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未来

2024-05-07

互联网的未来(精选十篇)

互联网的未来 篇1

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历程, 西方学者认为有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演阶段。就是说知识的传播是面对面的靠语言、靠肢体来表达传递信息这样一个过程, 是父母带着孩子、同一个家族的人、同一个族群的人在一起活动, 传递他们最重要的一些生活经验, 一代一代传下去, 离开了人面对面的传递无法进行, 所以它是一个表演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表述阶段。表述阶段因为有了文字,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后来的文字, 有了文字就不一样, 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记录下来、传递下去, 可以离开现场, 仅仅靠读书、靠任何记载文字的载体去传递人类的智慧。所以人类的经验就不受一代的影响, 可以无限制的复制、发展、传承、创新。有了文字, 人类因此有了阅读。有了阅读, 有了人类思想高峰不断的攀升, 所以人类精神的发展史就是阅读史, 人类几千年智慧不断积累传递靠什么呢, 是靠文字把它保存下来, 靠图书把它记录下来, 靠阅读把它传承下去。所以表述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影像阶段。所谓影像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积累, 有图像、声音来记录人类的智慧和活动。这样更直观、更形象, 效率也更高。

第四个阶段就来到现在的互联网阶段。在互联网阶段, 突破了仅仅靠文字、仅仅靠图像、影像来记录我们智慧、记录我们思想、记录我们活动、记录我们历史这样一个阶段, 整个阶段的信息传递更加立体化了, 更简单化了, 更快捷化了, 世界变成一个家园。在这个阶段, 知识的传递更平等, 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 过去是一种居高临下、是一种“我教你学”的阶段, 现在完全可以倒过来了, 课堂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过去在学校领域学习, 回家做作业。现在是在家里学习, 在教室里面解疑释惑, 整个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互联网面前, 学校会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 这给我们各种教育媒体、各种互联网教育机构提供了新的机会、新的可能性。

最近卡特尔基金会调查了600多个教育专家, 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未来教育将由谁买单?今后要买单的都是更个性化的东西, 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更个性化、更多元的, 这些都是互联网、新的技术带给我们的变革。所以技术的变革对教育在不断挑战, 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篇2

如果问我过去十年美国对世界的贡献,我的答案是苹果手机,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有这个机会。再过5年,互联网金融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全世界会反过来学习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

中国将成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在今天的美国或者欧洲地区,真的要把互联网做出来是不容易的,因为在欧美等金融服务发达国家,金融服务更为多元化、立体化,覆盖了几乎所有人群,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太多机会。而且欧美富裕阶层的年龄基本都在四五十岁,这些人和银行业、证券公司往来已久,由于传统的服务水平已经很高,现在让他们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东西,他们可能觉得没有这个需求。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富裕人群较年轻,对新科技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运用有强烈需求。根据《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中出生于1960~1989年的为绝大多数,共占了81.1%。这些人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他们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接受度高,这得归功于中国拥有良好的互联网基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这些都为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普及创造了可能。

此外,中国的金融行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未享受到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或支持,包括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等;而在投资端,中国目前稳健型、固定收益类的投资工具非常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更是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其他,例如金融运营和交易成本高、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难度大、流动性管理等都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成为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有效组成部分,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

户提供快速融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数据透明、快速便捷,将运营和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效率,并能将原来由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性,转为由客户自身提供流动性,从而降低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的未来 篇3

不得不佩服史玉柱的坚韧、果敢和另类,从被全人类所诟病的“脑白金广告”,到饱受争议的跨行业扩张,再到此款所谓“美女玩家最多”的网络游戏……仔细思索,史玉柱的成功之道正是“充分抓住了消费者的现实且真实的需求,并把它运用到了各个产业领域。《巨人》所谓的“最便宜、最好玩、美女玩家最多”的网络游戏,貌似和前些年爆炒的“3G理论”(Game、Gamble、Girl)的理念如出一辙,由此让我联想到了互联网的未来,它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Web 2.0后面的所谓3.0、4.0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路径可循呢?

纵观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曾经潮起潮落、夏日寒冬,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才人出”。究其盈利模式,目前而言应可以分为如下9大类:

1.基础通信:以提供基于VOIP业务为基础的互联网基础语音通信服务提供。

2.数字内容分发:以数字内容为产品(如音乐、图片、视频、游戏、数据文件),向互联网用户进行定制化推送与发行。

3.新媒体:通过对某类信息(内容)的专业编辑与制作,前端聚拢海量用户,实现媒体广告投放。

4.撮合交易: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或其它方式,提高买卖双方的交易效率和效益。

5.虚拟物品交易:通过社区的主题聚类,逐步形成稳定海量的社区用户,同时向社区用户营销基于该主题的虚拟物品。

6.搜索与分类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搜索与筛选服务,成为后端商家的产品信息发布中介。

7.Web 信息化服务:为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门户网站建设等相关信息化服务。

8.网络营销中介:通过建立互联网网站联盟的形式,为企业(广告主)提供基于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的专业中介服务。

9.被资本收购:在没有任何清晰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凭着创业者的激情和创想,形成了超乎寻常的用户流量,迅速通过大资本变现。

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了3.0、4.0还是5.0,我认为其盈利模式,应该也超不出以上这九种,只不过未来的互联网的存在模式会发生变化,用户聚集特征会发生变化,用户需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具体盈利点会发生变化。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将“以主题社区为用户聚类的基础,以IM+VOIP为沟通工具,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需求关系满足的解决方案平台”,之所以这么判断是源于对互联网发展历程的分析,让我们来看一看互联网是如何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的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1、门户阶段 2、搜索阶段 3、社区阶段。

在“门户阶段”,整个产业是“单一化”的—“产品单一化、需求单一化、盈利单一化”,用户需求初级且简单,“门户网站就是互联网”的定位在普通用户脑海里根深蒂固,同时所有的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基本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伴随着Google的IPO,标志着整个互联网产业进入了“搜索阶段”,这个阶段行业表现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Web 2.0”。虽然Google的模式与后来所谓的Web 2.0模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是Google对于传统互联网模式的颠覆以及它近乎偏执的创新精神使得这家公司逐渐成为后来众多Web 2.0公司所顶礼膜拜的对像。

在“搜索阶段”,互联网产业逐渐凸显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基于搜索引擎的广告发布、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数字内容分发、基于IM平台的社区虚拟物品交易、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信息服务、基于网络联盟的营销中介代理等等。如果同时也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当下“搜索阶段”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多元、互动、权威边缘化和去中心化。

在经历了和经历着第一、二阶段之后,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的发展应遵循一种“社区模式”,即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社区阶段。互联网行业虽然被冠名为“新兴行业,新经济”,但是仍然要遵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即商业模式的存在必须是合理和健康的,同时必须是要有盈利和增值的。分析现实社会商业模式的形成,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成型遵循了以下的路径:人群聚类—专业分工—交换合作—获得增值—模式形成;当今的互联网产业如果想建立合理健康的商业模式就必须遵循这条路径的原理,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路径是什么样的呢?即:内容—人气—寻找商业模式—绝大部分死掉。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的商务模式是“以主题社区为用户聚类的基础,以IM+VOIP为沟通工具,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需求关系满足的解决方案平台”。

“主题社区”中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城镇”就可以看作是主题为“地缘”的社区,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开始必然是以“地缘”主题起步的,而互联网的主题社区则不同,可能一开始就可以以地缘、文化、兴趣、目标等诸多主题起步,这也正是互联网的魅力和力量之所在,正所谓网络无国界。我们不妨初探一下,在一个互联网用户消费个体的生命轨迹中,他可能会归属于哪些类型的主题社区呢?纵向的主题社区可能会有:校友社区、交友社区、娱乐社区、求职社区、婚恋社区、孕育社区、人际社区、学习社区、工作专业社区、健康社区、医药社区等;横向的主题社区就更为广泛了,可能包括:同城社区、购房社区、车友会、个人贸易社区、投资理财社区、家政社区等等。未来的互联网正是会以这些主题社区为用户聚类的基础,实现与现实社会中对应的人们各种需求的满足和协助满足。其实目前一些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已经有了一些主题社区的雏形,如:腾讯(交友社区)、淘宝(个人买卖社区)、Facebook(校友社区)和Second Life(地域社区)。笔者认为社区阶段的行业名词将包括:Web3.0、虚拟社会、分类信息、垂直搜索、发现引擎、电子商务、生活信息、社区媒体。

互联网医学的未来:数据医学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数据医学,互联网+,智慧医疗,医学数据

最近几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使互联网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成为人类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各个行业也都在加速乘上互联网列车, 实现互联网+, 未来医学也会乘上互联网列车, 实现互联网+医学成功, 互联网+医学成功也就是未来的互联网医学成功。

互联网医学一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医学会是什么样子, 是我们目前必须进行探讨、探索和进行理论论证的前期工作, 任何科学的创新和进步都是由前期理论推演和学术创新开始的, 互联网医学也需要理论推演和学术创新, 才能实现在理论上指导互联网医学未来方向, 学术上为未来互联网医学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梯队培养, 在实践中验证互联网医学理论成立的基础和可能。理论研究、学术探讨、人才培养是互联网医学成功前期准备工作。

当前, 互联网+医学开展的前期工作如火如荼, 模式的摸索固然重要, 方法的把握尤其重要, 互联网医学应该不是把新闻网站的文章简单替换成医学文章, 然后增加几个用户这样简单, 我们这里探讨互联网医学的未来, 需要知道未来的互联网医学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天建不成罗马城, 互联网医学也不会立竿见影实现, 互联网医学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学数据会成为互联网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此即将建立一种新型学科, 依据医学数据运行在互联网上进行医学数据计算的医学科学———数据医学, 我们这里和以后会更多研讨互联网+医学数据的形式和互联网医学的未来———数据医学。数据医学是医学数据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 依据互联网机器自动诊断疾病、互联网机器自动提供给人类个体健康关怀和人类个体健康预警, 这才应该是互联网医学的将来, 也有人把这个互联网医学的未来叫做智慧医疗, 我是很同意这种叫法:智慧医疗[1,2]。

互联网医学的未来是智慧医疗, 实现智慧医疗的方法是数据医学。

既然一天建不成罗马城, 同样也建不成互联网医学,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梳理一下互联网医学建立的方法、步骤和阶段。

1数据医学定义、什么是医学数据和范围

数据医学: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大数据技术, 分析计算医学数据进行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的医学科学。

我认为人体是由不同种类和表达的人体生理数据组成的复杂的人体生理数据库, 生理数据关系的平衡破坏会引发人体的不适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引起疾病会是一组数据或是以时间不同的一组表达数据, 我们不能用一个生理数字判断人体是否健康或是疾病发生, 所以不能用数字医学概念而应该是数据医学。

什么是医学数据: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库, 还有可能导致人体疾病的数据, 这些数据种类很多, 简单分类归为2种:一种是人体生理数据, 人体的体温、血压、脉搏、心率、血糖、肾功、肝功、血氧饱和度、心电、DNA等人体生理数据组成人体生理数据库, 毋庸置疑人体就是一个大数据库。另一种为使用工业技术和科技进步获取的影像、摄取的B超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等医学影像也是数据[3], 还有个体体征症状数据, 环境数据可能导致疾病的数据、天气数据、饮食数据等这些也是医学数据。

2互联网工作方法和特点

建立互联网医学,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互联网工作原理, 才有可能拥有建立互联网医学的基础思维。目前互联网组成的基本单元是计算机, 计算机工作原理是由无数二极管的开和关, 进行0和1二进制计算开展工作、定制规则, 使用不同数量0和1代表不同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和符号, 引导电流按照规则开闭, 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4]。以上简述可以得出简单结论, 计算机工作就是数据和数字流的工作过程。通过数据线连接无数计算机的结构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计算机数据超距离、超视野的相互传输, 编程制定合理规则和方法, 使计算机数据按照需求方向计算实现人类需求目标, 这就是我们在PC和手机端看到的计算结果。通过强大机器计算和编制合理有效程序, 让程序合理引导电流流动和计算数据, 机器计算的结果就是编程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一下互联网几个特点: (1) 互联网是机器。 (2) 互联网是数据交互的网络。 (3) 互联网工作的结果是按照人类编制程序实现的目标。

3互联网医学实现可能和方法:数据医学

前面谈了互联网是数据交互流动的网络和数据计算的机器, 机器有机器特点不能改变, 但通过合理编制程序就能实现人类目标。

前面也提到人体就是一个大数据库, 导致疾病的元素也是医学数据, 互联网也是数据计算和交互的网络, 可以看出人体数据在互联网上通畅流动和交互肯定是没问题的。

总结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医学数据非常适宜在互联网上传输传递, 这就为互联网医学未来的数据医学打下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互联网医学数据的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是实现数据医学的理论保障, 如何计算医学数据和使医学数据计算准确是决定疾病诊断准确和健康关怀实现的前提。

计算医学数据和准确应用医学数据, 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计算模型, 需要临床医学专家、计算机专家、数据模型专家等相关领域专家通力合作、大胆探索和大胆尝试才有可能成功实现互联网医学未来的数据医学。

文章是作者在从事医学数据库建设中的思考, 经过创建医信天下网站架构设计和医信天下网站模式搭建的思考, 熟悉和掌握了互联网机器的计算原理和方法, 使作者更加确信互联网医学未来一定是使用医学数据计算的未来医学, 由此构建的全新医学———数据医学会颠覆传统医学思维和方法, 也会开创建立更加精确诊断的医学、更加精确治疗的医学和更科学的医学互联网医学, 数据医学。

参考文献

[1]李建功, 唐雄燕.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34 (6) :2-7.

[2]宫芳芳, 孙喜琢, 林君, 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 2013, 11 (2) :28-29.

[3]周燕红, 刘毅飞.互联网医学影像资源的特点与利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8) :85-86.

未来的互联网作文 篇5

2045年公司白领,下有早上吃饭,由于嫌做饭麻烦,就花了148元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机器人照顾你软件只要说吃饭,机器人就会从手机里冒出来。然后他就会说吃什么,只过了不到五秒,热腾腾的早餐就摆在桌子上了。

早上坐地铁上班,就可以在去地铁的路上预定座位,上了地铁就不用站着了。在地铁和单位的那段路上下,又会选择用膜拜单车,只要一扫二维码,自行车的锁就会开了。隐形司机会带着你输入的目的地到达终点,在车上下有只要打开软件工作平台并插入信息卡,一批待审批的文件就会出现在屏幕上,拿着手机专用笔在上面一签字,审批任务就完成了。

到达单位规定的午餐的位置,边拿手机做任务。忙得不可开交,在这个时代,人们不需要电脑,不需要电视,电视电脑的功能都被手机替代了。等预定完中午餐的位置,又预定下午茶的位置,都预定完下午茶的位置呢,在预定晚餐的位置。在吃饭的时候让机器人为菜,自己则在忙着工作,有时候偶尔打个盹,你是常事,忙完了公事,不用坐地铁公司门口,只要在机箱输入目的地名字,然后机器人就会飞起来飞速向前行驶,过不了五分钟就到家了。

互联网大佬看见的未来 篇6

阅读《看见未来》,是一次非常奇妙而陌生的互联网精神之旅,余晨饶有兴致地与个性迥异的七十位美国互联网人物对话,这既是一次观念的碰撞与激发,又宛如一次美国互联网思想演进史的长卷式呈现。

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它诞生在一片被击碎的旧世界的废墟上,这个地球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冒出一群偏执狂,他们破坏旧秩序,创造新物种,然后自己又在历史中变得不合时宜。

文学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逊/著

许亮/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30元

当前雾霾问题笼罩,柴静《穹顶之下》的发布再次引爆环境问题。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的概念。《寂静的春天》写于1962年,是公认的开启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既贯穿着科学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虽然书中对化学农药危害的描写导致了美国政府全面禁用DDT,从而引发了巨大争议。但卡逊确实第一次有力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多年来受到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美国副总统戈尔等人的推崇。

春天本应百鸟齐鸣,对极有可能到来的寂静无声,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

经管

戴天宇/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45元

《无为而治》

戴天宇教授是著名管理制度设计大师,他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想达到“无为而治”,不是靠“执行力”,而是靠精巧、灵动、自运行的管理制度设计。

本书用浅显的语言、严谨的论证、大量作者亲身设计并成功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制度设计案例有力证明了:经过科学设计的管理制度,是可以自动运行的。作者对管理制度原理剖析之深刻、对工具设计之严密、对实践应用之巧妙,令人赞叹。全书逻辑严密,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将带给您一种愉悦的阅读和思想体验。

小说

田耳/著

作家出版社

2014年8月/38元

《天体悬浮》

辅警处在执法的中间地带地位尴尬,而丁一腾和符启明这一对辅警搭档却对每天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乐此不疲。在这个小江湖里符启明八面玲珑,很快混得风生水起,得到派出所里人的看重。他们因遇到各异的人而走上不同的人生路,而事情的发生总是环环相套,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这是一个小城镇版的“新警察故事”,你可以从中窥探底层生态、犯罪故事及世象种种,也可以玩味细腻诙谐、举重若轻的叙事技艺,以及感觉到故事里那贯通了星空与人世两种浮沉的巨大孤独感。

传记

果壳guokr.com/著

中信出版社

2015年1月/38元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

这本书是果壳的“谣言粉碎机”系列第3季,“谣言粉碎机”可算是粉碎健康传闻“权威而有趣”的品牌。我们有很多熟知的言论,比如,“运动健身可能会容易变成肌肉女”、“磨牙是因为肚里有蛔虫”、“蚊子偏爱血型”。这些言论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可,可事实真相真是这样的吗?

书中一群科学青年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针对健康谣言的产生、用数据科学分析,最后粉碎谣言。更难得的是,他们的文章里虽然说的尽是高深的化学、物理、生物冷知识,却接地气得很。

互联网渗透下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 篇7

一、互联网渗透下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 业务模式

互联网渗透下的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综合金融服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主要以客户为中心,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寻求差异化的发展, 始终保持风险、收益和资本的平衡。从盈利模式而言, 银行往往是追求综合经营带来的经济优势与协同效益, 通过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但是综合经营具有一定的边界, 只有保证综合经营的适度性, 才能降低整体的风险, 促进资本回报率的提高。从组织形式而言, 银行利用自身的渠道与信誉等优势来代理金融服务, 这也是银行综合经营的最初形态,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银行系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二是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中间业务、零销业务和对公业务, 其中零售业务可以向保管箱、移动支付、私人银行、个人经营贷、消费信贷等业务方向发展;对公业务需要向供应链余融、跨境融资结算、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等金融业务方向发展。三是网络金融模式。当前在互联网渗透下, 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云银行服务”已经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模式, 极大影响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 具体表现为: (1) 改善客户体验。当前手机等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 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但是由于体积与便携性等方面的限制, 计算和存储能力还存在一些缺陷, 而云计算可以有效弥补这一问题, 将计算与存储移至服务器,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客户可以通过云银行服务随时随地获取金融信息, 实现信息的共享, 而银行可以利用云自主服务和标准化的优势, 让客户自行完成相关的业务流程。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银行的风险管控模式、协同模式和营销模式, 在未来的应用范围与领域会进一步得到拓展及延伸。 (2) 改变服务模式。银行可以结合企业数据服务和客户的财务与业务活动, 获得企业的专长和经验, 为同类客户提供数据服务支持与标准化的业务处理, 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促进客户价值贡献的提升。如银行可提供由采购到支付的全程处理支持, 实现银行现金管理、信贷支持、支付结算以及客户业务流程等服务。 (3) 产生企业数据新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据管理和存储吸取, 这需要银行提供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代理报表和数据托管等信息服务, 而银行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较高的信誉度, 能够通过“云银行服务”来实现这些功能。同时银行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就是数据, 由于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和企业客户, 银行需要处理大量的交易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 能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二) 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的盈利模式将会朝政集约型方向发展, 即高综合收益和风险溢价、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消耗。其中高综合收益对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的发挥加以强调, 需要银行加强交叉销售与业务协同, 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以此促进客户综合回报的提高。高风险溢价是指银行需要对个人经营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加以拓展, 通过定价水平的提升来增强资产盈利能力, 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趋势。低成本扩张则是利用网络技术来发展网络金融和移动支付的新业务, 以此批量经营与开发客户, 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 促进收益水平的提升。低资本消耗强调资本的稀缺性, 需要银行积极发展交易金融业务、消费信贷、理财业务等, 增加经营杠杆来提高资本的效率与回报水平。可以说, 这种集约型盈利模式多是对结构调整加以强调, 通过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模式, 有效实现银行的战略转型, 如资产结构转变为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用率;客户结构转变为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客户结构等。

(三) 功能定位

银行功能变化是以客户需要变化为主, 客户对银行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功能的依赖度越来越低, 要求实现综合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因为未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功能定位方面加以适当调整。首先, 调整产品与客户定位。未来银行在互联网渗透下, 要将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信息优势和渠道优势加以发挥, 加强零售业务的发展, 批量经营与开发客户;同时积极与电商机构合作, 发展网络贷款, 增强数据分析处理与信息收集能力, 选用成熟的风险管理和信用审批模式, 减少交易成本, 形成规模经营。其次, 更新技术手段。在网络银行与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未来银行需要从网点转型、服务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处罚, 积极升级与更新技术手段, 优化传统支付功能, 以此改进客户体验, 抢占新的市场份额。最后,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非银行业务和银行业务之间出现、合作与交叉的态势, 银行综合化经营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未来银行在综合平台中整合不同服务与产品, 扩展自身核心功能的边界。总之, 未来银行的服务模式可能会拓展为“1+N”的模式, 形成多元化的业务收入, 有效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二、互联网渗透下未来银行的发展路径

(一) 拓宽业务种类

1. 加强与同业的合作

互联网渗透下的未来银行要想自身自身的发展, 需要积极与同业进行合作, 通过客户绑定银行卡的方式来增加资金流量与客户数目, 开展发放联名信用卡或小额贷款等业务, 与信托机构和保险等公司进行合作与交流, 谋求共同发展。同时未来银行可以借助传统银行稳定性好与安全性高的优点, 让公众了解互联网银行的高收益性与高效性, 吸引更对的潜在客户;或者是与绑定银行卡的银行进行合作, 让客户享有优惠政策, 鼓励客户与互联网银行进行绑定, 促进银行资金流量的增加。

2. 创新新型业务

未来银行可以积极创新业务种类,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来拓展业务, 如客户可在银行中存入资金, 将其视为购买本银行的理财产品, 保证产品的流动性与收益率。银行也可以对小额贷款业务加以大力发展, 通过分析客户信用大数据来了解其信用水平, 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小额贷款业务, 解决中小投资者的融资问题。当然国家需要积极鼓励银行的的发展, 不能对互联网渗透下的银行发展加以限制, 这样银行才能办理相关的开户业务, 便于客户的转账和刷卡消费等。

(二) 紧盯客户实际需求

一是优化业务流程。银行可以积极创新服务模式, 对差别化服务加以全面推行, 构建协同一致与层次清晰的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 针对不同星级的客户, 从服务费率、服务渠道、服务内容和服务品牌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二是强化产品创新。银行可以在渠道、金融资产服务、机构和个人等业务领域来加强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力度, 促进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 如推出网上银行、增利型理财产品、账户管家、多币种信用卡等产品。三是拓展服务渠道。对手机钱包、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和方式加以完善, 建立“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体验式银行”等, 创新服务方式, 重塑服务理念, 以此改变服务方式以及客户体验, 拓宽服务渠道。

(三) 构建多元化的网点模式

首先, 构建专业零售网点。构建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的零售银行网点, 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合理的人员配置、明晰的功能分区, 如私人银行中心网点、大型贵宾理财中心、小型县域支行等, 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其次, 构建楼宇银行网点。楼宇银行网点多是为楼宇经济而服务, 以生产经营型、贸易融资型和文化产业型等企业为特色, 通过“周到、定制、贴身”的服务理念与营销模式, 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银行产品及服务。最后, 构建小微网点。目前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有针对性改造部分支行网点, 结合小微企业的客户群体、行业属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 打造出新型的物理网点,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趋向分析 篇8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政府的态度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 政府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2013年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19个重点研究课题中就包括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下达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工具、服务模式等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在2013年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参与广、成本低、支付便捷、透明度高、数据丰富等多重优势, 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发展方面的第一份权威文件。不仅国家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给予大力的支持,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表达出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度热情, 比如北京中关村、上海黄浦区等都将金融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大力的发展,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企业的态度

随着互联网金融优势的凸显, 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向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 商业银行也针对互联网金融搭建了P2P平台。比如民生银行建立了善融商务、工行建立了支付+融资的综合性电商平台等。同时由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以及中国平安马明哲三个企业联手建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也建立起来, 并得到了保监会的执照。而太平洋保险以及新华保险等大型的保险企业也分别设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保险平台。

3. 互联网金融中IT企业和移动运营商的态度

从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后, 主流IT运营商就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 比如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小贷以及阿里金融, 京东的京东互联网金融、京保贝, 百度推出了百度百发, 腾讯推出的微信支付, 国美的在线金融产品等。同时三大移动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等也获得了第三方支付执照。利用网络终端就可以实现支付。此外, 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度也不断的提高, 研究的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 很多金融机构开展了与互联金融研究的合作, 比如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弹性、想象空间巨大的概念和产业, 从当前其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的模式将会不断的被开发出来。首先, 信息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的被突破, 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比如人脸识别技术, 有效的改善了金融身份认证中的难题;其次,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市场将会不断的被细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大规模发展后, 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将触角伸向互联网金融市场, 并利用自身的优势, 对市场进行细分, 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如阿里小微的招财宝、团贷网的房宝宝等;最后,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 并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满足个人或者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结构无法实现对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的全面覆盖, 而互联网却能够通过快速的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这也将促使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的研发。

2. 大数据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手段

无论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其本质都是金融, 而金融信用是其根本和生命,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进而能够对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进行准确的分析。但是我国的征信体系一直不够完善, 唯一比较完善的央行征信系统也不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这种缺乏可靠数据的情况, 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能通过线下征信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料, 从而导致运营的成本升高, 无法发挥出互联金融的优势。因此, 互联网金融企业急需数据共享, 以此来消除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进而增大投融资双方的风险, 但是由于缺乏数据共享的平台, 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共享陷入到困境之中。同时, 监管层面也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中征信难的发展障碍, 开始积极准备将互联网金融信息与央行征信系统进行连接, 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共享, 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将竞争聚焦在产品、用户体验、风险控制等方面, 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透明化、健全化和完善化的信用数据发展。

3. 互联网金融将受到法规的监管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在市场准入以及市场的监管上都缺乏有效的依据, 监管的成本较低。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钻法律政策空子, 采用“用户体验”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的行业准则, 从而实现监管套利的目的。缺乏规则的互联网金融过于注重互联网精神, 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加剧。针对互联网金融这些风险问题, 我国政府也开始积极的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2014年出台了《国十条》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进行强调。由此可见, 当前互联网金融中可预见的金融问题将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监管, 其套利的空间被逐渐缩小, 形成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局面。此外, 在监管方式上, 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机构的数量在不断的发展、业务以及风险传播也在向多元化发展, 因此只有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把握, 才能够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因此大数据的科技化监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4. 互联网金融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虚拟化

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但使传统的金融行业的经济损失受到影响, 同时也使其精神层面造成严重的创伤。传统金融的小客户价值意识淡薄以及缺乏人文关怀等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而传统金融行业也开始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并开始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 向互联网金融进行发展, 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共享经济。由此可见, 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期间必须要对金融业的形态进行重构, 使金融行业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将来商业银行的概念会保持下来, 但是其为客户的服务将逐渐向“云”服务形式转化, 而实体将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金融行业开始认识到了其发展中的瓶颈, 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金融行业的运行和经营中。同时其他行业也开始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并利用互联网涉足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还不够明朗, 存在很多的监管漏洞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 还需要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完善金融业态的重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 也使得传统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近年来, 金融行业也逐渐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随之推出多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模式产品, 转变了传统金融业的价值实现方式, 建立起新的金融业竞争格局, 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实意义,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向思遇.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贺任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低碳世界, 2016 (1) :94-95.

浅析Web2.0——未来的互联网 篇9

Web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引发网络革命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web2.0=技术+公开真实的个人表达+共同建设, 技术是基础;公开真实的个人表达反映了web2.0的社会意义;共同建设反映了它的文化意义。简而言之, Web2.0一个全新的传播方式。

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 (BLOG) 、R S S、百科全书 (W i k i) 、网摘、社会网络 (SNS) 、P2P、即时信息 (IM) 等。Web2.0现有的产品已经比较丰富, 例如:FACEBOOK, 百度百科, 新浪点点通, 土豆网等等。

作为Web2.0必须具备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 网站的数据共享程度很高, 允许用户随意上传和下载数据。

(2) 所有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数据。

(3) 完全基于Web, 所有的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轻松完成。

Web2.0特点如下。

(1) 多人参与Web2.0。在Web2.0里, 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而Web1.0, 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 (或管理员) 定制的, 比如搜狐各门户网站。

(2) Web2.0中的每一位参与者是灵魂。在互联网的新时代, 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 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每一个参与者。

(3) 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1.0里, 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 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只要你愿意, 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 但在大范围里看, 贡献大部分内容的依然只是小部分的人。

(4) Web2.0的元素。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 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 2 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 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 博客里面专业知识信息的分享,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一步扩展, 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互联网在服务形态的变化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 也称作互联网三次解构与重构。门户模式的产生是互联网的第一次革命, 搜索是互联网的第二次革命, Web2.0是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门户模式和搜索模式这两次解构与重构在对象上是一致的, 那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对漫无边际的网络信息打碎重组。互联网的第三次解构与重构却把方向转到了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这一方。因此, 这次被称为Web2.0的革命比前两次来的更为深刻, 更为彻底。不少外行人把这次革命仅仅看作是一个局部创新, 把FACEBOOK这样的崭新平台称为社交网站或者SNS服务, 完全没看到或者忽略了其中的革命意义。当然, 引领这次革命的创新者的初衷也不是针对网络世界的解构和重构, 而是在经过若干年的摸索,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平台, 使其潜在的革命性逐渐体现出来。

在现实世界中, 一个信息生产者 (个人, 媒体或公司等) 在信息生产出来后, 总要依靠某种渠道, 环境或方法将信息送到信息接收者那里。其中部分信息被接收后, 信息接收者又变为信息生产者, 将反馈信息再送回去。如此反复, 就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 有效, 防噪音, 自动过滤的信息网。不同的信息网由不同的人群组成, 自成风格, 各具特色。它们可以是封闭式的, 也可以是开放式的。Web2.0基本仿照了这个现实社会的行为逻辑, 在互联网上加以抽象和标准化的复制。首先, 平台为每个人 (或企业, 机构, 媒体) 创立一个自我网络生存空间, 具备自我描述, 安全和表达的能力。然后, 每个人可以引进自己现存的社会关系或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第三步, 平台提供信息广播, 互动, 状态和行为跟踪等功能。最后, 平台向第三方各种各类网络服务开放, 也向其他网站开放, 使用户可以方便享受任何网络服务, 也可以在网络世界自由往来。虽然这种网络仿生学的进化过程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理论上可以达到的完美程度, 但其巨大的革命性已经充分体现了出来。

首先, 与以往的信息解构与重构的思路不同, Web2.0着重在用户群的解构与重构。经过现实社会过滤和筛选后, 由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信息网络自动承担了网络信息的选择, 过滤, 传播和互动任务, 使得信息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匹配过程更自然, 更精准, 更智能, 更高效。

其次, 由此而来的信息网络由于用户之间信任度高, 磨合时间长, 使得它不仅可以承担一般的信息传播功能, 还是其他网络行为的承载体。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用户行为模式, 可以使平台运营商通过建立网络行为的数学模型, 更加精准, 智能, 个人化, 个性化地向用户推送更可能为用户所接受的商业广告和网络服务。

第三, 由于Web2.0平台集聚了海量真实用户, 从而实现了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若干个平台运营商和无数应用服务商共同组成了新的产业链, 提高了网络服务的专业性和服务效率, 大大提升了用户网络生活的质量。从此, 网络生活不再是以往用户追着信息跑的情形, 而是信息朝着用户来的新局面。如果拿现实世界做比喻的话, 过去我们是飞到广州买荔枝, 飞到成都吃川菜, 飞到新疆找羊肉串。虽然东西都得到了, 但东奔西走很辛苦, 效率低, 成本高。现在我们是聚集在一个城市, 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 经营荔枝, 川菜, 羊肉串的服务商就会找上门来, 围着我们做生意。所以, Web2.0之所以被称为网络革命, 就在于以往Web1.0时代的网络服务颠倒了商家与客户的关系, 现在被颠倒了回来。过去是商家不动, 忽悠用户上门;现在是用户不动, 静等商家送货。二者相比, 高低上下, 不言自明。今天, FACEBOOK已经有六亿三千万活跃用户, 五十五万种网络, 两百多万相互连通的网站, 而且各方面的增长势头不减, 一个巨大的网络地球正在形成。

虽然我们依然习惯到门户网站去浏览新闻。虽然我们习惯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资料。但是我们要说的是:门户模式已经日趋没落, 搜索模式即使现在如日中天, Web2.0模式则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web2.0将改造我们整个社会的需求系统。新技术变革必然带来新的社会变革, 社会行为、心理、态度、意识和社会阶层状况都会受到影响。

摘要:Web2.0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引发网络革命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模式。Web2.0着重在用户群的解构与重构。Web2.0模式代表未来。

互联网的未来 篇10

目前, 看视频和电视的方式有多种, 如数字电视、卫星电视和IPTV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相对于传统看电视节目手段来说, 市场出现了多种新的方式和解决方案去看电视节目。其中之一就是OTT TV (over-thetop TV) 互联网电视, (OTT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 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 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互不相关) , OTT业务模式也开始出现。通过HTTP协议, 互联网电视可以让任何一个用户直接联网。在商业中, OTT TV带来的是渠道的扁平化, 越过中间环节, 直接面向用户,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 OTT模式得到了产业链中众多公司的关注与追随。BIRTV[2013]会议上总局领导强调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广播影视带来全方位影响, 广播电视传输网不再是音视频唯一的传输通道和服务平台, 基于电信网的IPTV和基于互联网的OTT TV已成为广播影视节目和视听服务的重要传输载体。

2 OTT TV技术模式

互联网电视有3种发展模式, 一是欧洲的兼顾传统广播电视与OTT服务的HBBTV模式;二是完全以互联网架构为基础的美国开放式OTT模式;三是中国的内容监管的可管可控模式。

2.1 欧洲HBBTV模式

HBBTV (Hybrid Broadcast/Broadband TV) 是一种混合广播技术, 与DVB兼容的内容发布平台的一种应用功能, 除有基本的广播之外, HBBTV在联网服务方面还有移动电视、互动广告、在线购物等应用。

家庭接入网速度的提高和信号质量的改善, 使基于互联网的宽带媒体市场越来越大、用户越来越多, 传输也变得越来越稳定可靠。欧洲电视运营商认为应该以电视服务为核心, 并以此开展有关数字电视方面的增值业务, 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有限度的兼容和围墙式的管理。

2.2 美国开放式OTT模式

美国业界认为,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就是一个互联网终端, 插入浏览器软件, 运行网页浏览, 即可以实现数字电视娱乐。以开放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观点, 其核心目标是寻求将家庭i Pad等终端设备互联起来, 视频服务不以专利的形式运营, 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商还有内容商等定位于视频产业的参与者并获取相应价值。

在发展中, OTT视频服务逐渐向i Phone、i Pad、Android、Xbox、Wii、PS3、蓝光播放器及互联网电视等多终端覆盖, 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观看需求, 以、Netflix、Google、Hulu、News corporation、Apple、Tivo等美国公司的OTT行业快速成长。

2.3 中国可管可控 (OTT TV) 模式

与国外不同, 中国OTT行业发展要求内容是可管可控, 内容的监管是必然的。广电总局采取了牌照制方式来实现对OTT TV的可管可控, 由广电总局认可的集成牌照方负责提供内容播控, 且互联网电视与牌照方客户端完全绑定, 通过牌照方的集成播控平台对客户端实行控制和管理。可以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OTT, 带有围墙式花园管理味道。

3 中国及各国OTT发展现状

3.1 中国OTT TV的市场状况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2013) (广电蓝皮书) 。报告显示, 2012年,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收入达到3476.93亿元, 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而占据广播电视收入近一半份额的广告收入增幅连续两年下降, 视听新媒体正快速抢占广告市场。

新媒体的兴起, 侵蚀了传统广电媒体的市场。2012年, 视频网站内容差异化发展战略日益清晰, 节目自制能力快速提升, 网络视听领域迎来合纵连横谋求更大发展的全新阶段。此外, 依靠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 中国视听行业开启了移动视听新时代。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的普及率已经超过30%, 预计2013年这一比例仍将实现快速增长, 加上OTT业务用户的进一步增长, 预计运营商的流量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进而带动数据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传统电信业务则缓慢增长, 甚至可能有部分用户出现减少的情况。移动用户普及率超过80%的临界点, 移动用户增长的速度则放缓, 预计2013年, 移动终端i Pad、数据卡、Mi Fi等流量型用户或成为用户继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蓝皮书认为, 如何应对网络及移动视听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将是广电产业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各地卫视包括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在探索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 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相比较, i Pad、网络、手机等视听新媒体拥有的点播、互动、回看及存储大的优势。传统广电媒体应当放弃独享和垄断, 抓紧布局, 涉足视听新媒体, 使之成为传统广电媒体市场扩张的平台。传统广电媒体转变思路, 探索与视听新媒体合作的新方式。台与网在内容制作层面展开有深度合作, 精细化运营, 台网联动深化为台网融合。针对兴起的多屏消费市场, 广电媒体开发了支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客户端。

然而当前广播影视体制创新力度不够, 传统业务运营机制也不够成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仅限于内容制作播出领域, 没有深入到机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创新, 缺少融合效率、系统效应等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度资源整合。

蓝皮书建议, 广电产业应树立“视听传媒”的发展理念, 积极促进传统业态与新媒体融合, 提高融合品质。要将“视听传媒”纳入政策、发展和管理话语体系, 制定清晰的新规划、新战略和新政策, 逐步减少视听传媒融合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传统广电媒体要积极创新节目形态和经营方式, 探索与视听新媒体的新型合作模式, 实现市场的交互渗透和利益的双赢。分析家预测, 这种OTT TV互联网电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国内的厦门广电网络、重庆有线、天威视讯也都已经或正在推出OTT视频服务。包括传统电视在内的整个视频行业都在发力OTT, 行业发展趋势日渐明朗。

3.2 国外OTT市场现状

全球和俄罗斯统计数据显示, 在互联网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 资费也在不断下调。据Yanex数据统计, 俄罗斯2009年互联网覆盖率增长超过20%, 达到4250万人。俄罗斯21个大城市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除外) 数据传输平均速度增长了2.7倍, 达到每秒1 100 kb。这样的速度足够支持观看和下载在线视频和音乐, 上网资费平均价格一年内也下降了一半。类似的发展趋势也发生在其他许多国家。由于无线WIFI、3G、4G网络的铺设, 手机、笔记本、i Pad等高速上网设备也在不断普及和发展。这一趋势也扩大了在线视频的普及。目前, 从观众数量上看, 在线视频已经可以和电视相竞争。

Informa Telecoms&Meia研究中心在2010年就预测, OTT互联网电视技术将吸引更多媒体运营商们的关注。Enurance Technology公司认为, OTT有潜力改变整个电视产业。

4 新技术产业化是OTT未来趋势

4.1 互联网竞争趋于白热化

互联网的无处不在, 给传统电视行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都带来了危机。巨头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资本市场也不时刮起各式“创新风”。据媒体报道, 谷歌准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协助建设无线网络, 以获得主要城市以外的用户, 并有意提高该区域的城市网速。若此计划成功, 则全球将新增10亿无线网用户。分析人士指出, 谷歌这种新的OTT模式在硬件上避开了移动等服务商, 某种程度上也给国内无线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3) 31号, 国家层面发展互联网战略的提出, 对广电媒体发展OTT TV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2 媒体商发展OTT TV的优势和挑战

传统媒体有节目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独立制片人发展成熟, 电视内容资源面临挑战, 传统电视台人才外流, 除仅能掌握新闻节目, 其他内容节目不再有核心优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行过程中, 也面临经营方法、模式和人才以及资金的危机, 没有规模用户支撑就不会有经营模式, 没有经营也就谈不上健康持续发展, 向新媒体的过度和融合发展。

OTT TV互联网电视的特点:转码技术可以使内容转换到各种不同设备上, 如从机顶盒转到移动电话、i Pad等。这项技术会使观众更加频繁地观看视频。从生产厂家直接到用户的数据传输将取消运营商的销售环节, 模拟、卫星和IPTV的运营商们都将作为OTT TV互联网电视的网络服务商。OTT TV互联网电视集成操作简便、系统资源使用费用低廉。对全世界的视频内容的管理实施公开和授权, 并由生产商或网络服务商进行直接解码。信号的传送将由专业的公司来完成。利用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内容分发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基础设施来优化传送和分配过程。

4.3 方便用户是OTT TV互联网电视的优势

OTT TV互联网电视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 将深受用户的欢迎。终端建设好可以给用户带来简易方便的集成导航等功能的操作界面, 可高效地将来自媒体电视运营商、提供商及生产商等网络服务商的众多视频内容进行分类和选择。在三网融合下, 2011年互联网电视就占整体电视市场40%, 迪斯尼与雅虎商谈为互联网电视提供内容。互联网电视开始对传统电视进行渗透, 互联网电视技术革新, 智能电视终端的发展,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不同的视频节目, 用户也可以用不同设备如电脑、手机和i Pad下载视频节目线下观看。OTT TV互联网电视与付费电视的收视费用差不多一样。因此, 生产商之间的相互竞争必然导致收视费用的下降。在用户收看OTT TV互联网电视购买的网络机顶盒也需要开资一部分。OTT TV电视对于商家来说, 是有市场的视频盈利方式;而对用户来说是更方便快捷自由选择喜欢看的节目视频。

5 结束语

世界各国都在讨论OTT TV互联网电视如何普及的问题。行业内关注的有:商业模块的研发、视频信号质量的提高及完善分类等问题。世界各国展开各种OTT TV互联网电视世界峰会, 主要讨论的议题有:付费电视运营商应用OTT TV技术的优势和劣势;OTT TV技术如何影响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如何使传统IPTV技术与OTT TV技术相兼容等。虽然这一技术对于某些视频提供商来说并不具有特殊吸引力。在OTT TV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开放的平台之下, OTT TV服务必将兴起。但OTT TV互联网电视将会在未来不断发展。因为OTT TV的发展将带动技术的完善和市场的消费。而且, 在当前复杂的市场情况下, 提供商们没有别的选择———要么适应新技术发展, 要么退出市场。无论对提供商, 还是对用户来说, 这一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摘要:广电媒体作为运营和内容提供商, 做的是寻求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方案., 未来OTT TV业务和运营商的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同时还应该推出带有OTT TV业务的互联网服务参与竞争。广电媒体运营和内容提供商要有统筹兼顾新的视角, 服务大众的开放共赢理念布局移动互联网, 势必将对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带来深层次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OTT,OTT TV,CDN,媒体

参考文献

[1]高巍.从互联网走向电视机—OTT TV的兴起与有线网络的应对思考[J].广播电视技术, 2013, 40 (1) :60.

[2]马静芬.电视台真正的危险来自OTT TV[OL].[2013-08-21]http://bc.tech-ex.com/2013/exclusivenews/39733.html.

[3]张冬杨.OTT互联网电视的未来[OL].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11-01-18]http://intl.ce.cn/hqcy/zxdt/201101/18/t20110118_22150987.shtml.

[4]卢玥.OTT倒逼下的通信业加速变革[OL].[2013-04-07]http://www.cnii.com.cn/telecom/2013-04-07/content_1121721.htm.

[5]李济生.OTT TV——广电网络绝地突围[OL].[2013-08-14]http://bc.tech-ex.com/2013/exclusivenews/39493.html.

上一篇:带动效应下一篇: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