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霞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4-04-17

任永霞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通用4篇)

篇1:任永霞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罗素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学生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理解重点语句及教师补充罗素生平,学生体会罗素崇高的人格魅力。

3.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领会罗素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法,根据问题设置,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圈点批注法,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圈点勾画,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批注。学法: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深入文本,感受文本的内涵。圈点批注法。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同学们,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可以请两位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今天我们来看看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曾于1950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师板书题目,生齐读题目。二.检查预习Ppt出示 检查预习

遏制()濒临()俯瞰()星辰()呼号()

过渡: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下面就让我们快速走进文本。三.走进文本,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罗素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过渡:在第一段中,你来说说,你再来说说,同意的举手,齐读,能不能把这几句话概括成几个动宾短语? 师明确板书:渴望爱情 寻求知识 同情苦难 过渡:我们知道散文语言凝练生动,情感独特而又细腻 四.默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每人找出一处你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然后大声地有感情地读出来。

2.师示范赏析语句,启示学生赏析自己喜欢的的句子,做批注,小组内互相展示,然后班内展示。(ppt出示重点语句)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师此处ppt补充罗素痛苦的经历)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衬托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此处教师批评他补充诗歌《致伊迪丝》)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大家觉得他活得是否值得?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过渡:读了罗素的一生,平凡的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为何而生,我们应当怎么活着。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深入思考。ppt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的追求”为题目,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八.板书设计

篇2:任永霞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 情中有理, 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 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实现“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知识积累增多, 思想日趋活跃, 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于自己会有更多的思考, 因此, 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所以, 可以展开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和讨论, 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结构较为简单, 层次分明, 作者观点鲜明, 学生已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归纳, 因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清文章结构, 归纳作者的观点,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凝练生动, 并无特别深奥难懂的词句, 高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因此, 对课文不宜作过多串讲, 教师适度讲解即可。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 由学生提出教师作点拨启发。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

按照“文本—作者—人生思考”的教学思路, 通过文本研习, 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 并由此引出对作者的认识和介绍, 感受诗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课文与作者的分析, 逐步引入其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与讨论, 展开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对话, 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引导学生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 笔者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一起朗诵诗歌《我活着》:

我活着/我活着, /为了报答母亲的辛劳。/我活着, /为了给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带来欢笑。/我活着, /为了体验人生百态, /不白来世上一遭。/我活着, /为了人生更加美好!/加油吧, 我活着!/我坚定地活着!

2. 听录音

听录音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观点, 感受作者胸中那汹涌澎湃的激情。

3.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阅读这类文章时主要从观点、感情、语言和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入手。速读课文, 提炼作者的观点, 请学生分别回答下面各框架的内容。

4. 分析课文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前言, 也是他生活的宣言书。对此作以下分析:

(1) 分析第1小节:

写作手法: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板书:手法——开门见山。

语言分析:“这三种激情, 就像飓风一样, 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板书:见右下图。

(2) 齐读并分析第2小节:

思考:作者认为, 孤寂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语言分析:“我寻求爱情, 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

板书:比喻——孤寂;深渊。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在爱情的结合中, 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 分析第3小节:

总结:作者所说的包括人文、自然和社会的知识。

作者链接: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文学家。他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 18岁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哲学, 一生著书71种, 论文几千篇, 平均每天写3000字左右, 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 78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4) 齐读并分析第4小节:

语言分析:“爱情和知识, 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板书:手法——承上启下。

“人类的苦难”这个问题在当代已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如饥饿与贫穷、两极分化、战争、恐怖主义、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人性冷漠等, 下面请观看一个短片来具体地感受。 (播放短片《灰色震撼》)

作者简介:作者是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和平卫士, 反对战争, 同情被压迫民族, 追求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反对英国参战而入狱六个月, 89岁时因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静坐示威被判处两个月监禁, 1955年发表由多个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禁核声明, 1964年, 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逝世的当天 (98岁) 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5) 分析第5小节:

“值得活着”:回顾一生, 问心无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 合作探究

首先思考:“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是罗素一生的追求, 在这三种追求中, 哪一种占主导地位?为什么?

参考: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诗人为了“自由”, 愿意抛弃“生命”和“爱情”;作者为了“同情心”, 宁愿从天堂回到人间, 这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和伟大情怀。

进一步思考: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情怀、光辉的一生。

最后思考与讨论: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

参考:为了自己的梦想——考大学;为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找一个好工作和好伴侣)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学习知识;为了建设祖国和家乡……

6. 课后作业

篇3:你为了什么而活着

“可我该如何确定这个意义呢?”那就要问问你的心,它最想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假设你幸运地来到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里面出售的物品非常特殊,可以由你自己定价,但只可以使用魔术币购买,而任何一个光临此店的人都只拥有1000元的魔术币。那么,你会如何制定你的购物清单呢?一起来看看这里都卖些什么宝贝?

1,三五个知心朋友

2,一份甜蜜的爱情

3,健康的体魄

4,崇高的威望/名垂青史

5,美丽性感的容貌

6,一门精湛的技艺

7,无尽的快乐

8,才识渊博

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额财富

10,一些优秀的品质,如善良、诚实、勇敢和宽容等等

11,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岛

12,美满幸福的家庭(此处指你成为家中男主人或女主人的家庭)

13,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14,

一张可以免费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机票

这些宝贝是不是很令你垂涎三尺呢?今天,我们的魔术商店货源充足,可以随意购买。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魔术币,购买其中的物品呢?你问它们的价钱?没有价钱。试想,如果你需要一件衣服,市面上的衣服有十元的,有一百元的,还有上万元的,关键不在于衣服的价钱,而是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件衣服,对吧?所以,当你手上只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时,你会如何来分配这些钱?强调一下游戏规-则,这一千元必须完全由你自己消费完毕,既不能向别人贷款,也不能将钱贷给别人。

好了吗?噢不,我并不打算评价你的购物清单,让我们继续这个游戏。请先做两个深呼吸,静下心来想象。想象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都变得白发苍苍、牙齿掉光、老得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坐在摇椅上回想,想起当年你十三四岁时,曾经光临过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并且购买了一些物品。看看你手上的购物清单,你觉得这些物品,这些你十三四岁的时候最想拥有的东西,对于七八十岁、也许人生之路即将走到尽头的你而言,还有意义吗?回想你的人生一路走来,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洗礼,大学毕业第一次找工作时体验到现实和梦想的落差,二十多岁时成家的波折与立业的坎坷,三十多岁时为人父母的幸福和肩上的重任,四十多岁时为事业达到巅峰而繁忙却发现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五十多岁进入更年期还遇上年迈的双亲病重,六十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无所适从……它们,那些购物清单上的物品,还是你这一生最想拥有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自己内心最想拥有的东西了。

也许有的同学会不服气,“老师,我比别人聪明,长得也比别人帅,家里也比别人富裕,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更多的魔术币?”你想到了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游戏中的这一千元的魔术币究竟寓意着什么?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钱不能购买到魔术商店里的任何物品,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换取它们?

对的,是时间,是努力!所以,这一千元的魔术币代表着我们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生命!

因此,我在游戏中总会事先声明,不可先用魔术币购买巨富,再以巨富购买其他物品。当你将时间用在挣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换取其他物品的机会。也许你是为了工作而熬夜,损害健康;也许你利用周末加班而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许你为了能加薪而放弃与好友联络感情;总之,你的这部分时间已经消逝,不会再回来。而你认为,这么做值得!你认为,这部分时间用来挣钱比起做其他事更有价值!

其实,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想帮助你明确自己心中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通俗的说,它是你内心关于是非善恶、得失贵贱的标准,它告诉你什么有用什么无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去做什么不值得,它不仅是你世界观的核心,还是驱使你一切行为的内部动力。虽然价值观的本质是判定好坏,但价值观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在刚才那个游戏中,无论你购买了什么,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尽管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的价值观明显存在健康和不健康的区别。如何判断你的价值观是否健康呢?我想谈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内在的需要所推动的,于是他研究了人的需要并将其由低到高进行分类。他认为,只有当人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人对阳光、食物、水分、空气、健康以及成年人对性的需要等等。当人的生理需要能得到部分满足,人能生存下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安全需要。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如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因而马斯洛将它们归之为低级需要,当然动物只存在生理层面上的安全需要。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其他更高级的需要,如第三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被自己所在团体所接纳,如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家,家里有爱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上,你归属于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中,你归属于某一个班级等等。而每个人都渴望在团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爱,注意这里的爱指的是广义的爱,包括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希望被某个团体接纳,还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肯定甚至是赞许,这就是第四层次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在完成了前四种需求以后,个体开始试图认识外面的世界,这是认知的需要,如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除此之外,人们还渴望欣赏美、拥有美,如我们倾听音乐、欣赏绘画和影视作品、购置心怡的服装、旅游观光等,这是审美的需要。而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拥有最高层次的需要,他定义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内心渴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以达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你手中购物清单中的物品,它们分别出自你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比方说,你渴望拥有才识渊博,你说可令自己考上大学,可你又是为什么要考大学呢?假若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挣大钱,使自己能吃好住好玩好,那么,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父母太爱你了,为了回报父母的爱要考上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某个老师瞧不起你,你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给他看,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你立志要成为救死扶伤的一代名医,必须要学好必备的医学知识,这又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篇4:任永霞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帕斯卡尔认 为 ,“思想形成 人的伟大”。在高中教材里不乏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其中的一篇。读完这篇课文, 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罗素的伟大。作为20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的作品“多样且重要”,其中更是蕴含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以往,教到这一单元时,我总会小瞧这篇文章。有时不教,有时只是 简单地梳 理文章“总———分———总 ”的行文 思路,让学生自学,一般化地了解文章内容。因为我有顾忌,总以为这类文章没味道。而且对于罗素为“对爱情的渴望”而活着心存顾虑,因为“谈恋爱”一直是高中阶段老师规避的词语。

前不久, 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做了一番调整。就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课题为研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研读罗素的作品, 并就其中的观点进行辩论; 接着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然后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交流;最后要求学生阅读毕淑敏的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动脑构筑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小屋, 并写一篇感悟性文章。

这次教学 的改变效 果喜人, 不再是沉闷的我说、学生记, 而是我导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乃至辩论,逐渐使学生培 育起良好 的思想境界。 对此,我有三点反思。

第一, 不以个人喜好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各自的教学喜好也各不相同。有人喜欢教记叙文,有人喜欢教议论文或说明文;有人喜欢教现代文, 有人喜欢教文言文……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做出改变, 因为教师不能由于自身的喜好而给学生偏狭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基本的语言素养, 还要培养其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人文素养, 这就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义所在。就拿《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结构方式,鉴赏其中各种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例如“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地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所用的比喻方式,就将抽象的“三种激情”描写得具体、形象而生动)。但是,文本研习仅此就结束, 那么此文教学的核心、 最应该出 彩的地方———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被忽视了。

第二,先解放教师的思想,再培育学生的素养。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自觉模仿的对象, 会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中。就以罗素提到的对爱情的寻求言论为例, 教师就不可禁锢自己的思想,进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你不提爱情, 但它是青春期的热点话题, 学生会在影视作品或者各类书籍、文章中主动涉猎。而这些粗浅的涉猎极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为这些作品里的爱情 并非学生 效仿的理 想对象。再以本文作者罗素为例,他的爱情经历纷繁复杂, 曲折异常,本身就有很多争议的地方。执教这篇课文, 教师有必要解放思想, 大可引导学生排查罗素的爱情经历, 更可以查找更多名人的爱情故事, 自主探究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为之终身执着追求的, 在辩论中明晰爱情的要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三,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培育健康的思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忽略思想培育的重要性, 总以为这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实际上,一篇优秀的文章必然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芒,教师需要做的, 就是引导学生以本为本, 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想价值, 培养其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宝贵财富———健康的思想。仍然以本文为例,罗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就值得学生深入品味。如果前两种激情是内省的话, 那么这种激情就是外向的, 是能直接体现人类素养的。“饥饿的儿童”“无助的老人”等都应该是同情和关爱的对象。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当今社会的一些冷眼面对苦难的现象, 让学生结合罗素的思想, 探讨应该培养起怎样健康的思想, 今后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这些苦难现象。

上一篇:旅游法规考试资料下一篇:第三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开幕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