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政程序规定

2024-04-21

山东行政程序规定(通用8篇)

篇1:山东行政程序规定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山东省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行为应遵守本规定。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已经5月25日省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月1日起施行

篇2:山东行政程序规定

发布日期:2014-09-26 浏览次数:4947 信息来源:法制处

字号:[ 大 中 小 ]

SDPR-2014-0500003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山东省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鲁食药监发〔2014〕37号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局机关各处室、省局稽查局:

现将《山东省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食品药

201

4年9月16日

山东省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实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药品行政处罚行为,保障行政处罚合法、适当,根据《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山东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应当遵守《行政处罚法》、(公

开)《行政强制法》、《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程

定。

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按照本细则执行。

第三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按照法定行政处罚权限和管辖职责分工,实施行政处

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直属稽查机构(以下称为“承办机构”)具体承办行政处罚案件,经机关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批准,作出与行政处罚有关的行政行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可以委托其设置的直属稽查机构独立承办行政处罚案件,具体实施立案、案件移送、调查取证、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罚事先告知、听证告知、处罚决定、文书送达、执行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行政行为(含相应内部审批),但行政强制措施、对重大复杂案件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决定除外。具体委托程序按照《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执行。

第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设置的派出机构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以设置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在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规定,由设置机关参照本细则制定。

第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通过法制审核、案卷评查等措施加强对行政处罚的内部监

第二章 管辖

第六条 山东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管辖分工如下: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均有行政处罚权的违法案件,原则上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管辖。

(二)设区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管辖下列案件:

督。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实行说理性行政处罚决定书。

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罚的; 2.吊销本机关核发的有关许可证或者批准证明文件的;

3.本级政府或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直接查处的;

4.本机

织的重

现的;

5.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报请管辖的; 6.认

辖的。

(三)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辖下列案件:

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罚的; 2.吊销本机关核发的有关许可证或者批准证明文件的;

3.4.省本政机府关

或组

者织

国的家总重

局点

指监

定督

直检

接查

查发

处现的的; ;

5.设区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报请管辖的;

6.认

辖的。

第七条 违法线索、案件涉及的有关管辖问题,按照以下原则依法处理:

(一)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不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职责范围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主管部门

(三)不属于本机关属地管辖或者级别管辖的,视情况移送有管辖权的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或者移交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报请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处理;

(四)本机关管辖的违法案件中涉及其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管辖的违法行为,应当向其移送涉案线索和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机关组织处理;

(五)涉及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的,在本机关法定权限内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应当报

证、审

(六)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的,应当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后续处理

第三章 立案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应当对发现的、接收的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违法线索、案件

立案前调查或者检查过程中依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九条 经初步调查核实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审批手续;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按照以下原则依法处理:

(一)无明确违法嫌疑人或者违法事实的,将不予立案的有关情况书面记录存档;

(二)有明确违法嫌疑人和违法事实,但无法定行政处罚依据的,视情况采取责令改正、限 期改正或

(三)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按照本细则第七条处理。

对不予立案的投诉举报,应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举报人。

第四章 调查取证

第十条 执法人员应当按照《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调取、审核、采纳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第十一条

成。

对当事人依法应当保存的票据、凭证、记录等相关材料,应当要求其当场提供;因合理原因当场不能

供的,应

其限

供。

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事后难以取得的,应当按照《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先行登记保存,做好证据保全。

第十二条 对既是物证又是违法标的物的,应当按照《行政强制法》、《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

施。

依法应当予以没收的违法物品,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附没收物品凭证。

第十三条 案件调查中发现的涉嫌假冒产品,可以交由被假冒的企业进行鉴别。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查证后,可以将企业出具的鉴别证明材料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第十四条 违法行为的主体、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当事人案发前后的表现等均应当有证据证明,保证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的适当性。

对情节严重或者后果严重,需报送原发证、审批机关吊销许可证或者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的案件,应当同时报送有关案件事实、执法程序的证据材料。原发证、审批机关认为证据不足的,应当按照《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根据查证的事实依法作出是否吊销许可证或者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的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五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执法人员应当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

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向当事人告知认定的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并记入笔录。当事人进行申辩或者放弃申辩的,一并记入笔录。

第十六条 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终结后,承办人应当撰写调查终结报告,经承办机构分管负责人审查后,提请案件合议。

(调一查)

终案

结由

报及

当告事的人

内的容基

本如情

下况

: ;

(二)案件来源及调查经过(包括证据保全、行政强制、抽样检验、协查等情况);

(三)认

定的违

(四)证据目录(包括证据名称及证明对象);

(五)违

为的定

(六)处理建议及依据(包括处罚裁量);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如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申辩事实及理由等)。

第五章 案件合议

第十七条 案件调查终结后,承办机构负责人应当适时组织案件合议,并明确专人负责具体的组

作。

案件合议由承办机构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分管负责人主持,确定3名以上合议人员参加。案件承办人列席;根据案情需要,商许可、检验、审评等部门派员参加。

第十八

合议的程

(一)主持人宣布合议人员组成,说明合议的案由;((二三))

案合件议

承人

办员

围人绕汇合报议调内查容

终发

结表

报意

告见

; ;

(四)合议人员形成结论性意见;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由主持人决定;

(第((一五十)二)九本)

主条机违

关法持案对主案人件件体宣合是认

布议否定

合的具是

议内有否管结容辖准

束为权确

。: ; ;

(三)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四五六七))))拟处办

适处罚案

用理裁程

序法意量是律见

依是是否

据否否符

合合合是法理法否、、定

准适公要

确当正求

; ; ; ;

(八)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并需要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条 案件合议时,承办机构应当制作合议记录,载明合议意见并由合议人员签字确认;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记录中如实注明。

案件合议意见为:

(一)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依据正确、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的,予以行政处罚(含具体内容);

(二)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已超过追责期限的,撤销案件;

(四)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五)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要求承办人补充证据或者重新调查;

(六)案件定性不准、适用依据错误、处罚不当的,纠正承办人的处理建议,形成新的处理意见;

(七)程序不合法或者有瑕疵的,要求承办人补正;

(八)涉及管辖问题的,按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原则处理。

第六章 法制审核

第二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对拟给予较重处罚的或者重大、复杂的案件实行法制审核。

法制审核的案件范围如下:

(一)本级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直接查处的;

(二)涉嫌犯罪的;

(三)涉外且影响较大的;

(四)案情复杂、难以定性的;

(五)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的;

(六)拟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的;

(七)拟对有关责任人处以资格限制的;

(八)拟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合计数额较大的(省局50万元以上,市、县级局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九)其他需要审核的案件。

第二十二条 法制审核的程序如下:

(一)承办机构将调查终结报告、合议记录和全部案卷材料送交机关法制机构;

(二)法制机构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形成书面审核意见;法制审核的内容和意见参照本细则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

(三)法制机构经分管负责人同意提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负责人对案件进行集体讨论。

第二十三条 案件集体讨论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根据案情需要,许可、检验、审评等部门派员列席。具体组织工作由机关法制机构负责。

第二十四条 案件集体讨论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主要领导或者其委托的分管领导主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案件集体讨论的程序如下:

(一)主持人宣布集体讨论的人员组成,说明讨论的案由;

(二)案件承办机构汇报调查情况和合议意见;

(三)法制机构汇报审核意见;

(四)围绕焦点问题、分歧意见进行集体讨论;

(五)形成结论性意见;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由主持人决定;

(六)主持人宣布集体讨论结束。

第二十五条 集体讨论结束后,法制机构应当制作集体讨论记录,载明结论性意见并经参加人员签字确认;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记录中如实注明。

第七章 处罚决定

第二十六条 案件承办机构根据重大、复杂案件的集体讨论意见和一般案件的合议意见,分别做出如下处理:

(一)给予行政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或者听证告知文书,经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二)不予行政处罚或者撤销案件的,制作相应文书,经批准后存档;

(三)涉及管辖问题的,制作相应移送文书,经批准后移送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管辖权行政机关;

(四)补充证据、重新调查或者补正程序。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法制机构按照《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组织听证。

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的,不影响以其他方式进行陈述申辩。

第二十八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对当事人在陈述申辩和听证中提出的事实、理由、证据和依据进行复核,必要时补充调查取证。根据核实的结果,承办人提出是否采纳、是否改变原行政处罚意见的建议,提请二次合议。

第二十九条 案件承办机构经二次合议,分别做出如下处理:

(一)维持原行政处罚意见或者对一般案件从轻、减轻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二)对重大、复杂案件改变原行政处罚意见的,按照本细则规定进行二次法制审核;

(三)根据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于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期限届满前5日报分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第八章 期限和送达

第三十条 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按时完成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依法实施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的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之日起30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按时完成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以上期限不包括执法文书送达的在途时间和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检疫、勘验、鉴定所需的时间。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按照《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送达执法文书。

受送达人拒收执法文书的,送达人可以把执法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

第九章 立卷归档

第三十二条 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及时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

(一)案卷应当一案一卷,可以分正卷、副卷;

(二)各类文书齐全,手续完备;

(三)文书用黑色或者蓝黑色钢笔、签字笔书写或者打印;

(四)案卷装订应当规范有序,符合文档要求。

第三十三条 正卷目录如下: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证据目录及证据材料;

(三)按时间顺序制作的其他执法文书;

(四)送达回证;

(五)罚没款收缴票据(加盖财务专用章的复印件);

(六)没收物品凭证。

副卷目录如下:

(一)立案审批表及案源材料;

(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三)法制审核意见;

(四)案件合议记录;

(五)听证意见书;

(六)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七)其他内部审批文书;

(八)行政处罚结案报告。

第三十四条 案卷保管及查阅工作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政处罚信息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格式和制作规范适用《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规范》(食药监稽〔2014〕64号)。本细则调整并补充有关文书。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可根据工作实际调整使用。

篇3:山东行政程序规定

本刊讯为进一步规范农机监理执法行为,统一行政执法、处罚程序和处罚裁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日前,山东省农机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

“规范”主要明确了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安全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必须遵守的执法基本要求、常用执法用语等。“规范”的出台,对于规范农机监理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服务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农机作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文莉)

篇4:山东行政程序规定

现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独立董事3人。他们分别来自矿业、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董事结构合理,保障了权力制衡及决策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 4 个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分别制定了《议事规则》对董事会决议的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专门委员会委员每年可到各职能部门、分公司、控股子公司进行调研、考察。公司还聘请了行业内专家担任顾问,为公司出谋划策,并对重大决策事项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审核、把关。

实际运作中,董事会注重规范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经营计划、投资计划、财务预算、资本运作、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均由管理层研究制定后,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了公司重大项目决策权限,根据项目投资金额决定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同时,董事会审议议案时,全体董事能独立自主发表审核意见,涉及关联交易事项的,均由独立董事出具独立董事意见书,保障了重大项目的决策民主化,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减少和防范了风险。

篇5:《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发布时间:2005-12-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我市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结合我市药品监督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听证,是指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对属于听证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依法听取听证参加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的程序。

第三条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含分局)举行听证,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听证由市药品监管局或分局内设的法制机构具体组织。

第五条市药品监管局举行听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陈述权、申辩权、质证权;

(二)公开、公正;

(三)听证主持人与所听证的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四)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

第二章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市药品监管局在案件调查终结并经主管局长批准后,拟做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由办案机构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责令停产、停业;

(二)吊销许可证;

(三)对公民处以超过1000元,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超过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七条告知听证应当填写《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也可以委托当事人所在地的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无法找到当事人的,由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以公告的方式送达。

第八条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四)告知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听证组织机关。听证告知书必须盖有行政机关的印章。

自当事人签收之日起3日内,或者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挂号寄出之日起15日内,或者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当事人不要求举行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九条当事人自接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要求听证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应当受理,并由法制机构组织听证。

第三章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

第十条听证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和书记员。听证主持人由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主管局长指定本机关内部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二人以上主持听证的,应当由其中一人为首席听证主持人。记录员由(首席)听证主持人指定,具体承担听证准备和听证记录工作。

第十一条听证主持人或书记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听证的。

第十二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听证开始前或者听证开始时提出。

第十三条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主管局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首席)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四条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或者终结;

(三)通知听证参加人;

(四)询问听证参加人;

(五)接收有关证据;

(六)本规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申请回避;

(二)对案件涉及的事实、适用法律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三)对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并提出新的证据。

(四)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五)遵守听证会场纪律,服从听证主持人指挥。

第十六条与所听证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向听证主持人申请参加听证,或者由听证主持人通知其参加听证。

第十七条委托他人代为参加听证的,应当于听证前3日内向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及权限。委托代理人代为放弃行使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必须有委托人的明确授权。

第四章听证准备

第十八条法制机构自接到办案机构移交的听证申请和案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并报主管局长批准。

第十九条听证主持人应当自被确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并应于举行听证7日前通知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员,同时将案卷材料退回办案机构。

第二十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公开举行听证的,应当在局设立的公告栏中公告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案由以及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第五章听证

第二十一条听证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是否到场,宣布听证纪律,并向听证主持人报告听证准备就绪。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参加听证的,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按放弃听证权处理。

第二十三条记录员应当向到场人员宣布以下听证纪律:

(一)服从听证主持人的指挥,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发言、提问;

(二)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三)听证参加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退场;

(四)旁听人员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鼓掌、哄闹或者进行其他妨碍听证秩序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听证纪律的,听证主持人有权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责令其退场。

第二十五条听证主持人核对听证参加人,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名单,告知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中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宣布暂停听证。

第二十六条听证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依据以及拟做出的行政处罚;

(二)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三)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进行陈述;

(四)互相质证、辩论;

(五)听证主持人按照第三人、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在听证中可以提出新的证据。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员经听证主持人允许,可以就有关证据进行质问,也可以向当场的证人、鉴定勘验人发问。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主持人可以决定延期举行听证;

(一)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到场的;

(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主持人可以中止听证: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

(二)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理由,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三)其他应当中止听证的情形。

第三十条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听证主持人决定恢复听证的时间、地点,并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三十一条记录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听证参加人姓名或名称、地址;

(三)听证主持人、书记员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方式;

(五)案件承办人提出的事实、证据和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建议;

(六)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听证笔录应当经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或者补证后,由听证参加人当场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记明情况,在听证笔录中予以载明。

第三十二条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依据听证情况,制作《听证意见书》,连同听证材料(包括听证申请、听证笔录、证据材料等)一并报主管局长。

第三十三条听证后,办案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做出相应决定:

(一)听证后的处理意见与听证前拟做出的处罚决定一致的,按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听证后的处理意见与听证前拟做出的处罚决定有分歧的,提交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第三十四条经过听证的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仍由办案人员按规定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听证终结后,办案机构应当将有关听证材料在案件归档时一并入卷,并将处罚决定书一份送法制机构备案。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篇6:《商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解读

为规范商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商务市场秩序,2012年5月12日,商务部颁布了《商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就《规定》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规定》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行政处罚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也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目前,商务部主管负责执行200多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很多都明确赋予了商务部及地方主管部门行政处罚职责。2008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推动地方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履行职责。从3年多来的实践经验来看,迫切需要制定《商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确保公开、公正、及时、文明执法,促进商务事业健康发展。

二、《规定》的制定颁布有哪些必要性?

一是商务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2010年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近年来,农业、交通、卫生、林业、文化等部门在探索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执法程序制度。商务主管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也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执法程序。

二是规范商务执法行为的需要。当前商务执法中比较突出、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执法程序、文书不规范。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呼吁制定商务行政处罚程序制度,加强全国统一指导。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以规范的执法、优质的服务取得群众信任,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氛围和环境,是商务主管部门建设和谐商务、为民商务的现实需要和急迫任务。

三是提高商务行政执法效率的需要。现阶段,商务执法力量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以有限的执法力量承担量大面广的执法任务,需要努力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制定系统规范的行政处罚程序,在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的同时,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一套可预期的行为规则和具体、明确的工作流程,必将促进执法效率的提高。

三、《规定》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是严格依法行政。在定位上,《规定》属于程序法范畴,主要是从程序上规范商务部门行使已经具有的行政处罚职权。至于商务部门具有哪些行政处罚职权,取决于实体法的规定。因此,《规定》将商务部门可以实施的行政处罚,以及处罚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严格限定在法定范围之内。但考虑到随着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商务部门行政处罚职权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在立法技术处理上,不具体列明行政处罚职权范围,而是采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等形式处理。

二是强化对商务执法队伍监督。《规定》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外部监督之外,设计了一些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明确现场检查、调查取证、当场处罚时必须有2名以上(含2名)执法人员在场,建立了行政处罚决定前核审制度、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制度等制度。同时,专设执法监督一章,针对执法人员和商务部门可能违法的情形,规定了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

三是注重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为防止执法扰民、执法不当,《规定》针对现场检查、查封扣押、先行登记保存等容易损害相对人利益的执法行为,严格规定了前置条件,建立了事前审批制度。为保证当事人充分行使陈述申辩等法定权利,《规定》明确商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的内容及其享有的救济权利。另外,《规定》还对强制执行作了必要限制,对逾期缴纳罚款的,不能无限制加处罚款,申请强制执行的,可履行催告程序。

四、《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规定》共八章六十二条,包括总则、管辖、监督检查、立案与调查、行政处罚的决定、送达与执行、执法监督、附则。规章内容总体上对《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同时,结合商务行政处罚的实际情况,根据行政立法发展趋势作了一些创新性规定。

五、《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从适用的具体行政行为来看,包括实施行政处罚以及与实施行政处罚相关的监督检查、调查取证等活动。监督检查是商务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活动,也是行政处罚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而调查取证实施行政处罚的必要辅助手段,鉴于二者与行政处罚密切相关,所以一并予以规范。

从适用的级别范围来看,原则上,《规定》适用于县级及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考虑到商务部有专门的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尤其是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领域有完善的执法规则,因此在附则里做出了例外规定,明确商务部实施行政处罚,依照其相关规定。同时,考虑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明确规定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当地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从其规定。

六、关于执法管辖问题。

1、级别管辖。一方面,按照下移监管执法重心的原则,对上下级商务主管部门均有权管辖的事项,明确以下级商务主管部门管辖为主;另一方面,规定上级商务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将有关日常监督检查及案件调查工作委托下一级商务主管部门承担。

2、地域管辖和移送管辖。第八条第一款重申了行政处罚法规定,明确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款规定了移送管辖,和第二款一同对管辖权争议作了规定。

3、指定管辖。第七条第二款和第九条规定了指定管辖,以期有效处理管辖争议和提高执法效率。即两个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可以报共同的上一级商务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下级商务主管部门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可以依法报请上级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4、跨部门协作。考虑到商务部门执法手段弱,需要加强与工商、质检等部门沟通协作,第十一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联系,探索开展联合执法或者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及时移送案件。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七、关于监督检查的规定。

目前,国家层面缺乏有关监督检查的法律法规。但考虑到监督检查是商务主管部门了解法律法规规章落实情况,督促行政相对人规范经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并制止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必要予以规范,《规定》专设第三章: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方式。主要规定了两种:一种是接收处理举报投诉,另一种是现场检查。鉴于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需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本规定只在第十三条就举报投诉方式及处理程序作原则性规定。

现场检查的条件。由于现场检查对被检查人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大,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为防止执法扰民,第十四条严格设定了现场检查的条件,明确规定实施现场检查必须履行报批程序。

现场检查的权限。第十五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可以行使询问、查验、查阅、复制、调查取证等职权,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明确了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形及有关要求。同时,根据《行政强制法》,各条均明确规定行使有关职权及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必须具有法律、法规依据,防止执法人员随意扩大权限。

八、关于行政处罚的决定。

分三节对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进行规定。

简易程序。有关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程序及具体要求,均直接采用行政处罚法规定。增加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求在给予当场处罚前,口头告知当事人有关情况及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另一方面要求7日内将处罚情况备案。

一般程序。在细化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的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建立了核审制度。

(2)细化了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集体决定的案件范围。

(3)明确了办案时限,防止久拖不决。

听证程序。参照行政许可法听证程序中的“案卷排他规则”,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规定应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及时向社会公布。

九、关于送达与执行。

送达。鉴于民诉法正在修改过程中,本规章原则规定当场送达或者依照民诉法的有关规定送达。

强制执行。结合工作需要对强制执行从两方面进行限制:第一是明确了按日加处罚款的上限,即30日后仍不缴纳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防止无限制加处罚款;第二点是增加了催告程序,申请强制执行前便催告,经催告仍不履行的,进一步申请强制执行,以免激化矛盾。

十、关于执法监督。

错案监督。考虑到出现错案涉及到国家赔偿、责任追究制度、一事不再罚、申辩不加罚原则等问题,又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外部监督程序保证,因此,最后第五十三条原则规定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主动改正错误。

执法人员责任。强化商务主管部门自律,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分别列举了执法人员和商务主管部门可能违法的情形,并规定了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

十一、关于执法文书。

篇7:西安市行政程序规定

第五十条 调查、收集证据应当合法、全面、客观、及时,违法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根据。

第五十一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二)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不得作为定案依据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五十二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取录音、录像、先行登记保存等措施保全证据。

行政机关依职权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或者适当补偿。

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必须说明理由,并且提供担保。

第五节 听证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行政机关举行听证的,适用本节规定: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理决定的作出应当举行听证的;(二)有重大事实争议需要解决,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三)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机关认为确有必要举行听证的。

第五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

第五十五条 与拟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参加听证,或者由主持人通知参加听证。

参加听证的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五人的,应推选一至五名代表参加听证。

举行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理决定听证,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公众代表参加。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与利害关系人在听证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陈述意见;(二)举证和质证;(三)经主持人许可,询问调查人员、证人、鉴定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四)委托代理人。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应当遵守听证纪律。

第五十七条 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从本机关工作人员中指定人员担任。主持人与调查人员应当属于不同的工作机构,不得兼任。

行政机关设有行政复议机构或者专职行政复议人员的,主持人可以由行政复议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专职复议人员担任。

第五十八条 主持人应当以中立、公正的立场主持听证。

主持人在听证时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听证的进行;(二)就事实或者法律问题,询问当事人或者其他参与人,并可要求其提出证据;(三)依职权或者依申请,委托相关机关进行必要的调查;(四)通知证人、鉴定人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到场;(五)许可当事人或者其他参与人发问或者发言;(六)为避免程序延滞,可以禁止当事人或者其他参与人的无关或者重复发言;(七)对严重妨碍听证程序正常进行者,应当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责令其退场;(八)由于当事人不到场或者中途退场的,决定听证的开始、延期,或者终止听证;(九)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如期举行听证的,依职权或者依申请,中止听证;(十)认为有必要时,于听证期日结束前,决定继续听证的期日及场所;(十一)采取其他为保证听证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主持人依前款第十项决定继续听证的期日及场所,应当通知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第五十九条 听证记录员负责听证会的记录以及其他听证会有关的事项。

记录员应当对听证过程作准确、全面的记录。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其他听证参与人不得采取欺骗、贿赂、胁迫等不正当手段,操纵听证结果。

听证主持人不得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其他听证参与人单方接触。

采取欺骗、贿赂、胁迫等不正当手段操纵听证结果的,听证无效,应当重新听证。重新听证的,应当重新指定听证主持人。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书面通知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无法送达的,可以采用公告的方式通知。

通知书中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姓名、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备听证的,还应当载明举行预备听证的时间和场所;(三)主持人的姓名、所在部门、职务;(四)听证的主要程序;(五)缺席听证的法律后果;(六)听证机关;(七)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第六十二条 行政机关可依职权或者依申请,变更听证期日或者场所,但应以有正当理由为限。

行政机关变更听证期日或者场所的,应依前条规定通知或者公告。

第六十三条 听证开始时,由主持人核对调查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名称,询问当事人是否对主持人提出回避申请。

由调查人员宣读行政机关拟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以及该行政处理决定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举行了预备听证的,由主持人宣读所整理的案件的争议点。

第六十四条 听证分调查、辩论两个阶段进行。

调查阶段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二)记录员查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调查人员是否到会,并宣布听证内容和纪律;(三)经主持人许可,调查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发言;(四)调查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出示证据、进行质证;(五)主持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六)经主持人许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向调查人员、证人、鉴定人发问;(七)主持人询问调查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

辩论阶段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调查人员发言;(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发言;(三)利害关系人及其代理人发言;(四)各方展开辩论。

调查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次最后陈述意见。

第六十五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主持人的姓名、部门、职务;(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三)调查人员的姓名、部门、职务;(四)听证的时间、地点;(五)听证是否公开进行,不公开进行的理由;(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及提出的证据,调查人员的陈述;(七)证人、鉴定人陈述的主要内容;(八)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声明异议及主持人对异议的处理;(九)其他必要事项。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时提出的书证、物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作为听证笔录的附件。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听证笔录记载的事项有异议的,应当即时向主持人提出。主持人应当将异议附记于笔录中。

听证笔录应当由相关人员当场阅知,经确认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相关人员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记明事由。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席听证会的,视为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听证程序终止,并应当在听证笔录中予以说明。

第六十六条 行政处理决定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

第六十七条 听证结束后,行政处理决定作出前,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再次举行听证。

第六节 决定

第六十八条 一般行政处理决定应当由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决定。

重大行政处理决定应当由集体讨论决定。

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以及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行政处理事项,应当经专家论证或者评审以后,作出决定。

第六十九条 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行政机关名称及发文字号;(二)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三)决定所根据的主要事实和证据;(四)作出决定的法律依据;(五)行政机关的处理意见;(六)当事人不服行政决定的救济途径及期限;(七)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盖章;(八)作出决定的日期;(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十条 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依法送达当事人。以书面方式之外的方式作出行政决定的,应当采用适当措施通知当事人。

行政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七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处理案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阅、摘抄或者复制与其相关的行政处理案卷,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七节 简易程序

第七十二条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适用本节规定。

第七十三条 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可以依职权采用当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或者申辩等简便方式。

当事人书面向行政机关陈述意见的,行政机关不得拒绝。

第七十四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理决定书。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认定的事实,以及作出决定的依据、时间、地点,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行政机关公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后,应当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第七十五条 适用简易程序,除当场作出外,应当自行政处理程序启动之日起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第八节 期限、期间和送达

第七十六条 本规定所称期间包括法定期间与行政机关指定的期间。

第七十七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实施行政处理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办结。

第七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理以及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没有规定办理期限的,实行限时办结制度,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限时办结:

(一)办理的事项只涉及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结;二十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二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二)办理的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办结;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三)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事项,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四)行政机关依职权实施的行政处理,应当自程序启动之日起六十日内办结;六十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七十九条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和公示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

第八十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事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行政机关决定。顺延期限自书面准许送达之时起计算。

第八十一条 行政机关送达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记明签收日期。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行政机关制作送达回证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送达机关;(二)受送达人;(三)送达文书名称;(四)送达地点及日期;(五)送达方式。

第八十二条 行政机关送达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是公民,本人不在的,由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

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受送达人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三条 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代为送达。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由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交由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第八十四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并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五条 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六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适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行政处理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四章 特别行政程序

第一节 行政合同

第八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第八十八条 订立行政合同应当遵循竞争原则和公开原则。

第八十九条 行政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

第九十条 行政合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其他行政机关批准或者会同办理的,经过其他行政机关批准或者会同办理后,行政合同方能生效。

行政合同的履行将损害第三人权益的,应该征得第三人的书面同意后方能生效。

第九十一条 行政机关有权对行政合同的履行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不得妨碍当事人对行政合同的正常履行。

第九十二条 行政合同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为避免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行政机关有权在必要范围内单方变更、终止行政合同,但应当书面说明:

(一)变更、终止行政合同的事由;(二)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三)是否给予当事人补偿及理由。

第九十三条 行政合同的双方应当严格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约,没有必要由其继续履行行政合同的,行政机关可以单方解除行政合同,但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十四条 行政机关签订和履行行政合同,应当严格遵行诚实信用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因客观情势变更,需要更改或者终止行政合同,因此给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补偿。因行政机关的违法或者过错给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

第二节 行政指导

第九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目的,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通过指导、劝告、建议等方式,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非强制性行为。

第九十六条 行政指导主要适用于行政机关从技术、政策、安全、信息等方面帮助当事人增进其合法利益的情形。

第九十七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应遵循适度可行、及时灵活、自愿选择和信赖保护等原则。

第九十八条 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听从、配合行政指导。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指导的过程中,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当事人接受行政指导,并不得因当事人拒绝接受、听从、配合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

篇8:山东省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

《山东省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已经2015年11月2日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郭树清

2015年11月5日

山东省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健全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以下简称有关部门) 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 应当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坚持属地监管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监管为主。

第四条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对安全生产工作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承担重要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第二章政府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 履行下列职责:

(一)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 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 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三) 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四) 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五) 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体系, 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组织或者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六)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落实政府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 按照规定执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岗位津贴;

(七)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以下简称安委会) , 作为本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议事协调机构, 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下列工作:

(一)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

(二) 研究部署、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提出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建议;

(三) 组织分析安全生产形势,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 组织、指导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工作, 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奖惩建议;

(五) 督促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 对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

(六)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安排, 向下级人民政府发出警示通报, 对有关人员进行约谈;

(七) 承办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委会下设办公室, 为本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办事机构, 设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负责安委会日常工作。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明确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机构, 对本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三章部门职责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履行下列职责:

(一) 制定安全生产政策和规划, 加强安全生产宣传,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 依法实施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许可, 并对许可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管;

(三) 依法开展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工作, 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督促整改事故隐患, 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四) 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参与或者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对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五) 受理安全生产举报投诉, 进行事故统计;

(六) 负责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七) 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中央企业二级单位 (分公司、子公司等) 和省管企业总部 (总公司、集团公司) 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中央企业三级单位、省管企业二级单位、省属企业 (省管企业除外) 和市管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三) 县 (市、区)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中央企业四级及以下单位、省管企业三级及以下单位和其他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 适用其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监督管理, 履行下列职责:

(一) 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 分析和预测安全生产形势, 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三) 发布安全生产信息, 综合管理生产安全事故调度统计工作;

(四) 对非煤矿山单位、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单位、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五) 对冶金、有色、建材、轻工、纺织、机械、商贸、烟草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六) 对生产经营单位 (煤矿除外) 的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 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 对安全评价、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等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九) 组织、指导和协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下达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二) 将建设项目安全条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 参与对不符合工业发展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的矿山、化工等企业关闭及落实情况的监督指导;

(四) 粮食管理机构负责粮食流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 指导监督粮油仓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工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二) 承担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指导、监督管道企业履行管道保护义务;

(三)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机构负责军工单位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销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以及船舶工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四) 煤炭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指导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组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检查, 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监督煤矿事故隐患整改;

(五) 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督促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教育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

(二) 指导、监督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及其教学、科研、实验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 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 将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内容, 指导各类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四) 负责学生在校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

(五) 依法负责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承担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财政科技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组织、指导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对安全生产领域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二) 负责消防安全监督管理;

(三) 负责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管理;

(四) 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公共安全管理;

(五) 负责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

(六) 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

(七) 查处涉及安全生产的刑事犯罪案件和治安管理案件。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纳入公民普法内容, 指导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法律服务;

(二) 司法行政戒毒管理机构负责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三) 监狱管理机构负责监狱系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安全生产领域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在事故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 指导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

(三) 指导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矿业秩序整顿和资源整合工作, 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以及违法从事选 (洗) 矿的行为;

(二) 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督促矿山企业对采矿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包括城乡规划、市政公用等部门) 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交通、水利、铁路、民航、电力、通信专业建设工程除外) ;

(二) 负责建筑施工、建筑安装、建筑装饰装修、勘察设计、建筑监理等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房屋征收拆迁等房地产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三) 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用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使用和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四) 对市政公用行业 (含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照明、供水、供热、排水及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 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

(五) 负责城镇燃气安全管理;

(六) 将安全生产规划与城乡规划相衔接, 指导高危行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

(七) 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工作。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 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国家海事部门管辖范围除外) ;

(三) 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水运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四) 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和水上航标的设置, 组织监督公路危桥、危险路段、港口、事故多发路段安全隐患治理;

(五) 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监督管理;

(六) 依法参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组织、指导、监督防汛抗旱工作的安全管理;

(二) 对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进行监督管理, 监督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工作;

(三) 对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农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做好种植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二) 畜牧兽医机构负责畜牧、畜禽屠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对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草原 (场) 防火工作;

(三) 农业机械管理机构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 对农业机械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对渔业船舶、渔港及渔港水域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二) 负责海洋灾害预警预报, 配合有关部门协调海上渔业抢险救助工作。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林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 指导、监督职责范围内林区、林场、森林公园和其他涉林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 指导、监督林产品加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指导、监督商贸流通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 指导、监督拍卖、典当、旧车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等特殊流通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 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 (文物) 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文艺演出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博物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影剧院、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安全监督管理;

(二) 协助有关部门对文化娱乐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 负责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和放射性物品、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管理;

(三) 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四) 负责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核安全、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和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

(二) 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矿山、尾矿库关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三) 对废弃危险化学品收集、贮存、处置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 组织、指导、协调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环境事件的污染处置和应急监测。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二) 对国有出资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进行考核;

(三) 组织或者参与对国有出资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 督促国有出资企业落实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出版机构、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及印刷发行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二) 负责主办、承办的各类图书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书市等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

(三) 对广播电影电视重大工程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四) 组织、指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及新闻媒体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安全运行进行监督管理, 对承建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管理;

(二) 对承办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体育彩票发行进行安全管理;

(三) 监督指导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对企业登记中涉及安全生产登记事项的前置审批文件、证件进行审查;

(二) 规范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秩序;

(三) 依法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依法对特种设备安全、安全防护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

(二) 对生产领域的烟花爆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

(三) 依法对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 (不包括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固定式大型储罐) 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指导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 对旅行社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

(三) 指导旅游安全培训工作。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单建人防工程安全监督管理;

(二) 指导单建人防工程安全生产和已建成人防工程安全监督管理;

(三) 负责人防直属工程平战使用的安全监督管理;

(四) 负责人防工程拆除、报废工作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履行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 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工作, 及时发布影响安全生产的天气预警、预报信息;

(二) 对雷电灾害安全防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三) 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无人驾驶自由气球和系留气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期间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防范。

第三十七条民航、铁路、海事、地震、通信管理、邮政管理、能源、煤矿安全监察、黄河河务等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负责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民政、财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第四章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分析、部署本行政区域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决定事项作为安全生产有关检查、考核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情况, 每年年底前提交安全生产工作报告。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分解下达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

第四十一条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领域发生重大事故或者连续发生较大事故的,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逐级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检查, 有关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作出检查。

第四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给予警示通报,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约谈:

(一) 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领域发生较大以上事故或者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 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领域连续发生事故且影响重大的;

(三) 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领域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超过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的;

(四) 不执行事故挂牌督办指令的;

(五) 不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

(六)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前款 (一) 、 (二) 、 (三) 项情形的, 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未按照本规定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 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未依法履行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职责, 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 未依法履行重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 未有效组织或者参与事故救援, 导致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扩大的;

(四)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五) 阻挠、干涉事故调查处理或者责任追究的;

(六) 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的。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设区的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与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机构设置上不一致的, 由设区的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确定其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上一篇:做勇于担当的先锋下一篇:徐埠中学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