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答题

2024-05-22

历史问答题(共9篇)

篇1:历史问答题

1、历史是一个比较死的科目,所以想要答好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的课本。最笨的方法就是一遍遍的看,即使不能完全的背下来,但是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回忆起课本的知识点,就是关键。关于看书有几点小建议:首先是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其次是注意看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批注和说明等内容;最后是要注意整理笔记。

2、高中历史的答题技巧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都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大背景下来分析,不能主观的臆断,这样可以避免漏答很多内容。

3、另外在历史答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材料。历史试卷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材料题,历史答题想要得高分,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答题技巧,就是把这段材料分点的概括出来,这样材料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也就可以拿到高分了。而往年直接利用在题目中所给材料中摘取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4、很多高中生历史成绩不高,不是历史学习不好,也不是没有掌握好历史答题技巧。而是他们往往对历史术语的运用不正确,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一般都是定义性的答案。所以高中生想要历史得高分,就要在答题时简练而到点,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更能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数。

篇2:历史问答题

2、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3、《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马关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百日维新内容: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8、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9、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9、遵义会议: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0、七大内容: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1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6、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建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美和拉丁美洲革命起推动作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改革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18、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9、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0、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1、明治维新内容:政治上废潘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意义: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22、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3、新经济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作用:美国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5、雅尔塔会议 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26、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27、日本: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时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日本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和科技

2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9、特点:

1、科技成果多,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比重不断上升。(影响: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篇3:历史课堂的问答处理技巧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要表示充分肯定, 如点头, 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 教师可重复学生的回答, 并且进一步深化, 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 或者追问一个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 而不是简单地“背答案”。

如我在讲授“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时, 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针对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得很准确, 我先加以肯定, 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这一史实, 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 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 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 但是大家要注意, 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 是顺治帝。 (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 上附‘1644年, 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 。可是, 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 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作了解。这样, 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 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补充, 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 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 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 然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作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 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 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 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 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 何不利用这一资料作进一步的探问呢?于是我就出示了《指鹿为马》图, 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 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错误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 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 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 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 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 等等。

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各持己见, 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 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 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 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 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后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 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学生不回答, 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的发问时, 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 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 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 最后获得正确答案。如果问题本身模糊, 学生茫然不知所问, 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 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 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 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 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如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 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 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 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 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 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 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自信心大增。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 教师的处理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 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教学服务。

篇4: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审题;材料;规范

一、审题定位

首先,分析试题结构,找出以下项目。(1)提示项(解答方式词):是对回答方式的提示。提示项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2)限定项(条件限制词):限定于规定答案要在什么范围内,如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等。(3)中心项(中心词):是答题的依据,它是提示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4)求答项: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准求答项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如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时期,试分析大变革的原因及特点。“试分析”是提示项;“大变革”及“中国社会巨大变革”是中心项;“原因及特点”是求答项;限定项则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其次,在以上基础上,找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高考问答题的内容大多都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使知识定位准确。

二、组织材料,列出提纲

审完题以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写好提纲。提纲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因为历史问答题一般跨度较大,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如果想到哪就答哪,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的现象。列提纲可减小上述现象的出现,虽花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环节将对下一步的作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纲力求简约,自己明白即可。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要使用哪些关键词语。(2)设计答案在试卷上布局,安排好每一个小问,每一个要点在卷面位置,为下一步规范作答奠定基础。在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是解答的重点,分值的多少决定答案的要点多少。

三、認真作答,注意规范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如果作答不规范就会前功尽弃。作答时应注意两点:(1)答题格式规范。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清楚,让人一目了然。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2)书写规范。第一,注意字体规范,用字规范,书写工整,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让人能看清。第二,注意答案的布局。布局要规范,答卷时最好不要写满了所留的空白地方,不要给人一种拥挤的感觉,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四分之五左右为宜。

总之,“历史问答题的解答,虽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问答题,可灵活运用上述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5:延安历史问答题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2.陕北革命根据地由谁创立

刘志丹、谢子长

3.中共中央在延安一共多长时间

1935年到1948年

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5.延安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有名。故整风运动通常专指延安整风运动。

6.大生产运动的口号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7.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做的政治报告的名称《论联合政府》

8.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时间

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9.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

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0.抗日红军大学的成立时间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

11.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5年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吴起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2.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

凤凰山

13.南泥湾开始屯垦的时间

篇6:2023历史问答题一览

2、南宋时期,谁创造的“宋体字”是这个王朝的官方文件通用文体?

3、杨延昭是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六郎”其实是辽国人给他起的绰号,那么历史上杨业到底有几个儿子?

4、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这个王朝的经济、疆域、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巅峰?

5、“千金小姐”是古时对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孩的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源自哪个历史人物?

6、熊猫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就曾经被当作礼物送给过日本?

7、三国时期,哪位历史人物和诸葛亮是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的?

8、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国号和皇帝的姓氏一致的?

9、中国历史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是哪个?

10、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的父亲叫做? (这个名字有点毁三观,哈哈)

11、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发生了不止一次,那么总共发生过几次?

12、中国历史上,和尚不能吃肉喝酒,一开始不是佛教要求的,而是哪个皇帝下诏禁止的,后来才慢慢变成佛教习惯的。

13、大多数朝代对皇帝的称呼是圣上、陛下、圣人、皇上,而宋朝普遍叫皇帝什么?(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觉得这道题太简单了!)

14、中国历史上,跟他相关成语最多的人也是高官做个遍的第一人是谁?

15、他被称为民国的柳永、民国第一公子,出殡时有4千多僧尼道士达、上千妓女为他送行,他是谁?

16、宫保鸡丁来历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17、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是谁?

18、明朝哪位历史人物,他在刚步入仕途时非常痛恨奸臣,后来自己却变成了大奸臣。

19、中国历史上,馒头是谁发明的?

20、中国历史上,爱吃荔枝的除了杨玉环,还有清朝的哪位皇帝?

答案

1、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

2、秦桧。

3、三个。

4、汉宣帝刘询。

5、伍子胥。

6、唐朝。

7、汉献帝。

8、陈朝。

9、汉。

10、来操。

11、四次。

12、梁武帝萧衍。

13、“官家”。

14、韩信。

15、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

16、丁宝桢。

17、明孝宗朱佑樘(chēng)。

18、严嵩。

19、诸葛亮。

20、雍正。

儿园趣味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1、一半是女孩:

一个家庭有5个孩子,其中一半是女孩,这是怎么回事?

2、爱听的字母:

什么英文字母很多人喜欢听?

3、最窄的路:

什么路最窄?

4、被拦住的出租车:

一辆出租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没有违反任何交通规则,却被一个交警拦住了,请问为什么?

5、如此站立:

小枫可以金鸡独立地站两个小时以上,为什么双脚却无法在一张报纸上站一分钟?

6、安全跳楼:

有一个人从15层大楼的窗户跳下去了,而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可是他却没有受伤,这是怎么回事?

7、儿子长大后:

语言天才和计算机专家结婚,将来生下的儿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人?

8、奇特的入睡:

一个人躺在旅馆的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起身给隔壁房间打了个电话,什么也没说,然后挂了电话就躺下睡着了。这是怎么回事?

9、什么东西:

精神病医院里,有两人在交谈:“我的小说怎么样?”“不错,就是出场人数太多。”此时护士冲他们嚷:“嘿,你们俩快把那东西放回去。”请问那是什么东西?

10、奇特的`家庭:

有两个家庭,家人都在身边,爸爸可以马上面对每个家人,但是家人之间却很难面面相对。这到底是怎样的家庭?

答案:

1、另一半也是女孩,即5个孩子全部是女孩。

2、CD。

3:冤家路窄。

4、交警有时也要打出租车回家。

5、报纸贴在墙上。

6、从15层大楼的一楼窗户跳下去。

7、大人。

8、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是隔壁的人鼾声如雷,他给隔壁打电话,把隔壁的人吵醒了,他自然就可以入睡了。

9、电话簿。

篇7: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发布时间:2011-5-6 浏览人数:32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篇8: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浅议

我总结了两种设问方法: (1) 历史事件主要由“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三部分组成, 依据此特点进行设问时, 先问现象, 发生的是什么事件, 然后对事件进行归纳和比较;其次问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发生, 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问本质、规律、特征和认识, 联系现实, 这个事件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2) 以小见大, 材料往往是学生较陌生的领域, 或者是小人物或者是历史上不出名的人物, 切入的却是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要求学生从古人故事或外国历史中发现可以借鉴之处。

二主观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主观题的设问方法主要有五种类型: (1) 问事件发生的原因; (2) 问历史事件的影响或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3) 问事件因果关系或是经验的归纳; (4) 比较不同时代类似事件的异同点; (5) 问启示, 主要是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和启发。

解题方法: (1) 原因题又分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具体到每个问题时, 一般应回答较主要原因或材料提供的原因, 不需要面面俱到。 (2) 历史事件的影响题, 一般要一分为二, 抓两点论, 又要抓重点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 分清人物事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人物事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存在哪些局限性, 又要分清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哪个是主要的。 (3) 归纳题, 首先要了解材料的安排, 命题人在命主观材料题时, 或是从正反两方面出材料, 或是把相似材料放在一起对比归纳, 或把同一时间前后过程放在一起归纳, 此类归纳题就像语文写作文一样, 需要归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用的方法都一样。 (4) 比较异同点题, 此类题是首先选准角度, 看从哪个角度对比, 有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思想角度、背景角度、过程角度、结果角度等, 找准不同的角度, 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 启示教训题, 此类题是在经过前面对事物的原因、特点和本质、结果和影响及评价有了整体了解后, 才具备的整体能力的升华。另外, 回答规律特点时用不完全归纳法, 抓大放小, 谈古论今, 用来指导今天行动, 以达到学史的目的。

三审题方法

第一, 要认真阅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 首先要弄明白史料的意思。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但关键是要认真、耐心。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泛读, 整体阅读, 疏通文字, 把握史料基本内容。阅读的过程中, 画出中心句和关键词, 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 再把它和课本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达到了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第二遍阅读是针对文后的题目, 有选择的阅读是精读。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整理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 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隐性的联系。

第二, 读材料出处。除了阅读正文外, 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 这些要素是提示我们将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 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历史知识, 正确答题。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 往往暗含历史信息, 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 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 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第三, 读懂问法。看看是依据材料回答, 还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亦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尤其是依据材料回答时, 理论上最容易得分, 但遗憾的是很多考生不能从材料里完整归纳出全部答案, 总是漏掉部分要点。这是问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第四, 重视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最近几年高考出题重视侧重于社会生活、民生, 但考生回答时总是缺乏针对性, 往往在回答时面面俱到, 惟恐漏掉要点, 实际上只需回答社会生活和民生即可。

四答题要规范

理解史料原意后, 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 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问题回答, 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概括。表达时做到语言准确, 层次清楚。现在高考试卷采用网上阅卷方式, 在卷面上大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书写要规范。认真书写, 卷面整洁, 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所写内容。坚决杜绝潦草, 书写潦草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第二, 答题要分层次、分段落。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无法分析题目; (2) 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卷面混乱, 淹没了答题要点; (3) 我们所提倡的是“得分点”要多, 但不是在一个要点上补充大量的解释性文字。

第三, 答题语言表述要学科化、准确化。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 就是根据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过多用自己的语言, 应当用规范的学科语言答题。

篇9:历史答题要规范有序

一、文综历史试题命制的特点分析

下表是历史学科每一部分分值分布:

笔者觉得有如下特点:

1.总体来看,今年历史高考题仍然是主要考查考生的能力,选择题主要以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先读懂史料,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正确作答。今年的文综试卷中的历史部分考查知识点广、覆盖面大,题目形式灵活多变,难度比去年有所上升。选择题难度加大,非选择题难度有所降低。

2.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文综卷历史部分共占100分,选择题12道题,非选择题2大题,包含5道小题,除选择题16题外,绝大部分题目设置了新情境,运用了新材料,反映出对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把握有效历史信息能力的要求。

3.在突出时代特色的同时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009年高考湖北文综依然是使用全国卷,在全国卷的历史部分,大部分题目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体现了对学生基本史实精确掌握的要求。其中有几题,例如选择题19、20、21等题,均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深刻掌握。在选择题中,古代史部分相对容易,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难度较大。

4.依然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永远是高考的原则,而学科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在此次历史部分的考查中,笔者明显感觉到高考历史题和前几年的高考题在立意和难度上均有提高,但是整体上讲,却又在考生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只要考生综合运用平时所学,对历史知识有精确的认知能力,依然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将会依然是全国高考历史部分的特色。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在考试中设置难题是情理之中。

二、高考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很多考生把有的非选择题当成是政治学科的题目作答。

笔者参阅的是第37题的第2小问。在阅卷中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道题在设置上应该是属于历史学科的考查,从题目中材料的给出以及设问的时间限制来看,均是一道历史题,但是很多考生不认真审题,将很多政治学科中农业税的降低写进答案。题目中指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已经很明确的告诉考生,回答的内容应该是1950——1965年的农业税降低的原因,根据教材内容,这一时期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两章的内容。教材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农业税降低的史实,但是从分析题目入手,考生应该能够归纳出这段时间农业税变化的原因,但是很多考生答成了新时期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把不同的时期弄混淆,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实在可惜。

2.在答题上遗漏了要点

第37题第2小题问的是农业税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对于1950—1965年这个时间段,可以分作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60年代对农业的调整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很多学生没有认真把这个时间段做细致地划分,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出现了史实混乱的现象,大多数考生能答出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但是不知道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需要农业的支持;能答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却没有回答60年代对农业的调整。正是因为答题中遗漏要点太多,在得分上自然不会很高。

3.答题没有使用标准的历史学科语言

所谓标准的历史学科语言,即在书写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表达有关史实、概念和历史结论等。但是笔者在阅卷中,发现部分考生答题时不能使用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在回答第37题时,部分考生把政治学科的语言用在历史学科上面,比如回答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居然答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关系,还有考生简单就农业税答关于目前国家对农业税的一些政策,扯到三农问题上去了。

4.答题时不分要点或者答题语言过多。

在高考历史阅卷的过程中,每份试卷在电脑上停留的时间较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样就决定了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文从字顺,要点分明。部分考生在答题时没有关键的序号或者分段,直接在一点里面写完答案,阅卷老师需要花时间从中分出要点,但是仍不能保证看清楚学生回答的关键语句,因此在阅卷中可能会判出低分。这样的阅卷尽管有失公平,但是考生也应为此付出代价,因此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答题,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5.在卷面书写方面的问题

除了以上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外,在阅卷中还有部分考生的书写也存在着很大问题,比如:部分考生书写较乱,字迹潦草,笔迹不清楚;部分考生字太小,阅卷老师根本无法看清;还有部分考生答题错位,和别的题目弄错了位置,其实这样完全就是没分了,因此考生务必在答题时,不能答错位。

三、关于2010年复习备考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处理好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考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要注重材料题的练习,把锻炼学科能力的工作贯穿到每节课当中。在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不仅仅要将课本史实记清记熟,同时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功底作为支撑。比如选择题19题,答案是台儿庄战役,该题需要考生从题干中找到有效信息“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这样的战术在备选项中哪一次战役中使用过呢?考生如果没有相关史实储备,对该题的指向是不明确的。其实,在回答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时,对这些战役应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分析这些战役之所以取胜或失败的缘由,台儿庄战役正是题干所指的战役,尽管教材中没有讲述相关战术,但是从教材中对于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意义却有讲述,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个结论,而且还要分析为什么台儿庄战役会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学习该知识点,对于能客观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日功绩是很有帮助的,也能增强自己对于李宗仁等国民党将领的深入了解。

2.注重审题能力的锻炼:考生在高考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正是考生在平时考试中也可能出现的问题,审题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成败。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时间、事件,包括引文,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看,认真审题,把答案划定在应该给出答出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史实张冠李戴或者不同时期混淆错乱,答得再多都不会得分。

3.注重规范化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养成书写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和整洁化方面的规范意识。在笔者的阅卷中,绝大多数考生能规范答题,但是仍然有考生好像没有受过专门历史学科训练,表现出答题上的随意性。随意性的答题,只能导致失分。因此,平时对规范化训练也应时时注意。

以上是笔者在阅卷中的若干体会,希望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严格要求自己。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考场上非智力因素的发挥,都要做到规范有序,稳扎稳打。只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一附中]

上一篇:随笔《习惯的力量》阅读欣赏下一篇: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