通相合。“从身份到契约”,这份契约里实打实地掺杂着“爱汝邻人”式的家长主义加集体主义指望。上已提及,这在相关法律领域,有明显的例子。比如,大陆法系合同法上占据主流位置的,更多基于当事人意图,同时又引入了明智和公平因素的“弹性合意说”及其实践:这个“弹性合意说”,历史上正是主要渊源于十二、十三世纪以来对罗马法、天主教义和教会法、亚里士多德哲学这三方面资源的综合吸收。这样积累而来的弹性合意说,有着对社群生活相对更亲近的体认感。比如,要是我把我的乡下祖屋卖给了你,但没告诉你屋子边上几丈远就是别人家的特大猪圈,那容易想象,我这个“闷声大发财”从法律上来说,在一个外表洋溢着大家庭气氛的社会,应该会比在一个朴素个体主义的社会,要来得更不可接受。而这个其实是法国司法案例中所实际出现的近似场景,也正是有的比较合同法教科书上会拿来说明法国和英格兰法律不同之处的例子。更一般地,英美法系跟大陆法系在“订约时的错误或单纯隐瞒能否引发合同救济”、“严格责任在侵权法上的适用范围”、“诚信和公平如何成为一般法律义务”等问题上态度的异同,更是学者们所乐于讨论的话题。当然,应该再说一遍的是,英美法系所更偏向的个体主义,其本身并不必然与社会和谐和有效合作等相冲突;这一效果可能由自由分工而自然形成。正是这种客观的、不得不然的“分工合作”,让个体主义无法成为极端者,让“为他人留有余地”成为真正明智的选择。细究起来,反倒是家长主义兼集体主义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思维传统中隐含着一个悖论,就是:容易促成一个“利益独占、损失均沾”的、“消极性”的、缺少创造性合作的社会。

其实,从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模式来说,英格兰很可以算得上是欧亚非大陆上的异数。英格兰的存在,除了是当地人的生活现场,也还是一种有意义的参照。它提示我们,除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埃及、伊朗、土耳其等社会这样的生活和组织方式之外,还有像英格兰那样的方式,而那样的方式,至少展示或提供了另一种的生活场景可能。英格兰的这个参照意义,因为它在世界这个大戏台上以头路角的做派亮相而更抓人。而钦定本《圣经》出版、莎士比亚作品上演流行以及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三个“事件”,则或许可以视作标识着英格兰人在武功和文化两个方面确立了自身。

一本书,四百年。为此而有的庆祝活动,是全英格兰以至整个不列颠的。比如,在尽西南一个小村教堂的门廊,提前一个多月就贴出了这样一个小有“忽悠”意味的讲座预告:“人民的《圣经》—钦定本的非凡历史,五月廿六晚。”全国性的广播、报纸等,做专门的长篇累牍报道,就更不用提了。一时间真的煞是热闹。可平心静气地说,在英格兰,除了像牛津的学院这样的文脉流传的堡垒中能算得上不眼生,钦定本《圣经》还能在教堂的公共仪式中得以使用的场合,大概不能算很多了。不唯英格兰,在全世界的英语地方,恐怕也大都如此罢。随着年代的变迁,原本还算日常的文本,渐渐显得古奥突兀。尽管如此,这座岛上的人仍然如此热衷于纪念这本书,除了这地方顽固的怀旧趣味和也许深藏其中而得不到正视的失落感,也更应该是因为它值得这样纪念,或至少他们自己这样觉着?

篇4:四年级必读书目练习(四本书)

1、《浪漫鼠德佩罗》是(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所著,这本书获得了(纽伯瑞)儿

童文学金奖。

2、德佩罗是一个(勇敢、自信、善良、积极向上、乐观)的小老鼠。

3、博缔塞里是一个(面目可憎、内心肮脏、爱骗人、邪恶)的大仓鼠。

4、米格里被他爸爸卖了,换了(一把烟叶、一块红桌布和一只母鸡)。

5、买下米格里的叔叔有没有善待她?你从哪里看出来?(叔叔没有善待米格里)(文中有多

处有叔叔虐待米格里的描写。如叔叔最喜欢说:“你想要得到一个耳光吗?”)

6、读完了二十四章、二十五章、二十六章,你觉得米格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米格里是一

个可怜的孩子。)

7、听完米格里想要做公主,收养她的叔叔有什么反应?(听完米格里想做公主,收养她的叔

叔先是嘲笑,然后又给她一记耳光。)

8、德佩罗抓住了(博缔塞里)的尾巴。

9、(米格里)绑架了公主,说想要公主的(皇冠)和(头衔);米格里内心真正想要的是(妈

妈)。你能原谅她所犯的错误吗?可以。

10、公主呼唤德佩罗的声音,这声音对于德佩罗的价值(这声音可以值一切东西:他的丢

掉的尾巴、他的地牢之行、走出地牢又重返地牢。)

《我要做个好孩子》阅读练习

1、《我要做个好孩子》作者(黄蓓佳)江苏如皋人。主要儿童作品《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等。

2、金铃是

(六)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她是一个(机警、善良、正直)的女孩。

3、金铃的长相最大特点:(胖!脸、鼻子、嘴巴都是圆嘟嘟的,一看就叫人喜欢,一喜欢就忍不住要在她脸上揪一把。)

4、金铃做什么事让妈妈的脸都吓白了?(她在路边碰到一对推车的青年男女,不知怎么就跟他们搭上了话,那两个人一高兴,居然请她到自行车的后座上,推送到楼梯口。)

5、老师为什么喝令金铃罚站一节课?(她书包太乱找不到笔,她就拎起书包往旁边地上一倒,东西摊了一片,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伸脑袋去看,全班秩序大乱。)

6、金铃在语文公开课上做了什么?把老师的鼻子都气歪了。(她把鞋子脱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又钻到桌子下面去找鞋子。)

7、金铃为什么又喜欢邢老师了?(邢老师发现了她的优点,夸奖金铃是个聪明的孩子,说她资质好,学习上的潜力很大,还说金铃如果充分发挥,应该是班上最好的孩子。)

8、金铃的爸爸叫(金亦鸣),工作是(本市最著名的一所大学里的副教授。)

9、金铃的妈妈叫(赵卉紫),工作是(在一家以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杂志社上班。)

10、金铃的爸爸带孩子睡午觉,怎么把妈妈差点儿笑得背过气去?(金铃的一泡尿把父女两的短裤浸泡得湿漉漉的,两个人却头挨头呼噜成一条声。)

11、妈妈最希望金铃进(外国语)中学。

12、教室后墙的“作文园地”金铃的作文题目是(《春》)。

13、邢老师认为金铃能考(育才)中学。

14、金铃第47名的那张试卷是(杨小丽妈妈)帮她签字的。

15、金铃在数学老师办公室做数学习题的情况?(前三题错了,后面七题全对。)

16、金铃用胶带贴假签名,结果怎样?(被老师发现,打电话带家长。)

17、妈妈带金铃去(脑科医院,以前是精神病)医院。

18、金铃去脑科医院看病了吗?为什么?(去了,看到妈妈的悔意,心软了。)

19、妈妈给金铃买(“国氏”)(牌子)减肥药。

20、妈妈买了“人体称”,他们瘦了多少?(金铃瘦5斤,爸爸妈妈都是10斤。)

21、妈妈为什么又不让金铃减肥了?(因为金铃在体育课上晕了。)

22、在《我要做个好孩子》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指(小女孩幸幸)(谁)。

23、妈妈给金铃(100)钱作为一个月的吃用开销。

24、金铃为什么要交回当家权?(因为各种费用,各种开销太多了,所以从此不再奢望自己的身边有一分钱了。)

25、妈妈给的100元,金铃买了什么?为什么?(买了一个芭比娃娃,送给了幸幸。)

26、小升初考试在即,外婆送什么来了?(米糕、粽子,意思是希望金铃“高中”。)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练习

1、吕洞宾卖的小汤圆是(仙丸)。

2、小青为什么说许仙个儿最矮呢?(许仙人影落在地上,人们来来往往都从他的头顶上踏过

去,所以说他最矮。)

3、小青为什么说许仙个儿最高?(许仙高高地蹲在树上,人们来来往往都从他胯下走过,所

以说他最高。)

4、白娘子吃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5、许仙给白娘子买的金凤冠其实是(法海的金钵)。

6、喜儿吞了(龙珠)变成了龙。

7、九溪十八滩是怎么来的?(喜儿的娘叫了九声,乌龙停了18回。)

8、鲁妹妹和鲁班哥哥在(西湖)比赛,比赛内容(比各造一个东西,能在雨天游西湖),最终

(各有千秋,鲁班一夜造十亭,妹妹造了雨伞。)

9、苏东坡收下猪肉以后是怎么处理的?(他叫人把肉切成方块,焖得红酥酥的,然后按照疏

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给大家过年)。

10、人们把苏东坡送来的肉称作(“东坡肉”)。

11、皇帝知道“东坡肉”的大名后是怎么做得?(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旨,将苏东

坡革掉官职,发配到海南。)

12、白云格格是阿布凯恩都里的(小女儿)。

13、白云格格哪来的开天钥匙?(偷她的父亲的)。

14、阿凡提很聪明,国王知道了,气什么?(他觉得一个老百姓不应该比他聪明。)

15、国王怎么挑衅的?(国王说:“听说你诡计多端,你能骗得了我吗?”)

16、阿凡提怎么对付国王的?(阿凡提冷笑一声:“对付你这种小人还不容易?不过我的智囊放在家里了,你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去拿,把你的马借我骑一骑?阿凡提一去不返。)

17、国王的传令官吆喝什么?(滴水成冰的夜晚,谁能赤身子在城墙上待一夜,谁就将得

到国王的一半江山和公主。)

18、国王以什么借口违背诺言的?(国王说阿凡提借月光取暖。)19、20、阿凡提怎么戏弄国王的?(阿凡提说国王借水光解渴。)玉龙和金凤的明珠是什么宝贝?(照到哪里,哪里就树木常青、百花齐放,山明水秀、五谷丰登。)

21、明珠被谁盗走了?(王母娘娘)

22、明珠落地成了什么?玉龙和金凤呢?(明珠成了西湖)(玉龙和金凤变成了玉龙山和

凤凰山)

《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阅读练习

1、《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福尔摩斯》、《哭鼻子大王》。

2、故事梗概:《小灵通漫游未来》是通过眼明手快的(小记者)小灵通

(三)次漫游未来的所见所闻,并对未来作全景式的“扫描“。小灵通前往“未来市”,乘坐的是(“原子能气垫船”),小灵通手腕上戴的(“电视手表”),小灵通在未来市乘坐的“飘行车”,(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

最有趣地方:

1、天气完全由人工控制,晴雨随意(协商天气预报);

2、天空上高悬人造月亮,从此都市成真正的不夜城;

3、家家都有机器人充当服务员;

4、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从此人“长生不老”……

3、小灵通的工作是(编辑部的小记者)。

4、小灵通的“宝贝”是什么?(照相机)

5、是谁在奇怪的船上发现了小灵通?(小虎子、小燕子和他们的爷爷。)

6、小虎子是个怎么样的男孩子?(热情、能干、聪明的阳光男孩)

7、“太空圆珠笔”的作用是(在太空仍旧能非常流利写字。)

8、是谁来接小灵通再游未来市的?(机器人铁蛋)

9、小虎子喊了什么“口令”?门就开了。(快开门)

简答题:

1、原子能气垫船是怎样行驶的?

答:原子能气垫船是一种新式的船,它有个巨大的风扇,不停地往船底鼓风,使整个船都腾空,脱离水面,这样,船在行驶的时候,不受水的阻力,所以像飞一样快,这船还能在陆地上行驶。

2、你能说出小灵通在小虎子家看到哪些神奇的东西吗?

答:有水滴一样的汽车、飘行车、步行机、飞艇。

3、为什么在未来市长庄稼的地方不称作是“农场”而称“农厂”?

答:这里的庄稼是用了新型的植物生长刺激剂,不仅长得又高又大又好吃,而且长得非常快,如:苹果一个月可以收一次,甘蔗半个月可以收一次,白菜、菠菜十天可以收一次,韭菜一个星期可以收一次,正因为庄稼长得那么快,像一座工厂似的,几天之内可以生产出产品,所以不叫“农场”而叫“农厂”。

4、简说“五用车”是一种什么样的车?

答:“五用车”会飞,能在空中飞翔,它有轮子,可以像汽车那样在马路上行驶,它有腿,会爬山,它还能像台快艇一样在水面上航行,同时还能像潜水艇那样,在水面下潜行。

5、“七用车”比“五用车”多几种功能?

答:“七用车”比“五用车”多了两种功能:一是多了四个吸盘,可以吸附在墙上,这样,家家户户可以把车吸附在大楼的外墙上,解决了停车场过分拥挤的问题;二是会蹦,遇上堵车,可以“蹦”过去。

6、宇航服有几层构成?

答:宇航服的第一层是内衣,像棉毛衫、棉毛衫,柔软又舒服,第二层是“调温服”,是地球上平常见不到的衣服,它里面有许多细管,管子里流着保温液,穿了这“调温服”,可以保持身体暖和。第三层叫“加压层”,也是在地球上平常见不到的衣服,这是因为太空里没有空气,是真空,人的身体是受不了的,有了这层“加压层”可以使衣服里保持一个大气压力,使人体就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第四层叫“约束层”,使“加压层”受到约束,保持衣服的形状,如果没有约束“加压层”,在太空中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第五层是外衣,外衣非常结实,在太空中既能够防辐射,又能防止受到意外的袭击。

7、简介“太空餐厅”有哪些房间?

答:餐厅分成一个个小间“雅座”,全是用著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有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命名的“哥白尼厅”,以意大利天文学家兼哲学家布鲁诺命名的“布鲁诺厅”,以意大利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伽俐略命名的“伽俐略厅”,以中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命名的“张衡厅”。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的“哈雷厅”等等,每间只有三四平方米。

8、动物园为什么建在湖心岛?

答:建在湖心岛的原因有三:第一,把动物园建在湖心岛上,四面是水,走兽跑不了;第二,可以吸引大自然中的飞鸟水禽;第三,动物园里每天要给动物洗澡,给动物喝水,还要冲洗动物房,要消耗大量的水,湖心岛取水方便。

9、2000年3月5日克隆的五只小母猪,它们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答:第一只出生的克隆小母猪叫“米莉”,取自英文新千年的字首。第二只克隆小母猪被命名为克丽斯塔,为的是纪念世界上第一位实施心脏手术的医学家克丽斯蒂安·伯纳德。第三只、第四只克隆小母猪分别被命名为“亚历克西”和“卡雷尔”,为的是纪念1912年在研制器官移植用药物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亚历克西卡雷尔。第五只克隆小母猪叫“.com”,是为了纪念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com”是公司的意思,“.com”是各公司在网络上常用的后缀。

10、所谓奇特的小人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篇5:读四本书有感

张平

最近,我习读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管建刚先生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和叶澜先生的《新基础教育论》四本书,让我领悟很深,它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时代精神,肖川先生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探索、自主与自由、合作创新。探索,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不是固步自封的,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得过且过,而应追求卓越。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探索就意味着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不断追求知识和能力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读罢肖川先生对探索的注解,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以前对教育语言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如果我们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主动探索,那我们的教育必将会有质的飞跃,那将意味着学生自主、责任、合作创新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奴性人格的摒弃,对专制性格的颠覆!这种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吗?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站在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管校长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学功底,佩服他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佩服他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辟的教育理念。

读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著作的《走在行知路上》,掩卷沉思,倍受感动。二十余年坚持赏识教育的研究,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发扬光大,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以及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彰显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的那种矢志不移的精神,给教育决

策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莫大的启迪。

还有,在《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篇6:四年级作文一本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从海伦出生写起,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她成长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成长历程,给我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第二部分着重写海伦战胜自己、战胜困难,并且为社会尤其是盲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三部分海伦以她火热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引人入胜而感人至深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是一本励志故事,一个盲人都能够通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惊人的成绩,我们健健康康的更应该发奋图强,好好学习,争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篇7:《口红集》等四本书

本书辑录了著名音乐人、小说家刘索拉近些年的精美散文。

这是一本真实女人书,是一本给男人看给女人读的书,男人读了明白女人,女人知道怎么做女人。

作家出版社

《口红集》精彩锦句:

女权主义不是要求女人脸上部长胡子,那是初级女权,女权主义是要女人真正地美丽。

现代生活证明,林黛玉这种人不死就得当单身职业女性。没有任何男人可以承担一个女人浑身的敏感细胞。而女人如果一成熟就开始读李清照的诗,那更是把自己的热情读死在句子里。照着镜子抒情,自己数皱纹儿吧。

故事中的狐仙都是夜里偷情白天回家,终归不留凡间的绝代佳人,她们都是理想情人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若有若无。

一直以为丈夫仍是最佳情人。直到有了婚外情才对比出来,丈夫已经变成丈夫了,情人才是情人。

以为和一个有经验有权力有名气的人结婚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得到梦寐以求的事业和生活,没想到每天都噩梦缠身,梦见对方是阎王,掌管着对自己的生杀大权。

年轻的时候,免不了在工作和友谊交往中会引起男性的额外情绪,你如果处理不好,工作关系没了友谊也没了。而随着年龄的成熟。你在异性的眼中更加作为一个独立人格存在。而没有附加的条件。世界变得轻松易懂,选择你做朋友或工作伙伴的男性,就是因为喜欢你这个人。

千万别信什么人说要忏悔。重复地叙述过去,不过是通过回忆对过去的生命有个片面的认识,事情一重复叙述,就有了欺骗性……把自己往惨里说,就透着你刚强;把自己往俗了说。就透着你明智;把自己往好了说,就透着你脸皮厚……我看着自己过去的日记。不认识那个人。

女人喜欢把爱情体现到实际生活中,一爱上,马上用爱情做蛋糕,端上去,还要亲自把蛋糕喂对方嘴里。有多少女人梦想着用爱情来盖房子,用甜言蜜语驱动婚姻。只要給爱情加一勺糖,丈夫就像工蜂似的奔忙起来,所有对生活的现实愿望都在甜蜜中成真。但如今很多这样的美梦都破灭了,原因是工蜂们都嘴刁起来。

有的人愿意爱上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这样可以有一种当伟大情人的满足。但当爱情过去之后。伟大情人面临的就是最难处理的情况:甩了对方,对方就垮了,自己就是王八蛋。为了不当王八蛋,只有伟大到底,一辈子咬牙。

《女人的资本全集》

肖卫著

连续五年稳居女性畅销书榜首,入选“中国女性,必读的三十部经典”。

人生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没有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而潦草度过一生,而女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则莫过于没有去发现、发挥和利用自己的生存优势,最终与精彩的人生擦肩而过。女人的生存优势,不仅仅是漂亮、姿色、风情,而是来自于女性强大的内在潜能和人格魅力。作为女人,一定要把性别优势变成自己的资本,去赢取自己的幸福人生。

长江文艺出版社

《捕婚时代》

唐莲卡著

在这个脆弱的年代,付诸多少勇气才能获得一份真爱?

陈艾爱是一家报社的三流小记者,一次酒吧的偶遇,使她结识了驴友雷强并对其一见倾心。之后她使尽浑身解数,却遭遇种种打击。爱情上的失意让陈艾爱与呼风唤雨的地产老总林芝芝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可谁曾想,她们爱上的居然是同一个男人!朋友是情敌,对方是“铁板”,面对这一切,陈艾爱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有关男女之间危机重重的爱情故事,却悄然波动了更多平凡人渴望真爱的心。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不上火的生活

佟彤著

不“上火”=不生病。中国字中“病”字的结构,清楚地昭示了“上火”是人类难以逃脱的宿命——“病”字下的“丙”字,在天干中和“火”、“心”相对应。疾病是各种原因“引火烧身”的结果……怎么将“阳”、“气”,或者叫生机,调节到只温煦生命而不耗竭生命的程度?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各种学说,只为了把握这个微妙关系,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主旨。

上一篇:大班美术活动 有趣的纸筒下一篇:“以德律己”班会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