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诗歌

2024-04-21

学生诗歌(精选8篇)

篇1:学生诗歌

贝壳

第一小学

李凌轩

你是海边的贝壳,因为你含了沙子,所以你不停地咳嗽,你经历重重痛楚。

终于吐出沙不再咳,回首发现,沙子已经成珍珠,如今你取出珍珠,将悲痛换给人类欢乐。

有多少人记得你,为沙在嘴所受的痛楚,有多少人记得你,吐出珍珠叶,你便离别。下辈子不要当贝壳,下辈子不要吞沙子。因为没人记住你,因为没人记得你。

篇2:学生诗歌

二(2)班 赵思宇

新学期的儿歌,

带给我全新的祝福,

我要有阳光的四月,

凉爽的七月,温和的三月。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要永远进步,决不后退。

我要小草快快长大,

论文先生网

我要小花发出清香。

我要学校变得更美,

我要祖国变得更强。

新年

二(2)班 周昊

新年的儿歌,

带给我全新的`祝福。

我要天气永远晴朗,

我要花儿永远开放,

我要世界永远美丽,

我要天天过得像新年一样,

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永远年轻。

新学期

论文先生网

二(2)班 南天章

新学期的儿歌,

带给我新学期的祝福。

我要交更多的朋友,

我要听更精彩的故事,

我要画更美丽的图画,

我要读更好看的书籍,

我要学更多的知识,

我要祝老师身体健康。

新年

二(2)班 金昕悦

新年的儿歌,

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我要有更好的成绩,

我要有美丽的翅膀飞向天空,

我要鸟儿永远欢唱,

我要太阳永不下山,

我要星星每晚满天,

我要童话变成现实,

我的要求是不是很多,

我只要妈妈亲切的微笑。

新学期

二(2)班 陈思旭

新学期的儿歌,

带给我幸福的生活。

我要学习进步,

我要读更多的课外书,

我要上课多举手发言,

我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我要……

篇3:学生诗歌

古今中外, 诗歌的海洋烟波浩渺, 教师站在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高度, 有计划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诗海探珠”, 为引导学生走入文学世界,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将诗歌重新纳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在“搜集、品读、感悟、创作、阐发”的阅读环节中逐步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化底蕴, 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开一个新的领域, 也为学生的生命体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歌阅读活动的常 见问题

(一) 阅读活动的盲目性

以往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偏重于灌输、施与。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轮番上阵, 忽视学生的兴趣、趣味及阅读现状, 片面求多求全, 导致原本应该是诗意盎然的阅读活动演变为教师派发阅读篇目→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以比赛测验等形式加以考察的程式化过程。“不问所需, 只求施与”。在对学生兴趣、需要、现状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开展诗歌导读活动, 无的放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是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兴趣缺失的首要原因。

(二) 阅读活动的无序性

没有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作为诗歌导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内篇目讲到哪里我们就读哪里;教师想到哪位作家就指示学生读哪位作家的作品。这种随机性和无序性不利于构建合理的阅读框架, 错失了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的大好时机, 更不便于学生的积累, 也易使语文活动的开展陷入混乱。

(三) 阅读活动的功利性

有的教师将教研员对课外阅读积累考查点的阐释片面化、功利化地加以理解, 教学中指挥学生搜集资料, 限时背诵, 默写考查以期学生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考试前,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课外积累篇目 (如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积累篇目十首古诗) 反复背诵, 严加落实, 忽略了学生的体验, 更莫谈阐发与创作。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缺席”, 造成诗歌阅读程式化, 实际上是“以背代读”, 忽略了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

二、对策与方法

有效的诗歌导读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兴趣出发, 使诗歌导读活动真正“动”起来。在占有大量阅读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内在体验与升华, 关注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与提升。

(一) 及时开展诗歌阅读现状调查, 有的放 矢, 避免导读活动的盲目性

学生读什么?读多少?这是每个教师在开展每一次语文导读活动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广泛及时地在学生中开展诗歌阅读现状调查是诗歌导读活动的第一步。量表式问卷可系统直 观地摸清学生的阅读现状、兴趣倾向和心声, 便于在不同教学班和年级之间应用利于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调查表的设计宜体现具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具体操作如表所示:

以我校七年级一班、二班学生为例:92人中对诗歌很有兴趣的占不到26%, 比较有兴趣的占5%左右, 一般和不感兴趣的占30%左右。在很有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普遍略高于男生。其中, 学生对古典诗词和“80后”、“90后”作家作品及网络诗歌的了解程度略强于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调查结束后征求学生的意见, 将他们分为古典诗韵组、异域诗情组、网络活力组和现当代名家组。这些都为即将开展的诗歌导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明确学生的兴趣及需要, 有的放矢,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 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情感维度———构 建三维立体空间下的有序阅读

“怎么读”是开展诗歌阅读活动必须直面的又一个问题。全面开拓学生的诗歌阅读面, 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关注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但全面开拓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不等于无序阅读, 教师要抓住三条线索: 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情感线索, 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诗歌课外阅读。

采用主题线索先行的方式, 提炼古今中外诗歌中的典型主题, 如:乡愁、羁旅、青春、山水、自由乃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分类阅读。例如:七年级下半学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开展“古典诗词意象与中国诗人的情感世界”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梅、莲、竹、菊、月、梧桐、杨柳、双鲤等常见意象入手,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意象的兴趣。讲座后学生们纷纷撷取自己感兴趣的意象尝试了小诗创作, 笔法虽稚嫩却是学生第一次以别样的眼光打量以往仅作为背诵对象的古典诗词瑰宝,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时间”、“空间”维度上的阅读, 如:当代、现代、近代、古代、中国、外国、亚洲、欧洲等。引导学生形成较系统的阅读框架并加以归纳积累, 逐步实现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同时可适时引导学生尝试就所读篇目进行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诗歌导读活动有序地得以开展, 并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出发点逐步走向丰盈与完满。

(三) 变“隔山观景”为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 体验

“谁在读”是我们在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尤其是诗歌导读活动时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体验先行, 学生体验滞后甚至缺失的现象。诗歌教学存在着太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大量的灌输, 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悟。诗歌教学像一把锋利的剪刀, 把诗歌剪成碎片, 把学生的思维剪成形状统一的模版, 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独特的感悟。更有甚者演变为教师讲学生记, 诗的语言被肢解割离, 学生奉权威为神明, 最终仅会背诵有限的几篇名篇, 好一点的还能背出老师的讲义、教参的标答。这又何谈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 人文素养的提升呢?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诗歌应回到最本真的阅读, 那就是“体悟”。“体”就是体验;“悟”就是感悟。忘我地融入诗歌才能实现真正的体悟过程。“汉语文的学习规律现在得到多数人认可的重要一条是:学习者的“自我感悟”。“我们期待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开展深刻的生命体验———情感共振→思想碰撞→文化体认→审美愉悦———并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获得生命的启迪, 促进生命的丰富与发展。”而实现“情感共振”的途径就是“诵读”, 这也是学生产生后续一系列生命体验的基础。而“审美愉悦”的产生则要依赖于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总之, 诗歌导读应让学生在朗诵中体悟诗歌真谛, 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涵咏诵读

从前学生把诗歌当作“征服的对象”, “我要把你背下来”成了他们上课的动力甚至目的。“美”是不能被“征服”的, 美是被“感知”的。笔者在《渡荆门送别》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配乐朗读, 读出特色, 读出感情, 并成立了评委团, 对自己的朗读展开赏析评价。特别是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 指导学生配乐朗诵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 借助音乐的感染力, 让学生在适宜的情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文本初步形象化。同时, 通过诵读也使学生们接纳了诗人、融入了诗歌、由旁观者变成了体验诗歌的主人, 初步消除了“我要把你背下来”这种对立情绪。从两个教学班的实验成果上看, 涵咏诵读确实在诗歌导读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于介入文本, 熟悉文本, 而且配乐朗诵也极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当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吟咏《渡荆门送别》时, 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屏住呼吸, 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情境中。两个学生的配乐朗诵结束后课堂上爆发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参与朗读的同学的, 又何尝不是送给诗人李白的呢?通过读学生们接纳了诗人、融入了诗歌、由旁观者变成了体验诗歌的主人。

2.“青春诗会”———搭建别开生面的展示舞台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 诗歌大多是诗人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语言上也有凝炼、跳跃、模糊的特点。所谓“诗无达诂”, 也正因为如此, 诗歌常常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朗诵往往是他们最初的探索方式之一, 也是将阅读对象内化为个人体验的首要途径。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洞察力逐渐发展, 自我表现欲望高涨, 个人感受强烈, 渴望个性的张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组织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比赛。这些诗歌可以是名家名作,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可以个人为单位参赛, 也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参赛;可以名家的朗诵范本进行模仿, 也可以独辟蹊径。甚至可以个人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在学生中间开展诗歌的朗诵与赏析。在放眼人文底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类语文学习活动关键在于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读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读出自我。

3. 诗歌小学者巡回讲座———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研究, 开展成果展示性质的诗歌专题讲座

组建诗歌学习小组, 鼓励、引导有能力的学生成为某个方面诗歌研究的“专家”, 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 给出推荐书目, 做出必要指导。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 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学生将自己定位为小专家, 小学者, 如:初唐诗歌研究专家, 山水田园派诗歌研究专家, 朦胧诗研究专家、当代少年诗人研究专家等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占有专业书籍资料 (诗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网络资源等) 、指导课外阅读, 收集整理为读书卡片。研究可分阶段循序渐进。以我校两个教学班的实施步骤为例:

七年级上半学期从作品入手, 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八年级上半学期进一步深入, 可请有关专家来给学生们作专题启蒙。

八年级下半学期, 学生在年级范围内自行开设专题讲座, 展示研究成果。

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 鼓励学生创作, 开垦心灵花园

信息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语文学习的时代特征, 在课外阅读领域这种优势尤为明显。网络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搜集阅读资料的有效途径, 也可以成为学生交流、展示创作成果和阅读感悟的平台。鼓励并支持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诗歌网络和诗歌博客是有效开展诗歌导读活动的又一可 行策略, 同时也是诗歌阅读活动的一种积极延伸和拓展。

此活动应在学生积累一定阅读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技术和资料支持,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 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味课外阅读的快乐, 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上感受诗歌带来的最原始的心灵悸动。独立创作和学生的成长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不可预设的精彩。同时,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诗歌海洋中遨游成长的点滴体会, 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外阅读经历、反思自身的成长对每个学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成长日记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教师从中起启发、引导作用。成长日记实际上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心灵成长史, 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再一次从介入他人文本回到自己内在生命体验本身。

篇4:学生诗歌

关键词:诗歌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54-1

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而中国原本是诗歌的国度。追溯中国诗歌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她就已出落得十分美丽,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已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耐。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照例应当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和亲密的朋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

一、案例描述

1.通过例题找方法。展示教师结合自身心路历程所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一杯薄薄的思念》,学生聆听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自然而然概括出诗歌的其它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情感。从中了解了诗歌的作用:大多数诗歌是为表达感情。在学生自主把握诗歌特征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着给诗歌下定义,进而明确诗歌比较权威的定义。在此过程中,我试图带着学生从感性的诗歌走向理性的诗歌,从感性的诗歌自主建构诗歌的概念特点,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明确诗歌的定义,即抓住了诗歌的特征,明确诗歌的作用后,下面就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诗歌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以余光中名诗《乡愁四韵》为例,探究创作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在朗读过程创设问题,学生先体会思乡之情,再从意象、修辞、感官、表现手法等方面指导学生赏析,最终明确赏析现代诗歌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归纳能力的训练。

2.通过习题悟方法。以林徽因经典诗歌《笑》为例,学生在反复朗读、独自思考、合作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方法,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清晰流畅地分析丰富优美意象所蕴涵意义,“露珠”的透明、纯洁清新;“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让我们感受到笑的轻盈,如水影,如风声,这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花影”的美丽、温柔、甜蜜;“云的留痕,浪的柔波”使我们感受到这笑象白云飘过一样的淡雅,象柔波起伏在你心头。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优雅、纯洁、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学生对本诗中比喻、拟人修辞,视觉、听觉等感官,想象与联想等表现手法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个个意犹未尽。此时的我才真正领悟到“教会了学生方法,学生想学不好都难”的确切含义。

此时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需要诗歌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诗,他们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而我们呆板僵化的语文教学却使他们远离了诗。这一堂课,我从学生们睁大的双眼、兴奋的表情、忘我的投入中感到了他们正从文字的表层不断走进文字的内里,去咀嚼,去体会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感到了学生们潜在的诗情在涌动;感到了他们思绪翻飞的力度;更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在迸跳:整个课堂里都充满了诗。学生们感情神态上的种种变化真的令人怦然心动,我想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苦苦寻觅,用尽心思要达到的课堂教学境界,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盼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方法。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会学生学。”学生学什么?我认为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如孔子提出“学而时习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学习方法;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等学习方法。在《亲近诗歌》这一课中,通过对诗歌文章的比较,明确诗歌的概念和作用,进而探究创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场中掌握方法,并用所学方法创作诗歌。学生学会创作诗歌的方法后,就能激发他们的读诗兴趣,提高他们的读诗能力,增强他们的写诗素养。一旦学生掌握了读诗写诗方法,笔下就会展开美妙的画卷,在胸中构筑起一片靓丽风景。

2.亲近经典名作。语文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文学的有机统一,语文归根到底应回归语言的确审美教学,要想有好的效果,必然要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作。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名家名诗,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顾城的《远与近》、林徽音的《笑》,这些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在构思、意境、语言、手法方面堪称中国现当代新诗之典范。学生读这样的作品,即使一知半解,也会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样的经典诗歌,才会给学生带来冲击、带来震撼、带来快乐。在教学中选取更多的经典,显示了一种宽宏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如果我们放弃了经典阅读,就等于放弃了阅读中最美丽的部分。

3.贯注人生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一直认为,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拓宽人的思想,增强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此,语文课上我经常要求自己和学生读文章要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课堂上,我试图用自我心路“垫底”,“征服”学生的心,用源自自我灵魂的刻骨铭心的真诚,唤醒学生的真爱、学生的真情。我想用自我人生来教书,用自我人生来上课,用自我人生来“挑拣”语文课的内容。

篇5:小学生国庆节诗歌_少儿诗歌精选

《祖国的十月》

祖国啊!这诗意的名字

弥漫着您的每一个季节

那是羽白色的鸽子在蓝天下

唤醒了十月的第一个早晨

啊!祖国我爱您爱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国

请赐给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随你的脚步

让每个梦境都滴着甜蜜

让所有的歌喉都沾满金色的音符

临摩你的日子――

请为我铺开满天的彩霞

我要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恒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总是如热泪落花沾满回声

共和国的跫音走过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您不仅仅是一座憩息的绿岛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着节拍上升的红云

无论山川、维谷、田畴、小径、苍海

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饱满

啊!祖国……

十月的王冠为谁而戴?

十月的第一个早晨在天安门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韵和丰收鼓乐的震响

我追忆汉白玉雕上那些历史的声音

思绪已变幻

飞舞的云彩

万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已千帆竞发

还有我的歌唱我的祖国

幻化成一群高翔的白鸽

振翮不已

《我亲爱的祖国》

龙腾马啸,与时俱进。

月白风清,共酒开怀。

鸡鸣凤舞,同乐共欢。

对酒当歌歌盛世

无情沉醉醉当今

面壁图腾腾英华

视网为家家温馨

迎风起舞舞今生

执手相叹叹当今

吟诗作乐乐太平

抚琴独唱唱太平

仰天长叹叹乡愁

举杯邀月月如钩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

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

庆国庆

看世界沧海桑田,

庆中华成立四九年.

中华美德源流长

英雄辈出焕荣光.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丝绸瓷器远涉重洋,

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狼烟里冲杀出,

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雄伟中耸立着,

万里长城的刚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千万年古老的土地,

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

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

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五十四个春秋,

锦绣大地神采飞扬。

五十四个春秋,

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五十四个春秋,

轰隆的铁牛梳理着田野的歌喉,

翻卷出丰收的喜悦与欢唱。

五十四个春秋,

贫油的国土拱起钢铁的脊梁,

石油井架耸立在沙海大洋中。

五十四个春秋,

一座座彩虹跨越长江,

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千里苍茫。

五十四个春秋,

“两弹”的红云刺破天穹,

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

五十四个春秋,

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

I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

五十四个春秋,

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跨越我们的未来,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的容光。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汇入历史的长河,

永远在我的胸中激荡。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精彩神奇的土地上,

又一次萌发了腾飞的希望,

历史的巨笔将绘出你新世纪的辉煌!

篇6:学生诗歌作品

刘嘉欣

走进校园杨柳翠,书声琅琅闻必醉。

高高红旗挂空中,迎风飘扬展雄风。上课铃响的时候

刘尊严 上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还在操场。上课铃响的时候,小鸟在叫个不停。上课铃响的时候,老师,已经走进教室。上课铃响的时候,黑板上已经是满满的数学题。上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还沉浸在玩的喜悦中。上课铃响的时候,老师,已经没有了笑容。上课铃响的时候,世界依然转个不停。

夜色

苏丽粉 天色朦胧雨欲稀 夜空黯淡云雾起 朦胧云雾欲遮天 闪烁星辰若隐现

竹子

秦梦莎 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手中拿。麦子

位瑞芳 冬天麦子绿油油,一阵风来点点头。我冲风儿招招手,我们一起乐悠悠。

星月夜叹

刘可妍 窗前一轮皎洁月,映得梅花万千重。牛郎织女盼七夕,银河两畔难重逢!

观月有感

马爱乾

夜空闪烁众星辰,明月皎皎如玉盆。

篇7:小学生诗歌

隐形的翅膀,

它载着我我的理想,

飞向远方。

我有一双翅膀,

蜜蜂的翅膀,

它不曾像蝴蝶翅膀那样美丽,

却在黑暗的角落里,

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愿我有这样一双翅膀,

不美丽但朴实,

默默奉献,

朴实无华。

带着充满希望的翅膀着希望,

飞向未来,

篇8:初中学生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近年以来, 新课程改革正在火热地进行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而古代诗歌, 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又是中高考的重难点, 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应从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体裁等多角度去分析鉴赏, 这是提高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对古代诗歌内容的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内容博大, 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 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内容而言, 大体可分为:

1. 写景抒情。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歌景中含情, 融情入景,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 天际碧水带走着诗人的无尽思念, 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到读者眼前。

2.咏物言志。山川河流, 花草树木, 清风明月, 飞禽走兽等均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 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4.怀古咏史。如刘禹锡的“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塞山怀古》) 。

5.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时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羁旅行役。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是对诗歌的大体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时, 能快速地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其诗的要旨。

二.对古代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能否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就是把握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惜别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2.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4. 讽喻之情: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赴奉先咏怀》)

5.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6.咏景之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7.恋友之情:如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长相思》)

三.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语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严实质朴, 含蓄隽永。

如《悯农》运用白描, 不加修饰, 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 全首诗20字, 读者容易理解。而含蓄隽永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不直接叙述, 言在此而意在彼, 让读者体味。字短情长味深, 启人联想、想象, 开启读者悟性, 导入美感的享受。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向夫妻间挂念问候, 时、境、情融为一体, 倾吐深情的憧憬均显示言外, 隐于其中, 越嚼越有味。

2.形象生动, 清新雅致。

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美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莺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 动静相结合, 色彩绚丽, 语言形象清新生动。

3.绚丽飘逸, 和谐婉转。

如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色绮丽, 变幻莫测, 体现着绚丽飘逸之美。如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形象完整丰富, 韵味含蓄深长, 音韵和谐婉转, 语言精练自然。

四.对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源于客观存在事物、景色和人, 一旦展现于诗人的笔下, 造就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行中渗透着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胸襟是何等广阔。

2.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淡于富贵, 傲视圣贤, 傲岸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3.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烛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诗歌写无限忧伤和别后绵绵相思之愁, 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 相思之苦, 表达了对情爱的无比坚贞, 寄托着至死不渝的深情。

4. 归隐田园, 寄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写的是悠游自在、隐居山林的生活, 安贫乐道的思想。

5. 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掩地表现了出来。

五.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风格流派:从唐代至清代, 诗人辈出, 群芳斗艳, 万紫千红, 既有浪漫主义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巨匠。陈子昂的愤激慷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豪迈奔放飘逸;王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高适的雄厚浑朴, 笔势豪健;岑参的雄奇瑰丽, 热情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绮丽精工等等。

2.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是古诗中较常见的, 如《诗经》、《乐府》诗中“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3.对比手法:如“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诗句运用对比手法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 压迫人民的本质, 封建王朝之兴衰, 百姓都遭殃。

4.象征手法: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5.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运用了醒目的设问, 形象的比喻, 极度的夸张, 使之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

6. 渲染烘托。如: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 咏鞭东指即天涯。”作者用日斜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渲染流露出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

另外, 还可以从古代诗歌体裁上, 语言的变形, 词性的改变, 诗人所炼之“意”, 诗词中的省略, 了解“诗眼”等方面来对诗歌进行鉴赏。

上一篇:关于优良家风的作文高一下一篇:八年级下单词及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