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建设美丽乡村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总结分析商丘市乡村发展现状,结合当地民风民情,基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索适合商丘市的美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第一篇:建设美丽乡村论文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战略选择,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发展,对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迫切要求。文章探讨新时代要求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成果与不足;新发展;路径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62

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需要城市现代化,也需要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过去农村战略的总结发展和对当前国情精准把握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为乡村建设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描绘出美好蓝图,吹响了乡村衰落走向乡村复兴的转折号角。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1.2.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针对乡村衰落而言,乡村衰落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等问题,逐渐丧失人气和活力。乡村振兴是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单向流向城市而导致乡村衰败现象的反思,通过乡村重构使衰败的乡村焕发活力,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是在过度城市化形势下,重新发掘乡村生命力基因,在保持乡土风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激活、修复、改建来扭转乡村继续衰败,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①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乡村兴盛都是盛世标志之一,而今广大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肯定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乡村的复兴是中国梦实现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②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农村建设战略总结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具体实践模式,乡村振兴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内涵,对其提出新要求和指导,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③从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角度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④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解决乡村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农村板块,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将为其注入新活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不足

2.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源于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安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结合乡村历史、人文、自然、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建成了一批生态优美、青山绿水式美丽乡村,带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179个,覆盖全部乡镇,探索出一条“一村一韵”、“一村一风景”的建设道路。

2013年国家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选定全国1100个乡村作为试点,2014年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五年来涌现了大批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设6 000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以期实现由“点”到“片”再到“面”的转变,由“点状美”到“全国美”,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梦。

2.1.2 美麗乡村建设的不足

2.1.2.1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探索,没有足够经验,国外虽有一些参考,但中国乡村的基数庞大,国外经验难以直接借鉴。在试点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象选择的公平问题,试点选择偏好于重点扶持的乡村或本身具有良好优势的乡村;其次是选择的代表性问题和周期以及试点效果评价问题,试点的选择应当覆盖各个区域、各种条件的乡村,试点周期应当适度把握,对于试点效果的评价体系应不断更新跟进,不能仅局限短期政绩目标而应当涉及各个方面,尤其要注意考量村民切实满意度问题。

2.1.2.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过度依赖规划和模式同质化问题,从上到下形成多级规划,成本高昂,违背了美好初衷对实际有所偏离,限于框架之中刻板印刷,失去乡村特有个性和差异性。对于成功模式可学习借鉴,但把模式当成样板教科书,复制套用便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将模式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才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初衷的遵循。

2.1.2.3 美丽乡村建设受益主体主次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政府、村民、开发商等相关者。政府担当推动者的角色,在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各方参与,逐步发掘村民重要参与者的能力。村民是乡村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当使得开发商和外来资本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使得一些乡村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富之地,农民仅靠土地、自然资源等流转给开发商,失去乡村建设的主人公权利和能力。

2.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

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赋予其更高要求与新理念,有助于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应当紧密结合20字方针,将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村治理、生活宽裕等原要求进一步升级。

在新视野下城乡关系转变为“城乡融合”,向共存共荣、相互依赖方向发展。“产业兴旺”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理念升级,强调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乡风文明”要求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乡风文明与精神面貌美,推进村民教育,培育农村新民;“治理有效”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治理方式,推进“三治融合”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生活富裕”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富裕评价上应由物质富裕为主的转向物质、精神、幸福感等多维度。

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可一蹴而就,要深入解读乡村,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张孝德指出:“乡村兴,则文明兴,不懂得乡村就不懂得中国的过去、今天、未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新思维、需要智慧、需要人才,更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

3.1 解读乡村,尊重乡村多样化发展模式

了解乡村多样化是“知”,建设美丽乡村是“行”,知行统一解读乡村,读懂是第一步,以物质的眼光去读乡村,看到的是破败落后的“农村病”,而以生态文明的角度去读乡村,看到的是自然快乐等非物质财富,城市与乡村的贫与富是相对而言。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是现代式的“联排别墅”、“西式洋楼”、千村一面的模式,只有读懂和尊重乡村多样化,因地制宜将多样性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方能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

3.2 乡土文化振兴,发力建设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文化、有内涵乡土风情式的乡村才是有灵魂的。乡村文明根植于乡土文化,存留在乡村各个方面,形成特殊的印记符号代代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耕读诗书传家”是被时间证明的优良传统,当我们走进皖南“徽州六县”古村落时会发现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土地优而书社、私塾,次而耕田,再次而为居室,山水交融,和谐共处”,古老乡村与当代血脉相连。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防止乡土文化被破坏、被畸形、被消失,深入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与现代农村发展理念相结合,推动乡土风情美丽乡村涌现。

3.3 繁荣乡村,建设城乡互补式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老龄化、空心化、留守儿童化现状,应重视乡村根性教育,留住乡愁,繁荣乡村文化,使村民爱农村,如果年轻人和孩子丢了乡愁,成了漂泊游子,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那么乡村该何去何从?城市化割裂了乡情、乡土、乡俗的根性,美丽乡村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乡愁”的理念,关注村民的根性教育,让心灵有所归属。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是核心,也是破解乡村困境的关键,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应向耕地整合、资源整合放大,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价值方向转变,建成青山绿水+现代田园式生态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树冠”的营养之“根”,城乡相互依存,村民回得来出得去,市民也“流”得进来。

3.4 人才回归,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人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与生命力,人才精英则是关键引擎和灵魂人物,山好水好风景好,如果缺乏精英人才带领,单靠村民是无法治好“农村病”复活衰败的乡村的,建立精英吸纳机制,做好精英人才回流工作,运用回乡人才的知识能力、资金与社会资源对乡村衰落之症对症下药,革除乡村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带动村民发展,加快改变乡村衰败面貌。

3.5 理顺主次,建设开放发展的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为农民造福,村民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外来资本企业是参与者,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沦为企业家、开发商敛财的场所。加强对村民能力培训,凝聚村民力量,使村民内生动力成为建设的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与时俱进,与国内外建设得好的美丽乡村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使美丽乡村之花在华夏大地处处绽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2]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3]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4]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78-86.

[5]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作者:熊春晓 董志崇 张新平 吕宗耀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 总结分析商丘市乡村发展现状,结合当地民风民情,基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索适合商丘市的美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关键词 乡村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商丘

Study o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qiu City, Henan Province

LIU Yan(Shangqiu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angqiu

隨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美丽乡村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旋律。河南商丘是农业大市、豫东粮仓,农业是商丘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商丘未来的经济发展。笔者针对商丘市地域特色、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现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以及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议。

1 商丘市乡村现状分析

商丘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繁荣,是豫东地区主要的农业大市。全市共有4 600余个行政村,16 000余个自然村。

1.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商丘乡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300 m2/人,远高于国家140 m2/人的用地标准。乡村居民盲目扩建宅基地,建设新住宅时却不拆除旧建筑,导致大量宅基地的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居民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大多数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村庄呈无序分散发展,农村家庭散养家禽、牲畜,村庄布局散乱,形成“满天星”式的布局,土地支离破碎。有的村庄在外围建设新房,在内部闲置大量土地。农村居民在城镇购买住房,却闲置农村的旧宅。有些地区盲目跟随城市建设方法,模仿城市社区的规划方法建设农村社区,虽然节约了土地,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1.2 资源环境现状

商丘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地势平坦,盛产玉米、小麦、葡萄、花生等。全市耕地面积较多,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拥有“十万亩”黄河故道。黄河故道西起民权,东至虞城,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商丘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九两大铁路,连霍高速和京九高速两条国家高速公路。郑徐高铁的开通,提升了商丘市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

1.3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商丘市的乡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农产品生产加业、农产品贸易较为发达,并衍生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如“科迪”“诚实人”等,并具有一些初具规模的农村小作坊等。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面粉加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畜产品加企业。商丘市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养殖业。商丘市依托黄河故道丰富的水产资源,渔业发展稳定,并且正在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畜牧业也正朝向规模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的方向发展;农产交易活动较为频繁,并且拥有丰富的农贸市场资源[3]。

1.4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商丘市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乡村居民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动物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等方面。过量使用动物饲料、兽药,甚至使用一些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水体污染,甚至动物食品受到污染。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湖、土壤也造成了乡村水质与环境的污染。商丘市农村饮用水“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锰、氟化物、硝酸盐氮等都超标,农村饮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农村大部分浅层地下水受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污染较为严重”[1] 。

2 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2.1 土地的合理使用

乡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如何调整和使用土地关系到整个乡村的利益格局的变化,与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乡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定居,乡村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废弃,土地集约化使用水平低下,如何开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合理的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是乡村规划的重点与难点[2]。

2.2 农业的高效发展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农业的高效发展影响着农村的建设水平[3]。商丘市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技术欠缺,农业副产品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极低,且造成环境污染。

3 适合商丘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乡村是一个综合了地理、气候、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大系统[4]。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立适合生存、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宜居环境。

3.1 发展战略

商丘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以农业为根本,以本土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功能。发挥村民自身积极性,提高村民的参与水平,丰富村民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将商丘市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标志性的美丽乡村,把乡村建设成环境美丽、村民富裕、精神文明,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商丘市的农村看成一个完整区域,突破一村一规划,实现整个区域乡村的协调發展。

3.2 土地利用与管理

商丘市的乡村过于分散,导致村庄的盲目建设。在规划中应统一划分土地,集中管理,退建还耕,增强村庄的可达性,整合土地资源,改革落后的行政制度,以形成小规模的多元分散村庄。根据乡村土地与聚居形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近郊、通勤和过疏3种类型。近郊乡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较大,应尽量保持原来村落形态,根据土地资源可利用状况,对土地的使用性质进行详细划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数量,尽量较少建设用地;维持耕地面积;合理开发园地,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牧草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条件,为城市的蛋奶供应提供基础。针对通勤型乡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适龄劳动力减少,应对于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加以控制,适当开发工业用地,增加交通用地,为招商引资做准备,为劳动力回流做准备。针对过疏乡村,由于大量农民举家离村,人口急剧减少,应退建还耕,把废弃的建设用地整理出来,恢复耕种。在自然环境较好,人口较少的地区,尤其是水域、林地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绿地与休闲设施,开发乡村旅游旅游用地。

3.3 产业规划布局

商丘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合理的规划产业结构,均衡分布各类产业。第一产业的规划应以农业为主。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增强农民的耕种技术,加强与地处商丘的大学合作。保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种植高技术作物,如无公害蔬菜,绿色粗粮等。适当发展畜牧业,尤其是纯天然放养禽肉类动物。

第二产业则应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秉承商丘地区原有的农业产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丰富产业结构,实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第三产业的规划应以文化产业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商丘市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在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乡村承担有休闲娱乐活动的职能,乡村地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当地的景观与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改善乡村环境、增强乡村与城镇联系、提高人民收入的良好途径。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可结合乡村自身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田园风光、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游客参与感强的活动。加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开发,并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衔接。精心设计研发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另外适当建设物流配送点,以顺应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3.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环境保护、文化卫生等”[5]。在商丘市的乡村建设中,着重发展商丘乡村交通的网络化程度,主次明确,功能清晰;在道路交通的规划中,应明确交通等级,适当设置各种等级公路,增强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县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加强村庄内部的道路规划,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善村容村貌。

给水规划应该以解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为主。目前商丘农村用水绝大多数都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应适当建立乡村自来水厂,为村民提供日常饮用水,并使用生态手段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保护地下水、地表水。同时,要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主要是农田灌溉。可运用科学的灌溉方法,如滴灌等,节约农业用水;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对于被污染的水,运用物理、化学与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降低其污染度以后,再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排水主要是生活用水与农田排水,农村的生活用水污染较少,经过简单的处理、杀菌、过滤后即可排放,且可用于农田灌溉。农田排水要建立合适的沟渠,农田排水会含有农药,化肥的残留,应集中收集、处理、最后排放,也可回收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电网规划已相当完备,但需要加强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用电稳定,尽量减少停电现象。对于电信设施的建设,由于手机的普及,农村居民对电信的依赖较强。目前,农村电信普及程度高,应进一步提高电信水平,扩大非话业务,加速视觉信息和计算机信息的发展。

3.5 生态环境规划

商丘市的乡村工业较少,主要的环境问题集中在水污染与土壤污染两方面。针对水污染问题,应该进行控制规划,主要内容包含: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及治理污水规划。土壤污染主要是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药,化肥使用方式导致的。因此,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尤其是有机化肥的使用,可有效缓解农村土壤污染问题。商丘市的乡村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应从区域的角度整合整个区域的生态,从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规划,并适当进行自然保护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

参考文献

[1] 郑连科.商丘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探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12-14.

[2] 陆宇荣.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7-8.

[3] 谢培秀,庞振月,郭云.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4):14-18.

[4]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 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

作者:刘琰

第三篇:禹州: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我们安排了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近日,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来到花石镇踏勘项目用地选址,就服务“联乡帮村”、促进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进行宣讲,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部门职能和工作实际,在乡村规划编制、发展用地保障、土地复垦整治、生态修复治理、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风貌,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规划引领优布局

该市提出全面建立乡(镇)、乡村规划委员会制度,明确乡(镇)党委、政府作为组织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制定由乡(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规划专业人员、乡贤、村委干部、群众代表等组成的乡村规划委员会运行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农房风貌的有效管理,规范村庄建设行为,杜绝村庄规划编制、修改、审批的随意性,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决策机制,切实提高乡村规划治理水平。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筛选出能够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的村庄优先开展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一村一品”规划布局。目前,禹州市657个行政村已完成规划编制267个,其中52个传统村落完成规划编制39个。同时,将《禹州市市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列入《禹州市國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规划支撑。

用地保障助发展

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禹州市用足用活上级土地征收、报批、供应政策,先后组织申报并获得批准10个批次1600亩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依法保障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并不断挖潜盘活乡村存量土地资源,开展土地复垦整治。

近年来,禹州市通过政策激励、资金奖励等措施,引导支持乡(镇)、村、组对零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撤并,并对搬迁腾退后的“空心村”或工矿废弃地等实施复垦整治。新增耕地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根据耕地质量等级按每亩7万~8万元的标准进行资金奖励,其中,村集体收益不少于奖励资金总额的10%,专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建好生态美环境

该市将生态文明建设同乡村振兴相结合,强化矿山修复治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采取“区内修复、区外补偿”模式,督促持证露天矿山坚持资源开采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结合,边开采、边修复;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统筹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入,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3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4.24亿元,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708万亩,极大改善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

该市还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果树进村”工程。禹州市财政对“果树进村”建设项目按照每亩500元的奖补标准连补3年,撬动乡(镇)和社会资金6.6亿元投入林业生态建设。2020年以来,该市新增“果树进村”面积3.35万亩,预计年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作者单位: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张延伟

上一篇:科学免费小论文范文下一篇:地理初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