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2024-04-22

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通用6篇)

篇1: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刑事裁定书(终止审理用)

法院诉讼文书样式39

××××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终止审理用)

(××××)×刑×字第××号

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现已死亡)。

××××人民检察院于××××年××月××日以被告人×××犯××罪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或依法由审判员×××独任审判)对本案进行审理。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于××××年××月××日死亡。依照……(写明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写明裁定结果,分两种情况:

第一、根据已有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有罪的,表述为:

“本案终止审理,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根据已有材料尚难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表述为:

“本案终止审理。”)

本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

篇2: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刑事自诉书

自诉人:周XX,男,汉族,XXXX年X月XX日出生,住XX省XX市XXX农场XX渔场XX号,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电话:XXXXXXXXXXX

被告人:宋XX,男,汉族,XXXX年X月X日出生,住XX省XX县XX乡XX村XX号,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电话:XXXXXXXXXXX

案由: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诉讼请求:

1、依法追究宋XX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责任;

2、依法判决宋XX履行XX县人民法院(201X)X民初字第号民XXX事调解书中未支付的执行款项XXXXX元及加倍支付拖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XXXX元;

3、依法判令宋XX赔偿自诉人因其向追索劳动报酬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证人出庭费、律师费等所有花费共计XXXXX元。

事实与理由:

被告人宋XX因欠付自诉人工资款61834元,被自诉人诉至贵院,该案审理完毕后,在贵院主持下,双方于2015年5月达成调解协议,贵院出具(201X)X民初字第XXX号民事调解书。

因被告人对该生效调解书的不履行,自诉人在贵院立案,申请对被告人强制执行。贵院执行庭对被告人下达了执行通知书后,被告人既不露面,也不申报财产。2016年3月1日,在贵院执行庭向被告人下达拘留通知准备拘留被告人时,被告人向自诉人支付了25000元执行款,自诉人为了能顺利拿到剩余执行款,特别授权委托河南天盈律师事务所董润桃律师在贵院主持下与宋XX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该协议中被告人承诺剩余款项在2016年3月31日前一次性付清,如到期未能按协议履行,自诉人可申请恢复(201X)X民初字第XXX号民事调解书的执行及延迟履行利息的执行,并自愿接受法院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该和解协议签订后,因宋XX依然不履行,2016年7月19日,自诉人再次到贵院立案,恢复了对被告人的强制执行申请。再次立案后,宋XX直接不再露面,百般躲赖,甚至连电话也时常拒接,他声称他银行卡内有两万八千元钱,要挟自诉人及代理律师说不给他降下来,他就无法给付。

面对被告人,依法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同废纸,法律对其侵权行为似乎已无任何制约性,其肆意践踏的不仅仅是自诉人的财产权利,更是国家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面对贵院的执行通知,宋XX有钱也不履行,现有证据充分证明其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自诉人强烈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判令其承担由此给自诉人带来的各项经济损失。

此致

XX县人民法院

自诉人:

篇3: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关键词:交通事故,行政责任,推定,因果关系

一、基本案情及分歧焦点

2014年2月杨某因醉驾被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2016年2月23日15时许, 杨某驾驶一辆超载货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 李某驾驶一辆小轿车在杨某车辆后方行驶, 李某因饮酒驾驶追尾杨某的货车而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 杨某因自己系无证驾驶且车辆超载, 为逃避处罚而逃离现场。次日, 杨某被挡获归案。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 杨某系无证驾驶,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逃逸, 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李某因酒后驾驶操作不当而追尾杨某的货车, 负事故的次要责任。后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对杨某的行为定性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该起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 杨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称“解释”) 第2条第一款的规定, 杨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另一种观点认为, 杨某虽然属无证驾驶机动车, 但是杨某多年驾驶货车, 虽然曾因酒驾被吊销了驾驶证, 但其仍然具备驾驶货车的能力;杨某虽然在事故发生后驾车逃逸, 公安交警部门作出了杨某负主要责任的事故认定书, 但是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李某饮酒驾驶追尾杨某正常行驶的车辆, 交通事故发生在前, 杨某逃逸行为在后, 逃逸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杨某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以上两种分歧意见的焦点主要在于能否根据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书直接认定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二、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之间关系

根据上述《解释》, 分清事故责任是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的前提。公安交警部门依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上是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认定, 与交通肇事刑事责任认定性质和要求不同。

(一) 目的与功能不同

公安交警部门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行政管理主体, 其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属于行政权的范畴, 依据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 在责任认定上讲究“效率”“秩序”, 以维护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为目的。而交通肇事刑事责任的认定是司法机关解决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 依据的是《刑法》。交通事故刑事责任的认定要比行政责任的认定严格得多。

(二) 客观构成要件不同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规定,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酒驾、无证驾驶、超载驾车、逃逸等交通违法行为, 便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 即使这些违法行为并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行为人仍然要承担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而刑事责任的承担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1]根据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从字面上看, 连接词“因而”表明, 刑法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客观上要求重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造成的, 交通违法行为与重大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 主观责任不同

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认定实行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一定有过错, 在一些场合, 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也要承担行政责任。而在刑事责任的认定上, 严格实行责任主义原则, 禁止过错推定, 主观罪过是犯罪构成必备要件之一。在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时, 必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失 (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 。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

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书证, 也不是专门机关出具的鉴定意见, 当事人不能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它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行政文书。一般情况下, 公安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作用 (原因力) 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2]此时, 交通事故认定书可以作为认定刑法上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证据之一。但在出现“推定责任”的场合, 如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 不履行报警、救助伤者等法定义务 (源于行政法) , 逃逸致使事实无法查清的, 公安机关依法推定逃逸当事人负全部责任。此时, 推定责任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不一致, 不能直接采纳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划分, 将行为人的行政法上的责任认定直接应用于刑事责任认定。

因此, 在确定行为人是否负有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时, 必须依照刑法关于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 重点查明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过失。对于本文前述案例,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杨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参考文献

[1]黄凯.小区内交通肇事行为的司法定性分析[J].读天下, 2016 (16) .

篇4: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由公安交通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出的,实际上是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检察院、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缺少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实质审查,往往就是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所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的依据的,依照《解释》规定,交通肇事罪的能否认定取决于行政责任认定,甚至《解释》有修改了刑法上交通肇事罪的成立条件的嫌疑。所以笔者认为刑事司法部门不应当直接根据公安交警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确定犯罪嫌疑人应负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应加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审查。

一、直接将交通事故认定书所作做出的责任认定作为刑事责任认定的根据在法理上说不通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警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作出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依据事故行为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两方面来加以认定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对交通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起作用大小和当事人过错严重程度的一种定性、定量的描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本身并没有对涉及事故各方所受损害的权利的性质做出判断,也没有对交通事故中所涉法律利益的大小和重要程度作出评价。刑事责任则是对犯罪人施加非难,表明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对犯罪人的谴责,刑罚目的是为了实现正义和预防犯罪。因此,刑事责任往往具有伦理属性,排斥结果责任。很明显,交通责任事故认定依据的道路交通管理法的目的与刑法的目的存在明显区别,其对行为的法律评价也不尽相同。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基于推定形成的责任,若将此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直接作为刑事责任认定的依据,违反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一规定重新确立了对“疑罪”的处理原则,成为“疑罪从无”的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在实践中,若没有标明现场的,将被推定为全责。

三、公安机关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往往会有处于安抚受害方考虑,从而加大肇事方责任认定的情况

当事故责任发生是由于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或责任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在划分事故责任时,为保证受害方民事赔偿的兑现,以安抚受害方,往往加大肇事方对事故责任承担的比例。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中,如果过多地考虑民事赔偿因素,就会使得事故责任划分难免有失公允。毕竟在刑事案件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刑事后民事,即刑事附带民事。而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完全不同,刑事责任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民事责任,不能为实现民事责任,而枉断刑事责任,这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

四、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办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审查有弱化现象

在司法实践中,检、法办案部门在审理交通肇事案件时,习惯于将事故责任认定书与鉴定结论等同,忽视对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审查,而将公安机关的事故责任认定看作是终局性的“权威”认定,置疑事故认定,甚至不采信事故认定的情形几乎从来没有。这对于审理交通肇事案件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很不利的。

(1)引入行政诉讼救济机制,以弥补公安复议机制的不足。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看到,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复议的,几乎都是走走程序,并没有实质的效果,即使事故责任认定的确显失公平,但也很难通过复议纠正。《道路交通安全法》雖然强调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性质,但并不能据此否认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公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针对具体案件和当事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关系着当事人的罪与非罪以及应当承担的行政处罚和损害赔偿,这些都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体现,因此依法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加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司法审查。首先,检、法两家要认真审查责任认定事实依据的客观真实性。责任认定应当是在对案发现场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后得出的,只有认定所依据的事实真实可靠,因果关系才能合乎逻辑,认定结论才能准确无误。这就要求对案件审查时,办案人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场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情况作去伪存真的甄别分析,弄清交通事故的全过程和事实真相。其次,检、法两家要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内容和其他证据的一致性。最后,检、法两家要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适用交通法规的正确性。事实清楚、适用法规正确、程序合法是责任认定的基本要求,审查时,应按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的适用法条同原文进行核对,确保适用法规的正确性,同时注意事故处理的程序必须合法。

(3)建议将公安机关的事故责任处理行政职能与刑事侦查职能分离,成立独立的类似于公安伤情鉴定机构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构,确定专门的事故责任处理人员,严格事故责任处理人员资格,使此类人员不再参与侦查工作,避免因介入侦查而带来的人为因素影响,从而使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认定更为客观和公正。另外公安机关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避免危害后果及民事赔偿的先入为主,并排除由此带来的干扰,而应单纯从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危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的确认出发,由专门的事故责任处理人员参加,客观地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作者简介:

篇5: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就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罚。

第二条

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中规定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二)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六)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七)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八)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第三条

申请执行人有证据证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三项规定的,以自诉案件立案审理:

(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申请执行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条

本解释第三条规定的自诉案件,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 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

第五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六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被告人在一审宣告判决前,履行全部或部分执行义务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第七条

拒不执行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判决、裁定的,可以酌情从重处罚。

第八条

本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就拒执罪司法解释答记者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拒执罪司法解释的背景。

答:首先,出台拒执罪司法解释是司法实践的需要。近年来,法院执行工作坚持“一性两化”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规范化和信息化,为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打开了新局面,其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进一步加强执行工作强制性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执行工作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司法实践中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时,在定罪量刑以及追诉程序上存在的争议问题愈加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强制性作用的发挥,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出台拒执罪司法解释也是司法形势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完善惩戒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的重要决定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了“要集中打击拒执犯罪”的指示。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开展了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

为了使中央的重要决定落到实处,使专项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明确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势在必行。

问:起草制定拒执罪司法解释的过程中,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起草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确保相关规定符合立法精神,充分考虑与现有的立法解释相关规定和即将出台的《刑法修正案

(九)》的内容衔接。二是兼顾刑事审判及执行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确保解释符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三是充分体现刑罚的谦抑性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入罪条件,明确酌情从宽处罚、酌情从重处罚情形。

问:拒执罪司法解释主要规定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解释全文共八条,既有对拒执罪定罪量刑的实体规定,也有对拒执罪追诉及管辖的程序规定。

实体方面,主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拒执罪“情节严重”情形的具体表现,列举规定了三类共八项可以构成拒执罪的拒执行为;还分别规定了量刑的酌情从宽和酌情从重处罚情节。

程序方面,一是规定了部分拒执罪案件可以按照自诉程序进行追诉。解释明确拒执罪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按自诉案件立案受理;同时,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自诉人在宣判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从而把拒执罪案件的追诉程序由单一的公诉程序改为公诉与自诉并行的程序。二是规定了对拒执罪案件的一般管辖原则。明确一般情况下拒执罪案件由执行法院所在地法院审理。

问:符合其他“情节严重”情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除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中规定的四种情形外,本解释列举了三类八项情形可以构成拒执罪。第一类为“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情形,比如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执行为,被采取民事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应属情节严重情形;第二类为“致使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或者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情形,比如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等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是“发生在法官眼皮底下”的拒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暴力性,极大侵害了司法公信力,阻碍了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应严厉打击;第三类是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问: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被告人在一审宣告判决前,履行全部或部分执行义务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出于哪方面的考虑?

答:主要为了在打击和惩罚拒执犯罪的同时,鼓励被告人积极履行判决、裁定确定的法律义务,使执行案件得到实际执行。适用此规定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予以从轻的期限为“一审宣判前”,即在一审宣判前,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履行执行义务的,均有机会在量刑上获得从宽处罚。二是履行全部或部分执行义务的,均可以从宽处罚,至于从宽的幅度,由刑事法官根据其履行义务的份额、案件具体情节等综合考量,酌情予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问:规定部分拒执罪案件可以按自诉案件处理,会不会导致拒执罪的自诉案件数量激增?

答: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拒执罪案件都以自诉程序进行追诉,而是公诉程序与自诉程序并行;其次,进入自诉程序的拒执罪要同时满足法律规定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申请执行人要有证据证明:

1、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申请执行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法院认为符合自诉案件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审理。至于立案、审理等具体操作程序问题我们将下发通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预计《解释》发布后会有部分案件由公诉转为自诉程序,具体案件数量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问:如何理解“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审理”?

答:按照刑事诉讼法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及犯罪结果地,而拒执犯罪行为的主要结果就是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所以,执行法院所在地可以纳入犯罪结果地范围,由执行法院管辖合乎法律规定。

2007年“两院一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拒执犯罪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司法机关管辖。实践中,执行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对拒执行为的惩处缺乏积极性,不利于相关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不利于对拒执犯罪的追诉和打击,因此有必要对管辖的一般原则进一步明确;同时,兼顾到拒执罪案件审判的级别管辖问题,执行法院与审理拒执罪的法院会出现不一致情况,故规定为“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审理”。

问:本解释与此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如何衔接?

答:《解释》在起草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与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相互衔接,基本上是对原有规定的补充和进一步细化,原有的相关规定本解释没有进行重复规定,仍然适用;原有的相关规定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具体说来,不一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关于第二条第(五)、(六)、(七)项拒执行为的定性。按照2007年“两院一部”通知规定,一律以妨害公务罪处罚,本解释则规定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以拒执罪处罚。如果具体案件中存在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竞合、牵连等情形,以及负有执行义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实施规定的相关行为构成共犯的,由刑事法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处理。

2、关于追诉程序。1998年六部委规定,将拒执罪案件规定为公诉案件,但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六部委”重新作出《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拒执罪案件是否属于公诉案件未予明确。本解释则规定可公诉、自诉并行。

篇6:刑事裁定书终止执行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济南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青岛海事法院,各市人民检察院、济南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各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各直属公安局、济南铁路公安局:现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公安厅作出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公安厅。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公安厅2017年4月24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为依法、全面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相关执法、司法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订如下指导意见。第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第二条

本意见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

(一)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二)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属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六)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七)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八)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九)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十)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十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十二)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第四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的基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被提级执行、指定执行、委托执行的执行案件中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的,由受提级执行、指定执行、委托执行的法院所在地的基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由执行地的基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执行地的基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第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时应当注意相关证据的收集、甄别、固定和保存。第六条

收集证明被告人主体信息的证据材料,包括:

(一)被告人为自然人的,应当收集证明被告人身份信息的户籍资料。

(二)被告人为单位的,应当收集该单位的工商登记资料,以及该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的身份信息、职务等材料。第七条

收集证明被告人负有执行义务或协助执行义务的证据材料,包括:

(一)被告人为被执行人、担保人的,应当收集由被告人承担履行义务的生效裁判文书(包括一、二审或再审判决书、裁定书,诉前保全裁定书,诉讼保全裁定书,先予执行裁定书,追加、变更被执行人裁定书等)及人民法院为了执行生效裁判文书而作出的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

(二)被告人为协助执行义务人的,应当收集作为协助执行依据的相关生效裁判文书、人民法院作出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及证明协助义务人应当承担协助执行义务的其他证据材料。

(三)对于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的案件,应当收集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以及人民法院为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而作出的裁定书等。上述材料中的书证应当收集原件,如确实无法取得原件的,收集副本或复印件。副本或复印件上须注明原件所在地及收集人,并加盖原件所在单位和收集人员的单位印章。第八条

收集证明被告人有履行能力的证据材料,包括:

(一)证明被执行人、担保人拥有清偿判决、裁定确定债权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财产的有关证据材料;或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或者委托他人在判决、裁定确定期间完成判决、裁定确定应履行的行为义务的证据材料。包括:1.执行法院为调查被执行人、担保人财产情况而出具的搜查令及相关笔录;2.执行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担保人财产而出具的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及查封公告,查封、扣押、冻结物品清单等;3.执行法院查询被执行人、担保人存款、股权等的通知书及回执;4.执行法院查询被执行人、担保人名下不动产、车辆的登记情况记录;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的规定,被执行人向执行法院提交的财产情况报告;6.执行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信用惩戒措施的相关法律文书;7.公安机关依法侦查获取的被执行人、担保人有履行能力的相关文件、证言等;8.其他能够证明被执行人、担保人具有履行能力的证人证言、文件、查询记录等。

(二)证明属于协助执行义务人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或者协助执行义务人持有、控制判决、裁定指定交付的财产、财产权证或者其他物品的证据材料。包括:相关工商登记材料、相关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或委托保管的相关文书,其他相关笔录、登记文件、查询记录等。第九条

收集证明被告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或妨害执行的证据材料,包括:

(一)证明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损毁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证据材料或担保人隐藏、转移、故意损毁或者转让已向执行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的证据材料,包括相关的笔录、证人证言、银行存款查询记录、担保函、转让合同、交易记录、财产过户登记等;

(二)证明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执行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的证据,包括相关协助执行通知书、送达回证、调查笔录、证人证言及证明协助执行义务人拒不协助执行的其他证据材料;

(三)证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的证据材料,包括证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权范围的证据材料;证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的证据材料;证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妨害执行的证据材料;

(四)证明被执行人因妨害执行或因拒绝报告、虚假报告财产状况、违反执行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已被执行法院采取民事强制措施的证据材料,包括执行法院出具的罚款决定书、拘留决定书、拘传票及其他证明被执行人因妨害执行被采取民事强制措施的证明材料等;

(五)证明被告人以暴力、威胁、聚众等方式阻碍执行或者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或者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的证据材料,包括现场照片、录音录像、证人证言、鉴定报告等;

(六)证明被告人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的证据材料,包括证明被告人占有财物、票证的证据,在房屋、土地上工作、生活、活动的证据材料等;

(七)证明被告人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的证据材料,包括虚假诉讼、仲裁、和解的判决书、裁定书、仲裁裁决书、和解协议,庭审笔录,相关证人的证言,履行虚假判决、裁定、仲裁裁决、和解协议的证明材料等;

(八)证明被告人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证据的证据材料或者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执行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的证据材料,包括调查笔录、证人证言、交易记录、鉴定报告等;

(九)证明被告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证据材料,包括相关的笔录、法律文书等;

(十)其他证明被告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或妨害执行的证据材料。第十条

执行法院在执行判决、裁定过程中,发现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应当制作案件移送函及执行情况报告,并将已经掌握的证明犯罪事实的相关材料等一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十一条

对执行法院移送或者申请执行人自行报案的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均应当接受,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当即出具回执。申请执行人自行报案的,公安机关可通知执行法院提供相关证据,执行法院应当提供。第十二条

对执行法院移送的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案件,公安机关认为需要执行法院补充材料的,应当通知执行法院补充材料,执行法院应及时移送补充材料;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后撤销案件的,应当函告执行法院并说明理由。执行法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对申请执行人自行报案的案件,公安机关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人对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七日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案情重大、复杂的,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时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并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申请执行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通知书后七日以内,对不立案的情况、依据和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回复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通知书后十五日以内立案。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立案后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开展侦查工作。对执行法院移送或申请执行人提交的材料中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形式的,应当进行转化,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重新调查、核实相关证据等。需要人民法院配合的,执行法院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对符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后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公安机关按照内部追逃程序办理。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审查起诉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内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及申请执行人;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申请执行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应当及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第十六条

以暴力、威胁等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的,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出警,依法处置。第十七条

在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过程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的,确有悔改表现且未造成其它严重后果,或者执行法院出具从轻处罚的意见建议,经审查符合撤销案件条件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的,确有悔改表现且未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检察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或者向人民法院建议对被告人从宽处罚。在一审宣告判决前,被告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从宽处罚。对于拒不执行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判决、裁定的,可以酌情从重处罚。第十八条

上一篇:龙海市的创卫宣传标语下一篇:腾辉学校年度检查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