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清老师事迹材料

2024-04-13

刘奕清老师事迹材料(共1篇)

篇1:刘奕清老师事迹材料

刘奕清老师事迹材料

如今,驱车行进在成渝、渝万、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沿途时常有一排排树干挺立、树阵整齐的树林,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惊奇,让你欣喜。这就是刘奕清针对川渝地区土壤、气候条件“量身定制”的“重庆速生桉”——“渝桉1号”、“渝桉2号”。

刘奕清,人称“造林教授”。他用一棵棵小树汇聚成全国一流、西南最先进的组培种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一株株幼苗绿化了70万亩荒山。

刘奕清的口碑远不止于“造林”,他的科普惠农促增收的故事更是远近闻名,感动着巴渝大地的老百姓。刘奕清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同事们感叹,他正在以严谨治学、勇于首创的当代科教精神,积极投身“森林重庆”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把科研教学之根扎入巴渝大地,谱写了一曲“面向三农搞科研,扎根土地促增收”的时代红歌。

咬定“三农”不放松 潜心育成新种苗

刘奕清于1986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事茶树育种栽培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8年。

回顾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历程,刘奕清说最难忘的还是这些年情系“三农”搞科研的岁月:

2001年,刘奕清到福建闽北地区考察,萌生了引种速生桉到重庆的念头,但权威专家却认定重庆不适宜发展速生桉。他当时就暗下决心:“我就是要研究出适合重庆种植的速生桉来!”

2002年,刘奕清自己掏钱从福建买回300株尾巨桉种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等地。但是,种植失败了。

2004年,刘奕清调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担任花卉研究所所长。“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成为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2006年,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植物组培实验室。刘奕清担任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带着研究团队数年如一日地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泡”进了实验室或田间地头,走进永川、璧山、荣昌、丰都、开县等20余个区县的丘陵山区试种。

2007年,“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无性系桉树新品种“渝桉1号”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8年,针对三峡库区瘠薄土地和特殊气候条件研发的“渝桉2号”成功通过品种认定,先后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永川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刘奕清也因此被业内专家称为“重庆桉树第一人”。

10年来,刘奕清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把时间全部“泡”进了实验室或田间地头。为了找到优良的株系作克隆实验,他带着队友数年如一日往返于种植基地和实验室之间,通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如今的刘奕清,已经收获了诸多荣誉: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园林花卉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文理学院优共产党员、优秀教师,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等。

科教艰辛不寻常 促农增收科普忙

科技成果必须转化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渝桉1号”、“渝桉2号”犹如刘奕清在实验室精心培育的儿女,只是“呱呱落地”还不行,还必须让她逐步走出“闺房”,找到并适应农村这个原本属于她的真正“婆家”。

如今,作为“重庆牌”的“渝桉1号”、“渝桉2号”已走俏川渝,在重庆和四川遍地生根,种植面积超过70万亩。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奕清和他的团队遍尝艰辛,没有少费周折。2009年9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喂,是刘教授吗?我们栽的速生桉种苗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天叶子发黄,就像要枯死的样子!”对方很着急。刘奕清心里犯疑惑,让对方不要着急,答应第二天就过去查看。

第二天早上七点,刘奕清便带着队友驱车前往江津中山镇太和村。雨后初晴,中山镇太和村狭窄崎岖的机耕道泥泞湿滑,随行的车根本进不去。无奈之下,刘奕清他们只得换乘一辆农用四轮车继续往前赶。农用车一路颠簸,刘奕清一行的心都悬到嗓子眼上了。走着走着,农用车也开不动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步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到太和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现场查看,提取肥料、土壤样本后,他们返回江津城里已是晚上9点过了!

通过化验分析,刘奕清找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原来,当地农民为了让“速生桉”早日见效,竟擅自把常规施肥量加大了2倍以上,从而造成了桉树“烧苗”。症结找到了,刘奕清比农民朋友还高兴。

农户们拔苗助长的教训,让刘奕清深感科普工作在促农增收中的重要性。此后,他和同事们走村串乡,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近3年来,他先后参与宣传普及农技知识会议38次,办宣传栏20期,举办各类优质种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集约化管理等培训61次,参训人数达11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达1560人次。他培育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农户超过1.6万户,每年带动110万人次从事植树造林和科学育苗工作。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深入基地调查研究时,对刘奕清主持的科研产业化、科普公益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他为新农村建设和森林重庆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奕清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重庆电视台等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成为原始创新引领全民创新的典型范例。

科研辛苦不寻常,促农增收结硕果。2009年,刘奕清建成了国内一流、西南最先进的组培种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年提供优质种苗2000万株,仅川渝两地的种植面积就突破70万亩,每年带动70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经济总收益达7亿元!

同时,专家测算,刘奕清负责的苗木基地生产的成材林每立方米每年可释放氧气1.62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为“森林重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扎根土地搞科研 助推发展天地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刘奕清的科教生涯中,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这片土地既是他工作的源动力,也是他活动的大舞台。

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姜乡”,几百户村民种植生姜1000多亩。黄瓜山生姜素来以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但是,村民们十分清楚,刘奕清才是他们致富的“守护神”。

2008年7月的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申希泉找到刘奕清,硬要拉他去黄去瓜山帮忙。原来,种姜“老把式”王成功等一直为“烂姜”问题困扰,农户们希望刘奕清帮助他们彻底解决这个种姜人眼里的老大难问题。望着大家憨厚、朴实却有些无奈的脸,刘奕清爽快地表示,一定全力以赴找到病因,从根本上破解困扰农民兄弟致富的难题。

其实,刘奕清也知道,除了永川黄瓜山,荣昌盘龙镇、潼南双江镇、丰都包銮镇等地的农户们也一直为姜瘟病所困。此后,他开始了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攻关。无数次赴荣昌、潼南、丰都等地,采集母本资料,致力解决生姜病原菌难题,实现生姜优质高产。目前,该研究已经取得成功,项目成果已与丰都县政府签约,将在重庆市进行大面积推广,实质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为了帮助秀山县发展传统产业,实现金银花苗木工厂化生产,刘奕清和同事们顶风冒雨搞调研,迎着骄阳采母本,披星戴月做实验。他们终于成功繁育出1000多个再生植株,预计明年即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同时,刘奕清还帮助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组培生产车间1100平方米,种苗基地500多亩,年产种苗可达2000多万株。

近年来,刘奕清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重庆桉树遗传转化与种质创新”、重庆市攻关计划项目“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项目15个,主研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建设、重庆市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7项,获省部级成果奖的达3项,鉴定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他先后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观赏植物》等2部,在《园艺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面向“三农”搞科研,助推发展天地宽。刘奕清坚信,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正在选育符合重庆农业产业化需求的30多种经济植物,在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上一篇:早安心语励志唯美下一篇:卡门序曲教案