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生活的第一页散文

2024-04-13

对折生活的第一页散文(精选4篇)

篇1:对折生活的第一页散文

对折生活的第一页散文

在我的梦里,有本厚重的书,裹着我的身体,将我从襁褓中抱了过来。我哇哇的啼哭着,鼻涕和眼泪在脸颊上肆意蔓延,浅浅的酒窝被彻底的淹没。自此之后,我千秋的笑靥只在生活的第一页出现。一直以来,我都不敢轻轻地用手指拭去灰色的尘埃。我害怕生活这本书的封面是我孱弱的身影,我害怕尘埃褪去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我知道,我是不能放下的,即使求而不得,那也不必沮丧气馁。因为,从彩虹消失在断桥的那刻,我就明白了残雪不是我生活中消隐的那副画卷。

时常一个人,找不到方向,怀着惆怅的心事,独自漫步在陌生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间或擦过我的肩,踩上的我的脚,向酸甜和苦涩的前方迈进。有时想,不如跟随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脚印。但我害怕迷失,害怕路上的泥泞把我的记忆搅拌成一团乱麻。现在,我还不能这样从心随欲,因为,我的后面,还有阳光,还有一个解读我生活的读者。她跟在我后面,循迹追了上来,正当我准备打开生活的第一页时,她却从我的身旁潇洒的走过。我低垂着头,睫毛在眼泪的滋润下不再那么枯黄,干瘪的脸颊被失望之色平铺成了一张黯淡的墨画。于是,我放下笔,把写在生活第一页的所有快乐都用粗黑的线条涂去。

生活并不是我想的那样简单,不是你不愿意就能放弃的。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更么有弃权的权利。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他们犀利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有嘲讽,有同情,有不屑。。。尽管如此,我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自己的道路,勇敢地朝着自己的未来前进。

前方,似有一只满手老茧的手在向我挥舞,指引着我继续向前,冲进生活的苦海。我有些踌躇,逡巡而不敢进,担心前方地面的陷落会葬送自己薄如蝉翼的生命。我在贪生,我在眷恋红尘,我在憧憬美好。刚开始,我以为他们不懂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都是些没有生气的借口。渐渐地,大多数的人都不再相信我,厌倦了我的懦弱。他们忽视了我的情感存在,这让我非常的愤怒,从此,我又关上了生活这本书。

直到晨曦穿透过晚霞最后一道风景后,栖息在枝头上的我不得不蜷缩着身子,慢慢地爬到树上老巢,打破树林的静谧的夜晚,烘干潮湿的生活。我轻轻的喘着粗气,害怕我的`生活从此都被尘世的雨露浸湿成一页。如果这样,我的生活岂不是要在黑暗的夜空下晾晒数千年。不,我憎恨那些冷冷的寒风,它们携着肃杀之意曾席卷过我窗前的第二个梦。所以到了现在,仍然不敢推开小窗眺望远处萧瑟的秋景。只要我推开小窗,泛黄的花草将会瞬间凋零,飘落枝头。我本是无心之人,绝不做败景的陌上君子。于是,我紧锁小窗,把窗外的淡淡花香和浓浓萧瑟之意挡在屋外。

逃避永远不能释放自我内心浓厚的情愫,因此,我选择在心野一隅挖掘出一个坟坑,将生活剁碎成漫天的花雨,任心野泛滥成洪流,向黄土最深的寂寞奔去。当我挥起绝情的刀剑欲斩断生活的第一页时,我的双手瞬间苍老,枯成了一堆森森白骨。我僵立在原地,兀自悲伤。虽然血肉已去,但我的筋骨尚能驱使着我的意识舞动着滑稽的自由精神,翻开那第一页。我艰难的动着每一根手指,意图用脆弱的指骨刺穿生活的封面。我要用我骨头中的血液,重新唤醒写在生活的第一页上的文字。它们沉睡了太久,已经让我萌动的情感丧失了自愈的能力。因而,我不能再这样盲目的叠加新的记忆,这样,只会徒增我生命的沉重感。

就在我快幡然醒悟的那刻,锋利的指骨还是刺进了封面。须臾,我的心房流出了大量的血液,打湿了尘土满布的封面。这时,我才明白,生活这本书是我的生命的根本,它的终结就是我时间的尽头。我停了下来,细细的品味着身体上痛。能感觉,就意味着我未完全死去,我也就还有机会打开生活的第一页。

心房的血液汩汩的流着,血液一滴又一滴的滴落到封面,冲走了所有的尘土。封面慢慢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露出完整的图腾:我浑身血淋淋的伫立月下,孤零零的站在花前,一步又一步的靠近。看到这里,我大声喊道:“停下来,快停下来,前面是无边的黑夜,别不知天高地厚的沉沦。”但为时已晚,一切都发生了,发生在我的意识之外。我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为那些失落的光明和茫然的夜色。

正当我万念俱灰之时,一股淡淡的梅花幽香从书里飘出,我贪婪的呼吸着。待到精神饱满,意识复活后,我才发现我的双手又恢复如初,长出了血肉。我兴奋万分,抬起手,轻轻地一翻,打开了生活的第一页。我粗略的读了读第一页上的内容,笑了笑,然后毫不犹豫的用力一撕,我的生活又成了一片空白。

我弯下腰,捡起飘落在地上的生活的第一页,然后沿着我生命的痕迹轻轻地对折,将生活的第二页永远的封存在了时间的尽头。

篇2:对折生活的第一页散文

2.心灵美好而动人(意对即可)

3.对婴儿每天的各种变化观察得十分仔细,突出了她们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大意对即可)

4.(各2分)为孩子留下生命中最珍贵的第一页  能让孩子记住那些曾经关爱过自己的人(感受人情的美好,热爱这个社会)

5.(各2分)在医院里看到护士给婴儿写日记并要求母亲在孩子出院后继续下去 母亲的讲述动情,故事感人

篇3:贴近生活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素

走进自然, 感悟自然, 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 此水非彼水, 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 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 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 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 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 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 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大自然是会说话的, 有感情的,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 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 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 留意观察、感悟, 与山水为友, 与花草为伴, 以此为契机, 寻找作文切入点, 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 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 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寄予人的情怀, 表现人的思想, 或者针砭时弊, 或者褒扬真善, 或托物言志, 或以物喻人, 或借物抒情, 或融情于景, 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 就能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 学业又繁重, 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 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 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 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 月下听箫声, 山中听松声, 涧边听瀑声, 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 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 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 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 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 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 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 “静观万物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 其中的春华秋实, 天寒地冻,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 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 寻找契机, 让草木说话, 让山水表情, 物中有我, 我中有物, 物我为一, 由表及里, 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 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 发挥其群体智慧, 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 避免作文矫揉造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 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 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品味之, 品鉴之, 品悟之, 只要了然于心, 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 感悟社会,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 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 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 打上时代的烙印, 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 关注社会, 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 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 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 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 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 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 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 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 是最直接最真实, 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 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 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 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 就会情动而辞发, 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 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 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 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 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 学会关注民生, 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 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 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增加社会阅历, 而且能资源共享, 拓宽作文素材, 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 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 整理、归类、查找资料, 讨论、整合之后, 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 因材料翔实, 观点新颖, 论证充分, 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 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 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国内各行风情, 世界风云变幻, 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 统筹安排, 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 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 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 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 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 或于丹讲《孔子》, 或傅佩荣讲《孟子》, 或易中天讲《三国》, 或王立群讲《史记》, 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 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 陶冶情操, 营养心灵, 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 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 增长知识, 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 或学习经典, 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 同在地震面前, 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 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 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 引向纵深, 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 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 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 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 以小见大,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 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 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 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 自我提升, 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 学生内心真实了, 作文方真实, 内心浮躁了, 作文也会浮躁, 没有体验, 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 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 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 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 自我提升, 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 联想生智, 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苦苦思索, 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 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 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 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事变迁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 思到深处, 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 立意取材、布局谋篇, 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 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 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 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 是真实成熟的体现, 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 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 充实内心, 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 做一个纯粹的人, 会坚强、自信、有为, 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 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

篇4: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金沙江畔的元谋县,山环水绕中隐匿着独特的地貌——土林。土林自然造型或拟人、或拟物,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精致细腻,极具神韵,每一个游人都会被土林奇特的地貌景观深深震撼,接受了一次感官和心灵的艺术洗礼。土林不仅有雄奇壮观的土柱,更以色彩绚丽,变幻多姿而著称。在这里,层层叠叠的泥土并非单一的黄色,而是令人惊异地呈现出红、绿、紫、白、灰等丰富的色彩。在不同的光影条件下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或热烈,或奇幻,或金碧辉煌,或绚丽多姿。

原始、荒凉、粗犷,沙沟、荒山、幽谷构成一个蛮荒的远古世界,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遥远的从前。但从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而与它们共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元谋人。

“我们从哪里来?”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千百年来从未间断。1965年,诞生在元谋这片古老而神秘的盆地里的伟大发现——两枚门齿化石,破解了东方人类起源之谜,也在世界上确立了元谋——“东方人类故乡”的地位。元谋人以其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第一页而为世人所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除了能够直立行走外,已经学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同时还学会了用火。元谋人的火种薪火相传,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

链接:

项目以“一环、一心、三区、四轴”的辐射式布局结构。包括温泉小镇度假板块(温泉中心游憩区、温泉休闲度假区、温泉生态居住区)、元谋古人类文化体验板块(元谋人文化展示区、古人类文化休闲体验区、山地越野营地区)、高原热坝特色农业休闲板块(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区、高原采摘体验休闲区、高原特色观光游赏区、农业标准化种植区)。

上一篇:英语作文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下一篇:海都医院《传染病上报制度解读》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