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

2024-05-15

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精选8篇)

篇1: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

一进课室就给评委老师问好: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45°角鞠躬)”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

号,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蒙古族民间舞---基本动作(同时在黑 板上板书课题)。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第六章第三节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蒙古族舞的概述及训练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在学习蒙族舞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理论部分,后面是本教材的实践部分,本课题的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其次能够简单了解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并能初步掌握蒙族舞蹈的常用手臂和肩部动作。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蒙族舞蹈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蒙族舞蹈的兴趣。并能初步掌握蒙族舞蹈的常用手臂和肩部动作,是本节课的重点。

(依据:只有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作,才能理解和掌握蒙族舞。)而本节课的难点则在于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答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和体验的原则,提示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针对学生的课堂上的表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和参与的热情。

(激情示范法、启发引导法、鼓励评价法、激励谈话法)

五、说学法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用视觉的观察来模仿老师的动作和图片的动作,并在基本掌握动作的情况下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模仿体验法、合作纠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哼唱蒙族音乐,之后,让她们谈谈学习上节课之后的感受,通过教师随音乐跳一段优美的蒙族舞。从而引出蒙族舞的基本动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不清楚也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蒙古族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沟通师生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自然引入本课主题]

(二)了解与体验环节(30分钟)

过渡语:提起蒙族舞蹈,同学们是不是都看过啊?相信同学们对之前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都了解了,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大胆地说出来,我们共同来探讨。

蒙族舞的基本动作有哪几部分组成呢?

1、蒙族舞的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了解即可] 2、蒙族舞常用手臂动作:(硬腕、柔臂)

【教师口传身教,学生模仿】 3、蒙族舞常用肩部动作:(硬肩、双肩、柔肩、耸肩和笑肩)

【教师口传身教,学生模仿】 4、蒙族舞的基本步法:

课件介绍

(趟步、蹉步、跺脚步、走马步、跑马步、摇篮步、圆场步)

[设计意图:由于之前对蒙族舞有所了解,所以我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与体验,意在让学生对蒙族舞有初步地认识和掌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秧歌的兴趣。]

(三)练习环节

过渡语:光说不练那不是真本事,下面该到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现在看一段的蒙族舞视频,让大家边看边模仿。

学的怎么样?别着急,下面教师把刚才的舞蹈方面来一下。同学们模仿动作边听教师讲解。

在基本掌握舞蹈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两组,相互练习动作,学习对方的优点。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后,充分地体验东北秧歌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和体验了蒙族舞蹈,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和挖掘。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能渐渐地喜欢上他。回家跳给爸爸妈妈看好不好?(总体要以鼓励为主,这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能够对蒙族舞产生兴趣的同时,使本课的情感目标得以升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教师:第 号

篇2: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过渡语】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Flash操作的重要动画方式之一:动作补间动画,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对于学习后面的形状补间动画的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过渡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

具有了经验型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也具有片面性,容易钻牛角尖,有叛逆心理,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要多关注学生情绪的波动,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逐帧动画,对动画制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补间动画的概念的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元件和实例。能够利用动作补间动画制作动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动画的形式,初步感受补间动画的制作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子相册的形式,回顾过去,从而树立珍惜时间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

【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动作补间动画。

【难点】关键帧的运用,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五、教法学法

【过渡语】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交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在导入环节,首先我将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上课之前我将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作业我要求大家带的照片,做一个自我介绍,而后,我利用Flash制作的电子相册来进行自我介绍。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利用电子相册的形式,让电子相册更形象、直观、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做一个“炫酷”的电子相册呢?那我们就利用Flash中的动作补间动画的这个技巧来制作吧。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动作补间动画》

【设计意图】新课标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就设置了和生活相关的内容,既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和生活的联系。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观察是操作的基础,首先我先展示一个刚刚播放电子相册的Flash源文件,学生注意观察我的场景、时间轴和属性的部分,分析我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并且让学生总结操作步骤,学生会发现,想要制作一个简单的动作补间动画,需要四个步骤,

1、导入图片;

2、设置起始关键帧;

3、创设结束关键帧;

4、插入动作补间动画。

分析人物之后我会进行具体的操作,虽然操作步骤只有四步,但是每个步骤都会有操作的细节,因此我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一边演示一遍讲解,操作之前,我会让学生认真观察导入中的两幅图片的区别,并且提问,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有哪些地方是有区别的呢?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在加工之后的图片中,增加了初升的太阳,碧绿的草地,还有天空中的大雁。我会适时总结,只要我们从下到上依次绘制草地,大雁和太阳,再把大公鸡放在背景中,就能够完成任务了。

分析任务之后我开始进行具体操作的学习。首先我会通过演示法进行草地的绘制。

1、选择不规则的区域;

2、选择羽化;

3、填充绿色;

4、用混合画笔工具绘画小草和大雁。

完成背景中草地和大雁的操作。在演示过程中,对羽化和混合画笔这两个学生最新接触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新工具的意义、操作、效果。

给演示文稿增加动画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直接添加动画,一个是设置切换模式

首先我会通过演示法进行添加动画的学习。我会演示添加动画效果的操作,并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添加动画可以对演示文稿中的哪些内容进行操作。

2、添加演示文稿中有哪些动作效果。

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会发现演示文稿不但能够给文字添加动画,还可以给图形、图片等多种内容添加动画。同时添加演示文稿中的动画效果非常多。由于时间有限我并不能够介绍所有的动画效果,因此我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尝试使用一种动画效果,掌握之后,要来到讲台上演示这个动画效果,并且向同学们介绍这个动画效果的特点。通过演示,操作,交流分享学会添加动画效果的内容。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从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操作、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在学生掌握了操作步骤和操作原理之后,我将带领同学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操作步骤是为了设计出漂亮的动画而服务的,因此在讲授设计动画效果的环节,我会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电子相册只有照片的移动会不会还是太单调呢,我们能不能做出其他的效果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学生会发现,利用动作补间动画还可以改变图片大小、改变对象的不透明度,旋转对象。此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探究,集体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会设置一个比赛,让学生通过看书来学习,不但要学习操作步骤,也要设计相册效果。制作好之后,会对作品内容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在比一比赛一赛的气氛中,会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操作完成之后,我会请学生自愿到台前来进行演示,并且让这样的小老师进行讲解。让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老师的教学,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完成电子相册的设计和操作。并且让学生能够发布动画。

【设计意图】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任务来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

(三)小结作业

本节课学习了比较多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方法,因此在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在复习时我将从概念的角度,比如关键帧、起始关键帧、元件、实例。从操作的角度,比如如何做位移动画,缩放动画,旋转动画等,还要从设计的角度,细节的角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复习。将本课内容中的知识都进行全面的整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内容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的内容。

在作业环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子相册,并且思考,是否能够有今天所学的内容作出相应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

动作补间动画

利用导入的图片制作动画

改变对象的大小

改变对象的不透明度

旋转对象

篇3:《微积分基本公式》说课稿

本节内容选自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数学》的第五章第三节.我院各专业高级班、双高班、技师班的数学教学均选用本教材, 这门课也是这些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1.本节内容

变上限的定积分的概念, 变上限定积分的求导定理及应用, 微积分基本公式及应用.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定积分这个概念是人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变力做功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 因此它的实用性很强.微积分基本公式是定积分中最重要的知识, 而微分与积分又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内容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既延续了前两节的内容, 深入介绍定积分, 又为后面章节计算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课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是电气技师班.技师班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 基础比较好, 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纯理论知识, 特别是枯燥的数学理论兴趣不高,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变上限积分的定义, 掌握变上限积分求导定理, 熟练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

能力目标:会用变上限积分求导定理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能熟练应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函数的积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变上限的定积分的概念, 微积分基本公式.

难点:变上限积分求导, 微积分基本公式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提问法:对旧知识的复习采用提问法, 能迅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比较法:通过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关系的分析, 引入本节课题.

直观演示法:变上限定积分的定义讲解时通过画图比较直观形象.

讲授法:定理内容的阐述采用讲授法.

讲练结合法:定理结论的应用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内容我计划用2课时 (共计90分钟) 完成.

1.旧知识复习 (5分钟) (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

连续的定义, 不定积分的定义, 不定积分的不唯一性, 定积分的定义, 定积分的区间可加性, 定积分的积分中值定理.

2.导入新课 (5分钟)

由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的关系, 得到结论:速度函数v (t) 在[a, b]上的定积分就是其原函数s (t) 在区间[a, b]上的函数增量.

思考:这一结论推广到一般函数上是否成立?成立的话需要哪些理论支持?

3.理论讲解 (35分钟)

(1) 变上限的定积分

①定义的讲解 (通过分析图形来引入) .

②定理1.详细讲述变上限积分求导的公式, 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 理解推导过程, 通过三个例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该公式的应用.

(2) 微积分基本公式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定理2.该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须详细讲解, 使学生充分理解定理的内容, 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结论得到公式及其应用.

4.强调重点难点 (7分钟)

5.例题讲解 (15分钟)

对照课本例题和参考书上的例题, 详细分析题目, 用到哪些知识, 怎么个用法, 如何把题目解出来, 具体写好解题步骤.

6.反馈练习 (15分钟)

从课后练习中挑选三个典型题目, 找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通过这种形式看学生解题方法掌握的情况.

7.归纳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哪些需要记住, 哪些是重点难点.

8.布置作业 (3分钟)

必做:课本130页1, 2, 3;选做:课本131页5, 并分析题目.

篇4: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

第2课 动作补间动画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作补件动画》,本课是人教版8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下面我给大家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说明动作补间动画的概念、原理;

(2)熟悉动作补间动画的一般制作过程,会制作简单的动作补间动画。

【情感目标】

提高对Flash应用的认识,增强应用Flash的信心。【教学重点】

动作补间动画的一般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1)动作补间动画的原理;(2)制作动作补间动画。

二、【过程与方法】

首先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看一个动作动画。通过“复习新授”环节的复习、学习,让他们了解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

三、新课讲解我一边讲,一边操作让学生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

四、用提问的方式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篇5: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它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进行科学的验证,培养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教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2.引出新知——动手实践3.初步感知——引导观察4.发现规律——巩固练习5.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上课开始我引入了故事:有一天妈妈给淘气做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蓝猫看见了也想吃。淘气说:我只有一个蛋糕,要不我分给你一些吧,我有三种分法,请你选择一种:

第一种: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送给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1/2;

第二种: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送给你其中的2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2/4;

第三种: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送给你其中的4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4/8。

选择哪一种分法吃到的蛋糕最多呢? 同学们,如果你是蓝猫,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先听讲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对于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分为3个层次 借助长方形纸条来理解。通过观察、举例、验证,初步理解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总结完善分数的基本性质。

1、借助长方形纸条理解

这里分成两份层次(1)借助直观图理解(2)分析分数理解

(1)借助直观图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条上分别表示出、、想一想为什么为什么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也不一样可他们最后分的大小却会相同呢?

(2)借助分数理解

在学生清楚的知道了三个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后,从图在回到抽象的三个分数上,说一说,他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说明白后,明确分的份数就是分母,取得分数就是分子,在板书上改为“分母扩大了两倍、四倍,分子也相应扩大了两倍、四倍,分数大小不变”

2、通过观察、举例、验证,初步理解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总结规律是在大量的直观的数据或练习的基础上实现的。为了给学生便于学生总结,我设计了“你还能举出一个和3/6大小相等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想让分子是9,分母是? 想让分母是18,分子呢?”一方面学生利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做了一些基础的题,另一方面在叙述你是怎样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分数基本性质的概括。这样当“用一句话总结你的发现”的时候,在语言叙述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3、关于“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的理解

两种预设,在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如果有有学生提出就上提出的学生说一说,如果没有主动提出,就通过做个练习题,“2/3哪样列式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做这两个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四、巩固练习

篇6:《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1、 教材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是课改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教学内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知识间的联系:

七册:商不变性质 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十二册:比的基本性质

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是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这一新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的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结论和应用,而应有意识地突出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本课让学生经历:旧知唤醒(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新知猜想(分数中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如果有,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实践探究(看图分类)得出结论(研究卡)深化认识(对结论的理解,尝试练习,理解其中的变与不变,能用字母来表示式子)练习提高(基本题、综合题、加深题)数学建模(用字母来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联系)。让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在数学的层面上有一个较为完整、清晰与明确的掌握。

三、学情分析

前测:(问卷形式)

问题1:你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举例说明。

2:试着做一做下面这些题比较大小:

4/7○2/7 1/2○2/4 3/5○9/15

分析:暂无

结论:暂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渗透变与不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解决策略: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实践练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要点:什么是同时?方法是:乘或除以,要点:相同的数(0除外),最终: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解决策略:通过初步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结论能够摆脱表象的依赖,即对具体事物或图例,从而从而成熟地思考、理解。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提出猜想

1回忆旧知

活动:猜信封。通过猜信封中的数或算式,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媒体演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

通过谁能说一道与23商一样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媒体出示: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提出猜想:

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性质,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汇报后投影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验证猜想,建构新知

环节1、 看图分类

下面是一组相等的正方形,请写出每个图形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把相同的分数分在一起。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不仅明白它们相等,渗透它们是因为什么而相等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行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条件。

环节2、 讨论方法

师:你是怎么判断它们相等的?

师:它们相等,用算式可以怎么表示?

1/2 = 2/4 = 4/8

通过让学生表述怎么判断它们相等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研究规律

第一层:师:这些相等的式子,除了我们从图上看到的大小相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秘密呢?

利用研究卡进行研究。

确定的研究对象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

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得到的分数

研究对象与得到的分数相等吗?

相等( )不相等

猜想是否成立?

成立( )不成立( )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二层:教师通过追问和简单的练习重点处理分数基本性质的关键词,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师:为什么要0除外?

师: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说明。)

练习:2/3=( )/18、 6/21=2/( )、 3/5=21/( )、 27/39=( )/13

师:这里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生:分子和分母变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

环节4、质疑完善

3/4 = 3( )/ 4( )

师:括号中可以填哪些数?

预设:可以填无数个数

师:如果只用一个数来表示,填什么数好?

预设:字母

师:这个字母有什么特殊要求吗?(0除外)

得到一个初级的数学模型。3/4= 3X/ 4X(X0)

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阅读、内化,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进行第一次数学建构。

三、 练习升华

通过以下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初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5/7=( )/35 、3/4=9/( )、 3/( )=12/20、 16/24=( )/3

2、把5/6和1/4都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把2/3和3/4都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2/5的分子加上2以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5、 和 哪一个分数大,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

师:如果一个分数为A/B,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A/B=AX/ 4X(X0)或A/B=AX/ 4X(X0)

在这个环节中,数学的模型才真正的建立。模型一方面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意义,而且数学化地表示数学也是高年级学生所必备的。

五、作业p87-1、2

板书设计

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8

34

篇7:蒙古族基本动作说课稿

一、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来源

众所周知, 蒙古族民众生活于广袤的草原之上, 逐水草而居, 长期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此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 一方面造就了蒙古人心胸坦荡、感情豪放、活泼开朗、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矫健、强壮的体魄, 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众长期与马为伴, 或者是骑马狩猎, 或者是骑马放牧等, 无论慢走、慢跑, 还是快走、快跑, 都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肩部上、下、前、后的运动。久而久之, 人们便对骑马时的肩部运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审美心理, 随后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加工与总结, 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舞蹈表演之中, 或者是具象化地表现舞者骑马时的姿态, 或者是抽象化地展现舞者豪放、粗犷、直爽的情怀等等。这由此逐渐催生出一系列典型的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动作及此动作技巧, 并使其成为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

二、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应用方式

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应用方式:

1.硬肩动作

硬肩动作也即是通过舞者上身肢体的推收使左右肩部进行前后的交替运动。此动作强调的是力度平稳, 动作脆而不僵, 或者是轻快自然, 或者是活泼有力等, 由此给人以豪放、直爽的审美感受, 是当前蒙古族舞蹈表演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肩部动作。比如舞蹈《盛装舞》中, 一群美丽的姑娘, 双手叉腰, 或双手平端于胸前, 脚下拖步, 整体一致地边表演硬肩动作, 边侧身俯冲, 由此展现了其活泼、开朗、端庄、俏美的舞蹈形象与情感心理。

2.耸肩动作

耸肩动作也即是双肩连贯进行或者是单肩交替进行上端下放动作, 强调动作直上直下, 向上时肩部用力提起, 向下时则放松回到原位, 从而在短促的肩部上下运动过程中, 给人以或粗狂豪爽, 或轻松愉快的视觉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基于此, 耸肩也称为是“笑肩”, 类似于人们开怀大笑时两肩不由自主地上下颤动时的情景。诸如《草原姑娘》中, 女舞者连续不断的单耸肩,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美丽善良的心境和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3.抖肩动作

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动作也称为是“碎抖肩”动作, 是指舞者在肩部自然放松的情境下, 通过后背的力量使双肩进行快速且连续不断的前后筛动, 此肩部动作频率极快, 并要求保持下半身的稳定、不动, 不能跟随上半身动作随动。此动作相比之下较有难度, 技巧性较高。比如《顶碗舞》作品中, 当快板音乐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 舞者背向观众一字排开, 八个八拍的碎抖肩动作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抑扬顿挫地呈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 并要保持舞者头部顶碗的平衡, 这就大大增加了舞蹈与动作的难度, 也使观赏者更能体会出舞蹈的精彩之处。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舞蹈热力高涨的气氛, 展现舞者激情满怀的情绪表现, 使人眼花缭乱, 情意满怀, 呈现出个性化的视觉审美效果和情感体验。

4.绕肩动作

绕肩动作以双肩交替绕8字圆的路线进行运动, 可以分为单绕肩和双绕肩两大类。前者是指舞者一个肩部进行前、上、后、下的绕圆运动;而后者则是指舞者两个肩部同时进行前、上、后、下的绕圆运动等等。这一动作要求舞者双肩放松, 头部与颈部保持平衡, 而腰部跟随肩部动作进行前后绕动, 由此来表现女性舞者的温柔之美或者是男性舞者的洒脱之美, 也可以此来表达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或者是表达特殊情节的情感思想等等。例如蒙族舞蹈《盅碗舞》中一开始便在蒙古族典型的马头琴的音乐声中, 舞者通过连续不断的柔肩、柔臂、横摆与双摆之类的动作技巧,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原姑娘贤淑的性格、端庄的姿态、欢愉的心情以及柔美的身姿、柔情的心理等等, 不仅奠定了整个舞蹈作品刚开始的情感基调, 而且使广大观众对草原上的蒙古族姑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5.甩肩动作

蒙古族舞蹈中的甩肩动作同样可以分为快甩肩和慢甩肩两大类。前者是指舞者的两个肩部同时向前随着手甩出, 哈腰半蹲配合, 或者是向两侧甩出, 由此呈现出快而有力的起伏动作;而后者则是舞者的双肩同时向着身体前方随着手甩出, 随后再慢慢向后拉双手, 保持肩、手、腰、身的协调一致, 由此给人一种挺拔、洒脱之美。

三、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技巧

结合自己多年的舞蹈教学及训练经验, 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加强肩部柔韧性与伸展性的基础训练

在对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进行专项训练之前, 舞者首先必须要加强肩部柔韧性与伸展性的基础训练活动, 比如可以通过前压肩、后压肩、侧压肩、拉背、收展肩胛、肩绕环、抡臂之类的运动,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肩部的柔韧性与伸展幅度, 由此提高肩部动作表现力, 更好的为接下来的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训练活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遵循长期坚持的原则, 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一方面保证每节课在进行课堂内容授课之前, 在教授动作之前, 都能够进行一定时间与数量的肩部柔韧拉伸训练;另一方面也根据蒙古族肩部动作训练进度, 逐渐提高训练难度, 由此既可以避免拉伤问题, 同时也可以快速提高肩部柔韧性与伸展性。

2.加强肩部动作的专项训练活动

蒙古族舞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系列诸如硬肩、耸肩、柔肩、抖肩、绕肩、甩肩之类的动作, 每一项动作都呈现出鲜明的技巧性与情感性特征。基于此, 我们在肩部具备了一定的柔韧性与伸展性之后, 接下来则是针对每一种肩部动作, 进行系统的专项训练活动, 比如在训练硬肩的时候, 要通过上身肢体及腰部的支配, 使左右肩部进行前后交替运动, 注重力度的平稳, 使动作脆而不僵;在训练耸肩的时候, 要使双肩连贯进行或者是单肩交替进行上端下放动作, 保证动作直上直下, 向上时肩部用力提起, 向下时则放松回到原位;而在训练绕肩的时候, 既要能够使一个肩部进行前、上、后、下的绕圆运动;而且也可以使两个肩部同时进行前、上、后、下的绕圆运动等。像这样, 对每一种肩部动作我们都进行单独且多遍的训练, 先单一后综合衔接起来, 针对每一种肩部动作有不同的训练方式, 突出强调发力点的不同, 运动路线的不同, 节奏力度的不同, 身体韵律及内在韵味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注重训练动作的准确性、目的性,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耐性, 能够通过反复而持久的训练, 是学生最终能够了解把握这些肩部动作的训练方式, 并能够从中区分这些肩部动作的不同训练要求, 从而熟能生巧地掌握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各项动作技巧。

3.加强肩部动作与其它动作之间的配合训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舞者能够娴熟地掌握各种肩部动作技巧, 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特定的舞蹈表演过程中能够顺利地呈现出来, 并展现其应有的视觉审美特征和情感表达效果。这一过程也涉及到肩部动作与其它动作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基于此, 我们在娴熟地掌握了蒙族舞蹈肩部动作技巧之后, 接下来则是要有意识地将肩部动作与手部、手臂、脚部、腿部、腰部、颈部与头部动作之间进行一定的搭配训练, 例如将肩部动作与手臂动作配合、将肩部动作与脚下步伐配合, 将肩部动作与腰部拧倾配合等, 最后还可加入头部的动作和道具的运用。通过这些搭配训练, 保障了各项动作最终都能够协调的进行, 这样训练下来, 不仅提高了动作难度, 提高了训练质量、训练价值, 还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最后, 我们还必须将肩部动作融入具体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之中, 从而通过舞蹈作品的训练与表演, 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表演方式、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效果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为将来更高更深的蒙古族舞蹈训练与表演奠定基础。

总体来说, 肩部动作产生于蒙古族民众特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之中, 由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系列诸如硬肩、耸肩、柔肩、抖肩、绕肩、甩肩之类的表演技巧。我们要想娴熟地掌握这些肩部动作技巧, 并展现其应有的视觉审美特征和情感表达效果, 首先要加强肩部柔韧性与伸展性的基础训练, 随后对肩部动作进行系统、全面的专项训练活动, 最后再加强肩部动作与其它动作之间的配合训练以及特定的蒙古族舞蹈作品的训练, 来进一步提高、理清、深化对于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方法、表演方式、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效果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5) .

[2]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9) .

[3]乌兰托娅.《试论蒙古舞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4]李娜.《对蒙古舞肩部动作的探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5) .

篇8:《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金沙小学

董志云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约分和通分方法的基础知识,也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而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做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数学思考方面: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解决问题方面: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感受“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2)情感态度方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体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之前的基础知识、抽象思维能力、知识变迁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稍差一些,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班里的学困生与成绩好的同学各占了二分之一,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班里成绩好的同学早就把这节知识预习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两级分化强烈,争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发挥“互帮式”学习作用,让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再次辅导,加强学困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相互了解,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同桌,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举两得。

三、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法:

采用实际操作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再用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最后用直观演示法: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法: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操作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想到分数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小主人。新课程提倡: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索和操作中我采用了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和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

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安排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老爷爷给三个儿子分田地,老大和老二觉得不公平,吵了起来,正好阿凡提路过,问清原因后,大笑了起来,说了几句后,大家不吵了,实际上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这样的故事导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贯穿在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2、感知规律

(1)首先让学生观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折一折纸。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3=2/6=3/9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从1/2=2/4        1/2=4/8     1/2=8/16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巩固教学效果。

(在练习时,发挥“互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操作中巩固认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即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五、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评估

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上一篇:水利文化论文下一篇:关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