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优秀文章

2024-05-0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优秀文章(共16篇)

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优秀文章

有这样一个园子: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夏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冬天能捕鸟雀……有这样一所书塾:有时而严厉而慈祥的先生,有在枯燥学习中偷偷玩耍的趣味……这园子就是百草园,这书塾就是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鲁迅入学前在百草园的所见所闻以及入学后在三味书屋学习和玩耍的经历。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百草园的部分。生机蓬勃的景象总是能让我想到我的家乡。

小时候,我的暑假经常在家乡度过,那儿有一片湿地公园,陆地上的草绿得好似翠绿,清澈的江水仿佛连接天上的道路。而我喜欢躺在草坪上沾着清晨的露水,享受着温和的阳光。或者突然吓飞几只栖息着的鸟,自由而张扬的盛夏,耳边始终是鸣蝉高昂的赞歌。虽然现在回家乡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但我始终向往着童年的那份快乐与美好。

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天真而又烂漫的童趣。在百草园,作者因为长妈妈的故事而十分害怕夏夜乘凉之时往墙上看,同时渴望着拥有“飞蜈蚣”;在三味书屋,作者竭力从枯燥的学习任务中寻找乐趣:折花、寻蝉蜕、喂蚂蚱……作者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令人心生亲切与向往。洋溢在书页上的却是热爱自然的纯真与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800字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概括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优秀文章

整本文集用词简洁,是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体现。读这本文集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聊家常,那么的亲切。

在《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出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天真和淘气。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因听别人说吃像人型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就常常把何首乌连根拔起而弄坏了泥墙。因听别人说在夏夜的院子里纳凉会遇到美女蛇而感到害怕。

枯燥、严厉,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稍微偷懒一下,就会被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回来了,还是读书,了无生趣。

书卷中传出的天真烂漫深深的把我给感染了,或许这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的魅力吧。

《朝花夕拾》里面的散文就如名字一样那么脍炙人口。迎着清晨开放的鲜花,是娇艳的,是美丽的,而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摘鲜花,会失去原先的娇艳和芬芳,却在晚霞的照射中平添了一种不一样的美,余下的淡淡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品尝一道佳肴,细细品尝里面的味道;像是在读一本具有历史的书,慢慢回味里面的话语;像是在喝一杯咖啡,苦涩中残留着一点香浓。鲁迅先生童年的味道在心头慢慢的散开散开。

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写,就要看他这篇文章中注入了多少感情。还有人说,真正的好文章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我得佩服鲁迅先生,他的一切话语看起来虽然平淡,但他炙热的感情却展露无疑。

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也有很多的经历。喜欢观察着蚂蚁搬家,喜欢拿着昆虫抓来抓去。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上,尽情的欢笑。喜欢观察着镜中的自己,想着会不会有另外一个自己出现。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 顾名思义, 是个荒凉的地方, 如作品所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可是,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 其间就充满了童趣, 课文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 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 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 勾起无穷的联想, 那蝉的“长吟”, 油蛉的“低唱”, 蟋蟀的“弹琴”, 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 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 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 但见金光闪闪, 风声飒飒, 鬼影幢幢, 妖气重重, 恐怖极了, 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 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 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 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 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 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 文气贯通, 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 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 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从技巧上看, 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 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 百草园渗入人情, 就更具魅力了, 这实是一记妙着。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 因此对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 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 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 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 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 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 如课文所说, “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 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 “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 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 其次是拜先生, 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 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 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 “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 书慢慢加多, 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 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 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 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 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 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 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 谁都会真切地感到, 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 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 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 值得注意, 一是“园戏图”, 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 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 师生都放开喉咙读, 可读到后来, 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 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 在课堂间隙, 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 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 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 反差很大, 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 于“严厉”的环境中, 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篇4: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要想避免误入作文训练的“死胡同”,就必需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向生活的“百草园”。

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写作论》中的第三节《源头》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他还以格言式的语言概括道“必须寻找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在这里,叶先生把生活视为作文之路,而写作方法是后来加上去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前提,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自然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可有些人对它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一让学生写作文他们往往就叫苦连天“写什么呀?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日子,没啥可写”。像这实际上很荒唐。生活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正象胡风先生所言“生活就在你脚下!”有些教师认为所谓“作文来源于生活”仅是指生活为作文提供了事实材料。其实,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与认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观精神,即情感与认识。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让生活与作文紧密的结合起来,首先要突破固定文体格式的束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将作文训练锁定在记叙、说明、议论这些固定文体上,而丰富多采的生活不能用这种固定的文体模式去硬套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训练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不利。有资料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生活文、意见文、感想文(这三类作文属于认识性作文)和日记、报告、书信、广告(这四类属于应用性作文)等方面训练较多,这也正是日本中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训练中突破固定文体限制,引导学生用日记随时记录生活的感受,用书信交流情感或向有关团体和负责人提出意见、建议,制定计划,安排生活、学习、工作,写调查报告,反映家庭、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写评论发表对畅销书或流行音乐的看法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欧阳修得到一幅“牡丹与猫”的古画。吴育细看后,说这是一幅“正午牡丹”。因为只有中午花朵盛开而花瓣干燥,花下之猫,眼睛像一根线那样狭长,而如果是早晨,花带露水,花瓣应该收缩而潮润,猫的里眼球则是圆的。这一观察结论应该说是到位的,我们也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要深入观察,同样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观察也不能忽略,如罗丹所说的善于观察人的体格的“双重的真实”包括“外部的真实”和“内在的真实”即人的“灵魂、感情和思想的真实”。我们的观察是全方位的:体育课上的一个漂亮动作,课堂上的一个精彩语句,马路边上的一个有创意的广告牌,街道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店铺名称等等,都可以纳入自己的视线。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尽收眼底。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传媒,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学生生活空间小,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而影视传媒就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教师要通过这个窗口引导学生观察、体悟,并且要求学生将结果诉诸文字。通过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一方面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开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说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教育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不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从“三味书屋”中走出,融入生活的“百草园”。

篇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在这里,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丽的植物还有可亲的小动物,这里有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但是后来,鲁迅先生被迫到三味书屋读书,百草园也就卖给了别的人,浓浓的书香弥漫了整个三味书屋,这里没有百草园的活泼,也没有百草园的乐趣,这里的是严肃,是认真,让鲁迅先生的心灵也随之改变。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却很敬佩他的老师,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师是个博学,和蔼可亲的忘年之交。

这片文章淋漓尽致的描绘了百草园生动美丽的景象以及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压抑的感觉,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饿鲁迅先生在快乐过后的苦恼,体会了鲁迅先生的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强烈的反抗,这也是带领他走向文学道路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今请教过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么”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仿佛认为他就是神一般地聪明,可以完成他不止的任何任务。他很苦恼,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地和那些同学溜出去,去玩耍。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说他快乐呢,他的快乐也没有延续多长的时间。他想念他的百草园,却不得不捧起那难懂枯燥的书。他这只风筝被一根长长的线给束缚着,不能高飞。

篇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是一篇描写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有一些野草”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鸣蝉、黄蜂、叫天子给人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会向往。

这样的一个园,若许多小伙伴儿一起玩耍、追打、嬉戏、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篇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当我读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蓦然发现,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就是我梦想的地方。

在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在百草园里,有高大的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百草园里,有鸣蝉的长吟,肥胖的黄蜂,有轻捷的云雀。在如此美丽的地方,作者可以毫无顾忌的拔出牵连不断的何首乌,甚而毁坏了邻家的泥墙;可以感受长妈妈讲述的惊险而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可以和伙伴们在下着雪的冬天,支起一面大的竹筛,开心的捕鸟。这该是一种多么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在这里,童真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在这里,孩提的梦想自由飞翔。

然而,这份美好在进入三味书屋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仅有的快乐就是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描绣像和课余在书屋后面的园子里折腊梅花,寻蝉蜕了。除此而外,就是单调,枯燥的学习了。

在三味书屋里,整天面对的是先生严肃而冷漠的面孔,耳朵里充斥的是同学们杂乱无序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还不准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虽然老师不像鲁迅老师那么的严厉,但是也不会对我们放松要求。如果我们出现像逃课这样的情况,是绝不会骂我们几句就可以罢休的。我们每天要按时到学校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内学习任务,课后还要去补习班上课,还有的同学要抓紧点滴时间去学钢琴、绘画等。在双休日里,也不能自由的`休息,不是去上补习班,就是埋头写作业。而且,这样的日子随着年级的提高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了。

篇8: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

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 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 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 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 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 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 也符合作者本意, 如: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 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后来呢?后来, 老和尚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 我的蟋蟀们!再见,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 且充满了童趣, 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 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 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 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 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

百草园——→三味书屋

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 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 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 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 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 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 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 那快乐、那情趣, 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

“我”长大了, 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 “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 作者用一个过渡段, 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一部分, 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便跑出去玩, 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或是趁老师读书入神,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结构的清晰还来源于话题的直接进入, 干脆利落地倒出百草园及三味书屋带给“我”的乐趣, 也是作者成年之后久久不能忘却此种乐趣的见证。

三、语言

(一) 直接、间接的关键词句体现内涵

1.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乐园

孙绍振先生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道, 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 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 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对语义深入的分析, 揭示出同样的语词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 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的语言, 讲究的是语义的准确和规范;另外一方面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言, 语义往往是超越词典规范, 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

按原生语义, “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 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 而如果是一个荒废的院子, “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 可能要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 鲁迅在开头第一段, 却强调说, 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对“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 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 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 具有双重的含义, 一是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 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 但同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让读者进入童年回忆的境界, 和读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鲁迅在文中说“百草园”有“无限的趣味”, 这个“趣味”和“无限”也是关键词。无限的趣味让人想到的一定是十分奇特的、罕见的、美好的事物, 但是, 鲁迅明明说, 这里只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天子, 可以想象, 成年人肯定觉得没有什么趣味, 觉得这一切有趣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心灵特点呢?要说蟋蟀弹琴, 油蛉低唱有趣, 倒还可以理解, 但是, 鲁迅又说:翻开砖来, 有时会遇到蜈蚣, 还有斑蝥”, 这一切, 都是有“无限趣味”的证据。在成年人心目中, 蜈蚣是毒虫, 斑蝥的俗名叫做放屁虫, 和乐园、趣味不但没有关系, 而且是很煞风景的, 而鲁迅却特别强调他放屁的细节:“用手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里喷出一阵烟雾”, 这算什么“趣味”呢?还要说“无限”!是不是应该改成“虽然有点可怕, 但是在我当年看来, 还是挺好玩, 挺有趣味的”?这样改, 从字典语义来说, 好像是用词更恰当了, 但是从深层的语义来说, 却是大煞风景了。因为, 这样一来, 就没有孩子气的天真、好奇和顽皮了。

2.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句

鲁迅文中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那么久远前的回忆, 至今不忘, 而且叙说的详尽, 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 一虫一声在鲁迅都是那么难忘, 可见对儿时逝去的趣味念念不忘。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还”的运用, 感受到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 那种孩子天真、快乐的展现, 都会给人以感染, 让读者同作者一同陷入充满无限童趣的回忆中。

有人把鲁迅此文的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可是我从字里行间并未感觉到那种不满与批评, 如“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可见鲁迅对于老师或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厌烦、讨厌的, 如果鲁迅不说此话, 我们不好判断, 但是恰是有了这句话, 才体现了他的态度与情感。

又如:“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 太久, 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 也不行的”。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

这些都是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的事情, 我们所看到的是鲁迅对此情景的一种享受, 饱含趣味的地方, 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可爱。也许能感觉到有对于老师的调侃, 但这种调侃并不是恶意的, 而是属于鲁迅的一种宽容, 影射着当时老师教育方法的不理想。但却能感觉到在老师陶醉时的那种可爱。所以, 我觉得透过这些文字更多的是感受到的儿时的无限趣味, 相反, 我倒是觉得有与成年后的无趣相衬的意味。鲁迅为什么会有对儿时趣味印象如此深刻的描述, 这倒是引我深思的地方。

(二) 语言的幽默、诙谐

鲁迅的幽默是要透过表面到本质去理解的, 而鲁迅的讽喻就恰恰藏在幽默中的。如:“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夏夜乘凉, 往往有些担心, 不敢去看墙上, 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 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 总还没有得到, 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 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我觉得这也是无意中用儿时故事中的美女蛇的可怕来衬托成年后鲁迅所认识的世界中的凶险、可怕, 虽然没有美女蛇、赤练蛇, 也没有美女蛇、赤练蛇喊他的名字, 但却有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 这些人比蛇更可怕, 这时做人却是险。

鲁迅对长妈妈也幽了一默, 如“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 你万不可答应他。”长妈妈讲的这个故事不科学, 是迷信的, 但是长妈妈却说得十分自信、虔诚。这在成年的鲁迅看来虽然可笑, 但不可恶, 相反有点好玩, 甚至可爱, 但在儿时的我却是信以为真的, 鲁迅用幽默的方式来调侃长妈妈, 我觉得这也是童趣所在。

也许我的这些见解有所偏差, 但却是我透过文字所领悟到的。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 读者的能力、阅历不同, 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这是我目前真实的解读。

摘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 越是这样, 才越是多读, 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的越多, 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近年来,带着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以多彩的活动培育人”的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广阔的农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德育资源,在“农”字上做文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实践体验活动特有的育人功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劳动,收获快乐,再现田园生活

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们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品德课堂上,了无新意。因此,学校结合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整理一块荒地。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园内的观察,课外的调查、参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在两年前,学校决定把食堂东面的半亩荒地整理一下。在拉来黄泥填埋平整后,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如果在这里种上蔬菜,不是既能绿化校园,又能开辟劳动实践的基地吗?于是辅导员买来蔬菜种子和工具,利用空闲时间叫上几位六年级同学一起播撒下了菜种。当菜地长出新绿的时候,当初一起种菜的几位同学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许多学生下课后都三五成群地跑到菜地边来观看,一个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

2.栽上一片新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一块荒地就被分成六小块,学校选择集体意识强的六个中队为“认养中队”,并要求六块地种的植物各不相同,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兴趣一经激发,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到中午,总能看到一些班主任带领学生在种菜、除草、搭架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农具,菜地里不时出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使学生尽快学会这些“农活”,学校特意聘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传授知识。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出现了: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辣椒、红灯笼似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修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在藤蔓下随风摆动。通过这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六个班级的许多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不付出汗水就不可能有收获的道理。

为营造全校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我们又通过组织参观菜畦、评选“劳动先锋”、主题征文、现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园生活中来,经过努力,想种菜、想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书本上、课堂中所无法比拟的收获和快乐,而一股爱劳动、讲节约、比奉献的氛围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田园生活”逐渐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学校的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二、学做结合,劳动育德,散发田园醇香

体验田园生活并不纯粹是为了掌握劳动技能,而应该还原于生活的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

首先,我们的着眼点是加强劳动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例如: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历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土地的丈量、蔬菜买卖中价格的计算,提高数学技能;每天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种子的生长周期,提高科学素养;用画笔描绘种子发芽、结果的过程,可以丰富想象力,更好地调动对美术的兴趣;运用网络查询菜苗、种子的生长特点,既学习了种植常识,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其次,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原有的劳动实践基地由于“承包者”踊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在2007年上半年租用了校外的半亩田地,让孩子们种上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食堂后面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花卉苗圃基地,融花卉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了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广大辅导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通过热爱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动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坚强的性格;挖掘劳动中的科学因素,进行科技教育;研究本地区特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光,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农村环境现状,进行环保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校园面貌在“田园生活”的行进中发生着变化:一些精明的教师开始从少先队管理员处购买学生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校园环境变得更幽雅,校园内不设一只垃圾筒,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的剩菜剩饭少了许多……一股绿色文化潮流在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而更为可喜的是,原先校园中的“调皮分子”也变成了“劳动积极分子”,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课堂的发言中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劳动实践除了带给学生汗水与欢笑以外,还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劳动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校园内,田园生活正散发着特有的醇香。

三、田园耕读,书香飘溢,升华校园文化

劳动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范式。它需要文本、课堂,但又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自身建设,彰显它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又把文章做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书本上,尝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逐渐形成以“田园耕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使校园书香氛围更浓,学校着力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介绍读书方法,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以阅读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演讲、写读书体会等,以学生劳动实践为素材的“田园文学社”、“野风摄影小组”也正在专人的负责下积极筹建。

在完善学校图书配置的同时,我们发动学生参加“为学校捐一本书”的活动,把学生捐来的书经过筛选统一编入图书库,使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在合理调整教育用房后,创建了六个快乐书吧,分别取名为“名人阁”“童话屋”“科幻苑”“名著林”“休闲吧”“智慧树”。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指导下,书吧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人管理,定期开放。学生可在书吧内自由阅读,享受一种随意放松的阅读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以“田园耕读”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樊篱中走出来,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生存;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学会放眼世界,考量实践;让校园里有了乐学的少年,多了绿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五小学)

篇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有这样一个园子: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夏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冬天能捕鸟雀……有这样一所书塾:有时而严厉而慈祥的先生,有在枯燥学习中偷偷玩耍的趣味……这园子就是百草园,这书塾就是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鲁迅入学前在百草园的所见所闻以及入学后在三味书屋学习和玩耍的经历。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百草园的部分。生机蓬勃的景象总是能让我想到我的家乡。

小时候,我的暑假经常在家乡度过,那儿有一片湿地公园,陆地上的草绿得好似翠绿,清澈的江水仿佛连接天上的道路。而我喜欢躺在草坪上沾着清晨的露水,享受着温和的阳光。或者突然吓飞几只栖息着的鸟,自由而张扬的盛夏,耳边始终是鸣蝉高昂的赞歌。虽然现在回家乡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但我始终向往着童年的那份快乐与美好。

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天真而又烂漫的童趣。在百草园,作者因为长妈妈的故事而十分害怕夏夜乘凉之时往墙上看,同时渴望着拥有“飞蜈蚣”;在三味书屋,作者竭力从枯燥的学习任务中寻找乐趣:折花、寻蝉蜕、喂蚂蚱……作者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令人心生亲切与向往。洋溢在书页上的却是热爱自然的纯真与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篇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优秀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1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2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其中的十篇散文,讲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3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1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2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其中的十篇散文,讲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3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还有着有趣的斑蝥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见他在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啊。

而下文中鲁迅的童年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他从此永别了他的“虫子朋友们,植物朋友们”开始了严厉的私塾生活,不过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他和同学们在后园里折腊梅话,寻蝉蜕。在下问中他是多么的向往着以前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热爱大自然和对私塾教育的不满。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到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5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6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7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地方,跟百草园来相比较,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事把我们“捆绑”了起来。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通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认为,可是我也认为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写和统一的方式。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对于读书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

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8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篇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自己家的后院是如此的喜爱。将其冠以“百草园”的名头,让大家读得此文的人都觉得这儿真是个好玩的所在,先生对于百草园的描写可谓用心。这是一个怎样有趣的所在呢?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这样的百草园怕是每个孩子儿时的梦想,有这样的一个百草园,儿时定是能度过一个很快活的时光了。

可惜的是,快活的童年终有尽头,接下来则是自己必须的读书识字路程。和天堂般的百草园作别后,边要开始上私塾,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先生在这私塾中也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的,学生读书的姿态,先生读书时候的洒脱,包括先生在私塾中画的各种画儿,都构成了先生童年美好的记忆。

篇1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啊,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万物复苏之时,春暖花开之际,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同伴们伴舞,动作虽不优美,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的钟爱,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在田野边,在公园里,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并非如洛克所言,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有了生活的积累,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新课程的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我们只有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与课程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们能在冬天的百草园堆雪人、捕鸟;更能听到隐在那一片荒芜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文中关于百草园中景致的描写,由静到动,详略得当,显示出了身在其中的乐趣不会消失,只会在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得丰富多彩。

当作者关上百草园的大门后,视角随机又转入另一个世界——三味书屋。在鲁迅眼里,这是“最严厉的书塾”,孩童来到这里便会受到束缚。然而作者先抑后扬,随即写到书塾的后院的玩耍和课堂的偷乐,给学生时代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表现出了孩童追求快乐的天性是不可压制的。

篇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a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老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篇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我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突然听见有人叫他,只见有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向他一笑,隐约走开去了,他自然很高兴。但竟然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碰见了美女蛇了;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唤人姓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人肉的。

鲁迅先生说:这个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鲁迅先生小时候常在百草园捕鸟、逗蟋蟀、寻蝉、喂蚂蚁――长大了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一句话就从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我希望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

鲁迅先生小时候上学很会做小动作。有一次,先生说:“人都到哪去了!?”大家便一个个走回去,一同走回去也不行的。可见先生是多么的严厉!

上一篇:初三关于家长会作文600字下一篇:野蛮生长读后感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