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2024-04-26

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精选9篇)

篇1: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史地政生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学科建设,提高历史、地理、政治、生物教研组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课的整体效益,完满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二、具体计划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学习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自身教学常规的落实。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进行高效率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时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

3、准时参加本教研组每周四一、二节的集体备课活动,交流经验、体会,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评比活动,认真听课,及时评课。

5、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教科研活动。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7、分析总结上学期期末情况,教研组每位老师介绍教学中的经验。认真总结得与失,特别是在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努力争取今年中考取得辉煌成绩。

8、期末教育教学教研总结,并撰写反思、论文。

篇2: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全面实施教育双十大项目工程和市教研院的“十项行动计划”,借力中职十大研训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和校本教研的研究指导,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教育科研,提高工作实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职教特色,探讨有效教学,进一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市教研院“十项行动计划”,突出重点,拓展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高三教学联盟”和“实验教材教学联盟”为抓手,努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认真评审两创之星、两创星级社团和两创示范基地。加强中高职衔接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中职单考单招成绩的进一步增长。继续完善与地方实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夯实基础,凸显特色,整体发展。

2.积极推进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课程改革,落实省教育厅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充分发挥课改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新大纲、新教材培训,帮助学校及一线老师学习领会全国、全省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举措。

3.继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扎实推广、实施“xx市中职学校综合学分制”。

4.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引导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把有效教学同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导、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指导研发适合中职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高效优秀课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5.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每位教研员联系2所学校,定主题、定时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注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6.根据我市中职教育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努力挖掘中职学生潜能,让绝大部分学生有成功感,提倡“抬头”教学。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8.注重调查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重点进行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调研,切实为学校、老师办实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篇3: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一.建筑史的教学应研究先行

作为建筑史的教学,不论中国建筑史或外国建筑史,研究都应该在教学之前。建筑史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才能说明为什么要教这一部分内容和如何才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外国古代部分是这样,近现代建筑史也应该是这样。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锅水,当学生喝完了再要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再供应他们,教师不能和学生一样都是只学习同样一本教材,那是很不够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应该读更多的原著或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有关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建筑史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谁都知道它是希腊古典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也知道它的正立面的艺术特征,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它的剖面特点,不知道它的室内是怎样采光的,因为它的外墙上没有窗户,如果你研究了它的剖面,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了。帕特农神庙不仅是建筑史的里程碑,也是艺术史的范例。整个卫城的布局还是城市设计的杰作。可能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但作为一位外建史的教师是应该心中有数的。甚至一些希腊神话故事也应该有所了解,因为这些内容也都与了解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有关。又例如密斯曾设计过一幢著名的法恩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图1-2),它是密斯“极少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简洁的形体,水晶般的质感,几乎就像是一座天上仙阁,纯净得无以复加,在建筑界也曾一度被奉为经典。然而,就是这一座经典建筑却引起过不小的波澜,起初是业主和设计人的纷争,一直闹到了法院公堂,然后又是业主变换,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摆设。我们只有知道了这里面的缘由,才能真正了解密斯设计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一座经典的作品有全面正确的评价。否则只是盲目抄袭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其实,问题就出在经济问题和实用问题上。由于过分追求精美,材料和制作的费用大大超过了预算,几乎比原设计多了一倍;由于过分强调纯净,建筑上不让安装纱门纱窗,连室内的家具也不能随意移动和更换,生活在里面的人也都成了装饰,这就是纯净精美要换来的代价。今天我们对于这样一座现代典型作品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呢?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望图评论,甚至一味颂扬,是不是太盲目了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他一定要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物预先进行研究,然后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二.世界建筑史教学应重视东西方兼顾

世界建筑史的研究源自西方世界,因此内容自然也偏向西方。虽然我们不否认古代的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古罗马、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甚至近现代的欧美国家的确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但是如果就把这些成就看成是人类全部的成果,那就太片面了,这不仅是曲解了历史,而且也会损害东方民族的文化尊严。其实,除了中国之外,古代埃及、西亚地区、印度、日本等地区在古代和近现代都曾在建筑史上有过光辉的业绩,我们在教学中却交代得太少,甚至是忽略了。尤其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当代已发展成举世瞩目的国家,不论是古代的建筑,或是现代建筑的创作都在世界范围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我们过去在外建史教学中就很少讲到日本的古建筑和园林,认为他们都学自中国,只不过是模仿而已。其实,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之后都已有了许多改进和创新,日本古建筑不仅在高台木构和屋顶挑檐的技术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在古典园林艺术方面也可以说是青出于蓝,具有了很鲜明的特色和成就。例如京都的桂离宫,原名桂山庄,始建于1615年(明万历43年),由智仁亲王创建,1624年建成。后来又由其长子智忠亲王在1645年进行扩建,1649年完成。此后,1662年为了后水尾上皇即将驾临,又增建了新御殿,使其与书院相连。此时全园占地面积已达69000平方米,是池泉式园林与茶庭相结合布局的典型实例,也是日本古典园林的第一名园(图3-4)。在这座园林里,内容丰富,主次分明,空间开阔,曲径通幽,景观秀丽,色彩淡雅,水面汪洋,池岛相依,回游与舟游均相当得体。1883年桂山庄成为皇室的行宫,并改称桂离宫,归当时的宫内省管辖。目前该古典园林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保护的水平和艺术效果来看,都丝毫不逊于它的原型,并且在细部处理上还有许多新的创造,如大片的植被处理,修剪的灌木,树木的鲜艳色彩,池岸的草坪与土岸的竹椿护土,木制的土桥,素雅简朴的建筑等等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当然这些手法是和日本造园的理念分不开的,这些理念与手法同样可以启发我国在古典园林保护与利用中的参考。因此有些内容不仅应该在建筑史中给予必要的介绍,而且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三.世界建筑史的教学要考虑古今比例适当,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世界建筑史时,古今的适当比例还是应该把握的。不能完全按教师的兴趣或知识范围决定。这既要根据教学计划的学时数,也要考虑各部分的适当比重。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把建筑史讲成现代建筑思潮和手法的注解。有些外国建筑史中的基本概念有必要给予澄清,不能等闲视之。例如,我们就发现有一些学生将古典建筑与古代建筑的概念混为一谈,把古代建筑都说成是古典建筑,这实在是一种误读。我们知道这二者之间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古代是时间的概念,从原始社会开始,包括古代的埃及、西亚、古希腊、古罗马、古代印度的建筑都可以称作是古代建筑。而古典则是一个学术名词,是特指西方某些时段和地区的典范式建筑,它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古典文化开始,开创了古典柱式作为立面构图的范例,然后经过古代罗马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建筑十书》的古典建筑范本。在欧洲中世纪时,西方古典文化遭到了破坏,人本主义湮没了,神权思想占据了上风,作为神权思想象征的哥特建筑成了中世纪建筑的标志,到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重新抬头,因此,以希腊罗马古典建筑柱式为立面构图的思潮又风靡一时,这不仅是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性解放的反映。我们不能把古埃及建筑称作古典建筑,更不能把哥特建筑说成是古典建筑。由于世界范围广阔,古代和中世纪的时间跨度也很漫长,讲清一个轮廓,再重点总结一些各地区和时段的特点与成就,分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手法,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近现代时期虽然相对于古代是比较短暂的,但其变化之快,信息量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对于我们的参考价值也特别大,给予一定的时间安排也很重要,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建筑形成期的思想与代表作更是有必要给予重点关注,因为这些大师基本上都是已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当代变化多端的建筑思潮与诸多学派,我们也应本着生态的标准,人本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社会的价值来认真分析对待,既不应该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然后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可能是比较恰当的。

四.世界建筑史教学中也应该适当补充城市建设史与园林史的内容

在我们过去的世界建筑史教学内容中,城市建设与园林的内容相对较少,甚至是会由于学时安排的限制而忽略不讲。整个建筑史只是介绍单体建筑的历史,这对于了解整个建筑发展的过程来说是有一定局限的。如果能补充一些城市建筑和造园艺术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丰富外建史的内容,也可以使读者了解到广义建筑学的涵义。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城市和园林部分是有相当分量的,长安、南京、北京这些城市都会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关注。至于园林,对于那些皇家古典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都会作必要的评介。而在外建史的教学中,可能是由于受到原来西方建筑史学家著作的影响,城市和园林的部分相对就少多了,几乎等于没有。例如著名的弗莱彻尔建筑史就是典型的著作。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过去外国人的惯例,应该把这一部分内容适当补充进来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可能的。在古罗马时期,城市就已有多种类型:政治性城市、商业性城市、休养性城市、军事性城市等等,它们的布局也各有特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曾出现过许多理想城市的雏形。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和法国,城市广场得到很大的发展,广场建筑群的艺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是对单体建筑成就的一次升华,作为建筑师来说,这方面的知识是不能不知道的,而且对于今天城市的整体思想尤为重要,值得借鉴。至于国外的园林,尤其是西方古典园林,很有必要做一些评介,这样也好与中国古典园林作比较。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提伏利有一座丹斯特庄园(Villa d'Este图5)是1550年建造的一处古典式台地园,也是西方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作品。全园布局成几何形,由南向北逐渐呈台阶状升高。园林植物多为常绿树,水池喷泉均成规则的几何形,园林建筑也都是对称的古典形体,给人的印象是严谨、整洁、开阔、华丽的风格,加上那处水风琴和一长条的喷泉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像,更增加了贵族园林的高贵格调。另外,我们再考察一下美国费城郊区的长木花园(Long Wood Garden,图6-8),这是一座现代式的新型花园,它原为美国化学大王杜邦的私人花园,后来捐献给了国家,现在对公众开放。其实,现在开放展览的面积只占全园的30%,还有70%的面积是作为苗圃和花园的后勤部分。因此,花园部分可以做到设计细致入微,处处入画,而且各个景区都有明显的不同特色,使人游览其中,颇有流连忘返之意。它的艺术效果,设计手法,不仅对现代园林设计有参考作用,而且对城市设计也具有借鉴意义。在建筑史教学中适当评析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建筑史教学更全面生动。

五.建筑理论学科的开辟是大势所趋

篇4: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一、背景分析: 1、2015—2016学年,是市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我校进入十二中教育集团,跨入优质教育资源行列的起始之年,这对于史地政学科教学来说是新机遇、新挑战。

2.北京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出台和中考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史地政等学科也进入了中考考试的范围,这势必对史地政等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3.我校实施的“积极人生教育”的办学理念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积极人生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融合取得了阶段成果。随着我校进入十二中教育集团跨入优质教育资源行列,这一新的身份也要求学校全课程共同进步发展,史地政学科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成为学生爱学的学科。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以国家、市、区各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认真学习新课标、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等学科文件,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在教学中以理论引领教学实践,不断推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2、工作思路:以史地政等学科进入北京市中考考试范围为契机,认真深入的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继续进行学科高效课堂观察项目的研究,并结合丰台区第六届师慧杯复赛、决赛活动,推动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促进;以北京市和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为依据,结合史地政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并注意与学校校本课程的整合,推动各学科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日常教学工作:

1、督促教师使用好学校的三本手册:《教学工作手册》《教学设计手册》和《校本课程手册》,每月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5年内青年教师手写,其他教师电子教案)有反馈;

2、组内教师的听评课活动:结合师慧杯比赛,组内教师特别是同学科教师间要相互听课并提出好的改进的建议,帮助参赛教师更好的备战师慧杯,青年教师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3、加强学生学习规范引导。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在学习方法的培养训练方面:史地政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需要学科教师之间保持交流和沟通,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家共同分享;②在学科作业的布置方面,史地政学科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变化,三学科教师共同讨论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能够有效率的完成作业,争取商讨出可行的方法。

4、各种教学材料上交:提醒组内教师按学校工作安排及时上交教学计划、工作总结、考试分析、学生作业、参评论文等。

(二)教研组重点工作:

1、为适应中考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需要,组织教师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习的材料主要是史地政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其解读教材和史地政学科的《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

2、加强课程建设,让史地政学科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并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更大程度上的融合。

3、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①参与学校的“课堂观察项目”,在上学期已经开始实施的教研课题“有效课堂的导入”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课堂导入的功能;

②按时参加丰台分院的学科教研进修,及时掌握教研员传递的教学研究前沿信息,并积极参与教研员组织的教学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教科研水平。

4、开展有意义的学科活动:

①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各学科都被要求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史地政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打包捆绑在一起同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契合,也可以与校本课程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训练。

②据史地政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的重点工作—阅读活动,开展爱我学科,提升学科情趣的读书活动。地理学科阅读被学校安排在周三的晨读时间,与理科(数、理、化、生)等共同分配周三的早晨,历史、思品学科应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由课代表组织带头阅读课文等。

四、具体时间安排:

1、九月份:①解读教研组工作计划;②师慧杯复赛准备工作—笔试部分;③教师学习新课标和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

2、十月份:①上报校本课方案并开课;②学校组织师慧杯白板的培训;③准备综合实践课的方案设计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④阅读工作展开。

3、十一月份:①继续上校本课;②阅读工作总结基础上接续开展;③准备校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4、十二月份:①校本课收尾总结并展示;②加强期末考试备考工作的准备;

篇5: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加人员:史地政全体成员主发言人:张巍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将从说课标、说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建议、说教学评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几方面进行。

一、新课标与本节课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3.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4.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讲述新疆以下三部分内容:生态环境脆弱、绿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技能和方法

3、了解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4、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内容选择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描述绿洲农业;第三部分突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这三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方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1、知识结构

第一、自然环境部分突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以及在海陆位置和地形特征影响下的“干旱天气”,并说明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特别突出水对本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虽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人类却逐渐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生存条件。教材以活动课文的形式列举了人口、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与地形、水源的关系,以及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开凿“坎儿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等事实。

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猛增,原有的引水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水资源匮乏现象严重,供需之间的矛盾明显,因此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应该怎样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试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

生存发展的需要,教材以活动课文形式提出了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新疆资源、能

源的开发与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从而体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单元之间的联系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分析一些地理问题有了一定了解。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

国的自然环境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城市的分布与水源和地形的关系都有了良好的基础。本课安排“新疆的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学生根据七年级图例的印象可以了解这些山脉的冰雪融水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为后面讲述“坎儿井”奠定基础。其次,能够结合活动1在新疆轮廓图中示意性的绘制“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这一部分是学生掌握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再次,从图中了解新疆城市分布的特点,将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就是要提醒学生新疆的城市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干旱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往往渗透的图形比较多,通过读图也比较使教学有效果,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

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好的图片,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可以起到诱发思维的作用,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推动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这里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看法:

图解直通车

例如: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通过一些反应少数民族服

饰、民俗的图片和照片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圈圈画画

例如:“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通过圈画图例,观察血线海拔,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

疆主要山脉和盆地并说出地形分布的特点

对比出来的差异

例如:“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通过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新疆气候特征,对比新疆

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新疆地形特点分析形成气候的因素。指导学生将对比的结果绘制在新疆轮廓图上

五、说单元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以体现三维目标为依据,体现课程理念,不仅注重结果,更要关注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课堂上及时、多样、灵活评价:个人、小组、教师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考试形式的智能评价。

六、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好教材,学校图书室,网络和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等,利

用生活中的优势,积极发现可利用资源等。

七、组内研讨发言:

张风华:本节课通过学生大量读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支撑发展独立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张彩玲:本节课的设计在某个环节中采用“问题一探究—结论”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归纳得出结论。本节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课堂的探究,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态度与观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合作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吴志国:本节教材可以多采用图表及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觉,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锻炼了思维能力。唐永喜:高效课堂有三个标准:开放、情感、高效。能够在课堂上是学生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并且好的图片,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可以起到诱发思维的作用,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八、领导总结发言:

篇6:政 史 地 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继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教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研组建设,以争创优秀教研组为动力,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智慧,努力使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目标:

1、通过主题性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2、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

3、激励全组成员不断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常规工作:

1、抓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教研组内交流教案,定期分析教案的质量。

2、抓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要在教材分析、教学资料、备课、讲课、生活等方面多给以帮助,并在思想上多给以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3、搞好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每一次的活动有内容,有实效。真正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法。

5、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推选他们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6、加强课件的制作、应用,资源共享,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组内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三月份:

1、检查全组教师教案(开学前所有教师需超前备好一周课)

2、开展第一次教研活动,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3、组内学习教研组工作计划.4、组织教师重温新课标(采取自学方式进行)。

(二)四月份:

1、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重点是:课件的制作、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2、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检查教案、集体备课、听课笔记等。

(三)五月份:

1、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重点是:提升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做好期中复习工作,各备课组做好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四)六月份:

1、教研组备课、作业评优。

2、评选优秀课、优秀教研组组员。

3、配合学校做好中考的相关准备工作。

(五)七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好复习计划,做好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篇7: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汉语史”是研究汉语发展演变历史的一个学科, 是关于汉语发展内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等内容, 通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演变, 我们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汉语史”是中文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后开设的延伸课, 目的是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方面得到“史”的认识, 建立“史”的观念, 通过语言的历史演变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当前, 各个高校在开设《汉语史》的问题上, 方式不尽一致, 有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 有的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相对说来, 由于本科生积累的语料相对有限, 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史》困难很大, 研究生阶段开设该课程比较适宜。本文拟探讨“汉语史”中“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以就教于大家。

二、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1.当前使用的主要教材及其缺陷。目前, 各高校开设汉语史课程主要采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 (迄今为止已经发行13万余册) 作为教材, 还有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 可以作为参考。《汉语史稿》在《语音的发展》部分以中古音为立足点, 上推上古语音, 下探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 将现代汉语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的来源、演变通过丰富的语料展示出来, 勾勒出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线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汉语语音的发展和现代汉语音系的形成, 但是该教材也存在一些前后矛盾、条理性不强的现象。如: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以“考古派”的原则和观点, 将《广韵》归纳为61个韵部、91个韵母 (实为92个, 见《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P63-65) , 而在讲上古音的时候, 却以“审音派”的观点将上古韵部分为29部 (后在其专著《汉语语音史》中修定为30部) 、152个韵母 (见《汉语史稿》P73-79, 93-120) 。“审音派”和“考古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入声”分立不分立, 在一个作者的一本书中, 也没有得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好处理, 学生难以掌握。另外, 《汉语史稿》将汉语语音发展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 在分析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时, 都按照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分别讲述, 尽管这样安排符合语音实际, 但是不太适应教学要求, 内容繁杂, 条理性不强。

2.本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针对王力先生教材内容前后矛盾, 我们将分析上古音部分的“审音派”的原则和观点贯穿始终。“审音派”根据韵尾的情况将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并且三类互相配合 (即王力先生在上古韵部韵母所谓的十一类, 其中每一类的主要元音相同, 只有韵尾不同) 。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我们也将中古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 这样中古韵部按照“主要元音相同、韵尾相同”的原则就可以分为95部, 韵母根据“介音、主要元音、韵尾”三者的不同就有142个, 而不是王力先生的阴声韵和阳声韵两类 (入声韵部和韵母仍然存在, 只是归入了阴声韵) , 这样与上古音就可以对应起来, 消除学生在理解时的分歧。为了增强教学内容讲解的条理性,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总结出“四个时期、三条线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将汉语语音史的教学内容条理化, 即“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与“声母、韵部 (韵母) 、声调”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三条线索为主线, 结合四个时期, 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中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系统, 近代汉语声母系统,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二、上古韵部和韵母, 中古韵部和韵母, 近代汉语韵部和韵母, 现代汉语韵部和韵母;三、中古声调、上古声调、近代现代汉语声调 (1) 。

3.汉语史必须要有大量的语料支撑, 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探索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因而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汉语史稿》列举了很多语言材料, 如各地方言、各种古文献的材料, 甚至还有一些汉语与外语的对音材料, 但是学生不太熟悉。语言材料的列举原本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 说明语言发展规律, 由于学生对语料不熟, 有时候这些语料也成了教学的负担, 在课堂上还需要讲解语料本身, 冲淡了主要内容的讲解。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尽量列举能够反映语音发展演变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语言材料, 这样就降低了课程的难度, 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4.汉语语音史涉及音韵学的很多内容, 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 概念众多,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人言言殊, 矛盾重重,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对音韵学和语音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 准确把握术语的实质, 抛弃一些神秘化的论述, 还原其本来面目, 把音韵学的一些术语讲解清楚了, 可以说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就基本能够掌握了,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关键。

三、结语

“汉语史”的研究和作为教学内容时间相对短暂, 该课程是王力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 建设时间短, 只有五十来年的时间, 虽然当前研究者众多, 但是每个研究者都只在某个比较狭窄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目前汉语史专著只有两部: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汉语史》) , 缺少像王力先生那样的全面研究, 因而课程体系不完备, 如《汉语史》没有“甲骨文”语言研究 (向熹《简明汉语史》有所补充, 但也有一些缺陷) , 没有汉语修辞史的阐述。“汉语史”学术研究还应该加强。“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汉语语音史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理性的理解自己的方言, 寻找自己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书中的语音现象, 特别是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汉语语音史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文字现象也有极大的帮助, 如形声字的声符问题、假借字问题以及一些训诂问题等等,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摘要:“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汉语语音史是教学难点。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条理性、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 可以全面提高汉语史教学的质量,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

关键词:汉语史,汉语语音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冀骋, 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4) .

[2]柳士镇.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1) .

篇8:中专数学史教学作用刍议

一、数学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早在1876年丹麦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H. G. Zeuthen就强调: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学生不仅获得了一种历史感, 而且, 通过从新的角度看数学学科, 他们将对数学产生更敏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但现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当今数学发展到了哪个阶段? 与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 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 而数学史可以帮助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 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 数学上的许多公理并不是“从天而降”的, 往往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的不断探索、完善的结果, 其中凝聚了数学家们坚持真理, 不畏权威, 努力追求的业绩. 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 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 不仅仅是用来应试的, 也不仅仅是解决许多生活实际问题和其他学科问题的得力工具, 更是促进我们思维成长的手段, 同时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能够培养我们一种数学所特有的人文精神.

二、数学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数学

一门学科的专业理论与它的历史渊源总是互为补充的. 因此, 学习某个学科的理论需要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来帮助了解和分析. 正如数学家外尔所说那样, “如果不清楚古希腊的前辈所建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 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 今日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内容主要是按照公理化的思想方法, 将一系列的数学结论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而成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材体系不可避免地淡化了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演变过程, 使得学生难以认清数学的原貌和全景. 数学史教学恰恰能够对教材体系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形成良好的补充. 例如, 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讲授概率知识时, 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的起源 ( 赌金分配问题) 、蒲丰投针问题等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率中的概念. 适当的数学史教学, 能够勾画出数学的全景, 清晰地表现出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数学发展史上所处的位置,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数学思维过程,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数学.

三、数学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丁肇中教授就曾经说过, “任何科学研究, 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中专生恰恰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 而是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过多展现了数学枯燥、呆板的一面.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就必须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趣味, 而数学史中就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 一是历史上的数学名题, 往往有生动的故事背景、巧妙的解题步骤、出人意料的结果,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是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逸事, 这其中既有年少成材的数学家, 如伽罗华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 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等等, 还有许多英雄不问出处, 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 最终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骄人成绩, 如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商店伙计出身. 三是数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成就, 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无理数的发现、解析几何的创立等, 其过程往往曲折、生动, 很容易吸引学生. 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 如同讲故事一般地渗透数学内容, 而不是整天呈现给学生“一望无际”的题海, 就可以适当减轻学生对数学的怕与厌,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数学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 数学具有美感, 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美所折服, 从而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 但学生对数学之美, 却往往难以领会和接受. 这是因为数学美是特别的, 它需要拥有一双慧眼才能欣赏. 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 勾股定理) 的证明方法, 欧拉公式:, 还是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 在欣赏和感叹公式的简洁美、图形的对称美、蒲丰投针计算圆周率的奇异美的历程中, 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这些美妙事物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 在一次次美妙的情感体验里, 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正如萧文强教授所说, “吸收和运用数学史, 既充实了自己, 亦丰富了教学”. 经过教学实践, 我对适合中专校数学教学的数学史内容和教法有了一定的认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相信, 在中专数学课堂上, 数学史一定会成为自己有力的方法, 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篇9:史地政教研组教学计划

一、利用化学史,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 对化学的认识与研究也是十分悠久的。在化学教学中, 适当地引入化学史, 对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家的崇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 并且兴趣与奋斗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化学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很多学生都会对化学产生恐惧心理。教学某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先讲一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 让学生先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历史, 这样, 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兴趣提高了, 而且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追踪化学史的足迹时, 会感觉到自己像是参与到了化学现象的发现、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会感到热血沸腾, 对这一知识点产生兴奋与新奇, 心理得到了满足, 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启发了学生通过前人的经验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增强了他们主动探求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二、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化学教学中, 不能只注重化学的现成结论的学习与运用, 忽视化学发展的迂回曲折情况, 似乎化学的发展总是那么顺利, 一帆风顺。没有经过失败或错误教训而直接获得的知识, 是脆弱的、肤浅的、不够扎实的。如果教师能够把化学家们在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疑虑, 所产生过的错误想法和一些错误做法呈现给学生, 学生会自动、自觉地与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 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进而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化学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对化学史的一些曲折、感人的故事应当给予足够的认识, 并把它作为一种衬托, 进行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 而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些公式、概念和定律, 这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与巩固。所以, 教师把化学史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定律、定理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们是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 他们又是如何提出假说, 又怎么去验证, 最后使假说成为真理的这一个过程。学生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戴安邦教授指出, “全面的化学教育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术, 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化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化学世界的历程, 从一个微小的怀疑开始, 到一个伟大的化学知识的成立, 这个过程充满了分歧与争论、成功与挫折, 科学家们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们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不畏牺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以及否定之否定、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 才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明。这些化学家们的生平事迹, 不畏权威、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 对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培养有很好的推动和教育作用。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这些史实的讲解, 在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会细心地、耐心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和变化, 对于每一步骤变化, 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那些没有做成功的实验, 要学生找出原因, 认真总结,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开启学生智慧,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任何定理、定律和公式都是化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总结出来的精华。化学教学中, 通过教师对化学史的介绍, 学生会领悟到化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 失败了再重新开始, 再失败再从头做起的决心, 他们一丝不苟的精神、严密的推理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做好实验的信心。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规律的, 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化学史知识的介绍, 学生领悟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对学生智慧的启发、实验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有大大提高。

五、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 更要注重育人。化学史是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教师可举例说明: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发明或创造的资料, 比如钢铁的冶炼、四大发明, 近代的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对某些原子量的修正已获得国际认可,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样, 学生会感到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智慧的民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他们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激发了学生学好知识,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

综上所述,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给沉闷、枯燥的课堂带来欢声笑语, 学生兴趣盎然, 缩短了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化学知识。同时, 化学史的引入,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的化学成绩、人文与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所以, 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应该是大力提倡的。教师应尽量找准化学史人物事件与学生的结合点,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先辈们的熏陶, 为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 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舒尊哲.化学史教育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广州化工, 2009 (9) .

上一篇:崇阳经济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8点10分用英语怎么写两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