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泥工活动

2024-04-27

大班泥工活动(精选14篇)

篇1:大班泥工活动

大班手工活动《泥工》

设计意图:

泥与水是人类生命依赖的重要因素,人从根性上说是眷恋着泥土,眷恋着大地的。玩泥巴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开始,做陶艺其实就是“玩泥巴”,这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这远比绘画中的涂鸦来得早。孩子们尽情感受泥性的柔软、成型的随意,这多变的过程,是幼儿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并能尽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受玩泥的乐趣。

2、尝试运用团、搓、按、捏等技能制作喜欢的作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陶艺艺术的特征,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黄泥、图片、泥工作品、牙签、珠子、竹签等

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件好玩的东西,想送给大家,你们想要吗?

(出示黄泥并分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泥巴可以怎么玩?幼儿演示,在玩泥的过程中提问:感觉泥巴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泥巴的特性)通过玩泥了解泥巴可塑性强,比较容易成形。

2、欣赏陶艺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泥巴的用途可大了,它可以通过多种程序来制作成一些好看的陶艺作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欣赏图片)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泥工作品,小朋友们想看看吗?(出示第一组作品)这里全是特色小吃,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是怎么做成的?然后请小朋友讲解观察到的`制作过程,老师加以补充。(然后出示第二组作品)这里是动物之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做成的?请代表讲解,教师补充。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的泥工作品,下面请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位置,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工具很危险,容易扎到同伴。像:竹签,等,小朋友们用时要注意安全。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小动物的胳膊与腿。

4、欣赏作品

老师请幼儿评价,谁的作品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愉悦了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尝到了久违了的快乐,同时给我也带了启发和深思,使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特别是发现了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有着一个爱幻想的大脑。通过本次活动,使我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无邪的童心,这是平时课堂上难以发现的,这次活动给了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一个创造设计的空间,活动中孩子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敢于创造,不论作品的大小、样式,只要他们动手了,只要他们感到快乐了,就一定有收获。

篇2:大班泥工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了解泥娃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征。

2、学会用搓长、黏贴等技能发挥想象给娃娃装饰独特的造型。

3、积极参与泥工活动,体验装饰娃娃的乐趣。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橡皮泥、PPT、饮料瓶、泥工操作工具。

2、经验准备:有用过橡皮泥进行搓长、黏贴的经验。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1、教师创设小熊杂货铺的情境,以帮助小熊完成订单任务,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熊开了一个杂货铺,小朋友们,你们看,里面有好多漂亮的东西,有美丽的发夹,衣服、雨伞.....可是今天我们的大老板小熊好像不开心,让我去问问。

师:小熊,你的杂货铺今天刚开张,为什么你看起来不开心呢?

小熊:因为我今天刚一开张就遇到了大客户,他要找订一箱的漂亮娃娃,可是我店里的数量不够,这下让我犯了难。师:原来是这样,小熊你别担心,我们大四班的小朋友们最热情了,我们一定会帮助你顺利交货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熊完成任务么?

二、出示漂亮娃娃的图片及成品,引导幼儿观察娃娃的外形特征。

1、出示漂亮娃娃的成品,引导幼儿观察娃娃的基本特征。师:小朋友们,那你们见过漂亮娃娃吗?知道漂亮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吗?

2、出示漂亮娃娃的图片,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用不同的色彩、形状装饰的娃娃造型。

师:小熊做的漂亮娃娃好看么?为什么?头发和手是什么样的?小熊用什么材料来做娃娃的身体? 师:娃娃身上用了哪些不同的颜色? 师:娃娃身上用了哪些不同的图形来装饰?

3、请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讲述自己制作娃娃的创作思路。师:谁能用连贯的语言和大家说说,你想帮小熊做一个怎样的漂亮娃娃?她的头发和手脚是什么样的?你想用什么颜色和图形来装饰她?

4、教师示范组合黏贴漂亮娃娃。

师:小朋友的设计想法都特别棒,大家一定都很着急想要马上帮助小熊,但是在待会制作漂亮娃娃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黏贴好娃娃各部分,让漂亮娃娃变得牢固,不能让娃娃的各个部分分开,不然就给小熊帮倒忙了。

5、介绍材料,提出创作要求。师:小朋友都非常热情地想要帮助小熊,都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漂亮娃娃。在制作漂亮娃娃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材料,提供的材料有饮料瓶、橡皮泥、还有一些橡皮泥的工具。请小朋友听清楚小熊的三个要求。

(1)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图形为漂亮娃娃进行装饰。

(2)根据自己的需要取放橡皮泥,制作结束将材料收拾好。(3)制作漂亮娃娃的时候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师:小小设计师们,赶快动手创作吧,看看谁做的漂亮娃娃小熊最满意。

三、幼儿自主创作,教师重点指导各部分橡皮泥的黏贴结合。

四、幼儿展示作品与评价

1、幼儿自由分享讨论。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漂亮娃娃都做的很特别,快和你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展示讨论一下吧。

2、集体展示分享作品。

教师请个别幼儿为大家展示作品。

五、以帮助小熊完成任务自然结束。

篇3:泥工教学活动指导策略

一、层层递进, 点滴积累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泥工教学活动要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 不要对其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泥柔软的质地以及各种颜色的彩泥很快会引起幼儿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玩泥, 是一种很好的寄托情绪的方式。

2. 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出发

泥工教学活动不但要选择幼儿熟悉的, 感兴趣的物体形象, 而且要考虑到泥工表现的特点, 因为泥工表现具有立体性, 因而选择的物体形象要便于进行立体的表现, 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物体入手, 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之后, 幼儿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 比如, 搓、压、团、捏等, 在掌握这些简单的技能后,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之前的“游戏阶段”。随着经验和技能的不断积累, 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予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 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拿着一个圆对着老师说:“这是个西瓜。”取而代之他们会问:“老师, 小雪人怎么做?”这个阶段是教师选择指导方式的转折点, 为了让幼儿能够获得很好的具象效果, 有的教师就采用了模仿示范法。孩子想做小雪人, 就先亲手做一个“小雪人”放在桌子中间, “好了, 这就是个小雪人, 像不像, 你会不会做”。之后就让孩子模仿, 作品和老师的如出一辙, 孩子的具象思维是得到了发展, 但是创造的过程却被磨灭了。聪明的老师不会一味地按照幼儿的要求去做, 他会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技法, 拓展幼儿的思维。其做法是教师首先帮助幼儿储备各种感性知识, 从启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到把握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结构特点, 再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物体的不同侧面, 不同特点, 并加以表现, 操作的主体应当是幼儿, 而不是教师的示范。教师主要是对幼儿的思维进行适当、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并提供一定技巧上的帮助。泥工活动的对象可以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物体, 如, 水果、牙杯等;也可以围绕本班的主题设置, 选择最近主题活动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幼儿较为熟悉的物体, 比如, 在开展“海底世界”的主题活动时, 活动中经常讲到的章鱼、小鱼等都可以成为泥工活动的对象。由于幼儿已经对这些物体有所了解, 并且已经初步掌握其基本特征,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操作起来不会显得无从下手。

3.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由单个造型到组合创造场景

首先我们要让幼儿把单个造型有机地组合起来, 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这时的泥工活动不是简单地将过程停留在塑形上, 而是可以随意地创造场景, 对单个造型进行简单的组合, 这种操作给予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比如, 塑造小人, 幼儿自己捏了一个小朋友之后, 鼓励他们将这个单独的小朋友放入一个场景或是自己编织的故事中, 有的孩子做了一条绳子, 把绳子放在小朋友的手上, 他会说:“小朋友在玩跳绳。”有的幼儿会做一个小操场, 把小朋友放到操场上, 旁边又捏了一个大人, 他又会说:“爸爸和宝宝在操场上跑步。”……同样的, 一个小朋友的单个造型经过幼儿的巧妙组合, 会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这样的练习, 在不断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 也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的泥工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 体验成果的喜悦, 对自己加以肯定。

4. 把多种材料融入泥工活动中

将泥工活动所塑造的造型与辅助材料相结合。在选择材料进行辅助塑形的时候, 幼儿可以大胆自由地选择。比如“奥运场上的健儿”, 幼儿完全可以选择各种辅助物当运动器械, 可以用一块板来做一个运动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各式各样的“运动健儿”, 这样, 一个栩栩如生、热闹非凡的“运动场上的健儿”就马上呈现出来。如此选择材料来辅助塑形的方法会给予幼儿更为直观的体验, 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进行这一阶段的操作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能够收集各种废弃的东西, 比如, 盒子、彩纸、绳子、瓶盖、吸管等, 还可以收集大自然的废旧物, 如, 叶子、贝壳、石头、树枝……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 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

二、多肯定, 多展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 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而幼儿泥工的潜力各有不同, 应优先考虑对他们创造性的培养, 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要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作为教师, 不应束缚幼儿的思维, 要积极鼓励幼儿放飞想象的翅膀, 诱导幼儿自发地表现, 从而提高泥工兴趣, 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4.

[2]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1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9.

篇4:大班泥工活动:泥巴乐

玩泥巴时,那种清凉滑溜的感觉,从手指一直沁入心田,让人获得一种纯真的满足。在玩泥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使自己有成就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花瓶又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花心思亲手制作一个花瓶来美化生活或者送给亲人是特别有意义的,让孩子明白这种用自己心思和双手做出来的礼物,比任何花钱买来的东西都显得有诚意和亲情。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恰恰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智慧的舞台。在整个引导过程中,我没有直接把如何制作的方法教给孩子,限制孩子的思路,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发现,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迁移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提升了孩子的创作技巧,让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得以展现。同时,我注重了个体差异的引导,使每个幼儿的创意火花在做中迸发,手随思动,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花瓶。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的造型,会灵活运用泥条盘筑法和泥板成形法技能进行创作,提升孩子的泥工技巧。

2.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泥巴和工具、会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的泥工技能。

活动过程:

前两天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花瓶,你想亲手做一个花瓶送给爸爸妈妈吗?

1.出示PPT——1。

(往上盘筑时把泥条慢慢向里收)

师:这个花瓶你能看出来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吗?(泥条盘筑。)花瓶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怎么做成瓶身大瓶口小的花瓶吗?

2.出示PPT——2。

(花瓶盘筑好后可以在瓶身上用泥条、泥球、泥片任意装饰)

师:来看看这组照片,这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花瓶?这是两个什么花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泥条盘筑后用了什么方法装饰的?

3.欣赏PPT——3。

(把泥条变成蜗牛圈、弯弯曲曲的、小圆圈、爱心形状来装饰)

师:这组照片的花瓶也是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做的,但是在盘筑的时候,你能看出有什么变化吗?

4.欣赏PPT——4。

(把长方形的泥板围在底板上,然后任意捏造型。)

师:这个花瓶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花瓶有什么不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泥板成型)看看这个花瓶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是怎么做成瓶口大瓶身小的?

5.欣赏照片PPT——5。

(在泥板上挖空任意形状的洞洞,然后围在底板上。)

师:这是一个什么花瓶?嘴巴什么样子?(嘴巴是一个大大的洞)那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法?(镂空法)

6.赏照片PPT——6。

(把底盘切成方的,再把泥板围上去捏成方形的,或者把泥板切成一块一块的方形再连起来。)

师:这个花瓶什么形状的?一般的花瓶都是圆的,但这个做成了方的,你知道是怎么做成方形的吗?

7.出示PPT——7,完整欣赏照片,幼儿构思作品。

师:刚才这些作品都是在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的方法上变化而来的,有的在泥条盘筑的时候越盘越小,有的把泥条变一变再来盘筑,有的用了镂空法,有的把泥板捏成方的,所以在造型上都很漂亮和特别,你有没有信心做得比他们的还好呢?

8.分发材料,幼儿创作,循环播放照片和轻音乐。

指导重点: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适时地帮助。

9.欣赏评价。

评价重点:花瓶的造型、装饰、创作技能、学习品质以及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等。

篇5:大班泥工活动教案:好朋友的脸

1、通过观察,了解人物不同面部表情的特征。

2、尝试用橡皮泥搓、压、切割等方法塑造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

3、迁移以往感知,表现五官经验,大胆创作,增进同伴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橡皮泥工具、人物表情挂图、黑板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了解人物不同面部表情的特征。

1、通过观察挂图

提问:“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有的笑了、有的哭了、有的„„)

“他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笑时眉毛弯弯的眼睛眯了起来„„)

“请你学一学”(幼儿大胆表演,感觉表情的变化)

2、组织幼儿观察好朋友的面部

提问:“你的好朋友是谁?”

“他现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笑眯眯的、皱眉头的„„)

“谁愿意把你好朋友的表情画到黑板上?”(个别幼儿上前简单绘画)

二、引导幼儿用橡皮泥搓、压、切割等方法塑造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

1、讨论制作方法

提问:“你打算做一张什么样子的脸?”(哭的、笑得„„)

“怎么做呢?”

(面部可以先搓圆、然后压扁,用小刀切割出人的脸部,也可以分别制作出人的五官)

2、幼儿动手制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做的是谁?”

“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的头发、身子是什么样子的?”(指导个别能力强的孩子)

三、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你猜猜这是谁的脸?”

“你最喜欢哪张脸?为什么?”(引导孩子从五官整体布局分析)

四、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在下课时制作好朋友的身子。

个案观察:

这学期杨申楠转入我们中2班,虽然他的年龄和别的孩子一样大,但行为表现不如别的孩子,有比较明显的行为退缩倾向。当别的孩子边听音乐边进行歌表演时,他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当别的孩子都吃完饭时,他才吃了一点点。想到家长期待的目光,我对他格外关注,教学活动时经常注视他,游戏时总是拉着他的手,日常生活中经常找话题和他聊。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效果不是很明显。

今天的泥工活动,我由于需要指导的幼儿太多,没顾及他,当我的目光移向他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他正和邻座的男孩一起学习怎样捏呢!他学的那么认真,笑得那么灿烂,忘形地投入到游戏之中。可当他发现我在看他,马上收起了笑容。

我感觉到他对我存在戒备心理,我过多的关注让他感到压力。从此以后,我开始降低对杨申楠的关注度。渐渐地,他感觉我不那么注意他了,便开始放松起来,自然地投入活动,笑容也多了,逐渐能融入到集体中去了。

我总以为有行为退缩倾向的孩子需要我们多关注、多鼓励他们,但事实上,这样反而会让他们更紧张、更焦虑,所以,教师不妨降低关注度,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表现真实的自我,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以便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也便于幼儿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尽快融入集体。

活动反思:

篇6:大班教案《泥工》

1、认识几种常见的食物,知道它们的来源。

2、养成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的好习惯。

3、大胆表现各种形状的食物,掌握搓,压,拉的技能,并学会用一些材料装饰“食物”体验制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食物――米饭,面包,馒头;彩泥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出示食物实物(面包,馒头)请幼儿说说是什么食物。

2、组织幼儿进行讲述活动:我知道的食物,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食物种类。

(1)你见过哪些食物?它是从哪里来的?

(2)你喜欢哪些食物?它们是什么味道的?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3、对幼儿的发言进行总结,告诉幼儿这些食物都是经过叔叔阿姨辛勤劳动才能做出来的,小朋友应该爱惜粮食,不能浪费。

4、出示教学图片。向幼儿介绍几种奇特的食物---如云南的竹筒饭,西藏上午手抓饭等,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幼儿明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种类,式样日渐丰富。在生活当中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各种食物都吃的人才能健康和聪明,所以小朋友不能挑食。

5、教师出示彩泥,同时利用彩泥示范制作食物,引发幼儿自己制作食物。

6、制作活动:我喜欢的食物。

(1)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讨论:自己喜欢的食物的形象设计。

(2)给幼儿发下彩泥,教师讲解大体的制作方法。让幼儿掌握搓、压、拉的技能。

(3)指导幼儿学习用彩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食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各种性质的食物。

篇7:大班泥工南瓜

设计意图:

泥工活动是大班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之一,大班幼儿对立体造型的意识和追求也逐渐增强。

南瓜是幼儿经常见的一种植物,南瓜大大的造型和暖暖颜色一直受到幼儿的喜爱。通过泥工活动,使幼儿全方面认识南瓜,培养幼儿对物品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活动目标:

1、在学会团、搓、压泥的基础上,借用辅助工具塑造南瓜的基本形象。

2、愿意尝试看图谱进行学习,培养独立塑造能力。

3、体验捏泥过程中的成功感。

活动重点:能借助辅助工具完成作品体验成功。

活动难点:将南瓜挂于南瓜架上,南瓜与茎部分的连接。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彩泥若干、泥工板、牙签、步骤图等。经验准备:知道南瓜的生长过程及南瓜的形状。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展示动画PPT,让幼儿猜想结出的果子是什么?让幼儿产生兴趣。

二、基本部分

提问:南瓜长的是什么形状?(圆形、扁扁的圆形)

那我们怎样制作出这个形状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制作出其形状)

南瓜上面都是有什么花纹?你来制作南瓜,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制作上面的花纹呢?

刚才看了南瓜的生长过程,你们知道南瓜长在什么地方?

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将我们要把制作好的南瓜挂在南瓜架上?

三、幼儿操作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制作,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制作的南瓜在南瓜架上长得好?又圆又好看。

四、评价作品

分别请4名小朋友对两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说出哪组做的好?为什么? 预想问题与解决策略:

1、当幼儿对于南瓜的比例把握不准确时,可提示幼儿观察图片步骤图,或者分解各部分,在进行组合的方法来完成作品。可提示幼儿利用工具刻画南瓜细节。

2、当幼儿在连接用力情况时,可提示观察南瓜的形状,不要将南瓜压的过扁。

3、当幼儿不能将南瓜挂于南瓜架上时,可建议幼儿将南瓜的茎做粗做长点,将南瓜挂在上面。或者参观其他幼儿的南瓜生长,借鉴经验。

五、活动延伸

篇8:融绘本元素于泥工活动的尝试

我所说的绘本就是指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正如资料上记载所说, 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 是图文合奏, 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通过前期实践, 我知道了绘本教学的优势:以往我们都是让孩子用读书的方法来阅读绘本, 大都只是懂得故事的内容, 其中的道理。现在, 我们把绘本当作学习活动, 结合融入到五大领域的各个活动当中, 让幼儿深入的学习绘本中所蕴涵的知识;把表面的知识深化了, 也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玩中学到知识。

橡皮泥鲜艳的色彩和较强的可塑性, 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对玩泥活动是百玩不厌。但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掌握一些基本的玩泥技能是保证他们玩泥的基础, 如何让孩子掌握玩泥的技能是我们一直探索的。

在绘本泥工活动教学伊始, 我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同事之间的交流, 观察了解老师们在指导幼儿泥工活动出现的一些瓶颈问题, 归纳总结出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有的老师对一看到孩子塑造的物品达不到要求就急于帮助, 于是出现指导过频、手把手教的现象;有的老师对能力太弱的孩子, 不知该不该指导和如何指导;有的老师则完全放手, 让孩子们尽情地自由发挥, 导致孩子因没有经验和技能支持, 最终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老师们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是不熟悉、不了解孩子在塑造物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刻意片面追求个性化, 幼儿自主性和孩子大胆表现, 不肯放手指导, 没有很好到位地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对孩子塑造形象所应具备的经验和技能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在指导的过程中, 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困难, 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决定以《米菲兔系列》为例, 大胆地开始了探索实践研究活动。

我选择的是绘本教材《米菲兔系列》, 通过我的仔细研究发现, 在这个绘本教材里, 可以将小班数学 (按物点数、数量对应) 、音乐活动 (歌曲、舞蹈) 等各领域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 加以整合利用, 以泥工教学为载体, 带给幼儿新的认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园举办的绘本读书节中, 我向广大家长展示了我的初步成果——小班绘本泥工活动:《米菲兔系列》。在活动中我热情洋溢地向家长介绍了咱们绘本泥工教学的特色和优势!绘本泥工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读绘本书、看VCD;每次绘本泥工活动对常规习惯持之以恒的要求及好处;泥工技能循序渐进的安排和掌握;以及孩子在动手、目测、分泥、语言表达、表现、音乐、情绪等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是家长们大开眼界, 并且感叹:原来绘本与泥工结合可以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挖掘!

下面, 我以这次向家长展示的绘本泥工教学活动《巨大的花朵—米菲的想象空间》为例, 跟大家分享我的收获和我的快乐!

一、开题舞蹈《米菲和它的好朋友》, 活跃气氛, 引入主题。

二、欣赏VCD《米菲的想象空间》

1.大胆想象———巨大的花朵;

2.学习数数———按物点数、数量对应;

3.以前期的绘本泥工基础和经验, 师幼一起分析巨大花朵的各个部分及将要运用的泥工技能。

三、示范演示

1.常规习惯的要求。每次活动对常规习惯的要求, 持之以恒, 延伸到生活习惯的养成。

2.运用投影、VCD来对比原型花朵和制作的花朵形象, 引导幼儿边对比、边制作。

四、指导制作

1.强调常规习惯的要求。

2.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根据孩子的需求适时提供;

3.恰当运用语言指导、动作支持和鼓励。

五、评价。孩子作品也在幻灯上打出来评价, 以便于幼儿借鉴同伴经验。

六、结束。和爱丽丝老师跳舞:华尔兹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我通过欣赏绘本故事《米菲兔》以情境化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学习搓、团、压、捏等泥工技能, 并将运用这些技能来塑造各种物体的形象作为重点。

为了激发幼儿对泥工活动感兴趣, 使幼儿喜欢参加泥工活动, 我实现了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 熟练地运用投影、VCD来对比原型花朵和制作的花朵形象, 引导幼儿边对比、边制作, 能够有助于帮助幼儿丰富经验, 了解物体的明显特征。每次放映结束后, 我总是又把小朋友没看清的地方重新定格看一遍.然后他们就会都抢着发表自己的感慨:原来自己的先前的认识都是笼统的, 头脑中没有物体的典型的、清晰的特征。经过边对比制作和边讨论归纳.大家就达成了共识, 接下去塑造形象就容易多了。

在评价孩子作品的时候, 我把孩子作品在幻灯上打出来评价:林昕妍小朋友的作品很有创意:她将扁平的叶子折成立体的!王力敏小朋友看了马上效仿, 做出更漂亮更立体的四瓣郁金香!

运用投影、VCD来对比作品和它的原型非常直观, 融汇观察、对比制作、语言引导、借鉴同伴经验等方法, 很好地支持了孩子们的表达表现, 使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让幼儿把直观与抽象在最短时间内联系起来了, 对小班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所以, 如果有条件的话, 建议老师们在泥工教学中也能灵活有效地运用投影、VCD这些手段。

在这次展示活动中, 家长们看着我一会儿幻灯、一会儿投影、一会儿VCD、把孩子们或稚拙、或成熟、或精致、或纯朴的作品也在幻灯上打出来进行欣赏时, 不时忍不住报以阵阵赞叹和掌声。我知道这次的绘本泥工教学活动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的赞叹和掌声既是对孩子表现的鼓励, 也是对我绘本泥工教学的肯定!

通过一学期对绘本泥工活动《米菲兔系列》的尝试和对《巨大的花朵—米菲的想象空间》的案例分析, 我获得了如下认识:

1.选择主题应该是孩子们共同感兴趣、共同熟悉的;

2.多种方式方法丰富孩子们对所塑物品的相关经验和应具备的泥塑技能;

3.塑造活动前提出的谈话问题要直接指向泥塑所要实现的核心价值;

4.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根据孩子的需求适时提供;

5.恰当运用语言指导、动作支持、借鉴同伴经验等策略;

6.运用交流评价环节提升孩子的塑造经验。

篇9:大班泥工活动:蛋宝宝变变变

1.观察蛋壳小人的发型,尝试运用团圆、压扁、搓、捏等技能制作不同发型。

2.发挥想象力,制作不同类型的发型。

活动准备:

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若干个、彩泥、工具刀、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观察蛋壳小人的发型

提问:这是小朋友们做的蛋宝宝,我来变个小魔术,看看蛋宝宝变成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变成的?

点评:(1)教师用第一课时幼儿制作的蛋壳小人,变出了有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巧妙的魔术运用,抓住了大班幼儿好奇、爱挑战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带幼儿用空蛋壳进行系列手工活动,既渗透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培养了幼儿巧动手、善动脑,乐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二、学习制作不同发型的方法

1.观察卷发、直发的蛋壳小人,学习其头发制作的方法

提问:头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的发型一样吗?发型哪里不一样?

点评: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壳小人的卷发、直发,为幼儿动手制作发型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问:哪位小朋友会做卷发?请上来试试。(请幼儿选用自己喜欢颜色的彩泥试做卷发。)谁能做出和这位小朋友不一样的卷发?(老师启发,幼儿创作)请一到两名幼儿尝试制作并讲述制作步骤。

点评:(1)教师能在幼儿现有水平和创游经验的基础上,把一个个知识点(技能),即幼儿已掌握的压、搓、团、捏等泥工技能进行综合。

(2)在制作发型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用语言讲述制作步骤,教师配合讲解,既起到了示范讲解的作用,又充分让幼儿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2.观察蛋壳小人的长发、短发,学习其制作头发的方法。

提问:哪位小朋友会做短发?请上来试试。(请幼儿选用自己喜欢颜色的彩泥试做短发。)

点评:当幼儿因取泥过少,造成做出的头发太少时。教师抓住了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幼儿学会正确按量取泥和运用补偿(压、捏泥等)的方法做出长的头发。

三、欣赏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出示六个发型不同的蛋壳小人,让幼儿观察并说说蛋壳小人发型有什么不一样。

师:我开的假发店马上就要开张了,可我没有时间去制作,小朋友愿意帮我吗?

点评:范样从色彩、造型、装饰等多维度拓展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为幼儿再创造提供支持,使幼儿创作的作品更为丰富。

四、幼儿学习制作

1.幼儿动手制作。

2.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相互交流。

点评:教师在巡回指导时,不断地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充分让幼儿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同评价。

点评:(1)幼儿独特的风格和情趣的作品,融入了大胆的想象,创造性的表现。

(2)展示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交流、分享、欣赏的机会,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欲望。

篇10:《泥工》大班美术教案

1、在学会团、搓、压泥的基础上,借用辅助工具(剪刀、牙签)塑造鳄鱼的基本形象。

2、愿意尝试看图谱进行学习,培养独立塑造能力。

3、体验捏泥过程中的成功感。

二、活动准备:

1、橡皮泥若干;泥工板、剪刀、牙签人手一份;

2、鳄鱼制作图一张。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鳄鱼和猴子的手指游戏

2、基本部分

(1)了解鳄鱼制作过程图

师:看,长长身体,扁扁的尾巴,尖尖的牙齿鳄鱼来啦!(出示鳄鱼)

师:猜猜,它是怎么做的?(幼儿自由猜测、讲述)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揭开鳄鱼身体、头制作图)鳄鱼是怎么做的,看得懂吗?看不懂的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如果看不清楚,可以到前面来看。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告诉我?(多请几名幼儿讲述)

师:刚才你们讲了这么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依次看图)那尾巴呢?现在知道身体和尾巴怎么做了吧,小手拿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师:我这还有两张图,(出示前面两张图)什么意思呢?

师:(根据幼儿回答提炼)一团泥分两份,一份大来一份小,大的做身体,小的做头部。身体和尾巴怎么做呢?还记得吗?

幼:搓个大圆搓长条做身体,片片鳞片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搓个小圆压长条稍稍压扁,拿把剪刀剪一剪,鳄鱼嘴巴张开了``````

(2)幼儿制作鳄鱼

篇11:大班泥工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玩泥的乐趣。

2、尝试运用团、搓、按、捏等技能制作喜欢的作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陶艺艺术的特征,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黄泥、图片、泥工作品、牙签、珠子、竹签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件好玩的东西,想送给大家,你们想要吗?

(出示黄泥并分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泥巴可以怎么玩?幼儿演示,在玩泥的过程中提问:感觉泥巴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泥巴的特性)通过玩泥了解泥巴可塑性强,比较容易成形。

2、欣赏陶艺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泥巴的用途可大了,它可以通过多种程序来制作成一些好看的陶艺作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欣赏图片)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泥工作品,小朋友们想看看吗?(出示第一组作品)这里全是特色小吃,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是怎么做成的?然后请小朋友讲解观察到的制作过程,老师加以补充。(然后出示第二组作品)这里是动物之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做成的?请代表讲解,教师补充。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的泥工作品,下面请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位置,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工具很危险,容易扎到同伴。像:竹签,等,小朋友们用时要注意安全。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小动物的胳膊与腿。

4、欣赏作品

老师请幼儿评价,谁的作品最漂亮。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愉悦了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尝到了久违了的快乐,同时给我也带了启发和深思,使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特别是发现了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有着一个爱幻想的大脑。通过本次活动,使我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无邪的童心,这是平时课堂上难以发现的,这次活动给了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一个创造设计的空间,活动中孩子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敢于创造,不论作品的大小、样式,只要他们动手了,只要他们感到快乐了,就一定有收获。

篇12:小班泥工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小鱼的外形,尝试用橡皮泥分泥、团、压扁、搓的技能制作小鱼。

2.体验泥工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橡皮泥、一次性纸盘(事先已经画好水草)、范作。

活动过程:

1.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 沈 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它会是谁呢?”

请幼儿猜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2.出示范作,引导幼儿观察欣赏。

(1)引导幼儿发现小鱼的制作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小鱼的身体特牲。

3.探索制作方法。

“小朋友,你们猜猜,这么可爱的小鱼应该怎么做呢?”

小朋友相互交流、探索。

4.教师示范。

A.分泥:把橡皮泥分成三份,一份大的做身体,两份小的分别做小鱼的尾巴和装饰物。

B.采用搓圆、压扁的技能做小鱼的身体和尾巴,并把小鱼的身体和尾巴拼贴在一次性纸盘上。

C.搓长条、小圆点装饰小鱼。

5.播放制作小鱼步骤图的课件,帮助幼儿记忆制作小鱼的步骤。

6.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动手较快的孩子搓小圆做成水泡,丰富画面。

7.展示交流。

附儿歌:

篇13:泥工活动带给孩子的……

泥工活动可以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要让幼儿愿意动手,首先就要让他们产生兴趣,其次学会制作方法、启迪思维、再加以创新,最后在展览评论中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泥工活动兴趣创新

泥工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使幼儿对物体观察更细腻。泥工活动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是手工活动的类型之一,它主要是发展幼儿手指小肌肉群的灵活性。这种发展性——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启迪思维,学会创造。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愿望变为现实,从而诱导孩子积极创造、勇于求异。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条、团圆、压扁、粘合等。活动中一小块泥虽能让孩子爱不释手,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根据这一情况,利用在教学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巴入手,加强泥工教学,并同时使之与绘画相结合,但如何将泥工活动应用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来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呢?

一、看看、摸摸、玩玩,产生对泥的兴趣

在开展泥工活动前让幼儿对泥产生兴趣。先给幼儿看泥塑过程的视频,让幼儿了解怎样让一块泥变成一件件美丽的作品,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来认识这些不同的泥塑作品的名称和形状。除了观看还不够,我还收集了一些泥塑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分析这些泥塑作品的特征和制作方法,再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来感知泥塑作品的质地,了解这些泥塑作品的性能。通过猜一猜让幼儿知道这些作品都是由随处可见的泥涂上漆制作而成的。再给幼儿每人准备一团泥,他们会反复捏弄着玩,一会儿揉捏,一会儿敲打,一会儿又拉长、分块,就在这不间断的反复的玩泥中,体验到泥通过自己手的作用会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幼儿玩泥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

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享受玩泥的乐趣

1. 塑造简单的单个形体,从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我们先后开展了《团子》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球体的制作方法和练习揉圆的技能。对于揉圆的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又开展了《棒棒糖》的活动,让幼儿了解条状制作方法和练习搓成条状的技能。之后开展了《饼干》的活动,在揉圆后再练习压扁。除了从简单的物体入手,我们还从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体入手,请幼儿创作。

孩子们对周围的动植物都充满了兴趣,他们会在晨间活动时去观察花坛里的蜗牛,我就会提出问题,泥工中蜗牛是怎么创作的?再加以引导,请幼儿说出一步步制作蜗牛的过程,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把蜗牛的特征表现出来。我们还会在饭后散步时观察毛毛虫,孩子们对毛毛虫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于是在我们的课题活动中,我开设了泥工活动《毛毛虫》。活动一开始我就先让孩子们欣赏毛毛虫动画,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当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毛毛虫让孩子们观察时,他们立刻就发现了毛毛虫的特征,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长长的,有的说是圆圆的。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毛毛虫特征的认识,我采用了形象的说法:毛毛虫吃了东西以后,肚子圆鼓鼓的,而且长得越来越长了。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如何制作,很多孩子们都想到的是做很多个圆连起来,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些细节,如触角怎么做、小脚怎么做。于是在示范过程中分泥、团圆,我请个别幼儿来操作,最后的组合作为我教学的重点。通过示范组合接下来孩子们自己操作的更是热火朝天,而且都非常具有自己的创意。

2. 由简到繁,多个组合。等到孩子们对泥塑的简单手法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形体就没有困难了,我们要求幼儿会塑造出比较复杂的物体形象了,尝试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体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物体,能表现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并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

当我们在制作毛毛虫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便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这是一个科学话题,让幼儿了解自然规律,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蝴蝶。再和幼儿一起讨论塑造蝴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点突出蝴蝶的主要特征,就这样,蝴蝶是怎样来的,一个动听的故事从泥工中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还请他们在蝴蝶和毛毛虫的旁边添加了一些花花草草,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我还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郊游”“蛋糕”“公园”等主题。蛋糕做得很精致,又非常有特色,故事内容是一个小朋友过生日了,他的好朋友做了蛋糕帮他庆祝生日。

我让每个幼儿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制作时,都是动了脑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在创作中对自由精神的肯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3. 借助辅助材料,表现情节内容。让幼儿把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对泥工塑造进行表象,如学做太阳,他们把橡皮泥搓成圆饼后,用火柴棒做太阳的光芒。在观察过刺猬图片后,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用橡皮泥捏又慢又难尖、搓细,怎么办呢?我引导说:“大家动脑筋想想,用哪些东西做刺猬身上的刺又快又好看呢?”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认识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幼儿用上牙签,有的用火柴棒,还高兴地说火柴棒的红头是红果子,黑头是黑果子,有的用到把泥刻成细尖条,整齐地插在刺猬身上,又像又好看,一种刺猬的刺就可用多种方法做出来,大家看着自己的作品,都笑着说:“我做好了。”“刺猬身上刺着这么多果子……”全体幼儿沉浸在自己胜利的喜悦之中。

三、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成果,幼儿很乐意展示,因为这些活动成果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

通过组织幼儿自评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评同伴的作品还能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交给孩子,真正体现幼儿的自主意识。同时在自评和相互评论中也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

做好的泥工作品,有些我们都会保存下来,放在柜子上,每日可见,会使孩子感到劳动的愉快,精神振奋。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同伴看,拿给爸爸妈妈看,跟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制作方法与心得,这样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可以得到家长的指点。有些不需要保留的作品要等活动结束后捏掉,不要当着幼儿的面损毁。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幼儿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家长也会以赞扬为主,给予一点小小的建议或意见,得到夸奖和建议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

一团团泥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游戏着,孩子们用泥这种媒介,记录对周围生活经验的感受,同时幼儿的动手、思维创新、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14:幼儿泥工活动的探究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绘画、工艺和欣赏。而在绘画的内容中,包括有蜡笔画、钢笔画、蜡笔水彩画和彩墨画等;工艺中,有纸工、泥工、拼贴和拓印等;欣赏里面,又有中外名作欣赏和美术作品欣赏。所有这些内容,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造塑知识和技能教育。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但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按教材要求去进行各种材料的制作,这确实很难办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呢?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急待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验证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

泥工就是以粘土(黄泥、白泥、橡皮泥、面团等)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条、团圆、压扁、粘合等。活动中一小块橡皮泥虽能让孩子爱不释手,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根据这一情况,利用在教学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巴入手,加强泥工教学,并同时使之与绘画相结合,从而逐步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泥巴游戏,引发兴趣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一个措施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巴,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谓之为“饭”,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拉一下长,又出来一个根根的红萝卜;用小刀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2.实际出发,单个成形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二个措施是: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模仿不是创造,要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就要少给他们提供模仿范例。孩子在“泥巴游戏”中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毕竟经验和技法有限,经过一阵子的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篮球、萝卜、汽车、坦克等等。这时候,他们都急不可待,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聪明的老师不能只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而要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激发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即猜测孩子在想些什么,琢磨出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阶段、思维活动中还存在什么矛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其自己操作。有时,孩子不能一下子运用经验产生创造思维,他们就会经常主动提出要求,“老师,小猪怎么捏呀?”“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于是我就顺势利导,比如从他们熟悉的小鸭子开始,先让他们思考小鸭子是从哪里来的?鸭蛋里孵出来的。那我们就可以先把泥搓成一个鸭蛋形,前面有长脖子和扁嘴巴,捏的时候就可以从蛋形身体上拉出长脖子,在捏出扁嘴巴,最后长出双脚和尾巴。这样,一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就出来。捏好以后,他们就会将小鸭子放在桌子上端详半天,然后拿去与别人共同分享,一起比较。我也就乘着这个时候让他们去思考:小鸭子与小鸡有什么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后,学习捏小鸡时,就可以半扶半放了。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都是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例如:在泥工活动做香蕉中,可把做香蕉的要领编成儿歌:黄泥巴,搓长它,弯成小月牙;月牙排一排,变成香蕉一大把。把做蜗牛的要领编成:卷个花卷做蜗牛壳,搓个长条做蜗牛身,再伸出两个小触角,小蜗牛爬的慢吞吞。在组合造型小鸡和小鸭中,也可把要领编成:椭圆身上捏尾巴,圆圆头上粘眼睛,两个尖嘴给小鸡,扁扁嘴巴给小鸭,小鸭背着小鸡过河找妈妈。3.由简到繁,多个组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三个措施是: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籍着自己的想象各自创作出了“鸟妈妈”、“拥抱”、“恐龙系列”等主题不

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鸟妈妈”这一作品令人叫绝,造型是一只鸟背上有个鸟窝,鸟窝里有两三个鸟蛋,还有几只小鸟,想不到的是鸟窝上还有几个透气的小孔。他们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认真。最后,我让他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制作时,都是用“心”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在创作中对自由精神的肯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展示个性、崇尚创新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4.泥工与绘画相结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四个措施是:根据作品内容,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先塑后画的。比较简单的,可以先画后塑,例如“交通工具”、“神气的大公鸡”等。适合画而不适合塑的,就可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例如“画彩虹”、“画太阳”等。不仅可画又可塑的内容,我一般都要他们既塑又画。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1.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2.以面带点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因而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工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工的心理障碍。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创设泥工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在创设泥工区域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剪刀、糨糊、手工纸等等,另外准备多种色彩颜料盘。使孩子取放方便,这有利与他们主动地画画、剪纸、泥工制作等。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可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讲评时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店”,请小朋友到店里来“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幼儿很自然地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讲讲为什么喜欢,从而达到讲评的目的。做好的泥工作品,有些要保存下来,有些不需要保留的作品要等活动结束后捏掉,不要当着幼儿的面损毁,以免和爱护泥工作品的要求相矛盾。多进行这样的讲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孩子在观摩欣赏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比如我们在一日活动结束后,给幼儿布置任务,使家长和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或者组织幼儿泥塑技能技巧的竞赛,在同一时间内与家长捏同一物体的比赛,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联想塑造形体的比赛,通过竞赛加强训练,塑造形体的技能技巧,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加强训练了幼儿手工技巧,又促进其懂得与别人配合,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上一篇:2017年秋季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写屈原的高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