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2024-05-04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通用6篇)

篇1: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26日)

赵洪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切实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会议期间,大家参观了宁波市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有关市县和单位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8年和全面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第2年。近年来,我们根据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民生的紧迫要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开展农房改造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认识,出台政策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

(一)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从我省防灾减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统一到保增长、促民生之中,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分类指导推进,切实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2009年,全省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项目1530个,改造建设农村住房31.8万户,其中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万多户,缓解了多年来农村“建房难”问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我们以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作为重点,按照“点面结合、整镇推进,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思路,强力推进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建设。各地开展了建设“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幸福乡村”、“生态家园”等行动,动员群众投身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家园建设。到2009年底,全省开展村庄整治的行政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60%,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占83%;已进行村庄整治的行政村中,开展污水治理的农户占68%,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的农户占92%,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农村人口集聚不断推进。我们按照“发展中心村、控制一般村、搬迁高山村和萎缩空心村”的要求,把培育中心村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通过村庄撤并、异地搬迁、集体土地置换、宅基地互换、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有效地提高了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嘉兴市今年以来已集聚10513户,其中集聚到新市镇7516户、中心村2997户,拆迁房屋占地11309亩,复垦建设用地4382亩。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基本完成了中心村布局规划,一大批中心村已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集聚点。全省11个市和三分之二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心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新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农村投资消费不断扩大。我们坚持把扩大农村内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农村内需的重点,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内需的拉动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出了重要贡献。8年来,各级财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各方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达到900亿元以上。去年,全省投入农房改造建设资金630多亿元。

(五)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我们注重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促进硬件与软件的齐头并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异地流转和整理复垦等改革稳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农户授信小额信贷普遍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资金互助社等改革扎实推进,林权、滩涂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县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

(六)“三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开展,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抓“三农”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起到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形成了党委、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特别是省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充分考虑“三农”发展,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工程建设的认知度逐年提高,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高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仍任重道远,还有一些体制制约和薄弱环节需要研究解决。一是人口布局散、自然村落多、村庄规模小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住宅用地浪费多、公共服务效率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二是农村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进,村庄撤并、人口集聚的体制制约仍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面认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按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有机统一起来,将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的总导向,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城乡联动,既要从污染源头上加强治理,又要从生态源头上加强保护。我省人地关系紧张,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特殊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把农村作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是我省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也应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些年来,安吉等地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建设新农村与建设生态文明高度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这些地方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和导向。

(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发展的不断融合,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要求,已经从过去希望有宽敞的个人住房、洁净的村庄环境提升为希望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中,既要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又要开展连线成片整治,以整体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同时,随着村庄整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需要整治建设的村庄中,山区村庄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山区村庄的整治更加需要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而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规模小的村庄则应整体搬迁。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也是为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明确导向。其目的就在于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水平,拓展村庄整治建设的内涵和领域,以更加美好的愿望、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更为切实有力的举措,来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我省是资源小省,土地、水资源等制约日益明显,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和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区域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总体上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一些地方工业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整治,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加快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素,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有利于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形成公平公正和开放互通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我省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特别是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也需要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加快集聚。这就要求我们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途径,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加快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小城市和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规划建设和人口布局的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全面共享的新体制。

三、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机制和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有序集聚机制,一手抓连线成片整治建设,一手抓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推进中心村中心镇建设,努力彰显规划科学布局美。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是当今农村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中心村中心镇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把促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作为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战略重点。一是完善村镇布局规划。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布局规划,明确县市域中心镇中心村的数量与定点。抓住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机遇,搞好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推进土地整理置换。这是优化村镇布局和促进人口集聚的有效机制。要把土地整治试点与中心村中心镇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先复垦后使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整理复垦后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需要。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宅基地调整、互换和跨村跨乡镇建房,通过货币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三是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为基本载体,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集聚,力争到2012年全省建成1200个左右中心村。采取农房建设空间管制、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建房购房。全面提升中心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培育200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实力强和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省政府将就此出台专门的政策。四是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把中心村中心镇作为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的主要载体,统筹实施镇域住房改造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民建房水平,结合中心村中心镇培育、自然村撤并、异地搬迁和小城镇建设等,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强化建房监管服务,注重农村建筑与浙江元素、当地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鼓励农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修材料和新型能源,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优化完善村庄规划和农房建筑设计,加强农房改造建设质量安全监理,防止和杜绝“豆腐渣”工程。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

(二)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彰显村容整洁环境美。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打造优美环境。要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要求,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为重点,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扩面的同时,把力气更多地用在全面提升整治建设水平上。一是全面完成预定目标。第二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使我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全面改观。各地要按照这一部署,切实加大整治推进力度。今年要按照确保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村庄覆盖面、群众受益面“四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3000个村庄“五大项目”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二是着力推进连片整治。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编制区域一体化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整乡整镇的整治比例,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三是扎实推进分类整治。按照“重点培育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和合理整治撤并村”的要求,深入推进村庄分类整治。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尚未整治的村庄,要根据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集体经济实力,开展分类整治,对那些处于萎缩状态的偏远小村不宜再去整治,而应引导其异地搬迁重建,相关的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可用到重建地的相应项目上来。四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森林村庄。五是加快建设公共设施。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各地要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反映的农村公共设施运行中管理难、负担重等问题,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的筹资运行机制,确保村庄整治成果得以持续,真正让群众长期受益。

(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努力彰显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与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又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要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农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快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三是大力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促进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乡镇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把中心村中心镇建设、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宅基地整理复垦带来的收益,规划建设一批集体物业,为村级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生活的问题。应当说,目前全省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在保持原有帮扶政策措施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认真研究新一轮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当前,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若干重点欠发达县实施特别扶持。对此,省委、省政府已作专题研究,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希望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把省里的帮扶项目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城乡人口布局加快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四)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彰显乡风文明素质美。生态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育生态文化。要把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树立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一是全面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增强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切实保护特色文化村。目前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村落大多是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既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建筑文化,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要把保护利用特色文化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同时,要提炼特色文化村的生态文化,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吸收和弘扬生态文化。三是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清洁户示范评选等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使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消费。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四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在继续深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四、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

从这些年实践来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一靠农民自愿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二靠党政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应当说,农民群众对这方面建设是衷心拥护和热情欢迎的,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公共工程,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热情和干劲,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做到工作力度不降、政策扶持不减、党政领导加强。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领域更广,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也更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把这项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着力加以推进。要继续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把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的生态县建设、生态乡村创建、中心村中心镇培育、异地搬迁、“强塘固房”等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工作上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县一级进行整合、统筹使用。要切实强化考评激励,把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范围。

(二)切实强化综合协调。部门合作共建、社会共同参与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优势和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保持这一特色和优势。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力度,推进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要在政策上扶持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激励村庄和宅基地整理复垦。要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规费。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合力。

(三)切实推进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推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借鉴嘉兴“两分两换”的经验,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跨村跨镇置换、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要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引导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山林承包、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集体经济权益的同时,将户籍迁移至居住地,享有与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加快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地域覆盖和人群覆盖,鼓励地方政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构建融资平台。要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多个行政村集聚的农村新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高度重视村庄合并后村级集体资产的有机融合,建立产权界定清晰、股权量化合理、经营机制灵活、资产保值增值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

(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欠发达地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对象。要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加大省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敏感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增强市县特别是欠发达市县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市县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总体水平。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同志们,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造福千万农民、惠及全省人民的伟大事业。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对“三农”事业、农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把我省广大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篇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县是全省典型的集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又是浙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XX人民的“大水缸”。近年来,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龙头,以打造“最优人居环境、最美生态家园”为载体,以加强村庄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推进生态型产业发展,努力走具有山区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新社区3个和市级整治村182个。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乡村整治建设有序展开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城乡发展,以专项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村庄整治建设水平。

1.立足区域定位,科学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省市对于XX区域功能定位要求,以生态功能区为依据、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手段,编制了《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1 等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总量控制和产业进入要求,其中将珊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功能区等4大区域划入禁止准入区,将XX西北飞云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区等5大区域划入限制准入区,这两大类区域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6.06%,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提供了依据。

2.立足城乡统筹,精心编制县域总体规划。着眼于城乡发展布局调整,完成《XX县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一主一次,两轴四片”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明确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显特色等要求,以构筑中心镇、中心村为平台,着重抓好各个层次规划修编,共完成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等规划100多个,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发展方向及农村环境整治重点。

3.立足村庄特色,认真修编村庄规划。委托省环科院编制《XX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对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坚持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根据区域位置、创建基础和经济条件等实际,充分考虑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的需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完成121个村庄规划修编,指导村庄在整治建设中实现富民强村。

二、坚持统筹发展,美丽生态家园展露雏形

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下大力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1.突出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优生态。坚持把省级生态县创建作为2009年重中之重工作,整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库区环境整治等资源,同时县财政对列入省市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分别补助40万元和20万元,全力推进生态乡镇创建。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29个、市级生态村71个。

2.突出以人口重新分布为龙头抓统筹。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中县城、1/3左右人口集聚中心村镇”的思路,科学引导35万山区人口再分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切实提升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能力,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各类农民技能培训1.1万人、获证率86%,获证后转移就业8975人。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有序实施司前“一镇带三乡”等中心镇培育工程,峰门乡、黄桥乡整乡搬迁工程进度加快。同时,大力加强中心村建设,加快偏远乡村群众下山脱贫步伐,目前累计建成下山移民点(小区)272个,下山搬迁1.7万户、7万多人。

3.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功能。对照争创省级生态县要求,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推进7个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争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同时,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解决等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卫生、文 3 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

4.突出以生态产业培育为方向促民富。我们既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为农民创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做到既“美村”又“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4万亩、林产品基地19.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5.7%,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2个,生态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新58省道沿线及重点景区周边,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农家乐”,以点带面拓宽乡村旅游创业路子,全县累计建成特色农家乐78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共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222人,发展来料加工点221个,带动全县近2万人“在家就业”,2008年累计实现加工产值5.6亿元、加工收入8414万元。

三、坚持联动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区域重点,全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区、生态源头地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联动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打造最优人居环境。

1.联动推进库周环境整治。严格实施《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全县三大水系地面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划定的功能区要求,各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大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率达到100%;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4 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为载体,累计建成珊溪库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整治项目113个。

2.联动推进连线成片整治。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计划,突出抓以改水、改路、改厕,清垃圾、清溪流、清破旧房,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的“三改、三清、三化”工程。坚持把实施村庄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载体,分别在岭北、松洋、仙稔等乡镇全面实施,确保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洁净一片”。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1个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71.5%。

3.联动推进特色村庄培育。坚持把“富民美村、生产发展”贯穿于村庄整治始终,结合当地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内容,努力建设发展功能较完善的特色村庄。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泗溪镇以廊桥为主题,在整治中创建“廊桥文化特色村”;九峰乡挖掘红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创建“红色旅游特色村”;岭北乡村尾村依托当地的千年古道、古廊桥等“五古”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村”。

四、坚持常抓不懈,长效管理机制日益健全

加快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目标管理为龙头,发动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1.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全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目标管 5 理重要内容,由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进行目标管理,再由各乡镇对村级进行目标管理,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年初订目标、年中抓督查、年终强考核的工作要求,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加强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全程监管。强化目标考核结果运用,乡镇目标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相挂钩,村工作目标考核结果与扶持村的资金、项目、政策和村干部报酬补贴、政治待遇相挂钩。

2.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抓好环境卫生管理。针对巩固整治建设成果困难的共性问题,我们把集中性整治建设与长效性管理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县财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坚持把中心集镇环卫管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相结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并加大片区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逐步向片区集中处理过渡。引导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村干部分片包户联系制度,强化村民对环境卫生管理的义务和责任,探索建立“思想教育、村规民约、市场机制”三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凝聚整治建设合力。由于欠发达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弱,我们按照“整合力量、统一协调、集中共建”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实行捆绑管理使用、综合配套投入,形成多渠道村庄整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广泛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积极引导外出创业人士参与村庄整治,切实 6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仅2008年农民个人累计义务投工2.97万天、出资554万元。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建成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7所,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96%。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屏障、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XX建设成为“浙江的生态明珠,XX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篇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一)县农办牵头,部门协作,健全“三员三报三制”,工程实施规范管理

磐安县专门成立县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农办”),负责协调、组织、考核验收等,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同时,协同环保、农业、卫生、建设、规划等部门,在财政投入、用地政策、规划建立和环境管理上提出政策意见,并提出了“严格标准、示范优先、突出重点、兼顾面上、群众自愿、政府审定”的实施原则。

各示范整治村健全“三员”(示范整治工程联络员、工程质量监督员、村级卫生保洁员)、“三报”(月报、通报、重要事项上报)、“三制”(建设项目公开制、建设项目招标制、建设项目考核验收制)措施,推动示范整治工程实施进度。

各乡镇、村在年底上报项目完成情况,写好年度工作总结,填报有关表格。并规定下达的建设项目,中途不得变更;对未完成及未经规划擅自动工的建设项目,不予补助资金;达不到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标准的,按有关文件规定扣除相应的考核分。

(二)政府“以奖代补”,镇村分别承担,工程实施经费有投入

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补助,“以奖代补”部分村庄自主引入社会资金或村民集资。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政府组织,农民参与。一是在财政上,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的编制和示范整治的补助;农民以出工投劳为主,集体出资为辅,无劳者以资代劳。每年示范村经费投入平均21.15万元,特色村村均经费投入24.63万元、整治村村均经费投入20.77万元,污水处理村村均经费投入3.51万元。二是在规划上,对列入示范村的规划编制费用由县全额负担;其他村规划编制经乡镇同意,由领导小组审核后给予适当补助,如2009年县财政发放规划补助75万。三是创新机制,多方筹资。如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原则。每村安排1名保洁员,工资费用由村负担,乡镇担任垃圾转运到县的费用,最后由县负责垃圾处理。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如大盘镇利用大盘山自然风景区引资开发旅游。

(三)以示范整治为龙头,其它工程同步推进,农村建设有新发展

考虑到经济发展、富裕程度、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的不同,磐安县在实施中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工程分为示范村、特色村、整治村、整镇整治等项目。每年制定项目明细表,明确列入示范整治工程的村庄、具体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完成时限、乡镇及村庄项目负责人。

同时,磐安县以示范整治工程为龙头,实施了“路灯亮化”、“空心村”改造、“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先锋工程”、“文明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乡村康庄工程”、“绿化示范村”、“环境优美乡镇、村”、“千镇超市万村放心店”、“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等系列工程。

磐安县共有社区、村庄371个(其中社区8个),实施“示范整治”村239个,占64.42%。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1. 村道硬化。

所调查的村庄主要道路已硬化,平均每村建设1.8公里村内主干道。村内主干道宽度有5、10、12米等不同规格,达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每村至少建设1.5公里村内主干道,村内主干道宽度一般为3.5米”的要求。村民对整治后道路满意度达85%。

2. 垃圾处理。

新增垃圾收集点的村庄数占总调查村庄的25%;新增垃圾收集箱平均每村29.5个,按每10户设一个垃圾箱,达到省级要求(各村按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箱);卫生保洁员人数平均每村2人。村民对整治后卫生情况满意度达84%。

3. 卫生改厕。

对沼气池改造满意67%;基本满意33%。有55%农户的厕所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改造或建设,80%村里的畜禽养殖户、“农家乐”经营户没有建沼气池。有畜禽养殖的农户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单元,按每户池容8-10立方米标准建设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农民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

4. 污水治理。

原有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平均每村82.5户,农户覆盖率平均每村45%。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平均每村增加45.5户,农户覆盖率平均提高到61.25%。村里的污水:纳管处理占25%,集中处理占50%,分散处理占25%。

(四)大力宣传,民主决策,村民认识较好,工程实施有群众基础

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村民了解示范整治并支持建设。村民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占75%,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赞成的和基本赞成的占90%。只有让群众真切认识到示范整治工程的实施意义,才能发挥干群的智慧和积极性。磐安县做法:一是开好村两委会、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户主会议,集体讨论、决议出资、出工、拆建房屋等重大事项;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创造信息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工作平台。二是通过电视、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特别对“示范整治”实施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经验、村庄典型、先进事迹,开辟专题进行深度报道;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题宣传,以动员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如冷水镇泗岩村因水库建设搬迁340户村民,就是经过村民大会讨论,通明了政策和操作进程,从而统一思想。

(五)根据当地实际和村庄条件,规划有亮点,建设有侧重

磐安县的村镇规划以村镇规划设计站为主体,邀请知名设计院所参与规划。规划中重视把村庄建设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的榉溪村村庄建设规划以保护为重点,获第三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庄规划评比二等奖;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维新乡马家坑村建设规划,以改造村庄环境为主,道路铺设鹅卵石,涂饰建筑外墙,改造沿溪老房子为茶室,特色鲜明。

规划依据各村庄实际情况,三种类型各有侧重。对于新建的农民新村,按照社区要求,统筹公共设施配套;对民居相对集中、有历史古迹的村规划,则以保护整治为重点;其他村庄以改造村庄环境为主。经调查,磐安县在实施“示范整治”的239个村中,示范村庄有23个,占9.6%;整治村有189个,占79.1%;污水处理村有27个,占11.3%。作为以山地为主的磐安县,工程实施以环境整治为主,符合实际。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干部对工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了解的占25%,不赞成的占10%。这表明,村民对示范整治工程的认识和看法不统一,部分村民甚至对工程不太认同和支持。访谈中,个别管理人员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看法不一致,认为当地示范整治工程不值得宣传调查。

主要原因在于:1.示范整治工程实施主要由各村委干部牵头组织,对村民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参与面和参与度均较低,对工程了解相对较少;2受传统意识约束,农民认为自己家里得到的实惠才是真实惠,而村庄面貌得到改善,不是得到了真实惠。

(二)项目完成度和施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垃圾收集点布置合理性不满意的占40%,90%村没有建成无公害卫生公厕,农户覆盖率平均提高到53.75%,未达到省里要求(农户卫生厕所要覆盖全村80%以上的农户),45%的农户厕所还没有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改造或建设。上述表明,新建无公害卫生公厕的村庄数量少,绝大部分村庄未新建无公害卫生公厕,项目部分内容未真正落实到位。走访村庄过程中发现道路局部已有破损,工程实施质量一般。

主要原因在于:1.村庄规划中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备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与现在村民新建房屋内配置卫生间有关;2.示范整治工程项目多,任务重,过程监控未跟进,实施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同时,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庄存在上报示范整治成果数据不符合实际,或通过包装已经完成建设的项目以争取上级财政经费补助。3.参与施工的以工匠、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队伍参差不齐,加上时间紧,施工质量受到影响;4.由于村庄原来并没有污水管网,且村庄地形高差大,卫生改厕难度比较大,故实施覆盖率不高。

(三)村庄规划设计粗放,技术论证会针对空间形态方面讨论不多

主要表现在:1.规划设计单位对现状条件、基础资料的调研不深入,导致设计方案比较粗放。如村民认为村里建成的无公害卫生公厕位置基本合理50%,不合理50%;2.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村庄迁移合并、拆建频繁,少部分砖混建筑保留,部分建筑原拆原建,大部分建筑异地建设,将导致村庄传统文化的消失,村民对此表示不满;3.技术论证会主要由当地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与,议题围绕规划实施的土地、交通等政策性指标,而针对规划设计方案本身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等涉及不多,对完善规划设计帮助不大。

(四)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外部资金引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深入开展

磐安县示范整治经费主要靠省财政补助、县财政下拨、镇村承担部门,村每年投入仅20余万元。县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加上乡镇集体经济不发达,外来资金引入难度大。调查总体感觉,磐安县示范整治工程每年都能够按上级任务开展实施,但相对浙江省其他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在此情况下,必须采用适宜技术,节约经费。污水处理针对磐安县地形地势,建议应采取分散处理为主,而城镇周边的村庄,可采用统一敷设污水管网,将村庄生活污水纳入镇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新建、改扩建的村庄可敷设收集管网,建设村内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

三、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宣传,疏通民意,探索村民自主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工作,使村庄整治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度、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积极推广使用包清工的建设办法,多用本地、本村农民工,使之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可借鉴欧盟的农产品保护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以此促进农民自发的农村建设,变被动为主动。

(二)以“示范整治”为抓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居住环境。应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或侧重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或侧重于增加农民收入,或侧重于完善农村治理,或者侧重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如江苏省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突出“环境整治”重点,围绕“六清六建”(指清理垃圾,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规范化处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排放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维护制度)和“三清一绿”(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

(三)“引水入渠”,创新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

要增强村庄建设规划的设计、审查、论证、指导及管理,保证示范整治规划品质及采用的适宜技术,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建议: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建设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进行系统设计,有效指导。如江苏省建设厅颁发了《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将村庄类型分为整治型村庄、整治扩建型村庄、新建型村庄三类,明确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对住宅布局、公建配置、景观绿化等以示意图形式给出了详细指导;2.各地规划部门、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组织设计单位、高校开展村庄规划设计、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遴选优秀汇编成册供参考指导;3.规划方案论证过程中,邀请规划专家参与指导;4.重视现有设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积极鼓励高校专业教师、应届毕业生到各地村镇规划设计站挂职、就业,增强现有村庄设计与管理水平;5.增加规划设计支出,适时引入投标机制,提升方案规划设计水准。

(四)政府主导,引入外部资金,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政府的财政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资金投入的大头则是社会力量和集体经济。一些干群寄希望于政府支持,幻想一朝建成新农村,是不现实的,集体投入是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张俊伟.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效和经验.科学决策, 2006 (08) .

[2]汪光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中国城市经济, 2006 (07) .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城市规划, 2009 (05) .

[4]王峰, 段巧玲.“反规划”理论与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3) .

[5]吴红霞.一项惠及千百万农户的德政工程——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一年观察.今日浙江, 2004 (15) .

[6]石化龙.走城乡统筹发展新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掠影.中国财政, 2004 (09) .

[7]黄炜.村镇规划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建筑科学, 2008 (03) .

[8]张斌, 张春杰.村镇规划:如何建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规划师, 2000 (04) .

[9]骆中钊, 王学军, 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0]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 浙委办〔2008〕18号, 2008-3-3.

篇4: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一、总体安排

深入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省直有关重点责任部门要按照职能责任分工,加强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集贸市场、清洁能源、科学普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1000个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细化责任分工,实行重点工作包保责任制,研究制定三年建设扶持意见,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落实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组织和动员全行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实现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资金捆绑、行业包保、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具体分工

1.农业部门负责优先支持1000个示范村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组织协调工作,同人保部门共同抓好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

2.组织部门负责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1000个示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3.教育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4.发改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泥草房改造,积极推进农村民生改善。

5.公安、消防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村警务室、消防设施建设。

6.民政部门负责指导1000个示范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7.商务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选择有条件的乡政府所在村进行农贸市场改造建设。

8.财政部门负责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专项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抓好示范村农业综合开发。

9.人保部门负责加快1000个示范村社会保障,同省农委共同抓好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

10.建设部门负责督促指导1000个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和相关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实施工作。

11.林业部门负责新林区建设综合协调,农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负责在1000个示范村优先安排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

12.国土资源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项目用地和支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13.文化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村级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14.交通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农村公路及其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行业管理,积极建立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机制。

15.水利部门负责将1000个示范村的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优先纳入规划并组织实施。

16.卫生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推动全省农村改厨、改厕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7.环保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管,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畜禽污染防治进行技术指导,促进全省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18.体育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

19.新闻出版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农家书屋建设。

20.工信部门负责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域担保机构建设,对重点示范村的重点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

21.广电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22.粮食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

23.畜牧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24.旅游部门负责对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的示范村,开展旅游项目建设。

25.电力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生产及生活电力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26.供销部门负责1000个示范村“新网工程”入村、农资连锁经营店建设,大力开展“连锁服务进万村”活动。

27.邮政部门负责农村邮政服务设施建设。

三、工作措施

1.制定好规划 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包保分工,按照1000个示范村的总体布局和项目建设计划,研究制定本部门工作的具体规划,细化2010年~2012年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科学安排工作进度,分级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

2.完善政策措施 省直各部门要根据“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部门职能和任务分工,制定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

3.加强工作协调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履行包保责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

4.强化督查考核 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制定“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目标责任制,通过定期调度、集中考核的方式对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年度包保工作考核。对于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滞缓、推动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篇5: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年初以来,我乡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示范村建设总结表彰暨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城”联创和撤县建市工作目标,始终把推进示范村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逐步到位,分批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把示范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屯卫生管理,使我乡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示范村建设工作,把其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专门成立了肖家乡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里召开全县示范村建设工作会议后,乡党委立即召开了党委会,传达了县委领导讲话精神和全县示范村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文件汇编中的相关文件,并成立了肖家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乡长王唯同志,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杨振国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四位副职领导担任;成员由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各站办所负 1

责人、乡建助理、环保助理、各村支部书记担任。具体负责全乡村屯建设发展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定期研究部署任务,解决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拆迁、建设资金拔付与筹措、工程管理等一些实际问题,确保了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大乡、畜牧业强乡、民营经济特色乡”的发展方针。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配置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示范村发展步伐,加强城乡管理,稳步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实行了目标管理。示范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加强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村屯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把涉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量化细化,分段包干,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奖罚公开。并且严格落实了县委徐书记的晨检制度,成立了肖家乡晨检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并和相关人员一起检查,做到了坚持定期检查,跟踪管理,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加强城市建设的监管力度,又成立了肖家乡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为了加强对违反城市建设工作管理的个别群众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还研究制定了《肖家乡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及《肖家乡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利的推进了我乡农村示范村建设进程。

二、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为促使我乡示范村工作深入开展,乡党委、政府从解决

群众思想,提高群众认识入手,集中人力、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对我乡示范村建设工作进行深入、广泛宣传。一是乡里成立了宣传示范村建设的工作小组,专门对此项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主要是通过对村民培训、散发传单标语和出版报的形式在全乡展开舆论宣传活动,全面宣传报道县委创建“四城”工作及扶余撤县建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肖家乡在这次撤县建市中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为城建做贡献,肖家面貌换新颜”、“建设新肖家,受益你我他”等宣传口号,从而积及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全乡示范村建设中来。二是组织了乡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乡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到县内的弓朋子镇广发村、新万发镇新农村及沿海地区参观考察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汲取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开阔眼界,丰富发展小城镇的跳跃性思维。三是乡里还对各村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示范村建设出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宣传政策,积极引导,激发了大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全年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突出工作重点,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乡党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示范村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议精神,狠抓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全乡“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整治村屯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了有效落实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扶余县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村屯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大会战,以乡政府所在地和2010年县里确定的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整治重点,对全乡的30个村的村屯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全乡共清扫村屯街路105条,清理排水沟2万延长米,清除垃圾点110处,拆除私搭乱建院墙、违章建筑24处,从屯内移出柴草垛104个。同时各村都建立了临时垃圾点,并有专人进行清理。在抓卫生环境整治的同时,也重点抓了村屯主街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全乡在原有硬化的53公理村路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8个村近60公理水泥(砖)路,现已全部完工,全乡总硬化里程达到113公里,30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在完成去年9个村新农村绿化点补植任务的同时,又完成了5个村的绿化美化任务。现已绿化街路40条,栽埴护屯林20条,栽植松树、垂榆等风景树11000棵,杨树近10万棵。全乡实现亮化的主街路达到了36条,共安装路灯411盏,全乡现已有11个村主街路实现了亮化。乡政府所在地的新华村五条主街路全都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新农村建设也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二是抓好社区建设,加快引领新农村建设步伐。为了把全乡示范村建设推向深入,乡里把示范村的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全乡示范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年,我乡确定两个省级示范村为

王家村、白面铺村,四个县级示范村即上河湾、北井、新华、十二号村,乡里突出重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了示范村社区建设步伐,王家村、白面铺村积极争取上级的建设资金132万元,为村屯巷路铺设水泥砖路。在建设过程中群众主动出工出劳,现两个村总计8.5公里巷路已建设完毕。新华村也投资20万元完成社区0.5公里水泥路。北井村集体投资37万元,进行多功能社区建设,王家、十二号村投资10万元用于社区。这几个村又投资7万元,栽植1150棵风景树绿化街路。北井村又投资5万元新安装路灯29盏,加上其它各项投资,各示范村总投资计494万元。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作用,使全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是加快旧房改造,推进新式农居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趋高标准,为了推进农村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乡里按照乡村建设规划,加快泥草房、旧房改造步伐,并落实第三批泥草房改造户301户。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建新式民居269户。改造室内卫生间185个,完成沼气池建设任务466个。新建民居严格审批手续,实行个人申请集中审批,并统一要求室内要有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渗水井等新式农居必须具备的设施。乡里通过加快新式民居建设,真正实现了改变村容村貌,大力推进了乡村建设步伐。

四是严格管理,树立良好的村屯形象。村屯建设的好坏,三分建七分管,只有把示范村管理好,才能带动全乡其他村的发展,我们在督促好全乡各村加强管理的同时,主要很抓乡政府所在地新华村的管理,乡里成立了城市监管大队、卫生保洁大队,并对城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增强他们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奖惩责任制,督促村干部对村屯进行有效管理。2010年确定的五个示范村的村屯管理都各具特色,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我乡示范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各村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高;乡村财力匮乏,彻底改变村容要貌还需要时间,这些问题我们将边落实,边总结,边改进,使我乡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篇6: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施甸县人民政府 关于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的

实施意见

(2008年4月 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开拓创新,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的总体要求,以“三村”、“五化”、“十有”为建设内容,以“六改六建”和整治农村“十乱”为工作重点,认真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稳步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百村示范:“十一五”期间,以自然村为单位,抓好100个以上不同层次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典型示范村22个以上,重点建设村21个以上,扶贫攻坚村57个以上。

千村建设:通过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其它1371个自然村

(重点是30户以上的自然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县广大群众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来。到2010年,使全县100个试点村达到“三村”建设目标,条件一般的581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条件较差的278个自然村实现脱贫目标,其他562个30户以下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万户改貌:以“六改六建”、“整治十乱、构建和谐”为工作重点,整合财政、扶贫、交通、教育、卫生、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村容村貌、少数民族发展、以工代赈、人畜饮水、文化活动室、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大力开展村庄建设,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到2010年,在全县建成万户以上生态家园,使全县5万户农户家庭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原则。要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为普通村建设和持续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坐标和榜样。要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

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以“百村示范”为抓手,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建设,坚持“点上抓示范,面上求突破”。要大力整合各种项目投入试点村建设,使“百村”真正能够“示范”。同时,对全县面上不同的村实施分类指导,要立足当地实际,根— 2 —

据各村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办的事情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把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多形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三是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要认真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充分考虑农民意愿,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个平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变“要农民建设新农村为农民要建新农村”。要实行城乡统筹,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企业、致富能人等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四是注重特色、和谐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各村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民风民俗,注意彰显特色,按照“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宽裕,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实施环境管理从城区向农村延伸,环境整治从治标向标本兼治延伸,环境建设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延伸,持续抓好环境污染源的全面治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全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以民为本,整体推进的原则。在进行试点建设的同时,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坚持生产与生活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与制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工程

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稳定粮食,壮大畜牧,提升烤烟、蔗糖,培植蚕桑、林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到2010年末,确保全县粮食总产达1.3亿公斤,烤烟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完成100个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实现甘蔗种植面积10万亩,蚕桑面积10万亩,核桃面积30万亩,茶叶面积5万亩的目标任务。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左右,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扶持等项目资金投入产业发展。2010年底前,每个试点村要确保形成一项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l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2个以上项目,整合项目资金100万元以上(其中群众投资投劳50万元)。

到2010年,典型示范村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重点建设村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扶贫攻坚村按县— 4 —

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分类指导的意见和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标准,完成扶贫攻坚村建设项目,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和低收入人口收入有较大增长。

——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服务。扶持重要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到2010年,全县引导、组建50个以上专业合作组织,有10个以上资金互助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认真研究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抓住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各种机遇,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普通农民转变为产业农民,努力实现劳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结合我县工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力争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30%以上。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

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二)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片区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项目拉动、农民主体建设的措施,全面提升全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超前规划,切实做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相关涉农项目部门要加强调研,全面掌握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编制必须的储备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努力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计划,不间断,高效益的实施。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项目前期工作费,支持鼓励项目部门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争取工作。

——明确目标及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依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到2010年实现县乡公路油路硬化,137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通达目标,部分行政村实现弹石以上硬化,22个典型示范自然村、21个重点建设自然村基本实现弹石、水泥路面硬化,3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依托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片区开发,以施甸坝区、姚关坝区、太平坝区、旧城坝区为重点,做好土地开发治理,改善排灌、耕作条件,确保人均一亩农田地,0.8亩高稳产— 6 —

农田地有效灌溉。依托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以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孟波罗河治理和小<一>、<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改善水利基础设施。2010年实现水利化程度达80%的目标。

(三)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要依托扶贫整村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国债沼气建设、国债人饮等项目,以“六改六建”(六改: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厨、改厩;六建:建家、建园、建池、建所、建校、建室)和整治农村“十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棚舍乱搭、通道乱占、畜禽乱跑、污水乱泼、农具乱摆、广告乱贴、线网乱接)为重点,加强对村庄环境的整治。

——通过改水、改电、改路,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带动和促进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通过改厕、改厨、改厩,着力改善农户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户家庭面貌发生新变化。通过建园、建家、建池、建所、建校、建室,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典型示范村和重点建设村全部完成“六改六建”,全县新建安居房1万户,并使1万户农户实现人畜分离。使全县沼气池用户达4.7万户。基本实现农村人口人饮安全达标,农户实施“六改六建”部分建设内容的户数达50000户以上。

——大力开展农村“十乱”治理行动。各乡镇、职能部门、— 7 —

挂钩单位要积极行动,切实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治理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公路沿线“脏、乱、差”的环境治理。到2010年,使施七公路沿线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五无”,即: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河边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坑;无乱堆、乱放杂物;河塘内无散在飘浮物;主要道路两侧无乱搭、乱建。并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试点村基本无“十乱”现象,全县参与整治“十乱”的自然村达1000个以上,治理农户数50000户以上。

(四)实施农村扶贫攻坚工程

依托扶贫开发和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开发项目,整合地震民居安全工程、“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加大对贫困村、少数民族村的扶贫开发力度,围绕“解决温饱、巩固扶贫成果、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末,完成257个贫困自然村的扶贫开发,解决0.8万户,3.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提高1.14万户,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10%以上,人均生产粮食400公斤以上。实现受扶持的农户、自然村、村委会“三个六有”的目标。

——农户“六有”:一是有安居住房,二是有沼气为住的洁净能源,三是有卫生厨、卫生厕、卫生圈,四是有自来水或水窖,— 8 —

五是有可靠的增收产业(人均出售1头商品畜,人均建成1亩经济林果,人均有1亩农田地),六是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自然村“六有”:一是有硬化通畅的村庄道路和通往村委会或主干道的公路;二是有安全卫生饮用水;三是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四是有2项以上规模产业;五是有通信和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六是有固定的村民议事地点或重大事项公示栏。

——村委会“六有”:一是有合格的村级办公用房和好班子、好制度;二是有能满足“普六”要求的村完小;三是有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四是有兽医庄稼医院及专业技术人员;五是有科普文化室及电教设备和书刊;六是有通往乡政府所在地或干线公路的等级公路。

(五)实施民主和谐创建工程

——依托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党员先进性教育”及“云岭先峰工程”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农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统领“三农”工作的能力;完善村民自制制度,通过“一事一议”这个平台,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民主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度,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建率达100%,实施“一事一议”达100%。建立以党支部为领导,村民委员会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为

主体的民主管理新机制。

——积极开展“无毒社区”、“文明村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三万三讲”及“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使全县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达60%以上,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到2010年,22个典型示范村完成文化活动室建设,21个重点建设村要完成文化活动室的选址和规划;实现909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和长效管护夯实经济基础。试点村要确保村集体经济有固定收入并— 10 —

逐年增长,使之用于新建项目和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费用。其它村也要谋划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到2010年,使全县村集体经济有固定收入的村达500个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要把“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作为“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上,干部要分片包干指导各项建设。县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都要对口帮扶1个示范村,确保“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顺利有序推进。要按照“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单位相互配合,明确职责,精心组织,搞好服务,形成合力。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宣传“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营造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此项工程。要及时报道

工程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各村、各部门在工程实施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成效、新经验,特别是要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为“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资金,整合各种项目捆绑投入“百村示范”建设;在“千村建设”中要积极研究、争取项目,做好项目储备。不等不靠,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生产生活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致富能人反哺农村,为他们提供便捷的信息和畅通的渠道,对在“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中做出实绩的,大力宣传和倡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和能人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

(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制定扶持措施,大力开展结对帮建活动,每年要至少为挂钩村办一件实事,帮助解决建设和发展难题,为挂钩村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及时跟进。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将本部门管理的项目优先安排到试点村,同时要加强“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建设在决策程序、资金安排、物资调配和质量安全上的管理,使该工程— 12 —

真正成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五)加强督查,稳步推进

上一篇:提升销售业绩的方法下一篇:遵规守纪成就人生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