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2024-05-17

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共8篇)

篇1: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广 西 大 学

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题

目:谈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学生姓名:_陆春梅______学

号:_编 号:班

级:环境工程(给排水)指导教师:

音乐欣赏 1008010201____ 21 102班 姚绍昭 1

谈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摘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高雅音乐,使我对音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许多感想。音乐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但是音乐的共同效果是一样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被音乐所震撼,你的灵魂有可能被洗涤,你也可能被其鼓励。

关键字:音乐

认识

《梁山伯与祝英台》

贝多芬《命运》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在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二胡也是在民间很流行,而以阿炳的《二泉印月》最为大家所知。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对现代音乐的认识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周杰伦的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之一,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 2 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想

静下心来,细心聆听这段经典的感人音乐,一个民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乐曲的演绎下,仿佛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展现眼前,让人为之感叹,为之倾倒。

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的同时,思绪也渐渐的脱离了现实,进入到故事择取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三个情节中,也是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梁祝的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与音乐紧密相连,在竖琴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绎出了这经典的爱情主题。小提琴的乐音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衷肠,而大提琴的合奏,犹如梁山伯与直对答。再加上管弦等乐器的合奏,使全曲波澜起伏,荡气回扬。

第一段为显示部,开始就展现了其经典的主题乐曲,让人瞬间就为之吸引,期待倾听后面的乐曲。而在“草桥结拜”中小提琴优扬、柔情的琴音让人感到春风扶面,快乐轻松,与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琴音紧密结合,如似兄弟情谊。而“十八相送”的经典乐曲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很丰富,节奏的快慢强弱,表达含蓄,演绎的抒情旋律,表达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情,长亭惜别,依恋之情清晰可见。加上尾部的管弦奏出哭调主题,第一次呈现了全曲的悲惨色彩。展开部的“英台抗婚”中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节奏,陈述了祝英台的悲痛与惊慌,同时乐队用强烈的节奏,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了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其中“楼台会”中小提琴奏出的琴音情意绵绵,诉说衷肠,同时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柔和形成对答,把“楼台会”的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当梁山伯悲痛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途中,在坟前哭灵时,小提琴演绎出的哀痛欲绝的旋律,不禁让人悲由心来,也让悲剧色彩更浓厚。当乐曲突然变成低音的锣声中,祝英台纵身投坟,此时音乐在锣、鼓、管、弦齐鸣让乐曲进入高潮。

当再现部全曲主题再次奏响时,“化蝶”段在轻盈飘逸弦乐、音色柔美清澈的长笛声的衬托下,同时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感情丰福,抒情的旋律让这段音乐的意境得以升华为经典!仿佛我们眼前有一双彩蝶翩翩起舞,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梁祝的故事让人感动,经典的音乐令人沉醉。在聆听时,让人深刻感到,故事带给音乐本体,而音乐却给了故事生命!

五、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感想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 3 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像一头雄狮永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向命运奋力抗争。这个主题旋律就像一枝小树芽,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它萌发成千千万万叶子,这些叶子虽大小不同,但密切相关。作者就用这些小树芽——发展成了一棵蔚为壮观的大树。这部乐曲记载了:“人类从痛苦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勇气,从勇气走向希望,从希望走向永恒生命的漫长历程”。欣赏这部交响乐,可以说是境界上的一次升华,给人以勇气、信心和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困难,收获与成功呢?我们企盼人生旅途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日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旅途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坎坷有多少之分,深浅之差,大小之别而已。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人生坎坷的问题。

面对人生坎坷,不外乎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积极进取,直面人生。这种人敢干向命运挑战,不怨天,不怨地,敢干抗争,愈挫愈强,百炼成钢,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第二种是消极颓废,自甘落伍,一旦遇到挫折,在困难面前,便全面崩溃,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第三种是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这种人认为:祸福凶吉乃是天数,信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唯心论。于是逆来顺受,不抗争,不进取,麻木不仁,一句话“认了”默默的无所作为,遇到坎坷不沮丧的人是没有的,只是有的人会由此永远不能振作精神,而有的人在暂时的沮丧之后,马上重整旗鼓,拿出更大的力量去解决困难。人生就是这样,它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茫然,不断收获,又不断感到失落与不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类爱情曲,大学生音乐修养 [2]《交响音乐赏析》王文澜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电子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贝多芬作品赏析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5]萧韶编著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6]曼弗雷德瓦格纳(奥)著伏天海、傅琪译。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篇2: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谈判过程中的激烈争辩,讨价还价,迂回退让,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商务谈判的很多策略最后再成交。如: 1.开局阶段的策略:要创造良好的气氛,通过寒暄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分清楚双方的合作诚意,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2.报价阶段的策略:掌握报价的原则和合理方式,确定报价,通过买方接受的报价策略而确定自己的心理定价策略。3.讨价还价策略: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和环境进行讨价还价。具体策略有:投石问路、竞争对比策略、目标分解、举证法、假设法、条件法等。4.让步阶段:通过灵活多边的价格让步,打破商务谈判的僵局,促进谈判的成功。具体策略有:互惠互利、丝毫无损的让步。迫使对方让步的策略有:利用竞争、虚拟假 设、声东击西、顺水推舟。5.最后阶段的策略有:成交的策略和未成交的策略。

通过对角色的分工,我们对谈判的各环节及各人员的安排配置都有了进一步 的了解。这让我们对商务谈判有了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谈判,不论何时何地; 商务谈判并不是在只在商务冲突出现时才进行。商务谈判是商务各方当事人在追求共同商业目标过程中,实现维护双方商业利益及商业价值的一种有力手段。谈判的结果不是要有一方输或者赢,而是双赢互 惠。如何实现双赢互惠才是我们进行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们也获益匪浅:要顺利的完成谈判任务,谈判小组必 须有分工还有合作。在谈判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个学生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整 个谈判的全过程,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要求各谈判小组根据学生的一些特长进行细致的分工,通过分工与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谈判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在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谈判能力时更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即每一 个小组成员在发挥自己能力同时,还必须考虑整体的利益,将对学生的个人能力 的培养与发挥团队合作的训练结合起来。

谈判成功的与否,还有赖于谈判前的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只有认真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才能使谈判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准备阶段要做的有三点。第一,组织一个高效精悍的谈判班子,成员 要有较高的素质,成员内部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第二,搜集情报资料,这包括 市场情报、相关地区的政治法律情报、谈判对手的情报 等,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三,商务谈判方案的制定,包括确定谈判的主题和目标、选择谈 判时间及空间、把握对方的谈判目标。

篇3:浅谈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感想

近年来, 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尤其是“十二五”期间, 把完成我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并相继出台了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极大地鼓舞了有识之士投身文化产业事业的激情。

以长春市为例, 长春市文化产业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生态文化、萨满文化以及演艺文化等, 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开发, 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教育培训业、休闲娱乐业等都形成了规模并产生了规模效益, 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原创产业更是发展势头强劲, 发展前景无法估量。

在省会长春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带动下, 省内其他城市也都紧跟潮流, 把抓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以白城市为例,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 虽然地理位置偏远, 但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地域特色和地方资源为依托, 实施并规划了很多文化产业项目, 在此就不累述。这次文化产业发展研修班, 白城大安市的主要领导也来参加研讨, 足以证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探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欲望。

我从事广告传媒业多年, 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和了解同行业以及其他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 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产业大起步大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文化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我的感受是小文化离不开大文化, 地域文化离不开国家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纷繁复杂, 没有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走得长远。所以, 中国文化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 乃至中华民族都十分重要。因此, 需要下大力气去发展中华文化产业。

首先,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文化属社会意识, 是上层建筑范畴的概念。因此,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文化产业, 所以要发展文化产业, 首先要有个良好的经济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需要的衍生产品。要走一条良性的文化产业路子, 必须有对良好社会文化的巨大需求。因此, 必须引导文化消费, 各地方政府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引导人们进行适量正当的文化消费。

其次, 文化产业有多种衍生, 需要进行选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 就需要立足中国, 根据地域特色、挖掘地方文化, 民俗文化, 稳稳地实践, 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方文化经济模式, 更不能拿外国的糟粕文化当做学习的范本, 要体现中华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特点, 才能发展得更快更远。

文化是一种精神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背景。文化产业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特点。关键是文化的发展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是有益的。

再次, 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 必须进行规范文化产业, 建立良好的文化市场经济秩序, 使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文化产业发展有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文化与人的结合。有文化的人, 就具有比缺少文化素养的人有价值。这个提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个真命题。有文化素养的人能更好地贯彻领导交办的工作, 处理的事务更贴近人性, 因此, 能更获得市场的青睐, 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 人和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无论正常人、残疾人, 有文化还是没文化, 都是平等的, 这是宪法的原则。那么, 如何体现有文化素养的人与没文化素养的人的差别呢?不能简单化处理, 这就需要建立文化市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以使有文化素养的人能够发挥一己之长, 为更多的人服务, 带动提高全民素质, 得到社会的认同。

我个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 各个城市和地方的经济基础和环境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模式, 探求不同的发展方向, 对如何发展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科学的探索。因此, 需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实际和需要出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要搞一些形式的东西、形象的工程而美其名曰文化。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扬。

因此,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但是如何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值得各地发展文化产业人的思考。也只有本着脚踏实地的态度, 挖掘本地文化, 发挥本地优势, 才能真正让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当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汩汩细流, 汇入中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长河中, 中国文化产业必将形成蓬勃之势, “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就一定会实现。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但是如何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值得各地发展文化产业人的思考。

篇4:浅谈对纳税筹划必然性的感想

关键词:纳税筹划必然性

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根据税收政策导向,通过对经营活动的事先筹划与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筹税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税违法,而筹税合法。

1 纳税筹划的浪潮势不可挡

纵观社会,上下几千年,谋求最大化的利益是人的内驱动力,这是人的本性。当利益受到威胁或减少时,必然会开动智慧的大脑。“税”意味直接利益的减少,“税”只要有条件最小化,纳税人绝不会放弃追求,最精明的做法是“采用不违法的手段,合理节约税收”即纳税筹划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

1.1 纳税筹划的产生

1.1.1 纳税筹划产生于环境之中

上世纪70年代看,经济体制单一,国有企业为主导,国家对税控管不严格。以利代税,税种单一,经济较落后,无论单位还是个人,收入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增多,经济飞速发展,收入多了,利改税了,税种增多,偷、漏、抗、骗税情况有所抬头,80年代中期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税务部门开展了全国性的税收财务大检查,一些违法行为受到了惩处。一些收入高的纳税人开始动脑筋了,避税主要采取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办法,但税务机关查出并确认的,就是违法的,同样受到惩处。偷税有风险,能侥幸躲过一时,终究逃不了长远;在执法部门强有力的权利之下,抗税少之又少。

90年代后税种设置20多个,随着税务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权力的分散,使得执法人员营私舞弊减少,税法的自由裁量权没有个人施展的市场。偷、抗、骗税已成为过去。偷税人屡屡受到严厉的处罚,追究刑事责任时有发生,依法办事、以率计征已成为必然。纳税筹划这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关注和应用,中小企业运用的范围和技巧却非常有限。为了利益,纳税人很自然要选择纳税筹划,目的是节税,因为这是最佳选择,唯一的途径。

1.1.2 纳税筹划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客观上:法定的纳税人与实际纳税人差别很大,有一定的可变通性。计税依据人为的可调整性,能够减少税负。税率的差别性为纳税人提供了经营项目的选择性。纳税人对累进税率临界点有选择的余地,起征点的诱惑,各种减免税是筹划的温床,税法不完善等都是纳税筹划产生的因素。

1.2 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国家税制是复杂的,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还必须随时调整,除税法及条例外,还有部门法规、规章、规定、修正税法条例的红头文件,都给纳税人了解税法、税务申报等带来困难,加之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变化关注较少,错缴、漏缴、多缴、少缴、冤枉税比比皆是,即便规模较大企业,对税法的掌握程度也不全面,不能很好的严格执法。比如:包钢集团公司下属某单位,由于财务人员对个人所得税不够了解,误将厂长的年薪按月所得计算,适用的税率达到顶点,当税务专管员发现时,财务人员说:别说啦,厂长知道我就麻烦啦,后来未见办理退库和底顶。再例如:包头市供电局,90年代,由于体制改革,机构重组,固定资产发生转移,补缴印花税达100万,由于未办理体改等机构重组批文,造成冤枉缴税。鉴于此状,为了纠正纳税偏差,使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纳税筹划真的很有必要。

1.3 纳税筹划的必然性

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税额与利润互为增减,因而,无论纳税多么合理,怎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企业来讲毕竟是既得利益的一种丧失。如何在不违反税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下,预先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以达到合法地节约税负支出,因此,纳税筹划是必然的。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筹,纳税筹划是重中之重,必然成为纳税人的首选。偷税不但要承担制裁的风险,而且还将影响声誉,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只能用合法又合理的手段来追求其财务目的,因此,纳税筹划是必然中的必然。

由于税种的不同,税收政策就不同,无论多么健全严密的税制,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不同纳税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总是存在差别。对某一应税活动往往有多个纳税方案,这就给纳税筹划提供了极大可能和众多的机会。通过调整自身的应税活动,使之与税收政策相吻合,选择出最佳筹划方案。这无疑给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4 纳税筹划事物的可持续性

纳税筹划的前提是合法,并且依据是税法所规定的内容,绝不是违法,只是在多种纳税方法中找到适合节税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使得纳税人树立纳税意识,做到依法纳税。从国家的角度讲,筹划同国家的税制是一致的,看似税收有所减少,但纳税人可将所节约的税收用于扩大再生产,通过收入的增减还可以使得今后的纳税有所增加。因此,国家不反对纳税筹划,筹划等于放水养鱼,还可通过调整税法来进行反避税,因此,纳税筹划事物将普遍兴起,必定永久持续。

1.5 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筹划所得大于筹划支出,整体性和实事求是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刻警惕风险,否则筹划的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变成偷税。

2 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着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即税务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

2.1 税企双方对税法理解的不一致是造成纳税筹划风险的主要因素。再者,我国立法层次仍不高。对税法不断补充和调整,容易造成征纳双方就某一具体概念或问题形成争议。这是风险存在的税法与会计法在制度衔接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都是纳税筹划风险的潜在因素。

2.2 税务筹划多为财务人员兼办,这并不是会计的主业,不注重学习税法知识,没有专业的纳税筹划人员,造成纳税筹划水准不高,也是纳税筹划风险的潜在因素。

2.3 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纳税筹划风险

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总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相应的变更,及时的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法规,使得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短的时效性。再则,法规内容存在着很多模糊之处,从最初的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从而导致纳税筹划的风险。

2.4 纳税筹划人员主观性、片面性导致纳税筹划风险

何种纳税筹划方案,这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纳税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难以准确把握。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就会使纳税筹划活动归于失败。

2.5 财务、税收的复杂性带来的风险

我国现行税种有二十多个,一般的企业常涉及的税种达十种之多。税法、条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使得纳税人应接不暇。再则筹划涉财务制度、经济法、合同法、金融法等诸多法律,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

3 纳税筹划问题的对策

常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是很有必要的。千万不要以为税收筹划方案是经过专家、学者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拟订的,就一定是合理、合法和可行的,就肯定不会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应当意识到,由于政策的特殊性和多变性,部门规章的复杂性、多变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税收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3.1 建立有效的预防风险的措施

纳税人在纳税筹划时如果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就需要及时减轻或消除不确定因素,从新梳理筹划涉及的经济事项及过程,斟酌再斟酌。这时的筹划靠个人力量来完成是不可能的了,必须用团结协作的办法来消除隐患,靠群体之力量是唯一的出路。

3.2 准确、及时地把握税收政策

筹划前,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税法,准确全面把握政策,才能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同时关注税法对本行业的变动,分析政策同经济事项、过程、财务等方面是否一致,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3 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容法律、会计、金融等为一体的高层次理财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能力、对项目统筹谋划的能力,基于此,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否则难以胜任工作。

3.4 保持筹划方案的适度灵活

纳税筹划时,需要根据纳税人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并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相关政策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筹划的灵活性是很有必要的。

3.5 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的联系

这方面相当重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是必须的。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多向税务部门了解税法变动,虚心请教所涉及的政策,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将百利而无一害。

建议:①修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增加条款:即税务的管理环节,必须将纳税人涉及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办法及变动的政策。应以文书的形式告知纳税人,避免错缴和漏缴的发生。②纳税人在财务管理中,应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完成涉税的财务处理、纳税申报、缴入国库的纳税全过程。

篇5: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今年暑假看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

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这个就是我对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感想。

篇6:浅谈对劳动保障工作感想

引言:

当前,民生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而解决人民的劳动就业问题,又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劳动保障工作发展到社区,使我们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我们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做好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首要任务,为社会和谐安定做出贡献。

因此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健全劳动保障机构,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是加强劳动就业工作的基础。

劳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社区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关键环节,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许多就业方面的工作和政策都要通过社区来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的就业服务更要靠社区来做好基础工作,只有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才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因此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我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

二、转变居民的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是开展劳动就业工作的基础

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脏活、累活不想干,赚钱少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去干没面子的活,总是觉得只有进机关或进大企业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这就大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是积极的转变居民的择业观念二是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促进再就业援助制度的形成。把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和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作为首要任务,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援助制度。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及时领到再就业优惠证,特别是摸清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社区内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小市场、社区幼儿园、社区超市、社区电器维修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再次积极与社区内外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联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

三、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是解决劳动就业工作的基础

通过过调查,我发现社区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无法实现就业。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下岗失业人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后我们将采取自办、联办、定向、非定向等多种培训形式,对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如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将会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学校等单位联手,开办电脑、家电维修、烹饪等各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提高生产、生活技能,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同时,我们还将与辖区内有用工意向的单位建立挂钩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定向培训,解决再就业问题。另外,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社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了社区单位就业联谊会,并把服务功能不断向辖区外延伸。

四、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是保证劳动就业工作的基础。

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准确掌握每位下岗失业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五、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推进劳动就业工作的基础

篇7:浅谈对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

会发中学:王春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造与实际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以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一、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体验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是学生深刻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致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用的基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通面的价值。而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

1、要让音乐课变成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

综合音乐实践活动体现有在六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一、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会很自然把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内容联系起来,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造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分析和估——对学生表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做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比如,让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睡着音乐自由运动。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要让音乐课变成学生自主的音乐实践活动。

主体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人人介入的活动条件,自觉的思维空间,而且也需要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独立大胆的实践,自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1)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如在一首歌曲的综合表演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可以用舞蹈伴舞,用打击乐器伴奏等。(2)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如选择用歌唱的形式来表演,选择舞蹈的形式来表演,选择模仿的形式来表演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如节奏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多种打节奏的方法:用笔轻敲文具盒、摇头、摇晃身子、搓洗衣服等。在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时,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性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音乐课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要让音乐课变成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人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在探究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究研究的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4)要让音乐课变成生活化的音乐实践活动。

篇8:浅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思想, 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 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和文化科学知识, 使之具有适应未来的品格、能力和思想方法。音乐是以审美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全面发展, 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和途径之一。形式的活泼, 过程的愉悦, 感化的深入, 从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实现伦理道德的内化。

把音乐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 它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道德影响人的意志和行为, 具有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和爱好, 陶冶人的性格、情操。由此证明, 音乐教育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音乐艺术素质普遍低

学生在小学阶段音乐艺术方面的课程不受重视, 有的被其它课程取代, 导致学生艺术想象创造力、思维观念贫乏等。大学扩招后, 音乐专业采取了降低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 报考音乐专业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的观念, 强化一下音乐考试的内容。即“文理走不通, 艺术好成功”, 通往大学之门的捷径。音乐高考在题目与内容等方面也过于简单程式化, 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测试点往往是考生的技能和技巧, 而没有增加测试其艺术修养和系统知识。学生的艺术与文化素质就成了音乐教育教学起点低的重要原因。

(2) 文化综合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 训练出了一大批考试机器, 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落后, 导致学生素质畸形不健全发展的恶果, 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职业, 使学生难以适应要求。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学科专业知识使学生的视野不宽基础不牢;过重的实用主义导向使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缺乏独立思考、钻研和创新的能力。

1. 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 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 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 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 首先, 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 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 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 这回他们可忙了, 有的用手拍节奏, 有的安排顺序, 有的眉开眼笑, 有的双眉紧锁, 有的拍手叫好, 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 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 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 学习他们的优点, 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 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 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 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 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 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 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 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 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 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 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 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总之, 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 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 有了这种成功体验, 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 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 便会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 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汪宓对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探讨中小学电教, 2008.7.[1]汪宓对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探讨中小学电教, 2008.7.

[2]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34期[2]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34期

[3]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06) 。[3]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06) 。

上一篇:部编二年级上册17课下一篇:艺人签约合同范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