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2024-05-04

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精选6篇)

篇1: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清华附中2011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向含有a mol FeBr3的溶液中,加入x mol Na2S。A.当2x=a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B.当x=a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现有五种可溶性物质A、B、C、D、E,它们所含的阴、阳离子互不相同,分别含有五种阳离子 Na+、Al3+、Mg2+、Ba2+、Fe

3+

和五种阴离子Cl-、OH-、NO-2-

3、CO3、X中的一种。

(1)某同学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无需检验就可判断其中必有的两种物质是和_______(填化学式)。(2)为了确定X,现将(1)中的两种物质记为A和B,含X的物质记C,当C与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当C与A的溶液混合时产生棕黄色沉淀,向该沉淀中滴人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则X为____。A.SO2-

3B.SO2-

4C.CH3COO

D.SiO2-

3(3)B的水溶液显___性,原因为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将0.02 molA与0.0 1molC同时溶解在足量的蒸馏水中,充分反应后,最终所得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5)将Cu投人到装有D溶液的试管中,Cu不溶解;再滴加稀H2SO4,Cu逐渐溶解,管口附近有红棕色气体出现。则物质D一定含有上述离子中的_____(填相应的离子符号)。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利用上述已经确定的物质,可以检验出D、E中的阳离子。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亚硝酸盐中毒,又名乌嘴病。亚硝酸盐可将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失去携氧能力,使组织出现缺氧现象。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被还原B. 中毒时亚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 C. 药品美蓝应具有还原性D. 解毒时高铁血红蛋白被还原

4、右图用交叉分类法表示了一些物质或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包含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5、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X、Y两气体,已知V(Y)>V(X),则Mr(Y)和Mr(X)的关系是()A.Mr(X)>Mr(Y)B.Mr(X)<Mr(Y)C.Mr(X)=Mr(Y)D.无法确定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和ClO2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反应原理相同。B.盛放K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橡胶塞,应该用玻璃塞。

C.北京时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起核泄漏,产生的粉尘中含有较多的1

31I,这是一种质子数为131的有

放射性的碘的一种核素。

D.冰岛火山喷发,火山灰在空气中几周都不能沉降,可能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7、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同位素:

1H+、2H32、HB.同系物:丙烷、异丁烷、新戊烷

C.电解质: 冰醋酸、水银、烧碱D.酸性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碳、三氧化硫

8、已知反应:①Cl2+2KBr=2KCl+Br2②KClO3+6HCl=3Cl2+KCl+3H2O ③ 2KBrO3+Cl2=Br2+2KClO3,下面说法正确的()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B.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1C.反应③中1mol Cl2反应,则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ClO3>KBrO3>Cl2>Br2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Cl-

2与冷NaOH溶液反应:Cl2+2OH-

= Cl-

+ClO+ H2O

B.向Ba(OH)2+2+-

++

2-2稀溶液中滴加NH4HSO4稀溶液至Ba刚好沉淀完全:Ba+2OH+NH

4+H+SO4

==BaSO4↓+NH3·H2O+

H2O

C.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

+H+

3+

2O2+2H==2Fe+2H2O

D.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

+3·H2O==AlO2+4NH

4+2H2O10、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硫酸③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氨水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1、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00mL0.1mol·L-

1醋酸溶液含有的分子总数一定小于0.01NA B.常温下,100mL 1mol·L-1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C.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 D.3.4g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1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Na+、MnO-2-

4、SO4 ②pH=11的溶液中:CO2-

+

3、Na、AlO2、NO

3③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Cl-、HCO-

2-

+

3、SO4、NH4 ④由水电离出的c(OH-)=10

-1

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Br-

⑤有较多Fe3+的溶液中:Na+、NH+、SCN-、HCO-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

3、I、Cl

A.①②B.③⑥C.②④D.⑤⑥

13、对于反应①Na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②Na2S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③Si与烧碱溶液反应;④Fe与稀硝酸反应,改变反应物用量,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4、镁、铝合金3g与100 mL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蒸干,得无水硫酸盐17.4g,则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5 mol/LB.1 mol/LC.2 mol/LD.2.5 mol/L15、已知14 mol/L的H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那么7 mol/L的H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A.大于40%B.等于40%C.小于40%D.无法确定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 ②共价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也可能含离子键 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⑥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7、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较少的H+和OH-)Na+、NH+2-2--

4、SO4、CO3、NO3。取200mL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两份分别做下列实验。实验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实验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2溶液,得固体2.33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B.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H+2-2--

4、S04、CO3、NO3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O-

3D.该溶液中一定含Na+,且c(Na+)≥0.1 mol/L18、向含1mol HCl和1mol MgSO—

1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1mol·L的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V)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19、(1)含10.8gAl3+的Al2-

2(SO4)3中所含的SO4的物质的量是。

(2)已知16g A与2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3)0.1 mol Na中含mol e-,在跟足量水反应中失去mol e-。

(4)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ω=。

20、在25℃、101kPa条件下,将15L O2通往10L CO和H2的混合气中,使其完全燃烧,干燥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1)若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5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V(CO)=L,V(H2)=L。(2)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 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中,V(CO): V(H2)=。(3)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 L,则a的取值范围如何表示?写出此问的计算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

(每空? 分,共? 分)

21、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小颗粒状铝硅合金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其中硅与稀硫酸不反应)测定通常状况(约20℃,atm)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方法。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试验:

(1)该组同学必须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用管口字母,可不填满): A接()()接()()接()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

帮助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该组同学应怎样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准确测得4个数据:实验前铝硅合金的质量m1 g,实验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 g,实验后量筒中液面读数为

VmL。则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Vm=_________。若合金中含铜,测得的Vm将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A.2Fe3+

+S2-===2Fe2+

+SB.2Fe3+

+2S2-===Fe2+

+S+FeS

2、(1)Na2CO3、Ba(OH)2(2)B(3)碱CO2-+ H2OHCO--+ OH

(4)6.1g

(5)NO;3Cu+8H+2NO=3Cu

+2NO↑+4HO

(6)往D的溶液中逐渐加入Ba(OH)溶液直至过量,若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则D中含有AI,E中含有

Mg。

或:往D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CO溶液,若产生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无味的气体,则D中含有AI,E中含有Mg。

(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二、选择题

3、A4、D5、A6、D7、B8、C9、D10、C11、B12、C13、C14、A15、A16、D17、D18、D19、(1)0.6 mol(2)106 g/mol(3)1.10.1(4)

20、(1)55(2)(3)10<a<20计算过程略

三、实验,探究题

21、(1)E D G

(2)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

(3)待实验装置冷却后,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再平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即氢气在通常状况时的体积。(仅答两点给1分)

(4)

L·moL-1

无影响

篇2: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第Ⅰ卷(10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形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笙萧胆怯(quâ)长歌当哭(dāng)...

B.菲薄(fěi)谍血婆娑(suō)戛然而止(gá)...

C.惩创(chuāng)苍海忸怩(nǐ)叱咤风云(chà)...

D.慰藉(jiâ)噩梦绯闻(fēi)载歌载舞(zài)...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艺术实践表明,真实的东西,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从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感受

②凝视一幅美画久了,自己仿佛也融入画中,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暴力的电影后,就盲目地模仿其中某些人物其中某些人物的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观众没有足够的能力。

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A.新奇徘徊鉴别却B.新奇徜徉鉴赏却

C.新鲜徘徊鉴赏竟D.新鲜徜徉鉴别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60年来,部队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武器装备也今非昔比,但对百姓秋毫无犯的传统,却一代一代....

传承着。

B.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惊叹,风蚀的力量将坚硬的岩石“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形状,真可谓巧夺天工。....

C.整改不光是挂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真正改变工作作风,老百姓对整改才不会口是心非。....

D.这部著作既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处心积虑反复修改的辛勤结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变得日益狭窄,这是一个焦点问题。

B.由于人口增多,导致了滥伐林木、盲目猎杀、过量捕捞等情况的发生,造成多种生物物种濒危的严重后果。

C.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将首次大范围测量南极地表冰雪、岩石和土壤的光谱,以绘制全球首张南极陆地“景观图”。

D.欧盟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已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近47%左右,新老成员贫富悬殊。

5.下列对四部史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战国-------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国别体

B.《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新格律诗------现代

C.《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左传》------纪传体

D.《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呐喊》-------散文

二、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20分)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

7.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字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名次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8.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张良出,要项伯 .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③籍吏民,封府库 .

④不如因善遇之 .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分)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11.对刘邦这一人物,历来褒贬不一,请结合《鸿门宴》节选部分的内容,对刘邦加以评价。(3分)

三、12.默写填空。(每小题0.5分,共8分)

①鹰击长空。

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③又前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

目。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综已不顾。

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所作,它与、合称为“春秋三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劝秦伯说:“,君知其难也。”并最后总结道:“,唯君图之。”

⑤西汉史学家所著的《》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四、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8分)

菩萨蛮·黄鹤楼

1927 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① 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② 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

③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3.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上片第三、四句之意,烟雨无边无际,龟山和蛇山,夹扼着滚滚东去的长江。

C.下片第一、二句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D.下片第三、四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14.本词上片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分)

15.本词下片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月光下的喇叭手

林清玄

冬夜寒凉的街心,挖遇见一位喇叭手。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

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光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不把伸缩喇叭。

喇叭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扭,缘着喇叭上去是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

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也缩皱地没贴在他的头上,帽徽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棗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流过许多血的军刀。

在凌晨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他翻来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奔放出嫩油油的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不偿失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二十四岁那年,俺在田里工作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汗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

他辗转地到了海岛,天仍是蓝的,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嫩黄野花的金黄,他穿上戎装,荷枪东奔西走,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俺是想着故乡的啦!‛渐渐地,连故乡都不敢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娘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三十年的戎马真是倥偬,故乡在枪眼中成为一个名不词,那个名词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说完,老人的书才掀开一页,一转身,书不见了,到处都是烽烟,泪眼苍茫。

退伍的时候,老人想要找一个工作,他识不得字,只好到处大零工,有一个朋友告诉他,‚去吹喇叭吧,很轻松,每天都有人死。‛他于是每天拿只喇叭在乐队装着个样子,装着,装着,竟也会吹起一些离别伤愁的曲子。在连续不断的骊歌里,老人颤音的乡愁反而被消磨得尽了。每天陪不同的人走进墓地,究竟是什么样一种滋味呢?

向老人借过伸缩喇叭,我也学他高高他头仰起,喇叭说出一首年轻人正在流行的曲子:

------

古老的中国 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老人非常喜欢那首曲子,然后他便在我们步行回他万华住处的路上用心地学着曲子,他的音对了,可是不是吹得太急,就是吹得太缓。我一句句对他解释了那首歌,那歌,竟好像是为我和老人写的,他听得出神,使我分不清他的足迹和我的乡愁。老人专注地不断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助地鼓动翅翼,声调却正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他说:‚用力太猛了,太猛了。‛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我耳边却在老人的哭声中听到大豆田上呼呼的风声。

故乡真的远了,故乡真的远了吗?

1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篇散文运用插叙的手法,表现吹喇叭的老人飘零无依、饱经沧桑的生活境遇。

B.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在点题,对表现喇叭手凄凉冷寂的心境有烘托作用。

C.喇叭手在为别人送葬的骊歌中忘记了自己的乡愁,为自己的心找到了归宿。

D.作者林清玄将眼前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场景和历史事件,在文中诗意地融为一体。

17.如果把题目“月光下的喇叭手”换成“一个退伍老兵”效果如何?(4分)

18.“他的音对了,可是不是吹得太急,就是吹得太缓。”你能理解老人此时的复杂感情吗?

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说明。(4分)

19.在一次讲座中,林清玄说,《月光下的喇叭手》不过是借老兵的思乡写自己的乡愁,“时光中不停的流逝,但是故乡在台湾人的心中并没有失去记忆的面容。”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的“乡愁”?(4分)

五、作文(40分)

徐志摩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每个人的信中都有一座康桥,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或是一个地方,影响着你,改变着你。是什么令你改变了曾经的生活轨迹?

请以“那改变了我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左右。

第Ⅱ卷(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写成1~~5题(18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注: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 .

C.以俟君子俟:等待 .

D.鼓瑟希鼓:弹奏 .

2.“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2分)

A.他B.你C.自己D.其中

3.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2分)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B.以吾一日长乎尔

C.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与点也”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原文和社会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0分)

二、综合运用(2分)

6.请根据下列《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给下面的联句,填写上联或是下联,使之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任选其一。(2分)

①;孔学真经,仁义理智信。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②,知彼 先当省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岂可功亏于一篑。

篇3: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部分打破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而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 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来整合教学内容, 并把这些知识全部集中在新教材必修1的三个专题中, 这对习惯了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和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导致这部分内容学生基础不扎实, 遗忘率很高。而元素化合物是化学的主干知识, 几乎出现在所有的高考题型中。

那么, 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有效地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笔者把两年中元素化合物复习时所做的一些尝试谈一谈, 不足之处, 敬请各位同仁赐教。

一、研究复习背景,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 元素化合物旧教材考纲和新课程考试说明的比较

【2008年旧教材考纲】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 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 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理解IA、ⅡA族元素 (单质、化合物)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以氢氧化钠为例, 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 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 以氯为例, 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理解卤族元素 (单质、化合物)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 (如:H、O、S、N、P、C、Si)

(1) 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 以Na2O2为例, 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 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 以硫酸为例, 了解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 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 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 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 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 其他常见的金属 (如:Fe、Al)

(1) 了解金属的通性, 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 以Fe (Ⅱ) 、Fe (Ⅲ) 的相互转化为例, 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 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2009、2010年新课程考试说明】

(1) 常见金属元素 (如Na、Mg、Al、Fe、Cu等)

(1)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 常见非金属元素 (如H、C、N、O、Si、S、Cl等)

(1)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从上可知, 两年新高考的考试说明内容无变化, 但与旧考纲相比该部分内容变化幅度很大。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着少而精的方向变化, 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

2. 连续两年浙江省新课程高考元素化合物考点分析

2009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 秉承“连续、稳定”的命题原则, 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仍然采用了“框图题”的推断, 考查的是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典型性质, 但注重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融合, 渗透了有机反应。

2010年无论从分值结构还是能力考查上, 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份量明显加大。既有常见离子的检验、常见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两性氧化物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也有较为陌生的NaN3碰撞易分解的性质以及Na与Fe2O3反应产物的推测。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根据物质类别能预测它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类比推理能力, 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

二、高考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研究

1. 充分认识新的体系结构, 以元素为主线, 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

有些教师、有些复习资料往往把老一套统统搬出, 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老一套”安排复习, 既不符合新课程构建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又会增加学生复习负担, 甚至贻误高考。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从一个比较高的“大框架”作指导来组织复习。

如, 复习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要抓住两条主线:

(1) 以物质的类别为学习的主线

相同价态、不同类别的含硫化合物之间是通过酸碱反应规律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回顾这些基本而重要的反应规律, 既能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条件、本质等知识的理解, 又能触类旁通, 掌握其他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反应, 减轻记忆负担。

(2) 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为学习的主线

硫和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是通过如右图所示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和书写有关含硫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发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1) 氧化还原性规律

处于最高价态+6的硫元素只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态-2价的硫元素只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的+4价的硫元素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2) 价态归中规律

当高价态硫与低价态硫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一般遵循价态归中规律。

(3) 歧化规律

在一定的条件下, 处于中间价态的硫既能升高又能降低, 即发生歧化反应。

(4) 邻位转化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某一价态的硫被氧化时一般首先转化到相邻的价态, 再被氧化为较高价, 直到最后被氧化为最高价。如果被还原剂所还原时, 则首先被还原为较低价, 再被还原为低价, 直到最后被还原为最低价。

(5) 跳位转化规律

当低价态的硫遇到足量的强氧化剂时, 可发生跳位转化。

(6) 不交叉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以硫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容易;相邻价态的硫元素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元素的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时, 硫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

2. 充分运用理论的指导作用, 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导深、导活、导透

(1) 从化学反应原理视角促进对性质和转化规律的掌握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这其中蕴涵了许多物质结构理论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规律。以性质和转化为载体, 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从概念和理论的视角促进了对性质和转化规律的掌握。

如, 在“氯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中, 从多方诱导、层层设问, 多角度、多层面强化重要物质的性质和转化:氯水的酸性主要是由什么酸决定的?采取哪些措施可增大氯水中的次氯酸浓度?哪些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于漂白液中?这些离子有哪些性质特征?……这些问题涉及强酸弱酸、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的移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等多个知识点, 这样的复习方式突破了模块壁垒, 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储存。

(2) 运用物质结构理论, 统领全局

理论主线:物质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1) 按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分析非金属单质的氧化还原性

非金属分为氧化区、还原区和氧化还原区三个区进行研究, 如右表:

F、O、Cl、Br属于氧化区, H、B、C、Si、P、As属于还原区, N、S、Se、Te、I属于氧化还原区之间。

氧化区非金属单质F2、O2、Cl2、Br2是强氧化剂, 具有强氧化性, 跟变价金属反应时, 可生成变价金属的高价化合物。如:FeBr3、CuO的生成。

氧化还原区非金属单质与氧化区非金属单质反应时, 表现出还原性;与还原区非金属单质反应时, 表现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时, 只能生成变价金属的低价化合物, 如:FeS、FeI2、CuS的生成。

(2) 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寻找置换反应规律

主族元素间的置换:

包括同主族间;同周期间;不同主族间;不同周期间;既不同主族又不同周期间。常见主族元素间置换的各种类型可按下图寻找:

主族→副族:H2、C还原氧化铜;铝热反应;铝置换汞等。

副族→主族:Fe与水蒸气反应置换H2;Zn与H+反应置换H2

副族→副族:Fe置换Cu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不仅要关注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反应原理的关系, 还要关注物质性质知识与STS的关系

3.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 学会从学科角度解决问题

STS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STS与化学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必考点, 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在高考中, 元素化合物与STS的考查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或化学物质为载体, 考查对一些元素化合物特性的理解。

2009样卷中26题 (4) 汽车尾气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010高考卷中第25题以汽车安全气囊为载体, 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等。

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不能只限于课本, 必须把眼光投向社会和生活, 把社会生产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同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 拓宽知识广度。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落实知识的运用呢?

(1) 在进行各部分知识的复习时尽可能补充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如:

(2)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应用, 培养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适应高考和社会的需要。

篇4: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一、试卷结构

其中,27题为无机推断题(15分),28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理题(15分),29题为无机化学实验题(15分),30题为有机题(15分)。试卷试题形式基本未变,不回避常规题、经典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出现偏题、难题,保证了学生考试心态的稳定性。另外,试题也在稳定中求变化,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提问的情景和角度都有了新的变化。

二、试题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稳中求变

试题围绕“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与“重点知识”展开,知识点覆盖面很广,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化学实验这五大知识体系的所有内容。卷I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简单运用,卷II注重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基本理论和化学实验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现将2011年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与2010年试题对比统计于表1、表2。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第一卷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掌握的细致程度和准确程度,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到了认真细致,那在解答选择题部分时都不会太费事。但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概念不清、原理理解不透彻、欠缺基本的计算方法技巧,也极易出现判断错误。选择题部分的知识点如电解质溶液、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总在重复考,只不过小知识点和考查角度有所变化。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题型完全相同,常见的有无机推断题、化学原理题、化学实验题、有机推断题,只不过次序有变化,且化学原理题均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题,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高度一致。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比去年难度降低,而实验题则提高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抗干扰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学生得分明显偏低,增加了区分度。

总的来说,2011年试题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考查力度不减,平衡理论、电离理论等得到充分重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要的无机物知识、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依然是考查重点,该试题是一套平稳过渡的试题。虽说题型很稳定、考点也很基础,看似很容易,但要求学生知识掌握精准、审题细致缜密、表述规范科学、落笔果断。

2.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理综化学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性的考查,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能力考查点统计见表3。

可以看出今年试题注重各种学科能力的考查,如规范使用化学用语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实验能力、图表分析能力、获取新信息和迁移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等,尤其是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较为全面地从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几个角度对考生进行了考查,由此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色。

三、几点启示

分析2011年试题可以得出:大纲版理综化学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变通、应用和衍生能力,提高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考查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角度来看与新课标版试题有着较好的衔接性,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和重视:

1.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今年的试题中,如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气体性质决定收集和尾气处理方法、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分类与比较、定性与定量等化学学科思想在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30题为有机合成题,题目形式较常规。题目中不仅涉及烯烃、卤代烃、醛、羧酸等有机物的典型性质、反应类型、结构式等,而且还涉及烯烃的氧化、环戊二烯的合成等高中化学旧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但只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规律,从所给反应信息进行类比迁移运用即可。第10题“电解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的物质”,第12题D项“1摩尔钠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失去的电子数”等问题,是典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只要理解了反应的本质,很快就可以作出与量有关的结果判断。第29题的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气体性质决定收集和尾气处理方法”这个实验方法的准确把握。今年的试题启示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不断体会、总结学习化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自己通过学科素养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2.注重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

试题创设了多种图形,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考查学生形成新知识并正确回答题设问题的能力。2010年的27题、2011年的28题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题目,从内容到形式高度相似,与以往的反应速率与平衡的题目相比,更注重对考生视图能力的考查,所有15分的填空题都是对视图能力的考查。这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原理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数形结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第30题是有机推断题,重点考察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从所给的反应中得到有机反应变化的实质,然后应用到题目的解答中,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点也明显地显示出旧大纲向新课标靠拢的迹象。

3.注重对表达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等予以表述。本卷非选择题均对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方面。如第27题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第28题中 “(4)采取的措施是……”“(5)判断的理由是……”“(6)绘出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29题中“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其中29题的最后一问“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现象”的答案为“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可以看出考生不仅要明确描述对象,将“陆(固体铜片)”“海(溶液)”“空(气体)”现象描述全面,还要描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装置中的情况,要求极高。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考查语言表达实际上就是考查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准确性。很多学生答题时随意性语言太多、化学语言不规范,导致得不到分或得不到高分。要想得高分,考生在平时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就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养成答题严密完整的好习惯,不能随随便便提笔就写。

4.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掌握典型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善于从图表中提取数据计算结果,以及能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第8题是化学平衡的计算,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提到的“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即是压强不变,再依据化学平衡计算“三步法”的思想,结合转化率数据找出“起始量、反应量、平衡量”,计算出结果。第13题考查有关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综合性较强,只要掌握了元素守恒、电子转移守恒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就不难快速地得出结果。第27题的第(3)问是典型的依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再计算的题型,但要列式清楚、单位准确、格式规范、过程完整。第28题是数形结合的原理题,要求熟知反应速率计算公式、转化率计算公式,且要善于从图表中准确提取数据,依据计算数据绘制曲线。这些试题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要熟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规范表达计算过程。

5.强化对科学实验方法、实验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查

实验题第29题的考查内容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及“在实验室预制取适量NO气体”,题目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考查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实验设计、装置的选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等,落实对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要求。第(1)问呈现的制取适量氯气的装置是“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安全装置(防倒吸)——尾气处理装置”,改变了通常制氯气由“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的惯有模式,如果审题不仔细,凭印象做题,不能根据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新情境及时理解并判断所呈现装置的设计意图,极易出现错误。回答第(2)问时,如果对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的方法认识模糊,极易导致误判,并影响下一步的准确回答。最后一空“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现象”要求极高,如果平时没有做实验,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表达习惯,很难回答全面、准确、完整。同时,此题用填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对实验问题的理解,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科学记录的重要理念,这也是我们复习时要注意的方面。从今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要做好实验题,不仅要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情境灵活地运用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敏捷性,所以我们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变式训练,提高应变能力。

6.渗透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第13题设置了一个“废水处理”的情景,第30题的有机推断使用了“金刚烷合成”的情景。近几年新课标试题设计表现出“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必修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等高度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特点。例如:与新材料有关的燃料问题、资源的回收利用、合成新型药材等,这些情景的创设极大地丰富了试题的内涵,赋予试题以积极的人文特色和教育意义,突出体现了化学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实践价值。这些正面的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醒我们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要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要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学习时要多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善于从问题情境中提取化学知识的原理和本质。

四、瞄准高考趋势,把握新课标高考复习方向

通过对高考大纲版试题和课改地区试卷的认真研读分析,可以看出试卷的整体设计注重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有机整合在真实的问题中,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意,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为此,对2012年新课标高考化学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明确复习方向,架构知识网络,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面对新课标的命题趋势和必修加选修模块的新格局,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取“章节+专题”并以章节为主的复习策略。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之后,按照高中课本必修内容,逐章进行复习,并将选修内容适当穿插进去,根据课本内容适当打乱章节顺序,集中专题复习,不能只单纯地按照课本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要牢牢紧扣课本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搞清课本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具体做法可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中课本的章次顺序,根据大纲和考纲以及历年的高考情况,将每一章的考点一一列出,并注明标记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考点以及高考热点。这样做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章的重要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运用同一方法完成不同的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的运用作为穿插网线,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梳理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差异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等。同学们应熟练用“结构——位置——性质”“类比推理,迁移运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的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掌握化学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方法,尽快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科能力。

2.注重基础,重视课本,落实主干知识。

目前湖北省没有公布2012年高考是采用理综卷(必考类)模式还是理综卷(必考+选考类)模式,但新课标化学高考依然遵循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重点还是放在典型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进而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试题一方面体现出考点要求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试题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加以综合,加大了知识的覆盖面,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容量,结合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具体实际问题的呈现情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回忆、整合、推理、应用的思维过程。

对不少优秀学生而言,追求的是高目标,但很多教训告诉我们,错误往往是由基础知识的缺陷和漏洞造成的。因此,高三复习切忌眼高手低,打好基础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一点一滴地落实到位。高三学生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一进入复习阶段就把教材丢在一边,根本不看课本,就看手中所发的资料。由于资料中每章每节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并不是很全面,还存在很多遗漏,致使近几年高考中不少同学在诸如物质用途、物质性质、物质状态、实验仪器、实验现象等基础问题上因“卡壳”而丢分。例如2011年高考中关于一氧化氮的收集方法、2010年高考中的根据无色油状液体性状判别浓硫酸、2009年高考中的由高温结构陶瓷推断氮化硅、2008年高考中的叙述常见离子鉴定的结论与理由、2007年高考中的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乙烯的工业用途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和资料充分结合起来,这样第一轮复习下来才不会留知识死角。

化学新课程增加的核外电子排布、共价键的类型和极性、电负性、电离能、化学平衡常数、溶解平衡、新型电池等内容在2011年高考中都有体现。因此,在选修部分的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不在边缘知识上作过多纠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复习中的盲点。

3.专项突破,训练思维,强化能力

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化学试题能力考察方面的题量明显增加,更加注重考查理解、整合和选择运用化学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分析推理、自主建构以及探究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准确表达观察结果、思维过程的能力,注重考查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必涉及过多,以免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标能力考查的重点方向。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学生要能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要能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说、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要能够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理解实验的操作技能原理,学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分析或预测实验现象,归纳或理解实验数据,分析综合或解释评价得出的有关结论。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重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比如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化学问题来启发自己的积极思维;尽量按知识结构的框架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对待例题上应不吝精力、充分思考,通过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提炼解答不同题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就应开始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提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同时注意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4.重视习惯,重视规范表达

纵观近几年高考,不少平常成绩较好的同学在高考时却得分不高,这主要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如不重视审题,审题时粗心大意,抓不住关键条件,挖不出隐含信息;不能在众多信息中排除干扰,未能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对题设情境不能进行转化、重组,欠缺找出解题关键点的能力。顺应能力立意的新课标试题,尤其是客观题,它们越来越多地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着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描述化学事实、陈述化学原理……而同学们普遍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则是对结论“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即难以清楚表达思维过程。“能看、能想、能记只是一种智力因素,还必须学会怎样看、怎样想、怎样记、怎样表达,才能成为能力。”

化学高考主要是用规范的化学用语表达结果,因此养成良好的规范答题的习惯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是: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准确、不合题目要求,包括元素符号分子式(大小写不分)、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方程式(条件、配平);书面表达随意,文字表达不科学、不准确、错别字多,甚至词不达意,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涵义不清,随意使用导致结果出错。

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同学们应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不漏写小分子;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总之,在一轮复习结束之前,有些好的习惯必须要养成,例如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的表述;化学计算的步骤严格、运算准确,有效数字表示规范;实验现象描述有序、准确、完整等等。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小到一个化学式、反应方程式,大到原理的解释、现象的描述,直至一些表达逻辑推理的说理题、论证题,必须时刻渗透表达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准确表达,促进自己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既是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社交基础。

篇5: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一、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三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一)滴加顺序与离子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相同的两种试剂,由于滴加顺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发生不同的离子反应。现归纳如下:

1、强碱溶液(向溶液中滴加)与可溶性的铝盐溶液、溶液中滴加NaOH或KOH溶液,或向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强酸溶液或强酸的酸式盐溶液 向

与偏铝酸盐溶液

溶液中滴加HCl、H2SO4、HNO3、NaHSO4或KHSO4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不稳定的多元弱酸盐溶液与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溶液

溶液中滴加HCl、H2SO4、HNO3、NaHSO4或KHSO4溶液,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放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立即产生气体。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4、多元酸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不同

向H3PO4溶液中滴加程式为:

若反向滴加时,立即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溶液,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其离子反应方

5、硝酸银溶液与氨水

向溶液中滴加氨水,先有沉淀产生,后沉淀又溶解。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若反应滴加时,先无明显现象,后有沉淀生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6.向溶液与溶液中滴加

两反应相继进行。

若反向滴加时,先产生淡黄色沉淀,溶液变成浅绿色,后溶液中又出现黑色沉淀,溶液变成无色。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先反应)(后反应)

溶液

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溶液变成无色。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二)定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酸式盐与碱

1、写出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少量石灰水、过量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析:NaHCO3与少量Ca(OH)2反应时,只抵消

中的,生成正盐

Na2CO3和CaCO3,若Ca(OH)2过量,需考虑过量的Ca(OH)2能否与生成的Na2CO3和CaCO3继续反应,所以应为: Ca(OH)2少量: Ca(OH)2过量时:

2、离子定量沉淀

2、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使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使

全部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全部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完全沉淀,需2mol Ba(OH)2,此时 解析:使1mol KAl(SO4)2·12H2O中的2mol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生成和H2O。故应为:

3、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

3、在2mol/L FeBr2溶液80mL中通入4.48L氯气(标准状况下),充分反应后,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后氧化,依电子得失守恒,还差即可理解为4mol FeBr2与5mol Cl2反应。因Cl2先氧化可知,5mol Cl2可得,故直接写为:

4、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被氧化成能失去

只有6mol被氧化,还剩。则离子方程式可

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十SO2十H2O=2HCO3—十SO32—

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十2H=Al十H2↑

C.硫化钠溶于水中:S2—十2H2O=H2S↑十2OH—

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十2H+=H2O十CO2↑

+

3+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十2OH十2H十SO4→BaSO4↓十2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十OH—→NH3↑十H2O

2+

+

2—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D.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Fe2+十2Br—十2Cl2→2Fe3+十Br2十4Cl—

二、离子共存

下面是离子间不能共存的几种情况: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例如:CO3、SO3、S、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例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Zn、Cu、Fe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与Cl,Fe与S、Ca与PO4、Ag与Cl-、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例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3+2+2+3+

2+

2+

2—

2+

3—

++

2—

2—

2—

—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例如:HCO3-、HPO42—、+

—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例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再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例如:3AlO2—十Al3+十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例如:S2—、HS—、SO32—、I和Fe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MnO4—、Cr2O72—、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也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十SO3十6H=3S↓十3H2O反应不能共存。H与S2O3不能大量共存。

3.水解性较强的阳离子跟水解性较强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

2—

+

+

2——3+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a2+、NH4+、Cl—、CO32—

B.Na、NH4、NO3、Cl

C.H+、Na+、NO3—、OH—

D.K、Mg、SO4、OH

解析:

A中Ca2+十CO32—=CaCO3↓

C中H+十OH—=H2O

D中Mg十2OH=Mg(OH)2↓ 2+—+2+2—

—++—

不能大量共存。

B中Na+不能与NO3—或Cl—,NH4+不能与NO3—或Cl—结合生成难溶、难电离或易挥发的物质,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所以选B。

2、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NO3—

C.K、Na、Cl、AlOD.K+、NH4+、SO42—、NO3—

解析:

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 mol·L—1,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 mol·L,即溶液为pH=1或pH=14呈酸性或碱性:A.Al在碱性条件下生成Al(OH)3↓或AlO2—,C中AlO2—在酸性条件下生成Al(OH)3↓或Al3+,D中NH4+在碱性条件下生成NH3·H2O,B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离子之间相互不发生反应。

答案:B

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MnO4—、K+、Na+、SO42—

B.Na+、K+、HCO3—、Cl—

C.Mg、NH4、Cl、NOD.Ba、K、S、SO4

解析:本题有两个隐蔽条件:一是强酸性溶液;二是溶液需无色透明,根据这两个条件分析:A中MnO4—为紫色,B中HCO3—为弱酸酸 根离子,在强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HCO3—十H+2++2—

2—2++—

——

13+++—

—1mol·L,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

—1

=H2O十CO2↑;D中Ba2+十SO42—=BaSO4↓二者不能共存,同时白色沉淀难溶于酸。Mg2+或NH4+均不能跟Cl和NO3反应,所以选C。

三、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两个原理

1.电荷守恒原理:溶液中阳、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如在NaHCO3溶液中,阳离子有Na和H,阴离子有HCO3、CO3和OH,但一个CO3需要两个+1价离子才能与它的电荷数值相等,即与CO3电荷守恒的+1价离子的浓度应该是它的浓度的两倍,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c(Na)十c(H)=c(HCO3)十c(OH)十2c(CO3)。

2.物料守恒原理:指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在NaHCO3溶液中,有:c(Na)=c(HCO3)十C(H2CO3)十c(CO3)。

——

++—2——2—

2—

++——2—

+—2—例

1、将20mL0.4mol·L硝酸铵溶液跟50mL 0.1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A.(NO3—)>c(OH—)>c(NH4+)>c(Ba2+)

B.c(NO3—)>c(Ba2+)>c(OH—)>c(NH4+)

C.c(Ba2+)>c(NO3—)>c((OH—)>c(NH4+)

D.c(NO3)>c(Ba)>c(NH4)>c(OH)—2+

+

—1—

1c(NO3—)>c(Ba2+)>c(OH—)>c(NH4+),B正确。

2、在10mL 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同溶液中各粒子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c(Na)>c(CH3COO)>c(H)>c(OH)

B.c(Na+)>c(CH3COO—)>c(OH—)>c(H+)

C.c(Na+)=c(CH3COO—)十c(CH2COOH)

D.c(Na+)十c(H+)=c(CH3COO—)十c(OH—)

+

+

解析: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a,由于CH3COO的水解,显然c(Na+)

篇6:清华附中2011年度高考化学复习练习题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6分)1.[2017·郑州一中联考]下列关于实验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备乙烯时加入碎瓷片,可以防止暴沸 B.用KMnO4滴定H2C2O4时需要用到两支酸式滴定管

C.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必须用到两个量筒和两个温度计 D.实验室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时,需要用到仪器秒表 答案 C 解析 碎瓷片可作沸石,加热时可防止液体出现暴沸现象,A项正确;高锰酸钾显强氧化性,用酸式滴定管量取,草酸用酸式滴定管量取,B项正确;两支温度计读数时产生的误差不同,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应使用一支温度计测量酸、碱温度,C项错误;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时需要用秒表测定时间,D项正确。

2.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满分:100分

答案 C 解析 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A不正确;托盘天平不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B不正确;量取9.5 mL液体应使用10 mL量筒,D不正确。

3.[2017·辽宁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制FeSO4溶液,应先将盐溶解在稀硫酸中,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并加入少量铁屑

B.切割白磷时,必须用镊子夹取,置于桌面上的玻璃片上,小心用刀切割

C.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要证明淀粉已水解,取样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银镜生成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答案 A 解析 Fe易水解、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为Fe,故配制FeSO4溶液时,在酸性条件下进2+

3+行,并加入少量铁屑,可防止其被氧化,A项正确;白磷在空气中易自燃,应在水中切割,B项错误;淀粉中加入的稀硫酸为催化剂,在用银氨溶液检验时,必须先除去其中的硫酸,故先加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滴加银氨溶液,检验是否生成葡萄糖,C项错误;量筒只能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溶液,D项错误。

4.[2016·长沙期末]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瓶中盛满水,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收集NO2 B.瓶中盛适量浓硫酸,从A口进气来干燥NH3 C.从B口进气,用排空气法收集CO2

D.瓶中盛满水,A口连导管并伸入量筒中,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测量生成H2的体积 答案 D 解析 NO2可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用排水法收集NO2得到的是NO;氨气可被浓H2SO4吸收;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应从A管进气。

5.[2017·云南昆明测试]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A.用装置甲制取二氧化硫气体 B.用装置乙检验溶液中是否有钾离子 C.用装置丙验证氯化氢易溶于水 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的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 C 解析 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A错;用焰色反应检验钾离子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B错;用装置丙进行实验时,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气球明显变大,说明HCl极易溶于水,C正确;瓷坩埚中含有SiO2,加热能与NaOH反应,D错。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若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一定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蒸馏石油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盛放NaOH溶液时,可以使用带玻璃瓶塞的磨口瓶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 答案 B 解析 若是碱性溶液,则pH偏小,A错误;蒸馏操作时,温度计用于测馏分温度,其水银球应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正确;玻璃中含有SiO2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错误;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能再用待装溶液润洗,否则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D错误。

7.[2017·辽宁重点中学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要配制500 mL 0.2 mol·L KCl溶液,需用托盘天平称量7.45 g KCl固体

45(3)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选择装置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________,检验自来水中Cl是否除净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__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

答案(1)引流(或使烧杯内的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中)搅拌、防止蒸发皿内溶液因局部过热而溅出

(2)蒸馏烧瓶 下进上出 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的玻璃塞(或使凹槽对准小孔)(3)B C 取少量自来水于洁净试管中,滴加稀HNO3和AgNO3溶液,不再产生沉淀表明Cl--

-除净 D 萃取分液

解析 装置A是过滤,装置B是蒸发,装置C是蒸馏,装置D是萃取分液。

13.(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图中a、b、c均为止水夹):

(1)在进行气体制备时,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将A装置中导管末端密封后,在分液漏斗甲内装一定量的蒸馏水,然后__________,则证明A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利用E装置能吸收的气体有__________(任写两种即可)。

(3)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备H2时应选用装置__________作为发生装置(填所选装置的字母序号),实验时先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可使反应速率加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将A、C、E装置连接后设计实验比较Cl和S的还原性强弱。

①A中仪器乙的名称为______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中说明

Cl

2-

和S

2-的还原性强弱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一同学将B、D、E装置连接后,在B装置中加入铜片和浓硝酸,制取NO2,然后进行NO2气体与水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相关现象:

①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议论文分论点的分解下一篇:婚纱发布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