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自我总结

2024-04-22

改革自我总结(精选8篇)

篇1:改革自我总结

一、坚定信念实施课改,改善环境保障课改,先进理念引领课改,上下合力共谋课改。

两年前白牛乡教育之现状令人堪忧,徐校长在摸清了实际状况后,立即提出了整合白牛教育资源,全力实施课堂改革的明智构想。先期整合、实施课改在20XX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20XX年中招考试中已初见成效:20XX年我校被评为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20XX年我校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总评中名列第七,荣获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XX年春期至今,筹资兴建的教师公寓楼、男生公寓楼、800平米的学生餐厅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绿化面积的增大,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整饬、完善,无不为全校师生实施课改创造了舒适安定的校园环境。

为进一步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从20XX年秋期开始,中心校徐扬校长、十二中丁校长多次到省内外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每次都带回了超多的课改资料,供教师们学习参考;20xx年春期安排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一周,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体验、感受;从今年8月份至今,校园加大课改资金的投入,先后为每位课改教师配置U盘,为各科室、办公室配置电脑,为四个课改班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一应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参与课改的教师也激情饱满,在条件很差的状况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全力追求高效课堂。

总之,从中心校到十二中,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全力搞课改,坚定搞课改,掀起了一股无与伦比的课改热潮。

二、长远规划课堂改革,方法措施紧跟课改,抓实抓活教学常规,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完善机构制度,做好长远规划,抓实课堂改革,由点到面深化。

实施课堂改革之初,我校即成立了新课改办公室,组建新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课堂改革工作计划》、《课改教师培训方案》、《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高效课堂评价细则》、《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等,力求使课堂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探索教法、学法。每周组织课改小组成员对所有课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教研,查找问题与不足,反思总结,及时督查改善。

第二阶段,大力开展“校园四课活动”,要求所有教师,不分教研组,跨学科跨年级相互听课、评课,人人发言,相互学优点,提推荐,共同提高;调整作息时间,每一天利用午自习和晚自习时间作为师生的预习课,为展示课做准备。同时邀请市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课改,带给最新课改信息,便于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与联谊校园及其他兄弟校园加强课改经验交流,共享课改优秀资源。鼓励课改教师之间、课改教师与非课改教师之间常态化地听课、评课,共同进步,个性是九年级教师也要多向七、八年级教师学习,也为明年能尽快适应新的课改模式打下基础。

下一步,要求教师们要多研究教材教法,继续完善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加大对部分课改专题(如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等)的探究,精讲精练,及时反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使我们的课改模式更具实效。

2、制定教改措施,抓活教改环节,落实考核奖惩,有效提高质量。

为了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从校园实际出发,具体从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检查、常规工作落实和常规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抓起,切实树立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创新办法,克服困难,不断优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开齐、上足、教好应开课程。具体方法及措施如下:

1)用心倡导高效的备课方式,抓实教学案的编写和修改。

2)先进理念很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最好的标准。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课改的的主阵地,抓好预习、展示、训练三道关。要求教师深入实施新课改模式,多尝试,多反思,多学习,多研究。

3)课内外练习遵循精选、精练、精批、精评以及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的原则,对各学科作业布置及批改,学生作业格式提出统一要求,定期督查,及时纠错。

4)加强质量监控,坚持实施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辅助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积累,落实培优补差。

5)常态化开展“四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加强教研,查缺补漏,共同提高。

6)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落实,查一次通报一次,有错必究。

7)领导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督查课堂改革实施状况。

8)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配齐课改教学设施,指导教师掌握使用电教设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9)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

总之,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贵在坚持“五个到位”,即方案制度制订到位,检查考核落实到位,师生观念更新到位,课堂改革坚持到位,激励机制奖惩到位。

三、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师生管理凸显亲情,亲历亲为敦促课改,打造自我最佳模式。

我校在教师管理中一贯坚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透过这两年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业务、管理潜力得到了加强。个性是中心校徐校长、丁校长的亲情管理(不仅仅及时有效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指导工作,还筹集资金为住校教师建了公寓楼,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校服),无形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两点:人品与学识同等重要,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学生。从20XX年春期开始,我校政务处着手组建了学生会、团委会,力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力,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个性是今秋政务处、校团委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活动,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群众荣誉感、参与意识和表现潜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容,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全校师生共处于xx中学这一个亲情洋溢、充满活力的大家庭之中。

20XX年春期至今,中心校徐校长、初中业务组王组长,丁校长全程参与课改活动,亲历亲为,出谋划策,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时刻关注课改动态。徐校长、王组长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要到校园了解课改动态,参与听课、评课、课改联谊等教研活动;丁校长更是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听课、点评、指导、排忧解难,他听遍了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课,他工作手册上30多次的听课记录早已填满,此刻听课只好用活页的听课记录表。来此观摩指导的程传玺局长曾戏称:“要找丁校长,请你到课堂。”

在市、乡、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敦促之下,我们的课堂改革风风火火,目前已初见成效,课堂上的教师是那么的有激情有魅力,从容主导,举重若轻;展示时的学生是那么的用心主动、多才多艺,个性张扬,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模样。课下课堂、活动赛场、《九江春晓》、“校园之声”……无不留下我们学生阳光靓丽、聪慧多姿的青春影像!

新课改教学模式很多很杂,却始终离不开以教材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三主方针”,始终离不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学过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很多先进模式,但我们在课改探索中会一向坚持结合自身特点,不辞辛苦,活学活改,坚持不断学习和创新,必须会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必须会走出一条宽阔通畅的课改之路!

篇2:改革自我总结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到达良好。现将本学期的课改实验成果作阶段性总结。

一、制定课前展示的资料和评比细则

课前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小组长征求组员意见后,由班委会成员和组长一齐确定展示资料和评比细则。

确定展示的资料如下:

1、成语接龙

2、讲成语故事

3、朗诵诗文

4、好书推荐

5、主题演讲

6、介绍课外知识

7、演课本剧

8、讲名人轶事

9、故事新编

10、编科幻故事

二、课前展示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用心性和创造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靠于兴趣”,语文课教学过程亦应重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不例外,这正如一篇佳作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一样。

三、课前展示活动实现了课内外衔接。

只上几堂语文课,即便是选编超多课文的新教材,对学语文来说还是沧海一粟,不可能使学生智慧地去理解事物,理解生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思考和课外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课堂里从展示活动抓起,培养学生从一种现象或者一则小故事中理解其智慧,用心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使学生提高辨析潜力,延伸对生活的理解。语文课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需要引导他们感知社会生活。进行展示活动不仅仅能增长潜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些活动为课堂学习语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四、课前展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本学期学生自编自导的课本剧成为课前展示的一大特色。他们精心地选材,乐此不疲地排练,为的就是课前精彩的展示。

陶宇琳那一组表演的《石壕吏》十分精彩,演出过后班级掀起演课本剧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每组展示时都有创新,为的是不甘落后。

五、课前展示活动调动了他们的情趣,能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持续用心、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持续最佳精神状态,自觉甚至是乐意理解来自教师的合理要求,内心经常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喜悦,不断进取,成为合格人才。

期中考试前一星期的语文课上,我什么都没说就直接开始讲课。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学生们的表情——些许失落。准备展示的那一组在小声嘀咕着,无疑他们更失望。那一节语文课上他们都没有提起精神。当天下午我特意去问了当天的几个科任老师,他们说:“你们班孩子怎样了,上课无精打采的.”当时我就想不要想当然的做事,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万事开头难。在活动中最就应注意的是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表扬、多鼓励和多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热情,用心参加展示活动。

此项活动,贵在坚持。教师常抓不懈,学生潜力定有提高。在活动中关键在于“评”,“评”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展示结束后,要及时的进行评讲。可先由学生评(不只一位),再由老师评,对学生表演的资料、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老师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白努力改善的方向,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下一步的计划:

一、继续背诵经典诗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文学功底,提高文学素养。

二、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教的重心放在“扬长”上。

三、给学生超多且经常发表的机会,加大力度展示学生的作文和读书成果。这个发表包括各种展览、展示、竞赛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找到优越感,成就感,成为胜者。

篇3:毕业考试改革总结报告

1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毕业考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着“综合考核, 注重质量, 突出特色, 有所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校对各专业毕业考试进行了大胆改革。改革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实践证明, 我校毕业考试改革是成功的, 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主要体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员专业理论考试成绩稳步提高

通过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82.5分, 护理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到80.1分, 药学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81.4分, 检验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8.0分, 放射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7.5分, 5个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9.9分。与改革前 (2001年) 的专业理论考试平均考试成绩69.2分相比, 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1.2 学员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之前, 教师从未单独组织毕业技能操作考核, 对学员经过3年培训后专业技能操作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心中没有底。通过改革实践, 不但检验和强化了学员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将专业技能操作部分作为独立的科目纳入到了毕业考试。

1.3 学员军政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全程教育和毕业考核, 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借助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牵引, 学员平时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 训练成绩不断提高, 毕业军事体能考核由2001年的达标合格率不到30%提高到2010年的95%以上。

1.4 学员对毕业考试改革成效普遍认可

自2002年以来, 我校先后组织数百名应届毕业学员对毕业考试的构建模式、考试内容、计分办法和实施程序4个方面进行问卷测评, 认为毕业考试科学性、针对性、目的性好和较好者, 占92.1%。通过对军区10多所医院和边防团队的检查调研, 他们普遍认为我校近年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有明显提高。

2 重组考试科目, 构建了新型毕业考试模式

2002年, 我校构建了集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操作、专业综合知识口试和政治理论综合、军事共同课程于一体的“3+2”毕业考试模式。自2005年起,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我校又将“3+2”毕业考试模式简化为集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操作和思想政治素质、军事共同课程的“2+2”毕业考试模式。实践证明, 现行毕业考试模式更加精炼, 更加贴近军队院校实际, 更能反映我校的办学特色。

2.1 构建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科目

(1) 临床医学专业:将传统内科学、外科学2门理论考试合并为一门临床医学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2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40%, 综合分析类占20%。 (2) 药学专业:将传统药物分析、军队卫生供应管理学和药剂学3门理论考试合并为一门药学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 (3) 医学检验专业:将传统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检验3门理论考试, 合并为一门检验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 (4) 医学影像专业:将传统X线诊断, 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和X线投照技术3门理论考试, 合并为一门医学影像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实践证明, 专业理论考试改革, 有利于减轻学员的考试压力, 有利于学员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 93.2%的学员对设置毕业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科目表示认同。

2.2 构建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科目

改革传统操作考核项目和方式单一且不单独进行毕业考核的做法, 重新设计了各专业毕业技能操作考核的项目内容和考核方式。考核的项目内容体现了专业特色, 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针对性。采用现场考核, 按统一印制的《专业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打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校先后聘请军内外专家担任操作考核的主考, 全程监督操作考核。实践证明,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 组织管理严格, 不但保证了毕业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的质量, 而且还培养了学员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同时表明, 专门设置毕业专业技能操作考核,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有利于大专层次卫生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 98.8%的学员对设置毕业技能操作考核科目表示认同。

2.3 构建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科目

设置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主要目的是重视学员平时的思想表现,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员在校和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政治理论学习等, 以毕业鉴定的形式, 对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素质考核, 对坚定学员的政治信念,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保证人才政治上合格, 是极为有利的。毕业学员问卷测评结果表明, 95.3%的学员对设置毕业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做法表示满意。

2.4 构建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科目

设置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良好的军人素质, 把平时训练与毕业考核相结合, 检验学员的平时训练水平和体能状况。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突出了军队院校的办学特色, 有利于培养学员良好的军事素养和过硬的军人作风。毕业学员问卷测评结果表明, 90.8%的学员对设置毕业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做法表示满意。

3 改革成绩评定办法, 优化了毕业考试成绩结构

毕业考试是对平时教学效果的检验, 是平时考试的延续。没有平时考试的高水平, 就不会有毕业考试的高质量。毕业考试与平时考试, 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必须把2者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考试的整体效果。毕业考试与平时考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把平时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毕业考试的总成绩。结合军队院校实际, 我们采取了以下3种办法。

3.1 分类计算, 区别对待

对学员毕业理论考试成绩的计算, 采用平时考试成绩占40%, 毕业专业理论综合考试成绩占60%的办法;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思想政治科目考核和军事共同科目考核, 按毕业考核的成绩单独计算。

3.2 控制计算平时考试成绩的门数

基本原则是, 将核心课程列为计算平时考试成绩的主要选择对象, 即把各专业实习前考试的2~3门课程作为计算平时课程考试成绩的科目, 如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检验学基础等。

3.3 保证平时考试的质量

我校的做法是, 建立相关课程考试题库, 规定凡是参与毕业考试成绩计算的平时考试课程, 由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实行教考分离, 以切实保证平时考试的质量。

4 加强统一领导, 实现毕业考试的规范化管理

毕业考试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管理行为。管理出效益, 管理促质量。只有坚持管理的高起点, 才能保证改革的高质量, 只有把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施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我校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加强统一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

我校毕业考试改革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职能工作小组具体承办的三级管理体制。毕业考试改革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领导小组根据党委的安排部署, 负责组织实施, 成立督察、命题、考务、监考、阅卷5个工作小组, 明确各工作小组的工作范围和任务职责。

4.2 科学组织实施, 严格考务管理

我校提出毕业考试与组织实施实行“三三制”管理。一是抓好3个落实, 即抓好考前教育、考前辅导和考前培训的落实;二是做好3项准备, 即做好命题组卷、考场和阅卷场地的准备;三是明确3项任务, 即明确巡考、主考和阅卷人员的任务职责。“三三制”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责任划分具体, 职责分工明确, 质量标准严格。

4.3 开发毕业考试题库系统, 实现教考分离

为了配合毕业考试改革, 我校开发了毕业考试题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 使毕业专业理论考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对保证毕业考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4.4 开发试卷质量分析系统, 保证试卷质量

通过对试题的难度指数、区别度指数等参数的计算、分析, 及时补充、更新试题, 调整命题组卷的难易度, 这样保证了题库质量, 提高了命题组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篇4:中国银行的自我改革?

随着对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担忧与日俱增,人们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了银行身上。随处可见的不良投资显而易见地表明,中央政府必须改革金融系统配置资本的方式。而不那么明显的迹象表明,金融系统已经在进行自我改革。

首先是银行的流动性。现在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大不如从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正在上升,表明存在流动性压力。

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银行都遭遇了流动性问题。不过,今天中国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导致流动性压力的原因:银行的存款客户越来越多地要求享受市场利率,否则就会寻求从其他地方获得更高的回报。

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银行系统:由市场决定储蓄的回报率,从而使储户心甘情愿地把宝贵的资金交给互相竞争的银行。这还不是一个运转完善的市场,尤其是因为银行仍然必须让这样的存款利率竞争躲开监管部门的法眼,它们设法不让与理财产品相关的负债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过从这一角度而言,至少最近的流动性压力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然而,尽管市场力量最终开始表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项目栏中,但金融机构的资产项目栏(即贷方)却仍然受到严格的制约。中央政府在提高贷款利率方面一直动作迟缓。在黑市和灰色市场的放贷者按照市场利率向私营企业放贷并收获较高回报的时候,银行只能在旁边看着。

最终,正是这种储蓄的准市场利率与贷款的非市场利率之间的失调导致了流动性压力。问题是北京打算怎样处理这种情况。最明智的做法是抓住市场已在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储蓄“改革”并据为己有。

因此,有评论认为,政府应该意识到,这种有限度的银行自我改革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对中国经济及其金融系统正在逐渐发展这一事实的反应,不管决策者是否愿意。对于央行来说,顺势而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的银行改革从未停止脚步,尤其是从2001年人世以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末的近3万亿元降至2011年6月末的7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68%;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末的不到7%显著提高到2011年6月末的165%;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由2003年末的负数提高至目前的12%以上。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稳妥地化解长期累积的历史包袱,并有效防范了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工农中建四大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51%,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从人世前的11%提高到23%。

“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商业银行近几年已经开始摆脱依赖利差赚取利润的模式,尽管目前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仍较高,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少,但这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中国银行业近几年加快创新的步伐,对自身经营转型和盈利持续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某国有大行高层近日表示。

另一方面,银行业的机制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中小银行也完成了历史风险化解、控制工作,开始向差异化竞争的格局转变。同时银行的经营战略、理念和激励机制等也逐步科学合理。同时,在严格监管的保障下,我国银行业较好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

“人世后银行业发展模式也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近年来在科学监管的引领下,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已悄然转变,发展成为能够开办理财、投行、托管、代理、财务顾问等各种金融业务,尤其是较早实现多元化转型的几家大银行,其业务范围已扩展到了基金、保险等领域,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增强。”他表示。

国际评级机构也对此作出了呼应。2011年12月7日,标普宣布将交通银行的长期信用评级由BBB+提升至A-,评级展望保持“稳定”。同时,标普还将招商银行的长期信用评级由BBB上调为BBB+,短期信用评级维持A-2不变。此前,标普已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评级上调一档,从A-到A。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各大银行评级频遭下调的背景下,标普宣布调升多家中国主要银行的信用评级,显示出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真实、客观和正面的评价。“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部分银行评级调升,既是对我国银行业评级偏低的历史问题的修正,也是对我国银行业近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如是说。

篇5:课堂改革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提纲

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张子玉

我校始建于19世纪40年代初,1986年迁入现校址,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潍坊市艺术教育示范校、潍坊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寿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位于寿光市洛城街道洛城街67号,西临风光秀丽的弥河生态园和“农业硅谷”高科技蔬菜示范园,环境幽静,布局合理,花草树木香溢四季。近年来,我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指导下,以打造“精品课堂”,创建“品牌学科”,建设“名师团队”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的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完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 专家“引”路,专业“逼”路,“转”化思路,全力保障 “345”式高 效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

根据潍坊市教科院“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要求和“345优质高效课堂”总 体构架,以“引”、“逼”、“转”的“三字经”指导课堂教学。

“引”就是引进专家、引进智慧。我们结合“千名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山东省特级教师刘湘玉、齐鲁名师常玉如等数十位名家到校指导课堂教学,切实把教师引上门、扶上路,走进“345”,走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逼”就是用课堂“软指标”去强化老师践行“345优质高效课堂”。我们把“三讲三不讲”、“先学后教”等指标分解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去,让课堂评价成为老师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并设立“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基金”,奖励那些在课堂创新、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中崭露头角的教师。

“转”就是转变师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先进的“345”式高效课堂生产力。我们利用“课堂追踪”、“课改沙龙”等方式专题研究“345”式高效课堂,并把“学习心得”作为老师的必备手册经常用,用经常。

同时,我们还推行“四态备课”,推进“四有课堂”,深化和提升“345式”课堂品质。我们以“备出品态”、“备活动态”、“备足情态”、“备清形态”的“四态备课”为抓手,引导教师煮透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品质课堂历练素质教师。今年,我校又有五位老师获得“寿光市教学能手”,一位老师获得“潍坊市教学能手”,两位老师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

 品行养成,活动育人,校本课程开发有力有效,有声有色。我们立足学 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孵化出了综合实践成果集《弥河水弥河情》、《青春之歌》等校本课程,切实变“生硬”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创建“非常3+1”,回归传统游戏。(“3”是指眼睛保健操、广播体操和学校自编操,“1”是指学校自行设置的一项传统特色体育活动。)我们动员学生自己挖掘,亲自体验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跳皮筋、跳绳、丢沙包、跳房子、丢手绢、抽陀螺、踢毽子„„等经典游戏走进了大课间,走进了校园,这些活泼快乐的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雕塑了学生健康的心灵。

上学年,我校开发的《“孝爱文化”教育》课程被评为潍坊市“精品育人课程”;校本课程讲义《消费一点通》获寿光市一等奖。

 聚焦生态课堂,开辟“手工作坊”,让课堂成为“生命发展场”。课堂是 人的“生命发展场”,关注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生态课堂、生命课堂、生活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心动到行动,让课堂成为“手工作坊”。今学年,我们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推出了“手工作坊20”式课堂教学法,就是坚持给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上专门设置“动手时刻”,让学生自己整理、反思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学习收获,并且在墙壁上开辟“手工作品展示台”,展览学生自己的个性作业和个性作品,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 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开辟“互助合作”新天地,闲暇教育彰显魅 力。我们深入实施 “社区学习共同体”,以此为载体开展“互助合作学习”。设立“志愿者辅导员”,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创立“QQ学习论坛”,构建起了有效的活动机制;成立“社区学习督导团“,构建起了实效的评价机制;开设“互助合作基金”,构建起了高效的保障机制。《寿光日报》以“组建互助合作团开辟学习第二起跑线”为题,对我校的这一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009年,我们又进一步延伸了“闲暇教育”的研究外延和重点,启动了《建

设魅力“闲暇文化” 引领教师“专业疗养”》行动研究课题,并被认定为寿光市教育教学燎原奖。

 生态学习,生长智慧,“书香校园”建设彰显“软实力”。我校以“生 态学习,生长智慧”为切入点,有力有效的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氛围。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以“素读经典”、“红色记忆”、“诗歌百年”、“感恩的心”、“春天的故事”、“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激活了学习资源,激发了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我们通过开展“我的读书之最”、“今日读书之星”、“一周读书主题征集”等系列活动,引导“主题学习”常态走,走常态。定期组织“读书伯乐奖”、“读书之星奖”、“读书春草奖”、“读书创新奖”等评选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构建“主题学习”激励新平台。

2009,我校被评为潍坊市“主题学习实验”先进单位,两位老师获得“全国读书读报先进个人”。

 启动四“点”管理,提升育人品质,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彰显活力。学 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重心在班级。为了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让班级教育共同体彰显生命活力,我们推行了四“点”管理,即刷新学生起点、点燃学生亮点、搭建互助支点、融解心灵结点,用切实可行的班级系统管理去关注、消融特殊的“弱”势孩子,从而将“均衡教育”落实到底,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一年来,我校有一位老师荣获寿光市首届“创新型班主任”,有两位老师获得“家长课程学校优秀班主任”。我校的《启动四“点”管理》、《细节就是上帝》等班级教育共同体管理经验分别在《班主任》、《山东教育》等杂志发表并推广。

 开设“焦点访谈”,启动“热点追踪”,有条有理发展教育科研生产力。为了突破集体教研“合而不作”、“教而不研”的现状和难题,我校把网络“远程研修”和“校园网校本研修”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了“焦点访谈”和“热点追踪”专栏,“一事一议”、“话题参议”,定期或不定期征集问题,梳理问题,转化问题,消化问题,巩固研究成果,辐射科研效应,为提升课堂品质提供动力和助力。

2009全省初中教师暑期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山东教师教育网”

以《寿光洛城一中:开设“绿色通道”,强化教师教育培训》为题对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作了推广。“组建远程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等四个典型经验分别被潍坊、寿光等有关部门宣传并推广。

当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研究是学校的生长线,教育创新是学校的动力源泉。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现象,为此,我们洛城一中将努力查漏补缺,扬长补短,不断学习,不懈努力,用心、用力、用智工作,全面提升课堂品质,为课堂注入新的升级和活力!

篇6:改革的总结

__月__日晚,由我校演讲与口才协会承办的“学训宝”杯__省大学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演讲比赛初赛在第四教学楼举行。此次比赛以经济管理学院周德翼老师及18位学生嘉宾评委进行评分。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陈洪宇、邢云峰、韩婧、孟欣、景楠、唐玥瑶、宋宇宁、季子睿等8位同学晋级校级决赛。

弹指一挥间,时光悄然离去。忆改革开放40年岁月,看今朝事物几多变迁。演讲中环工类1709班孟欣同学说:“国为大家,没有大家,又何谈小家,改革开放于大是改变了中国经济格局和未来发展的大事情,于小家而言,改革开放却是浅浅的细水流长,落于生活的细碎之处。”改革开放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或是一刻钟的事情,它是四十年的源远流长,是四十年的厚积薄发。

四十年,是人生美妙的脉搏;四十年,是祖国铿锵的脚步;四十年,走过风,走过雨,风雨兼程;四十年,民族在强大,祖国在振兴。食安1602班唐玥瑶同学总结:40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从封闭、禁锢、僵化的状态中一次又一次得到解放,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24字核心价值如春风化雨深入心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一切固有的价值观念在转型期风云激荡,思想的天空星汉灿烂,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欧洲文艺复兴打破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用了3,我们国家由“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用了不到40年,厉害了,我的国!

篇7:课程改革总结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强化常规管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为每个孩子未来着想”的办学宗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师生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状况。

二、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教学艺术精湛,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教育对学校的要求。

1、强化师德教育。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等规章制度,组织教工深入开展“创教育新风,树师表形象”的系列活动。透过课改沙龙“师德论坛”、撰写师德论文等活动,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应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基本功硬笔书法比赛、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三、规范课改常规管理,夯实素质教育基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务必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取、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联。因此要以《纲要》和新课程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发奋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学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将课改向常规并轨。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实现教学常规和课改两个管理的并轨,将课改管理作为常规管理,以扎实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课改过程管理。

1、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务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个性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2、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主角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对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完善,修改完善《赵康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适当的物质奖励,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3、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首先是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学校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实行每月不定时随堂课检查,保证每一个月每位教师的课有管理人员听、评,每位管理人员每学期保证致少听、评完全校教师的课;对于透过听随堂课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帮忙和督促整改。这样就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持续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推荐,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潜质,又促进常规到位。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务必认认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学期中,学校对质量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四、开展校本教研

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2一3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资料,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中心学科教研组活动,并能按时保质完成每次心得体会和论文,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

透过几年的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校本教研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课标、纲要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需要。除了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集中业务学习,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刻进行了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同时,教师将学习和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应对面的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还加大了课堂交流的力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25节以上、评课均达15节次以上,管理人员评课均达25节以上。

3、坚持校本培训

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资料涉及班主任、教育技术培训和课件制作、硬笔书法比赛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高度重视校际交流,每次对外交流都有领导带队,交流老师做到了充分准备,认真试讲,认真评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继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根据实际状况,对课题各组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实事求是搜集和分析数据。学校严格监督课题实施全过程,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五、落实过程管理提高课改质量

1、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推荐,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发奋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3、评价改革日臻完善和科学,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展示课改成果,让家长感受学生可喜的变化,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认识课改,理解课改,从而参与课改,以提高课改的质量。

本期内我校加大了教学开放的力度,开展了“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全校的所有教师怀着用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并与家长真诚地交换意见,共商新课程下的学生教育、教学协调管理对策。

透过课改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理解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七、狠抓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更清楚认识到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的愿望、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实际状况构思了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开发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校本课程资源,本着“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安全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等,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引导教师选用课程计划空间,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研究权、开发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构成。我们尝试把手工制作和劳技教学引入课堂,把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景与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更加亲近。

八、存在的困惑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明白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超多的时刻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但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又该如何进行实践?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今后发奋的方向。

我们坚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发奋,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2015——2016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5)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透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刻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群众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群众备课时刻,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状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⑸、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⑹、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取适当的资料,确立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构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和应用科研成果。(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透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下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潜质潜质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主角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联正在逐步构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构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潜质,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潜质的提高。

3、构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透过群众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用心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简单,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透过比较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忙学校教师构成学习共同体,借助群众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潜质,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构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善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忙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主角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用心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构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贴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齐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资料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资料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透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必须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发奋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忙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发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用心稳妥地推进课改善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2016——2017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随着全县整体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也使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更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

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全体教师在课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回顾一年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用心引导。

课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这样一次涉及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大事,作为学校确实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于重视,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由王海龙为组长,学校赵跃生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及专家指导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带给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刻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本,学校透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转变观念,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徒有其表。因此,透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县课改办要求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务必“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基于这一点,我校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

在暑假时,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县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在开学前,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教师们平时工作挺忙的,经常要集中在一齐学习的时刻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时刻和知识层面。

3、制订课改计划。根据县课改办的方案和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计划,并按照计划扎实开展课改工作。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狠抓课改目标落实

课改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发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注重师生关联的重建;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三是注重学生实践潜质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四是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制订制度,教科研拉动。

教师总以为教科研是领导们和教科员们的活,和自己是无关的。其实不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分析总结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制度中的条条款款使教师明白了发奋的方向,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使教师“不得不”走上教科研之路;二是极力营造科研氛围,使课改实验教师全体融入科研之中;三是增加随堂听课的频率,我校的随堂听课是不打招呼的,教师一旦被随机抽查的次数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研究课堂、精心准备,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此刻,课改年级教师都明确了这样一点: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带给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同时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依靠科研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课改就应说不仅仅仅是实验年级就应做的,只但是是实验年级用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而已,如果不研究,也只是走老路或是走形式。因此,学校以一年级为实验点。先由点上的教师上研讨课,组织其他一年级教师来听课、评课。过一段时刻后,再由其他年级教师上研讨课,大家评课,最后深入村小,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求其他年级对教材重新进行组合,使他们的课堂做到:老教材、新理念。

四、课改取得的实效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初步构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明白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构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联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联。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课改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目标,真抓实干,必须会迎来收获的时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1)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此刻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家长素质不高,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班级人数较多,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阶段要发奋的方向: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2)继续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抓好点和面的课改工作。(3)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篇8:改革自我总结

一、30年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并逐步推向高潮的, 农村改革的主要创新和进展, 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 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把握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历史脉络和线索, 可以清楚地看到, 农村改革进程是以几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启动并不断向前推进的。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重构并不断完善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

1978年1月, 四川省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12月, 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四契约”, 分田到户;1979年秋, 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得到快速推广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重构了农村微观经营基础, 并且通过“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就是自己的”的新的分配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变, 在此背景下, 中国农业一举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而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2.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 全面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生产领域发挥了十分显著的政策绩效, 但却不能改变农产品统一低价收购对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 抑制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通过80年代中期相继实施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逐步全面开放农产品收购市场。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此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3.促进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 培育了多元化农村经济主体

旧体制之下我国长期实施的“重工轻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使得农业与工业发展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农民始终被排斥于工业化之外, 无法参与并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 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让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日益显化。在此条件下, 农村改革的重心转为从政策上支持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总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 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大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经济主体蓬勃突起,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4.创新支持农民离土进城的政策, 开创了农村劳动力多元化流动就业的新格局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允许和支持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政策的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对农民的流动禁锢, 使农民可以脱离土地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而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波澜壮阔的“民工潮”的涌动。“民工潮”的大规模兴起, 表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长期隔绝格局得到了实质性改变, 一方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 推动了农村多元就业格局的形成, 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有力地冲击并削弱了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转轨下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 以独特的方式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5.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从根本上实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目标

严重向城市倾斜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 必然导致农民负担日益加重, 并逐步成为农村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 安徽和四川按照“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改革”的基本内容, 在2001年先期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此后又根据“人人减负, 户户受益”的指导思想, 在全国全面推开税费改革工作;2005年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附加税。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 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的发展道路。农村税费改革有效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了乡镇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

6.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初步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在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 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等问题逐渐凸显, “三农”问题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得到解决。正因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于我国已经具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能力,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质, 就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 合理校正长期以来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真正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 进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己有的实践充分表明,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对逐步改变城乡非均衡发展现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中国30年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中, 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经验:

(1) 始终坚持保护农民根本利益。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 不可避免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硬反弹, 使改革进程面临阻力。我国农村改革能够稳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 其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始终坚持保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 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是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改革, 以及此后的税费改革, 每一次改革都是赋权于民、让利于民、还利于民的过程。

(2) 始终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利益主体,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是确保农村改革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不论是早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还是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都高度重视坚持以尊重农民意愿、农民首创精神为基本前提, 通过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追求自身利益和改善农村面貌的积极性, 通过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3) 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农村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促进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 这是来自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和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直接经验。30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必须合理界定政府的作用空间, 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促进城乡产品和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农业发展机制, 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4) 始终坚持以改革求发展的基本选择。农村改革面临着调整利益关系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的攻坚克难, 在此过程中, 必然会因各种障碍存在或者因改革方案不完备而面临各种困难, 乃至遭遇挫折。但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表明, 面对因改革而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倒退是不会有出路的,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化解, 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不断以改革求突破、以改革求发展的过程。

(5) 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 其主线就是城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农村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障碍, 如果改革只是局限在农村内部, 就农业谈农业, 就农村谈农村, 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三农矛盾的。因此, 在中国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之后, 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更加注重坚持城乡均衡发展。更加重视从宏观上调整城乡关系。现实表明, 这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十分有效的, 在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方面, 我们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突破。

二、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 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艰难的攻坚阶段, 面临着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化解, 深化农村改革任重而道远。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主要有三方面突出矛盾, 一是在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背景下, 超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局限性日益凸现, 农地粗放经营和荒芜现象日趋加重。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缺乏有效制度规范, 不能以合法途径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而隐性市场的大量存在, 又加剧了利益流失和管理失控, 使这方面的矛盾不断趋于尖锐。三是土地征地补偿制度还存在重大缺陷, 不仅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仍然较低, 更重要的是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重心的选择普遍短期化, 偏重于提高补偿标准和改善居住条件, 而对解决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事关未来生计的问题则明显忽视。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尚未破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农村改革中最为滞后的领域。突出表现是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严重不均,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偏少且总体上表现为收缩趋势, 农村资金稀缺却大量流失。加之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信贷抵押制度不完善, 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错位矛盾十分突出。同时, 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存在明显缺陷, 民间金融基本游离于监管之外, 不仅自身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 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一定冲击, 产生负面影响。现代农业的推进正不断增大其对金融资源的依赖性, 而农村金融改革的严重滞后对使农村金融抑制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尖锐。

3.农村“空心化”矛盾趋于显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过程, 同时就是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入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依赖于大量减少农民。但是, 如果这一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中的过程长期保持非均衡状态, 流出的都是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口, 则必然带来农业“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严重后果。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势必因严重缺乏人力资本支撑而举步艰难。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惠农政策的激励效应表现并不如意, 农村“空心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外出劳动力集中的农村地区, 只要离开农村主道, 农村村落萧条的景象比比皆是。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来大幅度增大了投入,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农田水利、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滞后, 矛盾还十分突出。一是因为原有基础差, 历史欠帐多, 难以短期改变。二是部门分割条件下的行政性主导投资方式效率低下, 层层截留, 中间利益流失严重。三是税费改革中关于农村社区内小型公共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民“一事一议”方式解决的政策设计有明显缺陷, 很难操作。此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是政府行政主导, 农民参与度低, 对项目选择、实施、管护缺乏作为利益主体应有的基本的话语权, 因而不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较多地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问题, 并且导致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大多的后续管理机制难以有效的建立和运行。

5.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

始于2007年的粮食涨价以及由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物价的较大幅度的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敲响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警钟。现实表明, 除了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和需求因素刚性增长之外, 我国粮食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良田被占用;二是农业效益低下导致耕地利用粗放矛盾加剧;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供给能力下降。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还需要高度关注如下三点:第一, 由于农户家庭储粮呈显著减少趋势, 其原有的分散和减弱粮食安全压力的作用趋于降低, 这可能进一步放大粮食安全的矛盾。第二, 国有粮食部门购粮困难, 库存降至历史低点, 保障粮食供给和平抑粮食价格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三, 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虽然补贴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并且均能补贴到户, 受到农民广泛欢迎, 但并不足以弥补比较效益之差, 对大多数一般经营规模农户能否产生足够的生产激励仍是一个疑问。更重要的是, 现有主要按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补贴的方式, 补贴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实际生产者, 不仅实施的政策成本高, 而且对通过土地适度集中提高利用效率起的是反向调节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使耕地粗放经营和撂荒现象变相得到了政策支持, 从而产生不利于增大粮食供给的结果。

6.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缓

尽管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己经进行了多样化探索, 在乡镇合并、机构调整、人员分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改革涉及的许多关键性问题还没有解决。首先, 乡镇基层政府仍然机构庞大, 主要承担的依然是行政性管理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其次, 税费改革后多数乡镇已丧失其经济基础, 只能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行, 加之原有债务无法化解, 运转十分困难。就总体而言, 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是当前全面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选择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障碍, 从根本上看, 最迫切需要的认清问题, 找准症结, 理清思路, 以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为主线, 寻求对当前发展困局的重大突破。为此, 提出如下五点政策建议:

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尽管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求已十分迫切, 但必须谨慎选择, 稳步推进。从现实出发, 可以考虑先期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制度改革, 以期构建更有效率的流转机制, 显著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

由农业比较效益低引发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出, 进而导致耕地粗放经营现象不断有所发展, 这是当前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但从另一角度看, 这又是农业突破现实困境的重要机遇。关键是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相对较低的契机, 推动多元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必须的土地基础。因此, 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心包括:一是对农户承包地重新确权颁证, 进一步明晰承包地的物权性质, 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二是建立县级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心, 促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能够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在更大范围流转, 以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资本化为依托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合理发展。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创建其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和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的重点同样是首先确权、颁证、赋能, 进而建立县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中心, 促进其依法流转。同时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准则。从政策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实现流转, 应是从制度上解决保护农民土地利益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治本之策。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完善权能, 放开产权, 管好用途”, 必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 通过严格的用途管制, 防范和控制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

2.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继续加大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力度, 完善体系, 合理分工, 提高效能, 进一步挖掘体制潜力, 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二是实施农村地区放宽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 在条件具备地区试点和推广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社区金融机构, 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其体制和机制优势, 更好地满足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难以覆盖的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三是探索和创新农村贷款机制, 从农村金融需求来看, 广农户由于其缺乏抵押物, 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支持。因此, 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机制, 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 特别是要扩展贷款抵 (质) 押品的范围, 推行土地承包权、林权、农作物、牲畜、基础设施、宅基地等抵 (质) 押方式。更有效地满足农村内部的金融服务需求。

3.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落后, 已经构成农村发展的瓶颈性矛盾, 必须下决心调整投资重点, 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突出发展模式创新, 实现根本性突破目标。

首先, 应当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基础上, 更注重投资方式创新, 专项投资, 企业运作, 政府监管, 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率。

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内部“一事一议”制度, 关键是必须明确利益边界, 以利益机制为基本导向更充分地调动农户参与社区内小型生产和生活设施投资的积极性。并强化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建设,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效管护机制。

再次, 还必须多元化开辟市场渠道筹集资金, 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一是发行农村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有偿筹集建设资金。二是拍卖农村基础设施系统使用权、经营权或冠名权, 筹集建设资金。三是以减税让利方式激励企业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渠道。

4.突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一是分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对经济基础较好, 财政实力较强的重点镇, 应当强化其作为一级政府的发展职能, 坚持“乡财乡管”的财政管理模式, 强镇扩权, 进一步增强乡镇的经济发展能力, 使之能有效承担发展经济与公共管理的双重职能。对大多数一般乡镇, 由于取消农业税后作为一级政府已失去基本的经济支撑, 运行过程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维系, 因此, 其改革方向的选择应是着力推进职能转化, 使之逐渐向县级政府派出机构转变, 突出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推动不同类型农村社区组织的重构与建设, 构建新的管理成本更低的乡村治理模式, 使之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和竞争来部分地承担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职能, 改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性特权, 构建农村公共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5.合理调整现行农业补贴政策

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缺陷是将对农民的利益补偿和对农业的生产激励两大政策目标相互混淆, 因此导致政策绩效受到明显限制, 在以普惠式的利益补偿方式得到广大农民充分认同的同时, 调动实际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却大打折扣。在严格意义上, 现行农业补贴政策更多的表现为惠农民政策, 而非强农业政策。鉴于当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具有客观必要性。与此同时, 在粮食安全压力继续加大背景下, 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必须更加明确和有效, 必须对实际生产者产生更直接和更强烈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政策信号。由此, 建议将现有四大农业补贴合并为两个部分:

上一篇:六一主持演讲稿下一篇:乡镇小微企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