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现状

2024-04-25

清明节的现状(共15篇)

篇1:清明节的现状

清明节的埋怨

瘫坐在车的后座,怔怔地看天色由浅蓝转为铁灰,再到墨一般浓稠的颜色,而我们却仍困在灵溪动弹不得。又是一辆白色的上海大众指望着快些逃离,一踩油门从我们车后窜出,险险地斜斜插入车队。我恶毒地想着:看吧,瞧吧,把你能耐的,还不是一样得停下来。

灵溪104国道的堵车还是这样:冲半下,停两下,伸个小爪子,挠一下,缩回去;再挠一下,又缩回去。

我表示自己hold不住了,多少应该抱怨一声。可我早就知道老爸会回答我什么——清明节,大家都要赶回老家去扫墓了……鉴于我实在不乐意听他就此事发表一大篇演讲,只得三缄其口,勉强嘟囔一句:“清明节人可真多啊!”并暗自腹诽自己的强迫症。

“不就是一清明节吗?至于这么轰轰烈烈的嘛?要真的看重悼念祖先,就不要在坟头肆意大笑啊,装得哀伤一点又怎样?即使是诚心诚意地在自家上炷香也好嘛!”

老爸抬头透过眼镜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好吧,我自知失言。果不其然,和我想的答案完全一样。“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堵车也是难免的,只不过如果这些人能够自觉一点,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这样乱了。”

只是,这“传统风俗”是否有些变了味呢?你看,男人们穿西装打领带,女人们LV包包高跟鞋,和那哀伤的、肃穆的墓地一道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要怪我堵车半天,终于千辛万苦回到老家次日却睡到日头正中,缺席扫墓;但求来年清明时,见人来人往诚心诚意,青烟袅袅。

作者:胡墨涵

公众号:黄正泛

篇2:清明节的现状

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来临不少人都要祭祖,一种说法,清明节是祭祖节。可是,春节都要祭祖,难道也是祭祖节?一个节日不会有两个日期,那么,清明节为何祭祖?为何用“清明”二字?释此疑问,首先需了解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己由国务院公布为法定假节日。

清明节的现实含意,一是民间传统祭祀节日。二是气侯变化的节气,如“清明谷雨紧相联,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爪种豆”.三是踏青春游。作为祭祀节日,始于周朝春秋时的晋国,到唐朝已成为法定节日。

清明节是两条人命换来。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亲生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太子之弟重耳逃亡国外,有一次饿晕倒了,随从臣子介子推割自已腿肉火烤给重耳吃。后重耳回国登上国王宝座,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晋文公。他大封功臣,却忘了介子推,经别人提醒,立即派人去请几次,介子推不来,亲自去请,介子推已背起老母亲躲进绵山,派人去找也未找到。于是,采纳了一个馊主义:放火烧山逼出来。大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出来。原来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此日全国禁烟火,吃冷食。()二年春,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传统清明节又名冷食节、扫墓祭奠及清明的由来。可以说清明节是介子推母子两条命换来的。

“清明”二字,即现的清政廉明之意,取于介子推遗诗中向晋文公的谏言“勤政清明复清明”.

篇3:清明节的传说

19年后 ,重耳做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 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了, 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 说后羞愧 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4:清明节的清明馍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杀杀寒气。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远远地指向了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但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杏花春雨贵如油。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彼时田地正需要时节好雨的滋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农人们不像诗人多愁善感,他们在意的只是庄稼的丰欠,因此这场及时春雨让他们欢呼雀跃。在农耕时代,风调雨顺那就是好年景,赶紧播种吧,秋天又能多收三五斗了。

杜牧《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也让“杏花村”名满天下。据说诗人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此处便以产美酒著称,这首诗直接将“杏花村”捧成了中国名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渊源深,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当时清明墓祭的速写。清明细雨是离不了的,像那些拜祭人的愁肠,把人们的悲哀情愫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清明雨像牛毛、像细丝,落在人的衣衫上,湿漉漉的,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如果因为些许细雨就取消清明行程,倒显得阴阳相隔的人们感情菲薄如纸而已,那么对于祖先的虔诚与离愁又从何谈起呢?

程颢,字伯淳,人称道明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他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也是写清明,但是那种常见的阴霾或者郁闷一丝也没有,在诗人的笔触中,清明正是花红柳绿时节,结伴春游踏青去,切莫要辜负了大好春光。能喝你就多喝点,能跑你就走远点,兴之所至,反正务必图个痛快!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谁说清明就一定要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呢?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这可是儿时的一道美食。在我们固有的记忆中,每年小麦丰收后,父亲都要把部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炕馍馍给我们吃,名为“吃新”。把面粉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直到面团变得浓稠,就可以炕馍馍了。首先把锅烧热,把菜油倒在锅铲上,沿着锅壁下划一圈,如此则整个锅里都有菜油了,炕馍馍时面团就不会粘锅。抓一块面团,两手和在一起稍微搓一下,使面团呈圆形,然后啪的一下贴在锅里,用手背稍压一下即可。注意炉火不能过大,不然馍馍很快就焦糊了,不好吃了。估计一面已经酥黄,就用锅铲翻一下,使馍馍另一面贴在锅里。等着馍馍两面都酥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就是乡村传统的小麦面馍馍作法。

然而清明馍馍跟面粉馍馍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地方叫“青团”,也有叫“清明粑”的。清明馍馍所需原料是糯米粉和棉花草。糯米粉很简单,将糯米打成粉即可,就是俗称的汤圆粉,当然也可以用石磨推出来,但是费劲费事,就看你有无那心情了。何况作为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找盘石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城市,这已经成为一件稀罕物件。

棉花草又称清明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田埂沟坎边,白色的茎,青绿的叶,肥嘟嘟地贴着地面。叶子狭长,背面灰白,细细柔柔的绒毛附着一层密密的粉状的东西,如披霜雪。叶片中央,一簇淡黄的花儿静静绽放,花细小,只有米粒大小。素朴,淡雅。清明时节,山坡上,田野边,到处都长着棉花草。在饥荒年代,据说棉花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毕竟这样可以吃的野菜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觉得,棉花草是专为清明而生的,它丰满着国人年复一年的清明记忆。母亲就曾告诫我,清明时节一定要吃棉花草,吃了肚子不会痛。是否真有其效,没有考证过。这就像端午节那天,百草都具有药性的说法差不多。

棉花草采摘回家后,择去黄叶,洗净泥沙,放在开水里淖一下,再用清水漂一漂,细细地切碎。然后把棉花草和糯米粉混合起来搅拌均匀,呈浓稠状,当然可以加上温开水、鸡蛋液和白糖。最后选择适量面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待两面变得酥黄就可以起锅品尝了。这种清明馍馍滑嫩、清香、焦脆,特别是其中的棉花草,给馍馍增色不少。

当然清明馍馍也可以换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在笼屉上蒸熟,只不过馍馍里面要加入馅心,这就有点像包子了。馅心看个人喜好,母亲喜欢用蕨苔炒腊肉粒做馅心。如果棉花草混合得比较多,那么蒸熟的清明馍馍就碧玉一般,盛在盘子里端上桌,简直就是艺术品,使人根本不忍心下口。

篇5:清明节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篇6: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扫墓的歌

在波浪滔滔的赣江旁,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多少先烈,多少红色的战士忠于祖国忠于党。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

我们今天能戴上红领巾,能高高兴兴走进学校的大门,是数不尽的先烈,用生命替我们换来的胜利;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我们继续向前进。向敬爱的先烈们宣誓:你们的事业我们一定完成。

扫墓歌

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少先队员扫墓来。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长虹,气节像松柏。头可断,身可碎,钢铁红心永不改!头可断,身可碎,钢铁红心永不改!

东风吹,松枝摆。凝望烈士墓,烈士浩气依然在。革命传家宝,一代传一代,今日红领巾正是第二代。革命火传下来,朝阳花儿开不败!革命火传下来,朝阳花儿开不败!

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

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举手行队礼,献上花圈表表心。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岗铁镣响叮叮。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们红色的接班人,不怕山高路不平,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永远奋勇向前进!

篇7:清明节的现状

“而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的。可谁能想到的是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俩人活活地烧死了。”晋文公的愚昧行动,使得介子推母子双双遇难,真是惋惜啊!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晋文公不愧是个有情有心的国君。

篇8:清明节的思政教育功效

作为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节不仅仅蕴含人们对于先祖的缅怀之情, 更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当前思想教育的文化内容, 对于思想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具有的作用在人们身上的规范功能, 它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约束力。清明节的文化教育可发掘的内涵丰富, 可以具体地研究生命的价值, 如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以及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生命价值观———悲喜同在, 引人思索

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的开展, 首先要对生命的认识和意识开展教育。清明节寄托了人们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 其中必然包含了对于生死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来自祖先的赐予, 这里既有感恩于祖先的成分, 也是对于生命的讴歌, 是告示人们要珍爱生命。与此同时, 清明节那天也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淡淡忧伤情感之时, 也是生命春天的来临。这个悲喜同在的日子, 让我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它让人们乐观地看待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视生命, 明确自己的内心向往,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中的责任和使命。[1]二是对和谐思想观念的教育。清明节时一家人都会出去祭拜祖先, 同时家长也会带着孩子踏青登山。在这个环节, 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和相处,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和谐氛围的塑造。另一方面, 在祭拜亲人时, 人们的精神得到抚慰, 内心会获得平静安宁, 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同步和谐, 人们的心绪会变得安宁平静。

二、政治教育———守家爱国, 民族大义

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要具有保护国家领土, 维护国家尊严意识, 是人们对于出生的国土的热爱, 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热爱自己的国土, 将国家利益视为自己家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靠民族的后续力量不断推动, 人们不断努力,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和技术,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能停止的重要教育活动。清明节时, 我们不仅是追忆自己的祖先, 同时也会去参观烈士陵园, 献上花篮以此表达对于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崇高敬意。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不屈的气节, 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生活的美好环境是无数的英雄烈士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在清明节, 大力宣扬他们的优秀革命事迹, 会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是源于优秀文化记忆的结晶, 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节日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传统文化中汇聚了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时, 就会在某个方面起到强制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样的作用甚至要超过法律强制力的约束效果。清明节的祭祀习俗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重要部分就是民族精神, 而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 能够充分地培养民族精神。[2]

三、对人生的思想教育———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

清明节祭祀祖先, 人们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形成善的一面。这是因为在追思的同时, 人们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会想起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对后人的恩泽。这也使得人们会想到自己的行为和贡献是不是对于后人也产生了影响, 为后代的发展是不是也会留有宝贵财富。通过自我的联想, 能够想到祖先的优良美德, 对于自身以后的言行和态度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一面, 清明节蕴含着重要的人生态度———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3]按照清明节的风俗, 人们在这段时间会踏青、放风筝、春游等, 因此, 清明节不仅仅是面对死亡的悲伤, 还有生命的活跃气息中的欢歌笑语。思想教育在促使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同时, 也是要告诉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难免会面对难题, 这就需要我们乐观地勇敢地面对, 以乐观的心面对困难, 就会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战胜困难。而这种乐观的心态对于加强人生观的教育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思想道德教育———尊敬长辈, 感恩他人

清明节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时间。清明节祭祀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家里的祠堂祭祖, 还有就是去墓地祭祀。祭祀祖先不在于什么形式, 而是在于人们对祖先的思念, 所以人们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孝道和敬意。[4]可以看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以通过清明节的祭祀祖先的习俗, 对人们思想道德展开教育, 倡导人们要爱护老人, 尊敬长辈, 这样长久的循环下去就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 清明节还可以进行感恩的教育。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这是因为介子推割肉救了齐国国君重耳, 重耳为表达对恩人的感激, 决定每年那天禁止用火, 表达了齐国百姓对介子推的悼念和追思以及感恩之情。在清明节期间, 宣扬清明节起源的故事, 对于教导人们怀有感恩的心, 善待他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人们在祭祀亲人先祖时也会感恩先祖的养育之恩, 会想起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从而会更加懂得用感恩的心看待事物, 感恩世界。[5]

五、文明生态教育———保护环境, 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的话题。清明节期间可以强化生态文明的教育。在我国农村地区, 清明节那天, 人们习惯采用带黄纸去森林的墓地中焚烧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但是这样的行为极易引起火灾。在此期间做好护林防火的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通过宣传加强人们对于祭祀祖先行为的正确理解, 使人们采用生态的方式祭祀,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清明节体现的是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我国古代, 传统节日和自然节气是有着重要关系的。清明节最初的祭祀目的是为了向祖先祈祷期望改善生存条件。这时, 祭祀仪式就成为了稳定人们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 可以安顿人心, 可见清明节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工具。古时的人们认为, 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祖先会保佑自己, 这样就会避免灾难。人们通过祭祀来解决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和对于解释不清的自然现象, 这些重要的决定和谜题都会归于祖先指引评判。清明节有着固土植树的传统, 在建设生态文明上, 可以号召人们植树造林,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向着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和谐的方向前行。

作为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对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孝道、爱国主义的影响, 对民族文化的形成, 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上都非常重要, 其蕴含着具有重要价值的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上做深入的研究, 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基础上, 提炼出符合现实发展、具有时代价值的清明节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清明节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对于人们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态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注意的是, 要想继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 只是单单地将其定位为法定假期还是不够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所保护、继承和发展。同时, 媒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 在清明节间大力宣传关于优秀清明节的文化, 对于促进其文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 组织大型的文化活动, 宣传祭祀的文明, 在学校开设清明节教育的课程, 社区街道做好本区域内的指导学习方面的工作等。

参考文献

[1]满媛.清明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5 (02) :255-256.

[2]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3]赵馥洁.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J].华夏文化, 2009 (02) :6-8.

[4]柳荔.深度挖掘“清明节”所蕴含的价值——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0 (05) :12-13.

篇9:清明节的故事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于是下令举火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篇10:六年级清明节作文绍兴的清明节

兴的清明节

六年级清明节作文:绍兴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天要去祭奠祖先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这一天,天气很好,田里到处都是农民身影。春天的时候,天气有时下雨有时晴朗,天气很难预料,刚刚还是晴天,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来。我们绍兴人过清明节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过法。每到清明,奶奶就会做很多艾饺,里面全是糖水,使人垂涎欲滴,每次吃艾饺我都抢在第一个,也一连那好几个生怕有人来抢。我们有时做的很考究,不仅吃起来让人赞不绝口,连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绿色的外衣,形状美观。清明的时候还要上坟,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我们会带很多水果,和一些食物,还要为祖先烧香。比如说“上坟鹅”。“上坟鹅”因为饲养精,饲养时间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实在是上品。不过绍兴农家上坟用鹅,倒不是单单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托。在我们绍兴土话中“鹅”谐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亲人看到之后不是很高兴吗?

篇11:清明节的现状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篇12:清明节的现状

摘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母亲就带着纸钱,领着我上坟去。

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担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转好几道车。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母亲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母亲把我拖上车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着什么“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而且他还是个外乡人哩!咦,他应该埋在烈士墓园吧!为什么上面没有一个亲属的名字?

我带着疑问跑去好奇地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地说:“唉!你拿些纸钱去为他上坟吧!”我接过了母亲递来的一叠纸钱。走到了他墓前,一边往火里扔纸钱,一边喃喃地说:“从来没有人来为您上过坟,您一定很寂寞吧,我虽然不知道您叫什么,也不认识您,但您当年一定是个功臣,如今尸骨却流落他乡,我为您烧一些纸钱吧„„”这时,一双手温和地扶住了我的双肩,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她轻轻从我手中拿了一些纸钱,扔向火中,纸钱打着旋落在火中,一张,两张、四张„„

今年又到清明了,由于母亲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她不能上坟了,而我一个人去她又不放心。于是我们就在室外烧纸钱,母亲扔一些纸钱就说:“爹!您接着吧!小远(我的舅舅)拿着„„”

篇13:论寒食节到清明节的演变之路

寒食节又叫做“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为夏历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初时仅限于禁烟火, 吃冷食。后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墓、踏青、秋千、蹴鞠、施钩 (拔河) 、斗鸡等风俗活动。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起源及民俗内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 只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把他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三、寒食节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一) 寒食节的历史起源

寒食节的源头, 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 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 古人出于对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的信仰, 认为春季龙星出现于东方, 容易引起大火, 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 应该要禁火。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需要事先准备好干粮食物, 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便是“寒食”。后来, 在农历三月这一时期禁火便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形成了寒食节。

(二) 寒食节的发展历程-时间

春秋时期关于寒食节的来源,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传说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 他身边的一位大臣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 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 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介子推却不愿为官, 躲藏在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 想逼介子推下山, 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 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 要吃冷食, 称为寒食节。实际上这种说法很牵强, 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禁火之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最早被明确记载当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 该书卷11《离事》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

三国时期, 魏武帝曹操深感由于长时间禁火寒食导致“岁多死者”的严重后果, 发布了《明罚令》极力反对禁火寒食习俗, 阐述禁火寒食习俗的不合情理之处及其危害, 要求人们不要再做, 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国归晋以后, 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 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 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 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 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节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除了原有的禁火寒食之外, 还有祭祖、挑菜 (挖野菜) 、斗鸡、镂鸡子 (将鸡蛋煮熟后雕刻成各种形状) 、斗鸡子 (将两只煮熟的鸡蛋相顶撞看哪个先破来定输赢的游戏) 、蹴鞠、施钩 (拔河) 等节俗。

唐宋时期清明节与寒食节基本合二为一, 寒食节俗达到成熟鼎盛。

寒食与清明原本只差一天, 三日禁火完毕后, 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 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一来, 清明和寒食就连在一起, 清明的换新火活动也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在唐宋时期, 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在一起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 扫墓时烧纸上供也应该是清明这一天。据《唐会要》记载, 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 寒食同清明”。清明节与寒食节正式合二为一。

唐代官方规定, 寒食节放假七天, 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都可休息。假期之长, 在唐朝各节中位居第一。而且官户、奴婢也都有三天的假期。在官方的支持和倡导下, 在官、民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了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 从而成为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全民的节日。

元明清时期至今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 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遵循颇多, 元世祖至元元年 (1264年) 对官员的休假日做了如下规定:“若遇天寿、冬至, 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 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 各给假一日。”其中寒食仍是各节中的大节, 而且“清明寒食, 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大都城内, “上至内苑, 中至宰执, 下至士庶, 俱立秋千架, 日以嬉游为乐”;“起立彩索秋千架, 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 香囊结带, 双双对蹴。绮筵杂进, 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 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 豪华第宅, 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而禁火和寒食的习俗被作为“遗俗”而存在, 并已不再禁火寒食了。到了清代, 在北方寒食清明已不再被重视, 《燕京岁时记》有云:“清明即寒食, 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 今人不为节。”到了现代, 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道“清明节”, 却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了。但在山西、山东等少数地区, 还留有禁火或寒食之俗。

(三) 寒食节的发展历程空间

寒食节的原发地山西介休绵山, 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 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 (介子推) 仪式活动。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 (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 晒干后用土炒黄) 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即将五谷杂粮炒熟, 拌以各类干果脯, 磨成面) 。最早有寒食节俗记载的《新论》中写道:“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这也证明寒食节最早发源于太原一郡而当时节俗的主要活动就是禁火、寒食 (吃冷食) 和祭祀介子推。

到了魏武帝时期, 曹操为取消寒食节而颁布的《明罚令》中说道:“正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 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 关人未有绝水之事, 至于子推独为寒食, 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 老少羸弱, 将有不堪之患。令到, 人不得寒食。若犯者, 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 令长夺一月俸。”由此可知, 彼时寒食节俗已经由太原一郡扩张至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了。

无论是太原、上党, 还是雁门、西河, 在东汉时从行政区划上说都属于并州刺史部。从地理位置上讲, 上党位于太原东南, 雁门位于太原正北, 西河则在太原西面, 这种地理分布非常清晰地显示出, 此时期禁火寒食习俗是以太原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其他郡县传播的。在公元后4世纪初期, 整个并州都成为寒食节的流行区域。

但寒食节的传播范围并未止步于并州, 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录:“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 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其门人怜之, 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 不获, 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 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 遥望尽黑, 如火烧状, 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 颇有神验。百姓哀之, 忌日为之断火, 煮醴酪而食之, 名曰‘寒食’, 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 遂为常俗。”此处的“中国”指的是与夷狄相对的中原地带, 这里也许指称《齐民要术》一书所涉及范围, 即“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包括今山西东南部、河北的中南部、河南的黄河北岸和山东”一带。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西晋末永嘉 (公元307-313年) 年间的战乱和西晋的最终覆亡, 更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并州是重要的移民迁出地。此一时期寒食节已在并州流行, 南迁的并州人中不乏寒食节的俗民。他们在将身体迁移到南方的同时, 也将禁火寒食的习俗携至南方。

传播到南方的寒食节, 结合南方的自然环境, 在重文崇美、追求享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中, 发展出挑菜、斗鸡、斗鸡子、镂鸡子、秋千、拔河等充满生机、洋溢欢乐、襄助阳气的节俗活动, 由此改变了寒食节的阴郁气质, 也更新了寒食节的功能。

南迁对寒食节所造成的影响并非寒食节发展的终点。后来随着政局的变换, 大批南人北迁, 寒食节大约又经历了一个风俗回传的过程。在南方经过改造的寒食节随着北迁的南人又回到北方, 来自南方的关于寒食的解释和节俗活动开始在北方扎根流传, 它们与北方的寒食习俗相互融合, 为唐代寒食节走向全民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寒食节的社会价值

寒食节自春秋起源至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寒食习俗蔓延全国, 深入民心。唐玄宗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 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 充实了社会生活, 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 对缓解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 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 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 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 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更是聚民心, 凝国魂,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小结

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历史的舞台上前后持续了两千余年。民国过后, 寒食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 世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

在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各色洋节日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邻国韩国正在努力为他们的泡菜、端午节等申遗时、我们是否也该沉静下来, 认真考虑如何保护和传播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西北民族研究, 2004.

[2]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社会民俗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陈泳超.寒食缘起:从地方性到普泛化.民俗研究, 2008.

[4]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 2006.

[5]李玉臻.中国民俗节日风情大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6]刘晓峰.寒食与山西.民族艺术, 2007.

篇14:清明节的思念

爷爷,您知道吗?我们又来看您了!面对冰冷的墓碑,我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痛,泪如泉涌:“爷爷,我好想您呀!”

爷爷呀,您怎么能忍心丢下您最疼爱的小孙女呢?虽然,您已经离开我三年整了,但您那慈祥的笑脸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您那亲切的话语不时在我的耳际回响……

记得我入学的第一天,是您把我领到老师面前的。几天后,您看到我会写字了,竟然比我还高兴。当学到单韵母“u、ü” 时,我怎么练也写不好,急得哇哇大哭。这时,您微笑着走过来,摸摸我的小脑袋亲切地说:“乖,小倩不哭!咱先不写了,爷爷带你出去玩儿。”说着,您牵着我的小手,走到客厅的鱼缸前。一看到您精心喂养的那些漂亮的金鲤鱼,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我立刻破涕为笑。您让我仔细观察鱼儿的嘴,看看张开后是什么样子的。我看了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原来鱼儿的嘴张开后就像“u”,如果吐泡泡就像“ü”!这一发现让我高兴极了。于是,您又不失时机地、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单韵母,它们有什么区别。

大约半年后,您的食量一日不如一日,身子也一天天消瘦下去。爸爸着急了,带着您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您已经是肝癌晚期了!在您住院期间,很多亲朋好友常常来探望。您知道我最爱吃苹果,每次只要我一到医院看您,您就嘱咐妈妈快去削个苹果……当您用枯瘦的手抚摸我的小脑袋时,我的双眼立刻蒙上了一层水雾。但是,不谙世事的我总是做着美梦,一次又一次地拉着您的手说:“爷爷,您快点儿好起来,快点儿回家陪我玩儿!”

几个月后的一天,叔叔急匆匆地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拉着我往医院跑。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您最后一面!可恶的病魔终于无情地夺去了您的生命!妈妈说:弥留之际,您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的乳名。我不顾一切地扑在您的身上号啕大哭,任凭哀伤的泪水肆意流淌:爷爷,您怎么这么狠心?要知道:您还不到花甲之年呀!

爷爷,您听见我的诉说了吗?我真的好想您!每当我看到同学小明与他的爷爷手拉着手,快乐地嬉戏时,我的心好痛;每当我放学回家,找不到您熟悉的身影,抬头看见那张沉默的相片时,我的泪水便无声地滑落……

我呆呆地站在墓前,分不清脸上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爷爷,您知道我来看您吗?您知道我在想您吗?

篇15:清明节的现状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了,天空又开始哭泣了,一颗颗“泪珠”像一条条断断续续的线,从空中飘落下来,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我们一家还有表哥一家、表弟和表姐一家,还有外婆,我们约好一起到山上祭拜外公。因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坑坑洼洼,十分难走。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用斧头砍了一根木棍当拐杖用。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外公的墓前,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茂密的灌木林,都快把外公的坟墓给淹没了。大家赶紧把准备好的工具都拿了出来,有的拿着锯子锯树;有的拿着镰刀在割茅草;还有的拿着锄头除草…………而我就拿着毛笔给墓碑描红。我虽然没见过外公,但妈妈常跟我讲起外公,说他是个非常慈祥、善良的人,要是他还在的话,肯定会非常非常疼爱我,这时我仿佛看到外公在向我招手问好……过了一会儿,大家把墓清理得亮亮堂堂,舅舅就在墓碑前摆满了祭品,还在坟前摆好了杯子,并一一倒上了茶和酒。接着,外婆点好了香,并发给我们每人两柱香。我们跪在外公的坟前,这时,我看见外婆的眼眶都红了,我似乎感到山林里一片寂静,树叶也停止了摇摆,气氛变得十分严肃…………我怀着虔诚的心,在外公墓前拜了几下,又把香插在墓碑前,我们久久地跪在墓碑前,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止了……

雨停了,可我的心还在下着雨,外公,你在天堂过得还好吗?愿您永远安详快乐!

清明祭祖

4月5日,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每当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带着香烛、纸钱,来到祖先的坟前焚烧,祭奠祖先。清明节正好赶上了阳光明媚、柳绿花红、百花齐放的好时光,正好人们踏青春游,气温也逐渐升高,人们也开,所以有一句老话: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于是,这天我们来到位于芳村的黄大仙祠,来拜祭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出发之前,我们要带的拜祭品是苹果、烧肉、鲜花等。摆放好拜祭品后,我端来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着花瓶、一个大圆盘、几个茶杯和酒杯、几个碟子。我分别把茶和酒倒入到几个茶杯和酒杯里,对着先人,边说恭敬的话边双手捧着茶杯和酒杯里,同时倒入一个大盘子里向祖先敬酒敬茶,以表示我对他们的敬意。

这时,我回忆起我的太爷爷太奶奶的往事,仿佛又听到了战争中的人们为了胜利而高喊的呼声,仿佛看到了在战争中失去家人而痛苦的人们……是这些先烈们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幸福的今天,我们应该缅怀革命先烈,记住这些英勇的战士们!

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清明节返乡记

周五放学后我们一家人急匆匆的往老家赶,一路上车马如龙,妈妈说:“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非常重要,所以大家都赶着假期回家扫墓。”因为路上车多路阻,以往2小时路程爸爸开了3个多小时,回到老家已经天黑了。很感谢大伯伯,大伯母做了一大桌丰富的晚饭等我们用餐。用餐的时候我的小伙伴们知道我回来了,全部跑来看我,看到她们我开心坏了。

星期六是个好天气,今天的行程安排的很忙,上午跟爸爸妈妈去扫墓,去公墓扫墓的人很多,找了很久爸爸才找到车位,把车停好,拿上祭祖的东西,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我也参与了上香、烧纸、叩拜。

下午、跟堂弟、表妹们一起去看祖奶奶、祖爷爷。她们80多岁了,还坚持要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祖奶奶说:“在老房子熟悉了,不想搬。”老房子靠着山,我每次来都会爬到山上玩,这次也不列外,我带着堂弟,表妹们爬到了山上,发现了很多刚出土的竹笋,采了很多杜鹃花,蕨菜,还帮祖奶奶捡了很多干柴,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惊奇不断。连我的手什么时候刮破了多不知道,直到妈妈叫我们回来吃饭,才发现手有点疼。

上一篇:怪异的兄妹优秀作文下一篇:英语介绍春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