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那达慕的作文素材

2024-05-14

关于蒙古那达慕的作文素材(精选3篇)

篇1:关于蒙古那达慕的作文素材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

小学生作文大全

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盟为单位。

六年级:工作狂

篇2:蒙古那达慕运动的历史解读

关键词:蒙古,那达慕,运动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 是“娱乐”、“游戏”的意思,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是蒙古族人民展示强健体魄和英武民族精神的舞台, 激烈的赛马比赛、拼搏的摔跤比赛和扣人心弦的射箭比赛是草原那达慕运动的传统项目。本文通过对那达慕运动的成长历史进行分析, 以期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项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蒙古体育文化活动。

一、那达慕运动始于蒙古族的敖包祭祀活动

古老而又神圣的那达慕运动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 历史学家在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 (亦称《也松格碑》) 上找到那达慕运动起源的记载, 推断出那达慕运动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 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蒙古大汗时, 他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 举行了敖包祭祀活动。《蒙古秘史》有这样的记载:“将不峏罕合勒敦山, 每朝其祃之, 为其祷之。我之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 向日, 挂带于颈, 悬冠于腕, 以手椎膺, 对日九跪, 奠而梼祝焉。”[1]58记述的意思是说成吉思汗被蔑尔乞特人追杀, 藏于不罕山里, 最终蔑尔乞特人没有找到成吉思汗, 安全逃离的成吉思汗因此立誓:不罕山保护了我, 我将定期举行敖包祭祀活动。这就是蒙古敖包祭祀仪式的历史起源。在这次举行的敖包祭祀活动上, 为表示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团结友谊, 成吉思汗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举办了骑马、射箭、摔跤三项比赛。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那达慕运动。此后, 每逢敖包祭祀活动都要附带举办那达慕活动, 那达慕作为敖包祭祀的附属活动定期进行。《绥蒙辑要》记载了这一历史:“祭日部落人民野外团聚, 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 欢娱终日为常。”[2]738

成吉思汗时代那达慕大会的规模共分小、中、大三种类型。小型那达慕大会时间三至五天, 共安排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 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中型那达慕大会会期五至七天, 参赛的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 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大型那达慕大会会期七至十天, 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 马三百匹左右。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在1225年, 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击败花刺子模后, 为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 全军在布哈苏齐海举行过大型的那达慕大会。

二、赛马、摔跤、射箭是那达慕运动上的传统比赛项目

对于在辽阔的大草原生活的蒙古人民来说, 骑马是出行的需要以及对开阔大草原的适应, 弯弓射箭是对其狩猎时代的生产总结和通过战争争夺领土的必备, 摔跤则是蒙古人提升体质及进行勇力与智力的角逐。坚毅勇敢、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的蒙古开国君主成吉思汗一直将骑马、摔跤、射箭作为训练士兵的主要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 成吉思汗也定下将骑马、摔跤、射箭作为了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素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人与马相伴一生, 无论童叟均对马怀有特殊的情感, 蒙古人都以自己拥有一匹剽悍、善跑的良马感到骄傲!所以蒙古人对赛马很重视。那达慕大会的骑马比赛一般分为快马赛、走马赛、颠马赛三个子项目。快马赛也称“速度赛马”。传统快马赛为了减轻马的负荷, 都不备鞍, 骑手多为轻装上阵的少年, 他们头缠丝带, 身着艳袍, 一声令下, 只见众马奔腾, 蹄声震撼, 蔚为壮观。走马赛是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 技巧性很强。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中老年人。参赛的走马要配备上华美的鞍辔。参赛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走马, 走马的步伐分左右两侧前后蹄同时迈出, 既快又稳, 姿势稳健、和谐、优美并最先到达者为胜。颠马赛是属于礼仪性赛马, 表演意义大于竞技意义。每项赛马中, 当头马冲过终点时, 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 并手捧哈达, 用鲜奶抹画骑手和马, 给优胜者颁奖。

摔跤蒙语称之为搏克, 是蒙古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也是那达慕大会传统上必备的比赛项目。蒙古族的摔跤不同于中国式摔跤, 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摔跤手要身穿摔跤服“昭德格”, “昭德格”上衣是用香牛皮或驼皮、鹿皮制作, 上边钉满铜钉或银行, 便于对方抓紧。后背中间部分饰有各种古朴的图案, 给人以庄重庄严之感, 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 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及花卉图案的套裤, 腰间系有蓝、红、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 脚蹬马靴或者蒙古靴, 看上去很是威风。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 摔跤选手一上来就互相抓握, 但不许抱腿, 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宦海沉浮录》记载:“布裤者专诸角力, 胜败以仆地为定。”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选手不受体重的限制, 采用抽签对决淘汰制, 一跤决胜负。《蒙古秘史》中记载了成吉思汗胞弟别勒古台与蒙古勇士不里孛阔摔跤的场景:“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 以只足拨倒, 压而不令之动之者也……”[1]106

射箭比赛蒙古语叫“苏日哈日布纳”。成吉思汗对神箭手很是欣赏, 规定蒙古男孩从小就必须学习并掌握射箭之技能, 《黑鞑事略》记载了蒙古小男孩学习射箭的过程:“其骑射在孩时绳束以板, 络之马上, 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 俾手有所执, 随众驰骋。四、五岁之时挟小弓短矢, 及其长也, 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 肢立而不坐, 故力在跗者八九, 而在髀者一二, 疾如飙至, 劲似山压, 左旋右折如飞翼, 故能左顾而射右, 不特殊秋而已。其步射则八字立脚, 步阔而腰蹲, 能有力而穿扎。”因此, 那达慕大会上的射箭项目成为必不可少的竞赛单元, 受到人们欢迎。那达慕大会射箭比赛分静射和骑射两种。不限弓箭的重量、长度、式样、拉力。静射, 即站立射靶。那达慕大会射箭用的靶在早期是牛羊皮靶和草靶, 比赛用的弓有传统的柳木弓和榆木弓, 级别较高的比赛选手用的为牛角弓。骑射, 指的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靶位距跑有一定距离, 每人每轮一马三箭, 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 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那达慕大会对获得冠军的射箭手要颁奖, 献上圣洁的哈达, 为其用鲜奶抹画, 诵祝赞词。

三、那达慕运动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蒙元时期是那达慕运动发展的高峰时期, 因为当时蒙古国的畜牧业的迅猛发展, 蒙古统治者对外扩张战争的不断刺激, 那达慕运动这项文化体育活动被统治者作为政治层面推上前台, 并尽力加以推行。元朝统治者甚至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推广那达慕运动, 《元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延佑六年六月戊甲置勇校署。”[3]589元朝灭亡后, 蒙古人离开中原退居漠北草原, 那达慕运动因重归草原更加盛行。明清时期, 那达慕运动也颇为流行, 一方面是民间百姓自娱自乐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明清政府安抚、控制、拉拢各民族人民特别是蒙古人民的需要。清政府每年举行的“木兰行围”就是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和蒙古贵族进行的大规模的比试骑马、射箭为主的围猎活动, “每岁举行秋狝之典, 历朝因之。驰骋田猎共娱之”[4]32。1765年, 阿拉善王爷罗布桑多尔济迎娶了清朝公主为福晋, 为纪念联姻事件特地举行了那达慕运动, 除举办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 这次的聚会配合婚礼庆典的喜庆气氛增加了歌舞表演、物资交流等内容。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那达慕运动也时有出现, 甚至有史书记载了由寺庙主持召开的专门的那达慕活动:1730年, 巴林右旗13个寺庙的千余名喇嘛集中到大板荟福寺举办庙会, 庙会期间进行了包括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在内的那达慕活动。

清末时期, 蒙古处于外忧内患之中, 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牧区人民生活艰难, 那达慕活动赖以支撑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遭到重创。此时的那达慕娱乐活动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蒙古贵族借召开那达慕之名, 向牧民摊派和强征各种钱物, 那达慕大会上涌现的一些优秀摔跤手、射箭手被强征为王府卫队成员, 供其使用差遣, 各蒙古王爷甚至借比赛项目进行赌博。这样的那达慕运动已经变质。

新中国的诞生使那达慕运动重获生机。那达慕运动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丰富。新时代的那达慕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纪念、庆祝重大事件为主题的那达慕, 一种是以某种专门性活动为主题的那达慕, 还有一种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贸发展为主题的那达慕, 传统的那达慕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集娱乐竞技、表演旅游、商业贸易多层内容为一体的盛大聚会,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赋予了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地方和谐的时代内容。那达慕大会除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等蒙古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添加了拔河、田径、排球、篮球、武术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 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各界对那达慕的关注逐步提升。

具有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底蕴的那达慕运动是蒙古先人留给后人丰厚的文化遗产,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处处透露着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我们在对那达慕运动深怀崇敬和景仰之情之余, 应当认真思索和挖掘那达慕运动之文化体育内涵, 提炼符合现代气息的精神因素, 使国人在传承与拓展这项运动的过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

[2]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3]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6.

篇3: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摘 要: 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之根。在草原上,蒙古人民所从事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与五畜,自然草原及气候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从某种角度看那达慕(乃日nai ri)就有这样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的表现主要通过那达慕的内容(敖包祭祀和那达慕的表演)体现,祭祀和那达慕表演的目的就是那达慕文化的体现,即蒙古族爱护草原、珍惜生命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关键词: 蒙古族 那达慕 和谐文化

1.那达慕

“那达慕”(na ga dum),意为“游戏”或“娱乐”,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能运动竞技节日,从传统宗教仪式“敖包塔克勒根”(敖包祭拜)发展而来,一般于每年7月至8月间举行。那达慕大会过去每年只会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举行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博克、赛马、射箭等传统男儿三项为核心内容,融宗教、传统体育、服装、饮食、歌舞、经济、文化为一体,通过仪式、竞技、展示、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娱乐性等特点。如今我们常说的蒙古族“那大慕”(na da dum)是现代词,它出现得很晚,由一个古老的名称“乃日”(nai ri)演变而来的,如今蒙古族牧民仍然习惯用“乃日”(nai ri) 这个词(乃日nai r是蒙古语意为喜庆,联欢,欢聚,盛会等)。

2.那达慕与体育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从那达慕的发展情况可以反映蒙古族的传统体育的发展及蒙古族集中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的大众体育水平。13世纪时的那达慕,主要以摔跤、赛马、射箭等《男儿三项》体育活动的形式举行,其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的表演平常离散的游牧人们彼此认识、相互沟通、团结一心;通过比赛赛出一个或几个部落之间的“体育健将”,如摔跤赛出的第一名被誉为“阿日斯兰”﹙蒙语的狮子﹚;第二名为“扎干”﹙蒙语的大象﹚;第三名为“双合尔”﹙蒙语的﹚,从而体现出蒙古族人自古以来崇尚自然,追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这些赛出的“健将”名副其实远近闻名。

3.那达慕体现出和谐文化

现代那达慕是由民间那达慕演变而来的,传统的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六七月。还有民间那达慕遵循这样一个制度:首先是敖包祭祀,其次是那达慕的展演。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举行敖包祭祀呢?为什么现有敖包祭祀仪式再举行那达慕呢?笔者从小牧区长大的,参加过很多敖包祭祀活动,也访谈过好多牧民,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牧民都说敖包祭祀是为了祈雨,祈祷长生天风调雨顺,保佑牧民安居乐业等,举行那达慕是庆贺牲畜增加头数或举行那达慕雨水就更好。草原上的雨水是牧民和牲畜的生命线。草原游牧民族所生活的环境是戈壁草原(戈壁是蒙古语意思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其年降雨量平均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200毫米,比如内蒙古阿拉善戈壁草原年平均雨量不足200毫米,所以牧民祭祀的目的是与天、地、水、龙等诸神灵沟通,祈求神灵降雨,沟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萨满或喇嘛完成,沟通的程序首先谢神其次祈求神第三那达慕的表演。谢神是感谢其带来的雨水及其他恩赐,祈求神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雨水和牧业的发展,那达慕的表演是为了使神欢愉,目的是与自然和谐。我们认为,祈求雨水是祭祀敖包的核心目的就是使神欢愉。由此可见,那达慕文化体现着蒙古族爱护草原、珍惜生命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因为蒙古族人们在自由的集会活动之外的生活总是处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相互矛盾之中,比如雪灾、干旱、古代部落之间的对立和战争、生老疾病等。蒙古族人民在创造文化中始终寻求一种缓解对立和建立和谐关系的途径,而蒙古族那达慕在某种程度上看具有一种缓解对立的功能和社会黏合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那达慕文化可以说是蒙古人在孟和腾格尔(孟和腾格尔为蒙古语长生天的意思)的保护下,寻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以上论述就验证了生态世界观里说的“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包含在自然整体的组织进化的过程”,“人类的肉体组织和精神结构都是在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对自然的有机整体的维护以及与自然和平共处”。

首先,那达慕文化承载着游牧民族生态和谐和自由的游牧文化精神,洋溢着一种尊重和怜惜生命、爱护牲畜、保护生态的向往和情怀,体现着人们对生态平衡的强烈愿望和执著的追求,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即教育人们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与大自然和谐的相处;其次,表现在那达慕生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不仅使分散的游牧民众能够交流生产生活经验、相互结识、增进友谊,而且有助于建构和谐的关系和秩序,使人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和谐愉快的生活。因此,那达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教育资源,无论是外显的图景还是内隐的精神都给人一种和谐、欢聚的心灵共鸣。

参考文献:

[1]马永真.巴特尔.王增.邹万银.论草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2]体育词典蒙语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

[3]赵永铣,巴图.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5).

[4]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5).

上一篇: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演讲比赛上的讲话下一篇:品质主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