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

2024-05-26

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精选8篇)

篇1: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

找回最初的自己美文

从未想过以后,遇见你,我开始幻想以后,希望以后的每天都有你。你大概都不知道我对你的喜欢超出了我自己的范围了!

从未如此认真,从未如此用心。从未如此坚持。

如果时光可以回到咱俩认识的那一天,我会选择和你做朋友,而不是彼此相爱,因为这样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而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可以,我希望再次重逢的时间能够晚一点,那样我们遇见的就是成熟的彼此,或许也就不会错失彼此。

如果终究只是如果,现在,愿你一切都好,找到爱的那个人。

谢谢你终于还是删了我,将往事抹的`不留一丝痕迹,谢谢你这份决绝让我清醒,不再饮鸩止渴,但愿从未认识过你。

每天晚饭后都能坐在你的自行车后座吹着晚风,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单纯的只因喜欢而在一起。

如果可以,但愿从未认识你,我以为我忘记了,我以为我放下了,我以为我可以不痛了…原来都只是以为而已!

从你说回不去的那以后,再也没有勇气主动争取什么了,心底最深的角落亦不能触及,连同曾经爱笑爱闹永远自信的自己一起困着,一年,两年,三年,不知道还要几个三年,可以找回最初的自己。

篇2: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

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单纯,不常拥有笑容,变得爱哭……

现在的我,有太多的不尽人意,爸妈说我变了,说我越来越不听话……

老师说我变了,以前我是多么的懂事,可现在……

朋友们也说我变了,以前我总是能说会道的给他们说话,现在,变得沉默……

在我变化的过程中,有谁知道我承受了多少,经历了多少,重大的打击使我变得沉沦,让我坠落,让我沉默,让我悲伤,让我少了欢笑,让我小小的心也变得摇摇欲坠,,每天只能坐在那里想自己迷茫得前途,,无尽的悲伤使我前进的道路上充满黑暗。。孤独、寂寞、压力堆在我身上,我快要喘不过来气。

其实,我也想做个乖孩子,让爸妈满意,让老师满意,让朋友们满意,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可是,我不知道该往哪去努力,我就像站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的雏鸟!有时会悄悄地躲到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默默地掉眼泪,可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只能坠落着,坠落着……

天过着这样得生活,我很累很累,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了,我要像着坚强找回自己。坚强,以后是我努力的方向,以前的一切,过去了,就过去吧!

留下的伤我会慢慢忘记,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事情,虽然坎坷离奇,但使我变得成熟了,我的变化,让所有人都不适应,唯独我自己能适应,但我并不是为我自己而活,

爸妈,老师,朋友,我会为之而改变,变得让你们喜欢!

我要摆脱忧郁,摆脱一切令我不愉快的东西,我要坚强,我要重新找回我自己!

我要开始重新得生活,我依然会充满欢乐的给你们笑,会变得活泼……

在我变化的同时,也需要你们大家的支持!

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没有谎言,可以吗?我只要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可以吗?我的世界不要看到那些虚伪的笑容!我不要在那虚伪的笑容的背后看到令我讨厌的东西。我们可以回到没有心机、单纯、幸福、快乐的以前吗?

篇3: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

让我们从一个令人无限困惑的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旅游?

如今这个时代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本来, 问“为什么要旅游”和问“为什么要读书”应该是同一个问题。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吗?虽然“学历”和“阅历”是同等重要的, 可是, 说到旅游, 人们似乎更加容易接受。我们可以奖励一个人出去旅游一次, 但又有谁听说过奖励某人再读几天书的呢?几乎所有人 (包括我本人) , 似乎都有一个想法, 就是都幻想在老年的时候周游世界。可是, 您是否认真想过, 其实这是一个充满了悖论的幻想。前半辈子拼命挣钱拼命攒钱, 后半辈子却拼命花钱, 花在什么上面呢?旅游!一辈子辛辛苦苦所打拼的钱, 都被挥霍在了路上。即使如此, 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选择去周游世界。

当然, 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关于为什么要旅游, 人们似乎就更加愿意追问一些, 而且也期待答案更加切实一些。

那么, 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旅游呢?

请允许我从反对旅游的看法讨论起。

还有人反对旅游吗?相信很多人闻言都会瞪大眼睛, 表示极度的怀疑了:怎么可能, 竟然有人还反对旅游?但是,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确实, 还真有人反对旅游, 而且, 还反对得有理有据。

例如, 大名鼎鼎的李敖就是其中之一。

据李敖自己说, 他从不旅游, 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 叫“反旅游论”。他说, 有一个英国文人叫约翰逊, 他的学生包斯威尔邀他一起去爱尔兰的都柏林玩, 约翰逊拒绝了, 而且还撂下一句话:“那地方值得看, 可是, 不值得跑去看。”就是说, 其实拿个明信片看看就行了。他还说, 有一个著名的法学家王宠惠先生, 虽然在留学时见过许多外国的风景, 但从来不去旅行, 他也说过一句话:“看看照片就好了, 跑去看干什么?”李敖宣称;这两个人对他影响很深。

李敖说, 干嘛要旅游, “我看到一个名山胜水的时候, 看到那个风景的时候, 我会用各种资料来汇合成我的想象, 我可以天马行空构成我的想象。人若没有这种想象力, 不能够做任何的文学活动……为什么?太笨了。……所以我认为, 不是没有去过就不了解, 你照样可以了解它, 并且可以用很奇怪的方法去了解它。”[1]想一想, 这似乎也有点道理, 比如说, 《人猿泰山》的作者写非洲的人猿泰山, 但他从来没有去过非洲。最有意思的是李敖, 他写《北京法源寺》, 也从来没有去过法源寺。所以, 李敖说, 你们喜欢旅游, 我不喜欢。我看看图象就行了, 否则会太累。

李敖这么说, 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是, 却完全不正确。因为他把旅游错当成了一种“学习”, 因此, 他才觉得既然是“学习”, 我干嘛要亲自去?我也可以通过间接的知识来学习呀。然而, 旅游是“行万里路”, 不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自有行万里路的道理, 绝对不是躲在家里查资料就可以弥补的。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 叫做《论躺在床上》。他说, 躺在床上最快乐, 你可以无穷无尽地想象, 而且没有任何困难。南朝宋有个画家叫宗炳, 他也发明了一种旅游的方法, 叫做:“卧游”。不过, 他们都是把这个看作旅游的补充, 是到老了实在行不了万里路了, 到那时候怎么办呢?就在家里用想象的方法来回忆那旅游的美好吧。因此, 归根结底, 旅游不是学习, 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旅游是必须在路上的, 否则旅游就不是旅游了。

当然, 也还有另外一些人, 他们天天在外奔波, 应该说, 是已经在被迫旅游, 但是, 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旅游。法国有一个人类学家叫列维·斯特劳斯, 他常常去非洲做田野调查, 后来写了一本书, 叫《忧郁的热带》, 谈的是非洲人的生活状况。这本书被称为“对人类了解自身具有罕见贡献”的杰作。可是有人却评论说:“这是一本结束一切游记的游记。”而斯特劳斯本人在开篇第一句话也说, “我讨厌旅行, 我恨探险家。”[2]这还不算, 他甚至说, 每当拿起笔来, 叙述他的探险经历时, 都因一种羞辱和厌恶之感而无法动笔。

显然, 尽管置身于美丽的非洲, 斯特劳斯却好似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之中的。对于他的工作态度, 我们必须表示足够的敬意。可是, 如果因此而就对旅游不屑一顾, 对那些同样去了非洲但是却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旅游的人不屑一顾, 那就有点偏颇了。

因为, 即便是本身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工作, 在工作之余, 也还是需要旅游的。在这里, 亟待进行的, 是心态的转换——从“工作的心态”转换为“旅游的心态”。清代的一位湖南籍的女孩子写过一首让人颇受启迪的诗歌:“侬家家住两湖东, 满目青山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她所说的“今日忽从江上望”, 就是心态的转换——从工作的心态转换为旅游的心态。

到这里, 我们说, 不论是李敖, 还是斯特劳斯, 都必定迫不及待地要发问了:为什么要旅游?

下面, 我就尝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 旅游就是为了“离开”。

张爱玲是我所推崇的作家, 她的著名小说《半生缘》里面有一句话, 非常精彩:“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什么相同之点呢, 张爱玲的发现非常有意思:“同样需要远离人群”。我一直觉得, 这也是对为什么要旅游的一个很好的阐释。

旅游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 但是如果归纳一下, 其实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因为开心或者因为不开心。中国的国庆节和劳动节都成了旅游黄金周, 可以作为开心的例子。不开心而因此要旅游的例子也很常见。由此我们发现, 旅游能够导致“离开”, 这可能是“为什么要旅游”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显然, 保持不变的生活状态, 是李敖和斯特劳斯反对旅游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 生活永远就是一种状态:工作 (学习) 。然而, 实际上生活状态是多维的。所谓“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的说法, 就可以理解为生活的不同状态。因此, 不难发现, 生活状态的改变, 或许应该是“离开”的更为准确更为深层的含义。

这个生活状态的改变, 在宽泛的意义上, 或者说, 通俗地说, 就是“宣泄”。在教室里时间长了, 要出去在校园里走走;犯人在监牢里关的时间长了, 要在外面“放放风”。旅游也如此。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呆得久了, 也要去一个新鲜的地方去寻求一下刺激。例如, 有个作家就讲, “旅游就是艳遇”。所谓“艳遇”, 我们把它扩展一下, 其实她就是一种新奇的经历, 新的生活状态。每个人一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就会对新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渴望。

严格地说, 生活状态的改变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意义, 那就是:看待生活的新角度。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用来理解旅游为什么首先就意味着离开, 是最合适不过了。生活在任何状态中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幻想另一个状态, 总认为现在的状态是不理想的, 不满意的, 而“别处”的状态才是更好的。人们之所以频繁外出旅游, 其实也就是要经常去别处看看。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 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 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3]旅游所带给我们的, 就是一个新角度。就像前面我介绍过的那个湖南的女孩子的诗歌里面讲的“今日忽从江上望”。

有人说, 他是怎么变成“驴友”的?要感谢两个人, 一个是三毛, 还有一个是余秋雨。我个人认为, 这话不无道理。而三毛有一句话很形象, 她说“远方有多远, 请你告诉我。”那么, 远方有多远呢?对三毛而言, 其实真是走多远有多远的和有多远走多远的, 是没有尽头的。在三毛, 远方就代表着“生活”, 远方就代表着更加美好的状态。因此, 她才时时刻刻踏上去“别处”的旅行, 也才时时刻刻接受着远方的诱惑。

其次, 旅游还是为了“找回自己”。

说到旅游, 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离开”, 可是, 旅游不仅仅要“离开”, 而且更要“到达”, 要“到达”自己的旅行目的地。当然, 这个旅行目的地与旅行社讲的那个旅行目的地不同, 它更多地指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 是回归、皈依。

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 早已“目迷五色”, 魂不守舍, 然而, 这些“想要的”却往往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因为我们在一个斤斤计较的生存环境里已经习惯于不再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善意。我们所关注的, 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只是那蝇营狗苟的蝇头小利, 我们经常说自己“变得现实了”, 其实, 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与现实媾和的的一种情愿或者不情愿的默认。

然而, 当我们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城市, 身后一点点远离我们而去的, 又岂止是自己的单位、街道、职务、身份, 更是自己的盔甲、角色、面具、关系, 就好像蚕在破茧, 蟹在脱壳……曾经必须服膺的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必须屈从的形形色色的自己早已倒背如流的规则, 逢场作戏, 言行不一, 虚情假意, 一切的一切都远去了……

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每每被我们忽视了的东西, 却会悄然而来。

哲学家经常说:我们接触的世界都只是“存在者”, 但是, 真正的真实却是每个存在者背后的“存在”。当我们置身大自然, 置身那个没有被命名、没有被概念、没有被理论、没有被文本、没有被摄影、没有被理解、没有被解释、没有被符号的大自然, 奇迹, 在转瞬之间就发生了, 牢笼突然被打开, 单位、街道、职务、身份, 盔甲、角色、面具、关系统统不复存在, 但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遭遇了“存在”。

由此, 我们也就从“离开”、从“生活状态的转换”, 开始涉及到为什么要旅游的第二个要素了。

试想, 当一个人逃离开日复一日的圈子之后, 当他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场境下, 陌生的处所里, 往往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反而更容易看清楚自己, 或者说, 反而很容易找回真正的自己。

昆德拉说, “生活在别处”, 现在看来,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自己在别处”。因此, 要找回自己, 就必须旅游。

我们终于明白, 旅行, 就是去远方找回自己。

从这个角度, 我就特别想到一个比方, 就是坐飞机。我特别关注坐飞机跟坐火车的不同感受。坐火车, 所有的人都有感受, 坐飞机, 很多人也有感受, 特别是第一次坐, 很多人心里就多少有点恐惧。但是当你习惯以后, 你上飞机以后再看天空, 再看大地, 你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20世纪有个画家第一次上飞机, 再俯看大地, 他吃惊地发现, 原来大地可以像一个个小方块一样地存在。可是你如果在地平面上去看, 那你就永远也看不到。所以旅游就像坐飞机, 飞机让我们脱离了自己生命的空间, 去换一个空间去感受世界。这种脱离了自己的生命空间, 去换一个新的空间去感受生命, 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存在当中的一个顿悟的契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用这样的方式, 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开始认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方面, 写作《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给我们以启迪。他有两个身份:飞行员和作家。这两个生涯相映生辉、相辅相成。从《南方邮件》到《小王子》, 他写作了16年, 一共完成了6部作品, 很有意思的是, 没有例外, 都是在空中去写作的结果。他把自己在高空云海中的独特感受带入了文学创作, 堪称“蓝天白云的耕耘者”。可是, 为什么一定是在天空, 4000米的天空, 这就因为, 在他看来, 只有空中才会出现的种种感受:俯视感、恐怖感、超越感、升华感, 才会给他的人生感悟以极大的提升。所以, 他才彻悟:人生的秘密, 只有用心才看得见, 本质的东西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圣·埃克苏佩里的选择让我想起了意大利新闻工作者卡尔维诺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而旅行”, 这句话绝对精辟, 这也完全就是我在谈到旅游的时候所想说的。

讨论了为什么要旅行, 当然并非问题的结束。因为我们尽管知道了为什么要旅行, 但是, 却一定仍旧心存困惑, 那就是:旅行, 当然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然而我们却无法反过来说, “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就只有通过旅行。

其实, 我们也完全可以不“离开”。如果我们的心灵足够强大, 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就在原地不动地“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因为“离开”毕竟只是内在的生活状态的转换, 这种生活状态的转换, 是完全可以像“大隐隐于市”那样, 完全通过自身的生活状态的调整来实现的。

那么,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旅游?或者, 为什么非旅游不可?

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的人的心灵力量毕竟不够强大, 还毕竟要借助于一种强大的外在的力量, 而旅游就正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也正是因此, 人们才找到了旅游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

那么, 旅游之为旅游, 它的强大力量安在?

这就触及到我们的主题——旅游与美的关系了。

旅游与审美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要看清自己的容貌, 最为简便的方法, 就是照镜子。可是, 我们是否想到, 美丽的大自然, 它的最大功用, 也恰恰相似于一面镜子——人性的镜子、灵魂的镜子。而旅游之为旅游, 它的奥秘就在于:可以让我们借助美丽的自然山水找回自己。我们不禁追问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在别处”、我们补充的“自己也在别处”, 这个“别处”又在哪里?就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间。

为什么会如此呢?在这里, 我只提示其中的一点, 那就是:人之为人, 他的最为根本的生命追求, 往往是难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 就往往需要把它与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 需要把它投射在视觉图像上, 使其客体化。于是, 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就会呈现在外在事物之中。同时, 还有另外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 就是在长期的旅游活动中, 人们已经逐渐能够把某种外在事物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对应起来。“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就可以理解为特定的外在事物对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的呼唤。比如, 许多景点都有一些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故事:华山的“沉香劈山救母”、普陀山的“观音不渡东瀛”、三峡的神女、昆明石林的阿诗玛、桂林山水的刘三姐、西湖的“白娘子与许仙”, 其实都起着特定的外在事物对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的呼唤的作用。因此, 犹如我们不辞辛苦地去“找对象”其实也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另外一半儿”。我们不远万里地去旅游, 其实也是在“找对象”, 其实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另外一半儿。所以, 人们往往误以为旅游的原因是“先睹为快”, 其实, 旅行的真正原因是“不睹不快”。

就是这样, 人们在旅游中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可以感觉的东西, 并且陶醉于其中。在古代, 曾经有两个禅师一起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的大道理, 后来, 轮到第二个禅师时, 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 于是就说:“时人见此一枝花, 如梦相似”。清朝的大诗人袁枚看到桂林的独秀峰, 同样也是如此表述:“青山尚且直如弦, 人生独立何伤焉”。

在中国的旅游者当中, 最早把这个道理想清楚的, 是唐朝的柳宗元。

柳宗元 (773—819) ,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 河东 (今山西永济县) 人, 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 (公元805年) ) , 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长达10年, 他的《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其中, 第一篇叫做《始得西山宴游记》, 国人都很熟悉。他对于旅游的快乐的发现就是从对于西山的美的发现开始的。

为什么从对西山的美的发现才开始呢?柳宗元在去永州之前有6个月的时间, 他在政治上很得意, 但很快他就被打下回了原形, 打得很惨。6个月的得志、风光, 却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被贬到永州后, 他什么都不干, 他觉得当个小官根本没什么意思, 于是就每天在附近的山里跑来跑去, 宣泄自己的愤懑不满。心情实在太痛苦了, 从公元805年到809年他前前后后花了4年的时间, 希望解脱自己。在这4年里, 柳宗元把永州附近的山水都看遍了, 但是他在西山跑了4年, 到哪儿都不快乐, 于是, 到了哪儿他都把自己灌醉, 他说自己是“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就是说, 他因为心情很烦闷, 到哪儿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恒惴栗”, 希望能通过游奇山异水来聊以忘忧, 可惜, “风波一跌逝万里, 壮心瓦解空缧囚”, 尽管“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 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够得以解脱。

幸而, 到了这一年的9月28号, 柳宗元突然在山水中大彻大悟了。

那天, 他和往常一样出去散心, 突然, 就有了令人意外的发现。当他“坐法华西亭, 望西山”时, “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 西山, 一下子在眼前涌现出来。他发现, 它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为类”。这高峻的西山, 让人想起卓尔不群的人格。柳宗元他从来没有在大自然里快乐过, 但是今天不同了, 他说今天看到西山我还是想喝酒, 于是他把自己灌得大醉, “引觞满酌”, 但是真地很快乐, 过去他都是醉而归, 今天在西山是醉而不想归, 因为他在西山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人生的意义。由此, 柳宗元意识到, 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那天, 他才真正知道了旅游的快乐。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 柳宗元特别写到,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这一天, 是9月28号。

在“得西山后八日”又写了《钴潭记》, 其中感叹:“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兹潭也欤?”也就是说, 是谁让我忘记了那些痛苦, 乐于在这居住呢, 是不是就是这个小水潭呢?这里, 就是我的精神故乡啊。

我必须要说, 元和四年, 是柳宗元的旅游元年,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旅游元年。

旅游中为什么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回到自己的过去和寻找自己的未来?道理就在这里。

什么是旅游呢?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说, 其实旅游就是回到自己的过去和寻找自己的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没有人不旅游, 可是为什么柳宗元在柳州的旅游就是全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呢?关键就在于:他发现了旅游的奥秘。他到什么地方旅游, 都是要在那里去寻找自己的“对象”, 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永州八记》记载的, 就是他在永州找到的八个最知心的“好朋友”, 换句话说, 柳宗元是在永州的山水身上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当然, 为此他花费了4年的时间。4年里他看什么都不好看,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没有把山水当成他的朋友, 而把山水当成了他发泄私愤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对面的西山特别卓绝, 特别出类拔萃, 特别卓尔不群, 特别脱俗, 他突然发现那座山多好啊, 就像自己一样, 自己所孜孜以求的, 不就是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吗?所以他一下子发现了旅游的真谛, 其实旅游就是在山水身上找到自己。他在那座山上突然发现:这就是我, 然后他就一下子知道了, 原来, 这就是旅游。

说到这里, 我们从旅游的角度来谈美学, 理由也就非常充分了。——因为旅游与美密切相关。

法国诗人阿兰说:“对消沉焦虑的人, 我只有一个建议, 往远处看!只有眼睛自由了, 精神才是自由的。”但是, “眼睛自由”又谈何容易?!天空是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也是天使的天空;宇宙是宇航员遨游的天地, 也是上帝的宇宙。值此时刻, 我们的知识、修养已经远远地不够了。因为, 它们统统都会输给时间!而能够带给我们“眼睛自由”的, 只有美学。

从旅游与美的关系, 我们才会深刻地发现:旅游, 其实就是我们和世界建立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随着年岁的增长, 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英国大作家纪伯伦也说:“不做自己灵魂的朋友, 便成为人们的敌人”。当然, 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建立这个精神纽带, 但是阅读毕竟是有所不足的, 所以, 我们还必须通过旅行。我们只有做大自然的朋友, 才可以使得我们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古人都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很容易理解, 行万里路呢?其实也应该是指精神的行走。它的最大意义, 就在于大自然的对于心灵的唤醒、对于精神的启蒙, 以及心灵对于大自然的呼应、精神对于大自然的愉悦。因此, 爱喝咖啡的法国人喜欢说“我不是在喝咖啡, 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那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模仿说, 我不是在书房, 就是在旅游的路上。身体或者思想, 必须有一个是在路上的。这, 就叫做“读万卷书”, 就叫“行万里路”。

但是, 并不简单的旅游, 从表面上看上去, 却又似乎非常简单。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错觉, 似乎世上没有什么是比旅游更加简单的了。有一本书叫《孤独星球》,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它被称作背包客的“圣经”、“宝书”, 书里就说, 现在不论到什么地方去, 都可以给你弄一本旅游指南, 告诉你什么地方要去参观一下, 什么地方买东西便宜, 为此, 《孤独星球》的作者们在书里写了一句话, “当你决定了上路的时候, 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对于这句话, 我有点不以为然。在我看来, 当你决定上路的时候, 旅游中最困难的部分其实还没有过去。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尽管你已经决定了上路, 但是却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为上路并不能保证你能够真正地得以旅行。比如, 东南亚海啸的时候, 被卷走了几万人, 中国的国家旅游局一查, 发现中国人一个都没少, 死伤者大多是欧美人。为什么?因为欧美人习惯穿着泳衣在沙滩上晒太阳, 海啸一来就都被卷走了, 而中国人被卷走的却很少, 因为中国人都是拍张照就走掉了, 都被导游忽悠着去买东西去了, 结果当然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 由此也暴露出, 中国人其实还不会旅游。

如上所述, 旅游之为旅游, 无疑并不简单。

在电影《故园风雨后》 (2008) 里面, 画家查尔斯遇到了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为什么非画不可?为什么不干脆买一个相机把眼前的东西照下来呢?画家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相机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 只能记录下某一刻的事物, 并不意味着可以唤起那一刻的情绪, 感情。而一幅画呢, 尽管画面不能很完美, 却能够达到一种感情的表达, 比如爱的示意, 而不仅仅是一种重复。”

这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在旅游中也同样存在。在旅游中, 我们的眼睛应该是“相机”抑或应该是“画笔”?在旅游中的“眼睛自由”中, 是存在着“一种感情的表达”的, “比如爱的示意”, 在旅游中的“眼睛自由”中, 并不存在某种“仅仅是一种重复”的东西。遗憾的是, 我们在面对流行的时候, 我们在置身旅游的时候, 往往都轻而易举地就放过了这个问题, 也疏忽了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 旅游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简单了, 简单到我们竟然都误以为在它的背后不存在任何的奥秘。

在旅游中, 我们都会为玫瑰花而陶醉, 但是我们却都不会为狗尾巴花而回首, 我们都会千里迢迢去游览黄山, 可是, 我们却不会涉足自己家门前的山丘。王禹偁的《东邻竹》说:“东邻谁种竹, 偏称长官心。月上分清影, 风来惠好音。低枝疑见接, 迸笋似相寻。多谢此君意, 墙头诱我吟。”王安石的《南浦》也说:“南浦东冈二月时, 物华撩我有新诗”。为什么竹子就可以“诱我”?为什么物华可以“撩我”?试问, 倘若对此毫无了解, 我们的旅行又如何可能?!

事实上, 旅游与审美的密切相关使我们意识到, 旅游之为旅游, 涉及的绝不仅仅只是自然地理、文化地理, 它涉及的还有“精神地理”、“美学地理”。在旅游者的眼中, 除了知识科普和风情揽胜意义上的“物质风光”, 还更应该有充盈着精神感受和灵魂喜悦的“精神风光”。风景不能只是一个“物”, 一个地理存在, 一个物象奇观, 它还应该是旅行者的审美发现。大自然也不能仅仅是地理信息, 还应该是精神信息, 不能仅仅只存在客体表达, 更应该还存在主体表达。在旅游中, 心灵不能被闲置, 它首先应该受到真诚的邀约。因为, 对于旅游者来说, 真正重要的也不在于看到了什么, 而在于看到什么之后的想到什么。

在旅游中, 我们的心灵游弋千古, 去时代的地平线以外探寻, 去光阴的深处“化缘”, 生命的自由度和容积率因此大大丰富, 也不再是一张纸, 而成为了一本书。古人云:“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在这里, “阳春”与“大块”固然令我们感动, 但是, “阳春”背后的“烟景”是什么?“大块”背后的“文章”又是什么?却是我们在旅游中所必须回答的。

摘要:如今这个时代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关于为什么要旅游, 归纳一下,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首先, 旅游就是为了“离开”, 即生活状态的改变;其次, 旅游还是为了“找回自己”。因为旅游不仅仅要“离开”, 而且更要“到达”, 要“到达”自己的旅行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 是回归、皈依。人之为人, 他的最为根本的生命追求, 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因此, 就需要把它与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 需要把它投射在视觉图像上, 使其客体化。旅游即是如此, 在长期的旅行活动中, 人们能够把某种外在事物与自己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对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旅游的目的, 既为找回过去的自己, 也为找回未来的自己。

关键词:旅游美学,回归,自由,生命

注释

1[1]李敖.李敖有话说2 (纪念版)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65页

2[2]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0.3页

篇4:找到自己最初的悸动

拿到《有一种基因叫理想》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红色的封面里会有多诱人。翻开的瞬间只是简短的几行,那喷涌的文字便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

吸引我的是,该书在序和前言里面作者刘楠用自述和他述的方式描写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实习生撞进“南院”,默默的聆听、记录南院前辈大家的悉心教导,最终成长为一个对新闻有敏锐触觉和独特视角的新闻人。

白岩松的序一《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从东方时空写起,王开岭的序二《颁发尊严》从《焦点访谈》写起,无不透漏出南院新闻人对“南院孩子们”的情感。正文六章内容,梳理了新闻评论部20年名人成长中的点滴和南院风雨飘摇的记忆串联起来,不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大腕们,还提及了南院的司机、保安、勤杂,充分凸显了作者的细心之处。

南院,让人尊敬的地方,白岩松、柴静、董倩、敬一丹、崔永元、水均益、张泉灵……南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诞生了中国新闻传媒的一个又一个精英。

为什么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因为我也在央视南院实习过,也跟作者刘楠共事过,走进南院的第一天,我便知道,这些曾经在电视中出现的遥不可及的人,今天要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怀着忐忑不安的胆怯的心与他们对话、交流。我也在在默默的观察着办公室里面各位老师的一举一动,我看到了刘楠的勤奋。刘楠也在这成就之前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不断学习成长的日子。

白岩松在序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别忘了继续赶路?这,才是纪念的全部意义。”是的,“南院人”都有一种强大的基因叫理想。翻开这本书,也许你也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最初的悸动。这种悸动,是发现自己的力量,也是推动新闻人成长的巨大力量。

(本文编辑谢宁)

篇5:记得爱情最初的样子【情感美文】

记得爱情最初的样子 文 倾城绝恋 编辑 白石秋水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久违的阳光清澈地挥洒在四月的蓝天下,时光是静寂的,日子是慈祥的。我知道,春天真的来了!我淡淡地守候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以仰望幸福的姿势,倾听着花开花落的声音。春风乍起,小桃摇红,缀一片梦的衣裳,踏歌起舞。桃的芳香,轻漾。喜欢桃花的清醇,无意争春,但随清风,紧抓着枝叶间那枚粉红。默默地,任花的清新将我掩埋,那份水墨晕染了我美丽的梦想。花开,只为一场春雨而醒,桃花落了一地的清梦,铺在温柔如缎的时光里。花蕊,脆弱的安慰着寂寞的花枝。我,徜徉在多情的花瓣雨里沉醉,片片的心事,在季节的枝头绽放……

遇见,四月的春天,有点羞涩,一滴细雨翩翩的瞬间,时光慢慢沉淀下来,轻轻地,细细地,把供养已久的情感微醉。我品味着生命中那些饱满的爱恋,悄悄地不愿意忘记。光阴总是走得太快,指缝间,这段纯净而美好的时光,一如梦的桃花缘,情深而绵长。我庆幸于这万千红尘里将你遇见,暖暖的时节,在浅淡的人生里,铺一片花瓣,允许我为你尘埃落定!不为前世的修行,只为今生的相遇。我予你爱的温暖,你给我一生一世刻骨的相思。

我们的生命中总是会遇见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在花开的季节,不早也不晚,刚好会相遇。即使每一朵花开的时间不过刹那,但每一朵花都是蝴蝶的归宿,相信彼此,深深地珍惜着。一切美好得恍若隔世,灿烂过,热烈过,甘于安守,甘愿付出,其实那都是一种无暇的爱的使然。陌上流年,且吟且行,不去在意红尘的纷扰,不去忧虑未知的明日。只愿陪你静看细水长流,不争,不求,不惊,不忧,留得寂寂欢喜,默然相爱,得一世清欢。

你是我笔底那一笔婉约,我是你花心里那一蕊缱绻。浅浅吟咏,深深凝望,琴瑟和鸣中,一醉越千年。一缕月华将相思漫卷,掠过尘世的繁芜与喧嚣,涉过水边的蒹葭苍苍,芙蓉千朵,静静将你缠绕成我心底最深的眷恋。一念成执,一恋倾城,莫问前尘后世,别问因果机缘。隔着千江烟雨,远山流岚,掬一捧水月入怀,凭清风拂面,发丝依肩,低眉凝目,笑靥浅浅,与你静看一池碧水青莲。

就这样,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淡淡的,一盏青凝不染尘。笑靥如是,真情如是,生命亦如是。世有千态,心有万言,从中拾起澄明的爱情。尘世暖暖,悠然,随心,随性,随缘,让花开开到茶靡,花落也要香如故。

四月的陌上,桃红柳绿,我走在生命的繁华里,经历被时光赋予的所有美好与坎坷。忘了,是谁将爱的告白,丢弃在曾经的风雨里,路过了彼此的彼此。时光被无情的翻阅了一页又一页,每一页都见证了经年的成长。岁月站在命运的脚尖,相逢了这场流年的烟花,记忆顺着遇见的痕迹,留下一程又一程美丽的想象。

此去经年,蓦然回首,曾经有那么一个你,温暖我生命,明媚我忧伤。一种遇见,凝眉间,便是永恒;一种念想,不必出声,微笑,便可向暖;一种情感,不必解释,安好,便是晴天。牵念着,便是幸福;知遇着,便是温暖。你的笑容暖暖,我的流年灿若花开。

杨柳依依,燕子呢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碧波清浪,天高云淡,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一大片青青的竹林和连绵不绝的参天大树,草地上开满了无数的野花,就像星星的眼睛,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浮想联翩。洁白的小兔子欢快地在花草丛间跳来跳去,蒲公英放飞了它的梦想,甘愿让花瓣随风一起飞翔,和夸父一起去追逐天边的太阳。一根根青翠欲滴的竹子下,粉嫩的竹笋早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层出不穷地崛地而起了。柔和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林间,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和花朵的芳香。抬头仰望蓝天,就看见黄莺在枝头歌唱,小松鼠在树上爬来爬去寻找食物。

在这怡人怡情的美景中,我们的相逢若一场春暖花开,一直希望这样美好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记忆深处,永不褪色,而你恰巧也会出现在这幅画中。

行走在草长莺飞的路上,我终是做了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所以,我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林徽因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你永远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暖,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

时光,散落在涓涓的流年里,错落着匆忙的脚步,赶着季节的舞步,太多的美好在不经意间流逝,或许我们最终都会成为那岁月里的风景,终将渐行渐远渐无书……

篇6:找回最初的自己情感美文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

篇7:去,找回自己美文

好好反思,深深明白,在一个人的时候,终于觉得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谎言之中!

很想问问,我有什么好骗的,值得去骗的!话真的很对,女人的世界是男人,而男人的世界是世界,男人对女人是一面墙,而女人对男人是一张纸!

在深爱过后,觉得自己就要死了,可是你给了我没必要去这样的理由,于是我抬起头,想要坚强的走下去!

话每个人都能够说,事每个人都能够去做,可是用心去说去做的有几个?在我安静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想 了所有人说的话,终于醒了过来,他骗了我,他也骗了我,每次在我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们都是什么话都可以说,你说你从不做什么承诺,可是每次我转身离开的时 候,你的话不都是承诺,其实很多时候你的话我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寒心,你,去找你真正爱的人吧,我真的不敢和你在一起,我真的玩不起,也玩不过,我不知道我 还能够相信谁,我想一个人,一个人虽很孤单,但是一个人很安静,可以没有谎言!我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离开还是继续,因为寒心,我可 以选择离开,如果继续,你觉得你能够真诚相待吗?现在明白,原来孤单的时候才会想起我!我不稀罕这样的爱,拿的离我远一点!

篇8:奔跑中找回自己美文欣赏

当了一年的兵,开始连我都不记得自己曾经是什么样了。

从前,好像是内心没肺的乐天派,整天嘻里马拉哈的,不曾有烦恼,也不用去担心什么和惧怕什么。“昨天已过,明天还未到,今天快心最重要”就一直保持这种心态过完少年时光……

喜欢音乐,戴上耳机,让灵魂随音符跳动,无论时机;喜欢文学,掏出美文,让思绪随意境飘游,无论场合;喜欢运动,走出囚笼,让呼吸随心跳疯狂,无论阻力……

随时随地畅心所想,放荡不羁!

那时,热血沸腾,一冲动就报名参军了。一切都偏离了想象中的美好,也许一开始就不该给自己冠上“只为考军校而来”的帽子,那么,生活应该会比今天更加美好……

原本应该是除了工作外,适时的看看书(小说、美文、杂志)、运动(打球、跑步)、写写东西(小说、文章、随笔……)。而不是现在的每天不停工作,学习专业,加班,拍照这新闻,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所剩无几的时间,突然想到还要不要去复习一下?内心除了纠结就是矛盾和和休止的抗议。了尽管内心深处一万个不愿意的`抗议着,还是会摆出几本试题,艰难试入……内心的理想防线一次次遭受到冲击,一次次的动摇,一次次的崩溃……

虽然我也很喜欢军人这个职业,只是走军官这条路实在太艰难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担任军官的,能当的谁人不与呢?更何况是一个差点连专科都挂不住的人呢!可每当有人问起时,心里总会紧紧触动了下,却又难以启齿自己早已堕落无所追求了……

本来还编了几个连我都没能劝服的荒唐的借口来说服关心我的人,但细想了下,我又不是为谁而考的,何必多此一举呢!随心所欲吧!

假设每个人活着的长度都一样,那我不一定会选择让路更宽些,但我一定会选择让路更平坦点!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下一篇:试用期满员工转正申请书 试用期满员工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