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2024-04-08

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通用8篇)

篇1: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浅谈人与命运抗争

——读《俄狄浦斯王》有感

21316116 刘濛濛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代表,它的故事、传说以及情节设计都精妙,所传达的感情也让人回味无穷,所凸显的主题都很鲜明、有特点。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向我们展现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命运是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我们每个人生而拥有我们的命运。大多人认为命运是不可变的,的确,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可以改变,但是运却可以改变,可以抗争。而俄狄浦斯王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是如何与自己的命运做出抗争的。

《俄狄浦斯王》主要向我们讲了忒拜城邦突然藏受巨大的瘟疫灾难,俄狄浦斯王派国舅克瑞翁到光明神阿波罗的庙上求问,国舅回来后,带来阿波罗的指示“严惩杀害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不让他留下来”,由此俄狄浦斯悲剧的命运便拉开了帷幕,收到指示后俄狄浦斯王便开始寻找凶手,由于毫无线索,对凶手的信息也一无所知,俄狄浦斯便请来先知来预测凶手,先知知道杀害国王的凶手就是俄狄浦斯,但是死都不肯说,最后俄狄浦斯激怒了先知,先走说出了凶手就是俄狄浦斯,从而引出了王后伊俄卡斯忒,跟王后的交谈后得知自己就是杀害国王的凶手。科任托斯城邦国王去世,俄狄浦斯要去继承王位,得知自己不是亲生儿子,俄狄浦斯便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世,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得知他的王后便是他的母亲,俄狄浦斯最终也没有逃脱掉自己的命运,最终难逃去境外流浪的结果。

我们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未知的,但是俄狄浦斯的命运已经被阿波罗所预测。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会杀死自己的父亲,要娶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便开始想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逃跑到外邦去。我们可以假想如果自己遭遇的这种命运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我想大多数人也会选择逃跑。可能你会说,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命运,也没法把控我们的命运,但这不是我们可以为所欲为的理由,也不是我们骄傲放纵的借口。俄狄浦斯以为自己逃脱掉了自己的命运,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正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的命运,这是这个神话的一个悲剧点。当我们遇到悲惨的命运的时候,我们渴望与之抗争,希望自己摆脱这不公的命运,俄狄浦斯也是这么做的,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我们的好多倍,不相信自己一个拥有这样的命运。当俄狄浦斯最终知道自己还是没有逃脱掉自己的命运,他选择用王后的金别针刺向自己的双眼,他痛恨自己看到了不应当看到的人,认识了不应当认识的人,俄狄浦斯采用这种方法来惩罚自己对 忒拜城邦带来的灾难,自己甘愿一个人去出外流亡。

虽然俄狄浦斯最终没有抗争过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不能光去看他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更应该去发掘他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件事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花费了很多时间,但这件事最终的结果却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便不由得怀疑自己这么做值得嘛,答案是明确的,很值得,可能结果很悲惨,但是过程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这都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俄狄浦斯虽然最后难逃流亡的地步,但是他在位的十六年里为忒拜城邦做了不少贡献,最后得知自己是凶手,俄狄浦斯没有去逃避这个结果,他勇于去承担,勇于去接受,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当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去报复这个社会,而是继续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乐观的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当我们的命运坎坷时,我们不能坦然的去接受这个事实,我们要与之做抗争,让自己变得更坚定。俄狄浦斯最后流亡时,他祈求克瑞翁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因为他们是无辜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伟大的父爱,纵使自己已经被命运所击败,但是他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挚爱的人。对于那些理性追逐人生的价值的时候,坚持不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纵然我们没法控制结局,结局或好或坏,但是我们进取的精神是我们所需的,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文献参考: 百度百科 豆丁网

《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

作者:傅守祥

21316116 刘濛濛

篇2: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摘要:《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同“神示”的命运的抗争,想摆脱命运的摆布,但却始终没有逃脱“神示”的结局。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不是因其个人品质的优劣所造成的,而是在被看作是主宰一切力神面前,所表现的一种无可奈何和困惑茫然的意识。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宿命论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希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民主制阶段,希腊悲剧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古希腊悲剧常以人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为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意识中的一个传统观念,可是当时的人们受认识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谜团归结为上天的旨意。这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就是其中之一,古希腊人认为索福克勒斯的戏剧成就非常高,称他为“戏剧中的荷马”。

在古希腊,神被看作是能主宰一切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剧作同情着这个悲剧英雄的无辜,歌颂着同与生俱来的“神示”的搏斗和抗衡,努力争取改变自己那已被“神”所预示的命运的行动。但是索福克勒斯却没有正面对神进行否定,而是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在抗争之后又无可奈何不得不面对悲剧结局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神的意志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态度,这种表现是因为作者及其当时的社会深受着严重的宿命论的思想局限。

《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作为一种称为“回溯式”的结构式样,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采取倒序的方式变现,为这出戏剧制造了一种悬疑曲折的气氛,使情节紧凑集中,从而使剧情本身有很强烈的戏剧性,更能表现出剧本中复杂的人物的冲突和事件的转折[ 1] 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许多西方文学艺术的灵感源头,许多西方文艺作品的蓝本均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节取自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神话,他为我们展现了一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在《俄狄浦斯王》的开场中, 俄狄浦斯由于道破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 解除了忒拜人的灾难而被忒拜人拥护为王。而当忒拜遭受瘟疫的时候, 为了拯救忒拜, 俄狄浦斯派王后的弟弟克瑞翁去向太阳神阿波罗祈求神示。神示说, 只有严惩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忒拜才能从瘟疫灾害中解脱出来。

凶手是谁? 没人能说清楚。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在俄狄浦斯的再三逼问下, 先知告知凶手就是俄狄浦斯自己。此时, 俄狄浦斯却开始怀疑先知是被克瑞翁收买, 因为他认为克瑞翁一直觊觎着王位。在俄狄浦斯欲将克瑞翁杀死的时候, 王后好意相劝,并告诉俄狄浦斯, 神示说, 先王将死于其亲生儿子之手, 不料却在寻找儿子的路途中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杀死。听到王后如此叙述, 俄狄浦斯大为震惊。原来, 先王本没有子嗣, 但太阳神预言说他可以得到一个儿子, 但却会死于儿子之手。后来先王的妻子果然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被丢弃在山中, 后来被人拾得, 而科任托斯国王也无子嗣, 便将其收养, 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成年后求得神示, 得知自己命中将会杀父娶母, 为了逃避这个神预示的命运, 他离开了科任托斯, 向东方的玻俄提亚而去。路上行至一个三岔路口时与一伙人发生了争执并杀了数人, 而这其中就有先王拉伊俄斯。与此同时, 忒拜正遭受大难, 狮身人面妖怪斯芬克斯危害着忒拜, 凡是猜不出他的谜语的人都要被吃掉。俄狄浦斯刚好流落到忒拜, 他猜出了谜底, 解救了忒拜人民。忒拜人民为了感谢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被拥戴为王, 并且娶了先王的寡妻, 事实上是自己的母亲俄卡斯忒。戏剧由此回到了开场时。

当俄狄浦斯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惊恐万分, 他终于明白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想要逃脱的神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应验了。他不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更是不可饶恕的犯下了娶母的罪行。他跑回自己的宫中, 发现母亲俄卡斯忒已羞愧万分上吊自尽而亡了, 他从母亲身上取了别针, 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他在宫中疯狂的呼喊着希望将自己驱逐出境, 永远带离忒拜这个地方[ 2]。

面对神的预示, 剧中俄狄浦斯选择积极的抗争,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想远离神示所预言的杀父娶母的悲剧, 但冥冥之中不知道内情的他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应验了神示。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即使一个人再怎样努力, 在这场神与人的斗争中, 人注定不能打败神取得胜利, 这里蕴涵了深厚的宿命论思想, 也是当时统治者给人们所灌输的思想, 即无论如何抗衡, 人注定不可能逆转自己的命运, 却只能听命于象征神权的统治者。

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如果用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衡量判断的话, 那便是犯了不能被宽恕的罪行,而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之下无意犯了这种罪行,虽然是无意之举, 但当他和俄卡斯忒得知真相后, 却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最后俄卡斯忒选择了上吊自杀以解脱, 而俄狄浦斯则刺瞎双眼, 请求将自己驱逐出境。人们肯定了他的这种维护道德的献身精神, 但是却不得不对这位英雄无法逃脱命运安排的悲剧结局产生同情。对于英雄悲剧命运的怜惜, 使这部作品突显出其历史的悲剧性。人与那些超人的神的力量的抗衡, 在这里表现出他无力的一面。

俄狄浦斯是个英雄,他凭借自己的才智破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同时,他又是一个正直的国王,爱护人民、维护国家利益,为了使城邦免于灾祸,他认真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即使引火烧身也绝不反悔。人民也非常爱戴俄狄浦斯,把他看做“最高贵的人”。俄狄浦斯的高贵更重要地表现为,他以顽强的意志与自身的命运做斗争。他竭力逃脱杀父娶母的厄运。然而他越是积极地抵抗这可怕的命运,就越深地陷入命运的罗网,他越是真城地消除灾难,就越临近最终的毁灭。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人类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禁忌———杀父娶母。他在与命运的较量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由正直的国王变成了罪犯。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古希腊人看来,命运是一种超然的外在的神秘的力量,它与人类为敌,在这个命运面前,人类劫数难逃。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英雄已不屈服于命运的控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要求。他生活在民主制兴盛阶段,所以他歌颂那些与命运搏斗的英雄,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法把握不可知的社会局势,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与现实世界产生冲突,正如剧中的俄狄浦斯一样,有着惊人的力量,却受到命运和神力的支配。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 它借用一个英雄时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表现了人对命运的抗争, 人的盲目和局限以及命运不可战胜的主题。俄狄浦斯以为远离了自己的家乡便能逃脱“神示”的厄运, 从戏剧开场他便认为自己可以拯救忒拜城并且他可以掌控命运, 这与他认为自己离开家乡便能远离命运的悲剧一样, 但是他错了, 命运总会带来该出现的结局, 当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出身之后,他才明白, 在与命运的拼搏中, 他输了。

但是,《俄狄浦斯王》的主旨,并不在于表现人在命运面前必然失败的痛苦和绝望,而在于揭示人是自由的生灵,虽然人会遭受挫折甚至牺牲,但在精神上却永不屈服。应该说,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刺瞎双眼自我惩罚的时候,俄狄浦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不再是神与命运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人不只是残酷命运的无辜牺牲品,更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灵。

《俄狄浦斯王》所展现出的人与命运斗争的主观意志和主人公身上显露出的深刻的悲剧精神, 以及他在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勇于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态度, 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自我救赎的伟大精神, 并显现出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先进性[ 3]

篇3: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是死刑。因此,我们发现这些野蛮人对乱伦有着一种异常巨大的畏惧感,或者对此话题高度敏感,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的资料中抽取一些片段来看看这些氏族部落的人是怎样避免这些乱伦禁忌的。在美拉尼西亚,在勒帕斯岛,当一个男孩达到一定的年龄时,他就不在家里,必须搬到外面去住。如果路上偶遇姐妹,必须避开或者跑开。作兄弟的甚至不能叫出其姐妹的名字。儿子与母亲也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新梅克伦堡群岛,堂表兄弟姐妹彼此之间不可接近,不可握手不可送礼物。在英属东非的阿坎巴人,女孩在青春期这段时间里必须回避她的父亲。出现最广泛的还是限制男子与其岳母之间的交往。在班克斯群岛,男子是不能接近其岳母的,路上相遇都会主动给岳母让路。在东班图人中,“习俗要求男子应以其岳母‘为耻’”。在所罗门群岛,结了婚的男子见到其岳母要装作不认识。很多人对此的猜测即时许多男子都是因为先爱上其岳母,然后才移情于女儿的。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有一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回避原则是作为一种防止可能会出现的乱伦之进一步的防范措施。弗洛伊德通过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这种乱伦畏惧是一种在婴儿期出现的精神特征,小男孩最早选择的恋爱对象时乱伦性的,而且是被禁止选择死亡,此即他的母亲和姐妹。”在此弗洛伊德也是想论述“俄狄浦斯情结”,他觉得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小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性本身的作用,也有其父母亲的影响。比如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在这种情形下,男孩女孩都很容易地就形成了一种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大一部分人没能克制、转移和渡过俄狄浦斯情结,长大后,这种俄狄浦斯情结被保存了下来。

弗洛伊德作过一个设想:图腾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儿子们畏惧父亲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力,继而杀了自己的父亲。而愧疚感让他们将一种动物符号替代死去的父亲供奉起来,后来,为了避免手足相残,又禁止杀害供奉起来的图腾动物。他的解释是,在原始社会里,绝对的统治权隶属父亲,他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子,正是由此,儿子们会对父亲产生极大的妒忌,认为父亲把他们的爱欲对象侵占了。于是,当儿子们有了一定的能力后,会一同把他们的父亲杀死。之后的最高统治的权利将被兄弟们平分。可是我们也会发现,父亲死后就不会有谁一人占有绝对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思念也会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开始理想化父亲的伟大力量,进而演变成对父亲的供奉。佛洛依德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小孩子的心理在原始早期人格心理的发展历程中有某些共通之处:原始人出于对“图腾”的崇拜,大多都是源自于对父亲的嫉妒、憎恨,而产生这些心理源于父亲占有了他的母亲。他们对性的朦胧,这种无意识的形成是来自于每个人幼年对性的压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弗洛依德在这里给我们分析出了潜藏在我们孩童时期的无意识状态,即恋母情结,正是由于这种情结,原始氏族人和小孩子才会在潜意识里仇恨父亲,甚至想手刃他,这些说法与弗洛伊德分析俄狄浦斯王杀死自己父亲,是出于实现他孩童的愿望极其相似。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说,在我看来,言过其实。在心理上,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心理生物学化了,他把性本能夸大,大到可以凌驾人的理性,但人毕竟有别于动物。性欲虽是人的一种天性,但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心理行为。性欲的发生和人的生理、心理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快,有些慢,而弗洛伊德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体验在一个人的3—5岁间达到高峰,显然有点推而广之,以偏概全。而他在《图腾与禁忌》里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则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分。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很低,宗教、道德和法律都处在一个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体现的是风俗、习惯和传统。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完善,原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会在从道德、宗教和法律中逐渐分化出来,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剧归根于他是一个“恋母”者,可是,在《俄狄浦斯王》中,这种“恋母情结”的中心说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假设若弗洛伊德的分析、解释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这样,俄狄浦斯邂逅伊俄卡斯忒,知道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然后爱上她,然后在知真相地情况下杀死他父亲。可是在神话里,这些并没有指出。俄狄浦斯之所以娶了伊俄卡斯忒为妻。是因为俄狄浦斯解开了人面师身的司芬克斯谜语,被忒拜城人民拥戴成了国王,故而娶了伊俄卡斯忒为王后。这种“恋母情结”说完全忽略了两人彼此间的吸引力与恋情,显然有点牵强。

其次,对于伊俄卡斯忒这个女人,我觉得她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在她身上我几乎看不到一丁点慈祥的母爱。她与丈夫拉伊俄斯竟然把刚出生不到3天的俄狄浦斯的脚钉上,并让仆人把她年幼的婴儿扔到大山里,自生自灭。对此,她还欣慰地说:“可是那个不幸的婴儿没有杀死他的父亲,倒是自己先死了。从那时以后,我就不再因为神示而左顾右盼了。”[2]这就是一个母亲在把自己的孩子害死后的辩解,可谓丧心病狂。为了一个所谓的预言,在害死了自己的亲身孩子后,竟然连一点点的负罪感和愧疚感都没有。再一个是,伊俄卡斯忒为什么对俄狄浦斯王没有起过疑心。如果她够细心与留意,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点,“俄狄浦斯”的名字意为:“肿胀的脚踝”,这点该引起伊俄卡斯忒的猜疑。第二点,小的时候,脚被钉穿是很难全部痊愈的,走路难免会与正常人不一样,即使他走路正常,每夜与俄狄浦斯同榻而眠的她总能看得到他的脚踝是否残疾吧。所以说她的不作为很可能是在故意掩饰,因为她追逐权欲。无论是要“害死”还是要“嫁给”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保住自己的钱财名利。因而,当俄狄浦斯坚持要查清自己的身份时,她却说:“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问了;我自己的苦闷已经够了。”[3]“啊,不幸的人,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4]在整部戏剧中,这些话语似乎预示着她早已知道了答案。难以想象的是,俄狄浦斯恋上的一个对其阴险、残暴的女人。

最后,戏剧中俄狄浦斯是一个“弑父娶母”者。可是从他知道了那个可怕的预言:“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后,俄狄浦斯就逃到了外地去,他的出走很好地说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反弑父娶母”者。面对着深爱的故乡,面对着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他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试图用自己的出走阻止这个“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在戏剧的结尾,当“弑父娶母”的预言成为现实时,俄狄浦斯对自己无比怨恨,他把自己的双眼刺瞎,自罚自己,放逐出城。这种自杀式的自罚,从根本上是对“弑父娶母”的这一神谕作了极有力的否定。

结束语:

俄狄浦斯情结是被弗洛伊德当作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根由,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甫斯情结的分析与阐释,解读和反思,对作品中的“弑父娶母”源于“恋母”之欲进行了一些是与否的论述,进而得出作品主题的多个面向,总结出人想对人类共有心理状态的探索和反思。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参考文献

[1]《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哈罗德·布鲁姆·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J].吴琼,译.外国文学,2009,(6).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A].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篇4: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难逃厄运的俄狄浦斯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悲剧 何为命运悲剧?

在劫难逃便是悲剧命运的一种。那些被“命中注定”的人们很努力地想方设法地想逃避命定的不幸。但是他们越是逃避,却越是更深地陷入悲剧的命运。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 他“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他担心预言会实现,于是把刚出生的孩子扔至荒山中。这孩子被邻国牧羊人解救下来,起名为俄狄浦斯,并成为该国的王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为后知道了自己会弑父娶母的事实,为避免预言成真,俄狄浦斯离开了这国家,去了邻国忒拜。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遇一个老人并发生争执,他失手把老人杀死。他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当俄狄浦斯后来解答出狮身人面兽的谜题拯救了城邦,被人民推崇为新一任国王,并娶了前国王的妻子。后来国家灾祸瘟疫盛行,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篇5:俄狄浦斯王性格与命运分析

外国文学课程论文

《俄狄浦斯王》的人物与主题分析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名 学

号 专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20日

摘 要

《俄狄浦斯王》是取材于古希腊传说,作者是索福克勒斯,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索福克勒斯最为著名的作品无论在希腊文明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描写了俄狄浦斯为了逃脱神谕“杀父娶母”的预言,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他越是反抗命运的安排,越是不断走向命运的圈套。这种悖论构成了俄狄浦斯抗争的悲剧性命运,《俄狄浦斯王》也就自然被定性为悲剧。本文从俄狄浦斯极具悲剧色彩的经历入手,深入剖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悲剧和与命运抗争奋斗的主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主题

Abstract

“Oedipus the King” is based on the ancient Greek legend, the author is Sophocles, showing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typical Greek tragedy-with the fate of human conflict.“Oedipus the King” as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Sophocles, both in the history of Greek civilization, or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tire human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The play depicts Oedipus in order to escape the oracle “killed his father and marry his mother,” the prophecy, continue to struggle with the fate, but the more he resist fate, the fate of the more move towards the trap.This paradox constitutes the tragic fate of Oedipus struggle, “Oedipus the King” will naturally be characterized as a tragedy.From Oedipus to start a very tragic experience, in-depth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haracters her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themes of tragedy and struggle against the fate.Key Words: Oedipus;tragedy;fate;theme

目 录

1引 言............................................................1 2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1 2.1.人与命运的冲突..............................................1 2.2.伦理道德矛盾................................................2 3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2 3.1.俄狄浦斯积极的性格特点......................................2 3.2.俄狄浦斯消极的性格特点......................................3 4对命运的思索......................................................3 4.1.对俄狄浦斯王命运的思索.....................................3 4.2.对人生命运的思索...........................................4 参考文献............................................................5 致谢................................................................6 引 言

通过对外国文学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外国文学作品的知识。各种类型的作品之中,我认为悲剧作品更能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其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俄狄浦斯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却仍旧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最终毁灭。俄狄浦斯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人能否能否抗争得过命运?怀着这样的研究疑惑,我最终确定了本论文的选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俄狄浦斯悲剧经历的简析、对俄狄浦斯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对命运的思考。通过对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经历的透视,我们能看出他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思考命运的主题。

1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

2.1.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俄狄浦斯王》中,开场就写到了忒拜城邦正在遭受的苦难,“卡德摩斯的家园荒凉一片,黑暗的冥土到处是痛苦与悲叹”。这黑暗凝重的氛围强烈暗示着故事的悲剧结局。

主人公俄狄浦斯的父母曾经在他出生的时候得到神谕:这个孩子今后必将杀死他的父亲,迎娶他的母亲。为了逃避这场可怕的灾难,俄狄浦斯被父母抛弃,却意外的被一个牧人收养,后来被转交给邻近的科林斯国王,成为国王波吕玻斯的养子。长大后的俄狄浦斯知晓了当年的神示,逃往忒拜王国,在一个三岔路口无意中打死了自己的亲身父亲拉伊奥斯,并为忒拜人破除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拥戴为忒拜的新国王,迎娶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亲身母亲为妻。

这一切都应示了神谕,杀父乱伦的罪过必将遭到天谴,忒拜王国从此遭受苦难,为了拯救自己的城邦,俄狄浦斯穷尽其力追查凶手,最终了解到自己便是犯下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的凶手,王后伊俄卡斯羞愤自缢,俄狄浦斯恪守誓言,用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自行放逐。

俄狄浦斯知道神谕后便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体现了他与命运的对抗精神。他知道最后的预言成真之后,刺瞎双眼,最终在与命运的冲突之中,俄狄浦斯悲惨陨灭。

2.2.伦理道德矛盾

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中,娶母这一情节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试想,俄狄浦斯在迎娶自己的母亲后,在与自己的母亲生活那么长的时间以至于生下两个女儿的过程中,会没有发现一丝可疑的迹象吗?俄狄浦斯一次也没有说到自己在一个三岔路口杀死过一位老者吗?这么多的为什么,在《俄狄浦斯王》中似乎是说不通的,索福克勒斯是有意回避了这些问题,把俄狄浦斯描绘成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对他的身世,对他的过去,只有一些暂时能看得过去的一些介绍,但是在旁人的眼里,俄狄浦斯的双眼被自己的潜意思蒙住了,杀了不该杀的人,娶了不该娶的人,看了不该看的人,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可疑迹象可以视而不见。

俄狄浦斯知晓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后,不堪颜面,刺瞎自己的双眼。在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时,他想到这些人既是自己的孩子又是自己的兄妹,这不伦的关系无法存在于世,想到他们“日后辛酸的生活”,他就为他们痛苦:“你们能参加什么社会活动,能参加什么社会典礼呢?你们看不见热闹、会哭着回家。等你们到了结婚年龄,孩儿们,有谁来冒挨骂的危险呢?„„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儿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3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

3.1.俄狄浦斯积极的性格特点

俄狄浦斯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破除了女妖斯芬克斯之谜;他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在得知有人杀害老国王拉伊奥斯却并未偿还这场血债时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个凶手,为拉伊奥斯报仇,解除城邦正在遭受的苦难;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调查越到后来越显示了那个可怕的预言,而他就是那预言的主角,王后伊奥卡斯特也劝他放弃调查,但俄狄浦斯虽然害怕,却一如既往地继续追究,直至真相大白;他勇于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心甘情愿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要求流放;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流放前,他痛苦自己的两个女儿因为这与她们不相干的预言和罪行而要遭受一生的痛苦。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无辜的人,为了自己父亲犯下的罪过而要为其替罪。他也有过逃避,得知自己出生时候那可怕的预言后,从科林斯逃往忒拜,目的就是要远离自己的父母,避开这杀父娶母的可能。但是不幸的是,他最终没能抵过命运的安排。

3.2.俄狄浦斯消极的性格特点

俄狄浦斯的问题就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智慧,也没有意识到理性中所存在的局限。他反而自持理性与智慧的力量,粗暴多疑、自负专横而容不得别人的意见。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他坚信,凭依着理性,他一定会查出真相,“把事情弄清楚”另一方面,他变得易怒、多疑、主观臆断。当特瑞西阿斯暗示他是凶手时,他却无端地指责、诽谤、嘲笑先知,进而又怀疑克瑞昂要谋害他,了“夺取我的王位”。当王后劝阻他进一步追查时,他又武断地认为她是在“赏玩她的高贵门第”,为他卑贱的出身感到羞耻。

当伊俄卡斯特说出拉伊俄斯得了一个“杀父娶母”的神谕时,俄狄浦斯就已“心神不安、魂飞魄散”。当他继续询问老国王被杀地点及相貌时,他在潜意识里已经明白自己可能就是凶手,进而又联想到福波斯说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此时,他的潜意识已完全认定自己就是那个凶手,内心非常地震惊及极度地恐惧。所以信使一提到脚踝,俄狄浦斯马上激烈地斥责:你为“哎呀,什么提起这个老毛病?”这些性格特点可能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吧。

4对命运的思索

4.1.对俄狄浦斯王命运的思索

俄狄浦斯在抗争的过程中,慢慢掉进了更大的陷阱,无法抽身,反抗神谕却成了推动悲剧发展的动力,验证了残忍的神谕。然后,这还是一种社会风俗的悲剧。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更容易改变或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从俄狄浦斯成长过程:因为脚有残疾而倍受宠爱,养成自高自大任性妄为的个性;对血统的敏感使他产生极大的自卑社会塑造了他的性格,并为他的悲剧提供了充分条件,几乎可以说社会是他悲剧产生的主凶。

俄狄浦斯命运的悲剧性在于他在知道自己会遭受可怕的事情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竭力摆脱“弑父娶母”的预言,然而却是这些选择使他更快遭受不幸。作者用倒叙的方式,将过去发生的事件真相逐步还原,解开重重悬念谜团,找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事实。俄狄浦斯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了“弑父娶母”的逆伦之事,他一直反抗逃离的命运阴差阳错的实现了。凡是天神要做的事情,他自会使它实现的。在这样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俄狄浦斯的争斗之举成就了这部悲剧,个体的力量在命运面前败下阵来,是那么的无力、迷茫。这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可以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

俄狄浦斯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在反抗命运和逃避命运中被命运所追逐着,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英雄无可奈何地走向祭坛。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只是一出乱伦的戏码,最多是顶着批判伦理败坏的头衔,绝不是一出震撼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却是把人对命运的无奈、悲哀刻画得太深刻,把人对自然无限力量的无法抗拒描绘出来,沉重的压在每个人心头。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命运的安排无可奈何的时候。

4.2.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俄狄浦斯王使我联想到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出生之前就被观察星象的官员预言说是未来的“霸星”。然而正是这个预言使她一出生就遭到父亲的遗弃、遭到王后的打压。她接二连三因为成为太后的王后的迫害失去了亲人,没能获得一个公主应有的待遇。即便她离开了太后的控制,与她有手足之情的姐姐芈姝还是因为“霸星”的预言将她赶出了国家。但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她非但没有被压垮,最终还登上了人生高峰。

所以我认为,人生不是被别人设定好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话说来有些惊世骇俗,但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穿透人类心灵的帷幕,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人乃至绝对地说是每一个人,都在以极为特殊的、个别的方式生活着。

一个人的命运无疑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民族区域文化有着极为相关的联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我们要始终相信,至少命运的大多数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只需要积极的心态,需要勇于挑战的勇气;当我们勇敢的去面对困难的时侯,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人所不能克服的;当我们付出全身心的努力终于战胜困难取的成功后,我们会享受到辛勤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以及对自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竹明,《古希腊悲剧戏剧全集——<索福克勒斯悲剧>》,译林出版社 2007年

[2]田婉莹,《命运的悲歌——<俄狄浦斯王>悲剧多面观》,选自《文学评论》 2010年

[3]江曾培、郝铭鉴、孙颙,《文艺鉴赏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 [4]王佐良、祝钰等,《欧洲文化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5]桑迪欢 楼倩倩,《人性的缺损——<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再探》,选自《戏剧文学》 2008年第9期

[6]谭霈生,《世界名剧欣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致 谢

篇6: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一、实在界——被父母遗弃

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是拉康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初生婴儿而言, 生存是首要任务。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 它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需求在这一阶段成为婴儿得以维系生命的根本。它时刻被需求驱使行事, 渴望事物、水、拥抱。出于父母的照顾, 这些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然而, 由于对自我和他者的概念一无所知, 婴儿此时实际上并不明白什么是食物, 什么是水, 拥抱又代表什么。不仅如此, 此时的婴儿甚至对自我作为一个个体也一无所知, 不明白什么是协调的统一的整体, 也不明白父母与自我的差别。婴儿处在一种自然的、现实的状态, 没有语言能力。这种基于需求的状态必须被打破才能得到成长, 进入下一阶段。打破这种状态的往往是婴儿同父母, 尤其是母亲的分离。在与母体分开后, 婴儿丧失了最初的原始感, 统一感与安全感随之而去, 个体存在感随之而来。针对此种现象,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曾指出:要成为一个文明化的成年人必然招致原初的统一体、未分化的存在、与他人, 特别是母亲的融合的严重丧失。

在这个以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通过与母亲的分离获得成长的阶段, 俄狄浦斯却惨遭命运遗弃。他的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爱上了恩人的儿子, 并将他拐走, 终致其丢了性命。拉伊俄斯因此受到诅咒, 厄运将不断降临到他的子孙后代身上, 一直追讨到俄狄浦斯结束他那悲痛悔憾的一生的那一天, 当他得到上天的饶恕后方告了结。俄狄浦斯出生后, 太阳神借祭司之口警告他的父亲, 这孩子必将“弑父娶母”, 于是国王派猎人将他杀死。猎人于心不忍, 便将其丢弃。在这个阶段, 俄狄浦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照料, 父亲的罪孽反而要儿子以命承担。俄狄浦斯的母亲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 只能听之任之。俄狄浦斯与母亲的分离与一般婴儿在得到生存需求的满足后逐渐的分离不可同日而语, 他并没有得到父母任何的照顾, 对基本的事物也没有任何的感知。俄狄浦斯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就被命运遗弃, 根本无从体验与母亲的原始的统一。世界对他来说黑暗而混乱, 他无法感知亲生父母, 形成了错误的自我构建, 也因而无法很好地突破这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成长。然而, “弑父娶母”这一诅咒却并没有因为他与父母的分离而终结, 而是在他出生之日起便萦绕着他, 在语言形成之前就在潜意识中影响他, 使他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命运。

二、想象界——被宿命捉弄

想象界的标志是镜象阶段。在镜像阶段, 婴儿开始慢慢区分自我和他者的不同, 并因他者区别于自身而塑造自我概念。但此时, 婴儿尚不足以理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婴儿可以辨别镜子中自我的影像, 认为那就是自己, 虽然事实上那只是一个图像, 同样, 婴儿也能够辨别镜子中那些不是自己的影像与自己的不同。在镜像阶段, 婴儿可以被认作是首次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在这一阶段, 婴儿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进而转为请求。不同于基本的生存条件的需求, 婴儿的请求意义更加深远, 比如母爱。请求若得不到满足, 婴儿会产生焦虑, 产生被丢弃或丧失某种重要东西的感觉。婴儿希望能够重归实在界, 也就是重新回归母亲, 获得统一的原始感。拉康认为, 在这一阶段, 语言虽然没有形成, 却完全不同于实在界, 因为无论是对于意识还是无意识, 它都是前语言的, 是前俄底浦斯的, 而且极大地依赖于视知觉。想象界作为一种心理空间、一个心理阶段, 婴儿在这里将它关于自我的概念投射到了它所看见的镜象上。

俄狄浦斯并没有因为父母的遗弃而丧失生命, 尽管没有很好地度过实在界, 他也终究因为养父养母的照顾而得到自我需求的满足, 但是, 他却因此而误认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事实上, 他并没有获得对父母的正确的认识, 也没有正确的自我投射, 完全不了解自己是谁。在获得言语能力后, “弑父娶母”的诅咒再一次环绕着他, 亲生父亲的罪孽和命运的诅咒如影随形, 潜意识中的宿命无法逃脱。对此, 他开始同命运抗争。诅咒其实是来自俄狄浦斯自我内心深处的暗示, 因为最初的错误认识, 他离开了他以为是自己父母的人来逃避诅咒, 却因想要逃脱而被命运捉弄, 走向深渊。俄狄浦斯完全隔断和所谓的“父母”的联系, 只身远离所谓的“家乡”, 却离自己的亲生父母越来越近, 杀死了一个“陌生人”, 成了新的国王, 娶了原本的王后, 致使这个国家灾祸连年, 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 城邦“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田间的麦穗枯萎, 牧场上的牛瘟死, 妇人流产”“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 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 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可以说, 这一切都是宿命的捉弄, 因为在这一阶段俄狄浦斯也没有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知, 对亲生父母更是一无所知, 导致了在“弑父娶母”的悲剧的发生。

三、象征界——重获救赎

象征界是拉康主体三层结构理论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象征界, 需求与请求都不再是人追求的主体, 欲求成了人内心的渴望。在这一阶段, 语言已经逐渐形成, 人只有到了象征阶段才能形成语言结构, 并作为言说的主体行使语言的功能, 描述自我并充分了解自我所代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含义。拉康认为, 他者、自我、缺席、镜像等概念都可以被认为是在儿童个体的水平上形成的, 并且构成了象征界的秩序的、也就是语言的基础结构, 儿童也只有真正进入这一结构, 才能获得成长并成为文化的成年一员。在这一阶段, 由于充分理解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别, 儿童逐渐产生了欲求, 而且欲求多种多样。儿童能够明确区分母亲和自我的不同, 并明白自我与母亲的关系。但是对父亲的看法却往往与母亲不同。在象征界, 父亲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存在, 而是象征界秩序的一个结构形成的原则, 代表着父亲的法律。而儿童作为自我存在的个体必须遵从父亲的法律, 作为语言言说的主体又必须服从语言的规则, 才能真正进入象征界符号。进入象征界后, 人对自我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 而如果在现世界和想象界两个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 进入象征界后的自我认识常常会偏离实际。只有在一次次地偏离与更正之中, 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之中, 人才不断突破对自我的认识, 走向成熟, 并最终获得相对不断完善的自我认知。

在俄狄浦斯的自我追求和认知的过程中, 他遇到了诸多过失和不幸, 但是, 他并没有像命运屈服。在得知事情真相后, 俄狄浦斯刺瞎双眼, 但这并不是一个冲动、报复性的行为。相反, 它是一种救赎。尽管之前的自我认知都是错误的, 他却如同拉康所言, 在反复的“认同——破灭——认同”的螺旋模式中构成主体的发展和实现自我, 在不断地经历认同镜像、发现之前认同的误认性、镜像破裂、走出镜像而后开始新的认识过程。他终于可以克服自己非法又不公的命运, 再次赢得自尊, 回到象征秩序重新认识自我, 使自己得到成长与救赎。在这一阶段, 他已经超越了儿童的境界, 而是成为父亲一般的象征着法律的存在。俄狄浦斯的形象在他的臣民中也是“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 是“靠天神的帮助救了我们”的伟大君主。

结语

正如素服克勒斯所写, “一切难堪的事, 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都会成为好事”。道德摧毁俄狄浦斯, 命运击败俄狄浦斯。但善恶都是相对的。弱者的命运是摧毁人意志的毒药, 但对于强者, 命运却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催化剂。尽管面临巨大的灾难和错误, 俄狄浦斯仍然凭借他的忍耐和勇气实现了对自我认知的追求。宿命终将结束, 而救赎终将到来。

摘要:俄狄浦斯王, 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性悲剧, 历来为世人称颂, 弗洛伊德更是依此总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理论。此后, 拉康重新解释了弗洛依德的学说, 提出了自己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 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角度, 以自我认知的错误构建重新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歌。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参考文献

[1]刘文.2006.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 2006 (7) , 24-27.

篇7: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读《俄狄浦斯》

首先, “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真的是一个恋母者吗?索福克勒斯显然不是这样定位的, 如果他有这样的打算, 就应该使俄狄浦斯邂逅伊奥卡斯特, 而不知道她是其母亲, 并且陷入情网深爱上她, 继而不明真相地杀死自己的父亲。然而, 在《俄狄浦斯王》中, 我们可以看到, 俄狄浦斯迎娶伊奥卡斯特的原因是感恩的特拜人拥立他为王, 是按照风俗, 俄狄浦斯才娶了特拜先王寡妻伊奥卡斯特, 亦即他的母亲。这显然不能成为一个恋母者悲剧的合理情节, 完全没有提到母子之间的“爱情”的吸引力。

其次, 《俄狄浦斯王》中特拜王后伊奥卡斯特, 她的母亲形象是隐遁的。作为一个母亲, 她将自己亲生的不到三天的婴孩双足踵部各钉一钉, 并命一牧羊人弃之于基泰戎山中。甚至她在俄狄浦斯探索杀死特拜先王拉伊奥斯的凶手时, 欣慰地说:“可是那不幸的婴儿没有杀死他的父亲, 倒是自己先死了。从那时以后, 我就再不因为神示而左顾右盼了。”这就是一个母亲在虐子、杀子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之后, 特拜国王拉伊奥斯死于非命, 身为他的妻子, 伊奥卡斯特并没有表现出失去丈夫的伤痛, 而是顺理成章地嫁给了特拜的“英雄”俄狄浦斯。这里, 最让笔者怀疑的是, 伊奥卡斯特嫁给俄狄浦斯后真的没有怀疑过他的身份吗?从名字上来看, “俄狄浦斯”意为“脚肿的”, 这对于一位命人将钉子钉入自己孩子的母亲来说, 不值得心惊吗?从身体所留下的伤痕来说, 身为妻子的伊奥卡斯特怎会发现不了俄狄浦斯脚锺上明显的伤痕?她是否在故意装糊涂?由此, 笔者推知, 特拜的王后, 拉伊奥斯的妻子, 俄狄浦斯的母亲, 伊奥卡斯特, 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她杀子, 是为了不让不祥的预言使国王拉伊奥斯疏远憎恨自己, 她嫁子, 是为了保住自己王后的地位, 巩固自己的权力。这虽然是笔者的推论, 但在剧中, 当俄狄浦斯执意要证明自身的“清白”时, 伊奥卡斯特却说:“偶然控制着我们, 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 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整部戏剧中, 她的话总有雾中看花的隐射意义。对于这样的一个女人, 从未享受过期母爱的俄狄浦斯, 怎会对其有着“恋母式”的爱情呢?

其次, 《俄狄浦斯王》中写道, 一次宴会上, 一位客人醉后说俄狄浦斯并非科任托斯国王王后亲生。为此, 俄狄浦斯去向福伯斯求问, 得到了一些“十分可怕, 十分悲惨”的预言, 说:“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 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 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这里是俄狄浦斯与“弑父娶母”的首次交锋, 之后他就“逃到外地去”, 善良的俄狄浦斯深爱着自己的父母, 他害怕并憎恨这种预言, 他是“反弑父娶母”的, 当俄狄浦斯得知他的“父亲”波吕博斯已病死后仍然忧心忡忡的说:“难道我不该害怕玷污我母亲的床榻吗?”, 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会是一个“弑父娶母”的恋母者吗?在戏剧的结尾, 俄狄浦斯用极端的方式, 来反抗“弑父娶母”的预言, 他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眼, 为“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灾难, 我所造的罪恶了!”他选择自我流放, 这是一种比死更狠的惩罚, 同时, 也是对“弑父娶母”命运最后的反抗。

最后, 在俄狄浦斯询问先知特瑞西阿斯, 是谁杀死特拜先王拉伊奥斯的争执中, 他自信的说:“喂, 告诉我, 你几时证明过你是个先知?那只颂诗的狗在这里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说话, 不拯救人民?”这里充分显示了俄狄浦斯的理性之光, 他不迷信预言, 用自我的骄傲向神的代表——先知发出了挑战。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最让人敬佩的是, 在他得知了自己悲惨命运的神谕后, 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 挑战未知的路, 而不是自怨自艾, 屈服于命运的束缚。哪怕是最后的自我放逐, 展示的也是一个伟大的让人为之敬佩的启蒙理性的形象。

篇8:对《俄狄浦斯王》的浅层理解

1.1创作背景

俄底浦斯王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刘晨锋 (1988) 指出, 这个故事曾在许多古希腊诗人的笔下出现, 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涅斯托的《西普利亚》, 品达的《奥林匹亚歌》以及赫西奥德的残诗里, 都有片断提及。到了公元前五世纪, 悲剧家埃斯库罗斯也曾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苏敏 (1994) 指出, 那个时期古希腊戏剧的成就 , 主要包括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为代表的传统英雄悲剧 , 以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心理悲剧 , 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让会讽刺喜剧。《俄狄浦斯王》是一部英雄悲剧, 大约在公元前426年首次公演, 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被众多学者公认为是悲剧的典型, 古希腊伟大的戏剧理论家亚里斯多德更是称它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当时的古希腊正处于氏族制度衰亡和民主制度兴起的大历史背景中, 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感情和理想, 初步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 既是希腊古典时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也是戏剧繁荣的时代。

1.2故事简介

《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一生的悲剧命运, 故事情节为大家所熟知。作者索福克勒斯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述故事的本源, 而是需要读者对故事结构重整, 结合事件前因后果, 得出故事的发展: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太阳神那得到神谕, 他将有一个儿子, 但会丧命于自己的儿子手中。后来, 王后伊俄卡斯特果真为他诞下一子。出于对神谕的惧怕, 在儿子出生第三天, 王后亲手将婴儿交给一位信任的佣人 , 盼咐他把婴儿弄死。佣人不忍心杀害, 便把他交给了在牧羊时认识的邻国科任托斯牧人。从此, 俄狄浦斯在科任托斯国快乐地生活, 但在一次宴会上, 一位喝醉的客人道出俄狄浦斯不是国王亲生的。俄狄浦斯决心请求神谕指示, 神谕没有指明俄狄浦斯的父母到底是谁, 但是却说他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讨娶自己的母亲。出于对神谕的惧怕, 俄狄浦斯逃离故乡, 在一个三岔路口碰到拉伊俄斯和他的五名随从, 双方起了争执, 于是俄狄浦斯把他们全部杀害只剩一个随从逃离了, 这名随从也就是当年的佣人, 回到忒拜城, 因害怕担责任, 谎称是一大群强盗杀了国王拉伊俄斯。

拉伊俄斯死后, 一位狮身人面的妖兽斯芬克斯来危害忒拜城。她出一道谜语, 没答出来的人全部要被处死。正巧俄狄浦斯来到忒拜城, 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 拯救了忒拜城的人们, 并被推举为新国王, 娶了前王后伊俄卡斯特。

十几年后, 城里突然出现了一场瘟疫, 忒拜城的人们深陷痛苦之中。祭司带着人们向俄狄浦斯求救, 俄狄浦斯决定解救城邦子民因而派遣克瑞昂去求助神谕, 希望得到阿波罗神的指示。神谕指出, 解救忒拜城的条件是必须找出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在调查的过程中, 忒拜的先知多次警告俄狄浦斯, 如果继续追究此事必然会给俄狄浦斯招致厄运。但是, 俄狄浦斯不信, 认为先知胡说并责骂他, 先知被激怒了, 于是道出俄狄浦斯是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俄狄浦斯不信, 认为是克瑞昂串通先知故意谋害他。后来, 俄狄浦斯从王后那得知, 老国王拉伊俄斯是在一个三岔路口被杀。他开始心生怀疑, 仔细追查, 召集拉伊俄斯的佣人和科任托斯的牧人详细盘问, 最后获知他刻意离开躲避的科任托斯城国王和王后是他的养父母, 而他杀死的老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王后忍受不了屈辱上吊自杀, 俄狄浦斯则用簪子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自逐于荒野中。

2、 戏剧结构和写作手法

2.1戏剧结构

古希腊悲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作家们注重描写神多过于描写人物, 说唱多过于故事情节的叙述。王向华和周士敏 (2012) 指出, 通过《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 索福克勒斯开创了戏剧结构的一大新样式:“倒叙叙事体。”

根据罗念生 (2004) 译本, 该剧一开场就采用了倒叙法, 描述了一场瘟疫席卷忒拜城, 严重危害当地子民, 于是祭司带着人们前往王宫, 希望获得俄狄浦斯国王的解救。通过神谕的指示, 化解这场瘟疫的唯一途径是找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并处罚他。俄狄浦斯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国王, 为了解救子民, 开始追查谁是真正的凶手。通过对知情人的盘问, 真相终于大白, 自己是老国王的儿子也是杀害老国王的真正凶手。整部作品完美的叙述了从一开始老国王被杀到俄狄浦斯追查凶手到最后查出自己是杀人凶手这样一个很有叙事性的故事, 完全符合了现代侦探小说“犯罪-探罪-罚罪”的范式。这也印证了袁洪庚 (2008) 的观点, 《俄狄浦斯王》始终是围绕着“罪与罚”这个主题叙写的, 这部作品已经初步具备现代侦探小说的基本程式:有人被杀, 调查凶手, 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 《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开始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 为希腊悲剧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体, 改变以往的说唱体。

2.2 写作手法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中, 索福克勒斯从多个侧面, 对比的方法描写人物。Helaine (2007) 指出, “二元对立”这一新的写作手段在主人公俄狄浦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希腊人们的眼中, 俄狄浦斯既是“tyrannos”又是“basileus。”称他为“tyrannos (暴君) ”是因为他通过暴力杀害老国王, 进而当上国王掌握政权, 这是一种不依传统的合法程序获取国家政权的行为。但同时, 俄狄浦斯也是“basileus (明君) ”, 因为他体现了国王该有的品质, 爱护子民,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在城民心中, 他是位大英雄。

除此之外, 通过剧本分析, 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既是“调查者”又是“罪犯。”为了消除瘟疫, 拯救城民, 俄狄浦斯开展一系列的追踪调查, 查找谁才是真正杀害老国王的凶手, 此时他扮演着调查者的角色。随着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自己就是被追查的罪犯。不仅如此, 俄狄浦斯既是忒拜城的拯救者也是祸害者。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 拯救了忒拜城。但也是因为他, 忒拜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瘟疫, 田间的麦穗枯萎了, 牧场上的牛瘟死了, 妇人流产了, 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 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俄狄浦斯也是忒拜城的祸害者。

从上面分析的这些例子可见,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扮演着多重身份, 而且经常戏剧性地扮演者两个对立的身份。其实不仅是俄狄浦斯有着双重身份, 剧中的王后也有专人双重身份, 既是俄狄浦斯的母亲又是他的妻子。由此可见, “人物二元对立”这种新的描写手段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得到很好的体现。

3、反映的时代背景

3.1神话传说的盛行

陈颖 (2011) 指出, 俄狄浦斯的传说跟一个庞大的神话整体有关 , 它是以底比斯的起源为中心的底比斯神话系列, 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构成其中的一个环节。

除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具有神话原型之外, 剧中还多次出现与天神相关的故事情节, 例如:老国王拉伊俄斯从太阳神那得知神谕即他会丧命于自己儿子的手中;俄狄浦斯通过神谕获知自己会杀父娶母;瘟疫蔓延忒拜城, 为了解救子民, 俄狄浦斯派遣克瑞昂去阿波罗神那请求神谕, 明示解救方法;为了找出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俄狄浦斯请示忒拜城的先知。

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 《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仍然充满了古希腊神话元素, 每当遇到困难或解决不了的事情, 人们都会去请求神谕, 然后无条件的相信神谕, 按照它的指示采取行动。由此可见, 神话是古希腊悲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占据着重要地位。

3.2伦理意识的崛起

聂珍钊 (2006) 指出, 自古以来, 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两种禁止:“禁杀图腾”和“族内禁婚”, 也被称为“弑亲和乱伦。”虽然在古代, 希腊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但伦理禁忌已被公认为一种规矩或制度。不管是谁, 如果触犯了这两种禁忌, 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众所周知, 在希腊神话里, 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神预先确定的, 所以他注定要成为“杀父娶母”这样一个罪人, 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 按理来说, 既然自己的命运已经由神事先安排好了, 不管犯了什么罪, 没必要承受那么大的痛苦, 但是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真的应验了, 他表现出了极大地痛苦, 用王后的发簪戳瞎自己的双眼, 惩罚自己犯下的肮脏罪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 俄狄浦斯已经具备了人类特有的伦理意识和伦理禁忌, 在他看来, 杀父破了“禁杀图腾”禁忌, 娶母触犯了“族内禁婚”这一禁忌, 他做的这两件事刚好是当时的两大伦理禁忌, 所以他才会感到特别的痛苦, 特别的羞愧。从剧本中可以发现, 不仅是俄狄浦斯具有了伦理意识, 王后也具备了伦理意识, 当她得知俄狄浦斯既是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丈夫时, 她忍受不了屈辱, 选择了上吊自杀。俄狄浦斯和王后代表了当时古希腊的掌权人士, 他们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并代表了当时人们的观念, 所以, 《俄狄浦斯王》反映了当时的古希腊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伦理意识和伦理禁忌。

4 、结论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该剧做了相关研究。本文从戏剧结构、写作手法和反映的时代背景三个角度对该剧进行分析, 发现《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描写主人公俄狄浦斯英雄事迹, 悲惨命运的作品。作者索福克勒斯通过该剧开创了一种新的“倒叙体”戏剧结构和新颖的“人物二元对立”写作手法。同时, 这部作品反映了在古希腊时期, 神话传说非常盛行, 人们的伦理意识逐渐崛起。但是, 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 文中的这些发现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 创新性不够, 今后还应该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分析该剧, 以期获得更有意义有价值的发现。

参考文献

[1]Helaine, L.S. (2007) .Masterpieces of Classic Greek Dram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颖. (2011) .《俄狄浦斯王》的符号学解读.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

[3]刘晨锋. (1988) .论《俄底浦斯王》的悲剧感.国外文学, (1) , 23-24.

[4]罗念生. (2004) .《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5]聂珍钊. (2006) .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学习与探索, (5) , 113-116.

[6]苏敏. (1994) .论古希腊戏剧的自由精神.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 (1) , 91-92.

[7]王向华周士敏. (2012)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 77-78.

上一篇: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三,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三庾信,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下一篇:其实我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