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精准扶贫

2024-05-05

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精选6篇)

篇1:美丽乡村精准扶贫

“住上好房子也要过上好日子”

——宁县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精准扶贫见闻

初春时节,走进宁县农村,整洁雅致的农家院外,沃野纵横;村与村之间的水泥路、柏油路和砂石路四通八达,笔直平坦;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划一,摇曳多姿;功能齐全的文体广场上是群众载歌载舞的身影……处处都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5年以来,宁县多措并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一线一区”建设为主轴,全力创建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着力建设4个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精心打造50个环境整洁村,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纵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宁县致力推动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努力打造扶贫攻坚示范片带,有效加快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和进程。依托宁江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北河流域新农村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片带,全力实施王台、莲花池等6个乡镇的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4个村的环境整洁,精心打造一条集生态文化、环境整治、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及文体广场4处,在建1处,升级改造1处,文体广场配置健身器材6套,安装路灯110盏。建成通村水泥路35公里,并栽植了路旁绿化树。整治河道15公里,治理河沟池塘662平方米,配置垃圾箱2442个,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物147处。宜林荒山繁育苗林3.35万亩,培植花卉150亩,建成旅游景点6处,接待旅客1.55万人次。

围绕“一线”,推进2个省级和48个县级整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安装垃圾桶6931个,分类垃圾箱900个,建成农业生产垃圾收集房135座,购置人力垃圾保洁车242辆、压缩式垃圾车14辆、垃圾收集转运箱188个。在新农村聚居点安装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5套,配套污水管网3400米。整治提升“三沿”村庄48个,新建“三沿”生态景观林5000亩、无害化卫生公厕83座,搬迁坟墓826穴,就地绿化整治或深埋改造坟墓552穴。同时,实行县乡领导包抓责任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整片区、整流域有序推进精准扶贫。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宁县把产业发展放在建设美丽乡村助推精准扶贫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林果、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思想上的发动,工作上的引导,政策上的鼓励,资金上的扶持,大力发展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供稿:宁县扶贫办

篇2:美丽乡村精准扶贫

深入发动群众 建设美丽乡村

在过去两年“四化同步”示范村建设和“三万”活动中,市经信委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工作队引导、地级主导、村民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驻点的太子镇长上港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谋划思路上接地气。市经信委对“四化同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和“三万”活动高度重视,抽调一名二级单位的一把手带队组成驻村工作队,安排工作15名县级干部和两名科级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持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驻村后,扎实开展工作,走村入户全覆盖,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多次走访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种养殖大户、外出打工回乡农民工,召开4次村民代表会,就上港村近期发展和三年发展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斟酌修改工作计划,确立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以柑橘为重点的林果经济,生态养殖四个方面的三年产业发民规划,明确了村两委班子建设、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扶贫攻坚五大重点工作。

二、充分发动群众,在村庄整治上下功夫。在村庄整治工作中,我们遵循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的思路,实施以农民为主体,工作队实施奖补,两年来重点抓了五大工程,实现了五大变化:一是村路通起来。我们通过协调争取了华新公司100吨水泥支持,筹措了20多万元资金,群众筹资6万余元,修建了一条3米宽,1000米长的乡村公路,修通1200米的户户连水泥路,并新建一座客车候车厅。二是乡村亮起来。协调市电力公避开,筹措资金60万元,实施了全村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过去村民家庭经常停电的问题。沿路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三是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筹措近20万元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场,沿路新建村民活动广场5个共2500平米,改造完成了村文化礼堂。四是村庄干净起来。发动群众投工劳对村庄主要排水管道进行全面改造拓宽完善,落实5名保洁员,建立保洁长效机制,定期清理1500米港渠杂草污泥。五是生态绿起来。筹措3万元购置树苗,发动村民在屋前屋后种植了15亩湾子林,引导群众种植17亩石榴、100亩核桃,500亩杉树。

三、帮扶发展专业合作社,变输血为造血。我们积极发挥经信委的优势,创新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市经信委筹资10万元作为合作社起动资金,为17个特困户垫资参股,号召工业民营企业参与经营,动员全村农户积极入股,组建上港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改造龙王洞生态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二是发展柑橘种植。注册“筠山蜜桔”品牌商标,流转全村400亩柑橘林,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组织生产、管护和销售,销售利润按股分成,解决了以前“好橘烂家中”,“有桔无收入”的局面。三是发展生态养殖。组织12家工业民营企业到村考察,利用荒山林地、荒地,生态养殖山鸡、黑山羊等,初步供应企业食堂,待时机成熟再包装走向市场。通过工作队的努力,村产业经济有望实现零的突破。

四、发挥部门优势,帮助农民就业惠民生。一是上门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今年4月,协调组织**市冶金建材技校,带上教学器材、设备到村里开展钳工、电工、焊工等专业技术知识竞赛培训,向农民传授技能和专业知识,引导农民在本地工业企业就业。二是组织农民到工业企业就业。我们充分发挥经信委广大联系工业企业的职能优势,积极向企业推荐农民就业,5月份组织村委会班子和20名农民,分两个批次到鸿达模具等于家企业对接,当场签订录用合同工异曲人。6月份模具行业会议期间,组织村委会班子与企业进行专题座谈,推介用工。

篇3:南城乡村旅游拓宽精准扶贫路

南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水域面积14万亩,可利用水面11万亩。秀出东南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曾演绎出“麻姑献寿”、“沧海桑田”的优美神话传说;风光秀丽、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的洪门湖,堪称江西的“千岛湖”。它们与明代的益王墓、万年桥、聚星塔、沸珠泉、活水亭桥等遍布城乡的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为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这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涵盖旅游资源的8大主类,26个亚类,102个基本旅游资源类型,景观类型齐全丰富。山峦、湖泊、洞穴、瀑布、温泉、涧流、层林赏之不尽;古镇、古村、古庙、古墓、古桥、古遗址令人流连忘返;麻姑文化、益王文化、红色文化、洪门文化、药帮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旅游资源间的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开发价值高。”该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何华明这样介绍说。

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南城县先后聘请了30多批(次)国内专家前来进行考察,并制定了《南城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家一致认为,该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借助于麻姑山、洪门湖两大景区的开发,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该县决定以麻姑山、洪门湖两大景区的开发建设来带动全县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

该县对麻姑山进行开发并实行专项扶贫。首先,将高山移民列入生态移民范围进行搬迁,实行专项资金补助。到目前为止,麻姑山上已搬迁了500户村民,占总户数的50%。在建设用地的安排上,实施土地征用平整成本价运行,并结合新农村、水利、公路等建设资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其次,对麻姑山进行旅游开发。出台了《南城县麻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五年实施方案》,力争用五年时间将麻姑山创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今年安排了入景公路、客服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游步古道、双龙湖、仙都广场等十多个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其土建工作和门票收取工作全部安排当地村民,着力安排当地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要求,将设立景区服务网点,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洪门湖兴建于1958年,当地农民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失去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地,耕地面积少,农民生活贫困。为此,该县借助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首先,当地居民以土地作为景区开发入股资本,从门票收入中获取相当一部分红利,解决当地村民的生活保障。与此同时,按照洪门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要求,鼓励当地居民兴建农家乐、农家旅馆,洪门湖休闲山庄、醉仙湖山庄都是本地居民兴建的农家餐馆。此外,对库区水面经营权进行统一撤除拦网,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水面经营权实行统一挂牌招投标,其租金收入翻了几番,使当地居民受益。

南城县还借助相关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天井源乡尧坊村为扶贫村,为了对该村进行扶贫,该县积极申报将其列为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借助当地独具特色的尧坊船型古屋,已编制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并向上申请保护资金300万元,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洪门镇庄上村也是扶贫村,益王墓在该村范围内,该县将其成功申报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对益王墓进行了全面保护性规划。同时,利用益王墓前丰富的水系资源,将它划入洪门湖旅游景区范围内,打算实施漂流项目,促进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上唐镇东湖村,利用号称“天下第三泉”的沸珠泉,大力发展温泉水面养殖,已对周边鱼塘进行了整治,开发了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上唐镇源头村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教书地,并留下了他的代表作《观书有感》。借助其丰富的文化和景观资源,该县聘请专家制定了《源头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活水亭桥进行全面维修,吴氏书楼、半亩方塘、游步道、公厕等一系列项目正在设计之中。沙洲镇黄狮村是红一方面军主战场,并获得了黄狮渡大捷。该县在这里建立了黄狮渡大捷纪念碑,同时对红军指挥部进行了全面修缮,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正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龙湖镇利用洪门湖和丹霞地貌特色,积极招商引资,引来深圳海卓天瑞投资有限公司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该县还利用麻姑山脚下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规划了4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村民就业问题。

篇4: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途径探索

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简称PPT)战略在1999年由英国国际发展局首次提出之后,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典型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可以为我国贫困人口提供诸多机会并创造巨大收益。“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脱贫攻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旅游业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扶贫事业中,以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中央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在探索扶贫方式和途径上面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高、扶贫效果好的扶贫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将旅游扶贫纳入扶贫工作体系,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对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扶贫产业。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契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简单扶贫措施,更是迎合市场需求、主动尝试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探索。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在人们的旅游选择中逐渐有了越来越大的分量。一方面,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收入水平和休息时间不足以支撑长途旅游,距离城市相对较近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乡村旅游自身的市场优势和政府对于旅游扶贫的推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契机。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生态观光与依托景区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即以景区为中心,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增加周围区域贫困人口的就业。二是基于宗教文化与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即以特色文化为核心产品来吸引游客积极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从而实现旅游扶贫。三是依托特色农业观光与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这是依托周末和小长假开展的近郊旅游产业。这三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社区共建、“旅游+”打造特色旅游。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在金融、人才等方面,对开展旅游扶贫的乡村给予较大程度的政策优惠,为贫困地区创造开展旅游扶贫的环境。同时,鼓励农民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进行旅游知识专项培训,引导贫困人口培养市场意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除了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乡村旅游的商机,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事业中,不仅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还为乡村旅游带来新鲜血液及先进的人才和经营理念等,大幅度提高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科学性,并有望实现以脱贫为目的向以发展为目的的转变,加快贫困地区由脱贫走上致富道路的步伐。

二、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障碍

(一)精准识别问题。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区分、辨别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旅游扶贫项目精准识别度不高。贫困地区具备进行旅游开发项目的基本条件并不是旅游扶贫开发成功实现的充分条件,还需要提出可行性高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不能脱离贫困地区的实际盲目开发,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项目的开启和后续发展要保证对当地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这些条件将大大限制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范围。二是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精准识别度不高。在确定目标人群时,要进行多层次区分,即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进行区分、将可以通过旅游扶贫脱贫与无法通过旅游扶贫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区分,同时还要调查清楚不能通过旅游扶贫脱贫的贫困人口是主动还是被动放弃旅游扶贫机会等,最终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定位在那些具有能力并主动表示愿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可以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得到扶持的贫困人口。多重标准和多层区分,使得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工作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直接导致识别精准度低下,难以将旅游扶贫应该针对的贫困人群识别出来并进行帮扶,影响整体的扶贫效果。

(二)精准帮扶问题。旅游扶贫精准帮扶解决的是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扶什么”、“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其实质在于,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提高贫困人口创造旅游收益的能力,从而使贫困人口彻底跳出贫困圈,实现脱贫致富。阻碍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扶贫基础条件差。包括贫困地区的交通不发达、信息网络覆盖面小、基础设施质量低、环境资源未合理规划等。二是帮扶主体单一。目前政府是旅游扶贫帮扶的主体,在其中发挥政策制定、引导投资、制度设计等作用,但政府的力量有限,产生了资金缺位、人才缺位等问题。三是帮扶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资金利用率低,直接阻碍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三)精准考核问题。一般而言,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相对容易,可直接根据贫困地区旅游项目涉及贫困人口的收益数据来判定。但仅考察经济收益并不能充分确定项目的好坏,贫困人口满意度和游客的满意度都直接影响旅游扶贫项目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易出现仅以经济收益来衡量项目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考核偏向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略环境保护等重要标准,不利于旅游扶贫的长远发展。

nlc202309080849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突破途径

(一)精准识别。

首先,民主评议与矩阵考察相结合。民主评议的目的是公平选出最需要得到扶贫支持的人口,有效区分真正的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这是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精准识别的第一步。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对贫困人口进行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的考察,可将贫困人口分为四种类型:有参与意愿并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有参与意愿没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无参与意愿但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没有参与意愿也没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要将前两种贫困人群作为旅游扶贫的主要目标人群,同时动态识别目标人群。这种细化目标人群的意愿和能力的考察方法,能够准确明晰地确定有利于开展旅游扶贫并应该获得扶贫红利的贫困人口。

其次,SWOT分析。对拟进行旅游扶贫的贫困地区进行SWOT分析,详细罗列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从政策、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旅游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优劣势考察,作为確定旅游项目是否具备开展条件的重要参考。机会考察主要包括潜在游客的乡村旅游观念、可支配收入、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社会旅游倾向等,挑战则主要是指旅游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和高质量追求、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产品之间的强烈竞争等。在开展旅游扶贫之前,以SWOT分析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实施某项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考察,确保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在哪些贫困地区开展哪些旅游扶贫项目,能够提高旅游扶贫项目精准度。

(二)精准帮扶。首先,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保证交通便利;在进行乡村建设时,注意实际性与美观相结合,为日后进行乡村旅游项目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民间资本成为帮扶主体。据调查分析,民间对于扶贫项目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不明,对于投资的信心不足;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影响积极性;民营企业各种成本居高不下,影响投资意愿。针对症结,政府应在扩大帮扶主体规模方面作出努力,其措施包括:成立评估小组,对将要开发的项目成本、收益、市场需求量等进行详细评估,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在扶贫政策上查漏补缺,尽快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民间资本进入扶贫项目的规范程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寻求行政管理的多种方式,注重政府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政府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降低民营企业各项审批成本,形成降低成本到企业壮大,进而增加税源或者提高社会收益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民间资本进入扶贫项目的意愿。

最后,优化旅游扶贫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扶贫资金管理数据库,将相关资金投入项目通过信息化方式纳入统一的数据库中。一方面,方便主管部门信息查阅、信息搜集与信息统计汇总;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信息透明化,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有效遏止滥用扶贫款的现象发生。

(三)精准考核。首先,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一方面,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避免出现扶贫与贫困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可及时根据民众的意见来调整扶贫策略,使具体措施更贴合当地特色,更契合贫困人口的物质和文化双重需求。

其次,提高游客参与度。事前,对潜在游客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量、个性化需求、钟爱的旅游项目、感兴趣的文化特色等,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设计;事中,将总体设计和未来效果预测呈献给潜在客户,收集意见,及时改正不当之处;事后,对已游览的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去糟粕留精华,使旅游项目趋向完善,更多地吸引游客,从而达到旅游扶贫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最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考核相结合。政府可以派专门工作组,不定期下乡考察旅游扶贫项目的推行情况、贫困人口的生活改善状况、乡村的精神风貌等;村级干部通过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具体方式、受益程度和项目前后生活改善情况如实记录,定期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脱贫效果定量化并呈交给上级考核小组。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考核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脱贫效果考核效率和精准度,还可以通过县级考核小组这个枢纽,完成贫困地区间的经验传递。

参考文献:

[1] 刘永富.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带动穷人脱贫致富[J].中国扶贫,2015,(18):04—08.

[2] 熊娜.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与主要特征[J].经济管理,2015,(20):71.

[3]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04):94—98.

[4] 邓小海.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5,(06):21—27.

[5] 王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山西财税,2016,(04):54—55.

篇5: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山东省德州市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文章分析了该模式的制度设计、运行特点、实施程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内容,对其他地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完善,将在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发挥其重大历史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

我国经历了快速转型期,已经迈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发展成为制约共同迈向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把中国乡村发展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改革开放 40 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财政实力,党和政府一直不同程度的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先后走过了救济式扶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温饱式扶贫、以“输血”为主的扶贫、以“造血”为主的扶贫、综合性扶贫开发(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精准到户到人的扶贫等 6 个阶段。在精准扶贫阶段,如何完善扶贫开发的策略和帮扶方式,山东省德州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提出并全面推行了“村级扶贫专岗”制度,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该模式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

验,值得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该目标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推进精准扶贫,达到农村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进行乡村重建,健全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最后才能实现乡村社会全面现代化。只有乡村社会全面脱贫,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第一步必须全面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

(二)当前形势下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贫困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回避不开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也有落后城市,繁华都市也有贫民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贫困问题在城市并不突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目前,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国民经济也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有能力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脱贫攻坚三年来先后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9.5 亿元,实施工业项目 1300 多个,使 96.8 万人脱贫。贫困率从 2016 年初的2.88%降至 0.1%。全市 566 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村全部脱贫。原先的反贫困策略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农村扶贫的宏观政策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精准扶贫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意义。一是随着农村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对象发生了变化,预期的脱贫目标随之改变,扶贫工作任务愈加艰巨,扶贫面临最后的难题。必须探索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扶贫模式,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二是只有精准扶贫才能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要确保扶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就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更好的扶贫效果。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途径和方式的转变,更意味扶贫政策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能够带来更广泛、更强劲的扶贫力量。

(三)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必要性

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应结合自身贫困问题的具体情况,大胆创新,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山东省德州市提出并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典范。

二、山东省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模式分析

(一)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制度设计

《德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8 年工作要点》将村级扶贫专岗作为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实施意见》,制定了《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山东地方标准。该项制度推动了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融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全面落实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德州市有信心在三年内,让“能干活”的贫困人口都得到工作岗位,实现服务特困群体全覆盖。

(二)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特点

德州市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只要体现为五个特点,一是扶贫专岗的岗位具有公益性。岗位薪酬所需资金来源于政府出资或社会

筹资,这与企业设立的商业性岗位明显不同。二是扶贫专岗就业人员具有特定性。只有符合政策的贫困户人员才能在专岗就业,一方面要有劳动意愿,另一方面劳动能力较弱或因故不能外出务工的;同时被帮扶人员是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三是具有互助性。上岗人员与被帮扶对象一般为本村或者邻近村贫困人口,相互之间相对熟悉,双方均能受益。四是具有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扶贫专岗的开发不是仅靠政府完成,而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参与。五是制度设计的持续性。专岗设立是党委、政府的制度设计安排,不是临时性的,是保障性扶贫的长久举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实施程序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制度的实施程序严格。坚持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全面清点全市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摸排,重点排查,对“无业可扶、无力脱困”的特困群体,建立帮扶需求台账。同时,对有劳动意愿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摸底排查,掌握上岗需求。经过详细深入的调查,13 个县市区登记在册的有上岗需求的贫困人口 1183 人,有被帮扶需求的特困群体 2442 户。专岗人员聘用必须严格遵守 6 道程序:1.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扶贫专岗的人员向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提出申请或帮扶责任人推荐。2.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应对申请人员的资料和体检结果进行核实并提请召开民主评议会;民主评议无异议后,进行村级公示,并向所在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进行报告。3.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对报告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办理相关录用手续。5.确定岗

位,签订聘用协议,集中岗前培训。6.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完善档案资料,并向县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备案。

(四)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资金来源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具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坚持“财政拨一块、集体投一块、社会筹一块”,市财政专门设立了扶贫专岗专项资金,整合就业扶贫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营收入、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及其他可用于支持扶贫专岗的资金,不足部分本级财政予以足额保障,明确资金的来源、实用程序、使用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资金作用,以财政扶贫投入为先导,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村级扶贫专岗资金 742.3万元,推动扶贫成效成倍“放大”。其中德州市乐陵市发挥爱心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57 家企业捐助资金73.8万元,49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扶贫专岗131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的现实意义

村级扶贫专岗的意义不单单是为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落实了岗位,同时,让鳏寡孤独病幼残等特困群体得到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满足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所需,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相比物质上的贫困,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更加不能

忽视。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补齐脱贫攻坚的“精神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精髓,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贫困,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匮乏,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窘困。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贫乏,也不乏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等方面的精神贫困。实施村级扶贫专岗可产生双向激励作用,既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上岗人员的心气和内生动力。

(二)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

脱贫攻坚初期,大量的扶贫资金投向见效快、收益高的扶贫产业项目,开发的就业扶贫岗位也大部分适用于劳动能力强、有技能的贫困人员。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带动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但是扶贫工作发展到保障性扶贫阶段,关注的重点就必须要转移到那些基本生活难自理、日常照料缺乏保障、生存条件长期恶劣的贫困户,因为这些人才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村级扶贫专岗的做法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实践,从成本上、方便度上更加灵活,更加接地气。村级扶贫专岗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天时地利,恰逢其时。

(三)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

从实践上看,村级扶贫专岗在提高村级治理能力方面作用重大,可谓一举多得。一是引领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脱贫解困。开发村级扶贫专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上岗人员可以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解决了一批有意愿且“能干活”的人的脱贫问题。村级扶贫专岗不仅解决了一家一

户一人的就业脱贫问题,还通过精准帮扶服务了更多的贫困家庭,解决了特困群体的解困难题。二是打造了治理有效的新农村。推行村级扶贫专岗的村庄,党支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得到了群众认可和拥护,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三是树立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村级扶贫专岗的推行,增加了对贫困群众的关注关怀,扶贫济困、邻里互助、孝善义举、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四是拓展了居家养老的新途径。这种扶贫模式丰富了农村居家养老形式,为农村集中养老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实现了老有所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篇6:美丽乡村精准扶贫

一、基本情况 _村委共_个自然村,__户,__人。乡、村、组三级联动,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精心组织。

一是组建机构。乡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充实了以乡委书记_任组长,班子成员、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_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办,由扶贫办主任负责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及今后的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好入户调查,表册填报,结对帮扶、政策解释、矛盾化解,夯实基础,助推发展等工作。二是制定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_村本地实际,广泛征求党政机关,村组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后经乡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了《_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三是精心部署。乡领导、各村委支书、主任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全乡上下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四是认真培训。方案印发,规模控制后,我村支书主任与各村委支书、主任、扶贫办干部及各驻村工作组组长参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培训会,会上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县对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和说明,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职责,细化了程序。对“三审两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对入户调查登记表的填写,特别是针对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登记表名词解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训,让每一名干部把政策吃准、吃透,吃深,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广泛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扎实做好贫困户识别工作,宣传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宣传建档立卡政策规定,把政策讲清、把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限度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在民主评议开始前,各村将申请表发放到每一户群众手中,重点告知申请条件和程序,通知召开群众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群众会时,我村干部反复宣讲相关政策。

(三)试点先行,创新机制。

按照省办确定的“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审查公示——乡镇(街道)审核公示——县政府审定公告”5个步骤进行,我村干部与全乡各驻村干部、各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到现场观摩,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识别程序和步骤。民主评议会按照“宣传政策——解释评议办法——通过评议办法——贫困申请户发言(自诉贫困原因)——群众投票——监票、计票——当场公布票数”的程序进行,最后根据群众投票结果,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结合控制规模,确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村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的要求,结合规模控制全面完成了贫困村识别和贫困户识别。

(四)严格程序、化解矛盾 我村严格按照省、市、县、乡要求,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工作流程,认真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对因个别家族势力明显或其他原因选出的不符合条件的农户,驻村工作组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核实,坚决取缔;对民主评议结果持有异议的个别群众,负责做好调查核实和解释工作;对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并全县通报。由于政策宣传到位、程序执行严格、群众工作做细,杜绝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行为的发生。整个过程中,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收到一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上访或信访。

(五)抢抓时间,录入微机。

参加完“全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录入培训会后,我村高度重视信息录入工作,一是及时召集_村挂村干部召开了信息录入工作培训会,并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录入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培训。二是要求“两有三强”(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干部专门从事录入工作。三是在信息录入改为网上更新后及时通知扶贫站干部蹲点县办修改更新,利用中午和晚上系统空闲时间加班录入。在有限的时间内,化的更新了_村贫困户信息数据,较好的完成了我县贫困户的信息录入,确保了贫困户信息的正确率和完整率。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打算 我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村现有贫困人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又无村级集体经济,导致部分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空白,从而造成了越贫穷,越落后的现状;二是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太多,经常失联无法核定其务工生活情况;受农村低保的影响,被调查农户也存在瞒报收入的现象;同时,由于部分贫困户因自身懒惰导致贫困,其他因病因灾致贫群众意见较大;三是受规模控制的限制,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不能实现全覆盖;同时,低保人口在个别村多于贫困人口;四是由于发改、住建、农业等干部职工较多的部门帮扶公路沿线的非贫困村,残联、妇联、科协等干部职工较少的单位帮扶两山偏远的贫困村,但贫困村的贫困户又远远多于非贫困村,导致无法达到“一帮一”结对帮扶的要求。

下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制订帮扶措施,探索建立扶贫信息化系统。一是及时调整贫困村的联建部门,按照大单位大部门帮扶贫困村,小单位小部门帮扶非贫困村的方式,结合识别出的贫困户情况按照县级干部“一帮六”,科级干部“一帮五”,股级干部“一帮四”,一般干部“一帮三”的方式明确结对帮扶干部;二是严格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认真制定完善贫困村脱贫计划,结合新一轮扶贫工作规划,科学制定各贫困村的帮扶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做细做实精准扶贫试点村的发展规划。

总结二 为了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认真贯彻有关扶贫工作要求,_学校多举措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总责,各室组具体落实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生一责任人”的帮扶机制;加大了教育扶贫攻坚落实力度,确保教育扶贫经费、物资及人力发挥最大效应。

二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学校制定教育扶贫督导考核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逐级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每个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开展结对帮扶,定期上门或电话走访结对帮扶贫困家庭,确保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持续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学生会、家长会等多种途径集中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让每个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对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努力做好与高一级学校的贫困生信息对接工作,确保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继续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温暖。

四是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阳光操作,将扶贫帮困款物及时精准地发放到困难学生家长手中去,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_学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精准教育扶贫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总结三 根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全市、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我镇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一、落实工作保障、广泛宣传动员 县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组织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研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建立了独立办公室,明确2名业务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党员说事会、小组长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四个一工作法和市委胡吉宏书记到海雀的4篇调研报告等进行了学习传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驻村干部走村串户、镇工作信息平台、党务村务公开栏、《林泉之窗》期刊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为了加强学习力度,我镇专门将精准扶贫四个一工作法、六个到村到户好和海雀精准扶贫十子歌等宣传资料印发各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干部等进行学习,同时组织群众自编自演精准扶贫十子歌、快板表演等。强化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二、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1330户5091人和8个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工作。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4个县直单位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干部、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一共28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驻村组长为组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村里致富能人为成员的15个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326户1250人的贫困户,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到村到户1次,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林泉镇和15个村(社区)的1+7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在稳定粮烟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建立了清塘村575亩烤烟东部试验站,林泉镇惠鑫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林泉社区、增坪村、山海村共300亩核桃基地,新水村500亩蔬菜基地,周寨村、营脚村共1000亩的大葱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协调贫困户到基地打工提高收入。目前,共流转土地3975亩,群众在基地务工收入共240余万元。通过县122工程的实施,目前正在实施清塘村林下养殖黑土鸡6000羽,共覆盖贫困户30户和困难农户60户,周寨村王沟养羊项目500只,覆盖贫困户25户。林泉镇新水村2013年脱毒马铃薯优质薯种植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覆盖农户265户,可使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

4、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到营脚、增坪等村组织农民培训2期1289人,职业院校到新水村举办培训班1期60人,农民讲师培训10次600余人,计划输送60人到职中学习培训。

上一篇:加班申请范本下一篇:同意增加编制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