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2022-06-22

第一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情境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学习过程:

一、文本理解

1、【了解作者,解读标题】

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读一读,记住音形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系(jì)打结。 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敛(liǎn)收拢。 轻捷(jié):轻快。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脑髓(suǐ)相宜:适宜。 书塾(shú)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

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皂荚树(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蟋蟀(xī)(shuài) 秕谷(bǐ)窦(dòu)厥(jué)倜傥(tì)(tǎng)叵(pǒ) 盔甲(kuī)锡箔(bó)

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消释:溶解。 我的补充: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结构

①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了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当堂过关: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描写精彩的第二课堂或者元旦晚会的节目。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乐园”。 2. 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3. 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4. 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 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 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 第2自然段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 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二、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雪地捕鸟”写一段话,描写一项游戏或者运动,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 (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4.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5.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6.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二、文化提升

1.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②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鲁迅先生的三位老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3、延伸阅读:名著《朝花夕拾》

三、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进行心理描写,揣测老师“请”你到办公室去的原因。

教学反思:

第二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 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2. 《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4.《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5.《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6.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称谓),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称谓)臧克家。

7.《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9.《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文学家、史学家(称谓)。

10.《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 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秋声诗自序》 ,清代人。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12.《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淮南子集释》。

13.《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ï

鼎沸dǐngfâi绣像xi ù 锡箔bï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î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主备人:李从丽 研讨人:李亚 沈玉英 陈乃宾

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1、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2、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闰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

二、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三、析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四、赏析课文

(一)课文结构

——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二)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乐园”。

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 ——乐园。

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法〗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 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 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 ——蜈蚣的趣味何在?

——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

以上写的是动物;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 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

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

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 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法〗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五、作业:

1、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文章第二部分 教师导学:上节课我们就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做了研读和赏析,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第一课时的研读方法对文章第二部分进行学习。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 (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5.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二、思考问题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③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

三、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有哪些趣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五、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从作品当中的童年趣事中领会童真童趣,体味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从作品的遣词造句中,领会语言的准确精炼、生动传神。 3.了解掌握记叙文一定的文体特征(表达方式、写作顺序),以及记叙文概括事件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对叙事性作品文意的归纳概括及重点词汇语段的赏析。

2.对童真童趣的切身体会,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组织材料、优美表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重要问题】

1.通读课文,分析作者的回忆里主要讲了哪些场所、哪些趣事。(初步归纳,最后总结) 百草园:园中风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询问先生、园中乐事、先生读书

2.精读课文第二段,分析关键词的写作效果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长吟: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灵性,亲切可爱。 伏:与“肥胖”相照应,体现了黄蜂憨态可掬的样子。 直窜:与“轻捷”相照应,体现了云雀轻灵矫健的特点。

低唱、长吟:拟人手法,将动物的叫声化为动听的音乐,不仅情趣盎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善感的心灵对这些小生物由衷的喜爱。

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连缀,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副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有动有静、有情有趣的百草园图景,充满童真童趣。

描写手法的作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3.请同学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分析这则故事的写作效果,以及它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引导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复述,理出故事情节:

书生偶遇美女蛇——老和尚识破机关——金光飞战美女蛇——相安无事得太平(补叙:金光原是飞蜈蚣)

神话故事的插入,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气息,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也丰富了作者的童年回忆和文章内容。现在想来,故为虚诞,但儿童视角里的世界,是单纯明亮的,也是新奇生动的。它在作者的记忆中历久弥新,可见作者仍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仍不失童趣童真。

写作顺序:插叙。它是在文章叙述主要事件中,暂时中断原来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情节,不仅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情节更完整,也可以使叙述的节奏有张有弛,跌宕有致。

4.冬天百草园有哪些趣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趣事的?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但下雪之后情形则完全不同,雪地捕鸟就是一大乐事,作者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精炼准确、生动传神的展现了捕鸟的全过程以及这一事件给作者带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

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写出了捕鸟的条件、工具、方法,也写了捕鸟的收获和经验教训。过程的清晰呈现,得益于动词的准确运用,也源于作者对捕鸟经历的深刻印象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5.在作者与先生和伙伴们朝夕相处的读书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趣事?从中可见作者对私塾生活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问先生问题:先生严肃而刻板,读书生活拘束少自由。 后园中活动:忙中偷闲、严中有乐。

看先生读书:先生严厉也可爱,读书生活拘束中也不乏趣味。 私塾生活虽然比较拘束,先生也比较严厉,但由于儿童的爱玩的天性和调皮好奇的特点,依然能够从中发现不少乐趣。私塾生活是严肃拘束而不乏乐趣的。私塾生活和百草园共同构成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愉快记忆,共同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也都让作者为之追忆怀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童年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有蜂舞蝶绕的喧腾热闹,也有悄然盛放的宁静喜悦,从这里,记忆伴随梦想一同起航。一路的风景万千,或许并不都惊天动地,也并非都刻骨铭心,但当你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点点滴滴的趣事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那是我们的秘密花园,是我们相携一生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跟鲁迅一起,去参观一下他的童年乐园,感受一下他的童真乐趣,他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们今天常以笔名鲁迅来称呼他,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生创作颇丰,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本文就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从题目可以看出,我们的游览历程主要有两站,分别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这两站的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段落的起止点,并留意我们的中转站,也就是文章当中的过渡段。

百草园:1-9 过渡段:10

三味书屋:11-25 (2)文章结构理清了,我们就明确了路线图,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抵达第一站,发现你眼中的美景。百草园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乐园。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乐园的?

1.静物描写,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碧绿、紫红;由低到高) 2.动物描写,精炼准确、生动传神(分析关键词的妙用)

3.活动描写,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3)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分析它对文本的作用

(4)时间匆匆来到了冬季,天寒地冻,百草凋零,百草园变成了荒原,但这里是不是就真的枯寂乏味了呢?作者在这里依然能找到乐趣,那就是捕鸟,你有过类似经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当中的动词,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三、归纳总结、整体回顾: 归纳总结第一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最感兴趣的乐事,分析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的心情。

各抒己见,用在百草园的种种乐事和愉快心情来反衬离别时的困惑无奈、依依不舍。 通过“我不知道„„也许„„也许„„也许„„都无从知道”语气中充满困惑惆怅,也充满不舍留恋,总之,作者是要离开百草园了,总之,我们这一段的行程也要告一段落了,但是作者的童年生活还在继续,新的生活在等着他,新的旅程也在等着我们,请同学们下课熟读乃至背诵第二自然段,预习下面的文段,为我们旅程的下一个站点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答、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鲁迅这位大文学家,一起回顾了他的童年生活,百草园里的风物、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情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还记得我们的路线包括哪两个站点吗?——我们已经走过了第一站,感受到了大文学家鲁迅并不只是像图片上看上去的那样,不苟言笑、严肃深沉,他的童年也有属于他的色彩缤纷,他的世界也有烂漫的童真童趣。当他把童年中的图景通过文字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也借助了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呢?修辞手法有哪些呢?写作顺序上有什么匠心安排吗?——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鲁迅一起,进入第二个站点的旅途,我们的目的地是三味书屋。

二、教师引导、课堂探究

1.书屋中的陈设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书屋中的先生有什么印象?最初对他的态度是什么?

书屋陈设:古朴简洁、井然有序,让人心生肃穆之感。(与百草园对比,如果前者是以浓墨重彩营造热闹氛围的话,这里就是疏笔勾勒,聊聊几笔,如在目前,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先生印象:通过对他的外貌描写(高而瘦、须发花白、戴大眼镜)和别人评价(方正、质朴、博学)的叙述,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是“很恭敬”的。

2.在作者与先生和小伙伴们朝夕相处的读书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趣事?从中可见作者对私塾生活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书屋中事:询问先生——先生不悦——我的感想(在私塾做学生问问题还是有范围限制的,那就是与学业相关的事情,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认为是自己错在不该问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在这一方面比起鲁迅还是更加幸福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环境鼓励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和体验我们的生活。)

·后园乐事: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忙中偷闲) 思考:先生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态度呢? 有各种惩罚措施,比如戒尺、罚跪,但是都不常用,不过就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由此可见先生对我们的态度是外表要求严格,内心关怀呵护的。

·先生读书:大声、微笑、摇头、晃脑、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思考:先生读书时有哪些举动表现?从中你对先生的性格特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有什么转变吗?

举动表现:自我陶醉、可笑可爱、憨态可掬

形象认识:先生不仅是个严肃严厉、会瞪人几眼的冷面君子,也是个醉心学问、可爱可亲老年书童。

我的态度:从初见对他极为恭敬,到他关心我的课业,惩罚贪玩的学生,觉得他很严厉,到明白先生并非有意真心惩罚我们,看他陶醉忘我地读书,觉得他可爱可亲,成为我童年生活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考:先生醉心读书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活动呢?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对于他的书屋生活有什么总体感受呢?

先生醉心读书的时候为我们做一些课堂小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着爱玩好奇顽皮淘气的天性,课堂小活动也有不少种类,比如:指甲游戏、绘画等,给作者带来了学习之外的不少乐趣,整个私塾生活虽然有课业有约束,但还是可以忙中偷闲、严中有乐的。

三、归纳事件、分析形象、分析两部分关系

1.第二部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主要事件,说说先生形象,并做归纳。

主要事件:询问先生、后园趣事、先生读书(课堂小游戏)

先生形象:渊博儒雅、严肃严厉、可敬可亲(先生也有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有些问题不作回答,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学生分析灵活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2.课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前后两个部分有什么异同?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前后两个部分的生活虽然迥异,一个是百草园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一个是三味书屋里有课业有约束的读书生活,但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童心,具体表现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好奇心强、求知心切、善于观察和发现,也善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回忆的眼光总是美化了的,并不起眼的百草园和有些单调的读书生活之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一方面是运用了孩子的视角,一切都显得新奇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一颗感怀的心,生活便可以蜕去繁琐沉重的外衣,显示出纯真本色的面貌,童年生活尤其如此,在作者的记忆中回望起来可以纤尘不染、妙趣横生。

在结构上,两部分是并列关系,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延续。在情感上,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共同体现了童年生活中的童真童趣,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怀念。

四、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在不舍留恋当中,我们跟随鲁迅的童年之旅即将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的两个站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到有课业有约束的私塾生活,作者在长大,童年在走远,那些记忆中的童真童趣却历历在目、依然新鲜,在以历经波折、饱经风霜的岁月里更是历久弥香、回味悠长。当然,无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多远,也要记得保持一份童真童趣,当你面对课业的繁琐、未来的挑战和生活的重担时,可以忙中有趣,忙中有味,不辜负生命的恩赐,体会多彩的生活。童年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记忆中的一座魔法城堡,你要尝试着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语言,为它留下记忆的文字、留下童年的梦痕,当你回首往事,或者为别人诉说的时候,你的生活同样精彩纷呈,你的世界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课下练笔,写写你的童年趣事。

上一篇:宝宝为什么会吐奶下一篇: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