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大爷的生活网络散文

2024-04-10

去你大爷的生活网络散文(共12篇)

篇1:去你大爷的生活网络散文

去你的深眸里做客抒情散文

你的眼睛是有内容的,和你相视一笑的时候,被阅读进了心里。彩虹色的云一丝一丝的缠绵在你的视线里,风筝突然断了线,追逐天际。

莲碧连天,为空气沐浴香浓馥郁,蘸着芳馨,浅浅的画笔,勾勒你房间一样的眼睛。我愿掀起这存满诗情的眼帘,去你的深眸里做客。

莲和叶原本应该是一对情侣,就像其他花儿一样,花和叶连生连长,亲如一体,不像“花叶永不相见,生生相错”的彼岸花——花开的时候没有叶子,而叶子只在花谢时才出现。莲花和莲叶日夜相伴,隔水相望,独独而居。

你的容颜衬着和风,痛苦如蓝天衬着的白云,转瞬变幻,消散得比想象的要快。此刻天蓝、水阔、止风端正了粉莲摇曳的身姿,与远黛山峦遥相衬和,光阴撷取了静谧的莲花瓣,飘逝在湖面,葬于缠绕在密集荷叶旁更加错乱的菱角茎叶旁,而圣女的心脏——莲蓬,作为它的舍利子,依然承接着祥和之美。你说,如果有一天你即将不在了,多想死如莲花,死得如无其事,因她终身不争不抢,只守于自己的水域,观隔岸江火,或仰望繁星,无需悲伤,无人送行,无声无泪,无边无垠。

沿街随拍,摆着小摊的编织电线自行车的摊主看见镜头闪烁,喝道:“别拍!这是我的专利!拍去传到网上,技术要被人偷走的!”这话引来了围观路人的一片哄笑,瞥开小物件,过物移离,四散而开。人生,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太重视自己的时候,会引起他人的不屑。你做过的事情,哪有别人想不到而做不成的呢。如若真“独己敢为之”,那你早已站在金字塔顶俯瞰众生了罢。

天空骤然好明亮,不是因为月光透过隔世的监牢。就算什么也看不见,只需听到一句走入心区的言语,就能照亮沉寂太久的灵魂。

你顺着记忆中的芦苇荡的路,穿过芊芊玉杆的高耸,不远处退潮的渔舟江面迂回着荡漾。我就在你转身可见的不远方,见你提一盏忽明忽暗的`莲灯,掬一捧清浅的水花。萤火虫挺着绿莹莹的微渺之光,打你的眼前飞过,才让你从沉浸的世界中回神。

人生中会遭遇许多不济,有些悲伤化脓,而有些成烙印不退的疤痕。你委屈时的眼眶,像极了正酿雨的铅云,不久后雨滴便覆了一叶扁舟模样的眼睛。我差遣沉默的时光,为你流转往昔琐事凡尘,解开郁结。

梦境里那些陌生的地方、人、事是谁导演拍摄的?入睡时,思想也沉入了海底。波光潋滟的水光和肆意潜行的鱼鳍像是一艘雍容雅步的渡船,看海上迁徙季节,舳舻千里,可转瞬便被更大的船只吞没,了无生气。人是不是也和触角多的千手佛海葵一样,都有无法碰触的神经,触角随意在水底晃动,放任,安安静静。可是一旦被攻击到心的痛处,反而掀起狂浪?

一只旗鱼总是被其他鱼的心灵占据想法,或言其招摇,或加以羡妒。可曾想过,它原本就是这样的性格、体态,它从未想过要刻意的成为什么。像荣曜秋菊的女人,总是被说成红颜祸水,像沉默寡语的人,总是被说成孤傲而疏远,若秋叶之死寂。

时间不停地串联事件,制造出乎意料的神话。不论乐善者如何布施,祷告人怎样虔诚,悲喜交加的事情以各种方式的闯进生活,让记者们有报道不完的新闻,让作家们有构思不完的小说。传教者不要试图说定律,这个世界上的定律都在缓缓的发生着变化。你总是在回头之际就发现,刚才还让你觉得平淡无奇的稚嫩小婴儿,转眼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你想接近他,仿佛昨天还是他的玩伴,但他远去的身影只播放在你的记忆幻灯中,明明灭灭。

尘世纷纷扰扰,只想躲在你的眼底,哪儿也不去。你的眼睛告诉我,最荒凉、最严酷的撒哈拉沙漠也会盛开百里香,她粉紫的萎在无人越境的浩瀚无角之落,倔强的留下来年重生的种子——没有绝对绝望的事存在。

再看着你化作深海的眼睛,同阅读思想一样,铜墙铁壁里也生出蘑菇伞来,其实是一只迷离视网膜的桃花水母罢了。

当眼睛追随生命的终结而点点黯淡,你便轻轻游弋在我的梦里,成为平和心境的一串呼吸。

篇2:去你大爷的生活网络散文

“我不是你儿子,我不是你儿子……”德聚大爷似被激怒了的猛兽,对着他的父亲嚎叫着。

“你是谁的儿子?你说。”老人脸都气黄了。

“谁的也行,就不是你的。”德聚大爷话语不多却如锥子扎着老人的心。

老人彻底绝望了,顿足捶胸:“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牲口?”

德聚大爷半句不让:“当初你只图快活了……”老人浑身乱颤,摇摇欲坠。

……

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性格倔强,为人正直,三儿子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德聚大爷居中,他是三兄弟中生活条件最好,被大家称为吃“国库粮”的,有固定收入,养得细皮嫩肉、白白净净,是乡里四邻中很受羡慕的人物。

中国人起名字大都有某种含义,德聚大爷之名亦不例外,德聚、德聚,顾名思义美德凝聚于身,显然饱含着父母的美好期盼,然而,被他演绎成了另一种含义,德聚、德聚,无德凝聚于身,即使在他去世多年后,提起德聚此名大家仍纷纷摇头。

难怪德聚大爷口碑不佳,他确实是个另类,兄弟们相继成家后要分开过,这可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要把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约起来,兄弟间的财产分配、孝敬父母等一系列问题逐项定下来,此后便按照约定各负其事。利益是面忠实的镜子,能照出人的思想灵魂,有人在镜子面前光彩照人,有人却灰头土脸,德聚大爷便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当父母需要三个儿子抚养时,德聚大爷以一句“我不是你的儿子”很是“孝敬”了父母一番;当疾病缠身的老父老母需要医治时,德聚大爷以一句“我不是他们的儿子,”让那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吃了闭门羹;当伤心的父母在另两位儿子的孝敬中得以寿终正寝时,德聚大爷以一句“我不是他们的儿子”拒绝支付部分丧葬费,既不养老亦不送终……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在生活这个舞台上不过短短数十年,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死了、死了,一切都了”固然不错,但一个人的肉体永远消失后,他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曾经生活的舞台上,德聚大爷的最大“贡献,”是给后人们留下了两句歇后语,尽管不是他创作的,但他却是诞生歇后语的素材。

德聚大爷在商业部门工作,或许是一种“职业病”,在他的眼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真正的亲情,亲戚、朋友、同事甚至兄弟,都是他赚取利益的对象,有利可图沾沾自喜,无光可沾愁眉苦脸,他的大哥是个货郎,整日走村串巷卖些日用小百货,赚取薄利养家糊口,想到他长年给单位进货,大哥便托他顺便给自己捎些货物,以图本钱小些,德聚大爷满口答应,心里却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以伤害兄弟之情为代价,赚取银两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有人依此创作了第一句歇后语:德聚进货——便宜不出外。

德聚大爷不只善于投机钻营,他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耍赖,骑自行车上班途中倘若与人相撞,本来只是皮肉受损的小事,他会躺在床上几个月“不能”上班,直到那位可怜的倒霉蛋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他的“病体”才能好起来;他借用别人的东西有个原则,只借不还,借用时他口若悬河/唾沫四溅,直到人家答应为止,人家上门讨还时,他头摇得如货郎鼓,吹胡子瞪眼矢口否认,终于,又一句歇后语诞生了:德聚借东西——有去无回。

……

篇3:二大爷散文

在小时候生活过的D村,与我们家走得最近的,就是二大爷了。他姓余,在家族中排行第二,晚辈们见到他都称呼他“二大爷”。

我们家和二大爷家都住在D村的西边,他家位于西边的南部,我家位于西边的北部,隔着中间被自发踩出小路的两块玉米地遥遥相望。

记得每年腊月初始,都能看见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从南到北穿越玉米地,拎着一个布袋子,朝我家的方位走来。有时候在外面疯玩看见他来,猜个八九不离十是到我家,还故意问他:“二大爷,上哪啊?”

“上你们家。”二大爷的回答毫无悬念。

“二大爷,袋子里装得什么呀?”我也是明知故问。我知道那里装的是粘豆包。

二大爷家每年淘米做年豆包都很早,进入腊月就开始做,而我们家总是滞后,这样就出现了时间差。二大爷总是对这种情况了如指掌,在我们翘首企盼吃粘豆包的时候,及时给我们送来。

这个时节,看见了二大爷,就相当于拿到了粘豆包。因此,我们姐妹几个随着二大爷往家走。二大爷骨瘦如柴,身材矮小,戴一顶破旧的狗皮帽;他眼窝微凹,颧骨稍高,牙齿也“退休”了大半,在东北乡村凛冽寒风的吹拂下,眼睛里不时地溢出泪水。看着这样一个被岁月和生计将要耗尽变得苍老的老头,我心里生发出丝丝感动。

到了家里,二大爷和父母寒暄几句,我们用余光不停地扫视放在桌子上的那个布袋,心理有一个愿望不用商量就能达成共识:二大爷说完话了就离开吧,我们分吃粘豆包!在人家没走的时候不能打开袋子狼吞虎咽,这样的家教底线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克制做到的。

熬到二大爷离开,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布袋取出粘豆包自动自觉地吃了起来。

二大爷家的粘豆包,就是比我自家的好。我们家的粘豆包,兑进黄米面的玉米面比例偏大,黄米的粘度降低,用专业的说法就是有点“笨”。豆馅里放糖精的量也把握不好,不是稍苦,就是不甜。二大爷家的粘豆包,黄米面、玉米面的比例掌握的恰到好处,吃着口感滑腻;用豆角豆做馅,并不捣成泥,半碎不碎,面乎乎的,甜丝丝的。二大爷家的粘豆包,皮薄,馅大,在食品匮乏的童年,就相当于冰淇淋,汉堡包,比萨……即便二大爷送来的时候,已经被严冬的气温冷却变硬了,那种“哏赳赳”的口感,也让我们心满意足。

我父亲从小失去母亲,脾气暴躁古怪,我们家是后“移民”D村的,和村邻们相交不深,二大爷是父亲少有的几个朋友之一。据说,有一年冬天,二大爷去与D村毗邻的E村亲属家参加婚礼,碰巧心情不顺,喝得酩酊大醉。平时不善言谈的他,夸夸其谈,从祖上说起,追述了家族的发展历程,个人的奋斗经历。人在受到重大冲击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一生,从头算起。二大爷不仅自评了自己的一生,还评价了祖上四代,向在场的人道出压抑已久的心曲。

喝酒误事误时。二大爷是傍晚被亲属送走的最后一批客人。亲属们或许以为外面的寒风很快会拂去二大爷神经中的醉意,帮他顺着来路回到家里。可是趔趔趄趄走到D村边冰冻的河上,他就误以为是家里烧得热乎乎的炕头,倒下睡着了。

凑巧我父亲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路过河面被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绊倒,刚要开骂,看出是一个人,仔细辨认,是二大爷。父亲本性中善的一面凸现而出,催促他把二大爷送回家,两人也结下了虽未结拜胜似兄弟的深厚情谊。二大爷长父亲20多岁,算是忘年交吧。

我家孩子多,靠父亲的微薄工资度日,条件很一般。不过,由于是非农业户,可以去粮店领粮,领到白面。逢年过节的,偶尔我家也送给二大爷家一袋面,礼尚往来的道理,父亲还是明白的。

在我印象中,二大爷给我家送东西的`次数远远多于我家回赠于他的。

读小学的时候,午休一个小时,中午回家吃饭。去掉路上约50分钟的时间,吃饭时间不足10分钟,大人总是很忙,也不可能专门为中午回家的孩子准备正餐,多半是吃一口剩饭便急匆匆往回返。清明节那天中午,桌子上就有可能摆着6本书那么厚的黄面饼,让我们心花怒放,莫名地惊喜。饼的两面色泽金黄,似乎炫耀制作它的主人技术多么娴熟,火候把握的又是那么精确;那饼向我们的鼻子释放出微酸的、调动食欲的香气,也在表明黄面至少通过了一夜的发酵;饼的薄弱处,星星点点露出豆馅的深紫色。在微凉的初春时节,吃上出锅不久热气腾腾又香又甜又粘的黄面饼,一刹那甚至让我们体会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待遇。

东北乡村有清明节淘米烙黄面饼子的习俗,而我家很少受习俗的约束。不用问也能断定这些黄面饼从二大爷家锅里盛出直接送来。返回学校的路上,我拿着一块饼小口小口地吃,吸引同伴们羡慕的目光,诱惑他们不停地吞咽涎水,从中得到一点心理上的优越感。

二大爷家最拿手的食物不局限于粘豆包和黄面饼,还擅长做玉米面发糕。

喇叭裤风靡一时的年代,这里要修建省城达我们镇上(据财商高的村民估算相当于5元钱5元钱铺起来的)的柏油路,从各地征集的民夫分散居住在地方宽敞的农家。一般不会安排在我们非农业户家里。

住在二大爷家的幸运筑路者有时候午饭的主食是玉米面发糕。那个年代,玉米面饼是最普及的被很多人吃烦了的食物,我家也是。尤其是用从粮店领回来的陈玉米面贴出的饼子,粗糙,干硬,咽到嗓子眼往往就会受到重重阻挠,再依靠本人坚强的意志力强制送到食道里。而二大爷家用新鲜的玉米面蒸出的发糕效果就大相径庭,松软酸甜,香气飘散。二大爷似乎猜透了我们小孩子的心思,每每蒸发糕,都要给我们送一大盆,我拿起相当于四块豆腐大的发糕,一会儿工夫就能消灭掉,后来比之于奶油生日蛋糕,后者相形逊色。那种酸甜度的精准调和,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我怀猛儿再次想吃的时候,深受欲吃不得的折磨。

二大爷用他补人之无的智慧与善良,回报了一位帮助过他的朋友,让他的孩子们从中受益,在贫瘠的童年品尝了自家不能做到完美的家乡特色美食,津甜了童年的某些时刻,并延续到很久的将来,在夜深人静的电脑桌前,用键盘追述那种不可复制的体验。也反思由于自己的不慎造成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爱屋及乌。二大爷和父亲的友谊,理应顺理成章地被两家的子女承袭。

可由于我的淘气顽皮,却伤害了他的儿子。

他的小儿子小海比我大5岁,脖子下面包着锁骨的皮肤弹性不足,松弛下垂。别人开玩笑时说他“哈拉皮子带板筋”。我看到同龄人和他开此种玩笑他并未发火,又不甚理解其中含义,也学着别人的说法对他喊:“哈拉皮子带板筋!哈拉皮子带板筋!”

他怒目圆睁向我跑来,摆出要打人的架势,我撒腿就跑。才知道这句话一定不是好话,闯祸了。一个女孩子闯祸到被人追打,是多么羞耻的一件事情啊。

有一次放学路上,我和新搬到D村的同学结伴往回走,“不幸”迎面遭遇小海,他面露怒色跺脚伸拳做出攻击我的姿势,我还是使出三十六计中的上策――走,其实是跑。他并不穷追,也许只是想吓唬吓唬我罢了。

同学对我表示出无限的同情,叹了一口气,说:“冤家路窄,咋碰上他了呢!”

我心里却想,一来我家和他家不是冤家,是D村相处最融洽的两家;二来怎么能怪他呢,是我惹祸在先。

后来明白了“哈拉皮子带板筋”的含义。“哈拉皮子”,指(牲畜)肉间的软组织,具有蒸不熟煮不烂的缺点,“哈拉皮子带板筋”形容不好对付死缠活赖的人。后来我们教师间交流,私下也把不好管教的学生称为“滚刀肉”,我以为相当于“哈拉皮子带板筋”。明显的贬义词。谁愿意这样的贬义词用在自己的身上呢?

而我,因缺乏慎重的素质,多余轻率的秉赋,祸从口出,伤害了二大爷的儿子。虽不是什么滔天大祸,势必会给小海留下“不懂事儿”的印象。本来应该精心照顾父辈栽下的友谊之树,施肥,浇水,而不是去折枝掐叶。

家庭之间的交情,需要用真诚的心态及正确的方法去经营,否则,就可能面临中途夭折的结果。

篇4:我们的情感生活的网络散文

从我们酝酿开始要跟家人告知我们坚定的相守时,来自各方的压力便如山般积压过来!最大的原因,咎于两家的地位环境!我家经商多年,父母自然是希望我能够嫁个从商的!反对的最大原因是婆家位于贫困小山村,加上他还没有固定工作!怕我嫁过去会一辈子受苦!而相反,我婆家也是极力反对,原因是他们觉得培养个有文化(中专)的儿子不容易,一定要找个吃皇粮有城市户口的媳妇!

就这样苦苦坚持和努力了三年才得以走进渴望已久的婚姻殿堂!期间的艰难经历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怎么说,为了倾心的彼此而走到了一起!

婚后,须先解决生活的问题!这倒难不住我,住宿暂时是借住在他们单位一间小小的宿舍里!虽小,却很温馨!接下来在那个小镇上我租下来一间小小的店面,开始了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希望!或许是上天眷顾我的痴情吧,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忙碌,劳累并快乐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下去,哪怕吃苦,受累,我们依然是最幸福的一对!我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努力奋斗着!

后来,渐渐的随着孩子的降临,我们已不再年少懵懂了,渐渐的没有了那么多缠绵柔情,为了孩子的将来更加辛苦的奋斗着!加上时不时家人掺和的矛盾,逐渐的我们有了分歧和争吵!虽然没到后悔嫁错人的哀怨里,也开始动不动就打起了冷战!

后来的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我们的感情!除了为聊孩子的话题外,几乎没有了交流!经常处于一种你不言他不语的状态!这样的日子过得压抑而空虚!常常怀念曾经患难与共的那些时光,虽然贫穷,辛苦却欢声笑语不断!有时候不得不怀疑当初的抉择!要不是考虑到孩子,或许我们已经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吧!

终于这样的压抑冷战在一个漆黑落雨的夜晚爆发了!

清晰记得接近凌晨时候,劳累一天洗漱完准备入睡时,因为丁点琐事唠叨而引发!他怒吼说我有完没完?说要不是因为担心我身体病犯早就不能忍受我了!就那一句如晴天霹雳击打的我天旋地转,如剑穿心!这是多年来第一次他用这样歇斯底里的语气对我大吼大叫!我像疯了似的赤脚冲了出去!在雨中,我绝望到极点,甚至想过结束生命!

几个小时后,我听到他焦急的呼喊声,他一直在找寻着我!那几个小时里,我也开始慢慢反省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脑海里闪现着一幕幕彼此温暖的画面!或许真的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后悔离家出走的莽撞!就在我看到他只穿着背心的身影时,我的眼泪彻底摧毁了我内心纠结的矛盾!但他揽过我瑟瑟发抖的身体时,才看到他眼里满是惊恐心疼的神色!那一刻,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相守中,虽不再缠绵说爱,但彼此都习惯了相互存在的安然无恙!只是再好的感情也要时常多一些交流!即便是争了吵了,也不该打冷战赌气!

篇5:淡下来的,才是生活的网络散文

其实也没你所想像的那样恐怖。这一天,不知不觉就到来了。你们像大多数的夫妻,很顺利就走过来啦。七年也好,十七年也好,一辈子也好,也许,它会一直这样顺利地走下去的。

纵然你心中暗藏着火焰和花朵,心有所想,情有所寄,过一阵,你就会迷途知返了。你只需看看那个“镜中人”——你在他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你们吃着同样的食物,说着同样的话。相貌,眉眼,举手投足也越来越像。直到有一天,你忽然明白:你就是他,他就是你。

你发现,要离开他,那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你已经习惯什么事都依赖他。你已经熟悉他的声音和气息。你甚至都不用看他一眼,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下一句要说些什么话。

你和他有一个共同的孩子。是的,这是你们最有力的.纽带。她长着你的尖下巴,他的双眼皮。她走路的样子,从前面看过来,像另一个你。从后面看过去,像另一个他。

你绝不能容忍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就算牺牲掉你的一切:自由,理想,爱情,甚至是生命。你知道,他也一样。

在孩子身上,你们是同一战壕的勇士。你和他,为了守护高烧的孩子,可以彻夜不眠不休。你们也可以推掉所有的应酬和工作,只为陪孩子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世上一定没有第三个人,可以取代你们对孩子的爱。这一点,你们心里都清清楚楚,也明明白白。

那么,你对他的爱,他对你的爱呢。有一天会被另一个人取代么。你忍不住想。你当然给不出一个答案,你也并不想知道答案。因为你知道,你不可以再去爱别人。这一点,在当初的誓言里,彼此早就约好了的。

你回忆初次见面,他沉默的样子。你总是偏爱沉默的男人。在那条小巷里,他和你并肩走着。你到家了,挥手跟他说再见。他却停在那里,不动声色地看着你。

看得你心里都有点惊惶了,难不成脸上擦花了,还是涂了红墨水。好半天,他才挤出一句话:你可以陪我再走回去么。

你一定是中邪了,竟然陪着他重新走回去,又走回来。后来,你跑上楼,拉开窗帘,看见他还站在那里。路灯映照着他细长的影子,你的心忽然被打动了。

你还记得,那一天,他跑来向你求婚。从口袋里掏了半天,掏出一枚钻戒。那束小小的炫目的光,让你微微一怔。你并不喜欢那些东西。什么金器,银器,到了你那儿,全都成了铁器。任它们在时光中蒙了尘,生了绣。

有一次,你整理抽屉,偶然在梳妆台里找到了那枚戒指。它仍然好好的,像新的一样。你只在婚礼上戴了一天,就褪下来,随手一扔,就是七年。你都想不起放在哪儿了。对这一点,他总是恨恨的,你怎能这么没心没肺呀。

篇6:别让网络侵占了你的生活散文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网友彼此相识,却只是在网络里,没有见过面,没有彼此的地址,电话,甚至于对方是做什么的,在哪里工作,多大了,还有很多情况,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网络,模糊的,迷蒙的网络,它给予我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就因为这样的一种朦胧,让人更加容易产生感情。某一些声音,穿过网络,总是带着特定的磁性,给网络另一边的人,很大的诱惑,因为得不到,却更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就愿意去征服另一端的那个人,彼此都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感情产生了……

踏入苍茫网海,一如熙攘的世界,人来人往,来去匆匆。尺寸荧屏,缩短了交往的距离。有人说,网络是虚幻的,虚幻的人,虚伪的心,可是,那种虚幻,却氤氲了一种飘渺的美丽。然网事如烟。一个个曾经熟悉的头像渐渐消失在荧屏,停顿成一种淡淡的.黑灰色。就像一个个熟悉的朋友,悄悄地消失在步履匆匆的人流,从此,曾经的记忆,曾经的欢乐,都渐渐随他远去的背影而成为一种永恒。

人生,彷佛一列疾驰的列车,熟悉的人头攒动,每到一站,总是少了些许的熟悉的面孔,代之的是陌生的憨笑,一路上就这样置换着不同的朋友,直至陌生变成熟悉。最后无论你愿不愿意,朋友总有自己的终点站,在你无限的依恋中,他熟悉的身影会逐渐消失。人生难得一知己!昨日芳草梦。今朝樱漫天。红颜也好,蓝颜也罢,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来去匆匆,只是多了一分牵挂。曾经的祝福,也许会永远响彻在彼此的梦萦,伴随你甜蜜的梦境。只是,离开网络,会有几人无意中想起?

人生如梦,繁华转眼尽成空。风雨飘摇里,几度阴晴圆缺,轻叹流年。弹指一笑间,一切却又都恍若昨天。曾经的梦想,在走走停停的日子里,渐行渐远,无言,只留下一段曾经的回忆,荡漾在心的最深处,在渐凉的季节里温暖渐冷的岁月。寂寞如风的日子里,多少欢乐,转瞬间皆成过往,蓦然回首处,早没了旧事的踪迹,徒留怅惘。漫漫红尘,谁又是谁的永远?我想,每一个疲惫的身影黯然离去,犹如轻盈的一粒尘埃,在微风中萧瑟,然后淹没在浩翰的网海……

篇7:淡淡地活着享受生活真好网络散文

淡淡的雨,悠长的小巷,撑着油布花伞,擦肩而过的是匆匆的身影。飘飞的细雨,淋湿了的发梢。不期然的相遇淡淡的冲散了流年里的寂静。

淡淡的百合,空无人寂的山谷,自顾自的绽放,又淡淡的凋谢。没有喧哗,一池的莲静静的开在午后,不带走淡淡的荷香,静静的.一季的思念。淡淡的小花,白色的蝴蝶浅浅的飞来又飞走。淡淡的雾,笼罩着湖光山水。小桥依旧,流水依旧,只有芦苇摇曳在烟水迷蒙的町洲。

淡淡的问候如寒冷的冬天外婆的小脚炉,驱走了心灵的孤寂和落寞,悄悄的暖你的心窝。像清泉烹煮的茶,轻啜一口,馨香氤氲在回里。

淡淡的文字,清秀隽美。在安静的夜里,宛若晚风,悄然的敲击窗棂。缓缓的,缓缓的剥开尘封的季节,将过往的心事一一打捞,然后借云为笺,写成小诗,在黎明来临之际,逐句逐句的删去。

淡淡的如菊,如金秋的桂子。蕴藉如水,随风泅染了四季的芳菲。闲看庭前飞花落雨,掬一捧清风明月,盈握人生的温馨。心,澄明如镜,纳百川,眼波流云,绝尘逍遥。

淡淡的是一种心境。飞雪漫天,淡淡的独坐江边,钓寒江雪,一衰烟雨任平生。淡淡的是一种心性,吹箫屠狗,对酒当歌邀月浅吟低唱。

篇8:去你的旅行的随笔

这也许是不同于其他旅游书的地方,不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按照地理顺序,按照的是作者的十年心路历程,上海,作为起点和终点,这十来的奔波,这有酸有甜的生活,而从毕业找工作,到整日租房子,乃至武汉买房,上海,在作者眼里早已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由上海开头,引出了之后绕着地球走半周。

第一站是悉尼,一个有文化古韵的地方,除了悉尼歌剧院,更有大海,海滩,海鸥,以及属于在外地特有的感触,还好,在悉尼也有朋友做伴,也有曾经的恋人苏的陪伴,还有一路值得去玩的文艺场所,以及好吃的店的地址,不得不说作者的`用心,可以跟着他的脚步,走完这段异国之旅。

由悉尼又去了墨尔本,东京,西贡。首尔,台北,这一路路都是特有的景致,是墨尔本的畅快,东京的时尚,西贡的安定,首尔的年轻,以及台北的严谨,曼谷的传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而这些一路上的男男女女,这环境,这安逸,也完成了旅行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些风景,或许你也在别的书里见到,但是在这本书里,给你不一样的感触,正如每个城市给一个人的意义也不同。

篇9:去你的旅行的随笔

《去,你的旅行》这次再版,特意和之前的做了一下对比,其实改动并不大,增添了东京部分的美食纪录,多了一些参考信息。这也是最能帮助旅行者的部分。而朋友的序言部分调整了顺序,不再是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反而放到了后记之中,读到第一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作者的后记,惊讶于年龄不匹配,看到落款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第一版中作者朋友的序言。

一个人的人生要怎么度过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儿,人生不过一场求仁得仁的旅途。只要你觉得值得就好。有的人遇到爱的人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感慨悲伤,不能回首;有的人,活在回忆里,不愿意醒来。但不管要等多久,不管我要等到多老,不管被生活如何打磨如何磨砺,我都希望自己依然能够对远方抱有热切的希望和憧憬。就像《去,你的旅行》中的行者,对于远方的追求永远不曾放弃。

作者写生活在上海似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有《花样年华》中的老石库门,也有路边温馨的小咖啡店,丰富的城市试图令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作者的文字带有天然的温度,因为这本就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啊。

篇10:擦去你的自卑感

头脑就像胃一样。你放进去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消化了多少。

每日自励

篇11:我涉水去你的村庄诗歌

给玉米苗、棉花苗松土、施肥、排水沟

种你爱吃的豇豆、苋菜、大豆、茄子、小白菜

如果时机成熟

还要对一棵开花的石榴树

种一个女儿

趁午间微熏的美妙

我过于唐突的到来有否惊扰你俩的宁静?

春深不知处,夏就恼了

我只等一张一翕一个回首的微笑

就能画出

篇12:去你的生老病死杂文随笔

村子里每年过会的时候,都会请戏班子过来唱三天大戏。届时,卖各种玩意儿、吃食儿的小贩们就会推着满满的小推车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还有耍杂耍的手艺人也都乐意来凑个热闹。

太姥爷爱看戏,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被接来看戏,我的任务就是帮他背板凳,陪他看戏。许是因为这个,木讷寡言的太姥爷挺喜欢我。

开场的一刻钟,我总是装作饶有兴趣听得懂的样子,勉强听上几句,然后就一脸不屑地指着台上的大花脸开始嚷嚷:“唱的什么呀,不好不好,不听了!”

太姥爷瞥我一眼,大手一摆,就是道特赦令。我就开始到处撒欢了。到各个小摊贩那里逛逛,钻到戏台子后面偷看演员化妆,玩得不亦乐乎。觉得戏马上该唱完了,就回到太姥爷身边,帮他背板凳。

太姥爷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走得慢,我玩得累了,跟在他后面,比他走得还慢,他也不催我,只是每隔一会儿就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每次剩下大约一半路的时候,就停下来等我追上他,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蓝手绢,抽出两块钱,塞到我手里:“收好,明天买糖吃。”

那个年代,两块钱的零花钱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可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了,不用交代,自然会收好的,一边收,一边想着要帮太姥爷背一辈子板凳。

可惜太姥爷早早地就没了,在我还没来得及给他背一辈子板凳,还没来得及明白什么是“没了”的时候就那样没了。太姥爷寿终正寝,大家觉得是好事,不需要难过,难过的只有太姥姥和我两个人,她难过她的丈夫,我难过我的两块钱。

也是从那时候起,太姥姥进入了我的世界,并且在里面一呆就是这么多年。在所有孩子里,她最疼我,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我一打喷嚏,就会到处跟人说是太姥姥想我了,我得去看她。而每次我去,她都会把点心一样一样拿出来摆在我面前,任我挑选,别的孩子只能吃我挑剩下的,我的虚荣心就是那时候被她惯出来的。

太姥姥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人变得越来越糊涂,吃饭不分时候,睡醒了就吃,经常大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她拄着拐杖,迈着小脚到处摸索着找东西吃,胆子小的人总会被她吓到。

奶奶跟她说上厕所的时候不能吃糖,她却像个委屈又无辜的孩子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不能吃?我喜欢吃糖呀!”众人又气又笑。

有一次我去看望她,她像往常一样把点心一样一样摆在我面前,让我挑选,开心地笑着说:“多吃点!”看起来很正常嘛,哪里像老年痴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奶奶问她:“你记得这是谁吗?” 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就消失了,眼神变得空洞。

她不记得我是谁了,却还记得对我好。可惜五个月后,她也走了,在梦里欢欢喜喜一路小跑着去找她的丈夫了。

同样是寿终正寝,同样没人难过,难过的只有我一个,再也没人让我挑点心咯。

(二)

我的大学,是在当地的市里上的,离姑奶家近。周末只要得了空,就去姑奶家里蹭饭。

那年中秋节前夕,我拎着一小盒月饼和一点水果过去,迎接我的依旧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责骂: “又买这么多东西,家里什么都不缺,花那个钱干嘛?你很能挣钱吗?你这是回自己家,又不是到别人家里,买什么礼物?”

彼时我还没毕业,在当地一家小公司实习,工资少得可怜,但每次去姑奶家从不空着手,不是出于礼貌,而是真心地想带点什么过去。

我不甘心被骂:“家里的是家里的,我买的是我买的,能一样吗?”

她懒得跟我斗嘴,瞪了我一眼,从我手里接过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转身给我端了盘瓜子,倒了杯热水。

中午的时候,表弟要吃小笼包,我和她一起包包子,我擀皮,她包,一边包一边还不忘唠叨我:“你太瘦了,要多吃点饭,女孩子在外边自己要小心,晚上下班就早点回家,凡事多留个心眼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学会宽容,要多记得别人的好,不要去记恨……”

我人笨,手慢,正在手忙脚乱地拯救一个擀坏了的包子皮,不耐烦地应和着:“知道啦知道啦。”

下午要走的`时候,姑奶拿个食品袋开始装包子,装完包子又装桃子,我在旁边看的心惊肉跳。

“奶奶呀,你这干嘛呢?”

“给你带回去吃,晚上就不用买饭了。”

“那也用不了这么多吧?你打算让我吃几天呀?”

“又不是让你一个人吃的,还有你宿舍的几个同学呢。”

收拾完吃的,又到屋里拿出200块钱往我怀里塞:“你发着烧呢,回去好好看医生,还没挣什么钱呢,下次来不要买东西啦!”

“不要,我看病有钱。”

“那就拿着坐公交,快拿着!”

我的奶奶呀,拿两百元大钞坐公交会被人骂的好不好!

“你再这样,我下次不来看你了。”这招威胁恐吓对她最管用,立刻就把钱收起来了。

“住一晚上再走吧!”

“下次吧。”

走出了好远,没回头,但我知道她肯定还站在那里。

上次走的时候也是这样,“住一晚再走吧”,“下次吧”。

我总以为人生可以有很多个“下次”,其实并不是,毕了业我就离开了家乡,只有过年才回去一次。而她,已然七十古来稀,早就到了日常出门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的年纪。

上一篇:黄总发言稿下一篇:对营销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