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示范万村整治

2022-06-22

第一篇:百村示范万村整治

2010.8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26日)

赵洪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切实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会议期间,大家参观了宁波市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有关市县和单位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8年和全面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第2年。近年来,我们根据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民生的紧迫要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开展农房改造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认识,出台政策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

(一)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从我省防灾减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统一到保增长、促民生之中,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分类指导推进,切实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2009年,全省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项目1530个,改造建设农村住房31.8万户,其中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万多户,缓解了多年来农村“建房难”问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我们以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作为重点,按照“点面结合、整镇推进,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思路,强力推进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建设。各地开展了建设“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幸福乡村”、“生态家园”等行动,动员群众投身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家园建设。到2009年底,全省开展村庄整治的行政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60%,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占83%;已进行村庄整治的行政村中,开展污水治理的农户占68%,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的农户占92%,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农村人口集聚不断推进。我们按照“发展中心村、控制一般村、搬迁高山村和萎缩空心村”的要求,把培育中心村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通过村庄撤并、异地搬迁、集体土地置换、宅基地互换、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有效地提高了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嘉兴市今年以来已集聚10513户,其中集聚到新市镇7516户、中心村2997户,拆迁房屋占地11309亩,复垦建设用地4382亩。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基本完成了中心村布局规划,一大批中心村已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集聚点。全省11个市和三分之二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心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新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农村投资消费不断扩大。我们坚持把扩大农村内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农村内需的重点,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内需的拉动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出了重要贡献。8年来,各级财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各方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达到900亿元以上。去年,全省投入农房改造建设资金630多亿元。

(五)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我们注重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促进硬件与软件的齐头并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异地流转和整理复垦等改革稳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农户授信小额信贷普遍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资金互助社等改革扎实推进,林权、滩涂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县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

(六)“三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开展,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抓“三农”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起到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形成了党委、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特别是省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充分考虑“三农”发展,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工程建设的认知度逐年提高,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高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仍任重道远,还有一些体制制约和薄弱环节需要研究解决。一是人口布局散、自然村落多、村庄规模小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住宅用地浪费多、公共服务效率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二是农村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进,村庄撤并、人口集聚的体制制约仍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面认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按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有机统一起来,将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的总导向,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城乡联动,既要从污染源头上加强治理,又要从生态源头上加强保护。我省人地关系紧张,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特殊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把农村作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是我省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也应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些年来,安吉等地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建设新农村与建设生态文明高度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这些地方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和导向。

(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发展的不断融合,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要求,已经从过去希望有宽敞的个人住房、洁净的村庄环境提升为希望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中,既要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又要开展连线成片整治,以整体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同时,随着村庄整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需要整治建设的村庄中,山区村庄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山区村庄的整治更加需要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而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规模小的村庄则应整体搬迁。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也是为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明确导向。其目的就在于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水平,拓展村庄整治建设的内涵和领域,以更加美好的愿望、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更为切实有力的举措,来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我省是资源小省,土地、水资源等制约日益明显,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和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区域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总体上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一些地方工业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整治,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加快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素,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有利于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形成公平公正和开放互通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我省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特别是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也需要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加快集聚。这就要求我们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途径,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加快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小城市和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规划建设和人口布局的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全面共享的新体制。

三、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机制和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有序集聚机制,一手抓连线成片整治建设,一手抓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推进中心村中心镇建设,努力彰显规划科学布局美。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是当今农村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中心村中心镇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把促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作为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战略重点。一是完善村镇布局规划。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布局规划,明确县市域中心镇中心村的数量与定点。抓住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机遇,搞好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推进土地整理置换。这是优化村镇布局和促进人口集聚的有效机制。要把土地整治试点与中心村中心镇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先复垦后使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整理复垦后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需要。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宅基地调整、互换和跨村跨乡镇建房,通过货币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三是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为基本载体,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集聚,力争到2012年全省建成1200个左右中心村。采取农房建设空间管制、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建房购房。全面提升中心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培育200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实力强和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省政府将就此出台专门的政策。四是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把中心村中心镇作为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的主要载体,统筹实施镇域住房改造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民建房水平,结合中心村中心镇培育、自然村撤并、异地搬迁和小城镇建设等,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强化建房监管服务,注重农村建筑与浙江元素、当地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鼓励农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修材料和新型能源,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优化完善村庄规划和农房建筑设计,加强农房改造建设质量安全监理,防止和杜绝“豆腐渣”工程。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

(二)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彰显村容整洁环境美。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打造优美环境。要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要求,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为重点,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扩面的同时,把力气更多地用在全面提升整治建设水平上。一是全面完成预定目标。第二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使我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全面改观。各地要按照这一部署,切实加大整治推进力度。今年要按照确保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村庄覆盖面、群众受益面“四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3000个村庄“五大项目”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二是着力推进连片整治。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编制区域一体化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整乡整镇的整治比例,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三是扎实推进分类整治。按照“重点培育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和合理整治撤并村”的要求,深入推进村庄分类整治。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尚未整治的村庄,要根据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集体经济实力,开展分类整治,对那些处于萎缩状态的偏远小村不宜再去整治,而应引导其异地搬迁重建,相关的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可用到重建地的相应项目上来。四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森林村庄。五是加快建设公共设施。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各地要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反映的农村公共设施运行中管理难、负担重等问题,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的筹资运行机制,确保村庄整治成果得以持续,真正让群众长期受益。

(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努力彰显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与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又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要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农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快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三是大力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促进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乡镇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把中心村中心镇建设、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宅基地整理复垦带来的收益,规划建设一批集体物业,为村级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生活的问题。应当说,目前全省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在保持原有帮扶政策措施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认真研究新一轮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当前,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若干重点欠发达县实施特别扶持。对此,省委、省政府已作专题研究,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希望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把省里的帮扶项目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城乡人口布局加快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四)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彰显乡风文明素质美。生态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育生态文化。要把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树立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一是全面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增强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切实保护特色文化村。目前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村落大多是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既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建筑文化,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要把保护利用特色文化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同时,要提炼特色文化村的生态文化,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吸收和弘扬生态文化。三是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清洁户示范评选等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使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消费。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四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在继续深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四、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

从这些年实践来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一靠农民自愿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二靠党政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应当说,农民群众对这方面建设是衷心拥护和热情欢迎的,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公共工程,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热情和干劲,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做到工作力度不降、政策扶持不减、党政领导加强。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领域更广,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也更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把这项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着力加以推进。要继续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把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的生态县建设、生态乡村创建、中心村中心镇培育、异地搬迁、“强塘固房”等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工作上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县一级进行整合、统筹使用。要切实强化考评激励,把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范围。

(二)切实强化综合协调。部门合作共建、社会共同参与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优势和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保持这一特色和优势。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力度,推进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要在政策上扶持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激励村庄和宅基地整理复垦。要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规费。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合力。

(三)切实推进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推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借鉴嘉兴“两分两换”的经验,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跨村跨镇置换、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要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引导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山林承包、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集体经济权益的同时,将户籍迁移至居住地,享有与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加快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地域覆盖和人群覆盖,鼓励地方政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构建融资平台。要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多个行政村集聚的农村新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高度重视村庄合并后村级集体资产的有机融合,建立产权界定清晰、股权量化合理、经营机制灵活、资产保值增值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

(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欠发达地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对象。要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加大省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敏感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增强市县特别是欠发达市县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市县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总体水平。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同志们,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造福千万农民、惠及全省人民的伟大事业。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对“三农”事业、农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把我省广大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关于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

bsp;

3、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新村规划,实施宅基地整理、自然村撤并和旧村改造。

三、政策措施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这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1、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落实必要的建设资金。~—~年,县里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示范村的规划编制补助和示范村建设、村庄整治的以奖代补。对通过市级验收的示范村,给予奖励(补助)20万元,通过验收的整治村,给予奖励(补助)10万元。

2、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确保示范和整治的必要用地。在村庄整治中,宅基地退建还耕和土地管理等继续享受省定扶持政策。其中宅基地退建还耕实施前,省里按规划复垦耕地面积的80%配发周转指标,完工后再从省级造地改田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确保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的必要用地。积极鼓励拆旧建新,凡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建设的,其土地净收益部分或全部返回给村,专项用于新村建设,具体以详细实施细则为准。

3、减免有关规费,减轻农民负担。凡涉及“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对15个示范村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后统一返回给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房产登记发证费、土地登记发证费、标底审核费、定点放样费、白蚁防治费、招投标费、质监费、房屋勘丈费等服务性收费予以减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这项工程建设。凡列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项目的,各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先审批。

4、整合部门力量,组织实施有关项目。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村庄整治的规划、水利、供水、交通、绿化、污水治理等项目,县直属有关部门在实施“康庄工程”、“山区奔小康工程”、“生态县建设”等工程项目时,要与“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根据村庄整治实际,统筹考虑重大项目安排,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通过政策激励,积极探索试行土地资产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有利于促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好办法。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工作机构。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基础在村、重点在乡镇。要全面贯彻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凡是“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为切实加强领导,县里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理顺关系,办公室下设三个指导组,即村镇规划建设指导组、百村整治指导组、督查组。规划建设工作由县规划建设局指导,整治工作由县农办指导,督查工作由县委督查室落实。

(二)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示范村和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列入第一批启动的示范(整治)村,要在~年底前完成这项工作。村庄整治及今后村庄建设、农民建房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规划执行,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规划乱批、乱建的行为。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重视没有被列入整治范围的村庄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对村庄建设、农民建房、兴办工商企业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必须符合有关规划要求,为今后开展村庄整治创造条件。

(三)检查验收。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对“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帮助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各地申报的示范村由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初审后报x市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对符合示范村标准的,由x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称号。对部分建设档次较高,有特色的示范村推荐申报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称号。各地列入整治的村庄由县政府组织验收。

第三篇:关于明确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我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明确工作职责,齐心协力抓好该项工作,根据温委办〔~〕61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永嘉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sO100

(一)县委办公室(农办):承办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的决定;牵头协调“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性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示范整治村考核验收办法和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办法;负责工作督查,督促各项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牵头组织调查研究,掌握村庄整治建设动态,组织审核、报送省级和市级示范村整治合格村等。

(二)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督促各地确保示范村率先达到“先锋工程”建设的先进村党组织标准,多数整治村的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

(三)县发展计划局:负责协调、指导有关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部分示范村和整治村的延伸工作,争取国家、盛市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扶持,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指导、审批示范整治村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指导清洁能源利用及生产、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四)县规划建设局:负责县域内村庄布局规划,“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审批或组织力量会审示范村建设规划,指导规划实施;组织编辑样板房图集,指导村居建设,加强对农民建房服务管理;检查督促各地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事,依法加强对村庄建设的管理;制定本部门涉及示范村建设的规费减免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到位;负责抓好市级示范村建设的试点和面上指导工作。

(五)县财政局:负责“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完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整治和建设;制定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六)县交通局: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景观线整治和通村公路建设,督促各地确保示范村和整治村的通村公路达到省定标准;结合“乡村康庄”工程,制定支持“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具体措施,对示范村的主干道建设给予扶持和指导。

(七)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决“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合理用地;制定具体的用地政策,解决工程建设用地中出现的矛盾,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

(八)县水利局: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河道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督促各地确保示范村和整治村河道净化达到省定标准。

(九)县环保局: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生态县建设目标和工作要求,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生态村建设标准和具体扶持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督促各地确保示范村和部分整治村建设达到生态村标准,生产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达到省定标准。

(十)县林业局: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村的环境绿化;制定扶持“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督促各地确保示范村整治村的村庄绿化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十一)县民政局:按照统一规划,逐步缩减自然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对“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工作做好业务指导。

(十二)县房管局:负责“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中房屋拆迁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并根据xx、盛市有关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办法),制订永嘉县农村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做好本部门涉及示范村建设的规费减免,确保政策到位。

(十三)县农业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和实施;结合“农业园区建设”、“食无忧”工程建设等制定支持“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具体措施。

(十四)县计划生育局:负责指导“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的计划生育工作,督促各地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确保示范村计划生育工作内容达到省定标准。

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科技局等其他成员单位都要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结合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工作内容,互相配合,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积极参与县协调小组组织的调查研究,制定方案,搞好试点,协调政策,检查指导、考核评比等工作。

第四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改貌工程(已处理回原)

中共施甸县委

施甸县人民政府 关于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的

实施意见

(2008年4月 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开拓创新,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的总体要求,以“三村”、“五化”、“十有”为建设内容,以“六改六建”和整治农村“十乱”为工作重点,认真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稳步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百村示范:“十一五”期间,以自然村为单位,抓好100个以上不同层次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典型示范村22个以上,重点建设村21个以上,扶贫攻坚村57个以上。

千村建设:通过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其它1371个自然村

— 1 —

(重点是30户以上的自然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县广大群众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来。到2010年,使全县100个试点村达到“三村”建设目标,条件一般的581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条件较差的278个自然村实现脱贫目标,其他562个30户以下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万户改貌:以“六改六建”、“整治十乱、构建和谐”为工作重点,整合财政、扶贫、交通、教育、卫生、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村容村貌、少数民族发展、以工代赈、人畜饮水、文化活动室、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大力开展村庄建设,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到2010年,在全县建成万户以上生态家园,使全县5万户农户家庭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原则。要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为普通村建设和持续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坐标和榜样。要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

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以“百村示范”为抓手,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建设,坚持“点上抓示范,面上求突破”。要大力整合各种项目投入试点村建设,使“百村”真正能够“示范”。同时,对全县面上不同的村实施分类指导,要立足当地实际,根— 2 —

据各村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办的事情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把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多形式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三是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要认真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充分考虑农民意愿,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个平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变“要农民建设新农村为农民要建新农村”。要实行城乡统筹,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企业、致富能人等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四是注重特色、和谐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各村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民风民俗,注意彰显特色,按照“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宽裕,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实施环境管理从城区向农村延伸,环境整治从治标向标本兼治延伸,环境建设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延伸,持续抓好环境污染源的全面治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全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以民为本,整体推进的原则。在进行试点建设的同时,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坚持生产与生活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与制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 3 —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工程

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稳定粮食,壮大畜牧,提升烤烟、蔗糖,培植蚕桑、林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到2010年末,确保全县粮食总产达1.3亿公斤,烤烟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完成100个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实现甘蔗种植面积10万亩,蚕桑面积10万亩,核桃面积30万亩,茶叶面积5万亩的目标任务。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左右,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扶持等项目资金投入产业发展。2010年底前,每个试点村要确保形成一项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l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2个以上项目,整合项目资金100万元以上(其中群众投资投劳50万元)。

到2010年,典型示范村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重点建设村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扶贫攻坚村按县— 4 —

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分类指导的意见和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标准,完成扶贫攻坚村建设项目,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和低收入人口收入有较大增长。

——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服务。扶持重要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到2010年,全县引导、组建50个以上专业合作组织,有10个以上资金互助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认真研究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抓住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各种机遇,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普通农民转变为产业农民,努力实现劳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结合我县工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力争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30%以上。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

— 5 —

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二)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片区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项目拉动、农民主体建设的措施,全面提升全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超前规划,切实做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相关涉农项目部门要加强调研,全面掌握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编制必须的储备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努力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计划,不间断,高效益的实施。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项目前期工作费,支持鼓励项目部门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争取工作。

——明确目标及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依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到2010年实现县乡公路油路硬化,137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通达目标,部分行政村实现弹石以上硬化,22个典型示范自然村、21个重点建设自然村基本实现弹石、水泥路面硬化,3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依托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片区开发,以施甸坝区、姚关坝区、太平坝区、旧城坝区为重点,做好土地开发治理,改善排灌、耕作条件,确保人均一亩农田地,0.8亩高稳产— 6 —

农田地有效灌溉。依托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以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孟波罗河治理和小<一>、<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改善水利基础设施。2010年实现水利化程度达80%的目标。

(三)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要依托扶贫整村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国债沼气建设、国债人饮等项目,以“六改六建”(六改: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厨、改厩;六建:建家、建园、建池、建所、建校、建室)和整治农村“十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棚舍乱搭、通道乱占、畜禽乱跑、污水乱泼、农具乱摆、广告乱贴、线网乱接)为重点,加强对村庄环境的整治。

——通过改水、改电、改路,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带动和促进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通过改厕、改厨、改厩,着力改善农户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户家庭面貌发生新变化。通过建园、建家、建池、建所、建校、建室,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典型示范村和重点建设村全部完成“六改六建”,全县新建安居房1万户,并使1万户农户实现人畜分离。使全县沼气池用户达4.7万户。基本实现农村人口人饮安全达标,农户实施“六改六建”部分建设内容的户数达50000户以上。

——大力开展农村“十乱”治理行动。各乡镇、职能部门、

— 7 —

挂钩单位要积极行动,切实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治理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公路沿线“脏、乱、差”的环境治理。到2010年,使施七公路沿线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五无”,即: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河边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坑;无乱堆、乱放杂物;河塘内无散在飘浮物;主要道路两侧无乱搭、乱建。并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试点村基本无“十乱”现象,全县参与整治“十乱”的自然村达1000个以上,治理农户数50000户以上。

(四)实施农村扶贫攻坚工程

依托扶贫开发和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开发项目,整合地震民居安全工程、“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加大对贫困村、少数民族村的扶贫开发力度,围绕“解决温饱、巩固扶贫成果、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末,完成257个贫困自然村的扶贫开发,解决0.8万户,3.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提高1.14万户,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10%以上,人均生产粮食400公斤以上。实现受扶持的农户、自然村、村委会“三个六有”的目标。

——农户“六有”:一是有安居住房,二是有沼气为住的洁净能源,三是有卫生厨、卫生厕、卫生圈,四是有自来水或水窖,— 8 —

五是有可靠的增收产业(人均出售1头商品畜,人均建成1亩经济林果,人均有1亩农田地),六是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自然村“六有”:一是有硬化通畅的村庄道路和通往村委会或主干道的公路;二是有安全卫生饮用水;三是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四是有2项以上规模产业;五是有通信和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六是有固定的村民议事地点或重大事项公示栏。

——村委会“六有”:一是有合格的村级办公用房和好班子、好制度;二是有能满足“普六”要求的村完小;三是有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四是有兽医庄稼医院及专业技术人员;五是有科普文化室及电教设备和书刊;六是有通往乡政府所在地或干线公路的等级公路。

(五)实施民主和谐创建工程

——依托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党员先进性教育”及“云岭先峰工程”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农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统领“三农”工作的能力;完善村民自制制度,通过“一事一议”这个平台,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民主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度,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建率达100%,实施“一事一议”达100%。建立以党支部为领导,村民委员会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为

— 9 —

主体的民主管理新机制。

——积极开展“无毒社区”、“文明村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三万三讲”及“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使全县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达60%以上,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到2010年,22个典型示范村完成文化活动室建设,21个重点建设村要完成文化活动室的选址和规划;实现909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和长效管护夯实经济基础。试点村要确保村集体经济有固定收入并— 10 —

逐年增长,使之用于新建项目和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费用。其它村也要谋划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到2010年,使全县村集体经济有固定收入的村达500个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要把“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作为“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上,干部要分片包干指导各项建设。县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都要对口帮扶1个示范村,确保“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顺利有序推进。要按照“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单位相互配合,明确职责,精心组织,搞好服务,形成合力。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宣传“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营造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此项工程。要及时报道

— 11 —

工程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各村、各部门在工程实施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成效、新经验,特别是要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为“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资金,整合各种项目捆绑投入“百村示范”建设;在“千村建设”中要积极研究、争取项目,做好项目储备。不等不靠,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解决生产生活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致富能人反哺农村,为他们提供便捷的信息和畅通的渠道,对在“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中做出实绩的,大力宣传和倡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和能人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

(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制定扶持措施,大力开展结对帮建活动,每年要至少为挂钩村办一件实事,帮助解决建设和发展难题,为挂钩村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及时跟进。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将本部门管理的项目优先安排到试点村,同时要加强“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建设在决策程序、资金安排、物资调配和质量安全上的管理,使该工程— 12 —

真正成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五)加强督查,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将把“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列为“三农”重点工作,县级建立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督察小组,不定期对乡镇和县级挂钩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并将督察结果纳入对领导干部和各单位的政绩考核和绩效考核内容。各乡镇和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分阶段目标要求,把任务分解到村,把责任落实到人。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经常性深入到乡镇、村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新农办负责全县“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及时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确保“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的稳步推进。

— 13 —

第五篇:浙江省“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为抓手,按照“用地集约、资源共享、设施配套、民生改善”的要求,对农村土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全面提升耕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住房改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

1 集聚,着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浙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二、目标任务

(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农用地、未利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到2012年,全省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以上,盘活村镇存量建设用地10万亩以上。

(二)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建设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省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快村镇改造建设。以中心村镇为重点,通过对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建成“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农村新社区。到2012年,全省完成部、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100个,完成市、县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900个。

(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到2012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35%以上。

(五)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保障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需求,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拓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筹措途经。到2012年,全省城乡调剂建设用地复垦指标12万亩,筹措反哺新农村建设资金100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充发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统筹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整合各部门力量,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统一的指标流转市场,鼓励企业、个人等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规模和布局,整体推进村镇改造、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建设。

(三)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坚持村镇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要综合考虑政府财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土地综合

3 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土地节约,人口集聚。按照耕地占补平衡有质量、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的要求,坚持开发与整理联动、复垦与盘活并重、增量与减量挂钩,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配套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要求,既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以中心村镇为重点的示范项目建设,树立典型和样板。又要以点带面,积极推动面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对基础条件较好、农户积极性较高的村可优先组织实施,加快整治建设,做到整治一个,改造一片,造福一方。

四、工作重点

把实施中心村镇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作为全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是以中心村或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宜居为目标,结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修编完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以农田整理为基本任务,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为方向,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一)全域规划。在充分分析村镇自然资源条件、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状况、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村镇发展方向和定位,科学编制集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等于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全面确定村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布局、土地整治规划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布局。

(二)全域设计。依据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造价适中、彰显特色,配套完善、服务齐全”的设计原则,制订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整体实施方案,明确各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区域定位、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确保整体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三)全域整治。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着眼于整个村镇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在村镇区域范围内对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对村镇旧房改造、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建设、一起更新,全面推进村镇区域内“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五、项目组织

(一)项目立项要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分为一般项目和示范项目。一般项目要求:(1)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5 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有潜力,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5)整治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35%以上。(6)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40%以上。

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包括县、市、省、部四级。县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5%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65%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45%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申报市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10%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

6 到70%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省、部级示范项目要求:(1)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镇;(2)村(镇)班子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农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较高;(3)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减平衡有余;(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15%以上;(5)整治后基本农田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6)整治后农用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7)整治后农户集中居住率达到55%以上;(8)整治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二)项目申报审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均由乡镇人民政府持项目立项申请文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文本、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及有关项目现状影像资料,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立项评审、申报,经市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部级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筛选申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实施周期原则上为3-5年。

(三)项目组织验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农办、财政、规划、建设、交通、

7 文化、教育、水利、卫生、林业、电信、电力、审计等部门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分为初验、复验和验收。初验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复验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验收由省政府负责(其中部级示范项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编制与实施。在抓紧开展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尽快完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积极引导村庄布局合理调整,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基础规划保障。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拟整治项目区域内土地利用基本情况,研究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条件和潜力,综合评估整治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模,明确“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提出具体实施保障措施,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序有效建设。

(二)加大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提留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专项安排落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对经申请批准开展省级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经验收后省里给予每村补助100万元。对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的,经确认后省里给予每亩补助4000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 8 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农民健康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各市、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投入。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市场配置力度,筹措落实整治资金。在县域内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置换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的,所得收益应主要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保障村镇土地整理复垦、住房改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较好、农村人口集聚度高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较大的地区,允许项目预支的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按不高于50%的比例有偿调剂,以筹措整治项目启动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业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信贷支持,政府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建设。

(四)保障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户的相对集中居住,拓展村镇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村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

9 有余”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新增耕,首先满足村镇整治区域内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及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置换的需要,确实有余的,可用于其它建设。对尚未开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允许在编制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区内耕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且实现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在项目区范围内进行农用地、建设用地调整互换使用,保障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

(五)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为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内,对愿意放弃并退出本村老宅基地、选择跨村建房的农户,涉及的相关村集体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的原则,合理调整、互换和有偿使用住宅用地。对于因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而导致不再使用宅基地的农户,通过经济补偿由村集体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户,通过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政策,凭退出证明,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享受到县城、中心镇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对需要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应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确保集体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六)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按照“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项目立项前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凡是大多数村民不同意的项目,不得实施。项目实施前应及时公告项目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招投标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和青苗补偿政策等相关事项,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凡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属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要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安置、农户旧房拆迁和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的实际,合理制定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地、青苗、房屋拆迁等补偿标准。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建设面向困难群众建造安置房,各地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七)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各地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国土、农办、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电信、电力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督导协调,强化部门分工协作,落实共同推进任务,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资金集中投入、政策配套运用、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内容,列入政府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

11 严格落实奖惩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编办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边城章节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