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康复科建设标准

2024-04-24

卫生部康复科建设标准(精选6篇)

篇1:卫生部康复科建设标准

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

一、科室、面积和床位

(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房。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等。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三)床位:至少为医院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

(三)每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设备

(一)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

至少独立配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配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

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肌力训练设备、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功率车,治疗床(含网架)、连续性关节被动训练器(CPM)、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踏步器、助行器、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治疗设备、低频电治疗设备、中频电治疗设备、高频电治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牵引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模拟职业作业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至少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5.传统康复治疗:至少配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蒸等中医康复设备。

6.康复工程:至少配备临床常用矫形器、辅助具制作设备。

(三)急救设备。

至少配备简易呼吸器、供氧设备、抢救车。

(四)信息化设备。至少配备1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四、规章制度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规定或认可的康复医学科诊疗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

篇2:卫生部康复科建设标准

一、基本设施

1、有固定的康复训练场地,应相对独立,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2、康复区及训练场地应设在残疾人便于出入的地方,通行区域应体现无障碍设计,地面防滑。

3、设备必要的 中小型康复器材:训练床(PT)、训练用阶梯、姿势镜、平衡杠、肋木及挂件、肩梯、站立架、踝关节矫正板、轮式关节旋转运动器、电动起立床、滚筒、可调式训练桌、沙模板及模具、模板钉、手指板、哑铃等。

二、人员配置

1、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至少配置1名康复医师及1-2名专职或兼职经过培训的康复治疗人员负责康复工作。有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2、将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纳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按计划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三、工作任务

1、做好社区康复管理(建档、调查、分析、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掌握社区人群发生精神残疾、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视力残疾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建档率不低于90%。

2、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契约式康复管理服务。根据需求提供契约式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的服务对象的康复问题实行首诊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不能解决的,需向设有康复科的上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或转介,保证康复服务对象的基本康复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康复服务覆盖率不低于50%。

3、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技术指导。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做好训练记录,进行效果评估;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开张残疾预防,建立并实行儿童残疾报告制度等。康复训练有效率达到70%。

4、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工作,对于在社区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指导不低于两次。向设有康复科的 上级和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转诊或转介。

5、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采取家庭治疗、定期问诊等方式并依托社区内工疗、农疗和娱疗站等机构,对康复期的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服药,监护随访病人,规范填写表卡,预防病情复发,对重度急性期和复发的病人及时转诊。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队残疾,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活动。精神病人监护率不低于90%。

6、提供眼疾康复服务。对在有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康复室,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早期发现低视力者,开具转介证明,转介到相应的眼科专科诊疗单位,及时随诊,掌握诊疗情况,指导患者到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就医;将白内障患者转介到条件具备的医疗单位,接受相关咨询、治疗。

7、提供聋儿康复服务。对聋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转介到相关部门,监测聋儿病情发展、变化、指导聋儿使用助听器,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指导聋儿及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并接受相关咨询。

8、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即使转介到相关部门进行智力和生长发育测评,指导家长开展训练,做好记录,进行评估。

9、开展丰富的康复知识普及及宣传活动。将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举办[培训班、发放普及读物、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充分利用健康大课堂、康复课堂开展康复知识普及教育,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

10、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器具。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适配、家庭租赁、使用指导以及简易康复训练器具制作等服务。

11、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努力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12、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在有中国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手法对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康复指导。

四、档案管理

1、康复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2、康复室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3、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

4、4各项业务的转诊或转介记录;

5、其他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档案;

篇3:康复医疗中心建设标准亟待建立

由此可见,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康复医疗建设标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康复中心的特点及确立专项规范的必要性

康复医疗是独立的医疗过程, 它可以单独对需求群体进行作用, 也可以作为对临床医疗的延续。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认为, 针对康复治疗及使用人群的需求, 我国的康复中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治疗项目繁多, 需要满足残疾人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的需求, 又增加了中医治疗等特色项目。因此, 对康复中心建筑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康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训练场地为例, 其包括了室内康复场地和室外康复场地两大类。室内康复场地又包含了运动疗法部、作业疗法部) 、理疗部、语言治疗部、文体康复部、心理康复部、职业康复部、中医康复治疗部、水疗部、1社康部、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视力康复、儿童脑瘫、聋儿康复、孤独症康复、康复评定等。因诊疗项目的不同以及应诊人群的不同, 各部分对面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建设标准的确定中, 对各个部分均应有所考虑。

其次, 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群体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住院患者, 还有大量的可部分融入社会生活的患者, 以及未能在医院长期住院但仍需要进行恢复训练的人群。因此, 康复训练场地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住院治疗人群, 还要满足非住院患者的需求。我们通过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长期观察统计得出, 在康复中心中, 非住院群体对康复的需求总量远远大于住院群体。所以建设标准的确立不能等同于综合医院, 仅仅通过住院人数进行测算。

最后, 我国康复中心多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因此考虑后期运营, 会与综合医院共同建立。这样不但可以形成完整的医疗配套体系, 而且从经营上可增加医院收益, “以医养康”, 保证康复体系的自我收支平衡, 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因此, 康复中心的面积标准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需要有专项独立的康复医疗建设标准。

以康复训练量确定专项建设指标的基本思路

现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是通过“日门诊量”为依据的, 从而推测出急诊量、住院患者数量, 并根据住院患者数量推测手术需求量等其他功能空间的建设标准, 继而在各个功能空间标准的确定下, 可推测出建筑规模, 进而根据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测算出用地指标, 并估算投资等建设标准。

在康复医疗建设上, 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总结了一系列经验, 同时对国内不同等级、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心建设指标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对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山东省临沂康复中心、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实践及使用回访进行研究, 总结出了诸多实践经验及设计规律, 最终认为:以“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为测算依据, 采用类比于综合医院的测算方式, 是建立康复医疗标准的科学合理方式。

康复训练空间的计算方法*康复训练场地面积测算

通过前面的阐述可知, 在计算过程中康复中心同综合医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康复训练场地上。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可类比为综合医院的复诊, 但训练量远远大于综合医院门诊复诊量, 因此, 也应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方式。

使用“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为测算标准计算康复训练建设面积, 需要考虑的技术依据如下:预设每日可接待人数;每人次专项训练的时长;每人次专项训练的平均场地面积大小;每人次来院康复可进行的专项训练平均数量。

预设每日可接待人数 (人) ×每人次来院康复可进行的专项训练平均数量 (次) =每日需完成训练次数 (次) ;

每小时需完成的训练次数 (次) ×每人次专项训练的平均场地面积 (m2) =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 (m2) ;

结合权值, 乘以变化系数, 即可得出初步的康复训练建设面积。

*其他面积测算

根据预设的每日可接待人数 (人) 以及测算出的日训练量所需使用面积 (㎡) , 类比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可测算出配套门诊部分建设标准、病房的建设标准、其他配套用房的建设标准。根据各个功能用房的建设标准, 参照残疾人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 可推测整个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以建设规模为依据, 并根据相关科室设置, 预测室外康复场地的需求面积, 并结合容积率、绿化率等确定用地面积, 估算投资。

篇4:卫生部康复科建设标准

【摘 要】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医法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一需求直接促使医药卫生法学专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分析建设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急需医法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直接促使医药卫生法学专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自1996年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办医事法律专业以来,全国已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先后创办起医药卫生法律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医法兼通的人才,对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当前医药卫生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各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医药卫生法学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关于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属性、学科级别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我国对于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模糊,进而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的随意甚至混乱。因此,需要对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为高等院校开办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一、医药卫生法学的学科定位

医药卫生法学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和“生命法学”三个研究方向,卫生法学应定位于卫生行政,医事法学应定位于医患关系,生命法学应定位于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卫生法学、医事法学与生命法学在研究范围上是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卫生法学侧重的是新科技应用于医学的准入与管理规范,体现的是纵向的国家公权力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问题;医事法学则侧重于新科技应用于医学后对医患关系及责任归责等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具体界定,体现的是横向的平等的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生命法学是从生命伦理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考察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所产生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医药卫生法学是以生命法学为原点,以医事法学为横坐标,以卫生法学为纵坐标的立体的医药卫生法学体系,是法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是调整人体生命健康权益的法律规范,它具有双重属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医药卫生法学的性质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兼有公法、私法性质的综合法。

二、建设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完善法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法学的第十一个二级学科。医药卫生法律是在调整人的生命健康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旨在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是为了创设和维持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秩序。因此,它的社会公共性更强,并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医药卫生法学的诞生具有时代意义,它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医学的进步与法律的完善,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医药卫生立法,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权益。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是人成为法律主体的根基。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历史表明,医学与法学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尤其是近现代医学技术的重大革新与应用都向法律提出了挑战,而相应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又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制约与保障,两者的交叉使得公民的生命健康这一基本人权得到维护。

2、实践意义

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医事法律关系,也是医药卫生法学学科体系中医事法学重点研究的问题。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保障医疗秩序和良好医疗效果的前提,也是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领域正处在一个医患矛盾比较尖锐、医患冲突比较激烈的特殊时期,集中体现在医疗纠纷频发、多发甚至是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而有效防控医疗纠纷、公正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赖于医药卫生法学的研究与发展,有赖于医药卫生法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根据。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医疗诉讼案件以及更为严重的暴力伤医事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维持医疗卫生正常秩序的前提,也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医学院校纷纷设置医事法学专业并培养医药卫生法律人才,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医法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对化解医患矛盾、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医学法学学科为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唯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医药卫生法学的创立,有利于揭示医药卫生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医药卫生立法、医药卫生司法以及医药卫生法律人才的培养,最终有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实现。

三、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的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于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医药卫生法律或者类似的专业名称,因此我国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招生主要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置于相关专业之下。依托的专业主要有法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四类,其中以前两者为主体。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授予医学、法学双学士的六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二种模式是授予医学学士或法学学士的五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苏州大学、徐州医学院;第三种模式是授予法学学士、医学学士或管理学学士的四年制医事法学教育,如东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等。

四、社会对医药卫生法律学科人才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在成为共识。在医药卫生领域,不太成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需要应对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恶化成刑事案件,影响社会和谐。在司法领域,法官和律师们对法律问题很是精通,但面临复杂的医事案件时,大多因不熟悉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问题,难以认定某些事实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从而影响案件正确、及时、公正地解决,根本原因即在于法律人多不懂“医”。要在医药卫生领域和司法领域乃至全社会推动医药卫生法治建设,需要大批具备医学与法学两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对医药卫生法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综上,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医药卫生法学学科的定位,逐步完善医药卫生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为高等院校开办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提供理论支持,为完善医药卫生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安富.论我国医事法治的目标及路径.河北法学.2015(12).

[2]罗刚,刘毅,刘霞等.我国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有关问题探析.重庆医学.2015(5).

[3]黄丁全.医事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基金项目: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课题《医药卫生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例》,项目编号:YF16-Y01。

作者简介:

辛佳锶(1979—),女,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卫生法学方向,主要从事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篇5:精神康复科工作标准

1、管理目标明确,年有计划,季有重点,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目标管理达标

2、医院各项指令贯彻执行高效、优质

3、质控组织体系健全,定期组织质控检查、讲评,体现持续质量改进可追溯,各项工作质量达标

4、各类清洗、消毒、灭菌器材及设备管理规范。

5、布局流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各项检测达标

6、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健全,并有效落实

7、不良事件上报及时,并组织分析及整改

8、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符合要求,成本管理有效落实

9、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落实到位,考核合格率100%

10、完成各层次护理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达标。

11、资料记录及归档管理规范,各类报表上报及时。

12、督查、指导护理人员带领病人开展各项康复治疗,并达到质量要求

13、按照护理部规定完成护理论文发表,完成护理科研计划。

精神康复科工娱疗护士工作标准

1、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仪表端庄,情绪平稳,工作团队积极向上,团结协助,沟通良好。

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无差错。

3、治疗时段不离开患者,不用手机,不闲聊,尽量保持游走于患者间。

4、病情观察到位,上报及时。

5、尊重患者隐私,正面鼓励、引导支持患者参与治疗。

6、确保每一个治疗对象对康复技能的提高和改善。

无抽搐电休克护士工作标准

(1)治疗前认真做好患者及药物的核对工作。

篇6:康复科收治病种及出院标准

康复科收治病种及出院标准

【康复科收治病种及收住范围】

康复科收治对象是残疾者及其功能障碍者,主要注重功能障碍的评定及处理,也注意病理变化的消除;强调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提高身体的、精神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康复科为急性患者及住院病人提供早期康复、恢复期康复。

收治范围如下:

神经内外科、骨科疾病:

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颅脑外伤后、脊髓损伤后、面瘫、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慢性疼痛及疼痛综合症、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帕金森综合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颈椎病、肩周炎、颈肩综合症、网球肘、脊椎小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或四肢骨折(保守及手术后)、退行性膝关节炎、运动损伤、运动疲劳、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科手术后康复等。

内科疾病:

头痛、眩晕、失眠、慢性胃肠炎、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等。五官、皮肤疾病:

耳鸣、特发性耳聋、声带息肉、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带状疱疹神经痛等。

【康复治疗的出院标准】

上一篇:监理员顶岗实习下一篇:县人防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