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愿情感的美文

2024-04-23

墨愿情感的美文(共3篇)

篇1:墨愿情感的美文

如果这个月就是世界末日,我会好好的陪在亲人身边,不再惹家人生气,好好的和亲人朋友叙说着陈年旧事。如果这个月就是世界末日,那么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末日来临前,和你坐在一起看一次日出与日落。

然而,我更加的相信,这个月不是末日。因为,你还没来到我的身边。比起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一直找不到你的我,过的每一天都没有意义。

我感谢自己遇到的很多人,同学,朋友,陌生人,或者还有那些欺骗过我的人,因为遇到到了你们,我才能成长到今天的坚强、成熟。我也感谢我自己,没有把自己推向无止尽的深渊里,虽然挣扎过很久,但一直相信未来美好的我,依旧坚强的走了过来,看见了阳光,看见了彩虹,于是才明白了,结束与开始的意义。

到了今天,许多人都变了,胖了,瘦了,样貌的变化,还有那最重要的心,也消失于某天的某一刻吧。我也变了,或许每个人都存在有两个对立的面,相互斗争着,好似那一半的纯白,还有另一半的邪恶。庆幸的是,不管哪一半得到了最后的胜利,我都没有忘记过曾经的自己。

得到和失去的意义,就这样在成长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也明白了,有些人,是用来感谢的,有些人是用来怀念的。

我爱我的家人,这是一份最为珍贵的亲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然而,除了,在世界另一角,一定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同样值得自己去珍惜,去珍爱。

这些话里,包含了我许多许多的心愿,这些话里,包含了我对未来很深又很浅的期望。

篇2:墨愿情感的美文

我认为, 既然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那么就必须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智力教育是最重要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展开情感智力教育, 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是主要的, 我们不能够为情感智力教育而情感智力教育。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智力教育的氛围, 在知识的传授中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语文学科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 积极创设情景,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一、以材育人———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语文课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 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教学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 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 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是碰撞思想。情感是“孩子明眸中的亮点, 是心灵天空的繁星, 是理想世界的阳光”, 当学生用情感去触摸阅读, 用心灵去感悟情感, 那么浸润在文字中的所有价值就能浸透到灵魂深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在美的情感下, 才能有智慧, 只有美的情感, 学者才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 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

教材中的课文, 是作家用心灵雕刻而成的, 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 凝聚着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如苏轼的《赤壁赋》不仅仅文辞精美, 意境开阔, 更令人神往的是作者面对逆境, 虽寂寞、抑郁但不消沉、绝望。一个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文人, 却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 这种豁达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一位学生, 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受到启迪。在语文课堂中, 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 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 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 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 为贾宝玉、林黛玉爱情而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 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 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 这种精神是作品本身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矿藏来铸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让文中的真、善、美像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从而愉悦性情,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二、以行育情———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着眼点投向全体学生, 投向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活动,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 使每个人都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时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享受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 从而对语文、对生活有持久的热情。如在讲授新课前可创设“你说我也说”这个小栏目, 利用课前五分钟, 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也可由他们自己来选话题, 事先也可以把话题说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下搜集资料、广泛阅读, 进行准备。开始让爱发言的学生说, 慢慢带动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练习, 学生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拓宽了阅读面。更重要的是,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主发言的意识, 成为课堂的主人, 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再如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主题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机会, 及时对表现好、大胆发言的学生加以表扬, 对稍微害羞的学生加以鼓励, 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增强自信心, 愿意开口, 乐于开口, 心情舒畅地、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 使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 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就好像是自己做的, 文中的话就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切就越感到亲切, 越感到愉快, 越感到学习的轻松。当然, 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 导游解说、演讲、辩论等都可产生不同的效果。

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指出, 活动尤其是合作活动, 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教育的一种基本策略, 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 而且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强调个人的积极参与、主动表现, 更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 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 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 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这应该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必需的技能, 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情感智力。

三、以境育情———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 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激活课堂,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从操作来看, 方法多种多样, 既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 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文中的人、物、情、景, 又可以模拟与教学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 让学生得其门而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还可以借助幻灯、录音等来创设情境。例如让学生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朱熹语) 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重点在演示过程, 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 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 又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 有利于语言表达。巧用文中插图, 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学生对图画有着特殊的爱好, 利用课文插图,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人物画, 可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生平遭遇来揣摩画面人物的心态。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乐记·乐本篇》开宗明义地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因此,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 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 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 都是反映社会生活, 表情达意的, 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 还有想象法、朗诵法, 等等。

俗话说“触景生情”,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激发往往具有综合作用。这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 创设具体情境, 使语文教学变成有吸引力、有趣味、有活力的群体活动, 使学生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引发共鸣, 提高修养。

情感智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只要教师捧着一颗爱心, 不懈地在微小处体现自身的情感, 以材育情, 以行育情, 以境育情, 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智力, 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不仅为学生的今天负责, 而且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 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育学生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等等。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我们就抓住课堂这块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智力教育的氛围, 在知识的传授中以材育情, 以行育情, 以境育情,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智力, 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篇3:解读耽美文学的唯美主义情感

关键词:耽美文学 唯美主义 同人女

一.耽美文学的唯美主义根源

耽美,顾名思义,即“耽溺于美”之意,它的日文意思是指“浪漫、唯美”,不同于同志文学的现实性书写,耽美文学多是青年女性臆想出的男性爱情故事,且男性多以美少年为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种以男性身体之美为载体,具有展示男性身体的“私密经验”,并具有男性身体崇拜情结的类型化文学。耽美文学是耽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90年代传入中国,最初多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女性接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耽美小说借助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从正面价值看,耽美文学打破了以往文学把男性身体加以政治化、道德化的工具主义修辞,还原了“身体作为人的外在表征和存在基础”[1]的主体性内涵,透露出性别解放与身体解放等多重革命意味;从负面价值看,这种对男性身体的极力展示与赏玩,又以娱乐乌托邦的文学之“轻”消解了上述重视男性身体的思想之“重”。耽美文学正是带着这种混搭、暧昧的现代主义面孔加入了世纪末文学的“大合唱”,并迅速成长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从根源上说,耽美文学脱胎于日本唯美派。上个世纪初期,唯美派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以反对自然主义的姿态进入文坛。唯美又称耽美,“耽美”一词即由此而来。“美的东西就是永久欢乐”,唯美派肯定个人欲望,追求感官享受,拓宽了当时被自然主义束缚的创作模式,为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唯美派过于重视“美”,脱离现实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流于色情官感描写最终走向没落。唯美派虽然没落,但其美学主张却被后来的耽美小说继承,“和经典唯美主义文学一样,‘耽美描写情欲和死亡,着力于表现感官享乐和极致的感性之美。”[2]被认为是耽美文学鼻祖的森茉莉,正是唯美派代表作者森鸥外的女儿。

二.耽美文学的唯美情感呈现

耽美文学描写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男人之间的同性恋爱不涉及到繁殖和婚姻,相比异性恋而言,显得更加纯粹,更接近于唯美主义对“美”的追求。优秀的耽美小说,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人物的塑造,甚至在表现技法上,都不乏可取之处。

如2004年爆红各大耽美BBS的网络小说《十大酷刑》,作者小周123。该小说描写了皇帝朱炎明对臣子严小周的残酷爱情。七年前,朱炎明微服出访,只因一句“色若春花”注意到了严小周,但后者并不知情,七年后,早已高中探花的严小周却成为朱炎明的娈伴,被皇帝以爱的名义欺压,最终,严小周以死亡完成了十大酷刑的最后一刑,小说至此完结。文中的严小周兼具男子与女子双重特点,“眉心间一点红痣”是其外貌最主要的特征,行事果决手段狠毒,无论外貌还是性格,都极致的美,极致的决绝,他最后的结局也体现了耽美文学的极致审美情趣,死亡等于美。按照耽美小说“大本营”晋江文学城的分类,此种爱情属于“虐恋情深”,这种“虐”正是唯美主义者独特的人生观,是唯美—颓废主义在当今网络文学中的一种变调。

类似的还有大风刮过的《又一春》、天籁纸鸢的《风流》等,他们把故事背景放置于架空王朝,以便更好地展开想象,建构自己的唯美乌托邦。脉脉的《浮光》将同人女的凝视放到作品中,更体现出了耽美小说朦胧的美感。卢一匹的《死亡诞生在臀部之下》,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耽美文学在创作形式上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正如李银河所说:“同人女的重点在于审美,或者追求美。”

三.耽美文学的唯美叙事困境

由于唯美主义文学追求官感享受,以“情”至上,很容易沦为描写感官情欲的色情小说,日本唯美派的没落即是前车之鉴。耽美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消费男色的文学,打上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及消费的鲜明印记,一些作品不免带有性描写,加之耽美小说的广大受众群体为青年女性,性对于她们来说显得更加神秘而且有吸引力,导致许多耽美小说有色情化的倾向。同时,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程度加深,耽美写手群体不断扩大,作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因为,网络文学属于以大众与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文学,它不像经典文学与精英文学那样努力寻求艺术质量与审美创造的突破,而是力争在一个时尚变化迅速、大众口味多元、思想价值平面的景观社会制造“震惊”式的阅读效应,所以,其审美指向正如有论者所总结的:“与传统灵韵艺术对应膜拜价值不同,现代复制艺术对应展示价值。”[3]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耽美小说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知,接受耽美的年龄普遍下降,许多涉世未深的作者缺乏生活经验,写出来的耽美作品也苍白无力甚至无病呻吟。更有甚者,将耽美作品中的男性描写得同女子一样,这类作品虽然披上了耽美的外衣,但实际上还是传统言情故事,与耽美文学所追求的纯粹的唯美主义背道而驰。

耽美文学改变主流文学家国天下的叙事模式,凡事皆以情出发,为了爱情可以放弃天下,充分满足个人的私欲,极端崇尚唯美主义。这本无可厚非,但部分作品涉及吸毒、乱伦、背德等描写,如风弄的《太子》,讲述的就是一对兄弟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故事虽能享受一时的背德快感,但长久来看却使作品丧失了灵韵。

耽美文学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它虽然继承了唯美主义的浪漫传统,但目前仍属于边缘化文学样式,常常同色情文学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对耽美文学的唯美主义困境进行反思。耽美文学的未来在于,“要真正触摸生活,穿透生活,写出生活的精髓,才能有长久的文学青春。否则,只是触及了生活的皮毛,卖一点时尚的快货,到头来,只是一场文学秀和写作的假唱。”[4]耽美文学在中国发展不过一、二十年,是新兴的文学现象,它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涛.试论网络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中主体间性的生成——以“80后”创作中的身体修辞变化为例[J].当代文坛,2016(2).138.

[2]张冰.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J].文学评论,2012(5).171.

[3]黄大军.西方现代城市空间观的美学建构与主体救赎——以齐美尔、本雅明为中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5).53.

[4]于文秀等.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70后、80后女作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4.

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大学美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4XJ-16005)

上一篇:周记一篇300字作文下一篇:老水车旁的风景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