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采购管理的认识

2024-04-10

对采购管理的认识(精选8篇)

篇1:对采购管理的认识

对管理的认识

第一部分:对管理定义的认识——管理是一种体系 在我看来管理是组织者借助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参与者下属成员的行为并使其在有形(一般指制度、组织、奖惩措施规定等文件)或无形(一般指组织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的约束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组织服务的一种行为,一种体系。所谓体系是泛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若干相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管理同时也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定义层面理解,管理便是一种体系。管理的七种职能: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些职能的有效运用及协调组合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活动贯穿于活动的始末,七种职能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反复出现,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管理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出新一轮的管理活动。体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但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既有个人管理又包含企业管理。个人管理包括时间健康情绪学习职业财富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的管理。这些管理活动的实现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个人管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企业管理是为了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企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可以把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或个人目标引向组织乃至社会的共同目标。体系具有动态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反映,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戴维·B·赫尔茨说:“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更替,管理面临的无序状态会更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深入,管理的手段也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成功的管理活动已没有固定模式,管理理论也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第二部分:管理是一种艺术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因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管理最主要的事由一个人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利用有效资源以便收到预期效果,完成既定目标。它不仅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上,也表现在如何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上。因而,作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培养理性力量,要将知识理性意志三者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果断而不盲目冲动,深思熟虑而不优柔寡断。好的管理者需要在流动与变化的世界里使其管理活动成为动态的、科学的,既不逾越传统又不失鲜活。曾经有人告诉我:“要想做好某一行业的管理者,就必须使自己在这一行业非常精通!”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伯乐,对其管理活动不必亲力亲为!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的事技巧与智慧。

第三部分:管理与领导 学习管理之前,我一直认为管理和领导是一回事。管理与领导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但二者的区别又是显著的。首先,管理与领导并不属于同一范畴,管理的职能里有一项即为领导职能,而且不论从深度还是从宽度来讲管理的范围都比领导的范围更广。其次,它们虽都是协调活动但却隶属于不同的层次。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做出决策,确立目标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为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指引方向,它必须从整体出发。而管理则是为了保证领导确定的目标,作为一个中枢桥梁联系其各个职能活动,协调各个活动环节,优化资源配置,着重于维护和加强组织的正常秩序。

第四部分:管理各个职能的相互关系 管理活动中关键的一环是组织,组织同时也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而领导则是为了实现其运作以完成组织目标,领导具有指挥激励协调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获取有用信息亦为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计划则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计划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计划决策职能的实现需要控制职能的实现做保证。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维持职能”,然而管理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即“创新职能”。创新职能是对其他职能的补充和完善。、管理的各个职能作用不同,范畴不同,却密切联系。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完成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

总结 管理是一个系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却不是无章可循!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是“管”与“理”的结合。管理这门学问需要在实践中去学习、总结,管理理论也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注入新的成分。

篇2:对采购管理的认识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摘自百度百科

根据国内外物流的发展状况,现代物流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物流反应快速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服务系列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目标系统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组织网络化、物流经营市场化、物流信息电子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日益加强,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而大大提高。降低物流费用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作用增大,因此,生产者大力谋求降低物流费用,使现代物流成为普遍关心的产业。同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也发展到足以支持物流全过程的优化和整合的程度。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促成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不断的整合,已使物流渐渐地形成了独立的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因此,现代物流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全过程是经过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也是无缝衔接。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物流费用,缩短了物流时间。这也就是当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现代物流业正向着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主导方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以及物流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摘自百度百科

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篇3: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

第一,技术问题。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饰工程,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身先士卒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洞悉具体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了然于心,做好各方面突发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以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技术交底,可以使施工技术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再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做好技术储备,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材料问题。相对于土建施工,项目施工中材料费用在建筑产品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很重,一般为60%~70%。因而搞好现场材料管理,可以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充分发挥流动资金的经济效益。从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到施工结束清理现场为止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材料管理,均为现场施工材料管理,其内容包括:材料计划管理、材料进场验收、材料的储存与保管、材料领发、监督材料使用和材料的回收。1)材料供应。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2)材料采购,面对品种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型号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3)材料分类堆放。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4)材料发放。使用追踪,清验。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技术人员重点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及时将整理盘点的材料数量报知项目部。

第三,施工的问题。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完善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班组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以求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它控制的好坏与否影响着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步骤的有效施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资金周转和工程的质量好坏,关系着施工单位的可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可见现场施工管理控制尤为重要,需要谨慎处理,严格把关。最有效的是经济手段,通过直接关系到施工班组经济利益的方法来控制进度。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建筑工程在全部施工过程中,每个部分项目工程的质量随时受到操作者、施工技术、原材料、施工环境等影响。工程质量往往会因某个因素而出现问题,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工程的出现。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现场生产工人自检、互检和专职检查人员相结合的方式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第四,人员管理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怎样才能将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机地结合成一体。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做到各个岗位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大家庭中的一员。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五,资料管理的问题。一个项目的管理,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以外,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但是,时下有一种现象,就是施工管理资料不如实反映施工管理实际,两者相互脱节,有人将其称之为施工管理的“两张皮”现象。据了解,“两张皮”并非个别现象,在相当多的项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其突出表现是重资料整理、轻现场管理,对资料掺杂充假甚至凭空捏造。实际上资料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项目的验收,都必须有竣工资料这一项。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一一收集归类存档。此项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与材料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统一的结合起来,通过资料施工过程中的整理,可以检验材料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并起到一个督促、监督、记录的作用,且在实际项目结算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并提供依据。

第六,施工安全的问题。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施工安全管理要从安全教育、检查、生产责任制与管理保证体系等方面展开。意识的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从上至下地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意识,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通过加强现场安全巡逻,建立安全监督网,完善现场安全措施等来保证安全生产。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将施工安全管理各方面组织起来,形成互相协调、促进的整体,形成管理保证体系。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事无巨细,随时做好防备工作,方方面面均需有所准备,同心协力,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而施工管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学习研究科目,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篇4: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常抓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德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德育重在实效。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研究学生心理,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探讨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既富有时代特色又适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要研究学生心理。当代中学生,由于他们生长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只有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倡导要树立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德育观念,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用发展的方法教育人。其次是树立因材施教、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树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教师观,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引领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成长,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3.要探讨新的德育方法。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爱校爱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政教处、各年级、各班级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品德教育和管理力度,在工作中要有预见性,制定长期工作方案,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减少违纪现象。要做好学生“心理”调适,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心理,组织班主任、老教师、业务骨干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调适学生心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饱满地学习,做到自尊、自重、自爱、自立、自信、自强。广大教师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既教书又育人,既驾驭教材,又驾驭课堂,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4.要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要充分运用校园橱窗、报栏、广播、校园网等各种媒体,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

5.要突出活动育人实效性。要让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通过组建美术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篮球队,举办校园艺术节、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开展新生军训等活动,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纪律、卫生、学习、生活、运动、安全、节约等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得到愉悦,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狠抓综治安全工作,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从这句朴实的话中,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使安全工作警钟长鸣,绝不能懈怠。要将安全教育作为常规性主题活动,利用升国旗仪式、集会、学校会议、班会等场所反复强调,强化宣传,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努力做到将安全“八防”(防火、防水、防电、防盗、防中毒、防楼内拥挤、防交通事故、防打架斗殴)布置到位,检查到位,落实到位,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树立“人人都是安全管理员”的意识,优化校内外治安环境,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三、严抓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持续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决定学校各项工作的成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有良好的教风,有精良的班主任队伍就有良好的班风,有敬业的领导班子就有良好的作风,有勤奋上进的学生就有良好的学风,以上“四风”形成合力就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打铁先得本身硬,当今时代,知识在更新,学生在进步,手段在变革,要使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浇灌学生的心田”,真正成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领导放心、同行赞誉、学生满意、家长信任”的合格人民教师。班主任要提高管理与育人的水平,学会抓关键:“抓关键时段———开学初、考试后、放假前后;抓关键人———班委、优等生、后进生;抓关键活动———班会、文体、品德报告等”,真正做到“抓两头促中间”。

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遵规守纪,学法、懂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思想素养,加强学习,提高水平,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守住职业底线,确保师德合格率为100%。教师要有高水平、高素质、高境界,保证教室这方净土的神圣,讲台这块圣地的崇高,教师这个称号的纯洁。

第二,要加强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要通过查阅专业资料,阅读专业杂志,搜集教学信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新教师一年要成熟,三年要合格,六年成骨干,十年成名师,发挥知识新的优势,实现“以新促老”;中年教师要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严防掉队,发挥经验广的优势,做到“以老带新”。

第三,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把体制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大力创设业绩优先、事业用人,亲和关照、待遇留人,环境激励、招引能人的用人机制,为教师搭设创业奉献、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实抓课堂教学常规,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必须脚踏实地,狠抓教学常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础。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的理念。

要进一步提高对备课特别是教案编写的认识。备课过程是研究大纲与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涵与外延(开发资源、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探讨“两法”:探讨教法,做到引导启发,通俗易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举一反三;加强学法指导,教育学生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学习。有人研究指出,成功=天才(10%)+勤奋(60%)+方法(30%),指导学生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要分析研究学情,以求教学时有的放矢,教与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成效显著,成绩优异。教案要变成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的详实记载。课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课后必须思考: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培养了哪些能力?教案起到记事本与备忘录的作用,同时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并书写教案是教师的义务与职责;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最快捷、最直接的场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课堂活动的效率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打造高效率的教学是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驾驭好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学生作业的过程是巩固、深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发展能力的过程,更是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过程。为了增强作业的效果,必须加大讲评、督促与检查的力度;任课教师的随堂辅导,可以对学生有效实施全员管理,同时还可以保证教师与学生有足够的教学交流和互动时间,方便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要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重点辅导、全面辅导。让师生的心血真正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努力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学校靠什么与别人竞争?靠的就是人本资源。要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创造的“价值”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竞争的压力是相当大的,社会对学校的关注程度、老百姓对学校的期望值都是很高的,要以力度促效度,变压力为动力。每个教师都要有发展意识、生存意识,都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老百姓信任学校。

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年级组要一级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教研组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备课小组要统一方案、统一思路、统一资料;小综合组要齐心协力、共同协作、优势互补;班代课组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调整起点、有的放矢。学校要全面协调,依靠集体的智慧,齐抓形成合力,创造优异成绩。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重点。高一打基础,狠抓心理品质,重视街接,培养兴趣,启迪悟性,要抓好入学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学教育“两月可以决定三年”,甚至可以影响一生;高二促发展,夯实基础,抓住重点,突出特长,全面发展;高三抓提高,强化记忆,综合训练,模拟练习,育成英才。

五、真抓教研教改工作,以教研促教学

教育者要树立教科研兴校意识,“向教研要质量,向教改要效益”要成为共识。一是常规教研活动坚持不懈,保证“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二是加强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三是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以适应新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做到:教师“专业+特色”,学生“全面+特长”,推广以激励性、发展性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更好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抓好“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力争创出有推广价值的教研成果。处理好“纲”与“本”的关系,把“课本内容与教师智慧结合起来”,形成“文本教材与人文教材的统一体”;四是重视评教、评学和评说,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学校安排的公开示范课要确立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要通过校内公开教学活动这个平台,展示教师风采,实现教师共同成长;五是强化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积极下载信息资料,动手制作课件,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能力。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增大容量、提高效率、激发兴趣,所以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后勤就是保障,后勤就是服务,后勤人员要本着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服务意识。一是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费预算,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严格规范收费行为,财务账要做到日清月结,且定期向教职工通报收支情况;二是教学用具及水暖电保障供给,按时到位,杜绝浪费;三是理好财,管好物,购物要有计划,采购确保价廉物美,做到账目清楚,账物相符。

篇5:对班组管理“对标”的认识

很荣幸能参加我们变电管理所班组管理“对标”活动的启动会,作为一名变电站值班人员代表,我想对班组管理“对标”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谈两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一、班组建设管理对标的必要性

2010年变电管理所在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运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步,各个班组无论是在安全生产、班组建设等方面,还是在基础管理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通过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各班组在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运行管理中各自有各自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标准,各班组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开展班组建设管理对标活动是是势在必行,通过班组对标,大力倡导学先进、找差距、抓管理、创一流精神,积极营造班组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以指标过程管理和工作过程控制为中心,建立规范、系统、有序的工作管理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同时通过加强各班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查找自身与其他班组的差距,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实行班组管理对标,对我们促进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上台阶、严制度、形规范”,并最终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班组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班组管理对标活动的可行性

我们通过学习班组管理对标方案,可以看出班组对标重要的是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将工作做到实处,让每一个班组和每一名运行人

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从中收获先进的班组建设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班组建设管理水平。本次对标方案就为我们活动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成立了以主任为首的对标管理团体,明确各级成员的责任分工。每一个人在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能够在对标团队的领导管理下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推进对标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活动过程都处在一个有控、可控的范围。

2、确定了统一的工作标准。本次对标活动分别从班组职责、基础管理、安全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文明生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类,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制定了明确的对标目标,在整个对标活动过程中都有标可照,有利于班组和变电运行人员查找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改进工作,使对标管理活动取得扎实效果。

3、制定了活动开展的方式和原则。本次活动方案对于拿什么对标,通过什么方式开展对标等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同时对整个活动的推进进行了详细指导,并提出了班组对标活动应形成长效机制的思路。

班组对标活动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与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好部门为我们创造的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对标活动的推进进度,不断的学习标杆班组在班组建设管理中的精华,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并且在这个互学互进的过程中,也要将其他班组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于标杆班组的建设中,不断提高各班组建设水平,共同进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班组管理对标活动将

篇6:对企业综合管理的认识

一、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职能

范畴

1、行政后勤:主要涉及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和后勤保障服务。具体包括:劳动纪律、办公秩序、文件处理、档案管理、车辆及资产管理、运行监控、业绩考评、后勤保障、支撑服务等事项。

2、人力资源:包括企业组织建设、人力资源体系构建、所需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训优化、干部员工的考评任免、薪酬福利体系的健全实施等。

3、参谋助手:主要是对上级主管领导负责,根据收集掌握的内外各方面信息资源,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积极主动为上级领导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意见。并协助领导推进落实具体事务,在工作及生活上主动为其分忧解难。

4、协调支撑:综合管理肩负着上传下达、迎外安内的职责,需要涉足企业上下内外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沟通,是企业组织运行的纽带和桥梁,应密切关注并积极主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为企业的有序顺畅运行起好衔接支撑作用。

5、文化宣传:作为企业的综合窗口部门,综合管理还应主动抓好整个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和对外形象包装宣传。包括有关文案的策划拟定、报刊的编辑制作、品牌形象的整合推广、文娱活动的组织实施等。

二、做好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1、依“法”治企:一是应根据本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及经营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地熟悉了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等等),并用好用活用够法律政策,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围绕企业管理运行、经营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运行规章体系,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流程规范、运行有序、赏罚分明。从而推进企业运行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以“德”纳人:一是在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的同时,还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向上、诚信关爱、和谐稳健”的企业道德文化氛围。以此树立良好形象、稳定员工队伍、广纳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二是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主管人员,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应虚怀若谷、低调务实,注重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规范,以诚服人、以德纳人,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高效的运行发展。

三、综合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思路

1、首先应主动积极加强与各级领导同事的沟通交流,尽快熟悉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争取领导同仁的接纳认可,真正融入到新的团队;

2、在熟悉企业情况、逐步融入团队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公司氛围、体验企业文化,贯彻执行原有的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做好现实工作。并通过发现公司及本部门的优劣利弊,思考改进完善的措施办法;

3、继承和发扬企业原有的优良传统及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不足和将来发展需要,渐进式地修订完善、系统构建一些新的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力求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承上启下,团结协作,务实低调,扎实工作。紧密团结和依靠公司各级、各部门领导同事,主动沟通、善意交流、征求意见、建言献策,征得领导同事对本人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

5、立足本职,关注全局,做好服务,促进发展。站在企业全局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做好个人及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协助其他部门/领导做好相关工作,发挥良好的服务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整体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

篇7: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

在我国,物业管理发展至今已有若干年头,它对于普通百姓已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因此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忽视了物业管理对房地产市场的反作用。于是人们对于它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物业管理不符合国情,收费太高,服务又太差;又有人认为物业管理使原本沉寂的小区出现了生机,既方便了百姓,又使物业得到了增值。我认为物业管理行业虽然还是个发展不够完善的行业,但是它的存在却是非常必要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陈旧的房管制度已跟不上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人们已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物业管理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从房地产业的发展来看,更多更高档的物业正在以飞一样的速度产生,而它们的产生大大带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一、既然物业管理这么重要,人们为何又对其又爱又恨呢?我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物业管理服务与物业管理费的平衡点不明确。

(二)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产生

1.停车 小区的道路非停车场地

2.门禁 半年都没有修理好,为什么?

3.安全 门关好,视而不见。

4.嘈声 保安互相间大声喧哗,晚上还要对着对讲机大声说话,小区

里的汽车喇叭声不断---保安不在岗位上,没有将通道上的栏杆升起。

5.各位业主手上的钮扣型门禁还有用吗?物业回答:在自家内部设置

报警模块时要用的,其它就无用处了。

6.绿化 不时的倒腾这些绿化,你看看你身边的这些绿化都是我们的钱,换了几次了,钱有地方出的嘛。

7.车库 有的地方昏暗,美其名曰:简约用电。

8.物业费 连续不断的骚扰性的打电话,还好现在的门禁不能使用,不然让你好好休息?

9.宠物 的。吵叫声不断......以上种种就发生在你我的周围,就在小区管理人员的眼睛里,我们业主的利益何在?

(三)许多物业公司的服务意识还跟不上发展迅速的行业。可调和的矛盾。

二、在日常物业管理实践中要提升服务质量的品质,务必做到“精、细、深”:

“精”——大到房屋的本体维修养护,环境卫生、绿化,机电设备的保养,小至一个工作牌、警示牌的视觉效果,在工作中都必须达到精益求精,达到最优的“顶点”极限状态,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规范、标准。

“细”——我们对物业管理中的每项工作内容都应进行分解,把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内容用流程图的方法画出来,使得管理服务过程中的芙键工作能够清楚、客观地识别和呈现。此外,我们还应把容易导致失误的关键点找出来,如前台的服务人员,投诉处理中的接待与拜访,上门维修服务后的现场清理等等。简言之,物业管理人应从每一件小的事情做起,达到细微处见真情,细微处展示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深”——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求新挖掘质量管理的深度,并进行持续改进。如重点应狠抓服务过程中的“末端接触点”,即企业员工与住户之间的最后关系点,以此深化质量管理。

篇8:浅谈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考核目的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能力, 才能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 不断发展。许多企业为了提高生产力, 改善组织绩效, 就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裁员等方式来减少成本、改善绩效, 虽然这样的做法的确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是如果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那么也很难达到一个长远的效果。为了使员工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协调一致, 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来管理绩效, 这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体系——绩效管理。

二、绩效管理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 绩效管理的含义和目的

所谓的绩效管理, 就是指以一个既定的标准, 对企业的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 同时也是对工作结果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绩效管理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和人力资源管理中, 根据不同的职位, 对员工的工作进度和贡献进行评价的活动, 同时也是对员工的管理、监督、教育、指导、激励以及帮助等。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是从决策层到管理层, 再到每个部门、小组、岗位, 直到具体的个人, 其过程需要许多得步骤和工作要做, 而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 起着一个导向的作用。我认为,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应当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满足企业的经营目标, 通过绩效管理, 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 即能通过绩效考核, 反映出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要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二) 绩效管理体系的作用

企业实行绩效管理, 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及时的完成任务, 而且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 从而一举两得,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因此, 绩效管理的作用就要从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说。

1、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一是绩效管理引导了员工的工作思路以及努力的方向。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之前, 员工对于自己如何完成工作目标都有自己的想法, 然而常会因信息的不对称或者问题思考的角度等因素, 使他们的思想难与企业的战略思路保持一致, 从而导致难以完成工作。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规定和行政命令来解决一些员工工作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会因为员工的不配合而使工作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也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而企业通过实行绩效管理, 不仅可以让员工明确的了解工作的目标和程序, 而且也能使个人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减少工作中的无效劳动, 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二是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权和责。明确权责关系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因此, 绩效管理的实行, 可以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化的梳理, 明确权责关系, 保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死角, 消除三不管地带, 从而减少企业内耗。

三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整体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管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提高生产力整体和效率, 实行绩效管理, 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 不仅减少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不必要环节, 而且也减少了在工作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这样就在既定的条件下, 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风险。

2、绩效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对员工来说, 企业实行绩效管理也使他们获得了相应的收益。首先是通过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在绩效管理体系中, 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 其付出与所得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分配系统中的不平等现象, 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其次是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由于企业的运转需要各个环节的员工相互配合, 因此实行绩效管理不仅可以推动员工团结精神的培养, 而且明确的工作职责能够消除内部的不良竞争, 是员工之间相处融洽, 从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最后是能够有效的提升个人素质, 提高工作质量。绩效管理对员工日常工作进行了规范管理, 要求员工合理安排工作日程, 做好各个环节的配合工作, 熟悉相关的工作要求, 因此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 因此, 通过绩效管理, 员工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三、绩效管理需要把握的三个环节

(一) 考核指标

绩效管理的基础就是对考核指标的确定, 而指标又分为个体和群体指标, 个体指标是特定的, 群体指标则是共性的。对普通员工的考核指标就是向员工提出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制定的标准必须是符合大部分员工的实际情况, 可以通过努力就能达到, 因为如果标准过高容易是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而标准过低又不符合企业发展和绩效管理的要求, 失去了考核目的和作用, 因此制定考核标准就必须以岗位为依据, 在对其工作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绩效考核的要素, 而且提出的考核标准必须是可行的。同时应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 改变以往考核中定性成分大, 易受主观条件影响得状况, 尽可能的进行定量考核, 用数据说话, 减少人为因素得影响。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要结合所在部门的考核, 而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请款都不一样, 所以考核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 要减少共性指标, 增加个体指标, 结合历史数据, 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

(二) 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

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其实也是对其部门工作的一个总体考核, 其内容应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内容进行设定。如采购部门应当根据其当月的采购数量、采购质量、以及采购价格等方面进行考核, 而销售部门则主要对其销售任务的完成量进行考核, 生产部门则侧重于生产数量、效率以及废品比率等方面。

(三) 对员工的绩效管理

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则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即考核谁、谁来考核以及考核什么。首先是考核谁的问题。考核其实是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工具, 其前提是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目标, 而管理者通过考核来帮助员工达到考核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考核当中, 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员工的时候, 疏忽对了自身考核目标以及考核细则的制定能力的考核, 只是单纯的考核下属, 却忘了对管理者自身业务能力的考核。因为一个管理者, 如果没有对员工以一个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考核, 就不会做好考核工作, 也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考核效果。

其次是谁来考核的问题。一般的做法就是有各部门制定考核的标准, 然后由部门负责人来进行考核。而通过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达不到考核的效果, 因此在谁来考核的问题上, 应当达到三个条件, 即谁是被考核人的直接上级、谁为被考核者的工作结果负责、谁最熟悉被考核者的工作情况, 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 是最适合最考核工作的人选。

最后是考核什么的问题。绩效考核的目标不是为了简单的反映员工工作情况, 而是更侧重于对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因此, 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 不应片面的追求全面, 事实证明, 全面考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原因在于考核的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样造成了因面广而难以执行, 最终只会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考核的内容上应该结合实际, 抓住重点。

四、结语

总之,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在管理中真正的把绩效管理运用起来, 那么, 绩效管理在企业战略的实现过程中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潼阳中学下一篇:工资集体协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