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

2024-05-19

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

浅谈大班幼儿泥工活动的开展

泥工活动是幼儿手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具体形象性、可操作性、富有变化性等特点。泥工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手中握住一团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轻松、愉快。泥工活动的开展即培养了幼儿的技能技巧,又提高了幼儿素质,同时还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那么,如何让大班幼儿表现出更好的泥工作品呢?现就幼儿泥工的内容和教师如何指导两个方面谈一点见解。

一、大班幼儿泥工内容: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揉、捏、团、压、拍、拉、搓、粘等。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那么,在我们的泥工教学中也体现这一规律,幼儿才容易接受。首先让大班幼儿了解单个形体捏法,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柱形等。当幼儿掌握了常见的基本形体后,过渡到由各个形体演变的单个物体形象就容易多了,如:圆形捏成小水滴,再用水滴形捏成辣椒等物体等。

二、大班幼儿捏泥活动的指导

1、培养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如果幼儿对泥工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捏泥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泥工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语言及其他活动形式对幼儿兴趣的诱发、调动作用。始终把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在活动本身,如对于“我喜欢的水果”泥工活动而言,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各种水果图片,然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模仿,引导他们完成各具特色的作品之后,将他们的作品统一放置在小盘中,便成了“水果”超市。当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既增强自信心,也能增强他们对于泥工学习的兴趣。

2、适当的训练捏泥技巧,留给孩子创造的空间。

在泥工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加强幼儿技能技巧训练。因幼儿年龄小,缺乏一

定的技能,所以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应做出动作示范,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统一的要求,更不能用“像不像老师的”来要求幼儿。在泥工活动中,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和捏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进行适时辅导,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捏泥活动中注意观察,对幼儿实际水平清楚了解,指导时才能有的放矢。面向全体,教师应先教会幼儿制作的步骤,如:对于“一只可爱的鸭子” 泥工活动而言,先让幼儿团一个圆,做鸭子的头,再团一个稍大的圆,压成椭圆形做鸭子的身子,接着再团两个一样的圆,压成椭圆形做翅膀,最后粘上眼睛、嘴。因人施教,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指导幼儿。分组视具体教育目标而定,有时按能力强、中、弱分为三组,有时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这样不是让能力强的幼儿代替能力差的幼儿捏泥,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交谈、互相协作,在自己学会的同时帮助同伴共同进步。在大胆尝试过程中,还学会了共同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样,幼儿改变了过去有困难就请教老师帮助,缺乏自信心的依赖性,养成了动手动脑、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还使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3、教师运用多元化评价,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欣赏,教师要肯定和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所以我们应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多使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如:“你做的比老师还好”、“很新颖”等。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果,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时我们应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进行评选有创新的作品,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教师应给予肯定,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从中体验到成果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进行创造性能劳动,培养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做好的泥工作品我们还应放到展板或封存袋里,然后贴上幼儿的姓名,供幼儿和家长的欣赏,这样大大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还让孩子在观摩欣赏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当幼儿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

总之,泥工活动对幼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泥工的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篇2: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

设计意图:

泥与水是人类生命依赖的重要因素,人从根性上说是眷恋着泥土,眷恋着大地的。玩泥巴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开始,做陶艺其实就是“玩泥巴”,这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这远比绘画中的涂鸦来得早。孩子们尽情感受泥性的柔软、成型的随意,这多变的过程,是幼儿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并能尽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受玩泥的乐趣。

2、尝试运用团、搓、按、捏等技能制作喜欢的作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陶艺艺术的特征,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黄泥、图片、泥工作品、牙签、珠子、竹签等

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件好玩的东西,想送给大家,你们想要吗?

(出示黄泥并分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泥巴可以怎么玩?幼儿演示,在玩泥的过程中提问:感觉泥巴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泥巴的特性)通过玩泥了解泥巴可塑性强,比较容易成形。

2、欣赏陶艺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泥巴的用途可大了,它可以通过多种程序来制作成一些好看的陶艺作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欣赏图片)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泥工作品,小朋友们想看看吗?(出示第一组作品)这里全是特色小吃,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是怎么做成的?然后请小朋友讲解观察到的`制作过程,老师加以补充。(然后出示第二组作品)这里是动物之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做成的?请代表讲解,教师补充。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的泥工作品,下面请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位置,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工具很危险,容易扎到同伴。像:竹签,等,小朋友们用时要注意安全。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小动物的胳膊与腿。

4、欣赏作品

老师请幼儿评价,谁的作品最漂亮。

活动反思:

篇3: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

一、收集、整理废旧物品, 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

幼儿期的孩子的认知带有具体行动性, 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废旧材料的收集、整理, 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我们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从孩子喜爱的零食废旧用品, 如棒冰棍、果冻盒、牛奶盒、薯片筒等, 到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废旧物品, 如油壶、纽扣、毛线、纸箱等。孩子们收集来的废旧物品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为了便于幼儿创作, 我们在教室的角落放置了几个废旧纸箱, 并贴上了幼儿一看就能懂的标志, 让孩子们有序分类, 方便拿取。

“老师, 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好奇的孩子忍不住问。我故作神秘地说, “这些废旧材料都是宝, 我们要用它和创意泥做游戏。”我的话一下子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他们纷纷想到泥工区去试一试。通过收集材料, 不仅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某些废旧物品可以再利用, 更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

二、巧妙利用废旧物品, 多方位支持幼儿大胆创造

(1) 从废旧材料特性本身入手。在引导幼儿使用废旧材料创作前, 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 先要让幼儿熟悉废旧材料的基本特性。在了解了废旧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后, 他们的创作会变得更加丰富。如问孩子:“果冻盒像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像乌龟壳, 有的说像花蕊, 我接着又提出“乌龟壳上有什么?乌龟的头是什么样子的?花蕊上有什么?花瓣长在哪里?”等问题, 让幼儿根据废旧材料本身的特性入手, 结合泥塑的形式创造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泥塑形象。

(2) 从生活实际入手。我还注重从幼儿身边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 选择合适的泥塑活动内容, 引发幼儿的创作学习动机。如小班泥工活动利用废旧冰棍棒制作的“好吃的棒棒糖”“美味烤肠”, 中班泥工活动利用饮料瓶制作的“生日蛋糕”“美丽的花瓶”, 大班泥工活动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的“马路上的汽车”“我的家”等, 这些来源于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提升了活动的质量。

(3) 从技能递进入手。随着泥工活动的开展, 幼儿渐渐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泥塑技能。这时我又利用废旧材料, 在幼儿已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加深难度, 从而使活动更具挑战性。例如在小班“瓶子娃娃”泥塑活动时, 我发现幼儿对搓长条这个技能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但大部分幼儿只会用单调长条装饰废旧瓶子, 创作停滞不前。这时, 我适时出示利用长条盘成的爱心装饰瓶子, 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好漂亮的瓶子!”“上面的爱心怎么做的?”这时, 我再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提升盘泥技能。从简单的圆形、爱心, 到复杂的花朵、小鱼, 孩子盘泥的技能不断地提升, 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大胆创作, 更使其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感。

三、多途径展示废旧物品泥塑, 延续幼儿继续创作的热情

(1) 创设情境展示。在教室一角, 我们开辟了一个泥工展示区。利用大大的纸箱划分了一个个区域, 就像一个个小橱窗。我们常常将这些纸箱创设成不同的情境:如将孩子们做的小汽车布置成一条“热闹的马路”, 马路上有奔驰的小汽车、公交车、大卡车, 还有拉着手过马路老人、孩子, 马路边上到处都是茂密的大树、美丽的小花……而后, 我又组织幼儿讨论:我们的马路上还有什么?你还有什么东西想摆在展台上?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有红绿灯、有交警、还有斑马线、路灯……“那我们一起来做吧, 让我们的马路变得更加漂亮。”

(2) 班级环境展示。我们还将孩子们的环保泥工作品, 融入到班级环境中, 如用饮料瓶制成的泥工作品“瓶子娃娃”, 我们将它放在自然角培育各种种子。幼儿的一件件作品我们都把它布置到班级环境中, 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 游戏区域展示。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 我经常将孩子的环保泥工作品投放在游戏区中, 在“娃娃家”投放了用废旧纸盘制作的泥工“蛋糕”, “爸爸”“妈妈”高兴地给“宝宝”过起了生日。在“小菜场”投放了用废旧吸管制作的泥工“蔬菜”“肉串”, 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几次下来, 孩子们在创作泥塑时, 总是会念叨着要将作品放到游戏区中。孩子们投入地塑造着, 开心地游戏着。

篇4:大班泥工活动:泥巴乐

玩泥巴时,那种清凉滑溜的感觉,从手指一直沁入心田,让人获得一种纯真的满足。在玩泥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使自己有成就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花瓶又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花心思亲手制作一个花瓶来美化生活或者送给亲人是特别有意义的,让孩子明白这种用自己心思和双手做出来的礼物,比任何花钱买来的东西都显得有诚意和亲情。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恰恰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智慧的舞台。在整个引导过程中,我没有直接把如何制作的方法教给孩子,限制孩子的思路,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发现,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迁移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提升了孩子的创作技巧,让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得以展现。同时,我注重了个体差异的引导,使每个幼儿的创意火花在做中迸发,手随思动,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花瓶。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的造型,会灵活运用泥条盘筑法和泥板成形法技能进行创作,提升孩子的泥工技巧。

2.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泥巴和工具、会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的泥工技能。

活动过程:

前两天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花瓶,你想亲手做一个花瓶送给爸爸妈妈吗?

1.出示PPT——1。

(往上盘筑时把泥条慢慢向里收)

师:这个花瓶你能看出来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吗?(泥条盘筑。)花瓶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怎么做成瓶身大瓶口小的花瓶吗?

2.出示PPT——2。

(花瓶盘筑好后可以在瓶身上用泥条、泥球、泥片任意装饰)

师:来看看这组照片,这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花瓶?这是两个什么花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泥条盘筑后用了什么方法装饰的?

3.欣赏PPT——3。

(把泥条变成蜗牛圈、弯弯曲曲的、小圆圈、爱心形状来装饰)

师:这组照片的花瓶也是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做的,但是在盘筑的时候,你能看出有什么变化吗?

4.欣赏PPT——4。

(把长方形的泥板围在底板上,然后任意捏造型。)

师:这个花瓶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花瓶有什么不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泥板成型)看看这个花瓶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是怎么做成瓶口大瓶身小的?

5.欣赏照片PPT——5。

(在泥板上挖空任意形状的洞洞,然后围在底板上。)

师:这是一个什么花瓶?嘴巴什么样子?(嘴巴是一个大大的洞)那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法?(镂空法)

6.赏照片PPT——6。

(把底盘切成方的,再把泥板围上去捏成方形的,或者把泥板切成一块一块的方形再连起来。)

师:这个花瓶什么形状的?一般的花瓶都是圆的,但这个做成了方的,你知道是怎么做成方形的吗?

7.出示PPT——7,完整欣赏照片,幼儿构思作品。

师:刚才这些作品都是在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的方法上变化而来的,有的在泥条盘筑的时候越盘越小,有的把泥条变一变再来盘筑,有的用了镂空法,有的把泥板捏成方的,所以在造型上都很漂亮和特别,你有没有信心做得比他们的还好呢?

8.分发材料,幼儿创作,循环播放照片和轻音乐。

指导重点: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适时地帮助。

9.欣赏评价。

评价重点:花瓶的造型、装饰、创作技能、学习品质以及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等。

篇5:大班泥工特色活动总结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他们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工的制作,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在兴趣和冲动中开始了创作游戏。他们通过游戏泥土,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橡皮泥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泥工特色活动开展了一学期,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把培养孩子捏泥的技巧及想象力创造力放在首位,我的收获是: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实际出发,单个成形

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尽量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如捏鲤鱼时,我用这样的儿歌来引导: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鲤鱼张开小嘴巴。搓个小圆压压扁,拿把剪刀剪一剪,身体放在尾巴上,我的鲤鱼做好啦。

2、由简到繁,多个组合

一开始的活动内容可以选简单点的,如二指捏做腊梅花,搓圆、压扁、再用二指捏的方法固定到树枝上,看着枝头绽放的花苞,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他们下次活动的兴趣。然后逐渐开始进行平面造型,如:小松树、大熊猫。也可尝试进行简单的立体制作如:螃蟹、企鹅、鲤鱼等。

3、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

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我就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

不错的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公鸡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同时我还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工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工的心理障碍。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创设泥工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在创设泥工区域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剪刀、糨糊、手工纸等等,另外准备多种色彩颜料盘。使孩子取放方便,这有利与他们主动地画画、剪纸、泥工制作等。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篇6:幼儿园大班泥工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泥工的多种技能,按书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恐龙形象、动作的简单塑造。

2、学会正确使用工具,发展观察力、创造力。

3、会分工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活动准备:

1、为每组选一本塑造有关恐龙故事的参考书,事先让各组幼儿都看过,引导幼儿对恐龙有初步认识。

2、恐龙玩具模型、各种恐龙图片,如霸王龙、翼龙、剑龙。

3、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泥工板,牙签、背景音乐。

活动重点:

抓住恐龙的外形特征,用泥塑的形式独立完成捏制完成恐龙造型。

活动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部分的比例。

活动过程:

一、出示恐龙玩具模型,引起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1、教师:“这些故事书中的角色——恐龙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了,今天老师正好也邀请到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看看它是谁吧?

2、出示恐龙模型,了解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

提问:这是什么恐龙?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你知道它的本领吗?

小结:恐龙一般身体大,尾巴粗而长,后腿粗壮,从头至尾线条像山坡一样,它们都有锋利的牙齿,有甲、剑等生长物。

二、讨论、明确泥塑的制作方法。

提问:看一看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恐龙?它们长得是什么样的?在做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捏恐龙的头、身体和尾巴?

三、播放背景音乐,请幼儿分工制作,教师观察、指导。

1、鼓励幼儿既要相互合作,又要尽量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

2、也可选用其他材料,如用树枝做树等。

3、做完的先分组进行讲述练习。

四、讲述表演,共同欣赏评价。

提问:谁来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恐龙?他在干什么?他们之间都发生的什么事情?

活动延伸:

1、在美工角展览幼儿的泥塑作品供大家观赏、交流。

篇7:大班泥工活动教案小花猫教学设计

2、能看图谱有目的地进行塑造活动,有初步的独立塑造的能力。

3、乐于在泥工活动中探索使用辅助工具和材料,体验捏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小花猫的制作示意图;粮仓一个,老鼠2只

2、学具:橡皮泥、剪刀、红绿豆、牙签、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桌面教具,引出活动的主题。

——在一个农场里有一个粮仓,最近老鼠闹得可厉害了,吃掉了许多的粮食。所以今天的泥工活动就要请小朋友来捏小花猫,治治这些老鼠。

——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只要你顺着一个一个的圆圈和圆圈里的箭头,边看边思考,就能找到捏小花猫的绝招。

2、教师出示示意图,小朋友观察图片,提出自己的疑义,教师请小朋友来解决同伴的疑义,帮助幼儿理解制作步骤中重点的几步。

教师:请小朋友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看这张示意图,如果有什么看不懂的,不明白的,等会儿可以提出来。

教师:——现在,你有什么不懂的,哪一步不明白,请提出来。

——这个疑问有谁能够帮助他,告诉他什么意思?

——还有的图示你们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应该做什么?(教师将图片的重难点部分提出来,了解孩子的观察结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完整地简单讲解图示的含义,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谱中符号的意义。

3、分析小花猫的身体特征,幼儿谈谈自己看见的小花猫花纹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了解花猫的多种多样的花纹。

教师出示图片:

——你们瞧,这些小花猫的花纹有什么不同?

——你见过什么花纹的小花猫呢?(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花猫的花纹颜色。)

4、交代捏泥的要求,幼儿进行看图操作。

(1)教师:

——在袋子里有几块大的橡皮泥和几块小的橡皮泥,大的橡皮泥是用来做头和身体的;小的橡皮泥用来做装饰花纹;

——还有一些材料,我们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怎么用,图示上也有;

——最后一个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搓、压、剪以后,橡皮泥的表面应该是很光滑的。装饰的花纹要是很细致的。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图进行。)

(3)请小朋友把做好的花猫放到粮仓的周围,鼓励先做好的小朋友给粮仓四周的边上捏一些小花进行装饰。

5、欣赏大家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制作不同姿态的小花猫。

篇8:泥工教学活动指导策略

一、层层递进, 点滴积累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泥工教学活动要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 不要对其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泥柔软的质地以及各种颜色的彩泥很快会引起幼儿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玩泥, 是一种很好的寄托情绪的方式。

2. 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出发

泥工教学活动不但要选择幼儿熟悉的, 感兴趣的物体形象, 而且要考虑到泥工表现的特点, 因为泥工表现具有立体性, 因而选择的物体形象要便于进行立体的表现, 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物体入手, 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之后, 幼儿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 比如, 搓、压、团、捏等, 在掌握这些简单的技能后,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之前的“游戏阶段”。随着经验和技能的不断积累, 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予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 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拿着一个圆对着老师说:“这是个西瓜。”取而代之他们会问:“老师, 小雪人怎么做?”这个阶段是教师选择指导方式的转折点, 为了让幼儿能够获得很好的具象效果, 有的教师就采用了模仿示范法。孩子想做小雪人, 就先亲手做一个“小雪人”放在桌子中间, “好了, 这就是个小雪人, 像不像, 你会不会做”。之后就让孩子模仿, 作品和老师的如出一辙, 孩子的具象思维是得到了发展, 但是创造的过程却被磨灭了。聪明的老师不会一味地按照幼儿的要求去做, 他会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技法, 拓展幼儿的思维。其做法是教师首先帮助幼儿储备各种感性知识, 从启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到把握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结构特点, 再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物体的不同侧面, 不同特点, 并加以表现, 操作的主体应当是幼儿, 而不是教师的示范。教师主要是对幼儿的思维进行适当、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并提供一定技巧上的帮助。泥工活动的对象可以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物体, 如, 水果、牙杯等;也可以围绕本班的主题设置, 选择最近主题活动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幼儿较为熟悉的物体, 比如, 在开展“海底世界”的主题活动时, 活动中经常讲到的章鱼、小鱼等都可以成为泥工活动的对象。由于幼儿已经对这些物体有所了解, 并且已经初步掌握其基本特征,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操作起来不会显得无从下手。

3.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由单个造型到组合创造场景

首先我们要让幼儿把单个造型有机地组合起来, 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这时的泥工活动不是简单地将过程停留在塑形上, 而是可以随意地创造场景, 对单个造型进行简单的组合, 这种操作给予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比如, 塑造小人, 幼儿自己捏了一个小朋友之后, 鼓励他们将这个单独的小朋友放入一个场景或是自己编织的故事中, 有的孩子做了一条绳子, 把绳子放在小朋友的手上, 他会说:“小朋友在玩跳绳。”有的幼儿会做一个小操场, 把小朋友放到操场上, 旁边又捏了一个大人, 他又会说:“爸爸和宝宝在操场上跑步。”……同样的, 一个小朋友的单个造型经过幼儿的巧妙组合, 会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这样的练习, 在不断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 也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的泥工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 体验成果的喜悦, 对自己加以肯定。

4. 把多种材料融入泥工活动中

将泥工活动所塑造的造型与辅助材料相结合。在选择材料进行辅助塑形的时候, 幼儿可以大胆自由地选择。比如“奥运场上的健儿”, 幼儿完全可以选择各种辅助物当运动器械, 可以用一块板来做一个运动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各式各样的“运动健儿”, 这样, 一个栩栩如生、热闹非凡的“运动场上的健儿”就马上呈现出来。如此选择材料来辅助塑形的方法会给予幼儿更为直观的体验, 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进行这一阶段的操作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能够收集各种废弃的东西, 比如, 盒子、彩纸、绳子、瓶盖、吸管等, 还可以收集大自然的废旧物, 如, 叶子、贝壳、石头、树枝……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 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

二、多肯定, 多展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 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而幼儿泥工的潜力各有不同, 应优先考虑对他们创造性的培养, 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要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作为教师, 不应束缚幼儿的思维, 要积极鼓励幼儿放飞想象的翅膀, 诱导幼儿自发地表现, 从而提高泥工兴趣, 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4.

[2]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1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9.

篇9:大班泥工活动:蛋宝宝变变变

1.观察蛋壳小人的发型,尝试运用团圆、压扁、搓、捏等技能制作不同发型。

2.发挥想象力,制作不同类型的发型。

活动准备:

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若干个、彩泥、工具刀、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观察蛋壳小人的发型

提问:这是小朋友们做的蛋宝宝,我来变个小魔术,看看蛋宝宝变成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变成的?

点评:(1)教师用第一课时幼儿制作的蛋壳小人,变出了有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巧妙的魔术运用,抓住了大班幼儿好奇、爱挑战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带幼儿用空蛋壳进行系列手工活动,既渗透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培养了幼儿巧动手、善动脑,乐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二、学习制作不同发型的方法

1.观察卷发、直发的蛋壳小人,学习其头发制作的方法

提问:头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的发型一样吗?发型哪里不一样?

点评: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壳小人的卷发、直发,为幼儿动手制作发型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问:哪位小朋友会做卷发?请上来试试。(请幼儿选用自己喜欢颜色的彩泥试做卷发。)谁能做出和这位小朋友不一样的卷发?(老师启发,幼儿创作)请一到两名幼儿尝试制作并讲述制作步骤。

点评:(1)教师能在幼儿现有水平和创游经验的基础上,把一个个知识点(技能),即幼儿已掌握的压、搓、团、捏等泥工技能进行综合。

(2)在制作发型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用语言讲述制作步骤,教师配合讲解,既起到了示范讲解的作用,又充分让幼儿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2.观察蛋壳小人的长发、短发,学习其制作头发的方法。

提问:哪位小朋友会做短发?请上来试试。(请幼儿选用自己喜欢颜色的彩泥试做短发。)

点评:当幼儿因取泥过少,造成做出的头发太少时。教师抓住了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幼儿学会正确按量取泥和运用补偿(压、捏泥等)的方法做出长的头发。

三、欣赏不同发型的蛋壳小人,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出示六个发型不同的蛋壳小人,让幼儿观察并说说蛋壳小人发型有什么不一样。

师:我开的假发店马上就要开张了,可我没有时间去制作,小朋友愿意帮我吗?

点评:范样从色彩、造型、装饰等多维度拓展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为幼儿再创造提供支持,使幼儿创作的作品更为丰富。

四、幼儿学习制作

1.幼儿动手制作。

2.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相互交流。

点评:教师在巡回指导时,不断地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充分让幼儿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同评价。

点评:(1)幼儿独特的风格和情趣的作品,融入了大胆的想象,创造性的表现。

(2)展示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交流、分享、欣赏的机会,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欲望。

篇10:幼儿泥工活动的探究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绘画、工艺和欣赏。而在绘画的内容中,包括有蜡笔画、钢笔画、蜡笔水彩画和彩墨画等;工艺中,有纸工、泥工、拼贴和拓印等;欣赏里面,又有中外名作欣赏和美术作品欣赏。所有这些内容,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造塑知识和技能教育。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但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按教材要求去进行各种材料的制作,这确实很难办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呢?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急待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验证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

泥工就是以粘土(黄泥、白泥、橡皮泥、面团等)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条、团圆、压扁、粘合等。活动中一小块橡皮泥虽能让孩子爱不释手,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根据这一情况,利用在教学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巴入手,加强泥工教学,并同时使之与绘画相结合,从而逐步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泥巴游戏,引发兴趣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一个措施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巴,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谓之为“饭”,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拉一下长,又出来一个根根的红萝卜;用小刀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2.实际出发,单个成形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二个措施是: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模仿不是创造,要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就要少给他们提供模仿范例。孩子在“泥巴游戏”中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毕竟经验和技法有限,经过一阵子的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篮球、萝卜、汽车、坦克等等。这时候,他们都急不可待,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聪明的老师不能只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而要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激发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即猜测孩子在想些什么,琢磨出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阶段、思维活动中还存在什么矛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其自己操作。有时,孩子不能一下子运用经验产生创造思维,他们就会经常主动提出要求,“老师,小猪怎么捏呀?”“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于是我就顺势利导,比如从他们熟悉的小鸭子开始,先让他们思考小鸭子是从哪里来的?鸭蛋里孵出来的。那我们就可以先把泥搓成一个鸭蛋形,前面有长脖子和扁嘴巴,捏的时候就可以从蛋形身体上拉出长脖子,在捏出扁嘴巴,最后长出双脚和尾巴。这样,一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就出来。捏好以后,他们就会将小鸭子放在桌子上端详半天,然后拿去与别人共同分享,一起比较。我也就乘着这个时候让他们去思考:小鸭子与小鸡有什么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后,学习捏小鸡时,就可以半扶半放了。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都是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例如:在泥工活动做香蕉中,可把做香蕉的要领编成儿歌:黄泥巴,搓长它,弯成小月牙;月牙排一排,变成香蕉一大把。把做蜗牛的要领编成:卷个花卷做蜗牛壳,搓个长条做蜗牛身,再伸出两个小触角,小蜗牛爬的慢吞吞。在组合造型小鸡和小鸭中,也可把要领编成:椭圆身上捏尾巴,圆圆头上粘眼睛,两个尖嘴给小鸡,扁扁嘴巴给小鸭,小鸭背着小鸡过河找妈妈。3.由简到繁,多个组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三个措施是: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籍着自己的想象各自创作出了“鸟妈妈”、“拥抱”、“恐龙系列”等主题不

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鸟妈妈”这一作品令人叫绝,造型是一只鸟背上有个鸟窝,鸟窝里有两三个鸟蛋,还有几只小鸟,想不到的是鸟窝上还有几个透气的小孔。他们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认真。最后,我让他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制作时,都是用“心”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在创作中对自由精神的肯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展示个性、崇尚创新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4.泥工与绘画相结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四个措施是:根据作品内容,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先塑后画的。比较简单的,可以先画后塑,例如“交通工具”、“神气的大公鸡”等。适合画而不适合塑的,就可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例如“画彩虹”、“画太阳”等。不仅可画又可塑的内容,我一般都要他们既塑又画。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1.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2.以面带点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因而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工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工的心理障碍。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创设泥工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在创设泥工区域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剪刀、糨糊、手工纸等等,另外准备多种色彩颜料盘。使孩子取放方便,这有利与他们主动地画画、剪纸、泥工制作等。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可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讲评时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店”,请小朋友到店里来“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幼儿很自然地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讲讲为什么喜欢,从而达到讲评的目的。做好的泥工作品,有些要保存下来,有些不需要保留的作品要等活动结束后捏掉,不要当着幼儿的面损毁,以免和爱护泥工作品的要求相矛盾。多进行这样的讲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孩子在观摩欣赏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比如我们在一日活动结束后,给幼儿布置任务,使家长和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或者组织幼儿泥塑技能技巧的竞赛,在同一时间内与家长捏同一物体的比赛,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联想塑造形体的比赛,通过竞赛加强训练,塑造形体的技能技巧,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加强训练了幼儿手工技巧,又促进其懂得与别人配合,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上一篇:英语专业说课实践心得体会下一篇:电气值班人员巡检注意事项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