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2024-04-20

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共9篇)

篇1: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副标题:新物业服务模式与实战案例

大家好,我是Compass*许春明,今天很高兴在“佛山名媛月府”通过凯盛专家跟大家聊聊“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并分享这个“新物业服务模式与实战的案例”,还记得2016年国家提倡的“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掀起的浪潮吗?当时最火的就是“互联网+”。

而最近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实体店的体验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整合成的“新商业零售模式”,没有售货员、没有收银员,顾客用手机扫码进店,选完商品离店、实现自动结算,未来可能连手机都不用,凭刷脸入场即可,新零售主要体现的是“创新和整合能力”,当互联网+各种行业、各种创新整合的新商业模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时,那么物业管理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1.什么是新物业服务:

有了新零售的带头,我们暂且把未来的物业管理叫做“新物业服务”吧,什么是新物业服务?就是以物业为平台终端,利用互联网工具、整合各种行业,围绕人的生活轨迹提供“物业+”的一种终极商业模式。

我们想一想:人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庭、工作、社交”三点一线,人的行动路径就是一条线,“线”的曲直长短决定了“三点”的位置与宽广,这条线可以用互联网来牵连,人一辈子都在重复这三个点,而承载这三个点的共同之处就是物业,这都是实实在在落地的平台终端,如果再运用云端、互联网、大数据的工具手段,新物业服务就可以渗透到人一生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在未来必将会成为互联网大佬(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房企大佬(如:恒大、碧桂园、万科、雅居乐)等争夺最激烈的终极战场。

2.传统物业管理与未来的物业服务有何不同:

2.1.传统的物业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病:

以公共区域和公共设施的基础管理维护工作为主:凸显的是以“物”为“业”,主要是房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清洁绿化、停车场等的管理,欠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利润来源相对单一:靠基本的管理费和侵占业主的公共资源(公共车位、公共区广告、场地租赁等)赚取的费用来维持公司运营。 大部分物业公司与开发商有关联:国内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与开发商关系紧密,把业主放到了对立面,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的首次进入是开发商指定的,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管理工作无法做到公开透明,出现了诸多隐瞒欺骗商户或业主的行为。

 重管理轻服务:缺乏工作人员与业主的友好互动性,物业公司好像行政机构,办事作风官僚,主宾关系倒置。

这种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成长,也很难适应现代社区业主的需求,现在新媒体的发展,业主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创新模式和增值服务,交通便捷、商业交流机会的增加,也让业主能够体验到一些很好的物业服务,回来对比就会发现自己社区的物业服务水平和差异在哪里。/ 5

物业公司各种运营成本的逐年增加,必然会转向业主提高管理费用,而业主衡量管理费用的高低会对比物业公司的服务能力,这是后期物业公司提高收费时与业主关系矛盾恶化的主要原因。

传统物业通过对社区管理、提高管理费以求生存,以侵占业主的公共资源获得增值,这种模式会逐步遭到业主的篾视和抛弃。

2.2.未来的物业服务:

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跨界整合,未来的物业必然也会以“服务”作为重心,通过跨行业的整合把服务渗透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我们会发现“新物业服务”将是各种商业模式里面真正能够快速“落地”和核心“闭环”的一种最佳模式,它融合了未来商业趋势的很多热点,如:共享经济、新零售、互联网+、物联网+等多个热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新物业服务”会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开发。

未来的物业服务重视以人为本、关怀人性,强调人的体验,不会像以前那么死板,它会加强社区友好互动性,为社区提供共享平台是大势所趋,这种新理念也必将会获得社区群众的尊重和无穷财富。

3.新物业服务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用“创新物业”的思维模式,通过下面的解说,大家会发现很多想做的生意和业务通过物业可以发展得顺理成章,也可以渗透得自然到位,我们可以用物联网+、物业+的思维来探讨新物业会发生什么变化?比如那些还在千方百计为线上线下结合的体验馆、顺丰黑店、共享汽车、网络约车、酒店非标住宿等开发各种盈利模式的大咖们,在新物业服务面前有可能成为“门外汉”而变得毫无竞争力,为什么会这样:

3.1.得终端者得天下

商战上有一句“得终端者得天下”,那什么是真正的终端呢?app算不算终端?他运载在手机上面,所以它不算真正的终端;手机算不算终端?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之后手机只能算终端中的一个,将会有很多的设备替代它或分散它的使用频率,比如未来的小机器人在家庭里面就可以用来语音、视频通话、全息投影,控制家庭设备,手机作为观看屏幕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弱,所以手机终端在未来也变得不可预知。

但是物业不一样,物业是一个平台,所有人与物必须要在这个平台上落地,你回家也好,上班也好,或者是去社交活动也好,必然会进入物业管控的这个平台,因此物业才是真正的平台终端,所有的商业活动也只有在物业的终端平台上才能够得以展现。

3.2.新物业商业模式的核心点:

 信赖力:信赖这个词在这里拆开来说是信用和依赖,网络购物、共享汽车等最担心的就信用问题,实体经济也一样担心信用问题,但是阿里巴巴开发这个支付宝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个信用支付的问题,你在网上购买物品,如果不放心,钱是先到支付宝,发现货不对板的时候就可以提出申诉,转的钱是不会给到商家的,这样就保障了购买者的资金安全,同时也促进了商家的进步。人们每天都在与各个物业平台打交道,与业主或商家关系最近的当然是物业,每天都离不开它的管控与服务,所以物业具有先天性的信赖基础。 熟人圈:社区邻居这个圈子只要有人善于组织,加上现代化网络工具的应用就很容易/ 5

成为熟人圈,这种实实在在就在身边的邻居圈、远比虚拟网络的安全可靠。通过提高物业工作人员对业主的服务频次、加强社区组织,物业公司和业主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近融洽、信赖力自然就会加强,再加上互联网、app软件的一些工具和运用,熟人经济发展起来就会顺理成章。比如说金融产品的信贷,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够像了解邻居一样那么方便,同在一个社区,你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消费能力,其他P2P平台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 生态链与闭环:社区的人群结构是多样化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它具备生态链的基本特征,富余人员的专业特长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有优秀教师资格的可以为其他家庭的小孩提供补课服务,家庭主妇在接送照看自己小孩的时候可以最大化你用自己的能力来接送邻居家的小孩。在各种商业模式的开发当中让人最头痛的就是如何找到它的“闭环”,很多商业模式都很容易被模仿、并迅速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开发的商业模式搞来搞去都还得想尽一切办法进到社区物业、写字楼、商业大厦,而物业通过管控闭环就可以让很多的商业竞争者无法进入而成为“门外汉”。

2008年有一个朋友想做深圳市区写字楼的快餐配送服务,因为一线城市里面在写字楼的上班族,中午的休息时间短、上下电梯、找地方又不方便,午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给一些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商机,朋友当时花了很大的投入在“在线预订”网站建设和推广这一块,我当时的意见是这个商业模式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写字楼的物业管控,实际上这就是物业闭环的一个例子,物业可以让你一家进,也可以让别家进,可以让你变得很方便,也可以让你变得不方便,谁的合作做得最深入,那么谁就会获得这里更多的客户,客户表面上看是消费者,实际上却就是这个物业的管控平台终端。这就是现在为什么移动、联通、电信都要讨好物业的原因,因为物业只要一旦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可以随时实现闭环这个节点,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具备的优势。

3.3.开展新物业服务的前提:

开展新物业模式的本质是基础服务,物业公司一定要把物业服务的主业做好,才能解决新物业服务里面的几个核心问题,主业做得太差,就会令业主或商户对物业延伸出来的服务项目失去信心;国内就有一家连锁物业管理公司,在香港的主板上市了,当时这家物业公司就推出了很多理财产品,比如说存多少钱就可以免月管理费,和分红型保险,物业公司通过预收费再发展其他事业;由于主业和基础服务做得不太好,导致推出的金融理财和保险等其他产品无法取得业主的信赖而功亏一篑。

3.4.新物业服务的商业热点介绍:

新物业服务的概念,可以让大家产生无限的想象,根据投资者的出发点,可以创新N种商业模式,这些出发点或许是提高员工的各种福利、或者是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或是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面就挑选3个比较热点的商业模式给大家介绍一下。

 新物业+新零售: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网上购买物品的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售后服务的问题,互联网发展再好、不管是虚拟现实VR或AR的应用有多牛,但还是无法达到现场的质感效果,所以马云才会到处收购实体商店实现线下布局,这才有了现在的“新零售”。大部分物业里面都有一些空余的场地,这为商家样品陈列和仓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做一个日常高频次消费品的展馆,也可以是新零售店,业主平时有空可以刷脸、或刷手机去展品区体验购买、也可以在家里通过线上互联网下单,物业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作人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比如把静态的安保人员动态的调用起来,因为这些工作人员平时本来就要巡逻、检查物业的各个区域,/ 5

把它动态地调动起来是没有增加他的工作量,也没有额外占用他们的时间,反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收入和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夯实业主的相关数据,并拉近了业主与工作人员的关系,为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多方便。

 新物业+共享汽车:汽车共享为什么在现阶段没开展起来呢?最主要的问题是“尴尬”,有车的业主以收费或议价的形式搭载邻居会觉得没有面子,另一方面是社区的应用软件在共享汽车方面还没做出来、或者功能上面做的还不够完善,其它的像社区教育、小孩、老人托管等都是因为“尴尬”这个原因而没有发展起来,这为未来的新物业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新物业+非标住宿:【途家】是一家分散式酒店管理、结合线下不动产存量、线上度假公寓在线订房交易系统的新型公司。他做了一个“途家网”,这个网为游客订房和业主房屋托管及管家服务的一站式交易提供服务。途家与万科有过紧密合作,就是万科把出售给业主没有入住的房产交给途家来打理,途家通过酒店式管理把房间出租给客户,获得的收益与业主分成,业主的房子空在那里,就有人打理,同时还会有一部分收入,那么途家要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对各个物业进行分散式管理,还要通过物业管理这一环节,所以在成本和管理上面就没有什么优势。如果物业公司直接运作这些空余的房源,首先在业主这一块可以取得很好的信任度,另一方面、现有的员工可以满足运作和管理的需求,既有成本优势,也有管理优势,相比于途家在项目落地方面、物业公司比途家要容易得多。

这3个商业热点都跟分享经济有一定的关系,互联网公司的零售、顺风车、滴滴叫车、非标住宿都是建立在一种陌生的环境下,而互联网时代的物业服务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大家建立在大社区熟悉的邻居关系之中,通过开放一度和二度的朋友关系,比如在用车的时候选择社区邻居或邻居的朋友,既加强了互动、又建立了友好的邻居关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同时酒店式非标住宿的出租由于是社区内的物业,各种服务能够直接落地,所以比其他互联网公司(如途家模式)自然要靠谱的多。

4.新物业服务实战的最佳场地与案例:

4.1.新物业服务实战的最佳场地:

目前新物业服务模式在运用上还处于萌芽状态,有通过互联网应用工具入手的(如:深圳的彩生活)、也有从房地产物业管理入手的(广州祈福新村),当然最佳的实战场地是已经储备了很长时间的物业服务口碑的大型房地产,如万科、恒大、碧桂园等在全国各地拥有大型社区的物业公司,这些大型房企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有一定的延续性,提供好的物业服务是为了积累房企的口碑,让后期开发的房子更容易销售,所以在物业服务方面做得都不错,这为开展新物业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提供金融理财等产品时,有强大的房地产公司作为背景支撑是再好不过的了。

当然一些零散的物业社区也是可以选择为社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的日常服务类产品,来达到提升物业水平、提高员工的福利、融洽业主关系目的。

4.2.初级案例分享:

国内用新服务理念开展商业模式的物业从2014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形态可以供我们参考,下面选取一个在生态布局、闭环等核心节点做得较好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广州祈福新邨,这个号称“中国第一村”有20万居民的大型社区是互联网时代新物业服务理念实战最早者之一,下面从生态布局和互联网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5

 生态布局:祈福新村围绕与人为本的八字方针“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布局了月子中心、养老机构、三甲医院、商业街、星级酒店、中英学校、超市、银行等,部分是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权威项目,获得业主信赖自然就不成问题了,这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布局,这为未来的新物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应用:祈福新村的一万响app整合的是社区内的商业,也就是在祈福新村的商业都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同时研究其他的大型物业公司的app软件,如彩生活的彩之云、恒大的恒腾密蜜,你会发现这些app的运用都是想整合或嫁接社会上的资源来为业主提供服务,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嫁接外面的资源是搭顺风车很难取得业主信任,合作商只是取得了广告效益,消费引流就很差。祈福的一万响链接自身的商业,在提供物流、信用等方面,数据就变得非常有参考价值。在app应用的粘度方面,其他物业的app软件基本上除了缴费报修等基本功能之外,比较少能找到增加用户使用频率的应用,但一万响设置了一个跳蚤市场、就像淘宝里面的“闲鱼”,社区的业主都可以在里面出售或交易商品,里面成交的成功率还很高,这有效的提升了业主使用的粘性,分享经济的上下班顺风车在里面也有所体现。

《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商业模式已逐步得到大公司的认可,恒大、万科等都在加紧布局,至于什么时候发力或产生财富效应,就得看投资经营管理方和软件应用开发者的聪明才智了。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有机会再见!/ 5

篇2: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第二个趋势是,互联网的连接时代已经结束了。创业公司不要再企图架构一个互联网,千万不要再做超级链接型的企业,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产业应用。产业应用就能把相关的利益者组织起来,组织之后才能分工。

今后的组织一定是共创、共享、共有的。如果说以前企业间的竞争是通过市场协调的,那么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企业要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需要组织所有的消费者和用户,在这之上再解决分工问题。包政觉得,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分工和分利。但是该怎么分工,怎么分利呢?这就要说到未来组织的第三个趋势了。

第三个趋势是,组织的内部和外部都会呈现出社区化趋势。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平台,可以借助平台用大数据完成场景化分工。这是什么意思呢?曾经给西贝莜面村的老板提建议说,应该用互联网的方式,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里来。比如在顾客结账之前,可以让他们给营业员打分,之后给营业员一分一块钱或者五块钱的奖励,这个可以调节,但是怎么评价是顾客的事,他们就相当于是你企业里负责评价服务的员工。

这其实和西方的小费制度一样,服务员的奖金来自顾客,就可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接下来呢,如果顾客打出来的分值跟公司大数据统计结果一样,说明他在用心打分,就可以多返优惠券给他。这就是分工和分利。等进一步的大数据来了,你就知道哪些人有责任心,哪些人对什么问题有见解,你可以根据这个给他一个称号,比如说VIP。这些VIP可以帮公司去组织社区,你给他们提供活动经费,他们发起活动,想怎么玩都可以。

我们认为,以后企业的管理问题,就是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共享每个人的大脑。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共享的不只是汽车和房子,更是人的大脑。今后的组织要释放每个人的大脑,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未来,生活跟工作都是完全一体化的,你不要觉得现在自己水平差,玩着玩着水平就高了,要有耐心。

篇3: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教育未来

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历程, 西方学者认为有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演阶段。就是说知识的传播是面对面的靠语言、靠肢体来表达传递信息这样一个过程, 是父母带着孩子、同一个家族的人、同一个族群的人在一起活动, 传递他们最重要的一些生活经验, 一代一代传下去, 离开了人面对面的传递无法进行, 所以它是一个表演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表述阶段。表述阶段因为有了文字,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后来的文字, 有了文字就不一样, 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记录下来、传递下去, 可以离开现场, 仅仅靠读书、靠任何记载文字的载体去传递人类的智慧。所以人类的经验就不受一代的影响, 可以无限制的复制、发展、传承、创新。有了文字, 人类因此有了阅读。有了阅读, 有了人类思想高峰不断的攀升, 所以人类精神的发展史就是阅读史, 人类几千年智慧不断积累传递靠什么呢, 是靠文字把它保存下来, 靠图书把它记录下来, 靠阅读把它传承下去。所以表述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影像阶段。所谓影像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积累, 有图像、声音来记录人类的智慧和活动。这样更直观、更形象, 效率也更高。

第四个阶段就来到现在的互联网阶段。在互联网阶段, 突破了仅仅靠文字、仅仅靠图像、影像来记录我们智慧、记录我们思想、记录我们活动、记录我们历史这样一个阶段, 整个阶段的信息传递更加立体化了, 更简单化了, 更快捷化了, 世界变成一个家园。在这个阶段, 知识的传递更平等, 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 过去是一种居高临下、是一种“我教你学”的阶段, 现在完全可以倒过来了, 课堂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过去在学校领域学习, 回家做作业。现在是在家里学习, 在教室里面解疑释惑, 整个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互联网面前, 学校会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 这给我们各种教育媒体、各种互联网教育机构提供了新的机会、新的可能性。

最近卡特尔基金会调查了600多个教育专家, 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未来教育将由谁买单?今后要买单的都是更个性化的东西, 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更个性化、更多元的, 这些都是互联网、新的技术带给我们的变革。所以技术的变革对教育在不断挑战, 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篇4:互联网时代的超市未来

超市类商品零售业态,未来有三种可能:

1、维持

维持现在的状况,电子商务对连锁超市的影响在于,大卖场更少,社区食品超市更多,线上购买长尾百货商品,到线下超市购买食品生鲜快消商品成为常态。

2、融合

线上线下结合,出现某种新业态(O2O),传统连锁超市门店是这种新业态的主体组成部分。比如线上平台和传统超市门店结合,顾客可在任何地方(包含门店)用任何工具(PC、移动端、门店服务)订购线上商品,也可在线上订购门店商品,可选择送货上门,也可到门店自提。与线上融合,营销、售后、服务、个性化将会体验更好,成本更低。

3、颠覆

出现某种新的电商零售业态,它完全舍去传统超市门店形式,可能没有实体店,也可能变成居民社区网点形式。比如“密集社区网点+区域仓库+线上平台”的形态,把干线配送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未来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已经处于“维持”状态,部分传统超市们正在试错“融合”战略。相当多的传统零售人认为,不会出现“颠覆”这种可能,笔者认为可能出现“颠覆”商业模式,并提供以下论据:

1、对比

2007年某电器连锁调研电商,结论是电器电商化不可行,流程复杂,物流问题和购物习惯等无法解决。2010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对媒体说,互联网只是一个资讯平台,不适合做成交易平台,未来消费的主流绝对不可能是网购。

现在再看,电器起家的京东2013年销售额达1000亿,苏宁全面互联网转型。也许现在的超市行业就像当年的电器行业,并不是电商不会颠覆超市,而是时机未到,每次颠覆之前总是风平浪静,颠覆之时突如其来,颠覆之后又那么理所当然。当连锁超市们真正看到这种颠覆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2、量变

不可否认,目前在经营的生鲜及食品方面,超市比电商效率更高,体验更好。但这种优势未来可能逆转。

现代商业社会像不断累积沙堆,沙堆某处何时崩溃不可预见,也不能归罪于某一粒沙子。几年前谁会想到诺基亚有今天,曾经国美苏宁也没有想到电商对自己的冲击如此迅猛。

2012年网购零售占零售总额6.2%,马云和王健林打赌10年内,网络零售额能否占总零售额的一半以上。谁也不能否认网购还将高速增长,量变还有巨大空间,而量变往往带来质变。网购人群,网购品类,小区域网购者密度,网购工具等各种量变累积,加上创业者们不断试错各种商业模式,量变质变规律决定可能出现颠覆变化,出现某种新业态,它在经营生鲜快消商品方面比超市更高效率,更好体验。

3、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基础技术,和“电”一样,必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造成的结果是“强制拆迁,异地重建”,是颠覆,而不是改良。上文提到的“维持”和“融合”,是“改良”而非“颠覆”。

传统纸媒是最重视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多年前各大报纸杂志就开始建网站,推出com服务,以为这样就能顺应时代。结果,微薄、微信这种全新的媒体渠道,才是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特性。几年前没人相信互联网会颠覆驾驶员这个职业,现在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等它普及后,随时随地租车才更高效方便,汽车零售市场和整个汽车行业必将被颠覆。笔者相信,互联网也将颠覆零售业态,互联网时代的终极零售模式还在酝酿,淘宝、京东等也许只是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而已。

4、影响

电商对超市行业已经产生影响,2013年是超市结构变革的一年,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发展明显比大卖场业态更快。曾经大卖场是购物中心的标配,现在大卖场在购物中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如果超市决策者们理解电子商务,那么这个趋势应该提前预料。大卖场的卖点是商品齐全,价格实惠,百货商品占比较大。但电子商务比大卖场商品更齐全,价格更优惠。由于配送成本和时限,生鲜食品等快消商品是电子商务不善经营的。现在新开的社区超市生鲜食品占比更高,部分社区超市几乎变成了食品超市。

目前流行的打车软件是颠覆汽车行业必经阶段,目前流行的B2C模式是未来C2B模式的必经阶段,目前互联网对超市行业的影响,也可能是未来颠覆模式的必经阶段。

超市决策者关注电子商务,才能对超市行业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对内的管理水平,对外环境变化趋势,共同决定超市命运,只关注内在管理,不关注外在环境必有远忧。

以上论据可知:有可能出现“颠覆”商业模式,就算不会出现“颠覆”,仅仅是“维持”或“融合”,传统零售决策者们也应该关注互联网,对相关新模式足够敏感,才能更好应对变化。学习引领变革的苹果,或者善于跟随的三星,而不是麻木的诺基亚。

篇5:未来通信是软件和服务的时代

●在经历高速成长期后,中国的宽带市场必将转向“业务型竞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是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相互融合,正在打破旧有的单

一、简单的通信产业链条,使通信市场走出封闭的格局。

●如何发挥微软在软件方面的实力,促进通信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通信业的更深层变革,这是微软一直在思考的。

当前,计算与通信的融合正在让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的沟通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手机与个人电脑、家电及各类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缝连接、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必将再次刷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体验。

在通信领域,伴随着互联网、3G、NGN、IP通信网及大量增值业务的飞速发展,IT技术获得了更广泛的用武之地。未来,随着通信硬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通信业将迎来软件和服务的时代。

IP通信变革需要软件与服务

今天,通信业已经走过传统的电话时代,迎来了新的IP时代。在经历高速成长期后,中国的宽带市场必将转向“业务型竞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差异化的业务、丰富的应用才是宽带世界的精髓所在。而基于IP的通信网络中,服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软件的作用正在不断突显。

随着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涌现出了VoIP、即时通信和电视会议等多种多媒体服务。过去,通信领域的软件以专有软件为主,是完全为交换硬件服务的,而微软的软件更多是为通信领域的桌面办公服务。但是,电信与网络的融合打破了以往的软件界线,新的多媒体应用需要新的应用软件提供支撑。目前,在新的应用网络中,底层供应商和应用提供商的角色正在分离,也正是应用与服务的需求才使微软有机会进入通信领域。

今天,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相互融合,正在打破旧有的单

一、简单的通信产业链条,使通信市场走出封闭的格局,软件厂商等多方力量的加入,将更加丰富电信产业链,拓展新的应用,使整个产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谋求合作,实现共赢。

仅以手机产业链为例,传统的手机产业链非常简单,由手机制造商“一条龙”地完成所有研发和生产工作,只在基础元器件采购及通信软件授权购买方面需要其他厂商的参与。而与此对应的结果则是手机之间相互不兼容,几乎没有二次开发的可能。而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越来越多的数据应用需求呼唤着通用手机平台和应用软件的出现,在统一的应用平台上,构建强大和丰富的移动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移动体验。这种需求让更多的厂商获得介入手机产业链的机会,也使合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基于此,微软已开发出一系列针对通信领域的通用平台, 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提供更多的增值数据业务,实现人们的随时随地无碍通信。

联手北电实现统一通信

今年7月,微软公司与北电达成协议,微软和北电网络将联合组建面向企业及电信供应商的硬件及软件开发团队,将北电的网络与微软软件的易用性相结合,加快实现统一通信。联盟后,两家公司将推动传统的商业电话系统向智能平台过渡,通过北电的软件产品及微软的统一通信软件平台提供更多先进的语音功能。我们双方建立这一联盟来自于双方对实现统一通信的共同愿望,将有助于推动通信和计算的融合。而双方合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北电与微软在技术、营销和服务上的联盟,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可能最终实现企业通信的转型,减少成本和复杂性,提高客户的工作效率。

在我们双方的合作基础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统一通信理念的共同愿景。统一通信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打破当前通信手段中以设备和网络为中心的限制,使人们只要通过最常使用的通信工具和应用,就可以便捷高效地与同事、客户及合作伙伴沟通。统一通信将在目前全天候、始终在线的移动工作环境下,再次大幅提高个人、团队和企业的工作效率。我们这种基于软件的应用,将电子邮件、语音邮件、VoIP、即时通信及视频融为一体,而用户处于通信的中心,同时将包括微软办公系统和第三方软件应用在内的各种通信功能直观地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

未来是智能化的时代,微软还为统一通信注入了智能。微软的集成通信解决方案中不但置入了“在线感知”技术,集成了多种沟通方式,实现了多种模式之间的无缝转换,还内置了智能软件以帮助用户轻松定制符合个人习惯的个性化集成通信。正如比尔?盖茨所言:“虽然目前我们能够通过众多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是, 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使之变得更加智能并能更加高效地为我们服务。借助软件的力量,我们可以让现有的沟通方式变得更为简捷――而微软研发的这些解决方案恰恰将给用户带来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在线感知,一种更为一体化的体验,以及一个更为安全、值得信任的沟通环境。”

为了更好地发展统一通信,微软已经与思科、亚美亚、阿尔卡特以及西门子等公司在统一通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测试。此次与北电的合作,不仅仅是互联互通测试,而是在订单、销售人员、方案规划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层次合作,微软与北电双方都将投入大量资源支持这一合作。

微软的通信使命

IP时代不仅给了微软进入通信的机会,同样也给了微软更大的挑战,如何发挥微软在软件方面的实力,促进通信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通信业的更深层变革,这是微软一直在思考的。

从Windows Mobile到Windows Live,再到现在的统一通信,微软在通信领域已经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产品线。同时,微软历来强调和秉持“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与各个环节的厂商加强合作,共同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多新服务新产品的目标。

对未来通信的发展,微软同样更为关注,并不断为之努力。过去几年来,微软亚洲工程院在统一通信和移动技术研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微软亚洲工程院在下一代即时通信网络终端和Exchange Server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中承担许多重要的项目,建立起了一只强大的统一通信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队伍。今年3月,微软投资成立“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加大对下一代Windows Mobile产品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展开探索,并重点研发针对中国乃至亚太区域用户需求的创新移动技术与产品。在此基础上,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将进一步调动微软全球的优势资源,实现对技术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合作的战略提升。

未来,在加速孵化微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加速推动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同时,移动技术中心将根据技术、产业及市场发展趋势,锁定以下三大领域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基于3G及更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核心技术进行探索;其次,研发下一代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多媒体娱乐应用――如图像和视频管理软件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还将与移动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手机制造商紧密合作,着力开发契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专项技术与产品。目前,在上述领域,移动技术中心正在进行的项目已达到7个。此外,为充分释放本土优秀人才的潜能,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还将招募和培养更多人才――未来一年里,研发团队的规模将成倍增长。

在具体的产品线上,微软一方面仍然着重发展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这是微软开发的前端软件产品,也是微软通信行业解决方案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部分。Windows Mobile不仅能够连接不同的设备,同时还把人与所需信息连接起来,大大降低了个人和商业机构间的交流障碍。使用这一操作系统,人们可以轻松实现信息同步,浏览网页,使用熟悉的Word、Excel 和Outlook等软件。采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手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机,它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真正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得所需的信息。

另外,微软去年推出了Windows Live战略。目前微软正在进行新的设计,以便各个Windows Live服务软件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在一些场合中,某些Windows Live软件是相互独立的,但可以在其它Windows Live软件的支持下发挥出完整的效能。举个例子来说,Windows Live Expo已经集成到所有Windows Live通信应用程序当中,通过这些应用程序都可以调用Windows Live Expo。

作为整个通信软件的支撑,Windows Server在后台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为统一通信提供多种支持。去年,在微软的整个业务中,Windows Mobile的增长率最高,达到47%,另一个高速增长的就是Windows Server,超过15%。目前,依托合作共赢策略与开放的技术平台,微软已与来自世界55个国家的120个运营商、50多家手机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使得移动业务在过去一年里跻身于微软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而在移动业务的发展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将在整个微软全球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微软的业务发展数字中可以看出,通信领域的巨大潜力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未来,微软将通过与业界更紧密的合作,帮助移动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手机制造商不断获得成长的动力,共同建设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数据与多媒体通信产业的生态系统。

张宏江博士履历

张宏江博士现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同时兼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副总裁。

加盟微软之前?熏张博士曾任美国硅谷的惠普中央实验室经理,负责多媒体内容的检索和管理技术,智能图像处理和视频编码等科研项目。

张博士毕业于中国郑州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获丹麦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篇6: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目前,由于公立图书馆的人员待遇相对较低,造成难以吸纳人才的现象,如何建立起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团队,成为了公立图书馆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公立图书馆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人才在公立图书馆改革创新的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加快发展步伐。这就对公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自身素质及职业操守,并且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能够将新事物与传统工作进行结合。但图书馆当前缺少专业人才,拥有图书管理学等专业的工作人员先对较少,加之自身知识结构得不到提升,创新意识相对较差,工作人员素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读者对图书信息的使用也被受到了极大阻碍,影响了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步伐。

2.2 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开始重视起情感体验及服务质量。然而当前公立图书馆并没有把握好读者的心理,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阅读服务,无法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的认真态度及良好的服务质量。网络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读者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电子书及网络书籍等方式的出现时人们的阅读变得多元化,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多年来都是以借阅为主。虽然在网络的普及过程中加入了电子阅览室等新形式,但这些新的阅读形式无法承载足够的读者,同时图书馆未针对现状开展相应的新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地位在逐渐降低。互联网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改变了阅读习惯,打字聊天、微博互动等交流方式使读者难以真正的静下心进行阅读。只有图书馆开展更加多样化阅读服务来吸引读者,才能使公立图书馆重新建立起自身的地位。

2.3 公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不足

篇7: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8月,高清视频网站奇艺宣布推出“智服务”,针对提升用户体验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智能功能。作为“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用户中心“我的奇艺” (i.qiyi.com)也在当月正式上线。奇艺技术产品副总裁袁斌表示,“智服务”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奇艺带领中国网络视频行业,步入用户服务“智能化”时代。此次,百度新首页推出,并优先选择奇艺作为行业内推荐网站,无疑将更有助于推动“个人用户中心”从搜索平台到视频终端的贯通、延伸。

百度新首页和“我的奇艺”的共通之处便是“个性化订制”,即将百度搜索平台、奇艺影视平台上的服务分别整合,为用户提供搜索需求留存、观影喜好推荐的一站式服务,

目前,奇艺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也已超过1.7亿,覆盖中国一半以上网络视频用户,8月,奇艺iPad客户端用户数超过200万,稳居行业第一。此次,双方对“个人用户中心”的共同推动,无疑将影像中国多数网民的搜索、观影习惯,百度搜索和线上观影都将从“即搜即用” 逐渐转变为“不搜即用”。

奇艺技术产品副总裁袁斌表示,通过奇艺一年多来的努力,改变了用户对于网络视频的体验和认知,网络视频步入高清、正版时代。另一方面,海量的视频增加了用户选择内容的成本,奇艺推出的“智服务”战略,以“个人用户中心”为核心,实现多平台播放记录同步、智能化推荐引擎、离线观看等功能,方便用户使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降低用户选择成本。

篇8:互联网时代物业服务的未来

互联网思维消费特征颠覆传统市场

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的“80、90后”,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一代,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时尚消费的主力军团。这一现象给我国制鞋企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他们的消费需求与过去有哪些不同呢?先生产,再找市场的传统模式将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带着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去探究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进而思考:制鞋企业应该怎样给自己鞋款重新定位?以及,如何科学规划未来的产品架构?

时代在发展,格局在变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上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审美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较于“60、70后”,“80、90后”的消费理念有何共同特征?如果我们用好奇心,细微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可以粗略归纳出以下四点:一、都有一定外语基础,时尚信息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国际化视野;二、从小学画画,美学基础好,审美能力强,懂经典、追时尚、讲流行、选个性;三、对时尚产品的品质要求侧重性价比,崇尚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四、消费观以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者居多。另外,随着广大农村“80、90后”触网数量的扩张,对鞋款时尚、流行的要求将趋向城乡一体化,这也意味着个性化、特色化、时尚化消费的进一步扩张,由此,未来的鞋类市场对产品的设计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来自国外的ZAZR、H&M、M&S、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近几年来风靡一时,就是一个例证。众多的“快时尚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抢占我国时尚消费市场的先机,只因他们紧跟国际时尚,紧扣了年轻一代的消费心弦。

具有“快时尚”特质的产品既是满足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亦已明显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宠”,并且每年都在呈几何式增长。按传统思维“先生产,再找市场”的工厂模式,将很快会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特征的新模式,即如何利用强有力的研发设计团队,通过精准的消费信息和市场定位进行研究、设计和生产、销售。由于互联网思维消费特征日益显著,市场正倒逼着传统鞋业必须转型升级,“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至少具备以下三种类型特点之一的鞋企更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一是高技术类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二是实现高端制造个性化、特色化鞋类产品的品牌企业,三是具有“快时尚品牌”特质的鞋类品牌企业。面对“倒逼”,站在“产品为王”的角度,鞋企应如何把握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对制鞋企业而言:转型,就是从零部件简易组装型,向高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就是从无法适应市场的微利产品,往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鞋款结构调整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鉴于“产品为王”时代的特质,满足场合需求将是未来鞋类产品结构调整的新趋向。西方人最早提出的服饰穿戴T.P.O原则,分别是英文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场合)或objective(目的)的缩写。这就是告诉人们在着装时要考虑时间、地点、目的这三大要素。东方人把着装与一个人的素养与内涵相联系,视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含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场合的着装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一张一弛,张弛有度”的处世哲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攀升,身处时代跨越期、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一代,对现代服饰、鞋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会沿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轨迹,他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毕竟我们已经接受并习惯了他们的服饰文化)。未来的消费需求可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需求,它是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伤害为目的,进而追求舒适的基本诉求;二是心理层面需求,主要是追求自我、展现个性、体现品味,以自己认为合不合适为主要追求;三是社会层面需求,关键点是注重场合,符合国际礼仪(穿衣戴帽更多是为他人着想),追求展示文化内涵,丰富多种角色需求(套用一句广告词,“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想秀哪一面?”)。

由此可见,未来鞋类产品将进一步细分,鞋子种类也更为丰富,会呈现立体交叉的状态;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需求,将是今后鞋类产品演变的新趋向;高档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将会顺势而起;大众化品牌,除了要求“品质”的同时,将会更加侧重于满足产品的“品相”和“品位”诉求。对制鞋企业而言,可以客观地去理解:“品质”依靠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去支撑完成;“品相”依靠增强美学设计,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让产品自己会说话;“品位”依靠文化、典故的植入,让产品更具有艺术灵性,让产品故事能渗透、可传承。

传统的制鞋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只是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做法,传统不是过时,而是因为产业太经典了,才成为传统。由于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渐趋成熟、理性,对于大众化、低价位的产品,要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我们完全可以用产品的“品相”和“品位”去弥补。西班牙ZARA、Massimo Dutti等品牌的鞋类产品,近几年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设计和研发团队作支撑,一方面,产品价格与品质匹配,另一方面,产品有主题、有故事,“品相”、“品位”俱佳,以此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自我思维模式的转变,制鞋企业家要相信,一双好鞋子,西方人能做,心灵手巧的东方人一定能做得更好。遵循科学规律,坚守“科技融合品质、艺术融合品相、文化融合品位”的升级信念,有文化、有品位、高附加值的鞋类产品也一定会顺势诞生!

巧妙掌控时尚鞋款和经典鞋款的平衡

现今,我国鞋类消费理念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品牌鞋企也到了必须要去考究一下鞋类产品的组织架构的关键时候。纵观国内外成熟度比较高的鞋类品牌,其产品架构基本上会用核心款、辅助款、点缀款三个层面去规划,只是每个品牌的定位不同,各个层面产品的占比不同而已,按照不同的占比凭主次、按重点区分产品结构。他们一定都会有自己企业的核心款,也可以说是品牌的形象款。比如:法国品牌TOD'S(托德斯),消费者称之为豆豆鞋、驾驶鞋,就是TOD'S品牌的核心款(品牌形象款),也是他们品牌的永恒主题;意大利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几款围盖男鞋和多个跟高的浅口女鞋都成为品牌的核心款(品牌形象款),款式样子深入人心、历历在目,都难以从人们记忆中抹去,这就是国外成熟品牌最引为自豪的关键技术要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款式基本不变,只做优化和微调。至于他们的辅助款,其来源,也都是以经过多年沉淀提炼、不断优化之后的经典款(基本款)为主,时常会加一些时尚元素,也可以称之为时尚款。他们的点缀款,都是代表国际时尚、潮流的款式,主要起到引领时尚的作用,款式上、设计上普遍比较前卫、新潮,按我们的叫法就是流行款。

规范鞋款分类有助鞋类发展

本文最后部分,与大家一起探讨未来皮鞋类产品分类的新趋势。根据美国形象管理学的理论,按照国际服饰类产品场合分类与个人着装风格基本原理方法,笔者认为皮鞋类产品种类可作如下划分,供大家参考。

篇9: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的价值与未来

【关键词】纸质出版;知识产权;免费;互联网+

【作者单位】付江,中国青年出版社。

传统出版、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是近几年业界耳熟能详的几个词,数字出版取代传统出版或纸质出版的论调也一直不绝于耳。但是纸质出版和传统出版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抛弃的是传统出版,而绝非纸质出版。

传统和现代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不同,传统和现代的区别其实是时代变化背后,价值观与运营模式的嬗变。

传统出版是以纸质出版为主体的出版模式,以前人们很少将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对立起来谈。人们对传统出版的反思与批判,其实是伴随着近十年数字出版的兴起而产生的。于是人们往往容易用数字出版来指代现代出版,认为它们是一回事。

不过如果基于本身的概念内涵,真正和数字出版相对应的应该是纸质出版,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出版载体。而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的区别,则是线性流程和非线性流程的差异,前者强调层级式管理,后者的组织形式则趋向扁平化。

数字出版是现代出版的一种典型特征,但也并不是全部。在传统出版时代,纸质载体和数字载体同时存在,当然那时的绝对主流是纸质出版。而步入现代出版时代,数字出版虽然占据新技术的优势,成为现代出版的典型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纸质出版一定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数字出版发展已有十余年的今天,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纸质出版在整个出版产业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传统的出版机构,借助数字化转型这一契机,带动组织结构的重组以及价值观的再造,从而实现出版模式的现代化。传统的出版机构现在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不是所谓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是要努力建立符合新时代的现代出版形态。现代出版意味着,从价格出版向价值出版的转变,从出版物物质成本核算向精神成本(内容稀缺性)考量的转变。出版载体消长的背后,是出版商业模式的消长,是从粗放式追求量的模式向内涵式注重质的模式的嬗变。

一、纸质出版仍是知识产权变现的优质途径

1.纸质出版物的封闭性是其成为一个好产品的核心要素

纸媒的封闭性是与互联网的开放性相对而言的。一本纸质书或者一份报刊一旦生产出来,就已经被定型,无法轻易更改,在传播上更是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数字出版则不同,其不仅可以快速地不断重新修订,推出升级版,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被无限复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纸质出版物是一个好产品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纸质出版物具有封闭性,所以产品才可以被定价。在互联网上免费传播的内容即使很优秀,但是缺乏成为好产品的根本要素。对于智力成果而言,其价格往往与其封闭性成正比。专利权保护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帮助产权人实现智力变现。那种认为可以通过交叉补贴,比如说广告、第三方付费等方式为免费的内容建立商业模式的说法,对于网络视频来说或许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文本和图片这种内容来说,靠自身版权的售卖获得收入才是王道。

2.纸质出版的流程,有利于凝结编辑的劳动,为内容增值

读者的阅读口味不仅需要迎合,更需要引导。新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是作家,都可以是记者和出版者,那还需要编辑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出版必须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为,编辑的存在不仅对于内容的品质是一种保证,在思想导向上更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自媒体时代,我们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大众对自我的认知。即使每个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言论,记录现实,但这距离成为评论家、记者或者作家还很远。编辑的价值能够帮助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以最佳的面貌问世,同时编辑还可以整合和策划选题,帮助作者,引导作者,成就作者。纸媒的出版流程更加凸显了编辑作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出版秩序,还可增加编辑的智力成果和劳动价值,使文化产品成为一个凝聚多方努力和创造力的成果,最终使内容增值。

3.纸媒有其特有的质感和美感,这些都与数字媒体无关

抛开像素、分辨率和翻页等技术性的阅读体验,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虽有千般好,但有一样是它们永远也无法具备的——那就是质感。当然人们会说,数字媒体就不需要质感,将所有文章和图片碎片化呈现是数字媒体最强大的优势,但强大到极致的优势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是它的劣势。一本图书或杂志,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你的眼前,它就拥有了某种类似生命体的质感,读者每一次翻页就是一次抚摸和一种交流。2015年,电子书的著名拥趸,Flipboard设计师Craig Mod发表了一场演讲,讲到他曾经如痴如狂于Kindle的革命性光晕中,四年之间几乎抛弃了纸质书。然而,最近两年来,电子书却让他心灰意冷,他重拾旧爱。他说道:“一旦买下一本纸质书,那么这本书就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翻阅、标注、折角、磨损和重读。其中,重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读是过客,二读是知己。人书的和睦,靠的是岁月的洗礼,而非时分的堆砌。”[1]

4.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竞争将是“赢家通吃”

互联网改变了时空的距离,也改变了媒体的生态。互联网一方面使内容速生速灭,资讯覆盖极快,花很多资源和精力生产的内容在网上很快就会被湮没掉;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内容的竞争也变为全平台的竞争,互联网将“赢家通吃”的规则推到了极致,內容不再是和自己比,也不是和同行比,而是和这一细分领域内最强的那一家比。新媒体降低了出版行业进入的门槛,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换句话说,新媒体行业内金字塔的层级将异常分明,获得资本和关注的永远只会是金字塔顶端的那几个;后入者不仅将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更现实的是,自媒体将比传统媒体更快地迎来高度细分化的市场,而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又都仍是“赢家通吃”。相反,纸媒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征,其只要有特色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

nlc202309081518

二、 数字出版不等同于免费模式

前几年还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出版,就是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取代传统的收费模式,如今这个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数字出版采取免费模式其实是很无奈的选择

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打着“免费”旗号的新媒体,甚至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但数字出版表面喧嚣的背后,其实是一地鸡毛,热闹是热闹,但好像大家都没有赚到什么钱。

一切都是因为“免费”。因为我们的大众没有付费阅读的习惯,更因为版权意识的缺失和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低违法成本和高维权成本之间的矛盾,最终逼得大家都干脆设想通过建立免费模式先把流量做上去,再考虑赢利。殊不知,这样建立在“不合理”现实之上的做法,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满盘皆输的局面。出版者输掉利润,作者输掉稿酬,读者输掉内容品质。平台看似没什么损失,坐收渔利,最后也输掉了机会。

期待“交叉补贴”,也就是第三方为读者的免费阅读买单的想法,对于文字作品来说有些一厢情愿。文字作品所能提供的关注度、流量和转化率所具有的广告价值非常有限,即使是在电影产业链较为成熟的今天,广告(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能够为一部电影所贡献的利润也非常有限,票房始终是电影产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出版产业也是这样,一本书或者杂志做出来,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首先都要靠发行收入来赚钱,也就是产品自身能够卖钱,这是一个出版物最基本的价值。

2.数字出版确立收费模式利大于弊

视频作为免费模式的始作俑者也已经开启收费模式了。2015年年末,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快播一案的审理。当时有媒体这样评论,“以刑事案落幕的快播身后,一个内容至上、收费观看的时代已经到来”,视频江湖正在从免费时代向收费时代大步迈进,不仅“95后、00后的崛起,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他们更愿意为喜欢的东西付费”,而且也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大家都处于一种无底线的竞争中时,“烧钱”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冷静下来的人们终于开始思考盈利模式、技术创新与法治规约之间的关系[2]。

视频江湖的免费时代正在悄然过去,文字江湖的免费模式也会不远了。数字出版的产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读者必须为优质的阅读内容付费,这是保持作品创作者们的热情和作品水准的一个必要条件。

如果说电商的低价竞争模式,以拖垮制造业和降低大众物质生活品质为代价,那么数字出版的免费模式,毁掉的就是中国的出版业以及大众的文化生活品质。这也是欧美国家虽然互联网非常发达,但其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并没有那么快的原因。欧美国家的官方政策并不刻意向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倾斜,相反对于知识产权和纸质出版业有一系列帮扶措施。

以日本为例,根据世界报纸和新闻出版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发行量前三的报纸都在日本,分别是《读卖新闻》(969万份)、《朝日新闻》(745万份)以及《每日新闻》(332.2万份)。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拥有覆盖率极高的报纸配送站,而且还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版权保护意识。日本官方《关于网络著作权的声明》(1997)中要求,互联网企业、电子媒体在转载新闻信息前必须取得报社、电视台或通讯社的同意,并注明转载来源,否则将视为侵权。这些新媒体上的信息都非免费——如果读者想要阅读完整的内容必须注册、付费。再加上政府对报纸推行的减税政策,所以即使日本新闻界也在积极推动信息的数字化,但纸质报刊并没有遭受到灭顶之灾[3]。

三、“互联网+”能为纸质出版带来什么

1.改造出版流程和组织结构,推动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

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重新塑造着我们生产信息的方式和过程。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和运营理念,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改造或者再造,是我们建立现代出版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和传统出版的融合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在转型中我们仍固守传统媒体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的理念,最终实现的顶多是“+互联网”而已。由于工具的从属地位,传统出版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化。互联网对传统出版的改造,首先是组织结构层面的。具备互联网属性的出版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应该是等级烦琐、事事讲控制的集权模式,而应该是以多个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小而美的自组织为主体的平行竞争结构。我们只有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梳理出版机构的战略、文化和组织,才能改变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从而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最终彻底转向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从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品牌下衍生出的新媒体,其在发展中缺的既不是思路,也不是钱,而是体制的空间。

2.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本质上是“人”对“物”的颠覆

互联网带给当代经济的全新理念是,所有商业都要向人本主义回归。互联网网状结构的基本形态,是非层级、去中心化的,这决定了其内在精神必然是追求平等,进而衍生出开放、透明和民主等基本属性,最终集中体现为“人性化”。数字出版同样具有这些基本属性——更加重视人的需求,彰显人的力量[4]。而且,互联网的所谓“用户思维”其实就是要发现和重视人的需求。在“用户思维”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出版企业不仅要拓宽信息源、扩大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此外,属于现代出版的内容订制同样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超高细分的内容订制成为趋势,“用户”不再静态全盘接收你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希望有选择性地定制,使内容和自己之间有更多的交叉体验[5]。传统出版业要和互联网融合,很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以此来留住讀者(用户),发展读者(用户),成就读者(用户)。

3.互联网改善了传统出版沉重的渠道

近年来,书店和报刊亭的经营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依托于邮政发行系统的报刊亭。借助于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纸书的发行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店的业态也在重塑之中,大而全的图书中心逐渐让位于注重体验和社群性的独立书店。然而,纸媒和读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是日本,依靠其覆盖率极高的报刊配送站使整个社会的报刊发行位居全世界前列。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全国的报纸住户配送比例为95.19%,而通过便利店、报刊亭等公共场所零售的比例仅为4.28%,换句话说,订阅的比例非常高。由此可见,发行体系而非载体本身,已经成为决定纸媒生存的生死线。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过去一直非常沉重的报刊发行渠道得以精确和轻量化,基于终端的大数据也好,采取共享经济的社区物流也罢,传统出版机构只要做好纸媒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使报刊能够更精准和广泛地抵达目标受众,用服务为纸媒增值,纸媒出版仍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可供挖掘。

4.纸质出版不应该拒绝互联网,而互联网更不应该脱离法制

就像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伟大的发明一样,互联网天生具备革命性和破坏性。互联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其自由分享精神,它打破了人类社会地域和阶层的限制,让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但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互联网的破坏性也一样不可小觑。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与现实世界的产权精神天生背道而驰。前者宣扬免费分享,后者强调产权。所以,如何将互联网的自由分享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既不阻碍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不侵害产权人的权利,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秩序、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我们期待着通过立法,划定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底线;通过执法,让低价不正当竞争和控制市场等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技术越是发达,越是需要在立法和道德上对其加以限定。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互联网新时代必将来临。我们应把互联网这只“猛兽”关进法制化的笼子,建立起顺应世界潮流、尊重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的互联网生态。

[1] Craig Mod. 皮蛋国的公主,阅读方式的未来之路——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EB/OL]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98304/472143/.

[2] 裴昱,孙丽朝. 快播的江湖[N]. 中国经营报,2016-01-16.

[3] 陈洋. 新媒体为何没打败日本报业[N]. 东方早报,2015-11-10.

[4] 刘京蕾.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其实啥也不是,只是向“人”的回归[J]. 互联网周刊,2015(9).

[5] 林晖. 从“新闻人”到“产品经理”,从“受众中心”到“用 户驱动:网络时代的媒体转型与“大众新闻”危机——兼谈财经新闻教育改革[J]. 新闻大学,2015(2).

上一篇:频道宣传片制作流程下一篇:购物中心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